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才兼备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当萨马兰奇的一声“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in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 Beijing.”响彻会场时,13亿中国人沸腾了,全世界都为之兴奋!2008年8月8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将到达终点,但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当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我们是那么期盼奥运。
火炬的传递, 一根小小的木棒,连接的是团结和友爱;一根小小的木棒,传递的是勇气和力量;一根小小的木棒,演绎的是奋斗和拼搏!从火炬的传递开始,奥运会一天一天地临近,人们心中的热情,无不时时爆发,他们在为奥运喝彩,在为奥运健儿鼓劲,在为中国加油!
奥运是激烈的,是美丽的,是精彩的!
选手们用他们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他们的成功来之不易,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成功是永远持平的。
看吧!他们在奋斗着—
龙清泉,一个举重选手,挺举的比赛再次开始了,他开把重量是155公斤,同样选择了这个重量的还有他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黄英俊、车今哲,三个人先后举起了这个重量,其中车今哲第二次试举才成功。杠铃重量加到158公斤,印尼名将伊拉万以这个成绩结束了比赛,此时还有金牌希望的仅剩下龙清泉、黄英俊、车今哲和杨景翊。龙清泉的第二次试举160公斤的重量也是一把成功,而车今哲在试举160公斤失败之后,黄英俊也是最后一次试举才举起160公斤,此时抓举成绩领先的龙清泉已经将这枚金牌收入囊中,最后一把挑战164公斤虽然失败,但已无碍大局,最终年仅17岁的龙清泉以抓举132公斤、挺举160公斤、总成绩292公斤的成绩勇夺男子56公斤级冠军。 龙清泉虽然没有打破奥运会的记录,但他同样是我们的骄傲!
程菲,也经历了“走过自己”。在第三项最容易失误的平衡木上,以稳定著称的她第一个上木。在开场一个漂亮的后空翻串后,她一只脚踏空,身体出现剧烈晃动,观众的心也跟着晃了起来。程菲努力想控制住身体,但还是掉了下来——全场一片惊呼。但程菲没有沮丧,她只用了几秒钟调整,深吸了一口气重新上木。腾空、转体、落地……此后的动作她做得丝丝入扣,避免了更多的失分。
北京的奥运赛场,中国女子体操队与其说是战胜了对手,不如说是她们战胜了自己。而一向以现场发挥好著称的美国队,却连续出现重大失误,老将萨克拉莫平衡木掉木、自由操坐到地上,“全能女王”约翰逊自由操出界。她们输给了无畏的中国女子选手,也输给了自己。 13日随着中国体操史上首枚奥运女团金牌的产生,国家体育馆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笑脸的海洋、五星红旗的海洋。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女队的6名选手抱成一团,哭了。 眼泪,属于中国女子选手;但欢笑,更属于中国女子选手。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声中,她们笑了,很美、很灿烂,虽然笑容里,还有泪光闪现。
……
篇2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全民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书的同时充分实施德育渗透,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主席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品,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
面对与时俱进的发展步伐与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是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应务必把育人视为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使其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养成克己为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良好习惯,奠定爱国爱民的思想基础,树立为国为民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高远志向。
一、在介绍作家作品时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刚接触《史记》中的文章时,通过高度赞扬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立志完成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文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记载3000多年历史的重要文献的崇高品德,从而渗透为人要有远大理想、坚强意志的思想,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都要为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就以屈原的所处背景和“怀瑾握瑜”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与“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评价来渗透是非、美丑观念与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词《沁园春?长沙》时,结合作品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词句,分析作者立志拯救中华民族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理想,潜移默化地渗透为人要树雄心、立大志、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染之材的思想,从而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勇于为中华再度崛起,更加振兴而专心读书、勇敢拼搏。
二、在分析文章中重要情节时进行德育渗透
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的分析,赞扬作者与当时腐朽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从而渗透做人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为人气节,激励学生要具备善于明辨是非,勇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分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充分体现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救世济人高贵品质的诗句时,剖析作者的伟怀,逐步渗透人处世间,要心存众生,胸有国民的思想,使学生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胸怀。在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将相和”部分进行分析时,通过褒扬蔺相如顾大局、识整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廉颇勇于认错达到精诚团结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自强与见贤思齐,追求功名与奉献进取等问题,结合现实,进一步理解众志成城对战胜困难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凝聚力,巩固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三、在总结作品中人物形象时进行德育渗透
如学习《指南录》后序,抓住文天祥九死一生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总结其形象,热情歌颂文天祥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一心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加深爱国爱民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奠定为国家、为民族不畏艰险、勇闯难关的思想基础。学习《梅花岭记》一文,总结史可法形象时,突出对史可法史义不屈与城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的赞扬与对民族败类洪承畴丑恶行为的批判,并引出岳飞等为国为民名垂青史,秦桧等卖国求荣遗臭万年的史实,进一步激励学生牢固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在内心深处扎根为国为民随时准备贡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意识。
四、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要有计划地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思想,逐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思想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如在指导学生习作写景状物散文时,可通过对《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描绘、赞扬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优秀作品的介绍分析,指导学生描写可爱家乡的壮丽景色,赞叹优美的建筑、精妙的工艺。再通过讲评潜移默化地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珍视文物、敬重劳动人民的思想,使其从内心产生能生活在我们这花园般的国家里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其酷爱生活的热情与努力进取的勇气。在指导学生习作理想前途的文章时,引导学生了解些关于立志而成材的人物事例。如就鲁迅、等立志拯救中华的思想与行为加以引导,就童第周、徐悲鸿等立志为祖国争光的民族傲骨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写出爱国立志成材的文章,并通过讲评渗透: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有远大抱负,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要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蓄积力量,随时准备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五、在指导课外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现实情况与学生的思想动态,选取积极向上,对学生有一定德育教育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如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学生产生向钱看、看眼前,对学习没兴趣,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这时可选取“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使同学们认识到个人利益离不开富国强民,而国富民强又取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力,只有国富民强,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共同利益,从而激起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潜心钻研、克服各种困难,为富国强民而努力拼搏。在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失意而缺乏自信时,可选些关于自强不息、勇克难关、逆境成材的人物事迹进行启发教育。如华罗庚、张海迪、保尔、史铁生等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振作精神,不畏艰险,从低谷崛起,勇往直前。
