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团结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团结教育

篇1

[关键词]盲生 民族团结 教育途径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共同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各民族兄弟姐妹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形成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培育造就新一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思想,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在盲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有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民族感情,而且对盲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取得的经验与改善的方面

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是全疆唯一一所从事盲人教育的机构,在校学生427人,有维、汉、蒙、哈、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学校自成立至今5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第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第二、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已形成各处室及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和盲生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走进社区、部队、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极大地巩固提升了盲生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三、构建和谐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学校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化解矛盾,通过扶危济困、义务劳动、社区实践的方式为社区排忧解难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一、学校缺少民族团结教育盲文教材,对提升盲生阅读、学习存在困难;二、少数民族盲生多数生活在牧区和农村、远离汉语语言环境,与汉族盲生交流沟通存在困难,容易引起误解产生矛盾;三、少数民族宗教风俗影响盲生的成长和发展,亟待对家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研究,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二、解决途径及具体措施

在盲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忽视盲生的特殊性,要注重盲生求知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纳入常规课堂

认真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和中小学《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在各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能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吃透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内容,结合盲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积极研发适合区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创编成易学易记的三字经形式组织盲生学习,开展学做新疆少数民族美食、学唱民族歌曲、开展民族诗歌鉴赏等,通过学习不仅使盲生学会制做少数民族美食而且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也更加了解,对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做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其次,教学中各学科重点对盲生进行"五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四个认同"及"三史"教育并有机结合盲生衣、食、住、行开展感恩教育,唤起盲生感恩意识,在感恩教育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爱和认同,通过教育使盲生在思想上更加牢固"三个离不开"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自觉产生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创新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学校以德育处为核心、以团队和班级为主体,充分发挥团队、班级的先锋引领作用,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一反两讲》、《新疆三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电子屏幕、宣传板报、校园广播和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努力营造校园主题教育宣传氛围;通过《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赴北京交流会、组织开展《一反两讲》专题讲座、宣讲、手抄报比赛、开展《新疆三史》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组织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参观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召开主题教育班会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同学们由感所悟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四个认同"认识更加透彻,"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牢固。

民族团结不仅要教育,更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团结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接触,才能认识、才能有交流、才能有感情、才能相互离不开。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努力为盲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积极开展与兄弟学校的共建联谊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加强校校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帮助。针对少数民族盲生汉语问题,学校采取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创建友好班级、友好宿舍、开展民汉盲生"手拉手、结对子"、向民族同学学维语、向汉族同学学汉语等实践创新活动,以共庆元旦、古尔邦节、民族团结教育月等各种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促学鼓励少数民族盲生说汉语,在同学们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相互进步下,大家彼此加强了沟通,少数民族盲生的汉语水平也极大地得锻炼和提高,民族团结教育也由外在行为内化为同学们具体的行动。维吾尔族同学买买提说:手拉手我们共同进步,心连心我们患难与共。哈萨克族同学木哈迪斯说:在盲校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到无比温暖,大家就是一家人。

3、真情相助、家校配合,共同努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盲生因家庭经济贫困及少数民族宗教风俗的原因,时常影响盲生的学习和学校正常的工作,为发挥教育的育人、引领作用,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帮助盲生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形成家校合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木拉提同学是一名汉族弃婴,被善良的以卖烤肉为生的维吾尔族夫妇收养,维族父母视孩子为己生,给他温暖的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长期治病,家里积蓄花光面对走投无路的妈妈,学校无条件的接收木拉提入学,在了解到木拉提十五岁的姐姐因家境贫困辍学在家,学校又决定免费让其姐姐古扎努儿就读盲校的职业中专。学校的真情感动着维吾尔族妈妈,维吾尔族妈妈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影响着全体师生。

