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神话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神话传说

篇1

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吸引我。我读了它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有这两个故事:《雷王收租》、《柳毅传书》。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两个故事是我喜欢的,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精神产品。那时候还没有文字,这精神产品只能从人们的口舌中滋生、长大、成熟、传播,这又有了传说。在这里,我就先为大家讲讲雷王收租的故事吧!那时很久以前了,那时候,天和地离得很近,天上住的是雷王,递上住的是人,领头的叫布伯。有一天,雷王下了凡,人们东拼西凑,为雷王准备了一顿饭。雷王一顿酒足饭饱之后,起了贪心,要人们给他交租。聪明的布伯想了一个办法来对付雷王。终于,雷王放弃了向人们收租的想法,气呼呼的回到了天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要畏惧有很高权力的人,要向它们挑战,就像故事中的布伯一样!

这本书非常好,我要再去推荐给其他的人,让他们也读一读这本好书。

篇2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红帽;过度阐释;反对阐释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小红帽案例分析

阐释自产生以来就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阐释学是以赫尔墨斯这个神话人物加以命名,它的产生也是为了是神话等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适合现代的需要。阐释最早产生于古典古代晚期的文化中,那时神话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经被科学启蒙所带来的一种理性唯物的现实主义的世界观所瓦解,越来越难得到人们的注意。为了不让这样的一些古老珍贵并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本从此堙没,阐释则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往往使得这样一些古老的文本在今天仍然具有存在价值。我想在此文中举两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到的塞壬与奥德修斯的故事。阿多诺将塞壬的歌声比作艺术的引诱,而奥德修斯则被当做是资本家。他一方面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而另一方面则靠着劳动人民将自己绑起来不会陷入其中。

另一个例子也是众所周知,那就是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出悲剧当中得出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这一古老悲剧加以阐释得出了普遍的恋母情结这一理论。

这样杰出的例子还有许多,他们都证明了阐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方式,它可以在我们认为已经被充分理解的文本中发掘出新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以格林童话中的著名故事――《小红帽》为例来分析阐释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尤其是转换性解读。

小红帽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估计没有谁会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点,不仅有其理论研究专著(《百变小红帽》),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艺术再创作,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来对这则历久弥新的民间故事进行阐释解读。

这个故事产生之初往往是对小孩的一种善意的警告与劝诫,让他们听父母的叮嘱,不要因为贪玩而耽误重要的事情,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等。而这种朴素的本初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了许多别的意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往往代表年轻女性对性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才会甘愿被狼欺骗,因此在美国性开放时代,小红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身材惹火的单身美女,在故事中她在草地里的玩耍也被当做了对男人的一种引诱。而在女权主义者的阐释解读中,小红帽故事表现的是当今社会下女性保卫自身权利的运动。在男权文化下童话的女主角往往要经历孤单、屈辱以及许多磨难的考验,最终才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的疼爱……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小红帽这个故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竞技场,在这里人类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等对这个故事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些阐释与解读是不是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二、过度阐释中的转换性阐释与潜文本阅读

按照苏珊桑塔格的说法,“阐释是以修补翻新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认为太珍贵以至不可舍弃的古老文本的极端策略”,要使过去古老的文本在今天还能被认为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样一些古老文本中的要素转换成为我们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为阐释而阐释。过度的阐释将过去文本当中的某些因素放在当今社会进行浅层的比附,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

这样的转换性阐释往往会造成忽视文本而去盲目挖掘文本中的潜文本。因为转换性阐释将文本中的许多因素都加以转换,在这样的一些阐释者看来,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成为了一部密码本,上面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不具有太多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潜文本躲藏在文本之后。这样的做法使得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阅读忽然变成了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潜文本的寻找与再现。而在所有的文学当中,神话与民间传说往往最为古老,许多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发源地等等都已不可考,因此,它们往往会被转换性的阐释所钟爱,会在其中挖掘出很多的微言大义中来。在苏珊・桑塔格看来,过度阐释仅仅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

三、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反对过度阐释

神话与许多民间传说,它们都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原始阶段,它所反映的是原始文明时人类的心理特征,并不会包含如此多的现代意义。而盲目将古老文本做无休止且漫无边际的过度阐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正如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名论文《反对阐释》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现今所有艺术评论的目标,是应该使艺术作品――以及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

