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篇1

二、参与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

三、活动背景:

图形是传达信息最精炼的形象语言,形简而意赅,是传递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我们在操作电脑、玩手机时,会看到各种代表不同含义的图形,即小图标,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形形的图标,如交通标志、安全出口、校徽、汽车图标、奥运会体育图标等,这些图标无论在形状、色彩、质感、体积、空间上都给人以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它不但是重要的形象元素,也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通过这些图标,同学们能迅速理解这些图标所代表的含义,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动手用电脑来设计富有含义的图标呢?

四、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绘图工具的用法,让学生了解图标内容,理解图标的创作意途。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掌握图形绘制的方法,从而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创作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勇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五、活动时间:

共3课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5课时,美术知识的了解

第二阶段:0.5课时,分组、搜索资料

第三阶段:0.5课时,讨论,构图

第三阶段:1.5课时,电脑创作

六、活动准备:

活动前请美术老师对图标的美感特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其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图标不光是一种符号,图标要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要有吸引人和感染人的力量,要有美感,要有价值,在设计中遵循美的原则,结构紧凑,可以是简约美,抽象美,可以运用简洁的视觉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七、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上信息技术课时,有同学在浏览资料,发现了各个国家十字路口的指示灯都不太一样,这些标志设计形象,直观,富有美感和创意。刚好我们的课程也进行到站标的设计,于是决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次“图标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将美术应用到课程中。

2、活动流程:

(1)经过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特长决定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组成活动小组,5人一组,进行初步的组员分工如构图,搜索、绘制,并推选出小组长。

(2)在前期美术老师讲解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上网查资料了解图标的由来,何为图标,一个富有含意的图标应该包含哪些美术元素在里面,从哪一处入手绘制,按照使用的功能可以分哪些种类:如商标、徽标、企业标、社会活动标、社会公益标、服务性标、交通标、环境标。还有国旗、公共场所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操作标志等,它们是否都有表明自己特征的标志。

另外要通过网络了解颜色是根据具体的寓意需要,要具体分析,颜色是有感觉的,分为冷暖、距离、轻重、软硬等。颜色也是有情绪的,一种颜色分两种情绪,如:红的积极情绪是活力、希望;消极情绪就是危险、恐怖。总之,或强烈、醒目,或古朴凝重…….都要恰到好处。要以内容定颜色,如:蓝色多用在电子、通讯、科技方面居多。绿色就用在农业、林业居多等等,各种颜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时要给学生讲明文明上网,体现良好的信息素养。

(3)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图标,并对图标进行分类:如电脑图标、生活图标等。

(4)小组讨论,并根据每组同学各自优势选定绘制软件和所绘图标主题,其间可以跟指导老师相互交流。

(5)评比选出优秀作品,要求要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参与评比。

(6)优秀作品到校园网上

3、准备操作工具、提供平台:纸、笔、电脑,能上网。

4、教师指导:由于互联网上内容非常丰富,为避免学生把时间大量花在搜索上,可以提供常用搜索引索和相关网址、绘图软件,并要求设计的图标要美观、醒目,颜色合理、一目了然。

5、按分组人数印出评价量规:要求学生和辅导老师按评价量规进行打分,评比。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各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查找相关图标资料和图片,期间可以构思自己创作哪一类图标。

2、各小组开始分组讨论,可以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选出自己小组要创作哪一类图标;

2)用什么软件来绘制;

3)什么构图,代表什么样的主题、含意和功能;

4)能否识别,采用的主色调及其创作思想;

5)采用平面的、立体的,是意象还是抽象图形,还是其它

6)要设计的图形是否符合人们认识心理和认识能力;

另外,图标表达的含义要准确,避免意料之外的多解或误解,

3、软件创作

4、展示设计成果

请各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意。

八、活动评价

在整个活动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细节活动,进行“跟踪”评价,要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能够灵活应用软件绘制图形,是否能发现小小的图标也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2、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有没有团队协作能力,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是否学会欣赏。

