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武牧羊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武放羊是西汉时期的故事。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是我国古代的有气节的大丈夫典范。
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受命率众100余人,出使大月氏。当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长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脱。他继续履行使命,西越葱岭,行至大宛,抵达已经定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饶平安,无意东向与匈奴进行复仇战争。张骞只得东返,在归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内乱,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张骞出行时随从百余人,13年后,只有两人得以生还。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虽然不能说在张骞之前中土与西域没有交往,然而他作为以中原大一统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开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对于中西交通发展的功绩,确实有“凿空”的意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资源,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远使绝国之功,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张骞又以对西域地区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议汉武帝联合主要活动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汉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出使乌孙。张骞的副使还曾经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又献马报谢,后来终于与汉通婚,一起进军击破匈奴。汉军击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再次奉使西行,试图招引乌孙东归。这一目的虽然没有实现,但是通过此行,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西域地区50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却是不能磨灭的。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毐的道路。“身毐”是?《鹊墓乓朊:何涞鄹菡庖环⑾郑髟?(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另一位可以与张骞比列的人物,即同样以“奉使”成就盛名的苏武,被匈奴拘禁19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方才回到汉地。苏武不为威胁利诱所动,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最艰难时,曾经以雪和毡毛充饥。他壮年出使,归汉时“须发尽白”。苏武的典型事迹,即所谓“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认为他是实践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原则的典范(《汉书·苏武传》)。在汉宣帝时,苏武已经成为图画形貌于麒麟阁的11位名臣之一。
篇3
对于一部原创歌剧来说,主创班子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大汉苏武》的主创班子是综合性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编剧党小黄是陕西著名剧作家,作曲郝维亚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总导演陈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指挥冯学忠为陕西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其余人等均为各地的歌剧精英。这样一套班子,既体现出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特点,又尽含了地方与中央相融合的特色,实为一套均衡、科学、实用的组合。
一度创作立意新、起点高
在歌剧创作中,剧本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是基础,是根本,是整部作品的“蓝图”。《大汉苏武》的编剧党小黄,是一位有经验、有作为的戏剧作家,他写的剧本寓意深刻,简洁流畅,富有逻辑规律和情感变化。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之一。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以苏武忠贞不渝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党小黄抓住了这一典型化的主题,以苏武出使匈奴、北海牧羊、晚年归汉的整个经历为主线,塑造出了一个高风亮节般的鲜活人物形象,弘扬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气节、操守和意志,同时也借助戏剧的对比展开手法,歌颂了美丽的牧羊胡女索仁娜与苏武之间的纯洁爱情。
《大汉苏武》共分三幕,它像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有着清晰流畅的结构体系。三幕之间的联系是有机而富有逻辑性的,从第一幕的苏武出使,第二幕的北海牧羊直至第三幕的晚年归汉,其间无论是剧情叙述还是人物刻画,都牢牢地“镶嵌”在一个统一的戏剧框架中,没有任何无目的的松散和游离。情节突出、结构紧凑,是这个剧本比较显著的特点。
《大汉苏武》的剧本还有一个新的立意。那就是对李陵这个人物的安排与设置。在这里,剧作家通过对这个不得已而归顺单于的汉代名将形象的塑造,反衬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正面形象,而李陵最后在万般羞愧中的自尽,也使得歌剧在人性化的情感交融中变得丰富细腻,同时在戏剧性效果上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大汉苏武》作为一个歌剧脚本,最大的优点在于具有音乐性。它从结构上看有着音乐起承转合的规律,从语言上看亦有与音乐较好的结合效果。如此这般就为作曲家郝维亚提供了创作上的方便和成功的保障,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大汉苏武》是一个歌剧化的剧本,音乐化的剧本,它为整个作品最终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歌剧是以音乐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一部歌剧的成功,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是最为重要的。《大汉苏武》的曲作者是有着丰富歌剧创作经验的优秀作曲家郝维亚,他的创作可以说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音乐的“歌剧化”
