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篇1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化;MVC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605-0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根据卫生部最新行业标准开发,紧紧围绕社区卫生在“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的特色服务,为社区居民建立海量存储与共享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库,实现分析决策为主导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系统的实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 系统研究内容

医疗信息一体化是本系统的基础内容,通过此平台能使社区医生更好地开展工作,使社区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是基本目的,因此 ,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

1) 诊疗与健康档案有机结合:将社区内人员每次的诊疗记录动态记入健康档案,使健康档案能有效地反映人员的情况。对于妇女儿童重点人群,社区医生可以非常及时清楚地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的管理,向病人提出良好的建议。

2) 建立医疗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统计、查询、报表等功能。

3) 提供数据Web服务接口:设计基于Web服务的数据调用接口,为卫生管理部门和高端医院提供第一手的全面、准确健康数据资料。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设计

系统模块的设计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功能,涵盖社区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卫生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保健等功能。通过该平台更加快捷、准确地和获取信息,可以提供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间的资讯、交流平台,建立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的雏形。系统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整体框架

2.2数据库设计

建立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统计、查询、报表等功能是对本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具体有:(1) 以数据库模式组织、储存信息,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最终形成数字化的患者诊疗信息,同时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2) 采用全表格式录入,常用数据采用标准化字典配置,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3) 采用自定义组合查询统计,灵活的报表设置,全面满足各种查询统计需求。(4) 对外提供Web服务接口,调用该接口完成系统与相关部门交换与共享数据的功能。

本系统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字典包含字典名称、字典顺序、字典内容,其中字典名称表明了字典所属类别,字典顺序为程序下拉框中的显示顺序,即字典内顺序。每个系统管理员都能维护各类数据字典,每个数据字典由多个管理员维护。每个管理员能管理许多医生。每个医生能管理许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是由一个医生创建并维护的。家庭包含有家庭基本信息以及家庭主要问题、家庭指导计划。每个家庭拥有许多的居民,一个居民仅在一个家庭中。居民包含了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健康信息、居民主要问题、居民次要问题、居民社区服务、儿童体检登记、儿童计划免疫、儿童五病登记、儿童营养不良记录、儿童佝偻病预防投药记录、孕产妇卡记录、分娩记录、产后检查记录等信息。

2.3系统实现

基于Web 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采用B/S 结构模式,该结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软件程序、数据库、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组件都集中在服务器, 用户端除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外无需其他软件,即用户以Web 页面的形式与系统进行交互。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家庭档案管理、居民档案管理、妇女保健管理、儿童保健管理等模块,管理员、医生、居民三种角色的相互协作。管理员能增加医生、删除医生信息、修改医生信息,并且能对数据字典进行增删改查。医生在响应的权限下,能对家庭档案、居民档案、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的信息进行增删改查,包括了家庭主要问题、家庭指导计划、居民健康信息、居民社区服务、居民主要问题、居民次要问题、孕产妇卡、分娩记录、产后检查、儿童体检登记、儿童计划免疫、儿童五病登记、儿童营养不良、儿童佝偻病预防投药等信息。居民能查看所有医生对其自身相关操作的历史记录。为了信息的保密与安全,系统还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

3 结束语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达到了设计需求。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安全稳定等特点,并且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移植性等特点。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应当包括众多模块,在随后的改进中需要逐步地将更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相关模块加入到本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Biemans,M.,Swaak,J.,Hettinga,M.andSchuurman,J.G.InvolvementMatters:The roper InvolvementOfUsersandBehavioural Theories in the Design of a Medical TeleconferencingApplication[J],Proc.GROUP 2005,ACM(2005),304-312.

[2] 张翠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软件,2013,34(1):20-21.

[3] 李安明,段文岚,俞思伟,董建华.社区卫生服务与其高端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创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3-15.

篇2

l、在中心主任领导下,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管理工作,协调使用本社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做好社区健康促进、卫生防病、妇幼保健、慢病防治、康复医疗、疾病诊治、卫生监督协查等工作。

2、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定期督促检查,有工作总结。

3、负责督促检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做好居民档案和社区档案管理,确保管理质量,及时准确汇总、上报公共卫生各类相关报表。

4、负责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外联系信息网络,做到工作信息灵通、及时、准确。

5、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考评工作的组织、指导。

6、教育并带领社区责任医生及团队人员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

7、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工作人员职责与各项管理制度,并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组织对社区责任医生的考核。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职责

主要承担常见病的诊治和转诊、健康教育、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防治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1、协助落实疾病防治措施。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他防治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对区域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进行管理和跟踪服务,配合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按规定要求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及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人口流动等信息。

3、做好健康管理。组织开展参合农民2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充分利用健康检查、临床诊疗、无偿献血、婚前检查、重点人群服务等体检资料,结合上门服务,协助做好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动态管理工作,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活动。

4、定期开展重点人群服务。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

5、提供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卫生服务;落实双向转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6、做好村委会参谋。以健康为中心,组织实施村(社区)健康教育,设置健康教育栏,定期更新内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及时上门宣教,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7、协助卫生监督所做好农村集体聚餐、托幼机构、饮水和食品安全的卫生指导工作。

8、对创建卫生村、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医德规范和廉洁行医的规定,恪尽职守,文明行医,礼貌待人。

2、根据规定收集、整理、统计和上报辖区有关信息,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诊断,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3、坚持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

4、积极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老年保健,全面落实精神卫生指导、残疾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配合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开展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运动。

5、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执行会诊、转诊制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基本诊疗、护理工作,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卫生服务。

6、做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2年1次的体检工作,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7、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教育网络,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8、建立并完善居民档案和社区档案。执行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分档管理,按期汇总上报。

9、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遵守财务制度。

10、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组织职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四、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职责

1、综合运用门诊、健康咨询、定期巡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措施,为农民就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诊疗行为规范,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通过发放社区责任医生服务联系卡等方式使辖区内的每户居民都知道社区责任医生的联系方式及服务项目,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2、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协助中心做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二年一次的体检工作,并建立健康档案。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3、按照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上门服务等形式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4、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免疫规划、重点疾病社区管理等。

5、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等信息,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6、协助开展责任区内医疗机构、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监督及管理。

7、对责任区内的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

8、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上门宣教、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9、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工作时必须佩带胸卡,使用工作包。

10、及时将各项工作做好记录,存入责任区档案中。五、农村社区护士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学习并掌握常见病、急性病的治疗原则和抢救常规,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交接班等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协助医师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治,按医嘱对病人进行处置,如有疑问,必须询问清楚方可执行,配合医师做好重病员的抢救和各种诊疗工作。

