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育儿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儿期培养孩子自信最佳
自信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当然也不可自信过度,到达自负的程度就会变得冒进。孩子的自信会在三岁以后表现的最为强烈。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都会让孩子有尝试更加困难的事情的心理。即使是自己吃饭这种小事。
当然家长也要适时适度的鼓励,这样能让孩子更加乐观。尤其是对比较自卑的孩子,偶尔的自信受到鼓励会更加努力的去做应当做的事。
自信心强的孩子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是白痴”,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
据此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2、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
3、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4、及时给孩子做好引导,不要让孩子自信心膨胀误入歧途,让孩子知道山外有青山,不论是做事还是想事情,要让孩子踏踏实实,不要冒进。及时以及准确的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不要让孩子太固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让孩子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稳健的自信者。
家长育儿知识文章二
要适度的给小孩子进行文化知识学习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6岁之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行为文化知识学习放面,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学龄前的孩了从有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巨大潜力和可能,对学龄前的孩子进行一定的识字及算术等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是完全适宜和可行的。
许多家长也希望能得到一张具体的时间表,注明孩子在什么时候可以学习那些具体的知识,以便照章执行二但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在孩子早期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对孩子的早期知识学习必须考虑孩子心理发育的成熟程度。适时、恰当的早期知识学习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速度,提高孩子智力发展的质量。但如果早期知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相差太大,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过度、过分的早期知识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孩子。
什么才是适时、恰当的早期知识学习呢?一般情况下,适时、恰当的早期知识学习应该是稍微超前的,也就是科学家们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于每一个其体的孩子来说,是可以区分出他在钾力发展水平上知识学习己经达到的阶段和即将达到的阶段,而即将达到的阶段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孩子现有的知识发展水平,指向他的娘近发展区的知识学习就是适时、恰当的早期知识学习。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早期知识教育时,教育者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应该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对孩子进行认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他的最近发展区,因才施教。要适度的给小孩子进行文化知识学习。
家长育儿知识文章三
与同伴交流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培养
社会性是指儿童开始学习与周围人进行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感情及意向,控制自身行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意义重大。
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发展,儿童也一样。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只有良好的智力,而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发展,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健全的,有缺陷的。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的情况:有的孩子看见陌生人就害羞、胆怯,性格孤独、怪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骄傲、猫进,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需要,不讲道理,不懂礼貌和规矩;有的孩子随心所欲,任意攻击别人,不遵守集体的生活规则,不能以一定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这些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也使孩子难以与人接触和交往,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要求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一切活动又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可以说儿童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封闭式的抚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支持和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同伴交往,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学龄前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要让孩子接触陌生人,不要让孩子的生活环境过于封闭。凡是作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家中来往的人多,孩子就显的活拔大方;反之,如果孩子很少与外人接触,孩子会变的胆小害羞.见到生人就会如老鼠见猫一样;通过孩子与同伴的和谐交往,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人;可以培养孩子的群体愈识,使其学会与同伴在平等的荃础上协调各种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还可以培养孩子具有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独立处理问题的实际生活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大人们要注愈为孩子提供和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和同伴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对孩了社会性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种交往对孩子的社会经验也是很有益处的。在一个研究中,把实验组的22名婴儿放在一个班里,让他们共同交谈、游戏等,其中1-2岁的11名,2-3岁的11名,经过4个月之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婴儿在词汇、微笑和交换玩具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对照组(对照组是在一般情况下,如在家里由老人、保姆照看等等),更有意义的是,实验组中仅仅巧个月的婴儿,在社会行为的形式和数量方面就已接近两岁儿童。这个实验也表明,在孩子早期就给他们提供和同伴相处的机会,它的意义是深远的。而且早期社会关系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情绪和个性的发展。
看了“家长育儿知识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大班家长育儿知识文章3篇
2.小班家长的育儿知识文章
3.家长育儿知识分享
4.家长育儿知识
篇2
1、当孩子入园后,他们需要在陌生的环境内与陌生人进行沟通,而如何沟通就变得很重要,同时孩子身处陌生环境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也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2、和孩子好好说话,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可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贴近孩子的内心,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
3、蹲下来和孩子讲道理,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让孩子体会尊重与被尊重;尽量避免吼叫责骂,这些或许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严重伤害;学会倾听孩子的表达,也许他们还说不清楚,但是家长的倾听就是最好的认可;营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幼儿园大班秋冬季育儿知识有哪些?孩子的身高是父母很在意的一件事情,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长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可是除了遗传,影响长高的因素还有很多。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幼儿园秋冬季育儿知识大全,欢迎查阅!
