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检索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检索报告

篇1

实验项目名称: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

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基本思路。

2.掌握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的主要方法。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实验(1)检索期刊篇章多使用搜索引擎的“网页搜索”功能,检索报载资料主要使用“新闻搜索”并辅以网页搜索功能。通常而言,新闻搜索引擎(或搜索引擎的新闻检索)所指的“新闻”,绝非新闻学特指的狭义的“新闻”,而是报载资料(广告除外)的集合称谓。在检索实践中,凡查询报载资料,专业人员大都会首先使用新闻搜索引擎或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功能。

目前国内最为和常用的新闻搜索引擎是百度和中国搜索。

百度新闻搜索引擎是“世界上的中文新闻搜索平台,每天80000--100000条新闻,新闻来源包括500多个综合和地方新闻网站、专业和行业网站、政府部门和组织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百度新闻每5分钟对互联网上的新闻进行自动更新,并根据内容为每篇新闻提供一个地区属性,据此可以检索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即时地方新闻。

由中国搜索发起的中国搜索联盟是一个以搜索引擎应用为核心的开放型联合体,联盟的协议成员已发展到1000余家,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与省级报刊网站,以及有一定访问量的地方与行业报刊网站。中国搜索的“第三代智能搜索引擎”每十分钟更新一次新闻内容,是“是目前全球数据更新频率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

由于二者的搜索技术不同,其语法功能、对搜索词的要求亦有些许差异,搜索结果的页面要素也各有特色,而信息来源和更新频率不同则必然导致同一词语检索,二者搜索结果的不同,或此多彼少,或此有彼无、或彼此重复。因此,二者需配合使用,以尽可能避免漏检和重复,保证搜索结果的尽可能全面。 1.有针对性地选择搜索引擎

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常常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目的和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比如:是专用于usenet的搜索引擎,而则是针对邮递列表、irc等的搜索引擎。

2.逐步细化法

按照搜索引擎的分类一层一层地点击下去,这对一些关键字不太确定的资料查询十分有效。yahoo把网上的各种资料归类整理,分得很细,有休闲与运动、娱乐、健康与医药、艺术与人文等很多类别,而且有每一大类的链接进入后分成很多小类,一层一层地进入链接,分类也就越来越细,离你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由于都是链接形式,所以使用起来又方便又简单,不用我多说了吧。

3.根据要求选择查询方法

如果需要快速找到一些相关性比较大的信息,可以使用目录式搜索引擎的查找功能,如使用。如果想得到某一方面比较系统的资源信息,可以使用目录一级一级地进行查找。如果要找的信息比较冷门,应该用比较大的全文搜索引擎查找,如或nbsp;

4.注意细节

在internet上进行查询时如果能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常常能增加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如许多搜索引擎都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因此,如果您正在搜索人名或地名等关键词,应该正确使用它们的大小写字母形式。

5.利用搜索引擎的特性进行查找

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一些专用的特性,应用它们可以使查询事半功倍,比如:若想知道某个新闻组上最近一段时间发表的文章,可以在dejanews的查找框中输入"~g 组名",例如"~g comp.lang.java.programmer"。

6.使用多元搜索引擎

多元搜索引擎是一种只需输入一次关键词就可以对多个搜索引擎进行查询的搜索网站,如就可以同时对200多个搜索引擎进行查询。

7.利用选项界定查询

目前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开始提供更多的查询选项,利用这些选项人们可以轻松地构造比较复杂的搜索模式,进行更为精确的查询,并且能更好地控制查询结果的显示。

8.尽可能将搜索范围限制在特定的领域里

比如:在 yahoo 中文网站中,你要查找的是与电脑相关的知识,那么你没有必要让搜索引擎在休闲与运动、健康与医药、艺术与人文等其他分类中查找。你可以进入“电脑与因特网”这一类,选中“检索此目录下的网站”。

9.使用更特定的词汇

比如,不用“服装”,而用“西服”;不用“ flower ”而用“ rose ”。但要尽可能删去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

10.指定关键词出现的字段

在关键词前加t:,搜索引擎将仅在网站名称中查询,即只显示在网站名称中包含关键字的网站。

在关键词前加u:,搜索引擎将仅在网址(url)中查询。

11.限制查询范围

范围限制的能力越强,则越能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提供的范围限制类型大体有分类范围、地域范围、时间范围、网站类型范围以及其他特殊范围。一些搜索引擎,提供了许多特殊范围的限定,如域名后缀(com、gov、org等)、文件类型(文本、图形、声音等)。这些范围限制、实现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是通过在关键词前加特殊的字符,有些是通过下拉式菜单。

12.尽量少用空格

篇2

早在198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下达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近30年来全国各高校都以各种方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尽管名称不一,有“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等等,但这门课都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得当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

案例教学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事件作为题材,供学生相互讨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案例教学也被引进了信息检索课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讲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一些数据库的使用,然后通过一些实习题让学生使用指定数据库,这个模式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有些过时了,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都不错,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的要求

信息检索课程在各高校中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选修课,有的采用必修课,但是都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承认该课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主要还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课程的地位。

1.3 提升信息检索课程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教师都会有一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不处于学科专业的科研一线,使得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老旧,不能再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服务。而采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专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2.1 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协同学习”的教学,这就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选取、甄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题,选择合适的检索策略,而且还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能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要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要求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图书馆学知识、检索基础理论、检索技巧、检索技能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且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较好的实施案例教学。

2.2 案例的来源要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尤为重要,案例选择有几个原则:真实性、典型性、适度性、互动性、针对性[3]。案例选择有几种途径:(1)学生自行选择案例;(2)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结合网络选取案例;(3)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案例;(4)建立案例库并从中选择[4],这几种途径较好的为第三个和第四个。

2.3 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由于要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的课时,笔者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将几次上机实习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检索、总结,完成不了的只能课后完成。此外对学校购买的资源也提出了要求,包括纸质工具和数据库都必须齐备。

3 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笔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有30人,5人一组,共6组,下面简要介绍教学流程。

3.1 选择案例

首先每组同学自行选题,由于本校还未有案例库,故笔者采用推荐加自选方式,即笔者参考各级各类课题及与学院的专业教师沟通获取最新信息来确定参考案例;此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案例来进行研究,由于上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大多为二年级或三年级,可能还对专业知识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选题有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去跟学院教师联系或者通过数据库参考,但需经过审核,通过的案例方可继续研究。

3.2 查找资料

案例选好后需进行分析,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参考工具,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取最优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及时辅导学生,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

3.3 综述报告

所需要的资料文献都找到后,笔者要求每组同学撰写一份综述报告,当然之前笔者会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综述报告,怎样写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检索结果的处理,总结通过案例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等问题完成综述报告。

3.4 案例评析

最后一次课上,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精美的ppt课件,并且进行演示,时间为15-20分钟,要求对检索案例的理解、分析、检索等过程做阐述,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演示完毕后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指出还有什么不足,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做最后的总结,对学生的检索方法、检索技巧、检索能力做点评,总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的考虑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小组内可能有个别同学不积极参与,不承担相应的任务,为了尽可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笔者要求在最后的综述报告中需体现每位同学的具体工作,比如说哪位同学查找的那个检索系统必须写清楚,综述报告是哪位同学撰写的,ppt课件是哪位同学制作的,这些都必须要写清楚,这也作为最后课程考核的参考。

另外由于信息检索课程大多数都是大班上课,80人或者更多,这样不太适合案例教学的实施,仅仅ppt的演示最后一次课都不能完成,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变通,比如每个小组人数多一些。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学艳,胡文静.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兴趣性和主动性的几点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62-64.

