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王教学设计

篇1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教学”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有较浓学习兴趣的文本。自主教学,笔者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变换角色,以“小老师”的身份,按照一定的准则,自主设计出教学方案,以“教”促“学”,“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王尚文语)。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介绍”:一是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二是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三是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四是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式;教师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方案的评价;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设计的教学如果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每人面前都有一台网络化的电脑,每人的教学设计可以即时上传,互动交流。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式

今天我们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变换一下角色,每人都来当“小老师”,设计出自己理想的教学方案,在设计中自我学习,用教的方式促进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同时按照你的设计方案组织同学学习,要学得有趣又有效。

二、教师介绍设计的基本准则

这个基本准则可以概括为“三个遵循”――

第一,遵循学科特点。语文姓“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设计时要有“语言意识”,一要学习文中语言表达了什么(如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二要学习文中语言是怎样表达的(如运用了什么形式、技巧,有什么效果)。不能设计成没有语言学习只有思想教育的“泛语文课”甚至“非语文课”的方案。

第二,遵循课文特点。一是课文《老王》在散文文体方面的共性特点,二是课文《老王》在内容方面的个性特点。设计时要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下(用多媒体呈现):“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请自己直接看教材。由于本教材“单元导语”不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且有“泛语文”倾向,因此建议不照搬。

以上两个方面,在设计时基本可以通过“两特一先”的原则来简约体现: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

第三,遵循设计特点。教学设计要分出先后步骤,每个步骤标上序号,取出名称,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写出自己对该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

请每位同学根据以上基本准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开设计,争取设计得准、细、深、新。“准”是指方案设计准确体现学科特点和课文特点,符合“两特一先”的原则;“细”是指方案设计细致完整,体现设计的特点,有步骤,有名称,有内容,还有对各个内容(问题)的基本理解(解答);“深”是指方案设计的内容或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新”是指方案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有新意,形式能突破俗旧套路并能学得有效,内容能突破既定结论并能自圆其说。教学环节原则上不少于三个环节,不多于五个环节。

每人独立设计,时间30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再充裕些,可以第一节课设计,第二节课交流。)

三、设计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先相互传看书面的教学设计稿,然后口头补充介绍。

之后每组选派一位设计得准、细、深、新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该代表在介绍完自己的方案后,还要综合介绍本组的设计情况。

最后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的过程是继续深化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一要介绍得慢,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教师介绍的是原创的“课文之最教学法”的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步:读了课文后,你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什么?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想说的一句初读感受是:老王的不幸人生让我伤感,而老王的高贵人格让我敬佩。

第二步:读了课文后,你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从文中引过来,并用自己的一句话评价老王的为人。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老王的为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体现了老王心地的善良和品性的纯朴,自己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对落难的知识分子始终心怀同情和尊敬,不会有落井下石的势利之心,更不会有趁机敲诈的奸猾念头。

第三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老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什么?请你引用一句读过的古语来概括,并用自己的一句话对这句古语进行解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老王身上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特点中最突出的是“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即使自己生活贫困、地位卑贱,也要恪守做人的准则和道德的底线,坚守美好的节操。

第四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中最突出的一句话是什么?请你透过这句话,说说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有着怎样的传统美德?如果你还能想到古代知识分子关注下层百姓的相关话语,请引用一两句。

自己的基本准备: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最突出的一句话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王深深的歉疚和对自己深深的责悔。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到作者身上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善于反思,勇于自剖;同情弱者,心存悲悯,对下层百姓充满人文关怀。这个传统美德,屈原就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则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也有诗句:“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师趁此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杨绛生平、轶事(略)。

教师继续总结作者特点:了解了杨绛平日的为人,再看她写的《老王》,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是一个富有爱心、品格高尚的知识分子。

第五步:读了课文后,你对作者描写老王肖像的语言,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是什么?请你说说这一两句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和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对病重不治的老王在去世前一天给杨绛家送来香油和鸡蛋时的肖像描写印象最深。此时的他“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句话运用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王行将就木时的僵硬举动,写法新奇独特,特别恐怖,但也特别有震撼力,读者读了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第六步:读了课文后,你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你先用一句话概括,然后找出具体的例子来佐证阐释。

自己的基本准备:我认为作者写老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没有雕琢之痕,但又是精心选材、巧妙布局。请看课文,先写老王在适应社会的能力上的“底层”――脑袋慢,晚了一步,没进集体合作社,成了一个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再写老王形象上的“底层”――两只眼睛,一只瞎的,另一只有病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后写老王住所的“底层”――破破落落的大院里几间塌败的小屋;接着却写老王品德上的“高层”――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却相等;“”开始后送作者丈夫钱钟书到医院看病却不肯收钱,作者一定要给他,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久病不治的他在去世前一天拖着僵直的身子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表达自己的谢意……强烈的对比,让人为老王不幸的人生感到怜惜,对老王高尚的人格油然起敬。而这些,都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有人评论说:“杨绛写人常通过一些小事的平静似水的叙说,描摹出一个人的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一个‘人’的形象。”(钱理群、罗岗编:《野地里,听听那冷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步:读了课文后,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得到的最大启示。