4、是否能将自己的创造性成果通过网络形式向大家展示。

5、是否养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6、是否树立了良好的文明意识和品质。

7、图标整体设计是否美观、大方,能表达出设计含意、颜色搭配是否合理,布局合理。

九、注意事项

1、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大舞台,学生在浏览网络时要注意安全防范意识,要文明上网。

2、要多关注薄弱学生,多鼓励他们动手动口参与到活动中,突显出自己的闪光点。

篇2

一、 活动背景分析

近年,家中拥有电脑已不是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奇迹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网络在丰富人们生活,扩展人们视野方面着实功劳不小,但同时,电脑游戏的危害也不可小觑。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很不成熟,一旦迷恋上游戏,往往难以自拔,轻则荒废了学业,损害了身体,重则引发违法、犯罪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光靠说教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

二、 活动对象及时长

八年级初二(15)班全体学生,两周

三、 活动目标

1. 促使学生吃透教材 (本课题是《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3的话题)

2.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兴趣。

3. 学会在实践调查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四、 活动准备

(一)确立活动主题

1. 调查本班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

2. 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

3. 搜集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

4. 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

(二)制定活动方案

在确定了研究主题后,由小组内成员推选出本组组长,因为这是一个辩论,正方反方已分好,所以组长应综合整理大家搜集的材料,提炼支持自己论点的材料。

五、 活动过程

1. 笔者担任主持人

2. 邀请英语教师们担任评委,评委一一就座,负责教师分发评分标准及评分表格。

3. 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正方四组,反方四组。每一组推出一个发言人,其他同学在其背后组成一个支持团队,大家互相合作,就对方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支持自己。

4. 比赛开始,参赛学生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赛气氛十分热烈,掌声不断。评委教师们或沉吟落笔,或商量画分……都十分认真。

六、 活动评析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转贴于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通过研究,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呈上升趋势。

(二)学生的收获

1.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有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有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才会形成良好的班风。

2. 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较快地培养起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操练人在非正式场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使用的无拘束的言语,口语的无准备性不允许言语活动者通过翻译来表达思想理解对方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交际能力会不断提高。

3.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了,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4.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5. 学生掌握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过程,乐于积极参与,敢于大胆尝试,学会了积累,敢于并善于表现自己,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三)英语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1. 实施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和认识,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2. 进行中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地工作,教师要循序渐进,将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开展下去。

3. 有关时间和精力问题。

教师在设计各项实践活动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活动的时间以及范围,尽量使操作步骤直接一些,次数不宜过多,最好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

4. 应加强教师培训。

5. 课题研究中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

篇3

学生的安全始终是悬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剑,我们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安全保障机制,全面系统和持续有效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机制可以从安全文化思想教育、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和安全管理实施跟进等方面积极建设。

一、 有效的安全文化思想教育

个体的行为往往是由个体的思想意识指导的。强烈的安全意识是决定正确安全行为的前提。“学校应当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1]在实际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中,传统说教形式的安全文化思想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脑海。恰如美国教育专家杰奎莱·苏尔斯曾说的,让七至八年级的学生们考虑安全,就像混合油和水一样难,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上安全教育课,他们自认为已经知道一切,不想再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话。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安全教育体系,危机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实践中存在诸多随意性与盲目性;学校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化,安排也缺乏系统性,大多处于随机状态,无法做到连续、系统。因此,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不可马虎”、 “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等观念的相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认识所处环境的意识、识别不安全因素的意识、自觉学习安全知识的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相互保护的意识、安全隐患防范意识等,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案例警醒

通过对实际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描述、分析,唤醒、警示学生,使其树立安全意识。案例警醒对学生的思想触动是巨大的。鲜活的生活图片,鲜明的事故前后对比,教育中没有冗长、单调的宣讲,而是代之以具有故事性和观赏性的视觉刺激,这时再适当加上学生小讲师或者教师的感言或教育,对于学生反思自己,在内心认可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是比较有效的。

