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2: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概念。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以妇女为劳动主体,通过经验的总结,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各种艺术总称。民间美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于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应和民族发展的特色体现,不仅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2.特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其分布来看,它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地域分布不同,民间美术的形式、功能、价值也不完全一样。同时,民间美术的制作简单,材料基本上来自木、布、纸、竹、泥土等,但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技艺娴熟。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3.分类。民间美术具有多种不同类型,按照其制作工艺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玩具、纪念品、装饰品、文体用品、儿童用品等不同类型。类型不同,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特点不同,可满足不同人们的需要。
二、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意义
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种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设计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采用民间美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丰富设计内容,突显艺术特色,设计出形态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也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拓展设计思路。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根据设计工作需要,拓展设计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民间美术含有多种不同类型,不仅风格多样,特色鲜明,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启示,在设计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拓展设计思路,设计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产品,推进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提高设计水平。要想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拓展设计思路,丰富设计内容。而民间艺术能够满足这种工作的需要,为设计工作提供便利,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综合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合理运用设计策略,将民间艺术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当中,进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三、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为了促进民间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提高设计工作水平,结合具体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策略。
1.造型的运用。民间美术造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编制出优秀的图案,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精神需求。对民间美术来说,图案与造型是其重要的表现方式,例如,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面塑等,都是通过图案与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使用和观赏的需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些图案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推动艺术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标志、装饰、广告、包装、服装等设计行业,大量民间图案与造型得到了运用,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创新,也推动了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另外,民间美术形与意的结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飞机的造型,具有鸟的翅膀、燕子的尾巴、汽车的轮子等,这是民间艺术在环境设计中运用的具体体现,对整个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2.色彩的运用。民间美术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很多海报、广告、字体、包装设计,借用民间美术,通过合理利用色彩,吸引观众的注意。中国联通的标志运用红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创新、活力、时尚的企业定位吻合。又如,民间绘画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得到运用,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一般儿童喜欢纯度、明度高的色彩,年轻人富有创新意识与活力,对服装色彩的要求更高。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南京地铁一号线的现代壁画,对民间美术色彩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作品“金陵揽胜”运用陶瓷绘画中的青花装饰手法,将南京的自然色彩与名胜古迹纳入绘画中,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增强了美感和视觉冲击感,也与周围空间装饰相协调,相辅相成,为人们营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
3.符号的运用。民间美术赋予了各种符号丰富的文化含义,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中国银行的中字,通过运用民间传统图案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意义。又如,民间美术创造的龙凤呈祥图案,被人们广泛用于表达吉祥的场合。又如,凤头鱼尾、鱼戏莲、阴阳鱼、鱼钻莲等图案,在剪切、刺绣、染织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四、总结
篇2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该以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体现出踏实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2)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不适应。独立院校多半都是曾经依托一本院校的资源办学,培养方向和教学体系都是沿用一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但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都不同于一本院校,而且独立院校的生源也和一本院校的生源也有很大差异,学生文化水平及专业能力的差异也不可忽视,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教学体系并不适合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独立院校在科研、教改等学科建设上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3)专业技能缺乏社会实践训练。大部分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和方案设计训练层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就无法清晰的理解设计方案的实际优劣性,更不能了解材料特性及工艺做法,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能力的滞后也会对专业实习及日后的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4)在教学要求上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教师事无巨细的教学,学生不动脑筋的接收,实际上无异于知识的被动灌输,长此以往,非但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反而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创业精神。
2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