为培养少数民族盲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成长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专门成立家长学校,通过集中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方式,重点对家长开展民族政策、和中学生十不准以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宣传,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浅显易懂的语言教育家长懂得"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懂得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明白宗教不得干涉教育、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实质意义,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是全体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懂得"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教育少数民族盲生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民族、与教育的关系,脱离宗教思想的干扰和束缚,努力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扎实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真实本领,将个人的幸福、理想,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多途径实施、正确教育引导、形成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三、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研究取得的成效

篇2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

民族团结教育历来为国家所重视。课程设计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来看,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价值取向,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课程类型设计,树立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主体地位。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课程的社会属性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而课程的文化属性与人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

20世纪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从而导致了科技主义膨胀和科技理性意识形态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能力本位”的论调。科技与人文出现分裂甚至对质,个性沦为科技主义的附庸和物质主义的奴隶。所以有学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的新课改的课程设计具有学习者理论取向以及社会文化取向的优先性。新课改体现了这种精神,是对以往科学知识取向课程设计的实质性超越。[1]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也有从重视学科知识的极端走向重视学生与社会极端的嫌疑。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廖哲勋、张天宝等就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综合的课程设计观。李硕豪,祁娟在探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时认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忽视个人价值,师生创新意识淡薄。当前的高校课程改革应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2]作者主要是谈论了包含了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基本要素的三对关系,最终统一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

在以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强调课程设计整体取向的今天,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文化属性与人本属性也应该引起课程设计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类型的设计

韦兰明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探索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其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其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分层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三,开展灵活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其四,开发、整合并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3]这样的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但也显得较为空泛繁琐,缺乏对实践的有力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设计的活动课程,具有体系不够严谨和完善、课程运行不够规范的弱点,所以单纯将民族团结教育定位为活动课程会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

为了解决这样的状况就需要从课程类型的设计入手。我国的上海等地区尝试将课程整体分解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别。基础型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以完成基本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为目的。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4]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应该以限定拓展课程为主,其它两种课程类型为辅。在不同的课程类型中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元教育目标。这样就可以有系统的将影响育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做到价值取向综合化,从而培养更全面的人。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设计主体

有学者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颁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提出了“国家地方化课程”的概念。[5]作者建议国家课程需要给国家地方化课程的实施一定的自,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课程资源及组织上予以支持和协助,学校层面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等。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理解这种“国家地方化课程”的设计主体应该是国家与地方的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以及学科专家。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虽然也被提出,但是其课程设计的主体地位却在实践中忽略,表现在对于学校层面的建议时只是片面强调其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对于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践最为了解的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这种缺少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将不利于课程的实践。

教师的课程设计主体地位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价值在于能够保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更多的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6]作者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谈论了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价值。并且从外部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师内部的课程设计意识与能力讨论了如何实现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的参与。教师不仅要具备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对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也要具有结合学校资源设计实施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顺利实现。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主体需要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课程设计不同理论取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8-123.

[2]李硕豪,祁娟.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1(5):22-24.

[3]韦兰明.探索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J].民族团结教育.2012(6):24-25.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2008.

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各民族文化友好相处,创造一个良好文化环境。同时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要培育对象,加强其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为未来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国家需要多加关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良好进行。

一、多元文化下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优秀传统美德,在人际关系交流沟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推广这种美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关系发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同时除了良好校园环境建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也具有促进作用。学校是个多元文化共存一个环境,需要学生具有良好民族团结。当每个人都具备了先进民族团结意识,人们就会学会包容,用宽容的眼观去看待不同文化,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矛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二、多元文化下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

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民族教育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是现在教师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认识都存在着一定误区。由于管理者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那么院校在这方面建设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从而影响学生思想教育。第二,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重心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把教育重心放在了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却选择了忽视,从而造成了现在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

除了上述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淡薄外,现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较薄弱。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来代替,没有个一个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团队。这种不是由专业教师进行讲解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惑,从而导致学生民族团结知识学习不到位。另一个方面,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设施也不是非常完善,没有足够教学材料和设施供学生进行学习。这些都体现了现在高职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1]。

