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地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地管理制度

篇1

 

一、实行封闭式管理,工地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二、工地门口保证全天有人值班,做好个人防护。外来人员做到“进门必拦、体温必测、信息必登、外人必劝”。

 

三、加强卫生管理。公共区域每日消毒,特别是公共卫生间、活动中心等场所提高消毒频率。加强生活垃圾清运消杀,其中废弃口罩要专门处理、垃圾收集站(点)、单位快递柜等公共区域消杀工作每天不少于两次。

 

四、防疫物资:消毒液、口罩、洗手液等储备充足,保证三个月用量。

 

五、人员管理:1、佩戴口罩,每日测体温,指定专人负责统计记录。2、如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按照县疫情防控要求做核酸检测并隔离。3、外出人员返回后严格执行防疫规定:风险地区返回的一律到集中隔离点做核酸检测并隔离。

 

六、在工作、生活场所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配备洗手液或肥皂等卫生用品。

 

七、宿舍要尽量降低人员住宿密度,宿舍、食堂、厂房、办公场所、厕所等场所加强卫生管理,保持清洁,按要求开窗通风和消毒,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篇2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县(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本着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与城镇规划和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镇数量、布局,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市、县(区)实际,在科学论证、广泛听证的基础上,依法修编完善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规划管理在整个土地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从组织和经费上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经费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列支。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边缘村镇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

(二)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经省政府核定,市州政府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要加强县、乡两级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新一轮修编并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一般建设项目选址,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他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三)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的指令性管理。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于每年10月1日前提出本县(区)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建议计划,并经县(区)政府审查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发展改革委;需报国务院、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核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于上年9月20日和10月前按项目向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局、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计划,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农用地转用计划和省及省以下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分类下达到市,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分解下达各县。市上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得随意突破;因不可预见的建设项目确需增加用地计划指标的,应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在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统筹调剂。各县(区)结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由市国土资源局确认、汇总并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纳入该县(区)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规划期内结转使用。市国土资源局要把各县(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按规划审查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需经政府及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申请用地预审,并在建设项目核准前申请预审。用地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的必备文件,无用地预审意见或未通过预审的,不得审批、核准建设项目。

二、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各县(区)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必须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实行省、市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制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备案。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批准后占用的要足额补划。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按省上规定的最高标准征收耕地开垦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公告基本农田的位置、地类、责任人和“五个不准”等内容。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做到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需要,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核定一定资金,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要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相关内容,明确行政村和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做到“七有”即有保护公告、有保护组织、有保护合同、有乡规民约、有图表档案、有保护图件、有保护标志。严禁以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业综合开发等名义破坏基本农田或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占用耕地毁田烧砖。对违犯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按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补充责任人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自行补充耕地的,应提交耕地补充方案,经依法批准后,按《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保证金,耕地开垦保证金按占用耕地补充方案确定的耕地开垦计划分期返还。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应依法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实行补充耕地验收责任追究制度,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补充耕地折算、验收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省农业部门另行制订。负有耕地开垦义务的县(区)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投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经有权批准农用地转用的省、市州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其开垦耕地的面积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可以折抵其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要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申报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投资到位。

三、严格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一)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招商引资等项目用地。严格控制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和高耗能、重污染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凡不符合规划、无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未通过预审、补充耕地措施不落实的建设项目,不得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在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除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外,原则上不得批准项目选址建设。严禁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不得分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对省级以上发展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文件中明确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按工程进度分期报批用地。对省政府审批权限内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发展改革委批准其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用地后,可先期开工建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报批整个项目用地。

建设用地报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审查报批土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或省政府批准或者核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省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政府批准权限(征用一般耕地超过35公顷,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涉及集体或国有农用地转用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1公顷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1公顷以下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村民宅基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体未利用地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70公顷以上的,由省政府批准;70公顷以下的,由市政府批准。

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占用林地的,需经有权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监管。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满两年未将批准转用或征收土地供给用地单位的,在下达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用地单位闲置土地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每季度要将农用地转用或征收土地的执行情况和临时性用地审批情况报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备案。

(三)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各县(区)要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整治计划,积极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资金,将村镇建设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促进小城镇、村庄的合理布局和集约用地。严格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各县(区)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清理,对一户多宅或面积超标准的和城镇居民拥有农村宅基地的要依法处理。