参考文献: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篇3

关键词:伏羲氏;古代;传说;八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45-0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贡献最大的是被后代尊称为“三皇”的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而伏羲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着重刻画了伏羲文化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展现出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陶冶和教益。传说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打猎,还教人把渔猎得来的鱼虾肉放在陶器里煮着吃,把活着的野兽畜养起来。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伏羲氏还创制了伏羲八卦。我们听说过许多的神话传说,但细想一下也不是大批量的,而且这些难得的神话传说是经过多少年才锤炼而成并广为流传的。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故事内容本身吸收了时代的限制性和物质的局限性。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神话传说之一———《伏羲氏的传说》便是如此。

一、关于伏羲传说

有关伏羲传说的故事有很多。相传开天辟地之后,天下依旧十分荒凉。人们都愚昧无知。玉皇大帝便命圣母带着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那个地方(今指陕西蓝田)。有一年,雷公神发怒,凡间河水泛滥,使人们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圣母于是化身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今指甘肃境内)说服雷公,劝他不要随意发怒,祸害人间。一路上,圣母历尽了千辛万苦,当她来到雷泽国附近时,突然发现地面上有一巨人的脚印,由此心动。谁知这一凡心被天上的彩虹感动,便飞下来缠绕住了圣母。恰巧的是,雷公正好在此,于是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为与彩虹相交怀孕,并在成纪生下了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后人为了纪念华胥姑娘踩了巨人脚印而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后来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自此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

几千年来,人们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民间神话传说以其源于生活、群众创作、口头传播的特征而经久不衰。正如郭沫若所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作品”。一般民间口头创作的优秀神话传说,肯定人生的意义,整个故事情节是为了说明人通过积极、艰苦的奋斗,可以取得幸福,所谓“不知严霜寒,焉知太阳暖”,只有历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的价值。

1.史说伏羲

据《中国姓氏大全》载文道:“伏羲氏、女娲皆风姓”。又据史料推测,女娲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而伏羲则是父系氏族部落的首领。神话传说中所谓伏羲与女娲的结合,归根结底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神话传说二人曾以兄妹相称,事实上,应该是二个氏族部落地位平等结合的反映。

“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三者反映的是氏族公社时代,女娲氏是女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首领,应当比较早,伏羲氏、神农氏是男的,是父系氏族公社的首领,应当比较晚。为什么反而把女娲氏放在后头呢?原来这些传说大都经过后人整理,把次序颠倒了。还有,在传说中女娲氏是造人的,把她放在伏羲氏、神农氏后头又怎么讲得通呢?神话传说本来不是历史科学,所以难免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伏羲传说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有些是可能的,也有些是荒诞的。一般说来,离我们越远的可信程度越少;离我们比较近的就可能比较接近于真实,就该神话传说本身很有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反映了一部分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

2.伏羲传说的典型性

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人类会经常问自己天地是怎样起源的?人类本身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些问题今天都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星云凝结成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些答案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通常识。然而几千年以前的古代,要是有人提出这些问题,答案往往是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

伏羲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生产和生活发展的进程,我们知道,人类解决居住、食物等等问题,是同自然界做斗争逐步积累经验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奋斗、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从懂得很少到懂得较多,使生活从很不完善改进得较为完善,最后才取得成功。我们把伏羲氏看成象征性的人物,他象征了氏族社会时期努力解决生活问题的群众。

说过:“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树典型等于插旗子,其秘诀就是把需要加以提供的精神、加以推崇的价值观、加以实现的原则、加以推广的经验具体化,在一个或几个看得见摸得着具体人物或事件上,使之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指引大众前进的榜样、标兵。因此,凡需要提倡一种什么精神,就需要找到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典型来体现这种精神。”

二、伏羲八卦与伏羲文化的价值

篇4

【关键词】神话传说;文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93-01

一、神话传说的概念和内容

神话和传说是两种文学形式,神话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想象加工而成的神与自然生活和斗争的故事,神话中的神其实是理想化的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从不屈服,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征服自然,改变命运。传说一般都有特定的历史基础,是特定的历史事件经过长期的流传,对事件的记叙和评价。传说的主角都是人,在流传中这些人和事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显得更加富有传奇性。在时间上,神话出现较早,在性质上,传说和神话不一样的是,传说中的主角都有事实依据,不是完全虚构而成。神话和传说共同的特点就是由古代人民口头相传的。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目前世界上流传广泛的神话就是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我国也有一套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无论是是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还是我国的神话,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都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