(三)民族团结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很多教师都是沿用原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民族团结教育相对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知识性,需要调动学生情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只是沿用原先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学习单调性,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多元文化下加强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教师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在平时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重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让校团委代表组织学生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廊专刊进行民族团结知识宣扬,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是艺术节等节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要提高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院校就需要有一个雄厚师资力量。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力量建设,院校需要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人才招聘。通过严格考核,选拔专业技术教师,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时院校也需要制定定期培训活动,通过加强这些活动举行来提高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教学水平。此外,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相应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水平[2]。

(三)采用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好学习,避免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采取合适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活跃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民族团结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总结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了现在主流。为了提高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力量和科学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提升对学生这方面教育。期望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学习,提高他们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程红波,杨杰.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调查与分析[J]. 新疆社科论坛,2011,06: 75-78.

[2]孔令娟.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民族团结教育途径探索[J]. 理论观察,2016,05:155- 156.

作者简介:

篇4

一、利用室内课渗透

在开学初或因天气等原因在室内课讲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欣赏课让学生观看一些民族、民间的运动项目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盛况;让少数民族学生表演节目等等。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合作、情同手足、互相学习的思想,绝不允许出现互相歧视、互相排斥、不尊重民族生活习惯等现象。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1. 利用游戏渗透。例如“爬越雪山、走进”障碍游戏、划旱船、抢花炮、舞龙、滚铁环等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欢乐中体验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在武术教学中可以渗透蒙古族的摔跤,投掷项目教学中可渗透壮族的抛绣球,球类教学可渗透满族的珍珠球,体育舞蹈可让学生创编民族操等等。此外,课堂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射箭、秋千、跳板、放风筝、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踢毽子、抖空竹等等。

三、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

比如,利用全民健身月、少数民族体育传统节日、阳光体育等,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社区形式多样的民族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节假日学生外出体育旅游的时间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各民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出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导学生树立和实践良好的道德风范,让学生知道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善、追求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渗透民族团结内容

篇5

关键词: 内地新疆高中班 英语教学 民族团结

一、内地新疆高中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当代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关系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我们学校自2000年以来一直承办着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对于内高班学生来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教育工作。科学地解读当代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准确把握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是我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化、规范化的前提。

(一)内高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关于民族团结的主要含义是指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和联合奋斗。尽管对于“民族团结”的科学内涵,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共同点:首先,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团结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都是不同的;其次,民族团结的产生和形成是需要有条件的,要有一致的各民族之间根本利益和目标,有一致的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利益和目标过程中的协作等;再次,民族团结要求各民族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这个内涵意义尤其适合于内地新疆高中班。

(二)内高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在内高班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国家与学校致力于培养建设国家、建设新疆的有用人才,国家制定了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目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

1.内高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重要内容。在统一的国家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通过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实现彼此的和谐发展,这正是民族团结对于和谐社会的体现。

另外,民族团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首先,我国历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其次,民族自治地区蕴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处理好这层关系;最后,影响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和谐的负面因素存在的长期性,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的长期存在,给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和谐带来了威胁。通过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基本知识教育、民族团结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民族团结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内高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铺垫

内高班学生应当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新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的接班人。通过一系列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够加强内高班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教育,从而认识到当前民族团结的书面来之不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通过深入的民族政策讲解,帮助内高班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科学措施,进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因此,把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始终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新疆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二、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民族关系中的热点问题,本校有效地开展了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实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育方法不合适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往往把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仅仅视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忽视作为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块。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认定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体现出科学性,才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导向价值。

另外,教育教学方法不适合内高班学生。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要取得实效,教育者必须不断结合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形式的发展,在方法或手段上加以创新。目前,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表明,在方法的选取上,我们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导致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呈现滞后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有理论的教育和引导,但更需要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教育者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选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内高班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应当在不同方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学生的来源日益多样化。据笔者调查,目前本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产生了自我淡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不良倾向。具体地讲,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校部分老师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二是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往往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并负责,导致这些教育者不能够真正地将民族团结教育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道进行;三是有些教育者认为不必哉姑褡逋沤峤逃。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教育者自我淡化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呈现滞后性。