(1)全面发展,综合培养,整体优化。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应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注重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终极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启发引导。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工作室乃至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施工现场,建立设计实践为中心、地点可变但人员集中、形式多样但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会明确分工并同心协力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今后独立院校的主要办学方向。比如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以设计工作室为纽带,扩大合作企业的范围,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引进工作室,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实现教学指导、施工生产、技术开发的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为独立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创建了相互结合与进步的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工作实习的机会和实际设计项目的参与体验,更为具体的了解设计施工及工艺做法;也有利于为实现专业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独立院校改革体制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有计划的改善办学条件,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准备良好的基础。
(4)在教学上强调教师“教”的作用,更注重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强调教师“教”的作用,主要是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严格公正地执行教师管理制度,还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师本身应该积极了解国内外专业建设前沿,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这样才能深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而学生积极性引导和培养主要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即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好成绩,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设计竞赛,并以此获得相应的荣誉、自尊或周围师生的赞许。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实行“工作室制”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案例可直接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使日常教学、设计施工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在教师自己进行实践创作的同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结语
篇3
近年来,境外建筑逐渐参与到国内建筑设计之中,境外建筑的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准,不仅能拓宽国内设计师的思路,还能激发国内设计师的自尊心。当今时代,我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国内设计师精心钻研中国现代建筑史,期望从十大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寻觅到典型的中国特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揭示了由境外建筑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回归的必然性。
二、现代环境艺术呈现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以往对“现代”标志的各类事物具有空前的热情,并且以此为骄傲。转瞬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西方的技能、知识、审美方式、处世之道风靡全球,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这种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国家的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最终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异变的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不应该被新事物所取代,而应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本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途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民族面临着无限的压力,觉醒似乎成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条捷径。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携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席卷而来,在世界之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地域文化,执着追求区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气息,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混乱,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设计方案。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本土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自信心中国设计师经过时间的洗礼,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经验,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够经过凤凰涅磐获得新生。设计师领悟到“现代化”并非是以“拿来主义”对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盘接收,而应该自主选择后工业社会,为本国挑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亚所说,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传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那么它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国内设计师必须正视本国实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二)分析比较世界各地文化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设计师只有对本国文化特色和外国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本国经典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设计师应该坚守本国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精髓,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立足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胆追求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胸无点墨,未能体会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设计时困难重重,不会产生通透之感,进而导致设计时出现倾向。
(四)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本国特色文化事业,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才能走在时代前沿,设计出既符合本国国情、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与世界接轨、发扬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设计师肩负着为环境艺术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重任,需要考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风俗习惯和地方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师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学习来获取国内外设计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能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作方法,尽早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人们审美习惯的直接反映,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迥异的审美习惯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青睐和追求。遗憾的是,现代化思潮的疯狂冲击动摇了人们对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发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浅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严格遵循古法,还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义把本土“符号”强加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总体看来,这些艺术创作可以概括为矫揉造作、简陋粗糙、空间混乱、附庸风雅、理念不清,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时代的更迭和风雨的的冲刷无法抹平传统文化的印记,地域风俗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积而历久弥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形象,但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民族特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新兴事物的灵魂和本质。