二、神话传说中的道德精神

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都是与自然作斗争的内容,像神农尝百草,为了医治疾病的良方,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最后死于断肠草;鲧在治水时偷了天帝的息壤被杀死,他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终于治水成功;而最早的,死后将自己的身体化作大自然。这些都是牺牲奉献的典型。我国神话中还有一些事勇于探索,造福于人的神话人物,像有巢氏发明房屋,嫘祖发明养蚕,仓颉发明文字,女娲补天,不仅中国的神话人物为人类做贡献不惜牺牲自己,像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士也是一个为人类不惜自己受苦的奉献者。还有一些是具有顽强精神的,像移山的愚公等。

我国除了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之外,在后来的历史人物中,也常常将那些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封为神明,像我国道学的创始人老子,以及具有忠义精神的关羽也被奉为神明。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神话中的神仙之所以成为神仙,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精神。

三、神话传说对幼儿道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包括道德培养、人生观培养。人文精神中的道德教育不能依靠学校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在幼儿时期就要向他们传授良好的道德观念。

有些孩子有临睡前听故事的习惯,这其实是个比较好的习惯,在睡前听故事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自己是怎么来的,在此基础上告诉他们人类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兴趣会更大。在了解到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房子、没有衣服、没有火的情况下,生活多有不便,然后一些神话人物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造福,这样幼儿就会对古代神话人物充满尊敬。这样从远古到后来的历史人物,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思想,还可以传授他们一定的历史知识。

我国的神话传说不仅是这些关于奉献精神的,还有很多是关于诚信的神话,像《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经过千辛万苦,将龙女的家书送到她娘家,并且不要报酬。还有一些神话是关于不守诚信的,像《搜神记》中的关于“蚕”的传说,一个女孩的父亲外出很久,女孩思念他,就对自己家的马说,如果马能将父亲接回来,她就嫁给马做妻子。那匹马果然找到了女孩的父亲,将他带回家。那匹马以为女孩就要成为它妻子了。父亲知道后就将马给杀了,将马皮贴在墙上暴晒。女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为妻子?忽然马皮将女孩裹住飞走了,最后就成为蚕。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向孩子讲授这一类神话传说,可以将守信这样的良好道德根植于幼儿心灵,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讲信用的好处。

神话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每一个幼儿都爱听,关键是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能够有系统地向孩子传授,不能怕麻烦随便敷衍孩子。还有一点,幼儿分辨能力低,在他们眼里,神话都是真实的。因此在讲授时要注意,不要今天讲女娲造人,明天又来讲上帝造人,孩子分不清中外文化,这样反而会混淆他们的思维,因此尽量以我国的为主。

参考文献:

[1]宋玉.女娲神话与盖亚假说之比较[J].黑龙江史志,2009(19).

[2]刘亚虎.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杨邦俊.传统文化与语文的人文内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Z1).

篇5

北方民间美术以少数民族的艺术为主,如萨满教艺术、赫哲族鱼皮剪纸等。这些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传承着宝贵的文化底蕴,其意象观念与特殊的技艺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元素。在动画片中不难寻觅北方民间美术的影子,其造型观与技法为动漫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 北方民间美术 造型 动漫

一、萨满教神话传说丰富了动漫题材

神话与传说是文字尚未诞生的时代,由后人口述或记录的有关祖先的离奇故事。这些记载是我们祖先运用想象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并令其形象化的产物。弗洛伊德曾说,在现代文明里,尚能保留思想全能观念的只剩下艺术。只有在艺术领域里,人们还可以依照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作出或画出任何自己愿意的事情。萨满教艺术是其思想观念的物化,同时也服务于萨满教的精神世界。萨满巫师施法时所用的法器,如服饰、衣帽、披肩等,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讯息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沉淀与结晶。

鹿是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猎取对象,鹿与萨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萨满鹿神帽是萨满教神器之一,有独特的造型和内涵,成为萨满教艺术的代表。不同族群的鹿冠帽有着不同的特征。赫哲族的角形冠较为复杂,采用布制,鹿角叉的数量代表派别和等级。鹿神作为氏族神得到崇拜与祭祀,并把这些崇敬的观念物化成饰品,同时也流传着神话传说:古代有一位女猎手,她能听懂鹿的语言,从不打鹿,和它们相处亲密,她被人们称为抓罗格格。一次,在行猎的过程中,抓罗格格从山上坠落受伤,得几只鹿相救并养好伤,从此她便离开了部落和鹿群为伍。由于她保护鹿群,这里的鹿越来越多,引得远方一个野蛮部落前来捕猎。抓罗格格率领鹿群冲杀来犯的敌人并将他们击退。这个故事反映了萨满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人与鹿之间的和谐相处。