在不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依然存在着滞后性。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明确要求民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而对于其他性质的学校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其他学校在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显得相对滞后,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少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内高班的民族团结教育已经由教育部与国家民委联合编写了相应的教育教材,如果缺乏统一标准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那么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会没有具体可供参考的范本,这就会使内高班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势变得艰辛。

(二)内高班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不统一。

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内高班学生的英语课上增加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尽管有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民族团结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者和领导管理者之间认识的不统一。往往是教育部门对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高度地重视,可到了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当中,却不能执行到位;其次是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不统一;最后是学校内部不同的教师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不统一。

四、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对于内高班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得知对内高班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校的内高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民族问题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判断能力,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从这些学生抓起,对他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高班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以本校的调查为例,新区一中是苏州唯一一所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承办学校,肩负着培养新疆的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发挥了两地学生了解和交流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两地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及相互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我们应看到其存在的不足,不同民族学生共同生活,难免会在民族文化方面产生差异,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多哉沽降匮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民族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得来的。教师应该站在一定高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知识。除此以外,学校也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开发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以此进行民族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另外,除了以课堂为主要方式的知识传授外,学校的民族团结还体现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能够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展缘拿褡逋沤峤逃具有时效性和集中性。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在承办内高班教育教学任务的学校里,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必要的,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具体表现为开展联谊活动、举行节日欢庆会、互学语言等。另外,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信仰不尽相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也是重要的方面,而文化上的共同取向则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各个班级应该以文化为导向,围绕民族文化展曰疃,最终形成以教师带动班级,以班级带动学校的模式,只有这样,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实施起来。

五、加强内高班学生英语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本校教育承担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深刻意识到应该将民族团结教育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一)密切关注现实,实施启发教学。

当今社会一直在强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那么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关注现实。任何事情、任何理论如果脱离了现实,那么探究就毫无意义了。对于高中英语教材来说,可能很多人认为与民族团结的关联性不大,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文章、很多话题都是可以关联到民族团结上来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主线,整合教材,在整体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最终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来看,将民族团结教育寓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智慧,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二)真正注重实际,确保教学得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新知识,所以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

对英语教材中体现民族团结的知识点或者与民族团结相关联的知识,我们要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对话、故事、表演等形式给学生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内容,学生也容易接受,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就会更好地达到。

(三)切实创设情境,充分联系现实。

对于英语课堂而言,创设情境就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情境适应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育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情境课程应用于整个教育领域,对于英语学科来说,情境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它的一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利于适时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一举两得。当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考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教育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联系学生的学习环境,拓展新疆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明确自古以来新疆就和汉族地区进行友好交流,这种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树立起要为民族之间的团结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勒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立辉,王艳.论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57-58.

篇6

关键词:克拉玛依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5.04.07

克拉玛依区多民族聚居的区情及近几年新疆反恐维稳的新形势决定了在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克拉玛依区各小学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全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调研,探索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各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团结要从娃娃抓起。在各小学开展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了解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龄儿童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即通过常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智力,通过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能够使学生对于民族基本常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他们在外貌、衣着、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会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和好奇,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能够使他们对这种差异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意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在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相较于其他地区更为集中,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共同繁荣的良好民族关系。因此,要促进和保证这种良好民族关系的持久与稳定,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民族关系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能够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各民族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平等参与、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从而有利于小学生树立起民族平等、团结、互信、互助的意识。

