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则徐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则徐的故事

篇1

未到上海重固先听说这副对联,据说是当年林则徐手书增给重固一个名叫“何其伟”的名医的。从这幅对联来看,这人可不得了,不仅会治病,还能写诗。

这样一个堪称“诗医双绝”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传,何其伟出生在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悬壶之家。家族中不仅出了许多医生,不少还是太医、御医。何其伟作为世医传人,自幼天资聪慧,且喜博览群书,长大成人之后,也以医为业。同时,写得一手佳文华章,故其医名、文名俱佳。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小传》称其“起疾如神,为嘉道间吴中名医之冠,其经济文章亦推重当时,特为医名所掩耳。”《青浦县志》更将其传记编入“文苑”一栏之内,并不归于“方技” 之中。

关于何其伟的医术,有几个小故事。

金阊(现苏州)刘氏家富,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染上伤寒,病势危急,便以重金请何其伟诊治。当时苏州医生徐秉楠在座,见到何其伟开的药方,轻蔑地笑道:“这方子能治好病吗?如果能治好,就将我招牌卸去吧!我终身不谈医道!”

何其伟佯作不闻,只是请求刘氏留徐商量。哪知第二日复诊,病情就有了转机。徐秉楠顿时羞愧万分。数日后,病人起坐服药,何其伟慢悠悠地对刘氏说:“现在病已经好了,徐某的招牌他自己送来还是我去取,请代问一下。”

徐下不了台,请刘氏与他周旋,刘氏可谓进退两难,想了半天只好自己设了几桌酒席两边相劝,这事情才算过去。

另外还有个姓徐患者,昏热发狂,传闻发病的时候都能跳过墙屋。

何其伟诊断为:“是邪食交结也。”事实上,这人的确曾在酷暑食水浇饭,并在柳荫下躺着睡觉。何其伟妙笔一挥写下药方,让他服大黄、枳实,患者回去照何其伟说的做,吃坏了的东西立即泻下,病马上就痊愈了。

而何其伟与林则徐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林则徐的夫人说起。

道光十二年,当时,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衙门署所在姑苏城。那年12月,林夫人罹患肝病,林则徐自然是紧张万分。后来,经松江知府苏廷玉说,这何其伟医术不凡,他立即差人拿着请柬,诚心邀其赴诊。

当时可是风雪严寒的酷冷天气,何其伟也已经年近花甲,本是不愿出诊的。

但他看了林则徐亲手写的请柬,可谓“意甚真挚”,让何其伟非常感动,遂顾不得上了年纪,更把天寒地冻抛到了脑后,竟连夜前往,从青浦经由水路赶赴姑苏。一到那儿,何其伟也不耽搁,坐下就给林夫人把脉。随后审慎辨证,大胆处方,对症下药。名医一出,自然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夫人的病好了,了却林则徐一桩心事,也让他对何其伟大为赞赏。

一回生,二回熟。

过了半个月,林则徐又邀请何其伟前往复诊,还恳切地留他住了十余天。

在这期间,林则徐拿了上好老酒招待,两人把酒畅叙,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林则徐视其为一方乡贤,非常诚恳地听取了他对东南政治、经济、军事、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看法。何其伟也直言不讳,以旁观者清的见识贡献给这位豁达大度、礼贤下士的江苏巡抚。为此,林则徐敦请其写成正式文字,何其伟将平日对时事深思熟虑的意见条分缕析,归纳成《东南利害策十三道》。

林则徐看后非常赞赏,表现了一个开明政治家博达包容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品格。对其伟的卓见和医术,林则徐特书一联加以表彰:“读史有怀经世略,捡方常著活人书。”

后来,许是过度操劳,林则徐患上了软脚病,连自由行动都成问题。何其伟得知这个情况赶紧又来到署所,亲手为林则徐煎药、针熨,使林则徐很快康复,又能为国事奔忙了。开头那副对联,也就是这时林则徐写给何其伟的。