2.号召自学,组织汇报

先号召学生进行相关安全主题知识的自学,从各种途径获得丰富的安全知识,做好学习笔记、心得,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信任和自由,扩大知识的来源途径,增加知识的个体体验。在组织汇报中则可以以小组汇报或班级汇报的形式互相学习和补充,保证安全知识得以强化和丰富。

3.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或者其他形式的安全学习有奖活动,能促进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安全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成就感,促进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类竞赛活动要注意吸引学生参与,设计的奖励面要广,既能让学生享受到参与活动的快乐和老师的鼓励表扬,同时又有物质奖品上的小惊喜,最终还收获到终身受用的安全知识与意识。

二、 安全防范体系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往往以课题小组、班级或社团为单位,活动的学生人数多,活动的空间范围广,因此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就必须构建沟通迅速、反应灵活、执行有力的安全防范体系,将众多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将“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1.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予以保障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调动协调处理实践活动总事宜,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事宜由分管副校长或综治副校长担任,主要成员则可由相关处室负责人、年组长和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等组成,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有组织,人员配备有保障。

2.严格申报审核,规范校外活动,确保师生安全

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表现为校外活动。对此,学校要严格规范校外活动制度,通过综合实践外出活动申报审核制度,尽可能把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审核的主要内容一般应该包含活动地点、活动人数、活动性质、组织者名单、安全组织措施、安全保障人员等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审核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措施项目。“同时要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在选择活动地点时,要坚持就近原则,尽可能在社区内开展活动。”[2]校外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健康与安危的大事,综合实践外出活动绝不能“先斩后奏”,必须严格把关,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

3.集体审议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方案

正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在活动申报提交审核后,需要为通过审核的活动制定完善的保障方案。保障方案要贴近活动实际,要坚持“预则立”和集体研讨审议的方式方法。

具体来说,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教师或学生向综合实践领导小组提交活动安全保障计划后,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可以提前安排人员对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现场了解,从而把握关于安全隐患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组织活动学生代表、综合实践活动负责老师、家长委员会代表、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等进行集体研讨,就自然安全隐患、社会安全隐患、学生自身安全影响等因素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安全保障方案。同时,学校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预案,防患于未然。

篇4

吉林市市容综合执法龙潭直属大队 开展“建造魅力江城,争创优秀执法工作者” 立功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总十四大、省总十一大和市总十六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全市“三先”、“四市”建设中,充分发挥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作用,按照市总工会的要求,我大队结合实际情况,特定了“建造魅力江城,争创优秀执法工作者”的立功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总工会“兴企创业”立功竞赛为主线,结合我大队实际情况,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任务,为振兴吉林、建设家乡,动员和组织全体执法人员积极投身到我市“二次创业”中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在推进振兴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 二、具体活动安排 (一)动员大会 召开大队全体队员参加的实施动员大会,传达市总工会“兴企创业”的精神和基建交通工会开展“建造魅力江城”立功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并对我大队开展该项活动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起重视的目的。 (二)竞赛内容 以中队为单位开展以文明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1、组织全体队员学习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各执法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然后由综合科、协调科和中队各出三名队员参加考试,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建设具有公仆意识,廉洁、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队伍。 2、采取内部督察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督察的结果和义务监督员的意见,依据着装规范、工作文明用语规范、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规范、执法程序规范,评选“文明执法标兵”,树典型、催后进,形成“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 3、开展执法文书展评活动。每个中队选送十份已结案的执法文书参加展览评比,由大队全体队员浏览后,依据文书填写规范、卷宗装订规范评选出五份优秀文书作为范本,促进队员执法的规范化、程序化。 三、总结表彰 对各项竞赛活动评比出的优秀中队、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后进中队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评选出一名“建造魅力江城”杰出建设者连同业绩一起报到基建工会参加十大“杰出建设者”评选,增进队员文明执法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龙潭区市容环境的整洁美丽和我市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林市市容综合执法龙潭直属大队 二四年十月二十日