[2]刘岚.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19-121.

篇3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保罗?泽考斯基作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主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方案。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以及有效使用信息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图书管理员协会对有信息素养大学生的定义:第一,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第二,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第三,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总之,解决信息问题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的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当前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2.1 信息意识不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利用网络仅仅是进行聊天和娱乐,如果不能够充分地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并且满足仅仅获取课本知识,这样就造成了既没有扩展课本知识的意识,更没有利用图书馆网络以及数据库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2.2 信息能力出现障碍。缺乏信息检索知识,网上搜索仅仅依赖搜索引擎,不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资源内容,不知道如何检索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检索更是无从下手,对信息资源加工、归纳、鉴别、评价和综合能力欠缺。

3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丰富实践内容,为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信息检索的内容随着信息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扩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检索是其发展的主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其代表有百度、GOOGLE等。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庞杂、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当顺应网络信息的变化,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检索的知识,这也是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

3.1 为了充实信息检索课程教材的内容,将信息检索与利用代替原来的文献检索课,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第二,使用信息检索工具,包括少量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网络信息检索、数据库建设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第三,信息加工整理评价利用;第四,论文方法写作,包括综述文摘报告立项研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撰写方法等;第五,人文素质和信息道德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存在很多的不良信息造成侵权信息犯罪时有发生,每个人都应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

3.2 为了提高学生的检索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恰当地使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以及演示或组织讨论等在教学中形成互动,从而激发了大家利用检索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介质的特性。此外,还应当选择合适的案例提高学习应用各种检索系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为了将学生引导到具体的案例研究当中,在编写教学案例时应当根据检索工具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各种检索问题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3 加强上机实践,重视上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OPAC公共书目检索系统:其功能日益强大,学习信息检索最根本的内容是学会使用OPAC,让学生学会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全文检索。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学生在学习文献课之前获得学术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多数只会简单使用搜索引擎,要引导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语法。电子期刊与学位论文:以学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一般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三家,在教学中应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重点。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主要集中在图书馆,通过图书信息的查询,学生能复制图书内容,熟悉工具软件的使用。

篇4

 

近年来,关于信息检索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文章不少,对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探讨文章也日益增多,但把两者关联起来分析的论述很少,本文力图在信息检索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结合方面进行探索。

 

一、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大多是讲授数据库利用方面的内容和方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较少涉及,不够重视,表明了我国高校信息课程改革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层面。[1]

 

信息检索课程地位不高,学校不够重视,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课程建设远远落在时代的发展的后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检索课是作为公选课开设的,课程随意性比较大,上课时间经常放到周六、周日,会受到学生因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考试的影响,上课出勤率无法保障。[2]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教师课堂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信息检索课一般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课,学生选修率低,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也就是说,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选修这门课程。由于学生学业层次不同、专业不同,他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也会不同,这给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少压力,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完全一样,很难做到分类指导,因需施教。[2]造成了在教学方式上只重共性,不重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状,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面花费精力较少,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淡薄

 

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对自己专业的学术动态关注不够,存在比较严重的拿学分思想,对于信息检索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不能体会这门课程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有多大的帮助; 现代网络环境下成长的这一代孩子,不少具有一定的检索技能,觉得这门课程是多余的,信息检索自己就可以学会。[2]

 

(四)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陈旧,专业针对性不强。根据读秀学术搜索统计,按“文献检索”书名一词检得中文图书831种,按“信息检索”书名一词检得中文图书1076种。教材众多,但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材主要是介绍检索理论和基本检索技巧,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科针对性不强。[3]

 

(五)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考试方法很多是笔试,考题侧重于检索基础理论和检索技巧的考核, 题型有填空、判断、简答、论述等项目,只要背熟课本及课堂笔记就容易获得高分,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考查不出来。[4]

 

(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有两种情况,大部分由图书馆的图书馆员负责开设,部分由院系的专业教师负责开设。目前国内图书馆员没有像医生那样严格从医资格准入制度和严格的从业标准,缺乏具有较深学科背景和良好信息检索能力的人才。[5]

 

二、信息检索课程服务学科建设改革的对策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为国内最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此后,不少图书馆也陆续开展了学科服务,学科服务的发展势头很猛,然而目前国内学科服务尚未成熟,服务水平、质量参差不齐,最主要的原因是图书馆缺乏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地方高校这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有必要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解决学科服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应对信息检索课程进行改革,寻找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契合点,见图1。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改变教学内容,以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课题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问题,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逐步形成基于课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

 

改变教学内容,以课题为导向 。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大知识模块,见表1,以课题为抓手,促成同学带着问题去实践。

 

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授受,而大学参与性教学提倡的是学生在参与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情感以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三类比较适合学生参与的大学教学方式,即讨论参与模式、研究参与模式和实践参与模式。[7]泛信息环境下,当前的教学方式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以一定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5]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问题为主,注意互动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尽量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说明各个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课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课教学在图书馆、QQ群讲授与演练。实践教学部分还采用编写检索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所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提交检索报告,随时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

 

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本课程的讲义和课件放在QQ群上,要求学生通过远程下载的方式来学习相关内容,平时的作业要求做成电子版,并用 E-mail、ftp、微信等方式进行提交,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方法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下降,学生通过网络利用慕课、精品课程、公开课、专题论坛等丰富资源,按自身的需求自主学习、阅读。教师利用 QQ群、微信、飞信、微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信息资料,增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彼此间的协作。 [3]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调研报告或文献综述作为考核方式,见图2。

 

将学科特色融入信息素质教育。把同学根据课题、问题或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最多5人,少则3人,分组后每人提出1-3个本人关注的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生活、学习问题,之后分组认领并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没有认领的问题师生共同关注讨论。要求全体同学真名加入QQ群,方便课后学习讨论。每个同学独自完成1份PPT作业,内容包含:个人简介、家乡风土人情、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毕业班学生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检索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写下自我信息素养提高的总结。每组成员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题,完成所选课题的检索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报告,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共同查找资料、汇总与整理资料、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课题报告。

 

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获得了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等技巧,为今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团体合作方式让学生增强了分工协作精神,锻炼了自己在团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8]

 

(二)整理课题,建设学科专业数据库

 

依托互联网,通过信息课程对学校有特色的学科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学科平台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资源梳理、集中整合、规范共享。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根据课题内容进行分类,逐步建设学科专业数据库,既提升学生自主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又促进学科建设。