何谓歌剧化的音乐?歌剧化的音乐就是戏剧化的音乐、有机化的音乐。以往中国的大多数原创歌剧,其音乐基本没有或不够戏剧化和有机化,很多作品仍停留在段落式和道白式的层面上,这样的歌剧音乐我称其为“歌唱化”或“歌曲化”的音乐,它与真正的歌剧化音乐存在着层次上的差距。《大汉苏武》有着完整的歌剧化音乐,这样说,倒不是因为它采用了多少宣叙调,加强了多少整体交响性,而是因为它真正是以音乐作为动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整部歌剧的音乐语言处在一种有机的动态中,其思维、架构都在统一而富有逻辑性的设置中进行。郝维亚在《大汉苏武》中,继续了他在《山村女教师》中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音乐“歌剧化”的突破。
二、语言的“音乐化”
在歌剧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永远是微妙的,它们既相辅相成,又彼此影响制约,在很多情况下很难调节。中国民族歌剧以及早期原创歌剧中,语言与音乐是分而治之的,在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影响下,道白加唱的手法十分普遍,基本上是“歌唱剧”的形式,即使是在咏叹调般的大型唱段中,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附而并非主动相融。如此这般,中国歌剧中的语言就仅仅停留在话剧效果的水平上,难以与音乐融为一体。近年来,一些中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尝试运用宣叙调、朗诵调等西方歌剧表现手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诗韵化、戏曲化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改变有时仅存于表面化的效果上,并未从根本上达到语言“音乐化”的程度,故而使中国的原创歌剧始终带有着语言与音乐上的隔阂痕迹。
《大汉苏武》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曲家郝维亚经过刻苦钻研,努力寻找到了汉语在音调、音韵、音节方面的规律,他利用规范化的四声处理和多字集合式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倒字”和单音节声音突兀的问题,同时以特有的婉转化音调与字词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加强了语言的音乐化。人们从歌剧中可以听到,在大量的瓦格纳式叙述性宣叙调中,音乐化乃至旋律化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些叙述性宣叙调均有着明确的音乐走向,它们与歌剧的整体音乐构架存在着有机的、巧妙的联系。郝维亚是一位将歌剧艺术形式“吃透”的作曲家,他善于将语言与音乐融汇贯通,继而在戏剧的情节中展示音乐的魅力。应该说,《大汉苏武》,是郝维亚在语言的“音乐化”方面取得成功的作品。
三、旋律的“动听化”
篇4
扬琴是世界性的民族乐器,自明朝后期传入中国,融入中国民族乐器之中。扬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艺术,是中国民乐中惟一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兼备的弹拨乐器。扬琴经历了曲折的创作历程,因为它要求创作理念既要具有扬琴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叙事作为人类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在音乐作品当中是利用音响去抒发感情、反映生活,反映特殊的音乐形象,表达出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复杂感情,并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其富有情感意义与审美意义。
一 传统扬琴叙事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扬琴自明朝末年传入中国以后,长期普及流传于民间,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扬琴的表演形式又成为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传统扬琴作品的创作从音乐主题旋律、陈述结构,调式调性等都与戏曲艺术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民间扬琴表演艺人结合姊妹乐器的创作精华,将民间音乐中的某些素材扬琴化,使传统扬琴曲风格多样、独具个性。
1 传统扬琴追求音色审美
中国人注重音色的敏感,音响细节的意义、某个音内部的活动都能超越整体结构而单独存在。中国传统的扬琴作品在叙事时多采用单线条的旋律,主张音色的多样化与个性,以实现深邃意境的传达。传统的扬琴作品能够把简单朴素的曲调用扬琴所特有的演奏手法描绘、抒发出来。中国儒家音乐美学的审美基本原则是“平和”、“淡雅”、“中正”、“肃庄”,这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使传统扬琴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审美音色。如诗人金赤泉的诗《听洋琴》,就高度评价了扬琴美妙的音色:“座中听者皆忘疲,共道此琴铁胜丝。”
2 传统扬琴具有单纯、浓郁的区域色彩
中华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不同的民间音乐风格和地方色彩。传统扬琴作品的音乐素材广泛吸收了突出地方风格以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音乐中,汲取地域民族文化之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音韵的演奏风格以及扬琴表演艺术传统流派,而各流派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如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具有开放性、清新明快、活泼优美。广东音乐扬琴作品大多取自民间音乐素材,具备了叙事的因素,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银河会》等,叙事过程继承了广东音乐的清新优美、韵味十足;而江南的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江南丝竹的秀丽精致、典雅细腻风靡了众多艺苑知音。表现了江南人民清秀含蓄、乐观质朴的性格,江南丝竹扬琴的作品与民间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联,代表曲目有《欢乐歌》、《云庆》、《弹词三六》、《四合如意》等。它反映了江南山清水秀的风俗人情。并在其中带有叙事抒情的成分。如《欢乐歌》、《云庆》等,都寓意着吉祥与欢乐;四川扬琴是传统流派中最具叙事性因素的一个。四川扬琴则属于四川地方曲艺,也称扬琴戏。唱本多以戏曲故事、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它的表演形式也别具一格,融合了器乐演奏与声乐演唱的特性,戏剧效果极为强烈:五个演员坐唱的同时还都弹奏着乐器,扬琴居中放置,左边为三弦和二胡,右为怀鼓、鼓板和胡琴。演奏者自弹自唱,并分任生、旦、净、丑等行当,传唱时声腔优美、五音齐奏、诙谐幽默;东北扬琴没有明确的乐种或曲种,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风格,是艺人在扬琴和东北皮影戏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其音乐韵味浓郁、纯朴豪迈。东北扬琴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为创作题材,情节深刻曲折,意境深远。代表作品有《苏武牧羊》、《泪罗江上》等。