3、在责任医生带领下,参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责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责任区内人群护理信息,了解责任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分布,注意发现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参与对影响人群健康不良因素的监测工作。

4、参与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咨询、行为干预和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

5、参与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参与传染病的知识培训,提供一般消毒、隔离技术等护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6、参与完成社区儿童规划免疫和儿童系统管理任务。

7、参与社区康复、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营养指导,重点对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围产期妇女和慢性病人提供康复及护理服务。

8、承担诊断明确的家庭病人的访视、护理工作,提供基础或专科护理服务,配合医师进行病情观察与治疗,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护理指导与咨询服务。

9、参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宣传教育与咨询。

10、为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与护理任务。六、农村社区卫生药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中心主任、科主任(站长)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2、负责药品的领用、分发、保管、登记、结算、统计和处方调配等工作。

3、随时检查药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报主管领导处理。

4、对特殊管理药品严格按其管理规定执行,并监督临床安全使用,防止差错事故。

5、经常检查、保养所用衡器、冰箱等设备,保持性能良好。

6、做好用药咨询,结合临床做到合理用药。主动深入科室征求意见,不断改进药品供应工作。

7、做好新药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工作,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并提出需要改进和淘汰品种意见。

8、收集国内外药物情报资料,向有关科室和医务人员介绍、推荐。

七、农村社区卫生财务人员岗位职责

1、根据《会计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发现有违反制度的应及时纠正,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主任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负责中心(站)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绩效奖励、医保物价及收费结算工作。

3、组织编制中心(站)年度预算并组织实施,按有关规定和权限加强管理。

4、负责审核会计报告和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5、加强对中心(站)的收费和医保工作管理,指导物价和医保工作。

6、运用财务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参与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审核各项经济合同、协议,对违反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损害单位利益的经济合同和协议拒绝执行。

7、负责资金筹措,协调与金融机构及相关管理机关的关系,确保和平衡资金的供应。

8、接受(待)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社保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依法提供真实的会计凭证、账册、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八、农村社区责任医生上门巡诊制度为保障广大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及早发现与治疗疾病,最大程度的减轻社区居民因生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社区责任医生应积极开展上门巡诊,并努力实现“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成立巡回医疗小组或责任医生团队,人员由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组成。2、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巡回医疗的重要性,使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3、按照“定期+按需”的原则,开展连续的巡诊上门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体检、老年病普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发放健康处方、免费测量血压、健康教育等。

4、社区责任医生开展巡诊服务时应随带血压计、听诊器、常用药品、健康教育资料、健康处方和责任医生名片等。

5、对已发现的老年常见病通过家庭随访的方式进行跟踪,以保证随访对象得到经济、有效的治疗。6、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肿瘤、肝炎等)病人开展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行为干预等。

7、对巡诊中发现的病情严重者,应建议并负责联系住院,出院后积极做好患者恢复期的康复工作。

8、社区责任医生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类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工作,在巡诊过程中或结束后要及时认真记录巡诊情况,并归入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

9、每年每户居民上门免费服务次数不少于4次;对于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可签订保健合同,在规定的4次免费服务外,提供有偿服务。

九、农村社区卫生会诊制度

会诊是指患者在诊治期间,由于病情原因需要相关科室或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诊疗时,由经治医生提出会诊申请和被邀请会诊医生书写意见的行为。

1、遇有疑难病症需要会诊时,由经管医生提出,科主任同意后及时申请会诊。会诊前认真填写“会诊申请单”,简要阐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理由和目的,并签名。

2、会诊包括科室之间、服务站之间、中心外会诊。急诊会诊被邀请的医师,必须随请随到;科室内会诊由主管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科室之间会诊由经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2天内完成,并写好会诊记录;中心内、社区站会诊由科主任或站负责人提出,经中心主任协调安排,确定会诊时间、参加人员。

3、中心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中心主任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和会诊医师,进行中心外会诊;科室或经管医生不得擅自进行中心外会诊。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人到中心外会诊。

4、会诊前,经管医师要做好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经管医师无特殊原因应当在场,并详细介绍病史,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5、会诊医师应书写会诊记录单并签名。全科医生要把会诊指导意见及时准确记入病程记录,及时按会诊意见修正诊断、检查和治疗。

6、中心内会诊应在病程记录中注明所有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科别及他们发表的意见。

7、经管医生、经管科室和被邀参加会诊的医生有责任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代表告之有关病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后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8、需要及时转诊的病人,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执行。十、农村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制度

1、与上级定点协作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转诊渠道畅通。

2、执行国家和上级卫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3、限于本中心(站)技术和设备条件,对诊疗范围以外和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转诊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4、转诊前应同上级医院相应的科室或专家进行联系,确保病员得到及时治疗。转诊时应将转诊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转交接收医院。

5、在上级医院治疗的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病情稳定后或康复期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时,中心(站)应根据病人病情落实延续治疗工作,要密切观察转入病人的病情,及时同上级医院的有关科室进行病情反馈,必要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治疗,保证病人治疗的延续。

6、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诊断及治疗困难的患者,应及时与中心或上级医院取得联系,并负责按规定进行转诊,以方便患者到中心或上级医院医疗就治。

7、为更好地做好双向转诊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心有责任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指导以及带教培训工作。

8、转诊或接收病人时,转诊(或接收)医师需填写好《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单》。

9、中心(站)应建立疑难病例转诊联络方式和电话。十一、农村社区卫生病例讨论制度

病例讨论主要指因病情、医疗质量、教学科研以及法律法规等需要开展的讨论。

1、病例讨论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但每月不少于1次,由相关科室(站)负责人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主持,参加者以临床医疗人员、各社区责任医生为主,护理人员、实习、带教医生及其它相关科室医生也应参加。

2、病例讨论包括出院病例讨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手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和慢病病例讨论。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服务站将应讨论病例统计、上报。讨论前应预先通知,各参加人员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讨论的质量与效果。

4、讨论内时由病例的主管医生详细陈述疾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已采取的诊疗措施。

5、医务人员开展讨论、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情况及发展趋势,发生原因分析,诊疗是否得当及经验教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总结病例分析结果。

6、病例讨论过程必须规范记录并归入病案存档,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姓名、职称,简要病情、讨论目的,每人发言和意见,主持人审签;记录应保证真实、完整。