(三)有利于提高民汉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集中体现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衣着打扮。因此,各族人民在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对此有所了解,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因为言谈举止的不当造成误会,甚至影响民族感情。这种能力需要在民族交往的实践中逐渐习得和提高。加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汉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各族学生在长期共同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民汉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这是民族团结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克拉玛依区各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克拉玛依区各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克拉玛依区16所小学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和指示,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方案,为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理清了思路,安排了任务。目前,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学校民汉师生相处融洽,互帮互助,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各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中穿插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一是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为依托,普及民族基本常识,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的认识,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观念;二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增强民族团结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课时量少且无法保证落实的不足。根据随机走访调查,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说出几个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名称,并且对于班级和学校里的少数民族的名称、节日、习俗等方面知道的比较多。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2.现阶段各学校改变了刻板说教等民族团结教育方法,更加突出以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在学校策划组织的系列活动中,以文体类、学习类、民俗类活动数量最多,占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总数的90%以上,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占比不足10%。这些活动不乏亮点和新意,例如模拟法庭、民族团结课本剧排演、慰问少数民族残疾老人等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认知体验。

3.民汉学生统一编班,民汉教师合署办公,尊重并保证了民族团结教育及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双语”环境。截至2014年,全区共有16所小学,其中,民汉合校的小学8所,共开设少数民族“双语”班77个,“双语”授课学生数总计2 082人,“双语”教师301人。各学校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双语”学习、“双语”演讲比赛、“双语”书法比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汉语学习能力,有利于消除民汉师生沟通的语言障碍,增进交流。

4.按学段逐步深化和扩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内容,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序列化。小学阶段学制6年,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及特点又由低到高划分为不同的学段。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按学段由低到高、由易至难逐步深化和扩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内容。目前,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从三年级开始,学校依据教学任务和计划及民族团结工作计划,选择《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内容难易和层次深浅不同的教材供不同学段的学生使用。除了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各学校同样以学段为依据,策划和组织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克拉玛依区各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没有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融为一体,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依然把民族团结教育当作一项额外的工作对待,对于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考核不到位。虽然各学校依据教学任务、计划及民族团结工作计划,专门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规定了课时量,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师资缺乏、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随意占用和减少民族团结教育课时,无法保证课时量的落实。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区16所小学在三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16所小学的开课率达到100%。但对于该门课程的课时量,各学校有不同的安排,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开课10节,课时安排相对较少,遇到其他重大或临时教育教学活动会随机调整。

2.民汉学生统一编班,民汉教师合署办公虽然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但实践中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例如部分家长存在、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的民族观念,对民汉学生统一编班这一举措形成错误的认识,误导孩子对民族以及民族团结的认知,从而削弱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同时,学校在对民汉合班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家长的误解、学生的不配合等,增加了民汉合班的管理难度。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民汉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3.学校普遍缺乏民族团结教育的专职教师,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纲。而现有任课教师也没有接受过如何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各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处理民族团结事务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达成。有时甚至因为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行破坏学校民族团结的氛围,影响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4.个别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老旧,内容刻板,缺乏新意,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能体现民族团结融情教育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民族团结活动名不符实,无法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目的。对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活动过程的参与,缺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提升和引导,没有发挥活动载体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各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并对其进行考核,实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常规化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实践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这表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重在学生能力、思维和意识的养成,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常规性教育活动,既不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任务,也绝非如有的人所理解的只有存在问题,才需要开展此项活动。因此,要使民族团结教育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就需要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学校应安排主要领导负责主抓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全面统筹、协调、安排和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活动策划等都要制定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强的计划和安排,并且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计划。对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进行部署、监督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常规化,使学校师生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保障。

(二)深化民汉教育改革,创新民汉教育模式,实现民汉师生教学一体化

民汉双轨教学管理模式在民族地区长期存在,这种模式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民汉教育水平的差异及民汉之间的分离。在新形势下,这种模式既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要求。为了在小学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需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民汉师生教育学习一体化。民汉师生教育学习一体化是指对民汉学生实行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进行培养,民汉教师实行合署办公、集体备课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1]86这种模式能够增进民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消除民汉师生之间在空间、文化和心理上的隔阂,拉近民汉师生之间的距离。但这种模式依赖于民汉“双语”环境和“双语”教学,因此,需要各学校,特别是民汉合校的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尊重和保证“双语”环境,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客观需要。民汉师生教育学习一体化能够为民族团结教育扫除障碍,创设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汉师生教育学习一体化本身就能够体现并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和宣传,让家长了解民汉师生教学一体化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作用和对于民族团结的意义,为推动各小学民汉教育改革与创新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力量。