3 织体思维方式呈现“横线性”
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项祖华教授在他的著作《扬琴弹奏技艺》中谈到了“纵”与“横”的织体结构,即扬琴民间传统乐曲的织体思维方式主要建立在横向思维上,运用丰富多样的花点和线条,对旋律进行润色,使曲调华彩而有韵味。各传统扬琴流派都讲究织体的“横线性”。如广东音乐扬琴作品在原有作品风格上,通过即兴发挥使作品旋律韵味更加浓郁,令旋律结构如同加了花的骨架,形成了最具广东特色的加花技巧,音乐风格华丽流畅。又如,江南丝竹扬琴充分发挥了丝竹音响的作用,在江南丝竹悠长连绵的曲调中,加入各种扬琴化的润饰音,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
如广东扬琴代表作《旱天雷》,是严老烈先生根据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作者将旋律节奏平缓的原曲改编成跳跃,起伏的旋律,并加入各种润饰技法,彻底改变了原曲的节奏特征,使作品焕然一新,仿佛久旱之后的声声响雷,表达了作者打破传统,开创新生活的理想。又如,江南丝竹扬琴追求音色清丽、优雅细腻,作品题材多以展现当地民间风土人情以及描绘锦绣江南的秀丽风光为主。江南丝竹扬琴融合各种丝竹乐器音响并通过扬琴演奏线条润色,作品曲调多有连绵起伏的平稳和流畅,形成细腻雅致、流畅悠长、韵味秀美的风格。著名江南丝竹乐扬琴曲《弹词三六》各段之间相互连接起来,使乐曲变化统一,曲调秀丽酣畅,节奏活泼明快,充分发挥了丝竹扬琴擅长的华彩性和装饰性,它多用于婚庆、庙会节日等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的欢快愉悦的心情以及风俗人情,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具有悠久传统特质的曲式。
中国传统扬琴作品织体思维方式大多仅限于横线性,与现代扬琴新作品纵横交错的织体结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由历史乐器性能的发展决定的,也与我国的民族器乐停留在单音音乐发展传统有关。
二 扬琴作品的叙事艺术
扬琴作品叙事模式大都以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为创作基础,它将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叙事手法、扬琴表现手法相融合,极大拓宽了扬琴艺术的表现力,并有效推动了扬琴作品创作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与审美意识的结晶。丰富的古典文学给扬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扬琴作品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经典之作就有项祖华先生受古代英雄们的震撼,而写出的激荡人心的作品,并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而流行全国:《屈原祭江》、《昭君和番》、《林冲夜奔》及《苏武牧羊》,还有汪志平的《泪罗江随想曲》。因此,扬琴作品在叙事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转贴于
1 结构布局具有多样化及个性化
文学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采用音乐的矛盾冲突去体现文学的矛盾冲突,使用有故事情节的有秩序地叙述,来达到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扬琴作品的纯叙事性模式,通过对作品结构布局上的故事进行叙事,利用扬琴化的音乐语言,展现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听众逐渐将音乐的体会加深,并产生共鸣。
例如,扬琴曲《林冲夜奔》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故事讲述得是林冲因得罪权贵而遭陷害后被设下重重诡计,想将他害死。在林冲充军后的军用草料场,想将他烧死。在这种威逼迫害下,林冲忍无可忍,杀死仇敌连夜投奔梁山。扬琴作品《林冲夜奔》以戏剧情节为背景,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角度,表现了林冲夜奔梁山的情景,让人体会出民族气魄的音乐语言的精妙。全曲分为五个段落,为了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作曲家吸取了昆曲与京剧音乐《新水令》、《雁儿落》等曲牌的精华,采用带标题的中国民族器乐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综合的手法,用扬琴音乐描写了林冲英雄落难的悲壮阳刚气质、战胜险阻浓烈抗争的胆魂、逼上梁山的豪情壮举。其音乐叙事方式所展现的民族气韵,使音乐深沉和悲壮的主题跃然而出。再如,丙伦宝先生的扬琴叙事曲《莫愁女随想曲》,以民间传说中莫愁女为创作题材。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民间传说中南北朝一位美丽聪慧的贫苦女子莫愁,孤身一人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深受百姓的喜爱,但因美丽的容貌招来恶人迫害,最终不甘受辱投湖而死。作品以扬琴为主奏,以昆曲和江南丝竹音调为素材,融合了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特性,再现了莫愁凄婉动人的故事。
2 深刻的内涵和深远意境
艺术创作要深入事物之本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应从有限的艺术形象中寻找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古典文学追求意境的美感。古人喜爱在作品中寄托着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并通过作品中的故事反映出民族高尚的情操与气节。叙事性的扬琴作品依据对这些意境深远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民族精神,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化为了栩栩如生的乐思,是音乐与文学最完美地融合,使叙事性扬琴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如典型的扬琴叙事独奏曲《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强迫卖国投降,但苏武誓死不从,被放逐到北海牧抵。苏武受尽19年磨难仍信念不改,最后终于回归故里。他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鼓舞着每一位中国人。项祖华先生的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以这个感人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姊妹乐器的演奏特色,描摹了苏武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音乐混合了苏武悲壮却坚定的复杂情绪,受尽委屈却正气凛然。音乐前半部分沉重的旋律充满了对世事的感叹,让听者对苏武内心的情绪如同切身感受。但这时作曲家把音乐力度增强、每一个音都变得坚定、结实有力,使听者感受到了苏武在逆境中的无比坚强,让人为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地赞叹与感动。
三 当代扬琴叙事作品中的创新性
随着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扬琴艺术丰富了曲目的多样化,音乐风格的绚丽多姿。当代扬琴叙事作品将描绘与叙事相结合,体现出创作者对大自然的美丽以及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感悟。