6岁前的宝宝补钙育儿知识
补钙,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今看看电视里眼花缭乱的广告,就可以知道中国人有多缺钙了。从小孩子到老人,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强调补钙的重要性。有的小儿患者的父母找到我,提出自己的孩子的一些反常的表现。说的最多的是她的宝宝严重缺钙的问题,补钙是必须的!我告诉她,宝宝的枕秃、爱出汗等问题与缺钙可能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必然缺钙。我们的医生特别喜欢给宝宝补钙。导致很多小孩子从小就开始补钙,这样做大多是医生的建议。而这些宝宝不是吃母乳、就是喝奶粉,他们根本不需要补钙。
诚然,中国人对于钙的补充是不够,那主要是因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那么,宝宝们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奶,缺钙从何谈起呢?所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是靠母乳哺育后代,生生不息。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提倡纯母乳喂养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健康合理。或许是出于对营养学的一知半解、也出于对后代的倍加呵护之心,很多医生建议人工补钙,这用意虽好,但并不合乎自然规律,也不科学,更没有更好地保护宝宝,导致事倍功半。
其实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吃多了的盖会自动的排出去,不会造成危险。过多的钙会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影响身体健康成长,增加缺铁和缺锌的风险;缺锌可以导致生长迟缓,铁吸收差,使本来铁供给就不足的婴儿更容易发生贫血,得不偿失。不当补钙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干扰钠等元素排泄的平衡,对肾功能及其发育不利。
另外,宝宝从0岁到两岁的时候,是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期,也是婴儿的学习调节自我营养均衡的关键其。如果正是身体发育时期,就一味的大量补高钙的话,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今后一旦停止补钙,身体就会马上有反应,长远看来这种方法是很不科学,不可取的。
或许是妈妈们没有觉得多补钙有什么不对的,补钙过量问题才没有得到重视。的确,医学对宝宝过量补钙的危害还没有定论,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出现了这种不该发生的情况,它的影响恐怕还要过很多年才能看出来。估计对多数人的危害有限,但问题是有没有必要让宝宝冒未知伤害的风险。
对小宝宝来说需要多少钙呢?这是由母乳中的含钙量多少决定的,宝宝喝多少,就需要多少。所以宝宝喝饱母乳,钙也就够了。就这么简单。现代技术制造的配方奶粉,其成分是模仿母乳,按其说明吃,不需要额外补钙。妈妈奶水不足,应该用配方粉补足,也不需补钙。
半年后,保证每天母乳或者300克,或者牛奶等奶制品;1-3岁,保证300-400克母乳,或者牛奶等奶制品;再加之均衡膳食,都不需要补钙。在宝宝不爱喝牛奶 、挑食等状况下,在使用钙剂也不晚。每天200-400毫克的补钙量就可以了;tip:钙剂请别喂宝宝含香精的产品,会让宝宝养成口味偏好的不良习惯。
总结:
虽然我们总是强调钙铁元素是人体营养成分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是乱补钙,可能影响发育。事实上不像一些医生所说,钙补多了就会排泄出去,没有不良影响。过量的钙会减少铁和锌等 营养素的吸收,增加缺铁和缺锌的风险;缺锌可以导致生长迟缓,铁吸收差,使本来铁供给就不足的婴儿更容易缺钙缺铁了,因此您还是看看我们以上的介绍合理补钙!
