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指导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4月收治拔除单牙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17~65岁,所有患者均无拔牙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方法:研究组在开始拔牙前,术者首先主动营造一个轻松的诊疗氛围,选择合适的语言与患者相互交谈,配合轻柔的肢体语言,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获取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对患者的疑虑给予耐心解释,揭开拔牙的神秘面纱,让患者感到心里有数;对患者的积极配合给予言语鼓励,表示肯定。对照组仅提供医疗操作,不作积极的心理指导工作。在拔牙过程中,按照患者的术中反应分析,分为A松弛型,B轻微紧张型,C明显紧张型3种。
结果
心理指导组中患者的紧张情绪明显减低,松弛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明显紧张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指导组与对照组在术中的反应情况,见表1。
讨论
每个就诊患者通常惧怕拔牙疼痛、出血、意外的发生,坐上治疗椅后更是惶惶不安,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1],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拔牙技巧,同时给予患者适宜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淡化紧张,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消除不良情绪对拔牙过程的干扰,保证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心理指导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中,如治疗广泛性焦虑,疗效显著[2],心理指导下拔牙可以使患者对恐惧和紧张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从根本上降低了交感神经的活性,使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不至于大幅波动[3]。
本文的资料进一步表明,心理指导应用于牙拔除术中,明显降低患者的紧张程度,对医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5.
篇2
1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本科收治偏瘫患者35例,其中女16例,男19例,未婚者4例,35例患者从入院即进行康复治疗,同时重点加强心理指导,并贯穿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2 偏瘫病人的心理问题
偏瘫病人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与偏瘫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运动功能、经济状况、参与家庭活动的能力改变,以及就业能力的改变等方面有关,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从而就产生一系列的病态心理。
2.1 急躁。一旦发病,患者便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给生活上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都需别人照顾,加上病情恢复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急燥情绪;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寄托于康复工作者快些指导和帮助他们康复。这些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使病人产生焦躁情绪,主要表现为在训练中情绪不稳、易怒,怀疑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由积极转为悲观。
2.2 恐惧。由于偏瘫病人大多数为老年人,而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有更大的恐惧心理。由于年老生理储备能力低,体弱多病,自理能力差,大多数怕痛,害怕活动,担心过早活动对以后有不良影响,甚至拒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心理工作,打开病人的心结,对病人要耐心的讲解,深入沟通,了解原因后对症处理。
2.3 对后遗症的疑虑。许多偏瘫病人对疾病的后遗症无法接受与理解,有时会发脾气,一位正在上班年龄的患者抱怨说,我住院治疗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能够去上班啊,走路可以了但手还不能写字,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尤其是4例未婚的患者更是惧怕后遗症,由于后遗症引起的种种抱怨,担心的问题更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情,情绪波动较大。
3 对不同心理类型偏瘫病人的心理治疗
3.1 对急躁型病人的康复。
3.1.1 康复工作者一定要用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病人越是有快些恢复的想法,我们就越要和患者讲清患脑部疾病恢复时间较长的原因,同时又要鼓励患者去积极的面对。脑部受伤要比骨骼、肌肉、其它任何脏器等损伤都恢复得慢。神经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只有启发和诱导其它脑细胞去代替失去的功能[2]。
因此康复人员在训练中,任何语言的不当和细微的面目表情都可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康复失去信心。然而对他们的微小的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则都会使他们精神振作。所以,和蔼的态度和微笑的表情对病人是否坚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3.1.2 要给患者康复训练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因为指导失误也会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有些人一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不但疗效不明显,反而使患者延长了恢复的时间或失去了康复的机会,这样会造成患者新的心理创伤。