林则徐作为一个深谙时局的政治家,对鸦片深恶痛绝,深深了解它的危害。他认为鸦片服食盛行一则使大量白银外流,动摇国本;二来严重损害兵士身体,使日后无御敌之兵。对鸦片造成的积贫积弱的严峻情势,他忧心如焚,除采取坚决措施禁烟之外,对吸食鸦片的同胞,还主张以药物来帮助戒烟。

何其伟逗留盘桓署所的当际,一下触动了林则徐戒烟的心事,恳请何其伟拟制戒烟药方,以救治烟民。何其伟深为感动,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义不容辞的医者之责,撰写了《救迷良方》,其中就有戒烟方子。何其伟交代说:“此药为救人身家性命,起于烟瘾未来之前服三钱,每次递减二分,服之九服,可以断瘾。”

林则徐对这张戒烟方极为重视,无论任湖广总督,还是赴粤做钦差大臣,每到一个地方就积极推行药物戒烟。粤地民众不知药方之由来,贵州省径称之为“林十八方”、“林十八戒烟方”或“林文忠公戒烟方。”

篇2

这个学期,梁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段令中国人没齿难忘的中国屈辱史。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观后心得1今天,我观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销毁鸦片的那一刻,当时,人们把许多害人的鸦片倒进水里,老百姓叫啊、跳啊、唱啊,十分的高兴!

1837年的中国,鸦片已成为危机中国民生的严重弊害,许多人因为吸鸦片而做出些十分怪的动作,有的还面临死亡,商家也因为没有钱而破产。林则徐提出了六条禁烟方案。1839年在广州收缴英国船上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20天共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254斤。这是多么大的数字呀!虽然现在已经没有鸦片了,但我们一定要记住鸦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观后心得2在清光年间,英商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达一千八百吨,清政府每年流失白银三千万两,而当年财政收入仅四千万两,受到致命威胁的道光皇帝被迫下诏,在全国大臣中展开一场严禁鸦片的大论战!

林则徐为了不让中国家破人亡,于是在接到皇帝让他禁烟的命令时,很坚定地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用了一年的时间想尽了办法,终于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林则徐把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硝烟。最后,英国人又来入侵中国,林则徐却被免职了,在这擦很难过战争中,中国人不知死了多少人,最后还是把香港给了英国!

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好好像林则徐学习的!

观后心得3周末,我在家上网看了电影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欺侮,西方列强为了侵略中国,引进了大量的鸦片来腐蚀民众。

鸦片就是一种,人吸了以后就会上瘾,变的面黄肌瘦,产生幻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最终死亡。林则徐当时正任湖广总督,发现了鸦片的巨大危害,主张禁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销烟运动。在林则徐的代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对抗外国侵略者,销毁了大量的鸦片,狠狠地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希望所有的青少年们都能远离,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学习林则徐那英勇无比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观后心得4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9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件震惊中外的历史故事。

英国人为了侵略中国,所以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当时中国很落后思想很愚昧不知道英国人真正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

鸦片是一种慢性毒药,人吸食后浑身无力,而且容易上隐,更别提打仗了,皇帝看到英国人的真正目的之后,就派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利用自己智慧和当地人的团结一心把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跑,这一胜仗体现了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

《》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为什么洋鬼子不往别的国家输送鸦片呢?那是因为当时中国很落后,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学习,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观后心得5我们的课文就要讲到《》这一课了,为了更深得了解当时的历史,我在网上观看了《》这部电影。

篇3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赏析引导】

林则徐的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是温总理常引用诗中较多的一首,2003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作为新任国务院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正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作为其履职的誓言,开始其10年的总理任期的。2008年,再次在“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及此一诗句。“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2012年3月14日在“两会”后的记者会上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温总理再次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其“人民公仆”职责的工作信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总理对这两句话的喜爱和这两句诗的深远意义。

林则徐的这首诗从诗体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来看,则是一首咏怀诗。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这首诗最感人的当数颔联,这一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篇4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著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晋祠》《夏》《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多篇作品被选入小学、中学、大学教材。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清王朝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

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则徐带头规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作品展厅一】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要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在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分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当地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轸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选自《青年文摘・红版》,有删节)