幼儿园大班秋季育儿小知识
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开始下降,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幼儿适应能力差,需要正确的育儿方法。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秋季育儿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适应能力差,皮肤稚嫩,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而且秋季早晚和中午温差较大,给孩子穿衣服,是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事情,耐心细致的护理好我们的宝贝,让他们在秋天这个疾病多发季节,健健康康。
多给孩子喝水
秋季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即秋燥,肺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燥咳,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要慢慢喝,不能一下子喝太多,少量多次,最好喝白开水。
多给孩子吃水果蔬菜多给孩子摄取具有滋阴养肺功效的蔬菜和水果,如甘蔗、梨,但不宜吃得过多,以免伤脾胃,引起胃部不适,一定要选择新鲜的蔬果,这些果蔬可以帮助小朋友驱走身体里的秋燥。
多给孩子进食防秋燥粥秋燥可引起小宝贝体内津液不足,粥能够有助于清火、养胃、健脾,如果在煮粥时,适当加些梨、萝卜、芝麻等能够生津养肺的食物一同煮,可以有效地改善秋燥给小宝贝带来的不适。
秋冬适宜养阴,进入秋季妈咪可给小宝贝补一些防燥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藕,山药可健脾补肺益肾精、滋润五脏,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而藕具有开胃健脾的补益功效。
孩子脱穿衣问题
对于孩子穿脱衣服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怕麻烦,幼儿早晚应比白天多加一件衣服。我们会提醒并帮助孩子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的穿脱衣服和增减衣服,家长也可以在家对孩子进行训练。也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例如有不少人早早就添加许多衣服,唯恐伤风感冒,却不知这样反而易患“热伤风”。常言说“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凉”,问题是要加得适当。而幼儿园每天都有必要的活动,如果穿衣太多,稍微运动就容易出汗,引起幼儿感冒等等;对好动、易出汗的幼儿,在其玩耍时可在其背后垫一块毛巾或玩后及时给他更换衣服。同时幼儿的鞋子应以轻便的运动鞋为主,少穿皮鞋。
护理哮喘宝宝的冬季育儿知识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让宝宝接触过敏原。室内要清洁、通风,严禁吸烟;尽量不用皮毛、羽绒等制成的被褥;桌上、床下等处的灰尘要经常打扫;家里不要养猫、狗、兔子等动物;不要在孩子的生活场所摆放油漆、化学药品、汽油、有浓烈气味的化妆品等;不要在孩子面前抖面袋、拍打灰尘等。
家长要为孩子建立一份“病案”通过细致观察,把孩子每次哮喘发作的时间、地点、轻重程度和发病当天的天气变化、周围环境等记录下来。注意孩子当时的情绪,有无接触化学物品,有无疲劳或剧烈活动,以及其他特殊事件,从而逐步积累经验,以便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要注意生活习惯和过敏原牛奶、鸡蛋、大豆是容易引起儿童过敏性哮喘的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能引起哮喘,就要立即停止食用,其他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还有鱼、虾、螃蟹、葱、韭菜等,也要少吃或不吃。但长期禁食高蛋白食物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大多数的食物过敏都可在2至3年之内逐渐消失,所以发现儿童对某种食物过敏时,停食6~12个月后,还可以试着再次进食,如不过敏就不必禁食了。要养成按时睡觉、吃饭、排便的习惯。不嗜食过甜、过咸的食物。
篇4
钱进 爱抱团创始人
拥有10年IT及互联网从业经验,近年来致力于中国育儿生活的观察和研究,专注于育儿生活的分解与量化,通过多角度,从文化、认知和言行分析研究中国父母在育儿生活中的状态和推动持续改善的路径。曾出版多个系列育儿图书,其中《中国式育儿》套系,在国内众多父母圈中引起很大反响。有一个6岁的女儿佳佳。
第一面见钱进,很难把他和细腻的奶爸及育儿达人联系在一起,看外形,其实他更像是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编出一套复杂程序,或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一个多零件机器拆了再迅速拼装起来的睿智理工男。再细谈两句,这位“大哥”竟然还是习武出身,这一伸手或大喝―声,完全会把小朋友分分钟吓哭的节奏哇,分毫不见奶爸的影子。
痛定思痛――我只是―个用心的爸爸
“刚刚当爸爸时,面对扑面而来的育儿生活和角色改变,有着很深的育儿焦虑。有一次孩子哭的我很烦,我一下就把孩子扔沙发上了。我因为一直忙于工作,很少花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2岁前,说实话,我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爸爸。”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一方面是朋友送给钱进一本育儿书,让他对科学育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钱进当时管理着一家动漫公司,当时有一个项目,是把优秀的育儿书转换成动漫的形式展示。在这两个因素的推动下,他接触到了大量系统的育儿知识,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在育儿序犯了很多错误。因此,从那时开始,他痛定思痛,一边反思,一边实践书里的一些做法,一边总结经验。从那时起,他也正式从IT行业转向了育儿行业。但他依旧在和大数据打交道,只不过大数据变成了他仔细阅读过的将近300本育儿书。“谈到这里,我并不是说养孩子要照书养,而是我想强调,作为父母,确实要通过书本也好,通过一些专业人士之口也好,有必要去借助一些途径,去用心陪伴、观察孩子,认认真真学习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哪些问题是在孩子哪个年龄段会正常出现的,该如何正确去引导孩子等等。这样既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也会更正确地去对待孩子带给你的挑战。”