当代扬琴叙事作品用扬琴作品特有的色彩和旋律去描绘故事,大胆探索旋律线条叙事的新方式,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了听者的想象空间,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及热爱。例如,房晓敏先生的《莲花山素描》。作曲家用音乐画笔描绘了所描绘景物的多面与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莲花山的秀丽美景,反映出当代人对宁静样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代扬琴叙事作品的叙事描绘性技法不断创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装饰旋律轻快活泼,歌唱性旋律缠绵婉转。在各种色彩中,旋律清新悠扬,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充分表达了音乐的内涵,增强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如《竹林涌翠》这首扬琴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作曲家的演奏技法独具创意。旋律陈述的歌唱性通过滑音带出一种柔美、秀丽的婉转韵味,扩大了扬琴的表现力。
另外,当代扬琴作品在叙事时,展现了独特的思维个性。音乐创作必须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动力,它与历史、时代、民族密切相关。音乐创作情绪基于对时代、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因此,在音乐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个性。当代扬琴作品思维方式富有时代色彩,具有浓重的大众审美化特征。很多作品在创作中都不只是单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和情感表达,而是将作曲家对人生和现实地深刻思考融入其中,使扬琴叙事作品寓意更加深刻、意境更加深远。如当代扬琴作品《思》就颇具新意,它表达了作者新的精神气质和独特韵味。作者采用了较为新颖的伴奏织体,没有追求炫技性的复杂技法写作,而是在非常规音区采用滑拨技法,使作品极具感染力。
篇5
一、选择哲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案例,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性比较强,观点、原理、概念一大堆。面对这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恰当选择哲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故事、图片、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情系祖国》这知识点时,我首先导入播放哲理故事《苏武牧羊》供学生赏析,提出“苏武为汉使节,北边牧羊19年”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探究个人情感与祖国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的理解。苏武忍辱负重是因为他坚信祖国的前途是自己的前途,祖国的命运是自己的命运,祖国是自己的故乡。接着又播放《敦煌石窟图录》图片,讲述敦煌艺术守护神常书鸿的故事。提出:身在法国有成就的画家为什么变成荒漠洞窟中的艺术的守护神,支撑常书鸿和苏武的精神力量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真谛:常书鸿和苏武情系祖国,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前途联系起来。特别是常书鸿,把这种感情与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为祖国的民族文化,放弃在法国的事业,为保护敦煌石窟艺术献出一切,成为敦煌艺术的守护神。最后我播放《龙的传人》歌曲,并要求学生齐唱该首歌曲。这样就把课堂教学推向。透过这富有哲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在完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探究问题,散发了逻辑思维,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学越轻松,并很快悟到:我们个人前途是与祖国前途命运及民族文化相联系的。因此运用哲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案例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记住了知识。
二、选择情感案例,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一定情感气氛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情因境而生,境因情而设,情与境相统一,是实施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在讲授“自尊、自信、自卑”这问题时,我课前导入播放安徒生童话故事配乐朗颂《丑小鸭》,并展示“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画面。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叫它“丑小鸭”?这样又把学生从童话世界带到现实世界中,通过想象我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代表发言:(1)“丑小鸭”为什么“害怕”“寒冷”、“伤心”、“孤独”呢?(2)“丑小鸭”为什么被同伴欺负,妈妈讨厌,小鸭啄打呢?(3)“丑小鸭”为什么遭遇这些却没有自暴自弃呢?课堂教学中我层层指导学生,在如诗如画般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积极讨论,各小组内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代表踊跃发言,讨论激烈。发挥了学生认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指导作用。最后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丑小鸭在孤独、寒冷、害怕、伤心的环境中,并没有自卑,而是不断克服困难,自尊自信,最终成为美丽的天鹅。
篇6
《歌声飘过60年》、《歌声飘过30年》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由衷地产生了一种珍惜生活、感谢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情怀。
长期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便形成了自己伟大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可见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心灵感召。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音乐教学中的技能和方法是每位老师都比较注重的,但我认为音乐教育中还不可缺少的是爱国主义教育。