市容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建造魅力江城,争创优秀执法工作者”立功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能力 实施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6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发展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技术实践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力发展,是指在学生原生态、本有的能力表现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力有“增值”的表现,呈现循序渐进的提升状态。一般认为:能力提升是动态的过程,但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需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可观察、可测量、可分析的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综合笔者多年的教研、教学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力构建的实施与评价一般有如下几条经验。

1 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没有对综合实践类课程的目标作细致的分解,具体分解要与学生活动的主题、话题或课题以及具体的活动情景来确定。因此,我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设计的能力目标,需要各地和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具体活动和各地实际来做更具体的分解,以便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实践中,我们构建了《3-6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表现目标序列》,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一般流程,按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主题目标,围绕“了解自我、欣赏与创新、沟通与分享、尊重与团队合作、规划与实践、运用信息、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八个核心能力,按螺旋上升原则,具体细化出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能力发展标准。《序列》为教师把握每节课和每个学期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成为教师组织活动的依据;使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哪些具体能力、每项能力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能力发展度身定制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便于引导学生开展新颖、多样的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

2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能力的提升需要评价来检验。我们一般通过跟踪班级,收集数据,进行相关测评和实验,借助课堂观察、访谈记录、能力评测等方法,调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水平和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力表现可测可信的评价。评价时,我们遵循“主体多元”、“标准多维”、“方法多样”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民主公正”“结果有效”,一般有如下几种。

2.1 对照性评价

和学生一起制定《能力增长星级表》,规划从一星到五星的不同等级,以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行对照评价要求,及时反思和调整。

2.2 互动式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庭评价、社区评价相结合,通过不同主体的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反思。

2.3 即时性评价

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出及时的、真实的评价,并留下评价记录,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即时评价,便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学生的纵向变化。

2.4 多元化评价

既要关注活动最后的显性成果,也要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关注学生的反思、提升、总结和感悟,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各项内容。

3 多渠道的分享机制

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校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活动案例,执教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至今并没有成熟和统一的课程模式,执教老师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另外当前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由班主任老师兼职,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并不充裕。多渠道的分享机制,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形成合力,最大化地提升效率。通过分享,可以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和经验共享,达到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分享的内容和途径一般如下。

3.1 理论分享

教科院、各学校和骨干教师组成课程理论研究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学术活动和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定期举行“理论学习”、“学术沙龙”、“案例测评分析”等活动,将学、思、做、研融于一体。

3.2 实践分享

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学评优课”、“教学展示课”、“说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多种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3.3 网络分享

通过学科网、学科论坛、校园网等网络平台,通过QQ群、微信、微博、微群等即时交流手段,实时分享,执教老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互通有无。

3.4 成果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文字影像等物化归整,成果共享,使这些提升学生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优质范例,优秀样本能为所有执教者所用。

3.5 案例分享

我们编制了《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设计和有效实施案例集》《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力发展的案例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提供指导。

综上,学生的能力和其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学生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各有不同,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为能力建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才能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进行多渠道的分享,使执教者形成合力,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篇6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除中心校实施外,还要充分发挥对所辖村小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基于这种情况,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才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

一、开发课程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开发课程菜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彰显地方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内容序列化的课程“菜单”。以课程“菜单”引领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中心校立足社会、家庭实际、结合校情、生情,将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与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进行有机整合,提供“菜单框架”。然后各校根据“菜单框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的“分菜单”。各年级根据“分菜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年级“子菜单”。最后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制定“活动菜单”。这样,四级课程“菜单”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形成了序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菜单。

重视基地建设。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一是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就是基地。以学校多年打造的花木文化作为环境布置的主题,张贴花木宣传图片,介绍花形、花艺;打造花木文化长廊,系统介绍花木分类、种植、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让花木文化氛围充满校园。二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社会也是基地。在校外,建设了花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同时联系了数家综合实践定点联系单位,给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平台。