神话传说是人类对自然及其外在世界充满想象的观念构造,动漫艺术本身带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在很多层面与神话传说中的精髓不谋而合。在动漫创作中可吸取民间神话传说,用以丰富动画主题。

动画片《鹿铃》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特别奖。讲述的是:老药农与孙女采药时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鹿,经过女孩精心细致的照顾,小鹿痊愈,并且人、鹿间建立了亲密的情感。小女孩为保护小鹿而受伤后,小鹿每天陪伴她,并替其到镇上采购。数月后,小鹿巧遇失散的父母,女孩依依不舍与小鹿告别。《鹿铃》故事情节动人心弦,与萨满鹿神传说类似,讲述的是人与鹿之间建立的友谊。在动画中,女孩与鹿建立的情感通过鹿铃铛得到物象的升华,萨满则是用鹿帽传达与动物之间特有的感情与崇拜,其实质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萨满教神话背景来源于万物有灵的信仰,主题是英雄神话与创世神话。这些神话传说的特征是强调主观意识,富有浪漫主义气息,体现出独特地域中的民族气质。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造型与观念,为我国民间美术和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拓展了想象力。中国北方萨满文化包含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奇的思维观念衍生出萨满教祭祀工具。这些精神的观念与物质的工具,为我们的动漫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资料。

二、鱼皮剪纸丰富了动画造型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并传承至今,其创作以薄片材料为载体,经过剪或刀刻等技艺完成。中国北方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在长期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创造出鱼皮剪纸艺术。赫哲族的鱼皮剪纸主要以鱼皮作为载体,并创作出图案的“底样”,通过这些“底样”可以复制出相同的纹样造型,并把这些装饰纹样贴或绣在服饰上。

中国剪纸动画曾在世界动画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技法样式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示出神奇的魅力。1983年出品的动画片《老鼠嫁女》,是经典的剪纸动画,带有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就运用了鱼皮剪纸元素。从剪纸技法来讲,有小圆形孔、月牙形、三角形、锯齿形、水滴形等。“小圆形孔”:圆形是剪纸的最基础技法,常见的符号。动画片中老鼠的眼睛,老鼠父亲衣着的钱孔等,就是通过这种技法完成的。动画中的圆孔不求饱满圆润,而是带有些粗糙的刻痕,体现出老鼠的狡猾。“月牙形”:这是类似月牙的剪纸符号。在动画中用在了老鼠耳朵与鼠姑娘头上刘海处。《老鼠嫁女》动画与鱼皮剪纸风格有着重要联系,也有类似的特征,空间处采用剪纸的构图理念,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约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创意与想象,同时都具有万物有灵的思维观念。

鱼皮剪纸追求原始原生态的美感与装饰性表现,不是具体客观事物的临摹,是在原有物象造型基础中加以美化,将形式美与内心的情感完美结合,从而在造型表现中显得尤为自由与奔放,不仅具备了客观事物的元素,也富有创意的视觉张力。

中国剪纸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精髓为中国动画所吸纳。剪纸动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动画片《人参娃娃》,1961年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1979年获埃及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动画片《金色的海螺》,1964年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

参考文献

篇6

海的传说―涛声神曲

恰如其蓝色的外表,海有着深不可测的魅力,其性格也极其丰富。它有母亲般的亲切、柔和、细腻,也有暴君般的粗鲁、阴郁、变化莫测,让人对它爱恨交织。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在涛声中传唱至今。说到海的传说,木木颇有些大家风范。我们就听他如数家珍、娓娓而谈吧!