7、不得以病例讨论为借口涂改、伪造病例。

8、各有关人员需按时参加讨论会,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十二、农村社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制度

1、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按照参合农民两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要求,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2、开展定期随访工作,每年免费随访4次;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对于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可签订保健合同,在规定的4次免费服务外,提供有偿服务。

3、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为重点的慢性病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实行分类专册登记,及时汇总和上报信息。

4、按照肺结核病项目管理规范及要求,做好结核病人的转诊、追踪及随访管理,督促病人规范服药和定期复查,协助收集痰标本,每月及时汇总上报管理情况。

5、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宣传资料家庭覆盖率和公共场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成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为寻求艾滋病咨询和检测人员提供转介服务;在必要条件下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内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

6、掌握社区精神病人和综合管理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对精神病人建立卡片专案管理,合理用药,定期随访。精神病人(重点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综合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

7、组织查灭螺专业队,按规定开展查灭钉螺和环境改造;开展查治血吸虫病工作;对发现的病例、疑似病例及时报告专业机构,协助做好疫点处置。十三、农村社区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

3.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

5.为医护人员配备适用于家庭病床开展工作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抢救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6.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十四、农村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分文本类和电子类。

2、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基本人口信息,主要慢病患病现况、治疗、康复情况,慢病相关生活行为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保证记录真实、准确。

3、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对健康档案实行集中保管,按行政村(居委会)名和编号顺序,专柜分册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无污损,无丢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辖区,应将该辖区健康档案存放在服务站。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设立档案室管理员。健康档案主要由辖区责任医生保管、阅览或利用,不得转借、涂改和丢失;确保个人隐私不向外泄露,严格保密制度。

5、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按照60岁以老人、困难群体、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有索引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6、实行动态管理,生活行为因素每季度免费监测1次。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7、资料管理人员及社区责任医生,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责任医生应将非本人责任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

8、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可以把病人原始档案里的资料借给转诊医生,但须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出院后及时归还,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9、社区健康档案,每年更新增补1次。社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状况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等。

10、非社区卫生服务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档的各种资料。除辖区责任医生外的本中心(站)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档案室管理员同意;非本中心(站)工作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中心主任同意。十五、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落实健康教育人员,明确健康教育职责,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

2、利用病人就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各种时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居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

3、协助乡镇设置并管理本责任辖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接收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结合季节防病重点,及时在宣传栏内张贴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每年更换不少于4次。

4、结合群众健康教育需求或当地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门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包括常见症、慢性病、重点管理疾病的防治知识等;引导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证每户居民每年获得至少1份健康教育资料或健康处方。

5、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对象,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内容,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

6、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责任医师在随访中应针对病情开展口头教育,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7、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健康教育人员业务水平。十六、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

1、按规定要求收集、登记、整理和归档上报传染病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及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人口流动等信息。

2、发现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照规定时限上报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由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3、获得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饮用水污染等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重大动物疫情(如自毙鼠、鸡鸭的成批死亡、疯狗咬人等)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需要监测和报告的其它事件的相关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4、掌握辖区人口出生、死亡等基础资料,每月1次收集整理并上报。当地和外来人员基础资料:包括人数、居住地点、户籍、免疫规划信息等。

5、指导村级卫生联络员开展早孕摸底和报告孕产妇、出生、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等情况。

6、填写围产儿和0-5岁儿童死亡报告卡,按时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现孕产妇死亡,24小时内通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和孕产妇死亡报告率达100%,配合做好死因调查。

7、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填写出生缺陷报告卡,按时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的乡镇)十七、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例会制度

1、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例会至少每月召开1次;特殊情况可临时决定召开。

2、社区责任医生例会既可和公共卫生管理员和卫生联络员例会一起进行,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开进行。

3、例会内容主要为业务学习、传达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决定执行措施、任务完成进度及质量通报、填报相关报表、交流工作经验以及布置下月工作计划等。

4、有关问题需要在例会上讨论的,相关人员应在例会前做好发言准备,并在例会上提交讨论。

5、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必须按时参加例会,原则上不得无故缺席,参加者必须亲自签名,并做好记录。

6、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参加例会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十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差错事故防范与投诉调查处理制度

1、成立医疗质量监控小组,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医疗质量负责人任副组长,中心(站)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监督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做好相关的咨询服务以及医疗纠纷调查、核实工作。

2、制定防范、处理预案,主要内容应针对容易引发医疗差错事故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进行目标管理。

3、工作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4、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后,应立即组织抢救,尽最大可能减少不良后果。

5、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争议的登记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应尽快报告本中心医疗质量监控小组,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6、与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争议的病历档案资料、标本等,不得涂改、伪造、藏匿或销毁。与之有关的病历如医疗上不再使用,须立即送交病案室封存,未经中心主任批准,不得查阅。

7、对日常工作中接待的医疗投诉,如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应由科室主任或医疗质量负责人负责做出解释,当事科室以书面形式上报本中心医疗质量监控小组。

8、对已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应对医务人员、科室在医疗差错事故中的责任进行逐级分析,明确相关责任及程度。

9、对已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应根据责任程度,即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进行相应处罚,并根据造成差错事故的原因,责成责任人、科室、机构进行整改。

10、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引起的工作人员被病人投诉事件,经调查核实,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处罚。十九、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制度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及参加学术活动。

3、根据中心工作需要和人员情况,有计划地选送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

4、支持职工积极参加函授、自考学习,以获得新知识,取得高学历,更好地为单位服务。参加函授、自考等继续教育的职工,必须预先向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

5、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方式主要为自学、在职学习、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6、参加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等岗位培训活动,所需经费由单位落实,并可享受工作时间待遇;单位派往参加学术活动、年会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等所需经费、时间由单位按有关规定落实。

7、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不少于1次;并定期安排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学习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对各专业人员每年进行业务考核不少于1次。二十、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与考核制度

1、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过岗位培训,方可上岗。

2、工作人员须准时上岗,服装整洁、佩戴胸卡,不擅自离岗,请假、病事假、外出等处理办法,依照有关制度执行。

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自的岗位职责,熟悉业务,工作作风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积极钻研医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避免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实行岗位责任制。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倡文明礼貌、救死扶伤、廉洁奉公,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推诿拖延患者就诊,不乱收费,不,不开人情方,不收受贿赂或“红包”,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不得涂改、伪造、销毁病历等医疗文书;不得收受药品、器械生产经营单位给予的促销费、开单费等不正当利益;不得违反国家医疗法律有关规定,不违背社会道德准则。