二、培训教师与指导学生相结合

强化教师培训。在教师缺编、学校无法按班级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情况下,采取“一辅多兼”的做法。即每个班确定一名指导教师,但在具体开展活动的时候相关教师都要参与。基于此种情况,在专家指导,外出培训的同时,强化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主题的选定、方案的制定、活动的指导、案例的样式、表格的设计、成果的呈现等方面,使教师参加培训后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培训形式多样、研训并举、以评比促提高。定期开展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评比、活动方案评比、活动案例评比、活动成果展评等活动,并组织教师参与区、市级开展的相关评比活动。

加强学生指导。对学生的活动全程进行指导:在活动开始阶段,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方案;在实践阶段,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记录;在阶段活动后,指导学生对信息整理分析;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展示成果等。在指导方法上,从初始阶段的“扶”到一段时间后的“半扶”到最后的“放”,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

三、规定课程与重点项目相结合

开齐开足课程。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包括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和劳技。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每个年级的一节综合课和两节校本课集中安排在一个下午,充分保证学生活动时间。活动安排上做到“三结合”: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学校集体活动与班级分散活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重点项目带动。每学期,梳理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几项重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例如学校搭建“海陵湖讲堂”特色平台,分步实施“1112225”工程。三个“1”,即10场主题讲座、10节微课、10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三个“2”,即两个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室、20个学生社团、20节综合实践小专题片;一个“5”,即50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学校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开展了“海陵湖讲堂”专题讲座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思想。讲座内容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自身的安全、文明礼仪以及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自主选听。“海陵湖讲堂”充分展示了优秀教师的经验、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物化成果与资源共享相结合

物化实践成果。为物化活动成果,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定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活动反思、学生采蜜本、活动记录、活动心得、活动日记、手抄报、调查报告、采访记录、图片、音像等资料以及学生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其他过程性材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物质呈现方式。

共享信息资源。首先,将所有物化成果制成电子稿存储于学校资源库。其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由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室成员管理、使用。教师、学生均可实名注册,上传自己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记录、日记、心得体会、成果等图片等资料。最后,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博客群,方便教师网络教研,分享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收获。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就实践层面而言,学生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部分参与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课题开发、指导与评价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2001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表示,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零开发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二)假开发

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三)片面开发

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以局部代替整体。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全国开设有多年的基础,很多地方干脆就以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如,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的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交友”、“婚姻与家庭”、“生活经营”等更具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容很少涉及;课题选择过于社会化、成人化,关注学生心灵和自我空间的内容较少。再如,只实施某一方面主题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科上主要是以生物、地理学科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以当地的旅行景点、风景名胜为主,变成了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和学校年年、次次都是这些主题开发,而没有风景名胜可寻的地方就觉得当地无课程资源、无主题可开发。有文章披露,一所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做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小导游举止得体、解说精练。但到台下为听课教师作导游时却表示,只会一个景点或者一段的解说。

(四)开发不力

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中学教师是按照分科的专才模式培养的,小学教师则按照综合的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容易成人化、学科化,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较宽泛,但又比较肤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的开发不力。

(五)等同开发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开发。有研究者统计,全国目前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学习材料”等不下几十种。

不可否认,“资源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开设初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不少教师就与学生围绕教材在课堂上综合实践活动,或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

总的说来,这些林林总总的“资源包”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案例或活动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案例或活动开发一般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线索展开,形成学生体验自然、亲历社会、活动交往三大活动系列,分别代表人作为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也有部分教材只是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第二,虽然各种教材中所选择的大多数案例是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也存在仅仅从事“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以追求“应该怎样”为目标,以“找寻已有答案”为模式的现象,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将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违背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第三,开发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作用没有突现出来。表现在教材建设上偏重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对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涉及的很少;在教材的目标上注重学生理科知识的发现与理科思维的养成,忽视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四,在呈现形式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材料显得过于整齐划一。内容的编排也比较单调,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的倾向,对于学校、教材来说,操作性欠佳。案例的选编没有体现活动的层次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缺乏一个整体设计、规划,过程与方法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几点思考

(一)怎样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就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后,各省可结合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一个较中观、较具体的范围内,确定省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线索、问题选择标准。省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地市教育部门要对综合进行恰当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对本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培训课程指导教师,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学校层面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及行为规范,确定课程的指导教师。