 

龙岩学院图书馆利用购买的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品牌,广泛收集这两方面的资料,帮助用户利用好各类电子资源,以专业的素养面向用户开展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前几年开设信息检索课时,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来收集有地方特色的资料,一方面通过学生更广泛搜集到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方面的材料。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兴趣,经整理,按课题整理成学科专业数据库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龙岩学院图书馆得到中央财政项目支持,正在建设客家文化数据库,通过政协、文史办及热心的同志多方努力,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客家文化资料,其中不少资料很多是非正式出版物,也比较珍贵。利用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客家文化特色库管理平台,将225000页的客家文化书刊、报纸数字化,这项工作已经完成,对客家文化的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龙岩学院图书馆来说,客家文化数据库建设解决了平台问题,有了良好的开端,今后还要解决的问题有:

 

一是资料收集困难问题。这些资料散落在研究团体、机构和民间上,需要不少人力去搜集。对策:多与这些团体、机构联系,加强合作;利用热心的师生多留意帮忙收集。二是专职建库人员少问题。对策:通过信息课程把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建库工作。三是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构建学科平台建设与院系共同建设专门学科资源,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做好学科资源导航工作,在学科网页上体现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热点,提供学科资源的使用指南,收集设置学科博客、微博的链接。

 

加强与院系合作,信息课程实施嵌入式教学,让具有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选好课题参与到信息课程教学中,选题既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的特点;还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兴趣,突出学术性。[6]红色文化是龙岩中心城市文化的灵魂,龙岩学院图书馆要加强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合作,在旅游专业开设信息课程,课程内容要把龙岩的红色旅游结合进来,让学生按课题完成报告,经整理逐步建设红色文化数据库。与生命科学学院加强合作,跟专业老师合作,让学生在信息课程中参与省级重点学科——兽医学的学科导航、学科百科、学科博客、学科动态等建设中。

 

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开展学科服务。借鉴学习上海交大图书馆首创的IC2 创新服务模式,促使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服务得到有效的融合。上海交大图书馆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与“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两种理念的职能互补和整体优化,将信息素养教育当作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倡导信息素养教育要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拓展与创新。[8]

 

三、结束语

 

学科服务任重道远,探索信息课程改革之道,加强与院系合作,将学科服务嵌入教学工作中,既解决了图书馆缺乏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相结合的人才问题,又能充实学科服务的内涵,提升学科服务的层次,拓展学科服务的广度,实现课程改革和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双赢。

篇5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信息检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4-01

中国国家教委在1984下发了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使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根植于高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1989年就开设了信息检索课,2003年以后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现今学校以“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所以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检索课也要适应应用教育的特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没有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因此,以应用型人才教育为出发点,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信息检索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安排

在我校开设信息检索课是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本课一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8学时,考试主要以实践报告的形式为主。由于培养方案与学时分配的限制,只有16个学时用于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显得较为单薄。并且有限的学时被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两个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上机操作为辅,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正处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阶段,该课程的教材,是我校承担信息检索课的教师们共同编写的,该教材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倾向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过多侧重于学术研究型信息检索,实践性较差。

3、教学方式

在我校该课程主要采取的是教师授课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理论课授课时主要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但PPT教学由于内容繁多、播放速度快使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课授课时主要使用教师端软件,通过控制学生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库演示,教师讲解完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操作。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得信息检索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脱节,学生无法在听课的同时进行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创新。

二、应用型大学文献检索课的改革

1、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打破现有的教学安排,缩减理论知识的讲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学时。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搬进检索室,使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操作合二为一。教师一边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进行上机操作演示,学生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检索实践,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与检索技巧。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我校的信息检索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信息检索课的教材进行分析,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教学内容。

(1)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原有的理论部分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例如: 将检索工具只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将网络检索部分的布尔逻辑检索内容结合数据库来讲解,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2)数据库与Internet资源结合。在讲解数据库检索时,除了讲解本校现有的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读秀等常见数据库的使用以外,还介绍了百度文库、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等常用Internet资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3)校内与校外资源结合。除了向学生介绍我校订购的学术资源以外,我们还介绍了“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这一全国性的文献服务平台。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利用文献远程传递功能免费获取绝大多数中文文献和部分英文文献。为了解决学生学术交流的难题,介绍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网站―――小木虫论坛,便于学生融入学术圈子,获取学术资源,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科研上的难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构建合理的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检验教师教学效果。

(1)完善试题库。在现有的习题库基础上,构建适合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信息检索的考试题库。该考试题库中的所有试题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涵盖面要广。

(2)加强论文写作。论文的书写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献信息的获取、分析、归纳、整理和利用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查找资料所用的检索系统、检索方法及检索结果等内容加入到论文中,这样既避免了雷同,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信息检索知识。

(3)强化加分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大赛,获奖者将根据等级进行加分。通过参赛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也检验了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应用型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应用性强、适用性广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我们通过对我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给他们提供不断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对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检索;教学设计;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1.3

1 信息检索教学的背景分析

现在的教学中因为校园网和图书馆设备自动化的建设不断发展。各类的读物、在网络上有许多的资料文献都是可以直接搜索到的,而且在校园的网络中利用图书馆的系统来搜索所需要的资料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利用局域网和Internet等方法将图书馆信息资源融合起来,变成校园内的共享资源。让全体师生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时更加的高效方便。当前,学校图书馆的统计中可以看到购进的光盘和用于网络数据库的经费原来的20万元左右增加至近70万元,数字且还在持续上升。同时购进的资料种类也越加的丰富和广泛。从前一些只有在图书馆信息检索室里才可以搜索得出来的一些数据,因为各方面的发展和完善,那些原本在特定地方才能搜索的数据现已全部上传至了网络中。无论是谁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一些网络数据库公在搜索上采用的是镜像站或专线访问的技术,所有这些做出的改革都为信息检索的传授提供了一个的好的大环境。

2 分析信息检索教学的现状

2.1 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

现在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的媒介已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化的趋势。信息的数量如气球般迅速膨胀起来。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或是以联想的的方式,都有益于对检索和交叉检索的良性的发展。而且在这一点上它相比较于系统的回溯检索速度而言纸体数据库的速度是远远不如的。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如信息资源标引深度过深、标引规范也非常迥异,检索工具种类杂乱,这些问题都给网络用户的使用中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2 学生网络搜索存在不便

网络上现有各类的专业性强的检索查询工具和对应的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这部分的搜索引擎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但正因为如此各类的引擎操作的步骤不同,而造成了学生觉得使用这些工具非常的繁琐的感觉,进而不愿意去使用它们。再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大、类别杂乱、组织分散,学生又普遍缺乏网络检索知识和技巧,所以在上网检索信息时,很多人经常会发生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是搜索出上千条信息,二是一条信息都没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搜索的技能需要努力加强。