六、用自身操行进行德育教育
篇3
因此,在定岗实习过程当中,我很注重培养自己组织与指导课余活动的能力,组织我班学生进行了以下课余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参加英语歌竞赛、植树节植树、学雷锋活动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给学生紧张沉闷的学习带来了欢乐和喜悦,也让我看到了她们的另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现将实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开展活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但是,一次成功的课余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知,受到教育。所以,活动内容积极向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每次课外活动都要本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组织实施。组织课外活动我们要借鉴好的经验,加大管理的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管理得当,措施到位,实施有效,并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把开展课外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篇4
各区、县委,各区、县人民政府: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京办发〔1992〕6号文件的通知,现就有关具体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相应成立的接收安置军队退休改离休干部调整待遇审核工作小组办公室为完成审核、报批工作所需的办公经费由各区、县财政局专项拨付。
二、调整这部分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及1993年以后的荣誉金所需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区、县财政负担。
篇5
一、语文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这是关于语文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问题,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坚守这个原则,贯彻这个思想。的确,我们因此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好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合格生。时值今日,我们依然奉行这个教育思想,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所做的就是字词句段篇,学会写生字,记忆新出现的词语,分析文章内容,每段写什么,前后的关系,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似乎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完成这些,就等于将语文教学拿下来了。可以说,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考试也是从这些内容中出题。我们分析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教育实际上背离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育思想,因为语文教学是全方位的整体性教育,当前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完全沦落为纯知识性的教学,丧失了语文的更多功能,这是一种不健全的教学。
二、语文教学是全人教育,尤其是德行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功能”,什么叫“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就是说,“育”的意思是培养孩子让他做善事,成善人。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其实也就是教化学生,使其成为一个德行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才。中国古人的教育特别强调德行教育,孔子所教学的六科,礼、乐、射、御、书、数,看起来是六门不同的课程,实际上“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孔子教学的核心始终不离道德教化,不离仁人君子,德行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四书》之一的《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明德”即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以此来规范自身行为。“诗言志”通过对诗歌和美文的品读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情感,达到其教化效果,使教育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古人在识字教学中也体现了德行教育。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这和古代教育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是优秀的全人教育,我们要把学生的德行教育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人才。
三、通过具体的语文篇目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佳作或是流传千古的美文,或是近代大家的名作,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范例。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方面教学生学到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文本的解读,通过诗化的学习,实现对学生德性的培养。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课的诗化是要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状态下学习语文,从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目,都具有诗一般的文字,水晶一般的纯洁的思想,是学生获得优秀品质的最佳范例。如《散步》讴歌孝道,《春》赞美自然,《紫藤萝瀑布》盛赞生命。学生通过《岳阳楼记》学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襟,在《出师表》里,学生学到了“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鞠躬尽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学生学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材料,落实文本里面的深刻思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髓,转化文中的思想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文本的教化下,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君子,远离宵昧小人的行径,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四、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尤其到高中阶段,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固化。作为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自己的写作稳定下来。真善美的主题不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秀传统,也是全人类的共识,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始终要弘扬真善美,始终要传递正能量。比如亲情,母爱,生命意识,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宽容理解,团结友爱,快乐自信,承担责任,规则细节等等话题,都可以帮助学生造就优秀品格,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由于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许多学生也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污染,心灵不再纯洁,内心不再健康,他们的内心世界一般不轻易向他人敞开,但是通过学生的作文训练,老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拂去学生心灵的尘垢,使他们及时回归正确的人生道路,尽量避免走弯路。可以说,作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住这个时机,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人格转化。
五、诵读圣贤经典,提高德行能量
篇6