是的,钱进其实是众多中国爸爸中的一个既典型又非典型的代表。典型是因为他在孩子刚诞生时,曾经也觉得养孩子是一件非常没有技术含量的事儿,玩着玩着就养大了,且在育儿初期无力参与育儿。非典型是因为他在走过“夜路”后,能够迅速躬身于育儿,深深地觉得养孩子这事儿不可马虎,明白科学育儿的核心,是要知道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功夫育儿――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作为曾经有着“练家子”功底的钱进,在育儿这个“江湖”里,他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武林秘籍”,与中国功夫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异曲同工。
气――尊重。尊重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个性化差异,赋予孩子平等的权利是基础。了解和跟随自己孩子的成长节点和节奏,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筋――观察。如今,性格已经练成粗中有细的钱进,对于观察这一点大有心得。“观察孩子的行为是你了解孩子的一个有效方式,因为在观察他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的视角和我们成人的不同,进而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这一点是你与孩子和平共处的基础。”
骨――交流。钱进认为,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个通畅的交流通道,是良好亲子关系的保证。这里的重点是,父母要融入孩子的生活,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个角色,要调度出自己的童心,放下爸爸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耐心倾听孩子。
皮――引导。钱进认为,如果说交流是爸爸和孩子在语言上的互动的话,那么引号就是爸爸和孩子行为上的互动。“父母平时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乃至孩子周围每一个成人的行为,其实都是构成大的育儿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父母坚持做正确的事,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就是最自然而然、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返璞归真――我的“中国式育儿”
在育儿生活中,钱进犯过错误;在照书养儿中,钱进走过弯路;在和孩子沟通时,钱进遇过难题。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在怀抱学习、观察、交流、反思、总结的姿态在和女儿一同成长,并用心将自己的感悟和总结集结成册,最终出版自己的育儿生活漫画读书笔记《中国式育儿》,现正在筹办线上育儿问答平台――爱抱团。
篇5
幸运女神最后一次降临到了卡卡西的身边,“恭喜你啊!青蛙卡卡西,你出色的完成了全部任务,我们都很欣赏你,所以特意把你升为幸福之神,你拥有了一个人的躯体,你从今以后天天都会很幸福的,你现在就可以去继续你的旅行了,期待你能在每一个地方留下你的幸福,再见了,善良的卡卡西,你会幸福的。”
卡卡西很高兴,瞧了瞧自己,哎呀!的确,自己变成了一个人,有两只有力的胳膊,两条粗壮的腿,在也不是以前的青蛙卡卡西了,他高兴的叫了起来,来到湖边一看,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到底是谁,浅黄色的头发,明亮的大眼睛,一张帅气的人的面孔,还是穿着隐身衣服,会飞的鞋子,戴着一个胸针,简直和一个王子没有什么两样。卡卡西自言自语到:“我现在的身份可以说是一个王子了,我的生活便成了人的生活了,我可以向人一样寻求幸福,那别人就一定不会瞧不起我了,一定会把我认成一个王子,那我就得叫青蛙王子,青蛙王子,哎!还不错的哟!好,就这么样了。”
卡卡西朝着远处的山林走去,边走边想:“什么拥有幸福,幸福是不可能找到的,是要自己通过劳动才会得到幸福,也许女神说的话只不过是给我的心灵的安慰,而是不真实的,我不能依赖她的话,我得自己努力付出劳动才行啊!”摇摇头,加快速度走去,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褪疼得要命啊,卡卡西朝脚下看看他的绊脚石,没想到自己就真的那么幸运,刚好把自己刚才想的思想给克制住了,卡卡西看见的是一个表面布满泥土的罐子,他使出全身力气,终于把这个祸患罐子拔了出来,似乎还挺重的,“里面一定装的有东西,”卡卡西的直觉告诉他,他打开盖子,被眼前的东西给惊呆了,“难道是做梦,不,是真的,哇,这么多。”里面装的可是满满的一罐子古代钱币,可是非常值钱的东西,卡卡西喜欢的很,连自己腿上有伤都没察觉到,唉,他可真爱财。
其实上帝一直在考验卡卡西,包括这次,上帝想将来把卡卡西抽到天上去当个大官,所以才一直考验卡卡西,上帝派了一个小官下去考验一下卡卡西,于是,聪明的小官便变出了一座破旧的茅屋,自己变成了一个老头儿,正当卡卡西抱着自己的钱币罐子经过的时候,老头缓慢的走了出来,“年轻人,你停一停,你行行好吧!”卡卡西听到声音,转过头来:“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吗?”“哦!我太穷了,你做做好事,赏我点钱吧!”
卡卡西那么喜欢他的钱币,他能救助这个可怜的老头吗?请看下章《井底之蛙奇遇记(二十三)》。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成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04-04
随着学前教育实践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的主体地位逐渐加强。但是,不论哪一种儿童观,其出发点都是认为成人是老师,儿童是学生。这种固有的对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认识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当今学前教育中成人高高在上,儿童需要仰望成人;成人永远是对的,儿童要听从成人的安排;成人不愿屈膝蹲下来与儿童交流,不愿听取儿童的意见。这也是学前教育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提到了“儿童是成人之师”〔1〕的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认识儿童与成人关系的新视角。
一、“儿童是成人之师”的溯源