赏析

本文对林则徐一生的事迹进行了评述,歌颂了他的伟大功绩,对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他高尚的人格、不朽的灵魂表达了无限的崇敬。对于多数人来说,只知道的林则徐,只知道扬我国威的林则徐,并不知道他背后的悲欢离合。这篇文章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了历史的真实,走进了伟人的灵魂。

探究练习

1.本文介绍的历史名人林则徐,阅读全文后说说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林则徐是“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3.戴罪后的林则徐为百姓做了哪些有功的事情呢?(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

4.读罢全文,你觉得林则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写几句话作简要评价)

【作品展厅二】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追求不到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于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索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书籍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脱俗,出污泥而不染了。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节)

赏析

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使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的地位。本文多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一是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年的凄凉,二是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之美,三是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四是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不懈地追求艺术的坚忍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探究练习

1.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二段中三个黑体词“你看”引领读者“看”到了什么现象?

3.李清照与封建社会其他寻常女性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儿?(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第三段写了李清照去莱州探亲的事,作者写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5.在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对李清照词的艺术及思想特点作了精练的概括。在作者看来,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呢?

6.课内或课外你一定阅读了不少李清照的作品,请写出两个出自李清照作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散文大家梁衡》

作品展厅一:

1.写林则徐作者避开众所周知的,而从发配新疆写起,新颖独到,引人入胜。

2.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但是他在发配到新疆后,他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为百姓、为朝廷做了许多好事,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又是一位功臣。

3.赴黄河戴罪治水、伊犁屯田固边、南疆垦荒修渠、哈密“”。

4.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林则徐完全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充分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作品展厅二:

1.点明造成李清照的悲剧的原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2.两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3.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索爱情之尊。

4.说明李清照追求人格的超俗。或: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大意相同即可)

5.李清照词一如她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

6.示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篇5

一、设计奇特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奇特有趣的物理实验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一起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例如,学习《滑轮》时,笔者先请一位学生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奇特的黑箱实验,如图所示。学生们惊讶地看到,当用手向前拉动细线时,手移动得很慢,但小车却移动得非常快。这是为什么呢?箱子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奇怪的现象,激起了学生的猜测和争论,他们急不可耐地想打开箱子一探究竟。当打开箱子的一瞬间,学生们都激动地喊出了声:“哇,原来是滑轮呀!”

这两个滑轮有什么不同?拉力移动的距离和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绳子有几种绕法?在不同的绕法中,距离关系是否相同……一连串的疑问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接下来,根本不用老师催促,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主动合作探究起来。有的相互帮助组装器材,有的用刻度尺测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在纸上画来画去,设计思考。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验,激烈的交流讨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成功地设计组装了不同形式的滑轮组。

二、利用故事激活课堂。提高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特级教师吴正宪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故事的课堂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在物理课堂上,根据学习的内容,及时补充一些名人的奇闻趣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轻松活跃学习氛围,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

比如,在学习《液化》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据传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一道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方‘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不动声色。过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龇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听完故事,学生个个忍不住哈哈大笑,在赞叹林则徐聪明地赢回尊严的同时,也进行了认真思考。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滚滚的热汤反而没有“白气”?“白气”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一节课,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是百分之百,故事唤醒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打开了话匣子,把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生动和主动。

三、联系生活和科技。拓展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无论是生活还是自然都包含着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就是巨大的宝藏,能引其趣、激其疑、发其思。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自然和科技的有关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挖掘创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学习《凸透镜成像》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现了许多生活、自然和科技中的奇特现象,如露珠下放大清晰的叶脉。通过水球看到的航天员倒立缩小的笑脸,透过水杯看到倒立放大的鲜花等。学生个个瞪大了双眼,好奇地看着,情不自禁地说:“哇,好神奇呀!”

篇6

《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离不开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读书。著名的作家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学生的我们更需要多读书。我以前读过不尽的好书,但要说最好的非《中外名人故事》莫属。

我从这本书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做人要有恒心。这个道理是我从李时珍这个故事里懂得的。这个故事写的是李时珍发现有很多关于药物的书并不可靠,所以他立下宏愿一定要把古代本草类书整理一下,把那些错误的说法纠正过来。对那些迷信邪说的人加以驳斥,把科学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中草药书籍,再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医学百科全书。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还要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这个道理我是从林则徐的故事中明白的。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先驱之一,是一位满腔热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民族英雄,正是他禁烟抗英,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拉开了中国百年近代史的序幕,点燃了的火种。所以只有具备坚强的决心和意志才能做大事。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道理的书,大家一定要多买多看哦!