任何教育改革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还离不开社会、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在过去,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系统。“5+2=0”(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活动,其效果为0)一度流行,充分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学校)更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向社会、家长推介新课程。可参照香港教育署的做法,制作散发诸如“家校连心,齐促课改”、“专题研习实践”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对专题研习(类似于大陆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质、实践的简要介绍,对学校行政人员、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研习提出了行动建议及实例。也可建立社区资源库,对于学校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部门的支持等作一个规划,并及早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形式问题

在目前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有这样一个误区,即开发就是编写教材或资源包。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到底需要不需要教材呢?有专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教材,教材是人为地给课程的实施设置藩篱。但据对高中教师的调查发现,15.2%的教师认为“只需要教师用书,无需学生用书”;3.1%的教师认为“只需要学生用书,无需教师用书”;57.1%的教师认为“两种都需要”。调查还发现,对教材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教师有无课题研究的经历以及是否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等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认为,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之间总有距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过去长期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一方面,一线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性材料本身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依据,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但教材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形式,更加不能成为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材

如上文所述,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指导性材料主要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科书,但具有较好的活动指导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初期,它应是指导教师如何指导课程实施的手册,是为学生活动提供的背景材料的依据,还要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和开发,决定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的最主要的资源来源。因此应该鼓励一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一些适宜本校的指导性材料,还应积极地对现成的指导性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避免课堂化主题,避免使用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材要体现综合性,避免将四大要素分解,要以融合的方式统整四大要素。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编成单一的学科的综合学习;教材还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形式的合作性。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在教材的编排线索上,要突出对学生的活动方法和过程的逐步引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怎样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自主建构的。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途径。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如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也是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3月。

篇8

一、“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实施模式

学校通过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象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体验亲身参与活动的欢乐,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信心、勇敢、顽强、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表现直觉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等。采取的方式:

二、“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实践,但又缺少书写和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活动(阶段),每个活动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激趣 生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一个小主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如“走进象棋”“象棋故事”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象棋的历史及有趣的传说、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 明确道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悟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如“象棋故事”中介绍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小小的棋盘中另有乾坤,在小小的棋盘中藏着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藏着坚持不懈、沉着应变、临危不乱的情怀……

活动三: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

“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活动四: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 养成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如在二年级的学生档案袋中,有以日记的形式、以活动体会形式记录着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自我评价、反思提升的过程,记录着学校建设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

三、“出棋制胜”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出棋制胜”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研究性。采取的实施模式:

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活动主题的选择原则:选择活动主题要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认知区和发展区。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要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践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作作为选题的内容。如由学生收集相关的残局或把平时下棋时产生的残局收集起来,带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重视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培训学生,明确活动方案的要求。方案一般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关注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2-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宗旨,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本文就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

一、确定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提出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或课余、周末等时间开展,因此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综合实践按活动的研究课题。课题的提出、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方式一,由教师单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提出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方式二:由学生单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对某些现象或问题产生一些疑问或兴趣,想要探个究竟,因此可以由学生将问题提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方式三: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生提出的课题常常范围比较广,或者比较笼统,或者可探究性、可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商讨,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范围、探究思路进行修正,共同提出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内容要求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实用性也很强。要搞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精心选择活动内容,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注意:第一,课题的内容应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平行、或互为补充。教学是一个由前向后、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不能超越教学实际。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的过程,若知识内容超过学生理解的能力,必然会限制活动的开展,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因而在制定目标计划时,首先应计划好教学的进度和活动的内容,不能过于超前和超过课程标准。第二,课题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人们生活实际相关的。

二、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最终培养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做贴花实验,制作小型动物模型实验,自己酿制米酒实验。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创造的精品倍出,设计制作的动物千姿百态,制造出的图画各具特色,酿制的酒酿香甜可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2、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当地实际开展

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每个学校的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应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校所处的地方不同,当地的具体情况各异,因此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本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