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榜公布”、“三到实地”制度。农村村民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集体经济组织应将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将上报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实地丈量划定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依法界定临时用地的范围。不得将建设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也不得将农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已按临时用地审批的建设用地,追究审批责任,符合报批条件的重新报批。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

四、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一)制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征地补偿同地同价、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组织制定本辖区土地征收补偿的年产值标准,有条件的县(区)要组织县(区)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由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并定期更新。征收农村集体耕地,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补偿倍数不得低于被征收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人均耕地0.5亩以上、1亩以下的,按不低于22倍补偿;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按30倍补偿,依法征用基本农田的,按30倍补偿。依照法律规定支付补偿费用后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县(区)政府在上报土地征收审批时一并提请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经省政府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或进行补贴的,城市建设用地由各县(区)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支出,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建设用地单位支付。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因征地不能达到原生活水平的认定标准由各市州政府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一并制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按国务院规定的标准补偿。

(二)完善征地程序。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和实施,要严格执行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的公开、公告、听证等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向村民公开,接受社会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监督。征地报批时,必须附其被征地农民对拟征收土地的知情和调查结果的确认材料和组织听证有关材料。严禁补偿费用不落实、支付不到位而强行征占用土地。对因违法批准征地、违法实施征地、强行用地以及造成、侵害农民利益的,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全面执行“告知”、“确认”、“听证”的规定。征地方案必须征求被征地村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举行听证;对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不予受理用地报批申请。

(三)强化征地补偿安置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后,要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全额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拨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未按规定足额缴纳的、征地补偿费未全额支付到位的,不予批准用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拟定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分配和监督办法,报市政府审核后公布执行。农业、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实施征地后,农业部门要及时办理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手续。

(四)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市、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好被征地农民,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对城市规划区内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应进行农转非,并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征收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集体土地,对有开发整理条件增加耕地的,各县(区)政府要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增加新的耕地进行安置;对有稳定收益的用地项目,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愿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将征地费用入股或已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对愿意异地安置的农户,政府可统一组织异地移民安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会同公安、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指导意见。

五、规范土地市场

(一)推进土地的市场化配置。各县(区)政府要规范土地供给行为,建立规范的土地供给渠道和土地供给信息定期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依法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用地首先应以拍卖或招标方式供地,竞买、投标人数达不到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方能以挂牌方式供地。对临街具有商业价值的地块,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工业用地有两个以上用地申请者的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各县(区)政府要拟定本地区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格标准,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土地供给的信息要以固定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告。县(区)政府要将城市批次建设用地供给的方式、用途、面积、价格每半年向市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汇总,市政府审核后,向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对原划拨土地全部或部分用于经营性用地的,要依法收取租金。省国土资源厅将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的具体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要加快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地区土地储备办法(试行)》(陇署发〔〕17号),市县国土资源局要设立土地储备机构和固定的土地交易中心。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并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的,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对经批准自行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现时同地域相同用途经营性土地市场价格减去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后,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对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动工开发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以划拨方式骗取供地后进行经营性开发的,要依法查处;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按同地域市场最高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规范和加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必须足额到位,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严禁空收、空转、空支。市、县(区)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进行认真清算,及时将净收益缴入同级财政。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缴后分,申请用地的市、县政府应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市、县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不得减免,并由国库按规定比例就地分成划缴。对以前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各县(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依照职权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财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

六、大力推进集约高效用地

(一)强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除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外,各类建设都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科学选址、节约用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土地供给、审批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指标。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其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禁止在工业用地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部门在项目立项、城乡规划、总体设计、用地审批等环节,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出让合同要明确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系数、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土地使用条件和控制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对近几年的出让供地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对土地使用违约的,要承担违约责任。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土地使用权。

(二)盘活存量,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要贯彻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防止盲目扩展。各县(区)政府要开展存量土地、闲置土地的调查,对闲置和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符合收购条件的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收购储备。新增建设项目要利用已有建设用地。各县(区)政府要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或通过融资方式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对199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目前闲置的土地,政府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安排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对原土地使用者按同地域相同用途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价的50%给予补偿;以后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县(区)两年内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农用地转用依法批准后,县(区)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县(区)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提供给用地单位后,用地单位一年以上未满两年未进行实质性开发的项目,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已满两年未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将闲置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交由政府处置的,对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各县(区)政府可本着兼顾国家和原土地使用者双方利益的原则,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对国有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政府应及时收回处置,并利用处置收益,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以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土地闲置的,可收回土地,并按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计算价款,退给土地使用者。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补收土地有偿使用费。