(三)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民族团结课程教育,实现民族团结课程教育科学化

课堂教学是最普遍的教育教学手段,也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因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德育课程相结合,以教材为基本参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融入德育课程,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并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科学化。所谓科学化,一是指教育内容的科学化。要从教材选择、教师备课两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课程内容的正确性,不传播封建迷信思想、宗教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的民族基本知识。二是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科学化。教师要综合考量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采取科学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以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坚决禁止在学校课堂上出现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三是指教育理念的科学化。民族团结教育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今后的发展而实施的教育活动,不是为了提高成绩和完成任务,因此,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唯分数论”,为学生创设饱含人文关怀的民族团结课堂学习氛围,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引进专门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民族团结融情教育,实现民族团结活动生活化、娱乐化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心智幼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关注。并且传播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同一个刺激物在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反应性质的变化。受众在接受典型宣传时都会带有一定的心理尺度,把那些内容“同质化”、主题“趋同化”的信息排除在外,尤其是对那些客体不愿接受而无法避免的信息更是厌恶至极。[2]36因此,在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刻板说教,要以活动为载体,将“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等重要思想的教育转化为贴合学生实际的生动场景和益智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融情教育,实现民族团结活动生活化、娱乐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互帮互助,感受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必要的正确引导,排除错误思想言论对于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使学生树立起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意识,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复杂性工程,各小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在各小学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提高认识 明确任务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精神。

党的十对教育工作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四是推动教育协调发展。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五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精神,是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体现到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我省是边疆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做好民族地区工作,对维护我省和谐稳定大局,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后继有人。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引导青少年学生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对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稳定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维护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作主,政治上平等,但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由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由于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不了解,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青少年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会具备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就会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

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学生提高跨文化能力,认同中华文化的需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学生首先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成员,首先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谈得上尊重和赞赏其他民族,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赞赏。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用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对各民族的文化内容作了介绍,包括各民族的服饰、节日、饮食和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各民族学生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了解本民族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还要了解本民族历史和本民族杰出人物及其在中国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达到为本民族自豪,热爱本民族的目的。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的民族常识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使学生了解到各民族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从而使各族学生了解和赞赏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使各族学生直接地或间接地、感性地或理性地、自发地或自觉地对中华文化具有共识、认可并归属、归附。学生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后,各民族学生之间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上,共同点多于差异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的增加,共同点亦会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将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目的。

二、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及形式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树立民族观;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一是开设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根据国家的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指定年级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四年级开设民族知识启蒙教育课程,五年级开设民族常识教育课程,高中一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教育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二是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有关年级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与本年级开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相关单元在教学内容、课时、教师等方面进行整合,即上述思想政治课程中相关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课时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任课教师,尽可能兼任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师。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设置课程的年级和未设置课程的所有年级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板报等,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和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四是形成合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我省和各州(市)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我省和各州(市)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小学由各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讲授,学校校长、政教主任和团队工作者可以承担相关的教学工作;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由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师讲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省负责州(市)、县(市、区)民族团结教育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各州(市)和县市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要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从事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各学科教师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篇8

2021.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学习,我们了解到,要深刻反思自治区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问题和教训,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工作。

我作为机关支委,更要时刻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实自我,指导自我的言谈举止。要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首先,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大融合”思想,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不只是教育群众,也要教育党员、教育干部。使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民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篇9