3.1.3 经常主动和病人交淡,及时的发现病人康复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及时的为病人打开心结。
3.1.4 由于患者康复的大多数工作是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对其家属和护理人员要进行偏瘫疾病知识的培训。医生给康复训练指导后,首先要让家亲属领会,然后按照医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反复训练,尽量为患者增加康复训练的机会。
3.2 对恐惧和后遗症的疑虑型病人的康复。针对那些对疾病恐惧和对后遗症的疑虑型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病”本身的角度去解释它的发生,发展等,耐心的解释中风后遗症的存在,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后遗症,采取不同的辅助用具,尽量减少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对退休的老人,尽量多安排一些老年人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可以替代患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健肢的娱乐活动,以实现自我活动价值。对于上班的患者,可以和其家属及工作单位联系,尽可能的为患者安排适合的岗位,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让患者感觉到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利用其他的娱乐设施如听音乐,下棋,看书等等,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畅,使他们减少或忽略疾病所带来的不便,慢慢习惯与适应,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上门康复指导,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建立健全的网络与电话联系,针对患者病情提供可行的辅助用具并对症指导,解除顾虑及烦恼。
4 讨论
35例偏瘫病人中出现心理异常的病人有32例,经过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后23例生活上可以基本自理,并且积极的去面对生活,11例因身体功能难以恢复而长期卧床,生活需要家属照顾,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己死亡。心理主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脑的发育为基础的,在患者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时,因为生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厌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增强胜任感和充实感,同时使患者感到有足够的力量面对现实,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的康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菊峰,张继敏,孙静,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惫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35(11):684-683
篇3
儿童是口腔科门诊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使他们在诊疗中很好地与医生合作,是儿童牙科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方面报道不多,尤其在具体临床操作技巧与心理引导结合方面研究更少。现将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儿童就诊时的几大心理特点
1•1期盼心理盼望尽快解除病痛。
1•2勉强心理因怕痛不愿意上医院,但在家长说服下被迫就诊,不愿主动配合医生。
1•3恐惧心理医院的一切均会使患儿不安,医生一举一动更令其紧张害怕。
1•4依赖心理看牙时要大人在旁,家长拉着手,甚至抱着就诊。
2心理减压
患儿由于并存上述多种心理,尤以恐惧心理重者,易出现治疗不合作。接诊医生关切的问话,能分散恐惧,放松紧张的神经。热情的笑容,会给患儿留下良好印象,能很快建立信赖关系,拉近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很自然地开始口腔检查。
3纠正心理障碍
儿童情绪易变,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很差,在治疗时随时可能不合作,要尽量预防并及时纠正。不合作的最根本原因是怕痛,但随性格类型不同而表现不同。
3•1胆怯儿童通过心理减压,建立起信任关系,适当做些辅操作,增强适应性。死髓牙时可直接告之不痛,打消顾虑。对合作行为及时予以表扬,患儿心理得到满足后,甚至会忍痛配合治疗。
3•2娇气、依赖儿童,医生热情同时需保持一定威严,必要时请家长在门外等候,有时辅以到小黑屋里教育,让他知道只有配合才是出路。合作后要给予安慰,使他转而依赖医生。
3•3被过度溺爱的骄横儿童,可允许一位家长陪伴,但不要说话,医生要真诚关切患儿病情,在他不停回避检查和哭叫时,要突然拉下脸,厉声叫他住嘴,使他立即收敛,知道医生不会象家长那样将就他。
3•4固执型儿童要多花一些时间,医生需用真诚耐心去感化,轻巧的手法会赢得信任,不能用欺骗语言[1]。不合作者可先让他看别人是怎样配合的,护士宜适时向他介绍:这是儿科专家,看得又好又不痛。患儿会悄悄观察别的小孩无痛愉快的看完牙,心理上即能接受治疗,简单吓唬可能适得其反。
4医生的技术要求
儿科医生要有熟练的技能,具有在困难条件下快速诊断、处理的能力。儿童张口度小,耐久性差,唾液多,易突然乱动,操作应轻、快、准,避免不必要的致痛。乳牙深龋与慢性牙髓炎较难区别,可先钻掉无基釉,扩大洞口,再用小而锐利挖匙去除软龋,根据龋质和洞深判明牙髓状态。开髓用钻头找准髓角“点”一下,把握好瞬间力量。患儿痛得哭起来后,马上让他漱口,分散注意力。去除大块软龋时能露髓更好,使患儿不对涡轮机留下恐惧印象。Ⅰ类洞极敏感者不必强行开髓,隔薄层牙本质封药也能失活牙髓。揭髓顶切冠髓时,钻头要一下子到根管口,把冠髓切断。许多乳牙尖周炎根髓有活力,彻底去除冠髓是控制炎症和止痛的关键,耐受力差的患儿,保留根管中下段活髓也有较高疗效。乳牙根尖脓肿多可不切开。使用开口器强制治疗时,患儿头肩手脚的固定是关键,医生要镇定果断,避免手忙脚乱,否则会使患儿对医生缺乏信心而更加哭闹。
篇4
关键词: 考试焦虑症 考前强迫症 教育心理学 心理指导