自己的基本准备:读了这篇课文,我得到的最大启示是: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语的豪壮,而在于用心的真诚。同时,阅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细心赏析文中的人物,还要用心品析作者本人。

四、评价者介绍自己对他人设计的评价

首先每人都当评价者,评价本组成员的设计;然后整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者,评价参与班级交流的其他小组的以及老师的设计。

评价语分两句话,第一句肯定优点,第二句指出不足。评价标准是四个字:准、细、深、新(见前面)。四个方面都达到的,教师给予特别的鼓励。

但如果设计方案在“细”字上不合格,只有笼统的步骤和环节的名称,没有自己具体的理解,则都评为不合格。因为只有在设计中写出自己的具体理解,才能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五、反思者介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思

每人都当反思者,反思自己的设计跟同学的设计、老师的设计相比,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有哪些不足需要调整。

教师最后也介绍自己的反思(只是基本预设,需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调整和生成):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就优点来说,努力体现文体特点和课文特点,在原创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以“最”串起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新意;就不足来说,每个环节设计得比较简单,环节名称有欠缺,环节内容还不够具体。

篇2

关键词:精读课文;教学设计;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0-01

新课程标准把阅读课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显得更科学、更实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实际情况,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应具体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

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以“坚持学生主体性”为原则,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语文素养形成”为目的,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了“读――品――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使课堂教学求实、出新、高效。下边,谈谈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1.“读”,即由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读为先导,通过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何脱离文本阅读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即使形式再新颖、手段再先进,充其量只是作秀而已,没有多少实效。读文本,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开端。不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不读,就不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读,就更不能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本,应该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在设计“读”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读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炼观点,体验情感,形成阅读能力。亦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老王》一课,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来导读: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语句,想一想: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边,你会怎样对待他?

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形象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读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读出了老王的质朴善良、仁义厚道,感受到老王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坚守做人的本分,保持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学生发自内心的同情老王、敬重老王,也深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

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杨绛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读文本,通过分析作者的所作所为,比照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和博爱,他不仅给老王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让老王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学生也自然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

2.“品”,即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欣赏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经典语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再精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以“品”为着力点,通过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自己欣赏的精彩语段,培养语感。这一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审美体验,鼓励他们咬文嚼字,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提高语言鉴赏水平。在设计《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拼读成群的短句和精彩的排比句,感受这些句子描绘出的气吞山河的热烈气氛、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激情和强烈的节奏,领略文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在“品析”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学生大都能找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我接着引导他们品析动作描写的妙处:“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写出了父亲吃力的样子;“缩”细腻地写出了爬法,又点出了爬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体肥胖,爬得很费劲。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我引导学生品味“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启迪的句子,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哲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写”,即由学生将感悟诉诸笔端

篇3

一、深刻理解微课程的精髓

微课程是以视音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试听化,使之为各种便捷显示终端的自主学习者提供简短、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内容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它为微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全新学习体验。微课程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

1.微课程时间短,内容精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紧扣主题、突出要点、聚焦问题、简明扼要等要求,在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里,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方面。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微课程就是到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素材视音频,插入到传统教学中辅助教学。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它忽视了微课程的实效要求,起到的作用也是微小的。

2.微课程易操作,易传播

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使用方便,学习者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查阅教案、课件、习题、教学设计等辅教学资源,有的微课程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微课程设计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太高,主要是以突出教学实效为关键要素。以往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教师为了寻求丰富和多彩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对上课所使用的辅课件、视频等进行一下“花哨”的编辑和制作,这样就往往会喧宾夺主,转移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微课程要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

微课程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搜索到所需要的课程后,自定步调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评判一节微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教师讲的或者设计的多么完美,而是在于这节课程是否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展示教师的风采,展示教学技能或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景,而是以如何服务好学习者的学为课程重点。如果教师还是旧思维,像以往在上公开课时,以寻求课堂活跃、师生和谐、精彩频出的课堂效果为设计目标,那绝不是真正的微课程。

当然,微课程短时间、精内容的特点,以及以辅、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要求,决定了整个课程呈现的是点状相连的“线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不足。要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零碎的知识,一节微课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学习者要学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就需要以若干节微课程组成专题式或主题式的系列化、连续性、相对完整的微课程群。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微课程时,就要有这样的长远的目光,有系统的计划,不仅仅局限于“单打独斗”的单个微课程。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笔者选取杨绛女士的《老王》这篇记人散文,尝试进行了一次微课程设计。这篇文章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品质,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

为此,笔者尝试了本文的微课程设计:采用音频的形式,设计了几个小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1.微课程设计一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文章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走近老王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希望学生能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

这则微课程音频传给学生后,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结合微课程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进行了讨论,但根据学生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情况看,学生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同组的教师也提出,这样的教材处理太平面,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2.微课程设计二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笔者又设计了第二个《老王》一课的微课程:

(1)朗读、感知

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请同学们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关注: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基本是物质上的帮助。

(2)研读思考: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关注: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老王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这则微课程,传给笔者教学的另一个班级,但从第二天师生上课讨论交流的情况来看,也和第一则微课程设计一样,没有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