四、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探讨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建筑精神。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战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毁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视现实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现实。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全新建筑风格和样式,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这些现代建筑以几何形体作为构图元素,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基本上没有装饰性的雕刻。现代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实用功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遗失,只不过现代人们的美学观念有所转变罢了。现代主义既是对当下、新颖、现代和普遍性的强调,又是与古典、古代、传统的决裂。正如林内斯库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比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虽然后现代建筑风格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以结构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认为建筑形式应该显露出历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传统的形象,纠正了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现代主义强调实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实体取代传统理性实体,本质特征在于“居”。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不仅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实体,还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实体,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终结,其本质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将抽象的几何关系和数的规律绝对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纯粹与完美,建筑形体简洁明晰、因果逻辑分明,体现了西方建筑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形式更为抽象,不能用几何体进行归纳。
五、总结
篇4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这也是任何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作为一种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体,以其他造型艺术空间为辅的空间体系,空间构成不是简单地基础造型设计,而是与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环境技术设计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空间与造型,对于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必须要遵循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透视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保持理性与感性的空间思维与空间创造力。构成类教学是艺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空间构成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手法、构成类型以及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则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重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空间的基本涵义,明确空间构成设计语言、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空间设计基本规律与形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空间色彩、形态、光线的敏感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实践当中。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3结语
篇5
在我看来色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离不开的,色彩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筑室内装饰也是一样,从人类认识色彩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随时间的发展和各个区域对人类对每种色彩的不同爱好,在加上每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每一个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他相对统一的色彩。
室内的色彩包括吊顶,墙地面,家具织物色彩的设计和选择。科学的用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除了视觉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的情趣和心理,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多种变化,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要能获得更美的效果,室内空间不论的吊顶的处理还是家具的款式,大小,形状和色彩等,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体空间环境,色彩和形态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色彩比形态更重要。
室内装饰风格流派的色彩体现
1.色彩的搭配的价值和重要性
(1)论述色彩的属性
谈到色彩我们都知道它有三大属性:明度、色相、饱和度
所谓明度就是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
作为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被称为纯色。在色相环上,与环中心对称,并在180度的位置两端的色被称为互补色。
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称之为彩度。
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无彩色的色的彩度值为0,对于有彩色的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的。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因为明度的不同,彩度也会随之变化的。
(2)论述如何更好的搭配色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色彩的搭配是有很重要的讲究的,如何能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空间,要从自己对色彩的喜爱程度,色彩对个人的心理属性以及自己对空间的心理需求来确定的。不同的颜色进入人的视野,刺激了大脑,使人产生冷,热,深,浅,明,暗的感觉,也产生了安静,兴奋,紧张,轻松的情绪效应。一般小型化结构的住宅以单色为宜,采用较明亮的色彩,如浅黄、奶黄,以增加住宅的开阔感,利用住宅色彩衬托您的家具使住宅或显朴素大方或显庄重高雅。一般来说每种风格居住空间的色彩搭配都有他自己的原则。具有‘阳光味’的黄色调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暖意;如果不想要统一的色调在整体中带点新的变化,采用活泼的色彩组成,粉红色配玫瑰白,搭配同样色系组成的沙发,窗帘,靠垫委婉而多情;冷灰色常给人粗糙,生硬的印象。但在宽敞的明亮的空间,大胆选用淡灰色,反而使你的白色床具和窗棱更为肃静高雅。不过也要穿插一些讨自己喜欢的鲜艳色彩;蓝色有镇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有理智感的选择。
2.各种装饰风格的色彩搭配体现和分析
(1)古典欧式风格
欧式风格的底色大多采用白色、淡色为主,家具则是白色或深色都可以,但是要成系列,风格统一为上。在古典欧式风格只能中主要分为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类型。起主要构成手法有三种,第一类的室内构件要素,如柱式和楼梯等;第二类是家具要素,如床,桌椅和几柜等,常以兽腿,花及螺钿雕刻来装饰;第三类是装饰要素,如墙纸,窗帘,地毯,灯具和壁画等
巴洛克式,产生于公元17世纪,它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型上以椭圆形,曲线和曲面为主要形式,强调变化和动感;将建筑空间设计与绘画和雕塑结合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室内效果;室内色彩以红,黄等纯色为主,并大量饰以金箔,宝石和青铜等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奢华的效果。室内和家具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效果。