一提到音乐与爱国,我们都会想到《苏武牧羊》。的的确确,《苏武牧羊》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是歌词的主旨,作为首句统摄全篇。它是对苏武手持汉节十九年,啮雪吞毡、历尽艰苦的人生经历的高度浓缩,同时也是对苏武民族气节的崇高评价。人们吟唱它,自然会想起苏武牧羊的故事,敬仰之情顿生。第二段依然以此起首,间隔反复,突出了中心。这是《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上下段对应的句子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各段前后押韵,音节和谐,长短错落,朗朗上口。语言优美,雅俗共赏,便于吟唱,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 “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音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有人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和我们要通过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作为中学阶段虽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但是音乐教育的性质确确实实又不同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因为上述内容虽然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知识的、道德的各方面的教育,但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只有发挥艺术教育的独持美感功能,才能达到这种目的。
战国时期编钟的出现,表明战国的君王早已认识到音乐的重要。孔子也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言,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可见,音乐教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情操变得高尚,优美。
以古照今,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篇7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老师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成人化、抽象化,从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富有浓厚兴趣,这些生理及心理特点更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感染。而多媒体电教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1.多媒体电教导入新课,以直现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幻灯片、音像等多媒体电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品味生活》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通过电脑在学生眼前呈现: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学生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也会激荡胸襟、油然而生。
在现代电教手段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效果极佳。
2.引用多媒体电教,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提高学生道德辨析能力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播放多媒体影片能缩短时空距离。七年级思想品德《自尊》一课中,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用投影片可缩短时空距离,深入浅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设计一框灯片,汉武帝派出苏武出使匈奴,亲手交他一根“使节”,使学生认识到苏武此行任重道远。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一框抽拉活动片,内容是苏武被单于用种种手段逼迫投降,苏武严辞拒绝。画中苏武形销骨立,连眉毛上都结了冰,奄奄一息,但他还是没屈服,这就是民族气节。而后抽拉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苏武如何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时,映出第三框灯片:十九年后,须发皆白的苏武回朝,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迎这位光荣的使者。苏武之所以受到万民敬仰是因为他坚持了民族自尊,这种爱国精神,我们后人应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录音等多媒体电教,有利于激情、明理、导行,提高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高尚行为的净土。
3.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感悟声律之美,剖析结构之美,使德育和美育有机统一
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在七年级思想品德《创建新集体》的教学中,为了营造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了音乐导入的手法:播放流行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同时,我也因势利导引入正课。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到手手相连、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篇8
一、音乐情境的创设
音乐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也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做好准备性工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恰当的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学习的热情也能得到保护。
例如,在教学《春风带我去散步》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创设了音乐情境,播放了歌曲“春天天气真好”这首儿歌,简单易懂的歌词:“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场景之中,而且轻松的旋律也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情境的作用,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学生,形象的故事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引入课堂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精彩语文课堂的有效构建。所以,我们可以将相关的故事情境引入课堂活动之中,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选择了“故事情境”,首先,我将晏子使楚的故事转化为自己的话,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即:古时候,有一个外交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一天,他去出使某个国家,在要进城门的时候,他发现皇城的大门都是紧紧关闭的,他看了看来迎接他的大臣,从他们的眼神中并没有要开大门的意思,他又环顾了一下四周,只有一个小矮门是开着的,而此时大臣开始引导这个外交家进入小门,而他不紧不慢地对大臣说了一句话,便开了大门,想知道他给迎接他的大臣说了一句什么话吗?想知道这个外交家是谁吗?这样的故事讲述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故事中的悬念恰到好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将恰当的故事引入课堂,要在给课堂增加乐趣的同时,确保课程魅力最大化展现。