2.3教学大纲更新过慢

很多的高校在传授信息检索时上传授的主要教学内容非常的单一、落后,更新的速度也很慢。就算有时修改更新了,其内容调整的力度也很不足。在实践网络信息检索的教学中显然满足不了当前学生的需要。而且理论或实际操作课程现在都无法对使用网络的信息用户的最基本主要的需求进行满足。也无法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好网络信息检索的实际操作。甚至不能让学生对搜索引擎的网上信息检索技术有个全面的认识。

2.4 教材内容单薄、老化

国内的教学中以手工方式进行检索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学校普遍存在,许多的计算机检索知识很落后,其他相关的网络信息检索的教材种类整体上很贫乏。现有的教学材料来看,这部分的教材内容上在Intemet基本概念[1]、主要功能及对各网络资源的介绍上比例较多,但在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工具、技巧和实际操作等内容上比重就显得相对较少。所以在Internet信息资源的变化迅速和飞快的发展的需求,改善教学材料的内容的形式也更加的急迫。

2.5 机检实战经验非常不足

现在很多的高校资金不足使得许多设备没有办法购买,学生们只好一批一批的使用计算机,有时还会重复操作老师在课堂上教过的相关内容。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也常常就只有两三个课时罢了,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络这块知识学习的需要,更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纠正。部分学校只是进行演示,甚至有的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根本不进行演示。有演示的学校他们的实习也如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式的教学,这根本取得不了有效的上课成效。

2.6 师资设备贫乏

信息检索课程他与其他的课程密不可分,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分工。老师们在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多学校的一些老师都是由图书馆或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性的担任,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而且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些甚至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系统的学习培训,轻易草率的就开始进行教学,而且那些教师没花很多的精力到传授知识上及教学研究中去。这样的现状慢慢的发展一定会影响到将来的教学质量。

3 信息检索教学改革设计

3.1 制订符合时展的教学大纲

指导文件是教学的主体大纲[2],也是不能缺少的教学行为依据。它对教学的广度、深度及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的背景下,本来有的资料在教学时是作为主要内容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实际情况的教学了,只有尽快的制定出统一明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才能使信息资料检索教学得以规范化,才能全面的让教师的教学思路统一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考核标准等。因此,这主要内容对于网络信息检索计划学时比例偏低。建上网实践课学,制定动态教学大纲。并且应适当增加至总学时的百分之三十以上。那么老师们就可以打破“大纲”束缚,并能随时增加一些丰富的内容,打破常规性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检索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做到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

3.2 不断更新教学讲义

努力的融入一些新的内容:

(l)网络基本知识。简介Internet的作用和各种浏览器的操作方法、Internet的信息资源分类和分布情况、Internet的信息检索原理等等。这是很大的一个范围。在传授中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的具体对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兴趣和需要,针对性地去指导和教学。

(2)网络搜索工具。重点介绍Internet检索工具概述、搜索引擎的操作原理、搜索引擎的分类、选择并使用各种技能等等。比如在查寻网络信息时,就需要了解信息源的URL,但查URL的工具常用的有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这两类。主题指南和它的主题层次用列表的方式公开信息,让本来不明确的信息需求通过层层列表而清晰起来。搜索引擎是通过输人关键词进行检索访问的,各类的引擎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要有选择地介绍几类。

(3)专业光盘或镜像数据库检索。说明国内外光盘数据库或镜像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和操作方法。数据库的检索功略,电子版书刊网络操作基本程序,和操作数据库检索实例等等。让那些进行了实例的同学可以深刻地理解检索策略的制定、检索技巧的运用。

(4)网络信息的检索。非常仔细的去讲解通过网络在线所获得的科技报告。像许多国家的已申请专利了的用网络信息搜索出的文摘和其方法及技术、专门的检索技术,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搜索出的所有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使用DIALOG和OCLC搜索系统[3]时,应该着重讲解这些系统在Web方式和Telnet方式下的它们的搜索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哪。通过这样讲解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可以为帮助解决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时碰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四 信息检索传授内容与要点改革建议

1、介绍信息检索知识与信息资源是教学基础,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

传授知识时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300余张的教学课件,其内容包括讲解信息检索的概念、定义、语言、工具等基本知识的幻灯片[4]150余张,,关于搜索引擎的有30多张,关于网站的有40多张,说明常用数据库的有30多张,同时以自身主修的专业为参考依据,筛选出可以检索出的网站的数据库。上课时,进行一些基本的说明。对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进行课堂演示,在课后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课件与学生分享或直接拷贝给学生。对三大检索刊物及各专业领域的重点数据库,举例说明与讲解,让使学生对有关专业方面的主要检索工具做到心中有数。

2、解析查询锻炼学生搜索能力

如何高效的利用网络数据移动到自我的目的是现在学生非常关注和关心的内容。这点可以进行分析和讲解。对数据库的讲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文类(全文和摘要),一类是外文(全文和摘要),可以分开讲解。上课时让那些对所教授的内容提出不动的学生让其亲自操作一遍,了解其操作的整个过程。

利用搜索而得出的结果来说明词符、通配符、逻辑运算符和其他一些以限定的符号

3、查全率和查准率是教学的难点,锻炼学生的筛选能力

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分成下面三个部分:

(1)选取检索词。要注意检索词选取的多样性,检索词能反映出信息感念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全面性。

(2)检索式的结构。要形成完整的检索概念,拟定适合的检索顺序,并利用逻辑算符或位置算符进行逻辑匹配

(3) 检索策略修正。在检索时,要利用获得的检索结果,进行检索策略的修正,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在方法上我们可以利用有着后缀代码的关键字和使用有着前缀的索引达到限制主体的效果来应对检索加过中记录数过于庞大、无用信息太多的情况。

五结论

在现代这是一个离不开网络与检索的时代,传授网络教学的工作人员们只有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快速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当前的迅猛发展的高新时代淘汰掉。

参考文献:

[1]符绍宏.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邹小筑.网络信息检索教学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2(4).

[3]郭吉安.现代信息检索教程[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叶建华.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1(4).