3.对两则微课程设计的反思

笔者对两则微课程设计进行了细致反思,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篇4

现代课程模式由传统课程模式的过于偏重结论性、知识传授、概念系统知识的掌握运用,向过程性、问题探究、情境建构、学会学习转变。“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强调“能力”“意识”“视野”而不单单是“知识”。观念决定行为,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在教学中贯穿三个基本环节: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策略。教师要做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悟意审美;汲取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生命人格的发展。

一、质疑促思,自主探究

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传统的教师组织学习内容向设计学习经历变化,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而非居高临下的概括灌输。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思考、对话、自主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智力,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合作交流,变“学会”为“会学”。而主问题的设计和板块思路不失为一种质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课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问题的设计。美国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教师可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激疑性、探究性、发散性的主问题,激发高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同样写水清澈,柳宗元和吴均有何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呈现:我不喜欢小弗郎士——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贪玩、总迟到、不爱学习,还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我也不喜欢韩麦尔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体罚学生,拿戒尺打学生;还叫学生替他浇花;甚至他干脆给学生放假,自己去钓鱼,还不认真讲课。这是我的看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小组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如《蚊子与狮子》的课尾设计:假设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发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职员,正好有蚊子、狮子、蜘蛛来应聘,请问作为老板的你,你会招聘谁呢?你又会放弃谁呢?说出理由。学生回答会异彩纷呈(招聘蜘蛛:技术性人才;招聘狮子,狮子有绝对的实力,有正义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为社会需要敢于挑战的人;三个都招聘,它们各有所长。绝对不会招聘狮子,会威胁老虎的地位;不会招聘蚊子,因为会捉弄老虎;不会招聘蜘蛛,它只会等待,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巧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思维火花,使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当然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问题,要求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学中,也要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鼓励质疑文本,并引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合理解读。这些质疑的过程,就是按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推进生命的过程。

板块式设计。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既要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伙伴、或者自主选择他们所习惯的方式呈现阅读体验,如朗读、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和自己的风格选择恰当形式引领他们阅读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沁园春·雪》的板块式思路设计,精简、优化教学环节,精妙的分层朗读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竞技者、表达者、展示者,是以“学”为中心的生动的课中活动:1.读出字词句的力度。(上阕)2.读出若干字的长度,如“望”、“惜”、“须”、“妖娆”、“俱”、“数”。3.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学生找出并齐读下阕)。层次简练,美轮美奂,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学生在吟咏之间领略到“吐纳珠玉之声”,在展示之时体验“舒展风云之志”。又如《女娲补天》,以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沟联西方《圣经》上帝用土造亚当。使学生能够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和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充分时间思考。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教师提问必须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话或干扰。不要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教师的喋喋不休、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失语、人文的失落,也就听不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教”不仅仅意味着“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还意味着“欲擒故纵”的延迟介入,甚至“放虎归山”的不作介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要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对话互动,悟意审美

新课改迫切要求教师改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交往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转变。“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应把它看作一种阅读态度,一种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余映潮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就是“美”的发现,“美”的感悟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对话,贵在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悟意审美,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的过程,而非结论。

文本细读,深度挖掘内涵。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王君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在混沌中出生入死冲杀突击,历经了脱胎换骨的灵魂历练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从体验语言入手,由一个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灵里去。如《那树》,树被砍倒下时人们“只知”马路上的路灯变得更宽阔了,却“不知”什么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出人类的盲目、愚昧、无知、妄为,感悟到语句意味深长,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忧患。再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处有大意,寻常之处见匠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探宝、寻宝的对话感悟过程,从而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于无声处听惊雷。教师挑战的不仅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更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互文解读,体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让课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例如杨聪执教《杨修之死》,当课堂上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认识倾向于杨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看杨修,屏幕出示李敖说的一句话。又四次展现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了互文解读,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杨聪老师提供与文本相匹配的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步步推进对话与“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观点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笔下的“麦田”的悬崖边,不让学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是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成长,是依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感悟生命,浸润生命的历程。

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批判或倡导)。教师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体验、角色内省、角色评价等。如全国一等奖的课例《小石潭记》: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与柳宗元对话。教师深情示范后学生思维活跃:伐竹取道——寄寓与世隔绝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忧伤;空游无所依——寄寓贬官永州报国无门的苦闷;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艰险......再如《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学《故乡》: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学《老王》:你认为,在与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会愧疚?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更高的热情和意愿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生命在对话中绽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构体验,蕴情感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新课程强调情景建构,注重孩子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独特感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学为中心的感悟课堂,通过诵读体验、品味涵泳、联想与想象、咀嚼与回味,从而拨动心弦,形成追求充满人文情怀的、闪烁智慧光芒、荡漾融融爱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读、演读,体验情感的醇厚。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诵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是生命张力的载体,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师只需督促诵读,“放牧南山”,非诵读不足以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非诵读不足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温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树》的第八段:“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美文本身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时认为《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为此,她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2.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3.饰看客,“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理解、震憾。引领学生在演读中体悟到最浅淡的文字,却承载着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唤醒,建构人文情怀。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师教学《归园田居》,导入时播放了羽泉演唱的《归园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词,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课快结束时,此老师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开心农场’的游戏”、“农家采摘游图片”、“英国女王的‘后菜园’”、“美国奥巴马‘有点田’”、“北京现实版的‘开心园’”,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田园生活别样的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了陶渊明的情怀。又如《聊斋志异》设计结语:尝尽世间辛酸,识遍人间艰辛,阵阵风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书香能致远,痴心浩荡铸经典,人鬼情未了,《聊斋》成了我们的、也是世界的《聊斋》。同学们抽空到“聊斋”坐坐!这样的一些教学语言,不但能显现出一种教学艺术,营造情感氛围,还能促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此种种,诗意的课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语文,才能培养出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