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众多海神的统领,海上狂风的形成传说源于他的发怒――他用三叉戟(jJ)拍打海面。希腊人为讨得海神的欢喜,在最危险的峭壁上建立了宏伟壮观的海神庙。此外,希腊大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丝。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海神有着不同的版本,除去我们熟悉的海龙王、虾兵蟹将、龟宰相之外,还有着更为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陆地的四面都是海洋,每个海洋都由一个皇帝统治。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南海之帝为倏(shO),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但是,这三个人的交往却是一场悲剧。倏与忽去拜访混沌,受到热情招待。他们为答谢混沌就给他开凿七窍(七个窟窿),凿了七天不想却把混沌凿死了。

面对凶险的海洋,海洋文明悠久的西方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英雄历险故事,如荷马的《奥德赛》、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也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描写海外世界的、充满丰富想象的《山海经》一书。在《山海经》中,海外的人形状千奇百怪。比如:“灌头国”的人长着翅膀和鸟样的嘴;“长臂国”的人手很长,站着就能触到地面,在海里捕鱼只用手就可以了;“一臂国”的人只长了一个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长股国”的人身子和正常人一样,但是腿却有三丈长,于是他们常常背着“长臂国”的人下海捕鱼,各自发挥长处。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海洋怀着深深的恐惧。

“灌头国人”? 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鸟人?

故事链接

《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返程回乡的海上漂流故事。奥德修斯因为献“木马计”触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海上漂泊10年,历经艰险,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重重困难,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

趣味擂台

为增进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各派海洋神话代表队一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竞赛。

中国PK 西方

龙王 波塞冬

妈祖 忒提斯

哪吒、八仙奥德修斯

篇7

关键词:猫;文化;中国;日本;复杂心理

猫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宠物之一,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关于猫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影视作品等。日本关于猫的描写早在《日本灵异记》、《枕草子》、《源氏物语》上就已出现。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形成了现在日本独树一帜的“猫文化”。“招财猫”、“猫咖啡店”等关于生活方面的猫现在十分流行。关于以猫为主题的小说,动画,角色群,也有很多的代表作品。《我是猫》、《HELLO KITTY》、《哆啦A梦》、《猫的报恩》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名。同样在中国也有很多关于猫的神话传说和语言表达,但较之日本为之甚少。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对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猫却持有相当大的不同印象。本文将通过有关猫的文献,谚语,传说,影视作品等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中不同的猫的认识展开叙述,然后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了解两国文化。

一、先行研究以及问题点

有关日本猫文化的研究很多,通过对这些先行研究的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从语言方面,赵(1998)对有关猫的谚语进行了总结。李(2010)对猫的惯用语进行分析,得知很久以前猫和人类的生活就密切相关,并列举了有关猫的文学作品以及传说。从文学作品方面,张(2004)第一次分析了猫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介绍了猫文化的形成情况。李和柳(2009)通过分析神话传说中的猫形象,把猫分成了三个种类,并提出了猫与女性的关系。从文化方面,韩(2005)说明了招财猫的由来等。从动漫方面。殷和王(2013)分析了动漫中的猫形象。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于猫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方面。而通过中日两国猫形象的对比分析两国文化不同的文章少之又少。本文将重点分析两国猫文化的异同点,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爱猫,赞美它,把它当成人类的朋友,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又要鄙视侮辱这可怜的动物。本文将从关于猫的谚语,传说,动漫等不同角度来看人类寄托在猫身上的这种复杂感情,从而找出中日两国猫文化的异同点,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二、中日两国猫文化的相同点

首先,先介绍中日两国对猫的四个共同点:一、据史料记载,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猫都是在宗教传播中从国外被带入国内并走进一般大众的家庭。二、猫最初都是因为猫捉老鼠,保卫庄稼,驱除鼠疫的本领而受到赞美与喜爱。三、因为猫的温顺,乖巧,可爱的娇小形态而作为宠物受到大众的喜爱,寄托自己的情感。四、自古以来,两国对猫的认识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日本人对猫有畏惧和喜爱的复杂心理,猫在《日本灵异记》、《枕草子》、《源氏物语》等被描述为猫妖的形象。且有关猫的惯用语也大多贬义,但另一方面猫在人们心中也有正面的形象,比如日本寺庙还有神社里会看到祭祀猫的现象,日本人把猫看成神灵,相信它能消病去灾,招财纳福。同样中国对猫的情感也是复杂的,自古就有“猫改不了偷腥”“猫哭耗子假慈悲”的说法,但也会形容人时“像猫一样乖巧”这样褒义的描写。