唐朝的韩愈在《师说》中用这样几句话来界定教师的含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代作家贾平凹也很推崇儿童,提出要拜儿童为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字酌句,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2〕哲学家马修斯在谈到儿童道德的发展时,建议“成人(无论是教师、父母还是研究儿童的人员)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俯首倾听儿童提出的认知方面或道德方面的问题”。〔3〕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福禄贝尔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他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4〕刘晓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5〕在当今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也开始感受到自己不如儿童的一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比我知道的还多”,“这小孩儿,人不大,道理倒不少,说得头头是道”,等等。
“儿童是成人之师“,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公认的事实。当今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应该抛去成人所谓的优越感,虚心向儿童学习,聆听儿童的心声。
二、“儿童是成人之师”的理论意义
儿童观决定了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儿童观的变革可以带来教育的革新,因此,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着眼于更全面地认识儿童,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供理论指导。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日趋科学、合理,在科学的儿童观指导下,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更科学,不再把儿童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儿童的兴趣、发展特点、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现有的关于儿童的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成人是老师,儿童是学生”,认为成人有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成长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两者之间的无形屏障依然存在。成人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于儿童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有秉持“儿童是成人之师”的理念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儿童,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儿童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所以幼教理论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对成人和儿童之间关系的看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来研究学前教育问题,从而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个观点改变了传统的对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认识,为成人教育儿童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成人向儿童学习也为成人提供了一种回归童年、回归大自然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成人在社会上打拼太久,被现实改变得太多,远离了童年和大自然,他们才急于把儿童教育成“天才”、“神童”,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不堪重负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少走弯路”、“少吃亏”。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童心可以治疗异化了的成人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刻意追寻规律、追求功利,而是听任自然的,所以儿童能够做到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成人如果能够蹲下来与儿童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困难告诉儿童,很可能会发现儿童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教师或儿童家长放下架子,与儿童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把儿童当成良师益友时,将会深切地感受到,成人不是无所不知,儿童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小孩子知道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之类的话语应该消失了。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下教育儿童。教师及家长向儿童学习,不是学习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曾经拥有的美德和寻找失去的童心。这不仅有助于成人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而且有助于成人更好地教育儿童。因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当教师和家长以一颗童心去观察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蹲下来与儿童进行交流,改变过去那种对儿童的想法不屑一顾的做法时,儿童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将会更加顺畅,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意愿会更强,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三、“儿童是成人之师”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一观点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把儿童当成组织活动的老师,诚恳地向儿童学习,与儿童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也能缩短儿童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容易理解儿童的世界,“知己知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会更得心应手。