再如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蕴意,课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学作品资料。这些文学作品的植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文化的大背景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构情景,巧妙无痕地帮助了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

语文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关注学生感悟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应以“学为中心”,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所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识的“纤夫”。当然,这并非是对我们当前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作出的必要调整、完善和发展。几点粗鄙看法,惭愧贻笑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篇5

一、情境预设------转轴拨弦三两声

根据笔者的调查,课堂的前五分钟很少有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如何将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呢?问题既然来源于学生,那就让学生自己解决。笔者就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安排五分钟的演讲时间,并给每个学生编上号,每节课前由一个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或诗歌板书在黑板上(利用课间的时间写好)。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激情,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前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导课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往往是一节课精彩的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导语。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1.设置悬念,触及重点,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亢奋状态之中。比如我在讲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流过眼泪,那么,我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眼泪呢”,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男人有泪不轻弹”,有的说“只因恨在伤心处”,也有的说是“喜极而泣”,回答真可谓千奇百怪。“是的,眼泪往往能折射出我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雨果笔下的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流下的第一滴眼泪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心中就会有疑问:这个人是谁呢?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会流下他人生中的第一滴眼泪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读这篇小说。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入情读文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我在讲杨绛的《老王》时,我是用一组反应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助的图片(附有文字说明)导入的。看完图片后,全班同学有的义愤填膺,有的低眉叹息。我顺势就问:“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们激动了:“他们太可怜了!”“他们太冷漠了!”“那个学生真没有素质!” “那个中年男子怎么那么没有同情心啊!”…… 在直观情景的刺激下,学生们对不幸者的同情心顿时被唤醒,这时我说:“社会中这样的不幸者有不少,今天我们再跟随作家杨绛去认识一位不幸者---《老王》。”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颗同情之心,一种怜悯之情入情读文。

三、课堂教学过程-----大珠小珠落玉盘

1.巧妙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这也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地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当然问题不是随意的,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我在讲《老王》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一起看看文中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2、你怎样看待文中的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看看现代人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什么?3、你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灵活处理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灵活变通。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变通可以是前后的变通,也可以是主次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恰当取舍。取舍,就是要“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并坚持学生都会的不要讲,全不会的不要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要讲。

四、总结拓展------此时无声胜有声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阅读法、联想法、设问法和整理法。

2.课外练笔

篇6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章让不少一线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是总觉得前辈教师已经“珠玉在前”难以超越。

所谓“难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明确指出: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老师都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难文浅教”的探究:

一、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曾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聆听了南师附级教师王栋生的讲座——《语文教师的素养》,就提及如何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从而替代了无味的条分缕析。当时提供的课例为《林黛玉进贾府》,就抓住了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这个细节。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还用半旧的靠垫?这是一个笔者个人认为很经典的案例。学生在沉浸文本,仔细研讨过后,才明确其实这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因为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原因。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渊源。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地位显贵。原本被语文教师们畏为“难文”的经典课文,一下子就降低了门槛,原来只要将一些修饰语重点揣摩融会上下文、并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难文浅教”不是神话。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曾有意识突破各类参考书的拘泥,希望能上出新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策划者,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吃透文本”,当时笔者注意到文本中不为人注意的“清冽”而不是“清洌”。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清洌”来修饰水色,难道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用的是“通假字”?笔者特地查找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本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古代文学读本》之后,再次玩味揣摩,才顿悟到什么叫一字传神、不可易动:“清”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水色,而“冽”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氛围,与下文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作者凄苦落寞的心境不谋而合,而如果只是“清洌”的话,那只是表明小石潭的水很清而已,并不能将作者的心境融会其中,也是对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好注释!真可谓更能体现大师手笔,情景交融。“冽”冷而“洌”清,各得其妙,而在课堂上让同学讨论使得他们深刻地挖掘了“清冽”的内涵,可以说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情感彰显无遗。从这个词入手,师生很快就能共同感悟柳宗元的文字驾驭之妙,以及表达的抑郁之情。这比反反复复的分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依旧是在《小石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中,我还注意了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闲笔”。还是在《小石潭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此处被诸多语文教师“打入冷宫”的闲笔,并在2009年南京市第六届先进教研组验收的研讨过程中提及:最后一段仅仅是为了忠实记载同游之人吗?笔者认定此处闲笔不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水至清,然而却有游鱼百许头,那么一代文宗是不会不知道“人至察则无徒”的,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遭人诽谤,怀才不遇,然而他依旧有志同道合者,比如吟诵“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刘禹锡,比如与他一起“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放纵的吴武陵等人,另外《永州八记》的开篇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亦有“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我想最后一段不是闲笔,除了永州的山水可以慰籍他的心之外,还有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也兴致颇浓!从而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这一观点,也与后来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B版的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马宗昌教授《试析〈小石潭记〉的蛇足》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一意外发现也让笔者更坚定“难文浅教”的探索之道,我们教师平时在读教材的时候就要“把玩”、揣摩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作品,是那种属于文字看似浅显然而却涵义隽永的妙文。虽然作者一片深情,教师也感动之至,但是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年代毕竟较为久远,往往不为这分情感所动,甚至“没心没肺”地会嘲笑老王的外貌和苦痛。虽然也见识过不少老师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上各出奇招,但是遗憾的是似乎并未撼动学生心魄、拨动他们的情弦。后来笔者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捕捉到了其中的一句话,一句看似平淡却是无限酸楚的话,杨绛看到一处破破烂烂的房子随口问道:“老王,这是你的家吗?”请注意老王的回答,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什么是家?众所周知,家就是有家人、有灯光、有欢笑、有人为你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等你的地方。然而作为鳏夫的老王、身体僵直、视力不好的老王却是孤苦伶仃到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所以那座房子尽管也能遮风避雨,然而在他的心中永远只是个“住的地方”而不是“家”,将这句话自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老王的苦不就不言而喻了吗?加上我的学生是住宿班的孩子,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学生就联系上下文印证了老王的“苦”不仅来自于身体还来自于生活,教参上所说的“窘迫”、“凄凉艰难”等不都是可以在分析这句话时如抽丝剥笋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继续挖掘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了那么多年、连家都没有的老王,却依然保持不耍奸、懂感恩的品质,那么他的“善”不也是力透纸背、跃然纸上吗?