5、服从上级安排,接受组织调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不服从安排、以不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6、建立考核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并将结果与劳务补贴发放办法挂钩。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懈怠、违章乱纪人员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罚。二十一、农村社区卫生药品管理制度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品和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暂行规定》,做好药品管理工作。

2、购药计划应根据临床的用药需求,实行计划采购,计划供应,遵循“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拟订购药计划,经主管主任批准方可从规定的药品销售单位购置药品。

3、临床要求的新药,需由中心药事委员会集体讨论后,填写首次购药审批表,由主管主任签字方可购入。

4、对购置药品的质量、数量、购入和领用,必须健全入库验收、出库手续,严格执行入库验收、核对等工作,每月必须将药品销售情况报送财务科进行核算。作好药品的期效、品种、账目等项目登记工作。注意发现存放药品的变化,若出现问题,及时与该药品销售单位进行联系,更换或退还,并做好各项登记。

5、药品应在符合环境要求的条件下放置,分类摆放整齐,有相应的通风、温储等设施,做好药品的养护。毒、麻、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6、建立进、销、存账目管理,做到日清、日结、月盘存,每月对库存药品进行1次质量抽查。

7、品、严格执行《品、处方管理规定》、《管理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以及卫生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要求。二十二、农村社区卫生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财政政策,认真执行《会计法》,以《会计法》为准则,加强财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所有收支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财会人员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

2、加强经济管理,认真执行收费标准,合理组织收入,做到应收必收,防止多收、漏收、少收,监督和控制各项支出,建立、健全审批制度。加强财务稽核。

3、根据中心的收支情况,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并按月编报表,做好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严格按照物资采购审批制度,对外采购开支的原始凭证由主管领导签字、经办人签字,保管验收、入库,并由财务审核后报账。

5、财务科应对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监督,定期清查库存,搞好折旧管理,做到账账相符,帐物相符,防止浪费和积压、损毁,要充分发挥物资设置的使用价值。

6、监督现金和支票管理,做到日清月结、记载清晰、数字准确,收入当日存入银行,库存现金不得超过国家规定限额,不准挪用公款,不得以白条抵账,不准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7、负责工资、奖金及有价证券的管理和核算及发放,对各项原始凭证,要按照规定严格审批手续办理。

8、加强药品的管理,按月进行盘点,合理使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防止亏损和积压。

9、涉及职工考核分配、本中心收支、预决算等内容,应在单位内进行公示。

10、按国家档案局规定,妥善保管各种账册、凭证、报表等。二十三、农村社区卫生设备管理制度

1、医疗仪器设备、药品和贵重物品采购实行民主决策,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

2、后勤保障部门每年根据现行设备运行状况、储备情况、使用年限,编制采购计划,报中心主任审批。

3、凡属贵重仪器、大型设备的购置计划,由管理小组集体讨论通过,按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手续办理;一般设备的购置由中心主任批准,会同有关科室及总务人员统一采购。

4、购入、调入的贵重仪器、设备等,由中心主管主任和后勤、使用科室有关人员参加验收,无误后入库上账建卡并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严格出入库手续。

5、各科领取设备后,一般医疗器械,由护士长负责保管,每班要认真交接,专人负责检查、更换,保持性能良好;贵重仪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应保持仪器清洁、干燥;用后经保管者检查性能并签字;各种仪器应按其性能不同,妥善保管。

6、器械库房应按照器械的性质分类保管,并做到账册往返相符。

7、失去效能的设备、仪器的报废、报损、变价、转让或无价调拨,应由科室填写清单,经部门审核后送中心主任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8、各科室需维修的仪器设备,应及时通知后勤保障部。由厂家或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二十四、农村社区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1、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每年签订一次责任书。

2、从事电工、高压消毒、驾驶员和放射性物质等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证方能上岗。

3、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质和腐蚀性物品要设专人保管,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防止因管理不当出现意外情况。

4、动用明火需书面申报,取得同意后方可使用,非医疗需要禁用电炉。

5、加强消防器材和设备管理,定期检查,严防丢失损坏,严禁挪用。保持防火通道通畅,防止堵塞。

6、严禁将个人现金及贵重物品存放在办公室或办公桌(柜)内,病房要加强病人的物品保管,防止丢失。

7、各科室(站)下班前应做好安全防范检查,切断水、电、火源,无人时应及时关窗锁门。

篇3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社区医生了解辖区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基本的就业,救济,社保等群众服务工作,都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为基础。建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它记录社区的发展,客观反映社区面貌。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当前,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多数是统计成纸质的档案信息,之后再录入到电脑中。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和电子档案不能做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更新,各级就诊机构之间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健康档案管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能做到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这样就成为了“死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从09年开始实施了,而建立健全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就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依从性差,部分居民还保留传统的“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因此他们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太认可,大部分居民都是经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劝说后来同意建档。经过询问调查发现,多数居民不愿建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其个人和家庭信息的泄露。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和居民沟通讲解健康档案的优点,打消居民内心的顾虑。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困难

当前,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驻居民生活小区开展建档工作,需要取得物业公司的支持。而且老人、小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很难敲开居民的大门。在加上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依然保持着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手受限的情况,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规范化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实行民政、公安、卫生计生、物业管理等多方沟通合作,切实利用档案信息的各种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要围绕为居民服务这个宗旨,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06年卫生部已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内容,实施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连续管理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措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内。所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纸质档案不利于查找和进行档案动态管理,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健康档案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的,逐步使居民养成预防为主的保健理念,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各种卫生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

3.加强人才培养

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不同,医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十分的广泛,没有限定;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运营过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社区药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社区药房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社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印象和满意度,各地的政府加大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对社区药房的投入,建设规范药房,为提高所辖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综合质量创造了有力条件[1]。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专业的药房工作人员。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十分的严格,尤其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要求更为严格。相较之下,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进行选用的过程中,出于对确保社区药房的正常运行等方面的考量,降低了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部分的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过低,对药品鉴定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胜任社区药房的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老人带新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药房的运用效率和质量;并且由于部分的社区药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过关,在面对病患的询问时,无法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可靠的参考意见,无法取得患者的信任[2],给信任关系的建立增加了难度,不利于社区药房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药库的环境亟待完善。据相关的调查指出,目前我国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社区药房的关注和投资力度,部分的社区药房的药库面积狭小,导致药物管理混乱,药库的防潮、防火、防盗功能较弱,很容易因环境问题影响存放在药库的药品的质量,一旦药品变质,就会降低药物的药效,甚至是失效,威胁患者的用药安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药房的环境亟待完善。