关键词:主体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01-01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南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境激情,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老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方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要教有疑,有疑者需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计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老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波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当然,可以引发学生质疑的方法有很多,这就要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要能读书,需要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
四、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67-01
摘要:美术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更主要的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这样在美术作品中才会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艺术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教师要用美术固有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某种情境,结合各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虽不培养“大艺术家”的气质,但要发挥“小画家”的个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美术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审美;熏陶;联系;表现;观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代教育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美术课教学也不例外,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更主要的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美术课与其它各科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这样在美术作品中会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艺术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美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都有所涉及。
一、美术课与思想品德的联系
美术,简而言之,即美的艺术。美术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学生乐观向上的审美观点,更主要的是在美术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德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则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德育美育于一体,突出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例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二课《升旗》时,通过教学和学生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当耳畔响起国歌时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就会想到许多革命先辈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民族昌盛,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要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唱国歌”、“升国旗”、“国庆诗歌朗诵会”、“听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等,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爱国情感。又如:第三册第十课《我给妈妈做个菜》和第九册第七课《我们爱劳动》,在这两课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劳动进化了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再如:对第九册中《梅花》一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像校长一样,不畏严寒不向困难低头,培养学生顽强无畏的良好品质。当然,美术课对德育的渗透不仅反映在这几个方面,还可通过欣赏课培养学生民族荣誉感,自豪感等。就绘画本身来说,它是一件即又累又枯燥的事情,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不怕脏,不怕累,细致、耐心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美术课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
有人会问:美术课与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美术课与数学课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具体来说,第九册第二课《比例中的美感》一课中的人体比例: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是他本人头长的7.5倍。按比例说,头长比整个身高是1 :7.5。学生如果没有学比例或不懂比例,就无法准确地画出人体。同样,在本课有个中国国旗设计图,它也涉及到比例和分数的知识:旗宽比旗长是2: 3,大五角星的面积是每个小五角星面积的3倍。还有,美术中的黄金分割也利用数学中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十分注意美术知识和数学知识的相互渗透。通过绘画活动运用数学经验,有机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绘画活动融合一体,让儿童在富有趣味的绘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概念的发展。同时,在绘画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也应引导幼儿体验数学的艺术表现,感知绘画布局构图中数量形在空间方位上的变化,疏密有间、数量搭配变化的规律以及形体变形夸张的艺术美感,从而深入感受艺术活动中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三、美术是一堂作文课
美术和文学本是“两兄弟”。美术课教学需要学生用作文课上的语言来观察,构思、描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人会认为:这不是在写作文吗?对!能写出好作文就能画出好“画”,画出自己至真至爱的心声。小学美术课本的欣赏部分和绘画部分,无处不流动着孩子真挚的情,纯真的爱,天真的童心。例如,第七册七课八课《我最亲近的人》《窗口》这都需要作文课的程序。让学生观察,想象,描述,表达。有位学生在上《窗口》一课时,这么对老师说:“我喜欢早晨趴在窗口看,看什么呢?什么都看!看到一个事物,就有许多美妙的联想,都会逗乐我,妈妈常常说我瞎看!瞎想!瞎笑!妈妈,您错了。我看到了红红的太阳,看到我的未来,看出祖国的希望……”他的画也同样表现出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美妙的情景……美术课与作文课(语文课)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绘画日记,诗、寓言,故事配画等。
四、美术教学与自然课的联系
篇8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她已走进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教师,影响了学生。身为教育事业中的一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其中的漂泊沉浮,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化为生活的必须经历。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但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同,差异性很大。学习接受能力大不相同,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有的学生已经完成,有的学生却依旧一头雾水。学习好的学生说老师罗嗦,学习不好的说老师讲的还不够。学生急,老师更急,一着急,体罚就出来了。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体罚都是善意的,恨铁不成钢的。可你面对的是家庭中的宝贝,娇嫩的皮肤和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风吹的。为此个别教师的教训是深刻的,但细想起来又不得不为这样的教师感到悲哀。普及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我们因材施教,给不同孩子以不同的发展空间,既不强迫,又给他留有发展的余地。那么师生的矛盾就小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就会没了踪影。当今社会高度发展,知识的更替也更加迅速,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不了几年就会落后,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自己去学习知识。交从教授知识,转向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如今我们都知道,课堂之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那怎么个主体主导,其实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我理解就是在课堂之上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那怎样给呢?首先要培养孩子们敢说话、敢发言。