篇7

1 信息技术与学习兴趣的有机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1 用新鲜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我每节课都用新鲜的东西来冲击他们的好奇心,强烈的新鲜感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用途时候,我引入动画课件,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计算机硬件人物化,一件件“硬件”顿时活了一样,看着动画里可爱的场景,学生们活跃起来了,不时的学着动画的声音模仿起来,课堂里笑声一片,我马上趁热打铁,请学生来扮演“硬件”,有的扮演鼠标、有的扮演键盘等等,他们上台做“自我介绍”……学生们跃跃欲试,表演得活灵活现,掌声不断,这样不仅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掌握教学内容,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巧用游戏,激发兴趣。信息技术本身就应是一门寓教于乐的课程,单纯的课本教学很容易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厌学的情绪,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此时我利用学生对游戏热爱的“弱点”来激发他们学习。如教学键盘键位练习的时候,这节课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对着键盘敲打他们很快便坚持不下来了,此时电脑游戏发挥了作用,我使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字母打字游戏,分组举行字母打字比赛,设置了打字时间,时间一到,比比谁的正确率最高,时间最快的,评为打字冠军……整个课堂充满了紧张和趣味。寓教于乐,只要善用游戏,游戏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不仅活跃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丰富课堂形式,渗透网络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有其优越性,多媒体的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声音加图象,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眼球。而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充分的利用网络可以使我们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相反,沉迷于网络也会像吸食了鸦片一样不能自拔,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其心理也相对不成熟,他们对网络充满了向往,而网络中的陷阱又防不胜防,此时应善于引导,比如:教学因特网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把平时学习中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通过网络来找答案,让他们感受网络“好”的一面,让他们访问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网站,了解一些时事新闻,让他们感受网络丰富多彩的一面;同时,举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计算机病毒,网路骗子,沉迷网络的后果等等,教育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好好学习,远离网络游戏。

2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能使课程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小学思品第七册课文《爱国英雄林则徐》旨在通过学习爱国英雄林则徐“”这个故事,激发起学生向爱国英雄学习的情感,体验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故事发生年代久,小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文本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向爱国英雄学习的情感。学习课文时,先向学生展示林则徐禁烟的时代背景资料及林则徐不受利诱、不怕威胁、坚决斗争的英雄言行等,让学生充分感悟鸦片害国害民,林则徐忧国忧民的事实,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再播放《》影视片断,让学生如临其境,亲眼目睹这一震惊世界的壮观场面等。学生通过丰富的感知,很自然地在心中激起强烈的爱英雄、爱祖国的情感。最后,链接现实生活中缉毒英雄的故事,激起学生对的憎恨,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3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

2007年,我大学毕业,怀揣着在全国各地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凭借着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我在东莞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即兴连夜写就的《梦圆珠三角》一文在省级大报发表,尽情渲泄我实现一家三代人梦想实现的壮志豪情。理想的实现和现实的美满并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我决心把东莞的名胜古迹遍寻踏访,因为自从签下工作合约的那一刻,我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生我养我的故乡——高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策源地,而我的精神家园——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十五年前,嗜书如命的我就从姐姐的初中历史书中读到了“林则徐虎门硝烟”,我被血染而成的中国近代史肇始地的风采所吸引,我憧憬着有一天能够站在珠江口那片曾经惊天动地的土地上,面对自己的故乡设计遥远的未来;我总觉得历史、现实和国、家的关系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那天,到达目的地时已近正午,我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境踏入了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基地——博物馆。这就是有着激越历史的胜地、在东莞的历史画卷中最令我激情澎湃的地方——博物馆!我的心在呼喊:历史,我来了!祖国,我想拥抱你!