洛可可式产生与公元17-18世纪,他在设计上追求华丽,精致和繁复的艺术效果,主要特点是室内装饰呈平面化,注重曲线的使用,室内色彩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比较明快,如靛蓝,嫩绿和玫瑰红等;线脚多用金色,还采用大量中国式装饰和陈设,喜欢闪烁的光泽,大量镶嵌镜子,悬挂晶体玻璃的吊灯,墙面多用磨光大大理石,喜欢在镜前安装烛台,造成摇摆的迷离的效果。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它是比较流行的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以造型简洁新颖,实用为目的,注重室内空间的布局合理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没有过多的复杂造型和装饰,也不追求豪华,高档和绝对的个性,重视家居的选用及色彩的搭配,追求‘少就是多’的观点。现代设计派大师赖特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协调一致,不仅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且强调艺术性,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如一间现代风格的居室,利用不规则墙面形成壁面家具,同时这一墙面也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地面、天花板均朴素、淡雅,无一多余饰物,显得简洁、舒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3)后现代风格
它是由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而出现的一种设计风格,反对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室内设计繁多复杂。
①强调室内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提倡多样化与多元化。它通过传统建筑原件以新的手法加以组合来实现。
②多用夸张,变形,断裂,折叠,二元并列等装饰主义的设计手法,在表现上具有刺激性,使人有舞台美术的视觉感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4)混合形式风格
混合形式风格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统一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把同一民族和新旧各不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元素结合在一个室内空间里,呈现多元化的风格特征。
用非传统的元素结合传统构件,给人以现代传统室内装饰的种种联想。但并不是将各种形式任意拼凑,互不协调,缺乏整体感,而是把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相结合,是多样丰富的设计语言。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以中国的影壁,牌楼,粉墙,灰砖,天井,方圆母题,民间磨砖对缝的工艺,以及云南的石头,东北和山东的卵石作为传统的设计元素。
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传统,民族,地域或自然等元素并加以简化,提炼,在用新的手法组织这些简练了形式,构成具有新意义的形式。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收传统的象征,融古今中西与一体。
(5)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和室内的主流风格之一,是一种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简化,追求的是由发杂趋于简单的视觉效果。装饰要素有金属灯罩、玻璃灯,高纯度色彩,线条简洁的家具。它主张设计中突出功能,强调自然,形式简洁,在设计时奉行删繁就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色彩的凝练和造型的力度也是“少就是多”更高层的体现。简洁要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缺少人情味的缺点,追求丰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表现,但丰富的表现并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经过提炼后符合时代精神的简洁形象。简洁与丰富是并存的,简洁的设计形式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具有丰富的包含性,丰富的词汇融合在简洁之中。在简约室内设计中空间简约了色彩就要跳跃出来。苹果绿、深蓝、大红、纯黄等高纯度色彩要大量运用,大胆而灵活,不单是对简约风格的遵循,也是个性的展示。(6)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中国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比较讲究端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家具的陈列到陈列品的布置,常采用对称的手法来达到稳健,庄重的效果。装饰要素有红木灯、羊皮灯+咖啡色、适当的金色+中式家具,在色彩方面很多人都感觉中式的室内色彩略显呆板,其实只要是搭配好都很漂亮,中式家具或配饰一般颜色较深,而适当的金色则会让中式更有味道。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色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的小面积点缀和运用,可以与深色家具形成鲜明对比,使色彩变化更丰富。主要用色有红,黄,紫色,金色等,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新中式家具偏重暖色调,表面大都作亚光处理。避免繁复的“雕梁画栋”造型,简简单单更能体现典雅大方。
(7)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地中海周边国家众多,民风也各有不同,但独特的气候特征还是让他们出现了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白灰泥墙,连续的拱廊与拱门,陶砖,海蓝色的屋瓦和门窗。这种风格的灵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他的主要色彩搭配有蓝与白,这是比较典型的地中海颜色搭配,希腊的白色村庄与沙滩和碧海,蓝天连成一片,甚至门框,窗户,椅面都是蓝与白的配色,加上混着贝壳,细沙的墙面,小鹅卵石石地,拼贴马赛克,将蓝与白不同程度的对比与组合发挥到机制。
黄,蓝紫和绿,南意大利的向日葵,南法的薰衣草花田,金黄与蓝紫的花卉与绿叶相映,形成一种别有情调的色彩组合,十分具有自然的美感。
土黄及红褐,这是北非特有的沙漠,岩石,泥,沙等天然景观颜色,再辅以北非土生植物的深红,靛蓝,在加上黄铜,带来一种大地般的浩瀚感觉。
3.案例分析
案例来自成都一个普通白领阶层的装修方案,由于是年轻人,不喜欢太过复杂的装饰,采用了现代的装饰风格。住宅是一个100平方左右的住房,主人暂时没有孩子,把原有的老人房改为书房。
主人在色彩方面喜欢大面积的暖色,特别是乳黄色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客厅和餐厅的背景墙上实用了大面积的淡淡乳黄色,看上去比白色稍黄一点,即达到了主人的意思,也更好的使空间不完全被同一种色所包括。电视墙是用黄色的硅藻泥材料做成,使主人刚刚进门的感觉给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同时在家居方面特别是沙发点缀了一点是冷颜色,因为如果在大面积的黄色背景下没有一点冷色,会使人的心情变的急躁,长时间会有抑郁的趋向,所以在家居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的了冷一点色彩。在地面的色彩选用上,地砖还是采用了淡黄色的地砖,但是在客厅的中沙发的地毯我们选用了黑色的地毯,一方面是考虑在整个空间里没有重颜色的沉稳,还有就是搭配一点黑色能使空间看着更加的舒服。再在空间配置一点绿色的植物,使主人进门的感觉即温暖又清新。
篇6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次架构,更好地释放了室内空间的特性;在墙体上运用暖色与冷色的过渡,能够通过暖冷色的对比区分房子的区域功能,打破整体空间的隔阂,将空间软性地分割出理想的区域。因此,流动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流动空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整合上,通过对景别的设计、造景的摆放等方式,将建筑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又由于留有如画廊、石拱门、桥涵等人为设计空间,能够在保持封闭的同时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常被运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普通设计。现代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空间序列显得过于严谨。当然,如果设计是针对庄严的建筑群体就另当别论,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对空间的严谨分割排序体现出严肃的氛围。如北京紫禁城的设计风格就十分严谨,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应的序列,观者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皇家气息,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空间力量。
五、空间分隔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将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室内设计。在室内进行空间分隔,一般通过墙体、家具、玻璃、屏风等完成。室内空间的分隔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室外空间一般是通过假山、建筑、植物等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分隔根据分隔材料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能阻隔人们的移动,又能阻隔人们的视线;虚隔更加侧重心理上的分隔,有的是只分隔交通,不分隔视线,如用玻璃进行分隔。另外,灵活运用实隔和虚隔营造渗透空间,能够营造别样的艺术氛围。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德国馆就很好地处理了围与透的关系,表现出了空间分隔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营造虚空的空间不必进行实际空间的围合,只需要通过暗示、虚拟的手法在人们的感官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即可。
六、结语
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6小结
篇8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篇9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