教师在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教师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儿童平起平坐,把儿童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与儿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认识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是老师的好帮手,能够帮助老师分担忧愁,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有了自信,儿童会更加积极主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教师让儿童成为活动的负责人,这有利于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活动中可以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付诸实践,不会有被教师嘲笑或否定的恐惧,这有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拥有成人少有的创造素质,比如好奇、敢于冒险、自信等。儿童的创新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具有敢于冒险、好奇、自信等品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新能力逐渐被成人扼杀了。在教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为自己喜欢的教师制作了一份礼物,希望教师能够喜欢,却被教师嘲笑为“幼稚,傻”。结果儿童从此不敢再突发奇想,成了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久而久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消失了。如果面对儿童的礼物,教师在感谢儿童的同时肯定儿童的能力,蹲下来和儿童一起欣赏礼物,并向儿童请教礼物是怎么制作的(尽管礼物的制作很简单,教师一看就明白),使自己成为学本领的学生,使儿童成为教师或专家,那么儿童就会很认真地向教师讲解。教师的肯定能增强儿童的自信,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儿童观决定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家长们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孩子没有理解家长的苦心,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抱怨。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自己跟孩子之间有了鸿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对新事物难以接受,不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和想法,等等。总之,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代沟,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将会非常困难。要优化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首先要消除代沟。
关于代沟的研究,人们更关注小学生或中学生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代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比如当孩子两三岁出现人生第一个反抗期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处理不好关系,以后就容易出现代沟。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是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这种固有的文化传递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代沟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和体现新事物,靠的是循环系统中最不复杂的那部分,即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随着我们对这一过程了解的深入,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部分――即成年人的行为。”〔6〕成年人应该改变旧的抚养方式,去寻找新的教与学的方法,“它将使我们能够走向未来”。〔7〕“儿童是成人之师”这一观点正是强调成人要抛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多去了解儿童的世界,与儿童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儿童是父母的老师,父母向儿童学习,这为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不要总以“我忙,没空”来打发孩子。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不理解的地方要多向孩子请教,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才会逐渐缩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更加得心应手,孩子也会得到健康发展。
成人是文化历史财富的拥有者,儿童应向成人学习。与此同时,儿童富有好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儿童有纯净的眼睛和纯朴的心灵。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儿童向成人学习的单方面关系,儿童身上也有值得成人学习的内容。儿童与成人之间应该是互补、互哺、对话的关系。
参考文献:
〔1〕〔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02.
〔2〕贾平凹.我的老师〔N〕.文汇报,1994-05-05.
〔3〕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过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3.