在每次大考之前,学生在心理及行为方面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并且考试对学生越重要,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就越明显。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考前心理指导,对学生正常发挥考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谈谈如何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前的心理指导。
1.高考背景介绍
我所带的班级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班,我校学生80%以上是住宿生,所在学校每年高考都不是考点,高考时,全校高三学生都需要集体住宿在被设为高考考点的学校。
2.高考前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我根据以往几届毕业学生高考后的回忆,以及对正要参加高考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在高考前夕,学生普遍存在易怒、上课走神、难以入睡、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这些问题用心理学专业术语解析,其实就是“焦虑症”和“强迫症”。
3.利用心理学知识对症状进行剖析与指导
3.1考试焦虑症的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焦虑”是几乎所有神经类症状的共同特征,在高考前学生表现出来的焦虑可专指考试焦虑症,出现考试焦虑症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过于争强好胜、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习上多次失败等,一句话概括,是由“过于强烈的动机”所引起的。
3.2考试焦虑症的指导
我在网上查了不少“高考前心理指导”的文章,发现文章介绍的方法多数是治标不治本,简单地从表面症状来分析,比如:给学生说道理,告诉学生“焦虑”对学习考试根本没有任何好的作用,干脆不去想它;暂时从繁重的复习中跳出来,拿出一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充分放松;焦虑烦燥时做做深呼吸,等等。试想如果学生真能说不去想就不去想了,那他还会出现焦虑吗?高考前每一分每一秒学生都非常珍惜,虽然他们因为过于焦虑使得学习过程中常走神,但真要他们放弃一部分时间来玩,他们能做得那么坦然吗?
上图是按“耶克斯―多德逊定律”所绘制的动机强度与完成某任务的效果的关系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我们应该找到对应的最佳“动机水平”,这样才会获得最佳效果。高考是全体学生将要面临的“共同任务”,考前焦虑是因为学生把动机水平调整得过高而引起的,但究竟学生把动机调高了多少?再降低多少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把握。近几年的《高考大纲》对高考试题难、中、易题型的比例关系定为2∶6∶2,即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高考属于中等难度任务,学生把动机水平调节到中等,即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发挥出最高水平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明确“动机―效果”曲线关系,指导他们适当降低动机水平,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并可以做到的。对于平日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高考对他们来说算是简单任务,这样他们的动机水平可以适当提得高一点,有点焦虑感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只要他们心理明确这个关系,不把考前的焦虑当成“包袱”,就不会影响正常发挥。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高考对他们来说是相对比较难的任务,一般这部分学生也是难以考入本科的,但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指导这部分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部分学生按规律进行指导,让他们尽量降低动机水平,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作心理指导。只要实事求是地对他们进行现状分析,他们是可以接受“正常发挥也考不上本科”这样的事实的。当他们接受了事实,自然就可以把动机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而也能正常地发挥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平日里学生总体厌学情绪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平日里的学习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严重不足,所以在考前适当提高学习动机并不是坏事,也许多数学生刚好把动机水平调整到了“最佳点”,这样给学生说明白,只要学生不把考前动机稍强当成心理包袱,其动机过强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3.3考前强迫症的解析
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对高考前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强迫观念,即经常身不由己地想不愿意去想的事情。最为典型的就是考前不能正常入睡,主要原因是天气炎热、心烦意躁、高考压力等。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没有正常入睡”这件事本身,而是没有正常入睡这件事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上的包袱。
3.4高考前强迫症的指导
高考前,学生经常想些自己不愿意去想的事情,导致睡觉时难以入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一些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强迫自己别去想;想些学习的东西替代不愿意去想的东西;想象一些美丽的图景,使自己放松;专心数数,等等。其实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讲都是想“堵住”学生的“自由思绪”,从心理学专业来讲,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可见,从心理学专业上来讲,一些传统的做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也行不通的。