(三)规范开发区用地管理。各类开发园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其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一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不得擅自突破国家确定保留的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开发园区内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而造成控制区域内土地抛荒。开发园区要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用地,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应达到60%以上。

七、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一)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非法批地、供地、占地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没收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以罚款或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建立国土资源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的土地违法案件,监察机关要及时介入,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对构成犯罪的案件,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二)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公开的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标准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案件受理范围。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做出行政处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非法批地、征地、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执法不力等造成损失的国家公务人员,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分别设立比内设机构高半格的国土资源执法支队和大队,加强执法监察机构建设,建立土地巡查制度,积极预防土地违法行为,各县(区)要从经费上保证土地执法监察的正常开展。

八、提高土地管理行政能力

(一)开展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提高对严格土地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市、县(区)司法行政部门要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列入领导干部普法考试的内容。各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篇3

1

总则

1.1

业务管理制度是公司业务管理运作策划结果的表达,业务管理制度的价值在于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是保证管理公司房地产经营业务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手段。

1.2

适用的业务管理制度有赖于系统的业务运作策划,识别、分析和确定业务运作过程,有效构建业务管理模式,是编制管理制度的基础。

1.3

易于理解和可操作是对管理制度文件的基本要求,适宜的文件系统结构和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对管理制度的理解、执行和修订。

2

业务运作策划

2.1

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总体策划,由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统筹进行,从切实保证项目开发业务效益和效率的目标出发,优化、规范项目开发作业过程,明确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各自工作责任和方法,以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

2.2

系统的业务运作策划应遵循以下要求进行:

a)

充分识别房地产企业业务管理所需要的过程,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过程网络;

b)

合理安排这些过程的顺序和作用,保证过程接口严密、运作有序;

c)

规定过程操作的准则和方法,实现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d)

提供必需的信息,确保业务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e)

建立必要的控制措施,对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适当的监控、测量和分析;

f)

持续改进业务运作流程,促进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不断提升。

2.3

根据项目开发管理的特点,业务运作策划应特别关注项目开发中的顾客需求识别、产品定位、营销推广、业务分包,以及项目运作计划体系、工程质量、项目成本的管理。

2.4

根据管理公司确立的基本管理模式,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的协调运作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明确,并具体规定操作方式和控制程度。

a)

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基本要求;

b)

项目所在公司为执行管理公司的规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的操作方法和控制措施;

c)

管理公司为履行策划、指导、监督和控制的职能,促进项目所在公司执行房地产业务运作要求、其内部的运作方法和要求。

3

管理制度表达与适用范围

3.1

文件结构

3.1.1

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规定表达了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的基本要求,为方便文件使用和修订,根据表达的内容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的文件,包括业务管理手册、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等。

3.1.2

本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内容没有包括仅适用于某个(些)项目所在公司内部运作的管理规定,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充分性和适用性,各项目所在公司应根据本手册及其支持文件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管理需要进一步制订相应管理文件。

3.2

业务管理手册

3.2.1

业务管理手册是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管理制度中最高层次的文件,规定了管理公司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政策,并按章节分别阐明了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运作过程的基本流程、管理权责、控制内容,以及遵循本手册规定所需使用的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

3.2.2

本手册的规定对管理公司和项目所在公司均是强制性要求,具体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

3.2.3

本手册中的规定并不具备直接的可操作性,执行本手册规定需要使用相应的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以及要求各项目所在公司自行制订的文件。

3.3

作业流程

3.3.1

作业流程是支持业务管理手册的第二层次的文件,是对常规的、普遍性的、内容较固定的作业过程制定的规范与程序。管理公司房地产业务作业流程采用跨职能流程图的方式进行编制,可以清晰地表达业务作业步骤、作业内容、顺序、责任,以及执行重要作业步骤所需要使用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编号。

3.3.2

支持本手册的所有作业流程规定属于强制性要求,具体工作中必须执行。

3.4

工作指引

3.4.1

工作指引一般是作业流程的支持性文件,对流程中的重要活动起解释、指导、提示、补充或辅助决策作用,但也可以是直接支持业务管理手册的文件。工作指引是公司积累知识、经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基础。

3.4.2

工作指引可分为强制性和参考性两类,强制性的工作指引各项目所在公司必须执行,参考性工作指引由项目所在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或进行修订。强制性工作指引和参考性工作指引的区别,将通过工作指引的文件编号方式予以体现。