篇7

〔关键词〕泛在学习;文献检索课;知识库;知识模块;资源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29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131-04

泛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国内外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给予了多角度的阐述。美国教育发展中心认为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技术条件下设计的一种学习环境[1]。它强调的是不过分依赖电脑,更多地靠无线网络连接更多的设备,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家庭和你希望看书学习的地方进行学习,而不仅仅像以前那样依靠图书、电脑来学习。梁瑞仪、李康把泛在学习看成是让学生在基于无缝连接的信息环境中随时随地地自由化学习,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个人学习状态[2]。Hiroaki Ogata等认为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由日常生活中嵌入式且不可见的计算机来提供支持[3]。综上所述,泛在学习是指在泛在计算与泛在网络的情景创设与支持下,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文献检索课,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主干课程。它既是引导学生从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门科学方法课,也是一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具课,还是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养的素质培养课。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方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献信息检索课建设应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沉着应对泛在学习方式的挑战。

目前,泛在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的获取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人们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段、任意的地点进行检索学习。学习者的学习设备或工具,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如数码学习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超小型笔记本电脑、MP3、MP4、MP5等等。该学习形式展体现了传统学习所没有的自由、快捷、简便、新颖的特性。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固化到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为了适应泛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作者认为应该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内容网络化,建设“网上文献信息检索课”。

“网上文献信息检索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又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让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能够共享教学资源,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在目前泛在学习方式普遍存在的背景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学习。

1“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资源系统”,以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为了实现本门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我们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的应该是优质课程教育资源,尽力满足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共同需求。通过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掌握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技能。

12实效性原则

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便于学习者在泛在学习方式下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重视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

13生成性原则

应建立课程基本资源、课程拓展资源和课程生成资源并存共生机制,通过在线互动方式及收集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方式,实现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14开放性原则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团队须根据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对本课程进行维护更新,并通过共享平台,同步展示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成果,以满足师生和社会读者泛在学习的需要。

2“网上文检信息检索课”的整体设计

21知识模块设计

按照省里给定的网络技术平台的要求,文献资源检索课的所有知识必须模块化。这些模块一方面要符合技术平台的规范设计,另一方面更要根据各门课程具体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突出特色与优势。我们在设计文检资源检索课建设的知识模块时,主要突出了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课程导航理论课程简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知识模块实践大纲实践单元综合训练考试在线测试试题资源图1文献检索课知识模块

事实上,知识模块的设计既反映了基本知识框架,也反映了检索课建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为了能符合上述提出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筹建文献信息检索课时,正如上图所揭示的,在省里给定技术平台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再设计,所设计出的4个基本模块主要为突出本门课的特色:首先突出操作性,让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尽量实现“一键通”,吸引学习者泛在学习兴趣,减少知识树的层级,增加库容量。其次旨在检测学习者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考试贯穿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模块。最后是在实践模块的“综合训练单元”中除了要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更要突出新旧知识、技能的统一,达到泛在学习的效果。

22知识点设置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工具课,它的原则就是实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在网上查找知识的技能。知识模块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进入共享平台的“路线图”。要想让学习者沿着路线图的指引,了解、学习并最终掌握所有知识,还需要课程建设者提供详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必须能够反映当下本学科、专业所能提供的绝大部分知识和技能。

有研究者对出版时间较近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检索教材做过抽样调查,其中教学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诸方面[5]:(1)文献检索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信息检索基础理论与信息检索技术;(2)正确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又具有价值,在巨量的信息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之一,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搜索引擎来评估网络资源);(3)综合性检索系统(光盘数据库、联机信息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上免费电子图书的检索方法等);(4)适当安排手工检索内容,印刷型(手工)检索工具。因为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之上;(5)专题信息资源检索(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及竞争情报、科技查新、求职招聘、商情数据、考研信息、个人与机构信息等);(6)学术研究(文献创作及发表、专利申请文件及情报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报告撰写);(7)文献信息利用(信息整理分析/原文索取);(8)检索实例或案例;(9)信息道德(学术规范、合理使用)。为了使课程内容能够涵盖目前文献、信息检索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概念、原理、方法、技能、实践、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保证知识点分布的覆盖率与典型性,我们参照了国内正在使用的权威教材,既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也注重基本知识技能与实践创新的关系,采用归约法将相关内容整合、提纯,最终形成具体知识点树图(见图2):文献信息检索课知识模块文献信息检索理论〖〗图书馆利用知识互联网资源利用传统工具书数据库资源外文中文外文中文词典类书政书手册年鉴百科全书书目其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论文图2文献检索课知识点树图

上述课程知识点树图构成了基本知识系统。每个下位子系统后面是具体知识点,学习者只要点击相应的模块标识即可被引领进入详细的知识说明,包括教学团队相应的授课视频及相关文字文档资料。

23资源库建设

在目前泛在学习方式下,文献检索课的课程内容最终要凭借个性化、专门化、系统化的资源库提供后台支持。因此,建设资源库无疑是共享课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了使本门课程与教学需要相结合,资源库建设要满足几个条件:

(1)在内容上能够真正有效服务于泛在学习;

(2)保证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完整;

(3)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的目标。

为此,我们将着重建设好3个资源库,即课程基本资源库、拓展资源库和生成资源库。

(1)基本资源库:包括全程教学录像、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教学大纲、教案、演示文稿、作业、答疑等课堂教学活动所要求的基本资源。

(2)拓展资源库: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试题库系统、学科知识检索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同步/异步交流平台、答疑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工具、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资源。

(3)生成资源库:包括教学活动中产生以及课程共享中用户使用后提供、反馈的资源等。

3个资源库的技术模型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文检课是介绍获取、利用信息方法,培养学生检索与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技能课[6]。其资源共享课的知识点设计必须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主要包括:

(1)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主要靠加强和推广网络教学手段,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反映。

(2)使学生具备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这主要依基本资源课程教学目标全程教学录像重难点及学习指导教学大纲教案演示文稿作业评改与答案拓展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试题库系统学科知识检索在线自测/考试同步/异步交流平台答疑系统生成资源图3文献检索课资源库

靠“全程教学录像”、“重难点及学习指导”、“作业”等单元去实现。

(3)提高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信息能力。这些主要通过“全程教学录像”、“在线自测”等单元强化。

(4)提高和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凭籍“生成资源”等模块和单元实现。

总之,知识点系统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吸引学习者利用泛在学习方式,参与信息活动、使用信息技术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各类信息。

24技术要求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已经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以百度、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学生和其他网络用户的首选,点击“百度”、“Google”已成为人们日常网络行为习惯[7]。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尽管异常丰富,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信息庞杂,分散无序,人们要想在其中筛选出具体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力,为获取有效性信息增加了困难,给检索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鉴于此背景,文献检索课在技术上要建设成学术搜索引擎,以便为网络学术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新模式。这样的学术搜索引擎在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方面有着独特功能,随着其技术逐渐成熟,效率也会日益提高,成为具备双向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既能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其他学习者获取文献信息检索知识技能的平台,又能作为检索学术资源必备的检索工具。因此,在技术兼容方面,共享课平台应当实现与以检索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为对象的学术搜索引擎(如Google学术搜索等)有效链接,提供可借助公开搜索引擎服务来检索学术文献的技术方法,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技术平台,而且方便吸引学生充分利用泛在学习方式,掌握枯燥的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3结语

文献信息检索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必不可少。而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泛在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主导。在泛在学习的背景下,应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的授课模式,建立“网上文献信息检索课”,以此满足人们泛在学习的需要,对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The 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Technology-enhance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EB].http.∥ Pnewsroom Particles Pmainelearningtechnologyinitiative,2010-09-28.

[2]梁瑞仪,李康.若干学习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1):31-35.

[3]Hiroaki Ogata,Yoneo Yano.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Supported Ubiqui tous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 shopon Wireless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 on(WMTE04),March23-March25,20041Taiwan,2004.