1.3 药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健全的药房管理制度是维护社区药房正常运行,规范社区药房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引发药物变质甚至失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社区的药房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严谨,存在不足和漏洞所引发的。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运营过程中没有针对社区药房制定健全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即使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关的药房管理制度,也没有将社区药房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之一,导致社区药房的药品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摆放和管理,没有对药品入库、出库和日常的消耗进行相应的登记。

2 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2.1 加大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选用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制定一套科学的、明确的用人管理制度,要求社区药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药品鉴定能力和相关的药理学知识,以及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还需要对应聘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大致的了解,最后选用业务技术符合标准,三观与社区服务相一致应聘人员作为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同时,加大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3],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课堂,提高社区药房工作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能力,帮助社区药房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技能,为提高社区药房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完善社区药房的资源配置。针对社区药房基础设施不健全,运行环境差等方面的问题,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社区药房的关注和投资力度,完善社区药房的资源配置[4],引进相关的仪器设备,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仓库,在药品储存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药品的不同的储存条件,在通过质量验收后,分别存放于温度、湿度不同的库区。从而有效地保障药品的药效,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2.3 制定健全的社区药房管理制度。为了推进社区的卫生服务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的进程,提高社区药房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健全的、严谨的社区药房管理制度[5],确保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出药和药品的调配工作,在药品的发放过程中,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需要将药品的服用事项及时的告知给患者,尤其是药品的服用时的禁忌一定要和患者讲解清楚,确保患者能够正确的服用药物。同时,在社区药房的运营过程中实行每日结算的制度,对药品的入库、出库和日常消耗情况进行登记,确保每一次的支出都有相应的记载,为日后的工作综合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药房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药房管理还不够规划,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社区药房规范化管理模式,从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质量,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戚晓明,胡瑞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成效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36-137

[2] 李向平,郭庭江,李电明.我院药房药学服务纠纷与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32)253-254

[3] 张玉港,王景华.医院药师窗口服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9,14(27):671-672

篇5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关键点;社区医生

现行管理模式主要优、缺点

优点:现在的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都以团队模式为主。一个全科医生配备公卫、护理等医务人员后,可以说是较全面的团队,质量过硬,针对性强。一起开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助、分工科学、合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了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团队是社区卫生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引导患者合理预防、合理治疗和合理康复。医联体的发展促进了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建立分级诊疗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心的依从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的依从性逐年提高。

缺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中心医务人员为主,全院参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医患关系思想的存在:传统工作思维存在着“等、靠、要”的特征,习惯了以前群众上门的工作模式,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与连续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术业有专攻的思维:本来术业有专攻是好的,但在社区卫生转型的今天,全面接受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培训的医务人员不多。即使单位内部的培训也是“被迫式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我的专业不是这个,基本公共卫生不是我做的”的思想。③服务面广、量大,人员配备不足:无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数量庞大。而基层医务人员的配备跟不上,工作人员压力大。④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不能光口头支持,要让坐堂医生走出去,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约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工资、人身保险等都应在相关条例中加以规定。⑤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管理针对某一孤立对象,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通盘考虑不多,注重结果,缺乏环节和过程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机构职能的改变已经阻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有难度的环节。

构建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决策者来说,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行是保证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而模式的科学性又决定着该模式的生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多年,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工作标准的知晓率,诸如慢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率、老年人体检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掌握不等于执行,执行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所以在好的管理模式运行的同时一定要进行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个模式的致命点,如果在管理模式设计时不把它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模式的生命力一定不强。关键点控制也是一个模式的镜面点,以此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全面、持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几个主要关键控制点的阐述

提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依从性:现在的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小医院”水平不高,依从性差,对“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员”的理念还不是很重视。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要信任社区医生,依从性要高,这是一个正反馈。好的依从性可以激发社区医生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多的成就感。认识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努力来转变医患关系双方的思想观念。对居民要提高他们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对社区、医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与制度,要让社区医生安心于基层工作,扎根于基层工作,严防基层人才的流失。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医院业务水平的扶持。社区医生水平高了,居民的依从性自然就会提升,签约率自然就会提高。

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社区医生的绩效工资要逐年提高,收入要能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需求。增加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励,让社区医生愿意留下来,同时体现多劳多得的工作分配机制。

社区医生对管理模式的运作要掌握:社区医生要掌握本机构的工作运作模式,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做,规范是怎么定的,标准是什么,向谁汇报,这些一定要清楚。

对整个管理模式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白:在掌握服务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就是要找出P键控制点。这个关键控制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能是工作模式的一个提升点。所以把关键点找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资源,很重要。

控制点标准的设立:标准是确定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指标,一般以绩效考核的标准为范围,加以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要全面、规范。它是为进一步规范模式的运行而定的。

关键点考核: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必须要内设一个考核部门。考核人员对管理模式的关键点要非常清楚,并对考核细则熟练掌握。对关键点的考核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对慢性病随访质量的考核,考核人员不能光看随访记录上的表面数据,而是要跟慢性病患者电话联系或上门核实随访情况。还有大处方的问题,考核人员的责任心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对医生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定要严,工作中要有约束医生言行的措施,提高居民的信任感。

建立管理模式的修正机制:一个模式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在日常运作中会经常发现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构建模式的人员经常跟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得到最前沿的信息,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修正。修正不是对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应对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时修正可以少走弯路,使该模式更有生命力。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相关部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变得非常重要,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为社区群体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等服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对服务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将目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能够更好地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体进行服务。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概述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指卫生有关部门在基层社区范围内,对家庭中的幼儿、妇女、老人以及特殊人群进行健康保健服务工作,包括医疗保健、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服务、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基层社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很大改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也在发展的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首先,人性化的服务特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像医院,对于社区人群更加有感情,在对社区人们进行健康保健服务过程中,服务中心与社区人员建立感情,使服务更具人性化,与社区人群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细心对他们的健康保健问题提出建议,而且能够更方便地直接了解社区人群的生活背景、工作环境等,这样可以使健康保健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其次,综合性特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的是社区整体人群,复杂性和多样性非常突出,而且服务中心进行卫生保健工作就要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为社区人群健康保健问题进行综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性特点源自服务人群较广泛,对社区中的所有人群进行保健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非常多,包括对社区群体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等,是一项多内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最后,连续性特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全体人群的服务时间上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为人群的生命全过程进行卫生保健服务,而且对社区人群的疾病也能够实现全阶段监测,方便及时修正有关的治疗方案。此外,在服务关系上具有连续性。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卫生有关部门对社区人群进行卫生保健预防服务,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对社区人群的健康背景掌握得较为全面,这样在出现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治疗,为社区人群保健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