三、表演情境的创设
表演情境的创设能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对学生个性的展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文本改编为课本剧,给学生搭建表演的平台,进而给课堂注入生机,使课堂在直观、形象的表演中更好地展现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苏武牧羊》时,我将这篇文章改编成了课本剧,引导学生分别扮演:苏武、卫律、匈奴王等角色,引导学生演绎相关的片段,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苏武这一人物形象,而且也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价值,要看到情境教学法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并选择恰当的、多样的、有效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使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篇9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只有产生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互动课堂,而这种课堂教学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互动策略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在学生踏入社会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敏感的心理,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实现高职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突破。文章将从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内外结合、情境教学四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安排师生间互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为整体来安排教学互动,这类教学尝试很少,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觉得阶梯式互动教学比较合适。要想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该考虑课堂互动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过去所见的高职院校互动教学为什么取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究其结果还是因为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茫然。
2.精心设计每个单元的互动教学计划
现阶段有些大学语文教材以模块化方式来整合教材篇章的设计,比较符合目前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如果在上课之前,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那么在教学中再进行互动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所不同。每在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我们会精心做好互动设计规划,并提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明确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性,为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做好必要铺垫和准备。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课堂任务前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将课内的具体互动教学环节和课外的互动环节提前做一个前置性任务布置,并进行一定的指导,这样容易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期待。同时,在教学互动环节之外,还组织了学生对《甘声八州》进行舞台剧的排演,让学生体验一把自导自演的感觉。任务设置开始,同学们就非常认真,对道具服装的安排、情感的细致、情节的曲折等等反复斟酌。在学习课文时,因为准备充分,所以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人物情感的体验都非常到位。
3.实现课堂内外双互动
在平时的互动教学中,我们将课内和课文的互动教学一并进行了设计。如在进行《苏武牧羊》授课之前,我们在课文的处理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苏武背后故事的轨迹,除了理清故事轨迹和必要的文言字词之外,更多地引导学生对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的感受。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很好奇: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我们认为,互动教学的实质不就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吗?我们从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诠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传递正能量的真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情境教学
篇10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几千年凝结,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爱国主义表现为坚贞不屈的民族持节,坚守国土,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一代代爱国者,舍生取义,为祖国捐躯,为民族殉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表现为奉公守法,敬业爱岗;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表现为各族人民团结互相,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