三、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难文。但难就难在这篇课文太为人熟知了。因为在妈妈的怀抱里学生们就可能听过,更何况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小学就学过,甚至都排过课本剧在“六·一”节汇演过,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只定位在让学生复述课文、评价丑小鸭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的话,就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我还特地听了本区兄弟学校一位高级教师的市级公开课《丑小鸭》,虽然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采取了电视连续剧复述课文的形式,并且将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细节都巧妙地改成举一个黄色的小鸭子……说实话,尽管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总是觉得缺乏一定的深度,毕竟再华美的形式也不能代替内容的厚重!

笔者引导同学们学习本文时,拒绝了外在形式的羁绊。这节课就围绕一个重点:找出丑小鸭离开四个地点的动词并联系文本感受小鸭此时的心情。回到文本,我们会发现丑小鸭离开养鸭场的句子是——“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一个“飞”字同学们体悟到的是丑小鸭逃离养鸭场的迫不及待,一个“逃”字足以写出丑小鸭众叛亲离之后的哀伤和被迫离开的仓皇;离开沼泽地的句子——“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场上跑。”就是“跑”字,而且连续四个跑,一气呵成,同学们发现小鸭离开这快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以及劫后余生的恐慌;离开老太婆的家的句子要简单的多——“于是小鸭就走了。”多么绝妙的一个“走”字呀!或许老太婆的家是温暖的,面对外面世界的颠沛流离,这里也许会成为丑小鸭的安乐窝。但是如果小鸭一直都守在这里,丑小鸭将永远是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请注意离开农场的那句话——“幸好大门是开着的。他钻进灌木林中新下的雪里面去。”,一个“钻”字,丑小鸭在这个鸡飞狗跳的环境中乘人不备“钻”进了雪里,而恰恰是这次离开最终成就了丑小鸭,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却是——一只天鹅!

众所周知,童话是给孩子们看的,但是随着他们不谙世事到心智的渐渐成熟,不同的时间段,孩子们看童话所得到的道理与感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们读出“字缝中的字”来。抓住动词,学生在鉴赏作者用词之妙的同时不仅仅窥见小鸭离开每个地方的心境,更可以见证丑小鸭的成长,从被迫的离开到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其实,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天鹅,只是他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鸡鸭们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衡量“天鹅”,所以成长中的天鹅也就成了众人嘲笑的丑小鸭,这种世俗的目光往往是无形的刀剑。

篇7

每上完一节课笔者常常面临一种困惑,就是“我的这堂课到底上的怎么样?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是否有效?”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评价方式是评课,评课的形式有这样几种: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师生互评式等,这种评课活动的意义在于我们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初衷是很好的,但这种活动不能常常举行,往往还会流于形式,有时个体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太强,于漪老师说:“我也听过一些评课老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亮相、自己诉说。”这种评课往往具有三无的特征,即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评课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而复盘式评课突破了传统,变三无为三有,即评课有合作、有证据、有研究,大大弥补了传统评课的不足,很有创意,且易于操作。

所谓复盘式评课,最早是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从围棋中获得的灵感。笔者在国培班学习期间,有幸聆听过他的讲座。围棋中的复盘,就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运用在语文评课中,就是让上课的老师在课后将这堂课的整体过程进行反刍,再回忆一遍,将过程按要求进行反思并填表,以此来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以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下面笔者以《沉船之前》为课例,来说明这一评课的具体过程。