篇5
膀胱镜检查对尿道、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等泌尿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它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因敏感部位的暴露,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致使患者情绪紧张,生命体征异常,影响膀胱镜检查的顺利进行[1],为此我们对手术病人实施心理干预,使病人顺利完成手术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8月89例门诊病人(在局麻下行施检查术),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55±5岁;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57±4岁。就诊原因,血尿待查35例,尿频、尿痛6例,膀胱癌术后复查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单日就诊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双日来做检查的病人为观察组;两组操作均由统一主治医师进行。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待病人,嘱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讲解术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待情绪稳定于术前30min测血压、心率一次,术后30min再测血压、心率一次做比较。观察组:术前有专人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配置、医师的技术,与病人交谈,让病人了解膀胱镜的结构与尿道的解剖特点,提供检查全过程的各种程序和感觉性信息[2]。讲明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病人如何配合检查。讲解时态度和蔼,回答问题简练准确,给病人以信任感,并同时给予心理指导。于术前30min和术后30min各测血压、心率一次做比较。
1.2.2 心理指导 (1) 手术室环境布置:手术室门前挂膀胱镜检查的彩色示意图以及相关知识,室内布置本着舒适、整洁、温馨、优雅的原则。如:窗帘用柔和的淡粉色,推拉式具有彩绘图案的隔扇,使操作区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5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手术台整洁,使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污物及时放入带盖的污物桶内。(2) 术前心理访视:护士接到膀胱镜检查单后,主动找病人,向其说明膀胱镜检查的必要性及安全性,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有针对性的向其解释所担忧的问题,按手术室门前膀胱镜检查示意图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告诉病人手术成功与否,离不开自身的主动配合,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检查。(3) 术中心理指导:手术的取截石位,由于敏感部位的暴露,使患者羞涩紧张,应有效的遮挡,此时病人最紧张,过度的紧张使检查难以进行,延长操作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指导,嘱患者放松,做深呼吸,用心数数等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或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使他们有坦然平静的心情接受检查。(4) 术后心理护理:膀胱镜检查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检查,术后患者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腹痛、腹胀、大便出血、尿血等,嘱患者不必紧张,多饮水在2 500~3 000mL/d以上,1~3d后症状可消失[3]。如:有特殊不适及时就诊,当天不能骑自行车、驾车、登高等活动,以防发生意外[4]。主动告诉病人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1.2.3 观察指标 (1) 血压及心率:于术前、术后30min,各测血压及心率做比较。(2) 疼痛程度: 术中两组病人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5]。根据病人的反应和医护人员的评估按四分法分为:0级:无痛或稍有不适;Ⅰ级:轻微疼痛可忍;Ⅱ级:明显疼痛可忍;Ⅲ级:剧痛不能忍受。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血压及心率测量结果比较 做心理指导的病人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血压及心率变化比较(术前、后30min)(略)
2.2 两组病人术中疼痛分级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疼痛分级比较(略)
2.3 效果评价 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患者能很快适应环境,心理相对放松,在备受关爱的气氛中接受检查,最大程度减轻了疼痛,缩短了插管时间,提高了插镜的成功率,也提高了检查质量。而对照组相对心理恐惧、害羞、血压高、心率快,配合不当,延长了插镜时间,给患者增加了痛苦。
3 讨论
情绪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特定关系而产生的。个体可通过有效的应对努力消除或降低应激水平,不良的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导致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而有效的心理指导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痛阈,减轻疼痛,提高了插镜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杨小玮.膀胱镜检查患者舒适护理的探讨[J].天津护理,2005,13(1):7.
[2] 朱克娥,苏琳,胡春英,等.对实施膀胱镜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对照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14(1):65.
[3] 胡丹,李莹.对膀胱镜检查病人实施温馨护理的体会[J].护理研究,2005,19(7):1256.