[4]钟宇,胡芳.北京地区211重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8-11.

[5]赵雪红.突破文献检索课瓶颈的方法探析[J].图书馆界,2010,(4):60-62.

篇8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带头人、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使农业高等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通向农村,教育部于2004年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一线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培养方式包括非脱产和全日制两种。其中,《信息检索》作为种植类、养殖类专业的选修课之一,着重介绍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检索的知识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1 “一村一大学生”的特点

1.1学员基本情况

1.1.1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虽然都具备高中文化水平(含中专、职高或同等学历),但因多数学员脱离学校教育时间比较长,入学后不太适应课堂教育,表现坐不住、跟不上、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信息的内化能力比较弱。

1.1.2学员年龄差距大。学员从18~42岁不等,其中大部分学员已成家,有些还在村里担任实职,既要在校学习,又要落实本村的政务,还有家庭的牵挂,可谓“一心挂三头”,缺勤现象普遍。

1.1.3学员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经验丰富。部分学员本来就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或技术骨干,有的拥有自己的产业,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知识体系不全面等问题。

1.1.4学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信息检索技巧、信息道德素质欠缺。“一村一大”学员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相对匮乏,不了解和使用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学科网站等;上网时常出现“网络迷航”现象。同时,也有部分学员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克制能力较弱,浏览不健康网站,在信息利用中对知识产权问题认识模糊,有论文“剽窃”现象。

2“一村一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措施

2.1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为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保证。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教学方法单一,对目前以互联网为中心、动态的检索系统的理论总结较为薄弱,学生上机实践少,导致检索理论与检索实践相脱节。

2.2将信息检索课与专业课程整合,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结果,而是一种累积式的结果。而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在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开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促进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3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村一大”的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比例在50%以上,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校内理论学习为主加校外实习、锻炼为主的形式,可以设置参观、考察、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利用撰写学习体会、小论文、参观记录、课堂讨论、实训实习分析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技巧、网络数据库的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2.4根据学生层次,举办如信息专题讲座、数据库的利用、检索技巧的培训等各类型的培训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关的培训内容,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5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的意思是网络探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探究为取向,由教师引导,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生对某个主题自主地进行建构和探索的学习活动。通常包括情境与问题、目标与任务、资源与过程、评价和结论等模块。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协从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为基本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没有专用教材,大部分课程的教材主要选用高职高专教材,甚至个别课程采用本科教材,而“一村一大”培养的都是本土人才,教材缺乏针对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或删减。通过WebQuest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补充教材资源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创造各个学科的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2.6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部分“一村一大”学员在信息利用中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利用还是侵权行为,是参考还是剽窃,因此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网络隐私等知识需要在教学中给学员们讲解,使学员们树立遵守信息法规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违规的信息,做到合理、合法、安全、可靠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 。

3结语

一村一名大学生,是农村基层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农民、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多种角色,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农业科技的吸收和接纳,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传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至今,全日制培养方式已经暂告结束,非脱产培养方式仍在进行中。如何为农村培养“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的农村实用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仍是高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组织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文英,李定国,姚安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日制班教学现状. 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

篇9

【关键词】安徽高校 文科学生 信息素养 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识别、获取、利用、开发信息的基本技能,也是个体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我国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自1984年起,全国高校就广泛开设了文献检索类课程,2002年教育部更是将其改为信息素养教育向普通高中推广,并于第二年3月颁布纲领性文件――《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作出具体规定。

为了解我省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研究如何针对文科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我们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之以个别访谈法,问卷自行设计,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问卷由32个问题组成,主要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大类。

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我省高校较为集中的合肥地区,调查范围涉及一类、二类、三类及部分高职高专的文科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40份,其中男生195人(占36.1%),女生345人(占63.9%),本科生404人(占74.8%),专科生136人(占25.2%)。总体来说,本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因而所得数据可靠性较强。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信息意识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问题上,有303人(占56.1%)认为非常有必要,有205人(占38.0%)认为有一定的意义,仅有14人(占2.6%)认为作用一般,有6人(占1.1%)认为用与不用关系不大,有2人(占0.4%)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文科类学生均意识到了计算机网络对于信息获取的意义,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信息意识。

在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上,结果显示(见表1)互联网络是文科学生们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为报刊杂志。这显示了学生们具有明确的信息需求,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信息。

表1文科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多选)

在媒介认识问题上,74.4%的高校文科学生认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音像等媒介非常重要,19.4%的学生认为这些媒介有些帮助但谈不上重要,而有4.6%的学生认为这些媒介可有可无,5人认为这些媒介无所谓,更有3人认为这些媒介有害无利。

2、信息知识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信息检索系统一般。在影响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原因方面,233人选择了图书馆不方便,166人选择了没有网络,52人选择了其他,其中部分学生特别指出网速太慢是最主要的原因。

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检索知识,但只有138人(占25.6%)学过信息素养的相关教育课程,有402人(占74.4%)没有学过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只有47人(占8.7%)参加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培训,80.9%的参加过培训的学生都认为培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在对于图书馆功能的认识方面,文科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458名(占84.8%)学生知道图书馆有书目查询的功能,510名(占94.4%)学生知道有书刊借阅的功能,305名(占56.5%)学生知道还有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76名(占14.1%)学生知道有原文传递功能,83名(占15.4%)学生知道馆际互借功能,5名(占0.9%)学生认为图书馆还有其他功能。对于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62名学生(占11.5%)知道并经常使用,329名学生(占60.9%)听说过但没有使用过,149名学生(占27.6%)不太清楚也没有使用过。

在数据库的使用方面,文科学生的使用率较低。40名同学经常使用中文数据库,这些学生主要是文科高年级学生,193名学生偶尔使用,307人(占56.9%)基本没用过。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更低,仅有9人(占1.7%)经常使用。原因为45.6%的学生认为是语言障碍,26.5%的学生认为是检索使用障碍,34.3%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专业不需要。

3、信息能力情况

在对自己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能力的判断上,148名学生(占27.4%)认为自己非常熟练,278人(51.5%)认为自己熟练,77人(14.3%)认为自己能力一般,有22人(4.1%)认为自己不熟练,只有12人(2.2%)认为自己非常不熟练。

在最常用的交流途径方面,近四成的文科学生选择与同学交流,近五成的学生选择互联网,只有67人选择书刊报纸,15人选择数据库,4人选择电子书刊。在遇到不熟悉的信息源时,有58人(占10.7%)选择询问老师,有237人(占43.9%)选择询问同学,400人(74.1%)选择上网咨询,仅13人(占2.4%)选择咨询图书馆人员。

在最常用的信息资源方面,近六成的文科学生选择综合性网站和搜索引擎,这说明互联网络在学生们的信息获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图书馆,说明图书馆也是他们比较青睐的信息资源之一,这两方面的数据再次显示了文科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信息检索能力。但数据库资源的使用率只在12.0%左右,这说明了学生们的信息检索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