《沉船之前》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小说剧本的节选,写的是沉船之前船上各色人物的表现。课前,我们在没有任何“教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放手一搏,独自研读文本、自行备课,然后由河南的一位女老师代表执教,这是一节新授课,也是一节常态课,然后我们共同观摩了这一节课,实际上也是在换角度审视我们自己的课堂。课后魏教授叫她填了一个有趣的表格,并要听课的老师做补充,大家共同合作看是否有遗漏之处。表格的内容包括五项:1、教学目标(学生学什么的问题)。2、老师教的活动(包括老师提了哪些问题,设计了哪些活动等等)。3、学生的活动(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读书等各项活动)。4、学生学到了什么?5、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两项检查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能力,培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填完表后,魏老师让这位老师将教学目标和老师的活动及学生的活动进行连线,看看老师和学生的活动哪些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能否一一对应起来。这可难住了这位老师,再三思索后她终于勉强连起来,但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根本联系不上,大家也正在踌躇之际,魏老师微笑着揭示了谜底,他说,自己课后也“秘密”调查了几名学生,问他们课堂的收获,谁知他们只记住老师说的一句话——人要死的有尊严。证据确凿,让人哭笑不得。静心思量,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老师都是依照教学惯例或照搬教参上的内容来讲课,做忠实的“教参搬运工”,但当无教参参考时,我们往往乱了阵脚,不知所措,不是深入解读和研究文本,而是依照教学此类文体的惯例,照搬模式,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掌握了什么,结果却常常出乎我们的预料。而复盘式评课引导我们在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它会告诉我们哪些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哪些是虽依照惯例自我感觉良好但却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无效行为我们要勇于舍弃,时常问问自己我的这一教学设计是为了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经常在自己的常态课后给自己复复盘,长此以往,我想会大大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实际教学,绝不能建立在对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架空分析上,而应让课堂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贴着课文教语文,静下心来,把思想的犁铧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对语言文字本身玩味涵泳,捕捉语句中传递的文化脉搏,琢磨人物事件,体察情感思绪,最终实现与文本作者的交流、碰撞,然后根据学生情况,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

一位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的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之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的这一节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是基本的语文知识,还是一些语文技能?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学会了几个词语,还是引导他们掌握了归纳概括的方法?记得在听中国名师讲《老王》的时候,有幸听了于映潮老师这节散文欣赏课,课后听课老师随机询问了几位听讲的同学,有的说这节课学会了如何欣赏散文的语言,有的说了解了文章的铺垫手法,有的说领略了散文的意蕴美等等,总之各有收获,这就说明这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语文课堂。而我们一般老师的课堂虽不能像名师一样高效,但最起码要做到一课一得,扎实有效,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学生!

如何检测自己的教学有效与否,笔者认为复盘式评课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科学的是经常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复复盘,课后多去问问学生的收获,我想这对构建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篇8

2018年7月12日-7月21日,2018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省级培训《临床护理思维》项目在东南大学开班,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来为江苏省培训职教师资2000余人,2018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学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我很荣幸参加了由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本次培训班,与来自省内不同院校的29位老师进行了学习交流,整个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合理、师资雄厚,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内容包括分为理论操作学习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不同于以往培训班单纯的理论上课,这次既有集中授课的专家讲座,又有内、外、妇、儿的临床见习课,同时临床护理专家还现场演示了PICC置管、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使用,还有学员之间的集中讨论交流。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理部徐翠荣主任作了题为《临床护理教学现状与实践》的讲座,徐主任分别从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临床护理教学带教方法、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估、临床护理教学存在问题五个方面介绍了目前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中国目前主要是以实习机构(医院)为主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带教方法主要有目标教学法、分阶段教学法、整体护理模式教学法、联想推理教学法等,临床护理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时间和精力不足、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实习计划不明确不具体及落实不到位、实习内容和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临床护理教学实践方面徐主任分别从能力培养、带教架构、带教教师的选拔、如何编制实习教学计划、实习管理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中大医院临床护理教学的创新实践。同时徐主任还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护理管理与教育》,分享了她在美国学习期间的体会,如美国护理教学师资配备高度重视,护理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护士是医院真正的第一主人,美国护理管理与教育重视护士人力配置和培养、高技术支撑形成的科学严密的安全系统等。

东南大学医学院董榕教授作了题为《更新教学理念,做好课程教学设计》的讲座,她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与体会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全部忘记,把考试背过的东西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没有受过教育,可以剩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智力活动的能力、独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她还指出认清教育的本质才能明确教师的职责,认清教育的本质才能正确凝练和选择教学内容,认清教育的本质才能正确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通过与我们分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详细讲解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董教授指出培养目标需详实,详实目标是质量源头,拒绝各级目标的空洞化,设计详实的培养目标,不仅使教师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学什么,怎么学!接下来她就当前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从备课、讲授、讨论、答疑、作业、考核六个教学环节为切入点引导大家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思维活动组织者、促进者及合作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理部鞠昌萍主任与我们分享了台湾游能俊诊所所闻,从人力资源配置、诊所主要收入来源、健保局评比内容、就诊流程、“朝见式”的诊疗、营养卫教工具、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分享了台湾多赢的糖尿病优质服务模式。同时鞠昌萍主任还作了题为《基于优质服务的沟通技巧》的讲座,她指出良好沟通的原则包括对想表达的内容了然于心,简洁地表达信色,确认信息已被清楚,正确地理解,并结合了很多身边发生的事例,如老王的故事、公平问题,分析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沟通技巧,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对方理解,考虑患者的自尊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李国宏从历年的比赛项目、组委会及裁判组成、操作特殊要求、护理技能教学与护理技能大赛的差异、指导经验回顾、选择及训练学生的注意点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的简介。