2.1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范围内的全体人群进行卫生保健服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要保证资源充足,人力资源配备要按照有关规定的比例进行配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都较为缺乏,相关服务人员的数目还远远达不到规定。另外,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人员对卫生保健相关知识技能掌握不充分,在专业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很多都是非卫生保健相关专业的人员,这使卫生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部分通过不同渠道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非专业人员不能在专业岗位上服务,只能做一些辅工作,使卫生保健专业诊疗人员极度缺乏。2.2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水平也存在不足,服务中心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很多服务人员的专业学历水平较低,也存在非专业人员在岗位上工作的情况,而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非营利性的,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较低,与工作付出存在不协调,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比较烦琐辛苦,使很多年轻又专业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较为缺乏,服务中心的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即使有一部分年轻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服务中心工作,也无法保证人力资源的水平,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临床上缺少经验,对工作熟悉度不够;另一方面,服务中心薪资问题造成人才无法留住。

3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强化现有人力资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客观原因而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做到改变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就非常必要,针对内部人力资源现状,强化现有人力资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临床专业人才要进行政策性支持,大力培养现有人力资源,定期分批地培养服务中心的一些年轻医师,让他们进入社区服务中心的上级医院进行学习进修,为他们制定一个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并且要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外,在引入毕业大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方面,要密切关注高校就业招聘动态,招进毕业生之后,要在工作方面和生活方面主动给予帮助,关注这部分人才的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让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能够在此工作上感受到温暖,这样有助于留住人才。此外,政府有关单位要强化人才引进政策,使人力资源能够在制度上和经济上得到支持,最大化地留住人才。3.2合理配置服务中心内部的人力资源。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协调的问题,可以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安排,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工作人员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综合全面发展,这样能够在多岗位上进行工作,缓解人才紧缺现象。对一些诊疗科室可以进行重组安排,或者一人多岗,这样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具有很好地帮助,临床诊疗医师通过加强对多科室疾病诊疗的学习后,对综合业务能力技术提高有很好的促进效用。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安排,能够使社区服务中心更好地为社区群众进行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诊疗医师能力业务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3.3培养人才全面化发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为社区群众进行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和疾病预防服务,还包括一些计划生育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健康教育等,涉及内容较多,服务中心的医师在进行社区医疗服务时,对诊疗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进行社区服务时,如果专业技能水平不过关就无法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因此要注重人才全面发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扩大他们的学习知识面,掌握社区服务中心的多科室技能业务,培养出全科人才来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正规的培训地。此外,还要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规范培训,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培训基地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缝衔接,使受完培训进入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3.4充分挖掘服务中心内部人力资源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到对人才能力的充分挖掘。在现有人力资源有限的状况下,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能力进行挖掘时,要有发现人才的独到眼光,善于发现人力资源中的人才,并对其进行培养,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能力得到最大化展现,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无限的工作能力,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有效性得到不断提高。3.5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人的因素。在进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充分尊重人,在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生活、工作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出努力,展现出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将工作人员的愿望和需求放在最先位置考虑并努力解决,使人力资源能够为基层社区群众更好地服务。

4结语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社区建设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从强化现有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安排内部人力资源、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充分挖掘服务中心内部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尊重人的因素这些方面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用很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7(8).

[2]张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6.

[3]史定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4]王智.盐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5]郑文韬.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四川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 抢救箱 管理 卫生站 示意图 封存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15-0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first aid kits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s

LIN Yiyang, CHEN Bo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China)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医疗保健体系的网底,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单位。为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每个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急救箱。为了使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笔者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点,制定了适合卫生站特点的急救药(物)品配备标准,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现介绍如下。

1 前期准备

1.1 急救药品标识,分区摆放

将急救箱内的药品根据内服药物、静脉用药及外用药品分别使用红色、蓝色及紫色边框进行标识区分。

1.2 建立急救箱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急救箱封存管理制度[1],规定每月15日为启封核对时间,检查核对必须双人进行,双人签名。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药(物)品有效期录入Excel数据库,通过软件的提醒功能,对即将过期的药(物)品提前通知,以便及时更新替换。设计印刷封存贴,签名核对后加以封存。

1.3 健全质控网络,加强人员培训

中心成立急救管理小组,通过护理三级质控网络,对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2]。对社区卫生站护士进行全员培训,通过专人演示急救箱封存管理操作技能,提高管理效果。

2 管理措施

2.1 视觉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

我中心由于地处中心城区,周边医疗资源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站急救箱的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尽管对急救箱内物品、药品定期清点,但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急救演练时,护士对急救箱内物品、药品摆放位置不熟悉,取用不迅速。因此,我们对急救箱内药品、物品位置合理调整,归类放置,并将内服药物、针剂及外用物品根据使用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颜色边框进行标识,利用色块管理方法,统一绘制醒目的急救箱示意图,塑封后置于急救箱最上层。不仅提高了站内护士取用的速度,同时也方便对急救箱的检查核对。急救箱内药品统一按化学名表示。

2.2 药品有效期实行信息化预警管理

我们使用Excel数据库对急救药(物)品的有效期进行管理,将急救药(物)品的有效期录入电脑并按时间排序,提醒时间设在有效期前40 d,采用浮窗红字提醒,及时更新即将到期的药品。由于药(物)品有效期一览表使每种药品的有效期一目了然, 因此再没有发生药品失效或因为疏忽而未发现的现象[2]。

2.3 成立社区急救管理质控小组

建立了“急救箱负责人―急救质控员―社区护士长―总护士长”逐级负责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卫生站急救箱负责人每月定时检查急救物品,在专人负责的基础上站内另一名护士协助完成清点核对工作,做到双人核对签名,以确保急救物品的完好率;急救管理质控员每季度交叉循环式开封检查管辖卫生站的急救箱;护士长及总护士长每月循环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持续质量改进[3],使社区卫生站的急救箱始终处于质量可控范围之内。

在护理质控管理过程中,针对急救箱封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每月召开质控反馈会,定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落实整改措施。并不断完善封存管理制度和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发生问题时,着眼点在认真分析原因,而不强调处理当事个人,在持续改进中得到提高[3]。