在学生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目的方面(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学习需要和休闲娱乐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其次为获取新闻信息,这说明学生们进行信息检索行为停留在一种外在的层面上。

表2文科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目的(多选)

4、信息道德情况

信息伦理和道德的培养往往是信息素养培养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调查中,78.1%的学生从来没有改动或删除过别人或公用计算机里的文件,17.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改动或删除文件,仅有24人经常会改动或删除别人或公用计算机里的文件。这显示出绝大多数文科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道德观念。

在公用计算机上发现病毒,201人(占38.9%)选择通知管理员处理,144人(占26.7%)会自己动手处理,158人(29.3%)不会处理但他们也不会复制或转发,26人(占4.8%)表示随心情而定,但有10人(占1.9%)表示会转发。在对待网络信息方面,508人表示网络信息有真有假,关键在于自己的判断,只有11人认为网络信息完全可信,21人表示不可信。这显示出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趋于理性。

四、建议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绝大多数安徽省高校文科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检索知识。但他们大多数对于专业数据库的利用较少。在信息检索知识方面,学生们的了解还比较有限,信息检索能力也不太理想。但在信息道德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保密意识。

在深化高校文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本课题组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文科院系尚未真正将信息技术视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之一。因此,加强硬件建设仍然是部分文科高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

2、图书馆除了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外,也应该加强宣传。各大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丰富其馆藏资源,另一方面也应定期向学生介绍馆藏资源,并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相关培训。

3、完善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对于高校文科学生,既要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如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也要开设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培养类课程。要大力培养高校文科学生们的信息责任感,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各类法律法规,主动参与健康信息社会的创建。

4、积极探索多种可以促进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平台。各大高校除了开设信息素养类必修课程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各种能够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类的途径,如分发宣传小册子,举行信息素养类讲座,开展信息素养竞赛,组织高校间的信息素养类交流活动等。

总之,高等院校及教师应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内涵,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信息检索类任务的布置,培养学生追踪学科发展趋势,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对于社会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形成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本调查报告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sk480)

参考文献

1、周宏,《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周小磊、袁曦临,《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1期

4、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4期

5、邱祖发,《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及培养策略》,《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

篇10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

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程目前在高校普遍开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于提起学生兴趣,学生只被动听讲很少主动思考。…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智能化信息整合优化技术的采用使得计算机检索文献的功能越来越强,检索技巧越来越简单化,以主讲检索技能为核心的信息检索课也必然受到挑战。该课虽安排有检索实习,但学生多是依葫芦画瓢,一旦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时,却不知该从何下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行之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笔者认为,采用分阶段的多种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互换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结合起来,可能会取得良好效果。

信息检索教学过程可分为检索基础理论教学和检索应用教学两个阶段,为保证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前一阶段宜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检索应用阶段教学则因其实践性,采用以“基于问题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1 检索基础理论阶段的教学

检索基础理论阶段的讲授模式重点应解决课程“单调枯燥,不吸引人”的问题。

1.1 创设问题启发法

创设问题、确立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教学。

据调查,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认为从网络检索获取信息是件非常简单的事,另一方面认为信息检索理论枯燥乏味,因而不愿在这门课投入太多精力。以至实际应用时,动手能力较差,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因而有必要在开课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那些低年级信息需求不迫切的学生,在开课之前把问题抛给学生,如“你认为信息对你重要吗?为什么?你对自己的信息素质评价怎样?你能快速、高效、准确、全面地获取你所需的知识、信息吗?”等,以便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暴露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提出即将开始的毕业论文(设计)开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所要面临的问题,为学生寻找和创造需求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需要学。

1.2 设身处地启发法

检索理论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指南,却难以吸引学生。如何缩短与这些理论的距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应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熟悉的事情人手并结合实践进行检索理论的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例如,讲检索原理、检索语言、检索工具等内容时,模拟他们到图书馆找书、在网上查资料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个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继而引入检索原理,引导学生探寻检索的实质,并由此进入检索语言的教学,结合图书馆的书刊排放和查找讲解分类语言;结合在具体的数据库检索用到关键词、主题词等实例讲解主题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理论实实在在的作用。讲到检索工具,可以讲述一下百度、Google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搜索引擎人手逐渐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检索工具。

1.3 案例教学法

检索技术及检索策略是检索理论的重点内容。为了解决某个检索问题,需要运用检索技术、制定检索策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检索案例。

在信息检索教学中,应较多的采用案例示例解析法,即教师引入一个检索案例,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说明和解释当堂课讲授的中心内容或某一知识要点的方法。这种方法重视的不是答案,而是得出有效答案的过程,使学生独立思考,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具有方便、简单、实用等诸多特点,并有助于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使授课变得生动、具体、耐人寻味。

为保证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真实感较强的案例内容容易使学生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检索教学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科研成果和立项查新、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课题、检索咨询、以往学生的检索实习报告等,还可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选择较热门的受学生关注的课题进行分析。另外,选择的案例专指性要适中,以便讲解为了达到较高查全率和较高查准率而采用不同的检索策略;选择的案例应涉及显性概念和隐形概念,以便做主题分析时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检索提问标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案例研讨评析法,即对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疑点、难点),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析、研讨和解疑,使学生积极思考,吸收消化教学内容,化解疑点、难点。

2 检索应用阶段的教学

现阶段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检索策略与信息资源去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及对信息进行评价、利用,在实践中提高检索技能、拓宽专业知识,以体现这门课在学习、科研和工作中的价值。我们在此阶段引入PBL教学法,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PBL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5’PBL教学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改变了沿用多年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复习知识、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总结评价”的新学习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自身创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激活创新性思维,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因而,PBL模式的运用有力地提高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检索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检索应用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种检索工具的熟悉和运用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阶段。

2.1 各种检索工具的熟悉和运用阶段

2.1.1 创设具有一定背景的不同问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需要哪些类型的文献,如有需要系统的知识、专深的理论的(来源于图 书、学位论文等);有需要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的(来源于专利、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等)。但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和适当的推荐,把如何选择和利用检索工具、如何构建检索策略、如何运用检索技巧、如何评价利用检出的信息资源等问题留给学生。

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涵盖应学的知识点,还能轻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真实性。只有在课题研究、信息检索中产生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或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2)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PBL知识的随机性。在设计和实施PBL时,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最大限度地涵盖特定检索工具的相关内容,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尽量包含在问题当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问题中,从多种角度反复感知概念并应用思维技能,从而促进自己深入学习,确保所学知识既具有系统性又不封闭,既具有现实性又不零散。