三、中日两国猫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对猫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只列举了主要五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两国文化中黑猫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日本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描写黑猫的出现代表着恶兆的降临,比如“猫婆说”。至今日本人对黑猫都有种畏惧,把它当成不好的征兆。这也经常反映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比如《夏目友人帐》中出现的黑猫。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例如在门口挂一个坠有黑猫的风铃,有些富人,用黄金打造猫作为装饰,一定要用漆涂成黑色才行。二、在日本猫是神佛共奉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日本的神社还是寺庙都有供奉猫的现象,这种现象恐怕全世界除了日本再无其他。这是由于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猫救人的故事,比如招财猫的由来。三、在日本的谚语和传说等中,关于猫的表现和描写要远远多于中国。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独特的爱猫情节。四、和中国不同,日本人自古就认为猫有超能力和灵力。这种形象经常出现在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比如《夏目友人帐》、《向日葵的她》。众所周知是通过不断模范和吸收外国强大文化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比如中国的唐朝,近代的英国,现在的美国。它总是一路追随着强者的脚印,可以看出它对强大的事物有着崇敬与崇拜之情。而日本人就觉得猫是一种强大的生物,它可以飞檐走壁,而且人们总说猫有九条命。这是赞美猫由于天生精灵,行动敏捷,因而比别的动物有更强的生命力。五、中日文化作品中的猫形象也完全不同,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大多是通过猫眼看世界,通过猫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对猫本身是没有任何的批判,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例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而另一方面中国作品中对猫的描写大多是用猫不好的一面来比喻人类丑陋的一面,比如鲁迅的《狗 猫 鼠》,通过描写猫令人讨厌的一面来暗讽人类的邪恶。老舍的《猫城记》中也是以猫替代人来批判丑陋的现实社会。这是由于日本人比起中国人更喜爱猫的缘故吧!

四、总结

本文通过中日两国对猫的认识,了解到中日文化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尤其是不同的部分的了解对于两国文明的互相了解以及交流都是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日对猫的认识的异同点,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是没有考察到的,而且在解释其背后的原因也有依据不够充分,分析不够深入全面的地方,其背后应该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些都将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加以完善。(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玉柱.日本的“猫文化”[J].日语知识,1998,1

[2] 李雯.浅谈日本的猫文化史[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02

[3] 李志芳,柳慕云.日本民间故事中“猫”的形象[J].外国问题研究,2009,3,193

[4] 韩维霞.日本的招福猫文化[J].中国科技信息(文化论坛),2005,16

[5] 张秀华.日本文化中的猫情节及其文化折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

[6] 殷林华,王秋菊.浅析日本动漫出现的猫形象[J].青葱岁月,2013,7

[7] 夏目漱石.吾は猫である[M].新潮社,改版,2003

篇8

[关键词] 中国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承载中国文化意蕴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意蕴,是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不可多得的视觉教材。

一、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蕴

以吉祥题材为例,其构成形式就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单成象征寓意,即用一个形象或花或鸟就能构成一个意思”;其二,“复成象征寓意,即通过两至三个以上的形象互相搭配构成一个意思”;其三,“组合象征寓意,用几个复成象征寓意组合成一个意思,体现一个总的主题”。每个构成形式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具体物象和深刻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以单成象征寓意为例,其构成的物象就有禽鸟类中既象征大富大贵和大吉大利、又象征爱情“凤无梧桐不栖”和“龙凤呈祥”的凤凰,有象征喜庆、吉利、喜事逢双、喜从天降的喜鹊,有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和平鸟等;有名花类中象征富贵繁荣的牡丹,有象征雍容华贵的芙蓉,有象征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莲花等;有竹木类中象征长寿的松柏、象征气节的竹、象征富贵和早生贵子的桂树等。以复成象征寓意为例,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花图、寓意“白头富贵”的牡丹白头翁图等。以组合象征寓意为例,有象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和谐美满的“五伦图”――由凤凰、白鹤、白头翁、鸳鸯、燕子组成画面,有象征着经得住考验、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在任何情况下彼此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的“三友图”――由松、竹、梅组成画面等。这些多姿多彩的以吉祥图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或民间风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趋吉避凶的恒定的心理定势,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操的追求。