篇7
【关键词】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婴儿;智能发育
【中图分类号】R 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42―0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门诊1个月到4个月婴儿21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3例和对照组104例,跟踪至12个月。其中实验组男64名、女49名,对照组男58名、女46名。两组母亲妊娠期无重大疾病,婴儿为出生体重≥2500g的正常新生儿,排除核黄疸、惊厥及与发育相关遗传疾病的新生儿。两组出生体重和出生情况、家庭环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采用纵向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2实验组的实施内容
1.2.2.1实验组由儿保医师对其家长进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包括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智能发育指导、抚触、被动操、亲子活动、疾病预防措施及亲子教育宣教等。对照组婴儿进行常规的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4至12个月期间接受体重、身长、头围测量及智能测试。
1.2.2.2 根据营养状况评价结果、体格发育评价、神经精神发育评估结果及年龄特点进行综合性早期潜能开发指导。以鲍秀兰教授《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为蓝本、参照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修订的“婴幼儿智能开发与发育简明表”指导家长对新生儿进行视、听刺激训练。1个月后到早教和干预门诊建立系统档案,由早教医师为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指导,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及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通过做体操和用玩具、器材对婴儿进行感知觉、语言、手功能、大运动及社交能力等方面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及适宜的计划给家长,教会儿童家长实施家庭训练。
1.2.2.3 每月举办一次科学育儿讲座,给家长介绍适龄益智玩具、书刊、画报,普及宣传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婴儿智能发育规律及如何开发婴儿潜能的知识培训,并发给家长健康教育处方。
1.2.2.4 开办亲子园,邀请家长参加每周一次亲子活动。亲子园主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培养婴儿的观察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
1.2.3测量方法:
1.2.3.1智能测验:两组婴儿均于4至12月期间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发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1.2.3.2体格生长指标测量:12个月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
1.2.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1.2.5 质量控制:两组婴儿均由一位经过正规培训、获得合格证书的医生,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婴儿智能发育测验。
2 结果
婴儿智能总发育商和各能区发育商的比较:两组婴儿总的发育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婴儿智能发育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不断积累的过程,婴儿智能发育的水平是由生物学因素、行为特征和家庭环境质量相互作用决定的。近年来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为早期综合发展奠定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婴儿期是脑发育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按心理发展年龄为婴儿提供丰富的各种感官刺激、语言环境、知觉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及创造动手和身体大动作的机会,充分发掘大脑潜能,对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无疑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给予婴儿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语言环境和适宜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锻炼,可促进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使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智力水平。
3.2 本研究两组婴儿在生物学和环境因素方面做了较严格的对照,条件基本相同。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对象在出生后不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符合正常足月新生儿标准,严格排除围产期高危因素。出生后到12个月经过密切随诊,未发现婴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重大疾病,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均正常,因此两组婴儿基本上排除了生物学不良因素对智能的影响。而影响婴儿智能发育的主要因素,如性别、家庭结构大小、居住环境两组相仿均衡,因此两组智能结果是有可比性。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发育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早期综合发展确实能促进婴儿智力发育,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2]。
3.3 育儿存在的问题:部分家长存在错误的育儿观念:①捆绑肢体限制婴儿
活动,给婴儿戴手套,过多抱着婴儿,不敢让其有俯卧、翻身、坐爬等活动,束缚了婴儿探索世界的能力,限制其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展,也容易导致日后感觉综合失调;②长时间不洗澡、不洗头,使婴儿缺乏对水的触觉感,同时又引起生理上的不舒适感,导致婴儿产生爱哭、烦躁、不愿与人交流等情绪障碍。③缺少交流,将婴儿交给保姆、老人,以满足婴儿吃喝拉睡的基本需要为限,忽视亲子交流、情感的培养。早期综合发展是通过科学喂养,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教育活动来促进婴儿身心全面发育,根据婴儿发育特点,因势利导,开发各种能力,而不是有些家长片面理解的早期综合发展就是早教简单的让小孩早认字、读书。
3.4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应该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优势。目前较多社区仍采用传统的4:2:1保健体检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僵化单一,提供的资讯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儿童实际的发展需要。家长对体格发育、智能评价与指导、亲子教育等服务内容的需求较高,而且也对婴儿抚触、亲子早教课堂等新兴的早期教育服务项目表现出很大兴趣。但是传统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并未涉及此类更为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服务的内容与家长需求存在脱节。本研究通过早期综合发展模式,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采取保教结合,并制定个体化成长计划,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发育测查与指导、婴儿体操等,并为家长开展育儿健康知识讲座和亲子游戏班,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使用益智玩具、亲子游戏等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和干预方式。此模式可以因地制宜选取适合当地开展的内容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推广使用[3,4]。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鲍秀兰.北京社区0~2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211-212.
[2] 王亚娜,单晋平.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408-409.