篇6
【摘要】药物过量是指因个人或经他人蓄意、无意或误认下,摄取或服用超过医生指示用药量,或超过建议用药量,或超过常规用药量,而产生中毒或导致死亡。其中包括,误服,自残,滥用,过失或蓄意伤害及混合用药。在急诊科最常见的就是误服,自残和饮酒过量。除了对这些患者采取积极的救治之外,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同样事情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药物过量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1 药物过量的原因分析
1.1 误食:误食过量药物常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老年人多因认错药物,仅凭平时的习惯及经验,也因眼睛不好,发生误服。年幼者出于好奇或模仿而吞食药物,,造成药物过量的意外发生。
1.2 自残:部份人格障碍、情感障碍与发展障碍患者,或因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情绪不稳或自残行为,又或其他原因而有自残或自杀倾向者,会选择食用大量药物自残.。
1.3 滥用:吸毒者或其他有药物滥用倾向者,常因预期药物会达到一定效果,会逐渐增加用药量,直到发生药物过量情况。
1.4 过失或蓄意伤害:在不知情或受逼迫情况下使用了他人所提供的过量药物。
1.5 混合用药:于常规使用并不会有过量危险的药物,当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保健品、酒类饮品或其他物质,而产生药物过量的情况.
2 常见药物过量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2.1 误服:老年人因为眼睛不好,或者记忆力减退的原因会发生吃错药,或忘了已经服过药又过量服用的情况。应告知老年患者,把常用药做明显标记,例如,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服用时间。还可以把每天要吃的药物分次摆好,就像在医院病房护士发药一样,分装在小盒中,按早中晚分别放好,吃药前最好再核对一下。吃药时最好有家人陪同,帮助老年人将药服下,以免发生误服。儿童发生误服药物大多是因为好奇或模仿,所以应该先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认知药物误服的严重性,再把药物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的发生。
2.2 自残:经抢救成功后的患者,最需要心理支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护士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技巧的掌握,语言要平和、轻柔、亲近、诚恳,让患者感觉到你的亲切,从而主动敞开心扉。主动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感觉,言谈举止处处表现对患者的尊重。当患者询问或内心痛苦时,应耐心聆听,允许患者发泄,鼓励其哭诉,让不良情绪充分释放出来。交流过程中护士应有适当的反应技巧,如拍拍肩、擦拭眼泪、握手。
2.3 饮酒过量:饮酒过量称酒精中毒,俗称酒醉,就是摄入了过多含有乙醇(酒精)的饮料。饮酒过量者除了生物因素大多是因为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应多给于患者关心和安慰,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积郁和不满,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患者及家属多做沟通,帮助病人从酒精中摆脱出来。告知患者饮酒过量对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大量饮酒后对于身体可能造成的一些疾病,比如消化道出血,胰腺炎,可抑制呼吸系统,严重者可以造成死亡,让患者深刻认知酒精中毒的危险。并告诉患者如何分散注意力,比如按时进行体育锻炼,给自己制定作息计划,减少饮酒聚会的出席等。
参考文献
[1] 《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2000年第6卷第3期
篇7
一、全面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高中阶段正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剧变时期,教师既要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又要设法规避他们同一性中的消极性,所以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异同、思维特点,熟悉他们在知识、能力储备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帮助,为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做足准备。
二、对团队小组进行优化组合
组别分配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团队合作的实际效果。分组不是简单意义上人数的平均分配,也不是所谓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搭配,分配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和个体学习风格差异。关于个体智力差异,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成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中能力素养培养目标中关键的几个方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智力(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1990年提出)有时甚至比上述三元智力更为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感知、理解、整合和管理等重要情绪,指导学生准确了解和管理自己正、负面情绪,感知并理解他人情绪,做到成功地与他人共事。因此在小组分组时,必须考虑到小组成员在这些智力及能力上的搭配和组合,尽量做到多元化组合。
至于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教学者一定要先尊重这些差异,然后在差异中寻找联结点,从而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鉴与互补。比如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孩子,一个急于做出反应容易犯错,但往往很有创新思想;一个谨慎小心,深思熟虑,能很好地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多有不足。
笔者在此要指出的是,“差异”不代表“差距”,“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风格的多样性,教学组织者如果对此定位不准的话,很容易带着对学生的定式评价组织教学,这将造成学生智力发展的偏向,损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着重考虑各个小组学习任务的设置和分配
任务的分配一定要注意实现目标化和资源共享,因为在知识建构的互动模式中,关注单元知识或主题远远比不上关注问题更能吸引学生。问题的设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的过程和目标,教师引导和推动学生对任务问题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思想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深化。对思想的不断改进和深化正是知识共同建构体基本的和持久的目标所在。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愿意走下讲台进行分组指导,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该尽量不做学习过程的监管者、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的学习合作全过程中去。这也就是说,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控制会剥夺学生的思考的自由性和探究的自主性,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所以,此时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与学生一同来学习,共同来完成;或者是放松心情,放手让孩子们去做。