2.4 实行封存管理,节约时间成本

急救箱在卫生站使用频次虽然不高,但在急救护理中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中心卫生站的急救箱内共有药物及器械50种81件。如逐一检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经常抽检也会造成药物标签反复磨损,影响护士核对。我们采取每月启封一次,实行双人检查、双人核对签名的方法。如遇抢救随时启封,结束后立即由当班护士补齐,并确认无误后再次封存。实行封存管理后,急救箱的完好率明显提高。

2.5 节假日封存管理措施

急救箱封存期为30 d,如遇节假日、双休日,要求急救箱提前启封检查,到下一个周期再恢复原封存期。

2.6 药品短缺的管理

在急救箱封存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如急救箱开封使用后,经常会出现药品、物品不能及时补齐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急救箱采取每日清点、动态管理的方法,直到急救药(物)品备齐再封存管理。

3 实施效果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采取了社区卫生站急救箱的封存管理,护士操作更加便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对接近失效期的药品及时调剂使用,药品浪费明显减少;在护理部及卫生系统组织的多次检查中,抢救物品完好率均达到 100%;保证了急救箱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科学性,社区护理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蒋耀颖, 刘洁珍, 伍敏琦, 等. 封条式管理及物品有效期一览表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2009, 16(3): 71-72.

[2] 郑晓蓉, 曾红梅. 探讨护理质控中心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7): 1679-1680, 1682.

篇8

1实施继续教育前后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比

1.1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对比

中心护理人员27人,三年前中心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大学3人、大专11人、中专13人;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师5人、初级士8人;继续教育开展后2017年中心护理人员中大学6人、大专12人、中专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师7人、初级士7人,现在中心护理人员在学历情况及职称方面都较三年前有所提高。

1.2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前后对比

三年前中心未申请继续教育基地,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到其他医院进行,在时间和路途上存在诸多不便,导致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甚至不能达标;现在中心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后,组织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安排时间更合理,不存在路途遥远等诸多不便,使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多,继续教育达标率大幅度提高。

1.3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除基地培训外基本没有参加过其他护理培训;近三年中,中心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了海淀区医疗系统组织的各种护理技能培训、医联体各种护理操作培训等。

1.4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和参加护理

操作比赛情况对比三年前中心没有组织过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赛,护理人员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护理其他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近三年中心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进行各项护理技能比赛,在比赛准备及比赛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护理技能。

1.5通过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处理应急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处理时会有些慌乱,不够自信,通过继续培训,护理人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能沉着冷静应对,能为医生提供积极的处理建议,尤其在社区团队工作中,护理人员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在处理团队应急工作时,护理人员充当团队的指挥官,有条不紊地指挥团队成员应对紧急工作。

1.6继续教育达标率对比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每年都要完成的工作之一,参加继续教育并通过学分认证,保证学分达标,是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中心完成继续教育的工作的检验,三年前,中心继续教育人员达标率为80%,部分没有达标的医务人员不能参加职称晋升;现在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确保每位需要晋升的医务人员都能参加职称晋升考试及考评。

1.7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习较局限,没能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沟通技巧而导致患者不满意、投诉现象偶有发生,通过满意度测评显示,护理人员满意度仅为80%;自中心进行了继续教育管理后,根据中心医务人员需求安排了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医务人员沟通技巧作为重要课程,对中心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使中心医务人员掌握了更多领域的知识,为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基础,中心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并能学以致用,把沟通技巧运用到对患者的服务中,社区护理人员现在不仅没有被投诉,近三年中表扬信及锦旗屡屡送到中心领导手中,护理人员满意度也达到了100%,促进了护患和谐。

1.8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从事家医团队工作的作用

家医团队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医团队成员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工作中要求每位团队成员掌握知识要全面、广泛、尤其是对慢病病人的管理,要求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中心继续教育的开展正好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知识提供了平台,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的继续教育学习,丰富了医疗知识,在家医团队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并能在团队中起到主导作用。

2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继续教育管理后,社区中心护理人员职称普遍提升,社区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培训机会增多,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急救水平得到提高,继续教育达标率也大幅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护理人员在团队工作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管理,使得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3]。

作者:边鸿雁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邢梅.社区护理人员103名综合素质培训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105-106.

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疗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当前的卫生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会使卫生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

二、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还能减轻档案管理者的劳动量,并且能使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与合理管理。第二,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就能查阅相关档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纸质档案的损坏、遗失问题。第三,档案信息化能够为档案配上声音、图像等,使档案的展示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能够为档案调阅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

管理者在做决策前需要综合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信息,只有保证信息的完整、可靠,才能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政策。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电子档案可以在计算机上随时查阅,而且信息齐全,一般不会出现信息错误和丢失的情况,从而能够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第二,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保证。

三、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进展

(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了个人健康档案、家庭档案、个人健康信息、就诊记录和健康管理等信息,记录了疾病发现、诊疗、康复全过程,实现了对居民个性化的连续、动态、全程健康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改变了以往居民健康信息的纸质、静态的状况,实现了居民所有健康相关信息一点(源)采集,多点共享,综合利用。只要简单地刷一次卡就可以完成档案记录,既往的就诊记录和随访记录都能方便、快捷地得到利用,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管理,使治疗针对性更加明显,时效性更加突出。居民使用网上健康查询、网上预约和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从过去医生主导向与病人互动的模式转变,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提高了自我管理的依从性。公共卫生业务贯穿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医防结合的慢性病管理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了医防结合“三位一体”的慢性病全程健康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慢性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常规治疗、随访等工作,综合医院开展慢性病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专业机构制定计划、实施、质控、督导和评估,三方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和综合医院建立了疾病复查、疑难重症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慢性病病人的随访、就诊记录、检验报告和用药溯源自动同步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真实可靠,医生能够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和预警。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类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危险因素监测、定期随访、并发症防控等工作,显著提高了患者管理数量和管理效率。

(三)医教结合的学生管理

基于?W生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了医教结合的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实行“一校一医”的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学校发放机构卡,全科医生发放医生绩效卡。全科医生负责学生基本信息建档、维护、疾病监测、健康处方管理的全程跟踪,及时掌握校园内学生的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疾病的干预与处置。建立一人一档的学生健康档案,为辖区内所有中小学生发放健康卡,健康卡与学生医保卡、学籍卡信息绑定。利用每年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记录学生的健康状况与健康素养情况,同时做好学生的健康档案与早年的儿童保健和后期的成人健康档案衔接。