篇8
曾有人说过:“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个安乐窝。”还记得我刚来幼儿园任教时,心想:这下"安乐窝”总算定了。可时隔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安乐窝”并不安乐。首先从思想上的负担,已经一个接一个的冲我而来,因为我只是一名代课教师,所以有的幼儿家长对我不信任,眼光中不时露出失望的神情;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在工资待遇上也差距很大,仅仅是别人的几分之一。这不能不使我感到低人一等,我感到生活得很累,很难,很压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深深感到: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就必须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来向证明。同时更懂得:什么是“安乐窝”,带好小朋友就是我最好的“安乐窝”。我决心将压力变成动力,动力变成活力,奋发向上,在幼教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来,在教育教学中创出一条路子来。我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大专。给孩子“一杯水”,我必须具备“一桶水”。白天,我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听他们的课;晚上,人们饭后闲聊时,我则坐在桌前学习业务知识;每逢假期遇到亲朋好友,只要是同行,我就大胆地向他们请教。就这样,我不失一切机会学习,取经,钻研,努力把幼儿的一日活动搞好,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力求最佳效果。艰辛的工作磨练塌实的意志,我时刻不停地在孩子的心灵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在孩子平凡的生活里融入快乐和歌声,不为自己是代课教师而泄气,更不为薄弱的经济待遇而计较。这样让园长放心,家长称心,孩子开心。而我对搞好幼教工作也更加有了信心。
十年来,我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园内“优秀教师”,所带的教研组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并多次在市里举行的各项比赛中获奖:九八年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辅导幼儿参加幼儿唱歌比赛获一等奖,自己获优秀辅导奖,同年自己参加市名歌大赛获二等奖,二000年在市幼儿教师优课汇课中获一等奖,二001年在市青年教师唱歌比赛中获一等奖,20xx年设计的教学活动《找空气》获江苏省优秀教学
活动设计二等奖......
篇9
一、提出问题
前些时候,发现班上带眼镜的人逐渐增多,奇怪的是近视的儿童已向低龄化过渡,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更引起了我们广大少年儿童的普遍关注。究竟有哪些因素容易引起儿童的近视呢?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最为感兴趣的、最想了解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探究活
动。
二、研究目的
1、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着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衍的大事,为了提高自身的视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并加以推广,确保广大儿童视力正常,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三、研究方法
1、行动调查法:从我校实际出发,抽样调查本校各年级同学们近视的情况,了解他们近视的时间和历史,探讨和研究其网生活习惯和饮食营养、用眼时间和用眼卫生等问题,旨在预防和控制同学们近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个体的分析研究,采用有效的显性调查,使同学们及时清楚地了解自己视力的现状和变化,增强自身的防近动机和意识,不断加强调控、锻炼,提高保护视力的质量的一种方法。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被试者的有关材料,进行心理分析,研究预防与提高视力两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性。
四、研究过程
1、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聘请指导老师。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我们根据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和对课题研究的构想,拟定了研究目标,提出了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
3、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从全校各年级中抽取200名同学,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调查表分发给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认真填写,然后收齐,进行统计分析。
4、到镇卫生院请教眼科专家,了解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和预防近视的相关措施等信息。
5、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相关文献。查找最新有关预防近视的信息。
6、编制防近知识手册。在请教有关眼科专家和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编印了防近知识手册,实验组和对照组做到人手一册,其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来了解近视的原因、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7、指导家长督促儿童进行预防调控。
8、分类整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
五、研究结果
1、通过实验,我们的内控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发展。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许不良的习惯,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2、默契了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效预防儿童近视的途径研究,既要有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有家长的支持与督促。只有两者配合默契,才能保证我们健康成长。
3、预防儿童近视必须关注儿童的饮食。近视虽与遗传、不良的用眼习惯有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饮食不当也是透发儿童近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广大儿童适当摄入铬元素,少吃甜食,多吃硬质食物,如胡萝卜、土豆、黄豆等,加强咀嚼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防止近视的发生。
4、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显性预防,其核心就是要引起儿童的有意注意。实践证明,学生视力自我监测法,对于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简单、明了、易操作、效果明显等特点,它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经费,适于大面积推广。但要注意该方法并不是防近的直接手段,而是从儿童内部增强防近的动机和意识,让儿童认真自觉地对待防近的各种措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