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全国政协常委、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教长马长庆说:“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名寺。每逢讲经时,我都会告诉大家:该寺大殿屋顶吉祥物是藏传佛教名刹塔尔寺赠的,大殿主梁是土族兄弟捐赠运来的,东关清真大寺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他认为,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民族团结,倍加珍惜社会和谐稳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让民族团结之根更加强韧

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协委员马开贤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深有感触,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学习、参观、慰问等工作机制,关心和解决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学习、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保障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生活不低于当地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民族团结之根更加强韧。

用法律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

来自新疆的法蒂玛・马合木提委员则提出:去年底,新疆人大审议通过全国首部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政府应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用法律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民族团结,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蒙古族全国政协委员德德玛在发言中认为: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她还建议中央电视台开设独立的民族频道,展现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展示建国60多年来成长起来的各民族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反映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向好局面,体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优越性。

篇10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市**区辖18个乡、镇、办事处。并代管三个正处级单位辖区内的民族宗教工作。总人口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550人,占总人口的6‰。全区少数民族成份36个,是全省民族成份最多的县、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居多,全区有清真寺3座,5个回族村民组。其次是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形成了民族成份多,人口比重少,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等特点。近年来,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社会稳定为主题,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平桥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织密组织网络,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组织保证。

民族宗教工作是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工作,需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一是充实领导力量。我区建立并先后四次调整充实了由区政府主要有关局委参加的区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现在的领导小组,是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人大、区政协、区委统战部、政法委领导和区政府副区长为副组长,以32个单位和部门领导为成员34人组成。区民族宗教局编制5人,现有6人。切实解决了区级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组织保障。二是健全三级组织。为加强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各乡、镇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对4个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在有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村建立了村管小组。目前为止,全区建立乡镇级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18个,“民族宗教工作村管小组”138个,完善了区、乡、村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完备的民族工作机制是县区民族工作良性运转的前提。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人数虽少,但民族成份多、生活习惯不同、经济相对困难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工作制度,确保民族工作的开展。我区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中统一考核。区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对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到随时研究,随时处理。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民促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村管小组经常检查,发现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并明确规定了区、乡(镇)、村(居委会)民族宗教工作的职责。还从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责任、任务和管理范围、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细化。区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不同的职能,也明确了不同的职责。做到民族宗教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

二、坚持培训宣传,为民族团结筑牢思想基础。

为确保民族工作扎实有效、健康有序地开展,我们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加大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利用党校阵地,开设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课,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几年来共举办4期培训班,使300余名干部受到了教育。二是利用培训班及相关业务会议,加强对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干部队伍的培训。三是利用爱国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培训班,召开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会,加强对民族宗教团体教职人员以及少数民族人士的培训。四是利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民族宗教知识问答以及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五是利用民族宗教节庆日,深入到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中,对民族宗教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

三、倾力扶贫致富,为民族团结架设连心桥梁。

各乡镇协助区民族工作部门对少数民族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情况和信息,帮助各有关部门确定了扶持帮困的工作对象。生活有着实际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所在乡镇掌握情况后,及时联系,采取结对帮扶、助学帮困等方式,切实为少数民族家庭排忧解难送温暖。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分别到**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乡镇进行调研,召开少数民族群众座谈会,深入了解他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实地察看他们的规划打算,以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帮助解决他们在发展经济中的实际困难。

四、做好稳定防范,为民族团结打造坚强堡垒。

在全区民族宗教工作系统建立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通过各级相关部门和团体,每月自下而上对民族宗教领域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排查。建立民族宗教工作系统信息考评制度,加强区、乡两级信息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做到预测工作赶在防范之前,调解工作走在矛盾激化之前,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上级要求,我区确定了“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应急预案,就积极防范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发生、正确把握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责任制、加强对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领导等作了明确规定。几年以来,我们根据工作预案和依据快速到位、准确定性、教育疏导、统一标准、属地管理、多方配合、善用优势、发挥民族干部和民族上层人士作用的原则,成功地处理了多起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和苗头,对于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