四、成果展示并引进互评机制
篇8
一、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潜能,确立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潜能,往往会由于偶然的失败而误认为自己天生就笨,因而忧心忡忡,自暴自弃,失去学习信心。因此,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了解自己学习的独到之处和需改进之处,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个明确的志向和动机,在强大动机的驱动下,才能持之以恒,最终实现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过程和内部动力。就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一可以推动他们的学习活动,激活学习积极性;二可以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定在一定的目标;三可以帮助他们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使之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断得到强化。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境和性格特征,为学生寻找不同的内驱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志向和较高的动机水平。比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总爱说:“我长大了不靠父母,要靠我自己去开创未来。”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告诉他们:“父母能给你钱财,给你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知识是一定要自己去获取的,没有知识的人是真正的贫困者。”总之,远大的志向早确立比晚确立好,动机强比动机弱的人学习效果好。
二、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影响个人成就行为的成败归因有四类:即能力、努力、作业难度和运气。其中,内在因素是能力、努力。当个人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时,个人的情感反应最为强烈,即当个人将成功作内在归因时,自尊感会最强,当他将失败作内在归因时,羞耻感也最强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学习的成败归因到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例如每次考试结束,教师、家长和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就完事,而应该通过分数判断这个学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原因何在。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失败了也要好好总结。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由成功和失败交替而成。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做实验失败了200多次,有人问他的感受,他说:“至少我知道有200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学会正视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寻找道路。一般来说,对于成绩好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可归因于勤奋努力和方法正确这些原因,从而使他们能再接再厉,日后取得更大成绩。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可归因于缺乏努力,使其内心出现内疚之情,知道学习的艰难而应更加努力地去奋斗。若是虽经努力,但成绩仍不太理想的学生,可归因于缺乏更大的努力和学习方法欠佳,可使这些学生更刻苦更努力,同时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尽快摸索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道。这种归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认识失败、面对失败、不受环境影响的正确态度、以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都有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职教德育 积极心理学 心理力量 积极人格 积极的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82-01
一 帮助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是消极的,另一股是积极的。它们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自身到底是在给哪股力量不断注入能量,在给哪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和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是让其增长积极的心理力量的有效方法。
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毕竟人无完人,更何况是职教的学生。但问题具有两面性,学生往往会对问题作出片面、不尽合理、消极的理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背后乐观的一面,启发他们积极理解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使之重新找到自信和进步的动力。
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懂得宽容、感激;心态乐观,无畏困难,对未来要有希望。通过调查发现,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感悟,因此对学生正能量的引导和激发,有助于我们职教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 提供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其积极的人格
积极人格主要指个体由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所组成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一般主要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等美德和一些积极的品质,如乐观、自信、真诚等。心理学认为,尽管先天的心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
成功的体验给人带来自信,带来做事的力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老师的批评声中,在同学不屑一顾的眼光下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很少获得成功,很少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他们很想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他人认可、羡慕的眼光。
作为教育者,寻找机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并不会事必躬亲,而是将任务分配给有这方面能力的,或想为班级做事的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仅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点,这样,学生不仅有了能为班级做事、做贡献的机会,还有了把事做好的信心。另外,教师既在管理工作中解放自己,也达到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作为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若适时、合理地进行分层,向不同层次学业水平的学生提适合他们的问题,向他们布置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这对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大有裨益。