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刘乃丰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东南大学医学院,并做了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的科普健康教育,分享了目前的热点问题“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东南大学护理系基础护理教研室主任陈亚华的《循证护理》让我们学会在教育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学会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效吗?从而确立问题,发现问题去寻找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评价证据,运用证据去进行检测。东南大学医学院人文护理教研室主任潘洁的《伤口护理新进展》,让我了解了伤口护理的发展、伤口护理的原则以及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作用,让我对现代伤口护理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在胸外科见习,护士长详细的讲解了目前临床上基础护理技术方面与书本上的不同点:分级护理的最新标准、患者入院出院流程、采用信息技术进行静脉输液的查对方法、新型氧气湿化瓶的使用、营养泵的使用、垃圾的分类处理、自动排痰仪的使用、压疮使用的各种新型辅料,以及给我们看了东南大学汇编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该流程的编制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操作中注重与患者有效交流,改变原本只有操作步骤,护士不知交流、不会交流、不敢交流的局面,同时对关键步骤进一步说明,使护士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实用性、指导性强,切合临床及教学需要,值得我们借鉴。护士长还给我们讲解胸外科的专科护理知识如:如何指导病人缩唇式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在消化内科见习,护士长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看到了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还非常有幸观摩了消化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导施瑞华主任的手术,施主任不但技术高超,而且非常关心患者,会从患者出发安排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德医双馨,值得我们学习。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途径

情感教育即:教育者按照相关教学要求,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变化。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实施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文学性质、情感性质极强的科目,语文教师更应是情感教学的积极扮演者,韩愈《师说》中这样评价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使命,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品格。文章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做一浅要分析。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情操。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工具课,作为一门蕴含人文性质的科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高尚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被作家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

2.加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引导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三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初中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及方法的讲解上,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走近作家内心,与作家进行心灵对话,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及节操,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具体实施途径

1.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备丰富的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发乎于情。”郭沫若也说:“文学本质源于感情,文学家用作品表现自己的内在感情,不管他的目的是有意或是无意,需在读者心中引发同样的感情。通常,作家的感情愈普遍、愈强烈,那么作品的感染力就愈普遍、愈强烈。”同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愈丰富愈强烈,那么学生受到的情感冲击就愈强烈,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就愈透彻。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无声的文字通过加工、创造,转化为激动人心的语言传递到学生心中。教师要善于发掘作品中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思想、精彩的语言、深奥的哲理,带着浓浓的情感去教学,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探索、去思考,那么学生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滋润与升华。

我在杨绛的《老王》教学中体会颇深,大师看似平淡实则精微的笔下: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间塌败的小屋、一瓶香油、一包鸡蛋、一双蒙着一层翳的眼、一副直僵僵的病躯,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的冲击之下,立马让人唏嘘不已,同情悲酸之情涌上心头,课堂上我动情的描述让学生不仅看到的是贫穷卑微但精神不受任何污染,淳朴的老王,也对以善良体察善良的杨老身上散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赞叹不已。从而也水到渠成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社会道德现状,在忧虑、批判之余也学会了自我反省,唤醒了孩子们对不幸者的人文关怀的社会良知。哲学家康德曾说:“只有自己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够教育他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的标准。俗话说,为人师表,就是强调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品格、用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积极的个性、深厚的爱心、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优雅的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一个思想狭隘、没有爱心、不负责任、精神萎靡的教师难以教导出优秀的学生。语文作为一门极具文艺性质与道德情感性质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内涵,为学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渗透氛围。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包含:务实的学风、活泼的教风以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及个性,进而尊重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乐学气氛。学生置身于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自然会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在学习中树立健康人格。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渗透氛围,需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经典文学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巧妙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类似的情境,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时,可将小说中的四处众人的哄笑改写为四个独立的情节剧本,让学生自导自演,整节课堂是孩子们的舞台,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完毕后,在点评交流大家的演技之余,同学们也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探讨,揣摩了孔乙己和“众人”的心态,明晰了众人的哄笑是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麻木的哄笑声使孔乙己得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通过亲身经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反封建主义的主题的思想情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整堂课孩子们的欢笑声和朗朗的发言声挤满了整个教室,师生其乐融融、平等、愉快的教学互动加强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出深情、释放感情。我国古代便有:“三分诗,七分情”这样的说法,朗读是释放情感重要方式。一个好的朗诵,不仅可让读者忘情,更是让听者动情。不同的文章风格,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朗读策略,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朗读应注意节奏与重读及弱读,在深层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语调时而欢快时而缓慢,情感时而欢喜时而悲伤,用声音来展示作品画面、形象,在身亲其境中,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同时也是适合于朗读教学,首先听磁带中的名家范读,在深沉的音乐背景下,范仲淹慷慨悲壮,激扬高歌的形象跃然纸上、满坐寂然、为之动容,大家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中。范读结束后提出两个问题:大家此时的心情如何?范读给我们怎样的朗读技巧上的启示?孩子们踊跃发言,侃侃而谈,没有老师冗长拖沓的解说,具体而微的点拨,却分析的头头是道,丝丝入扣。在最后的自己试读环节中,大家跃跃欲试、情感真挚、声音铿锵有力。整节课同学们读的不亦乐乎!朗读情感体验教学既让学生领会内容,产生审美的愉悦,又感染了他们的情操,学习到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学们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又充盈着快乐和成就感。