同志题写的清代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苍劲有力地雕刻在古城堡的门楼,赫然入目。信步走入,神情威严的林则徐铜像及威武的抗英群众雕像,映入眼帘,他们犹如一片片屏障,保卫在祖国的南方。

在苍松翠柏的簇拥中,历史一幕幕地灌入了我的脑海:虎门,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地。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隆隆战炮在这里陆续打响;震惊世界的硝烟锣鼓在这里隆隆擂响;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此郑重拉开。此刻,我正站在当时历史的最前沿,触摸的是历史的脉搏,舒展着少年就滋生的家国情怀!几许愁苦,几多辛酸。那时候,社会不定,生灵涂炭,与往昔比,今日当足矣;与未来比,世人当奋发。

铜像两侧卧着几门弹痕累累的铁炮,镌刻着沧桑岁月痕迹的遗址,浸透着先烈军民英勇的热血。铁炮与两个巨大的销烟池相邻,似乎还诉说着16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铁炮就是铁的见证,它凝聚着先辈们高风亮节情怀的精神,还有什么字句比这些历史更有说服力与震撼力?历史曾经举起如椽的大笔,在这块热土上谱写出抗敌御侮的辉煌乐章,书写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天高云淡,山清水秀。城市里车水马龙,田野里一碧千里,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在经济大潮中生机勃勃,这是我们伟大祖国60寿辰展现出来的壮丽风光,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大好局面。

伫立良久,思绪绵延。泥沙可以在销烟池中湮没,锈迹能够在炮台上蔓延,沧桑肆意在遗迹中侵蚀,伫立于此凭吊英灵、缅怀先烈的激情又怎能消解?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民族风云,让我屈辱于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浩劫与动荡坎坷。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作为一座收藏、保护、陈列、研究林则徐与文物史料的专题性博物馆,它所发挥的作用,形象意义已大于实际性的内涵,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绕过纪念碑,穿过林荫道,走到了纪念馆正门,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文物,如同磁铁般摄住了我的灵魂。继续在博物馆徘徊,我浑身热血沸腾,仿佛要穿越横跨珠江入海口的虎门大桥,穿越时空的界限,奔向抗击侵略的前线,为保护我国邦民献出鲜血。

篇10

提问并不是随意进行的,也不是盲目地低效提问,教师创设提问情境要做到以下几点:

1.紧扣教材重点创设提问情境,这样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比如,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文中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在厄运面前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他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之更好地了解文章内涵。

2.恰时切入,适时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故意将学生问倒、问住,更不是当做一种形式来点缀课堂。另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并不是从始至终都感兴趣,因此,课堂提问要抓住有利时机,要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进而解决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提问情境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回答问题的多是班里的一些尖子生或者几名固定的学生,其结果是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而大多数学生都是看客、观众,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针对班里的后进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稍微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合作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能继续“一教师一黑板一粉笔”式的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协作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进行中,可以适当地启发发生,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领悟到不一样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情境的创设,比如,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完诗句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各合作小组通过讨论或查阅字典等资料,并结合课本注释来解释一下本首诗的大意。这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合作,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说出来,在每个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以后,可以由小组长对各个同学的观点进行汇总,并得出一份最终的诗词解释。然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来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这种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能够活跃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各小组的观点,并对每个小组欠缺的地方进行指点,对解释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共同探究,学生既听到了其他小组的观点,又从教师那里得到了正确的启发,对于准确地掌握课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多媒体教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形象化的图片、生动化的影像,能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比如,在《》一课的教学中,小学生因为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很难体会到林则徐为了国家的强大不畏强权,敢于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英勇事迹,为此,教师可以积极收集资料,将与林则徐有关的电影和图片等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影像感受林则徐硝烟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诸如《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让学生在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感受林则徐的民族精神,唤起其心底的爱国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这种“心灵对话”交流中,学生会对文本产生全新的了解,可以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并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之愿意了解语文、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此外,诗词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依靠简单的诗句词义讲解和死记硬背,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古诗词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优美的诗词环境中,在深情的朗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从诗人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入手,利用多媒体独特的旁白给学生讲讲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被有效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喊累”,学生学习“喊苦”的现象,为了切实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学习。而构建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从而打造一个高效、快乐、热情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漫俏.用情境教学法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