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以琴、棋、书、画“四雅图”为例,有表现知音难觅的“伯牙抚琴”图等;以渔、樵、耕、读“四乐图”为例,有侧重于道德教化的“舜耕历山”图等;以赤、黄、蓝、绿“四才图”为例,有表现坡豪迈气概的“赤壁怀古”图,有表现山阴道人渴慕王羲之书法、以白鹅换取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之雅谈的“黄庭换鹅”图等;以忠、孝、节、义“四全图”为例,有赞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武穆精忠”图,有颂扬苏武节操、彰显民族气节的“持节牧羊”图等;以菊、鹅、砚、酒“四爱图”为例,有赞扬陶渊明秉性刚直、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园隐居、赞秋菊傲霜的“渊民爱菊”图,有表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品质的“李白醉酒”图等;以悬梁、刺骨、编蒲、凿壁“苦学图”为例,有赞扬衡匡“学无烛、邻舍有烛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映光而读”的“衡匡凿壁”图,有赞扬苏秦勤奋学习、用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刺骨”图等;以“浩帅图”为例,有颂扬北宋杨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等。上述历史文化题材,有的记述了中华民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情操,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有的表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它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题材和其他题材

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例,有“群仙会”图、“八仙骑八兽”图、“八蛮进宝”图、“十二花神”图、“十二生肖”图、“十八罗汉”图等。以历史故事为例,有“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廿四孝”图等,还有用百为单位编成的“百子图”、“百美图”、“百将图”、“百仙图”等。这些题材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热烈追求。

可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这些审美意蕴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还丰富了学生在美术课中鉴赏景德镇陶瓷的内容,更为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古代神话传说作品鉴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我谨向各位美术教师提出诚恳的建议:不管我们的美术教学课时多么地少――普通中学每周只有2节美术课,就是这可怜的2节美术课,还常常被任课教师以各种名目和理由占用――我们都得在每个学期安排1~2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鉴赏景德镇陶器,引导学生鉴赏景德镇陶器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学会鉴赏我国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制品的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历史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加其美丽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方复.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篇9

神话传说涉及远古乐器最早可上溯到伏羲、女娲时代。传说中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的兄妹,箫即为伏羲或女娲所作。《通礼义纂》云:“伏羲作箫,十六管”,《事始》云:“女娲作箫”,均指伏羲、女娲作箫;从“十六管”之言,可知伏羲所作实为排箫。唐河出土东汉画像石中有伏羲、女娲举箫摇鼗鼓图,其一为伏羲右手举日、左手执排箫,另一为女娲右手举排箫、左手摇鼗鼓,可见东汉时伏羲、女娲作箫之说在民间仍十分流行,兹可作传说之一证。又,《礼记・明堂位》云:“女娲作笙簧”,《史记》也从是说。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乐器,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的“笙镛以间”,是说舜时笙已可与镛用于合奏,可见笙的出现远早于舜。

关于黄帝时期的乐器传说有如下几则,涉及乐器有律管、十二音钟、鼍鼓等:

昔黄帝命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之阴,取竹于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古乐》)

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吕氏春秋・古乐》)

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乐书》)

炎帝所处时代与黄帝同,居今河南南部信阳、南阳及湖北随州一带,据传五弦瑟为炎帝的大臣士达所创: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吕氏春秋・古乐》)

高诱《注》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士达,朱襄氏之臣。”

黄帝至尧帝之间,有少昊、颛顼、帝喾诸帝。颛顼时有“尾鼓其腹”发明鼍鼓、帝喾时有奏乐“令凤鸟天翟舞之”等传说: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先为乐倡,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吕氏春秋・古乐》)

帝喾……乃令人,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吕氏春秋・古乐》)

《乐书》言黄帝杀夔为鼓与《吕氏春秋》载“尾鼓其腹”,均指鼍鼓的起源。古语“”即“鳝”,又与“鼍”相通。古有传说鼓的起源与雷有关,《吕氏春秋・侈乐》云:“为木革之声则若雷”,《周礼・夏官》有“辨鼓铎铙之类”,《疏》称:“鼓,雷之类”。《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鼓其腹则雷”,古人以雷为雷神所司,有两种巨兽可作雷兽,一曰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其声如雷”(《山海经》);二曰鼍,即今扬子鳄。

尧帝时的乐器传说亦见于《吕氏春秋・古乐》: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各)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吕氏春秋・古乐》)

舜时也有作乐舞百兽之说: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尚书・益稷》)

以上二则所言“击石拊石”、“ 致舞百兽”内容大致无异,孰是孰非,已难考实。“石”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乐器无疑,究系何物,学界有争论,一般认为“石”即玉磬。