总之,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应灵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力寻学生、教师、作者三者间心灵契合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人文化的“大语文观”。

参考文献:

[1]张利民.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界. 2011(07).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细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亦是语文老师的高明之举,这种教学方法,既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真可谓一箭三雕矣!在教学中卖点关子,关键时刻点到为止即可,有意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勤奋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富有魅力。

二、概念的界定

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的定义

语文教学的"留白"神似于绘画艺术"留白"的"计白当黑",它让教师教学设计的"留白"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舞台,这个"白"由学生来填黑。谨给语文教学"留白艺术"下如此定义:它是语文教学基于师生对话生成教学目标与内容并有机选择教学方式的一种模糊教学艺术。

它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它的"留"是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必须预留的时空间,但又无法完全预期到其在何种环节出现或以何种形式演绎;它的"白"否定了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但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机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以期待学生成为补白之巧匠;它更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但又不承认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它的呈现方式是"留白"的随意性或不精确性,但同时是对精确性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精确地指向了每个学生个体的语文素养的有序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

(一)组织课堂巧"留白"

1、意境创生"留白"

情境模拟法,限于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要载体,语文文本中情境多数不可能完全还原至原文的实景,另一方面,语文也往往不需要这种真实的还原,这种无法复制的缺憾,会带来语文永无止境的崇高美感。那么,就需要教师在体验文章情境的手段上下功夫。

2、借助语言技巧"留白"

留白性语言的特点就是具有形象性、灵活性、暗示性和含蓄性。所以,正确使用"留白"性语言,有利于鼓舞、唤醒和激励学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讲授语言的"留白"。在阅读课文的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留白"性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在课上始终保持活力状态。"留白"性语言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就是形象化语言的应用,我们平时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等都是语言变得留白的重要方式。

(2)提问语言的"留白"。在语文阅读课中,提问时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提问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激活思维,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尽力使问题变得具有模糊性,即富有启发性、弹性大、外延宽。

3、提问激疑"留白"

(1)留出挑战难度和新问题的"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段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

例如杨绛《老王》一文中,作者一家多给了车夫钱为什么却说自己是"狠琐之人"经过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明白这一有悖常理之处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平等"这一主题。接着向学生抛出你有过类似的事情吗?在这些看似矛盾之处而又确能够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的地方停一停,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对主题的理解,对促动学生的深度阅读效果是显著的。

(2)留出发展性提问的"白"。"留白"要求教师提出"发展性"的问题,不能一下子找到问题的答案,需要调动思维去辨析、推理,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又带来更新更深的问题,在不断归纳、演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解答距要有一定的梯度。向学生多提出一些发展性、开放性的问题。

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风筝》安排在第一册,未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

(3)留出拓展思维空间的提问的"白"。从阅读思维上来说,"留白"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阅读教学上来说,善于联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果善于联想和想象,能够起到活跃思维、激感的作用。联想与想象作为学生的一种主体活动,是一种发散的、多角度的思维活动。这需要教师字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说是巨大的山水画作品,留下了"空白"千年以来给人们留下较大的空间。语文教学工作,聪明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诗句的"空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的走进柳宗元心理,不断产生令人兴奋的教室效果,使学生面前不断的浮现自己的"江雪"我教这首诗,让学生说,让学生画,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为之谱曲。使这首诗很长时间流连于学生的心中,。

3、散文教学留出情感的空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散文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语文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但是,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进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感情气氛。

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伟大"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产生这种效果呢?主要体现在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在在特定情况下的去描写:"奶奶去世了,父亲失去了他的工作。祸不单行"。因为埋葬"奶奶",家中已经非常拮据,必须出售房屋家产,真的很凄惨!葬礼结束后,老境颓唐的"父亲"也要到远方寻求差事。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场景!分别时年迈的"父亲"还是不放心,为了的关怀和安慰我,虽行动不便的"他"坚持爬下铁道给"我"买橘子!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不伤心,感动得哭了?"父亲"的背影,我们又怎能不深深地印刻在心中呢?能够理解作者此时的感情气氛,学生将能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主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理解。许多其他的声情并茂的文章,教师也应留有空白,让学生体验,从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乐趣。

四、研究小结

总之,语文教学,巧妙地利用空间技术的空白,为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来想象和创造,达到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飞跃的目标。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留有"空白",并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小细节当中。"容易让人联想到,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比喻,从创新和教育的的责任来讲,老师更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勇气和经验,鼓励和支持他们,使他们远远超过无限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和未来拓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