四、推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当前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卫生系统就必须对当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发展。在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档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系统管理,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与保存,以此来促进卫生系统档案管理更有逻辑性与专业性,促进卫生系统档案资料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卫生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由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卫生系统要引进一批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且他们必须要熟悉掌握各部门的档案管理条例、职能分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基础,以此来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管理团队,更好地为群众进行服务。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各单位档案室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普及应用,从而不断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第一,我国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并利用政务网对其进行辅助,来建立市与县级档案网络之间的联系。第二,对档案管理软件进行规范与统一,从而可以有效保障档案数字信息数据的规范、标准、统一与长期使用性。第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积极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在当前实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卫生系统必须引进先进的办公设施和网络技术,实现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最大化地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来实现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措施

卫生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方面完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措施。第一,在出现隐患萌芽时,工作人员一定要科学地评估危险的大小,并重点保护这些有隐患的档案信息。第二,工作人员要评估档案数据的安全性,给档案划分相应的安全等级,并从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第三,卫生系统要利用用户信息认证、电子加密、防火墙等先进的技术保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这些技术中,防火墙的效果最好,它能够有效避免计算机访问危险网站,减少中病毒的概率。

篇10

延续护理是医院、家庭、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和信息共享,并为病人提供无缝隙连续服务。它也是病人出院后回家休养或是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的纽带,然而传统的护理服务仅限于住院病人,病人一旦出院,护理工作便不再延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延续护理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情况的对比,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服务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居民提供高质量、方便可及的卫生服务。

1延续护理定义

国内有学者将延续护理定义为:医疗机构通过系统地设计一系列护理行为,使病人在转换了不同健康照顾场所后,如医院转换为家庭,一样可以得到高质量、与原各项措施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1]。即使有部分病人疾病得到相对控制或疾病缓解后出院,由于所患疾病的复杂性,自我管理存在相当的难度,病人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潘美开等[3]认为,糖尿病病人出院后治疗依从性降低,而出院后的持续治疗很重要,病人及家属对出院后的疾病恢复相关知识需求增加,且更趋于需要上门延续服务,可以看出,部分病人出院后仍需得到延续护理。同时,国内也有研究[4]指出,有些病人很难在住院期间一次性完成疾病全程的治疗与康复,出院后大多数病人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来延续治疗和获取相关的康复信息,因此,健康需求远不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求。

2延续护理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现状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是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个延续性护理研究项目发展而来[5],它强调随着病人转移到家庭和社区,其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从医院持续性地投射到家庭和社区[6]。该模式通过跟踪和管理病人从住院到回归家庭全过程,提高病人及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能力[7]。VanWalravenC等[8]指出,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病人的健康结果,降低其急性住院后的再入院率。

另一方面,美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护士为病人在其家中提供护理照料和治疗。护士通过家庭访视的方式对病人及其照料者进行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有关的主题教育,这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给出院病人提供持续的照护,并使他们在家中重新恢复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社区护士可以在病人家中提供部分服务,比如自我注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等,社区护士还可根据病人的个体需求,在访视病人时提供相应的专科护理。当病人需要再次入院时,社区护士还负责向医师提供病人的信息。现在国际上有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社区护理工作是在家庭医师团队的基础上开展的,效果较好[9]。

2.2国内研究现状笔者查阅近五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有关延续护理的研究仍以电话、信件、登门随访、Email、护士门诊等方式居多,而有关病人出院后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后续治疗或导管维护的研究相对较少。有许多病人,例如慢性病病人[10]、携带导管出院病人[11],他们需要经常往返于医院、社区进行治疗和康复,在治疗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无法避免会因医院和社区服务的不衔接等各种因素导致医疗护理服务的中断,这就可能导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恢复疾病,因此完善机构间的连续不可忽视。延续护理在我国内地的发展仍未成熟,它不仅涉及到医务人员对出院病人的健康指导、上门随访等内容,还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12]。有调查显示[13],有33.3%的护士认为病人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40.5%的病人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

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各地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14]。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理解比较狭隘,不能充分理解社区护士价值,大部分人仍觉得社区护士只需打针、发药,以至于很多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15]。目前国内很多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仍偏重以二级预防为主的护理活动,例如静脉输液、肌内注射、测量血压、家庭访视等[16]。

2.3延续护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展望延续护理被认为是高质量医疗服务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慢性病的康复、成本效益控制、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7]。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进行的延续护理所取得的积极成效通常是由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18],然而,我国要发展延续护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一,我国还未出台有关延续护理的法规与制度,也就没有相关的准则约束或保护医护人员及病人。其二,社区与医院的转诊机制还不成熟,尽管已有医院相继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也仅仅是采用电话、门诊、信件等方式,很少有医院将出院病人转诊至社区进行后续治疗及护理作为延续护理的一种方式。

3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也愈加重视,尤其对延续护理的渴望更是日渐增加,延续护理必定会成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延续护理模式规范化、制度化仍需不断研究。同时,在构建合理的延续护理模式时,如何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资源,而不是单单就医院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等单一的延续护理方式,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波,袁芳.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4):84-85.

[2]陈燕.北京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性照护模式的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3]潘美开,陈茜,邱月群,等.糖尿病患者对医院延续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医学信息,2010,5(7):1687-1688.

[4]李晴,周婷婷,李韬彧,等.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14-117.

[5]高凯霞.应用奥马哈系统对膀胱造瘘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和结局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4.

[6]董玉静,尚少梅,么莉,等.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20-23.

[7]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758-760.

[8]VanWalravenC,OakeN,JenningsA,etal.Theassociationbetweencontinuityofcareandoutcomes:asystematicandcriticalreview.JournalofEvaluationinClinicalPractice,2010(16):947-956.

[9]巫云辉,曹世义,邱德星.基于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模式探讨[J].社区卫生服务,2013,30(2):109-111.

[10]汤维娟.上海市癌症病人连续性照护模式的构建[D].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2011.

[11]张秋娥.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与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11):66-68.

[12]徐建秀.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18-19.

[13]付伟,李萍,钟银燕.延续性护理研究综述[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27-30.

[14]郭佳钰,周娟,刘秀娜.我国社区护理现状[J].社区护理,2012,26(12):3351-3354.

[15]王茜,王薇,胡燕.中美社区护理现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科护理,2014,12(8):679-682.

[16]李蕴明.国内社区护理有待完善[N].医药经济报,2010-04-12(W03).

[17]简平,刘义兰,李保华,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23):12-13.

[18]栾海丽,孙国珍,邵筱敏.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