篇10

《山海经》、《穆天子传》是我国最早的古籍之一,成书于公元前先秦。我国的大部分的神话和传说故事都记载在这两部书里,后者还杂有某些历史性的故事。

《山海经》

富于神话传说的一部古地理书。旧说为夏禹时所作,不可信。大约出于周秦间人的记载。全书共十八篇,是后来又有了增删羼改的本子。其字数共约有三万一千左右。全书记载了约一百以外的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它还记载了百来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或世系。它所记载的地域很广,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以及中亚、东亚各族人民上古时代生活斗争与各族关系的重要著作,同时书中所杂有的许多奇禽异兽,神鬼灵怪,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的片段。

《山海经》包括《五臧山经》、《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还有《海内经》、《海外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这些“分经”有若干篇,各篇每节中都依照山水、神人、金王、草木、禽鸟、兽畜、虫鱼等排列的次序分别作各不相同的记载,有就详细列入,没有就不列入。既条理分明又扼要简洁。

本书的神怪色彩很浓。每记一地一神,都附加祠神用物的说明,所以鲁迅认为它是“古之巫书”。但有不少神话传说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科学文化遗产。其中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和自然界的斗争和社会斗争。例如“精卫填海”(《北山经》)、“夸父逐日”(《大荒北经》)及“大禹治水”(《大荒北经》)、“鲧窃息壤以堙洪水”(《海内经》)之类的便是向自然作斗争的有名神话。又如“獾头国”、“长臂国”、“羽民国”、“奇肱国”等神话,更是上古劳动人民根据现实、加以幻想而创造出来的神话。又如黄帝与蚩尤作战,这是《大荒北经》中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两大部族之间的战争;刑天操干戚以舞,这是《海外西经》中的神话,则代表了人民的反抗行动和对上古的最高统治者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而且这些神话是我国文学的土壤和母胎。从它们里面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生活愿望、劳动创造以及英勇的战斗精神:从它们里面还可以了解神话是文学的先导: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后世作品的理解,远者如屈原、宋玉等的《楚辞》,近者如鲁迅的《理水》等作品。

《穆天子传》

历史小说,作者不详。晋代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省汲县境内,从战国魏襄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先秦古书(汲冢书)。本书是其中之一。

《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述周穆王西征的故事。本书又称《周穆王游行记》或《周王传》。周穆王爱好游历,驾着八匹骏马(后文简称“八骏”)到处远游,乐而忘返。途中曾与西王母宴饮唱和。后卷记述周穆王的宠妃盛姬死于游历途中,以及把她运回厚葬的情况。又称做《盛姬录》。书中有考八骏(八骏马)和西王母的故事,为古代神话。《穆天子传》是根据历史与神话传说,并加以夸张虚构写成的历史小说。写作年代当不晚于战国时期。本书全文不过八千五百余字,而所载内容却非常丰富,优美动人。

这部书写作以人物为中心,布局已经略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型。开卷写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着八骏,造父为他驾驶,伯天为他作先导,他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游历了名山绝境。在瑶池上会见了西王母,互相作诗赠答,极尽了宾主之乐事。西王母在本书中已经由《山海经》中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蓬散着头发,佩戴各种首饰)的怪神形象,一变而为相当文雅又有礼貌的女人。用鲁迅的话说:“其状已颇近人王”。

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时,正是甲子吉日。穆王献上白圭玄璧,丝织品一百段。西王母很礼貌而乐意地接受了。第二天,穆王又同西王母在瑶池上宴饮。西王母为穆天子唱歌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意思是,我们彼此天南地北,千山万水将我们隔开。祝福您长寿,还能再相会。穆天子回答:“我回到东土,好好治理国家,使万民得到平和、幸福。三年之后,我将再在昆仑山的郊野里见到您。”然后,穆天子登上太阳沉落的崦嵫山,并把他与西王母会见的事刻记在山石之上,还种下了槐树在旁边,在古的上方书写横额:西王母之山。

后来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加工塑造,把西王母的形象演变成为一位美丽的神女,甚至还创造出一对神仙眷属,又有东王公来同西王母作配成偶了。

穆王的西行,到处受到人们欢迎,并且他把黄牛、丝织品送给西方各民族,把西方各民族的特产如孳木华之实、嘉禾等带回来。穆王所见到殊方异域的种种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在书中都一一加以记载。

八骏在《穆天子传》中是作为西行的惟一的交通工具来体现的。在历代的诗文里,对它有不少的歌颂,从南朝宋齐以下就把它作为图绘的对象,因而八骏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象征。二千多年来,八骏和西王母永远被人们称道不衰,说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