学生之所以不敢说话、不敢发言的顾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担心说不对,怕同学们笑话;2.担心回答错误,怕老师批评;3.担心说的不好,怕自己丢了面子。其次要会说,开始时孩子们是会乱说的,有时还会跑题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特别是班主任,否则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他们会保持沉默的。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就会在你的课堂上畅所欲言的。我的学生曾和我争论作文的好坏。有的教师备课时曾感慨:如果我的课,通过了你班学生的考验,那就没事了。一段时间来,只要有听课的,就有小组讨论,有那必要吗?这个课用的合适吗?热闹过后,留下什么呢?令人深思。有的教师给我说,听课过后,我的这堂课还的重讲。我不赞成课课,科科都用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课堂的表现,给予肯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现在更多的像是表演,整齐划一的程式化,被被表扬的学生的表情往往不像是受到表扬,却更像是耻辱。教育改革各地推出了不少经验与总结。从名噪一时的杜郎口模式,学案法,三步法,四步法等等,纷纷登场。就我个人而言,不赞成学校推广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同一个课件,不同的教师在讲同一课时,都不能完全照搬使用。何况教师个体差异,文理思维差异,导致教学本身就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加以应用的,教育的教授者是人,受教育者也是人,就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每种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师看来都有自己应该借鉴的地方,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符合现在教学理论。这对教师有益,对学生来说更有益。教师活跃的思想,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思维。纵观历史,没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终究是不适合自己的,会限制自己优势的发挥,也不会长久发展的。我们在注重知识传授时,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古人曾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得损伤。来告诫我们没有理由随意处理自己的生命。你的活着,并不是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为社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只有懂得生命的可贵,才会懂得责任、友爱和互助爱护自己,才能爱护别人,才能爱护自然。世界万物,生命的延续,都是相同。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时,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对所有的生命常怀尊重和敬畏之心,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我们学生才会抬起头,感受五彩的生活,不会因挫折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总之,教育最成功的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退而去求其次,培养一个有德的人,最危险的是培养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作者:段瑞姝 王宏翔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总校
篇9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从学校中培养出来。为此,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担就落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肩上。中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身上的重担更大,不仅要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可见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而且,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对于培养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困难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发展规律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灌输相关的知识,没有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性规律,并且还偏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就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渗透。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教育越来越专注于培养人的知识,教育的功利性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教学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此外,就是社会的现实性也削弱的德育的说服力,这样使得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很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总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功利性及社会的现实性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困难。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合适的渗透方法,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从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敢于讲真话,写真事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看文章的内容,还需要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达到教育的目的。
2.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学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彻底的改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品质。
3.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让学生不仅能学好语文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教育不再单纯地指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更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社会发展、语文教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高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其次,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德育在包含语文在内的各个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成为了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高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最后,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符合现代教育改革方向的,也让语文教师可以在寻找渗透方法的同时,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其的长远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贴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课堂是培养德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教材,所以要以教材为主,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应向学生介绍所讲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从而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离骚》时,就可以把屈原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屈原的精神,甚至也可以播放有关屈原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树立屈原在学生心中的爱国形象,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通过作文写作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所以,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写作,通过文章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还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让学生可以从表面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这些优质的文章中得到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开展作文竞赛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使写作和德育教育的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2.3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单纯地依靠课堂内的教学很难全面实现德育渗透,所以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本,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然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我和我的祖国》这类爱国题材电影,并让学生在课上时间对影片进行讨论和评价等。这些活动的顺利展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