3、与其他学科联合,实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受限制,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用具、药品或研究方法才能实施,因此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或者可以和其他学科联合实施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实施“南昌市玉带河水质污染的研究”时,除了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外,还在化学学科教师的帮助下,从化学污染角度实施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4、争取学校和领导的支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走访有关单位和部门,或是要到一些单位学习培训等,如果兴趣小组私自联系造访,恐无一单位或部门会给予接洽、支持、配合。但如果学校出面联系,并由学校给对方出具介绍信或公函,则将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需要学校支持。

篇10

一、推行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

制定《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指导特色课程的实施。能力要求上,高一年级为调查、实践能力等级;高二年级为原因分析能力等级;高三年级为规划与设计能力等级。师生评价上,对学生评价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二、规划建设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场馆

1.整合现有研究性学习场馆。

“海洋科技文化苑”目前主要以海洋生物标本为主,且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一些标本没有能够按照类别摆放,许多标本还缺乏说明性的文字,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的困难。计划让学生在参与标本分类中掌握海洋生物种类的特征,并熟悉海洋生物的分类方法。同时,遴选出有代表性的物种,强调其研究价值。分类整合后组建“海洋生物”主题馆。

2.规划建设研究性学习主题馆。

依托现有活动主题和地方特色,先期规划建设三大主题馆:海州湾度假区、龙王河以及秦山岛。三大主题馆内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模型类、实物类、图片类、成果类。

3.配备图书和电子资料室。

综合实践活动图书资料主要分为三类:海洋类、综合实践活动类、乡土类。

海洋类图书主要有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灾害、海洋养殖、海洋生物标本制作等类别。学生通过阅读图书了解海洋自然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树立海洋国土的观念,形成海洋意识。

综合实践类的图书资料主要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集锦以及活动的光盘等。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步骤。

反映地方特色的图书资料主要包括海州湾自然概况、淮盐古今、渔业发展、东夷文化、海岱文化、徐福文化、海州湾的语言与民俗以及地方志等。

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学校还配置了70台笔记本电脑,加上原有的电子阅览室,建成电子资料室。电子资料室的建立,丰富了学生获取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途径,弥补了图书资料室的不足。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利用现有设备建立或完善模型、标本、贝壳和沥粉画等制作工艺室,并改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

建设模型制作工艺室,借助通用技术实验室的车床、铣床等,自主制作演示设备、数据模型等。

完善标本制作工艺室,配备专职教师,专门指导制作、专人管理;配备标本制作的专用工具和药品,制作各种海洋生物标本。

完善沥粉画制作工艺室,编写课程案例《沥粉画工艺》指导学生活动,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作品的创意设计。

完善贝壳工艺制作室,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制作。开展诸如“海螺壳上的大海”等系列主题创意活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改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添置实验仪器,开设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实验,如分析水质和土质污染的程度、泥沙含量等。

四、实现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

创设开放的、多渠道的实践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让学生把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在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知名校友、学生家长等社会资源,拓宽海洋综合实践基地的范围,利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和高校“海洋实验基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重难点知识的直观呈现水平,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的真正衔接。

五、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支持平台

搭建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1)资源性支持,平台提供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主要包括用于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源、工具资源和用于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2)人际性支持,平台可创建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3)管理性支持,平台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诸要素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课题档案、学生档案、教师专家档案、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成果的统计管理。

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立足于服务学生发展,也要相应带动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校建立了外聘专家工作室、校内专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教研组沙龙会所、多媒体放映室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外聘专家工作室:聘请更多的海洋专家作为学校海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顾问,定期邀请他们到校作专题讲座,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校内名师工作室: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在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作为校内专家,建立工作室,定期开讲座,并主持标本制作室、模型制作室、贝壳工艺室、沥粉画工艺室,具体指导学生活动。

学术报告厅:邀请校外专家和校内专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教师与专家相互交流的平台。

教研组沙龙:教研组教师相互交流、研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多媒体放映室:展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和播放专家讲座培训视频的平台,定期播放综合实践活动实录,探索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七、共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