(3)每个问题都应是知识应用层次的,而不是知识复述层次的,PBL教学应把已学过的概念及原理应用到具体多样的情境之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除了用文本描述外,用图片、音频、视频或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设计更能使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通过演示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的救援、援建场面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中,运用检索知识积极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通过任课老师对课题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还可以请学科专业教师来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沿和动向及目前的热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引他们利用所学的信息检索技能去自己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2.1.2 小组探究。根据学生的对课题的兴趣,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确定所用的检索工具。通过上机自己去了解收录某种文献类型的检索工具的学科范围、时间范围、检索功能、检索技巧等,再通过小组讨论检索策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自主检索并归纳、整理、总结检索得到的文献,解决本阶段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通过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学习要点,包括检索工具的利用、检索基本理论及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在通过自主学习满足既定的学习需要以后,再回到小组交流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学过的检索策略方面的知识,讨论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并各自上机检索。这个过程可安排在电子阅览室内进行,便于上机学习检索工具的应用及随后的讨论,便于在上机检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该过程由一人负责进行记录,教师从一个小组转到另一个小组,参与和引导讨论,提供答疑,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2.1.3 小组汇总、演示。各组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并派代表上台讲述收录某类型文献的检索工具的特点、使用及检索过程。一方面检验其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让没接触过这种检索工具的其他小组了解并参与质询和讨论。学生与教师角色进行互换,不仅促使学生学会了用一门方法性的学科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个人特长。

2.1.4 教师评价、补充。教师评价、总结、补充,可做必要的演示,再让各组交叉实践,使每一个人对各种检索工具都能了解掌握。教师的点评补充是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发现了问题后进行的,因而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2.2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阶段

“知源、知取、知用”是信息检索课要解决的三要素。如果说第一阶段重在“知源、知取”,那么第二阶段就要把教学的重点转向“知用”,即掌握检索特定课题的实战方法与技巧。只有掌握与了解信息资源大森林的全方位知识,才能很好地掌握检索特定课题的实战方法与技巧,因此第二阶段重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此阶段继续采用PBL教学法。

首先问题的创设充分体现以“用”为目的,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开题、科研开题、课题查新、成果鉴定、定题跟踪、融投资论证、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决策、广告、策划、营销、财务、预测等方面所需的信息调研,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小组探究仍以兴趣作为分组的原则,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1)信息源的选择,不应限于某个或某类专业数据库;(2)检索策略的制定,包括选择检索词、组配方式等,不同的数据库其检索词和组配方式有所不同。通过反复检索、分析和判断,不断修正检索结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重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案例如可行性分析报告、科技查新案例等,了解从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对信息进行鉴别、分析,最终鉴别检索结果,选择有用的资料,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不同的检索结果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对文献信息再次进行评价、鉴别、筛选,以保证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最后小组代表用Powerpoint等手段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并可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看法或错误理解。而教师对各小组案例优缺点的点评,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他们在完成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忽视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讲解,加深和巩固了学生的检索知识,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3 结语

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表明,采用以上分阶段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使信息检索课程不断地深入、发展与提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验、总结和调整。

2 检索应用阶段的教学

现阶段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检索策略与信息资源去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及对信息进行评价、利用,在实践中提高检索技能、拓宽专业知识,以体现这门课在学习、科研和工作中的价值。我们在此阶段引入PBL教学法,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PBL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5’PBL教学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改变了沿用多年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复习知识、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知识解决问题,教师总结评价”的新学习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自身创造潜能得以充分挖掘,激活创新性思维,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因而,PBL模式的运用有力地提高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检索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检索应用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种检索工具的熟悉和运用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阶段。

2.1 各种检索工具的熟悉和运用阶段

2.1.1 创设具有一定背景的不同问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需要哪些类型的文献,如有需要系统的知识、专深的理论的(来源于图 书、学位论文等);有需要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的(来源于专利、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等)。但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和适当的推荐,把如何选择和利用检索工具、如何构建检索策略、如何运用检索技巧、如何评价利用检出的信息资源等问题留给学生。

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设计得好,不仅能涵盖应学的知识点,还能轻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真实性。只有在课题研究、信息检索中产生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或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2)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PBL知识的随机性。在设计和实施PBL时,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获知识的随机性之间保持平衡,基于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最大限度地涵盖特定检索工具的相关内容,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尽量包含在问题当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彼此相互联系的问题中,从多种角度反复感知概念并应用思维技能,从而促进自己深入学习,确保所学知识既具有系统性又不封闭,既具有现实性又不零散。

(3)每个问题都应是知识应用层次的,而不是知识复述层次的,PBL教学应把已学过的概念及原理应用到具体多样的情境之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除了用文本描述外,用图片、音频、视频或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设计更能使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通过演示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的救援、援建场面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中,运用检索知识积极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通过任课老师对课题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还可以请学科专业教师来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沿和动向及目前的热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引他们利用所学的信息检索技能去自己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2.1.2 小组探究。根据学生的对课题的兴趣,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确定所用的检索工具。通过上机自己去了解收录某种文献类型的检索工具的学科范围、时间范围、检索功能、检索技巧等,再通过小组讨论检索策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自主检索并归纳、整理、总结检索得到的文献,解决本阶段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通过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学习要点,包括检索工具的利用、检索基本理论及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在通过自主学习满足既定的学习需要以后,再回到小组交流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学过的检索策略方面的知识,讨论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并各自上机检索。这个过程可安排在电子阅览室内进行,便于上机学习检索工具的应用及随后的讨论,便于在上机检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该过程由一人负责进行记录,教师从一个小组转到另一个小组,参与和引导讨论,提供答疑,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2.1.3 小组汇总、演示。各组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并派代表上台讲述收录某类型文献的检索工具的特点、使用及检索过程。一方面检验其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让没接触过这种检索工具的其他小组了解并参与质询和讨论。学生与教师角色进行互换,不仅促使学生学会了用一门方法性的学科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个人特长。

2.1.4 教师评价、补充。教师评价、总结、补充,可做必要的演示,再让各组交叉实践,使每一个人对各种检索工具都能了解掌握。教师的点评补充是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发现了问题后进行的,因而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2.2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阶段

“知源、知取、知用”是信息检索课要解决的三要素。如果说第一阶段重在“知源、知取”,那么第二阶段就要把教学的重点转向“知用”,即掌握检索特定课题的实战方法与技巧。只有掌握与了解信息资源大森林的全方位知识,才能很好地掌握检索特定课题的实战方法与技巧,因此第二阶段重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此阶段继续采用PBL教学法。

首先问题的创设充分体现以“用”为目的,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开题、科研开题、课题查新、成果鉴定、定题跟踪、融投资论证、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决策、广告、策划、营销、财务、预测等方面所需的信息调研,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小组探究仍以兴趣作为分组的原则,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1)信息源的选择,不应限于某个或某类专业数据库;(2)检索策略的制定,包括选择检索词、组配方式等,不同的数据库其检索词和组配方式有所不同。通过反复检索、分析和判断,不断修正检索结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重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案例如可行性分析报告、科技查新案例等,了解从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对信息进行鉴别、分析,最终鉴别检索结果,选择有用的资料,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不同的检索结果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对文献信息再次进行评价、鉴别、筛选,以保证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最后小组代表用Powerpoint等手段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并可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看法或错误理解。而教师对各小组案例优缺点的点评,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他们在完成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忽视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讲解,加深和巩固了学生的检索知识,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