三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增强其积极的情感体验
职校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是人们不被看好的一个群体,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关心、重视和爱护。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教育难教育的学生,打开教育教学的大门,首先要打开职校学生心灵的大门,走近他们。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习惯了别人的不屑一顾,习惯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他们本能地对家长和对经常批评他们的老师产生排斥和远离的心态,这正是我们教育者难教育的原因。因此在学生发生了问题,或老师觉察到他们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欲对其进行教育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其问题和缺点揪住不放,进行所谓的“为你好”的教育时,就会让学生感到抵触和反感,根本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但如果此时教师罗列出学生积极的一面,以及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优点,然后再提出问题所在及要改正的缺点,学生就容易接受。这一点对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感触颇深。
如果教师对学生是持着这种教育方式,那么对这些学生来说,无疑是教给了他们一种与人相处的方法。与人相处,在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要用积极的方法,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这对我们的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四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尤其是德育,所以我们职教老师在进行德育管理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理念来开展工作,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否做到位,能否顺利进行,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确实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用这种积极的方式理念来处理问题,我相信,学生的德育工作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待产产妇;心理护理;健康指导;临床意义据调查显示,90%的人对什么是有规律性宫缩;子宫口多长时间可以开全;一般产程是多久等诸多专业方面知识不了解,更多的产妇由于产检异常、家庭压力、生男生女疑虑、盼儿的急切心情、怕疼或是初为人母的喜悦和焦急等情绪都会影响产妇的临床分娩和后期母乳喂养及产妇的身体和情绪恢复。另外,母乳是新生婴儿最好的理想食物,它所包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是最适合婴儿的需求、最利于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很少引起婴儿便秘、腹泻和过敏等身体不适。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非常有利,是其他任何奶粉及代乳类产品都无法替代的[1],而健康教育具有促进母乳喂养的作用[2]。还有一些产妇或是家属,在生产后心理压力大,莫名的焦急抑郁,脾气暴躁等出现产后抑郁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提前2~3d住院待产的产妇68例,分成研究组(34例),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5.3±4.1)岁;对照组(34例),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4.6±5.7)岁,均为单胎正常妊娠,产前检查显示胎儿、羊水、胎盘等指标均正常,没有头盆不称、无骨产道及软产道异常,无其他妊娠并发症及相关症状。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及健康指导播放舒缓、轻松地的音乐,制造轻松、安静、舒适的环境,使待产产妇的身心放松,消除紧张疲惫的心理状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增强其积极主动为婴儿哺乳的心理意识;产后辅助指导哺乳的姿势、时间、次数及护理等知识,增加产妇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情况;分娩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情况;母乳喂养的产妇例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情况 研究组产妇的自然分娩为19例,自然分娩率为55.9%(19/34),对照组的自然分娩为12例,自然分娩率为35.3%(12/34),P
2.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情况 分娩前2d研究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34.8±11.2)和(35.6±10.5),HAMA评分分别为(35.9±10.8)和(37.0±9.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后4d研究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2.8±10.2)和(28.3±11.4),HAMA评分分别为(20.9±12.7)和(26.1±13.3),P
2.3 产后母乳喂养情况 研究组产妇生产后,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27例,所占比例为79.4%,采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混合方式的为5例,所占比例为14.7%,完全人工喂养的为2例,所占比例为5.9%;而对照组产妇生产后,采用母乳喂养的产妇21例,所占比例61.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混合方式的为9例,所占比例为26.5%,人工喂养的为4例,所占比例为11.8%,P
3讨论
3.1对待产产妇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能够减轻产妇心理压力,有助于产妇自然生产,提高自然生产率。比较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可以知道,心理护理和康健教育对产妇的生理和心理有明显变化,通过护理可以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母乳喂养率,这对新生婴儿的健康成长及未来至关重要。
3.2 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产妇认识一些错误想法,例如受某些因素影响,一些产妇无奶或奶量不足就放弃哺乳,或缺少哺乳经验,不会护理导致乳汁分泌迟缓而中断母乳喂养[3]。
3.3产妇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促进铁吸收的乳铁传递蛋白、预防疾病的溶菌酶、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和增强婴儿视力的DHA等物质;而且母乳的营养均衡,营养比例适中且温度适宜,最有利于新生婴儿消化吸收,这是各种奶粉都不能达到的[4]。
由此可见正确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于产妇和婴儿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应得到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会平,汪玉莲,董福梅,等.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3):77-78.
[2]姚秋璇,任竞慧,林琳华,等.提高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