3.5

标准表单

3.5.1

标准表单是预先设计好的、用于作业过程中登记、填写、签署和传递特定信息的表单或文件,它以特定的格式规定了所填写的内容、类型、要求等。

3.5.2

与工作指引类似,标准表单也分为强制性的和参考性的,并通过标准表单编号予以区别。

4

管理制度文件编码规则

4.1

编码目的在于规范管理公司各项制度文件的编制要求,以及编码标识方式,以便于文件识别和使用。

4.2

本编码规则适用于业务管理手册、作业流程、工作指引、标准表单等。

4.3

文件内容表达的格式要求

4.3.1

业务管理手册每一节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应按以下三部分展开:

a)

总则——说明管理公司针对某项业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b)

正文——说明管理公司对某项业务活动的职责分配及管理工作内容;

c)

支持性文件——列出落实该项业务管理工作的作业流程和工作指引。

4.3.2

作业流程统一以跨职能流程图的方式表达,对流程图基本画法明确如下:

表示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动作

表示过程中的判断步骤,其引出线至少应有2条

流程线,表达步骤间的前后关系

表示该步骤/动作的内容为计划/报告的编制

表示各流程间相互关系

流程结束点

4.3.2.1

流程图中的每一步骤框图应尽可能填入“执行动作”,流程图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反映“执行动作”的时间或逻辑关系。

4.3.2.2

在执行某个过程步骤时,需要使用其它工作指引,以及形成标准表单形式的记录时,均应在流程图中该步骤的旁边写出相关文件、标准表单的编号。

4.3.3

工作指引一般采用文字表达方式,不要求执行统一格式。其内容应具体规定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操作方法、技巧,或特定的工作责任划分。

4.4

文件编号

4.4.1

业务管理手册

业务管理手册各章节的编号方式如下:

X

.

X

某一节的自然序号(0~9)

所在章的自然序号(0~9)

4.4.2

作业流程、工作指引与标准表单

a)

业务类别代号及其流程模块序号

业务类别

流程模块

名称

代号

名称

序号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Development

stratagem

management

DSM

项目经营目标管理

Project

object

management

POM

项目经营目标管理评价与改进

100

业务信息管理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IM

经济合同管理

Economic

contract

management

ECM

招投标管理

Project

purchase

management

PPM

管理公司集中采购

100

第一类招标

200

第二类招标

300

第三类招标

400

材料设备采购

500

供方管理

600

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Safe

&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EM

危机管理

Corporation

crisis

management

CCM

成本管理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PCM

目标成本

100

成本统计与控制

200

工程结算

300

进度管理

Scheme

management

SM

项目投资管理

Project

investment

management

PIM

项目论证与决策

100

项目经营策划

200

项目设计管理

Project

design

management

PDM

规划方案设计

100

建筑方案设计

200

景观环境设计

300

初步设计

400

施工图设计

500

设计变更

600

项目施工管理

Proje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EM

施工准备

100

施工过程

200

工程验收

300

工程移交

400

工程保修

500

项目销售管理

Project

sales

management

PSM

营销策划

100

销售准备

200

阶段促销

300

销售过程

400

交楼入伙

500

物业管理

Property

management

PRM

b)

文件类型代号

作业流程

P(procedure)

工作指引

G(guide)

标准表单

F(form)

c)

上述编号方式中,某一流程模块仅有一个作业流程时,其作业流程编号中的“DE”设置为“00”;如某一流程模块有多个子流程时,其作业流程编号中的“E”设置为“0”。

如:PEP100,表示“施工准备”流程模块只有一个作业流程文件。

如:PEP220,表示“施工过程”流程模块中的第二个子流程,即“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d)

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一般都直接支持某个作业流程,在编号方式上只与作业流程有关,均以“E”字段进行区别。

e)

部分流程模块因只有一个作业流程,其相关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较多(大于9),此时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的流水序号同时使用“DE”两字段,从01开始编排。

f)

部分没有作业流程,直接支持业务手册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其编号中的“CDE”字从001开始编排。

g)

所有建议使用(非强制规定)的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其文件编号和版本状标识码之间加“(T)”表示,如标准合同文本(参考文本)的编制为ECG003(T)A。

h)

部分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在一个类型文件编号下,可进行继续细分,如:施工图审查要点,可根据结构、电气、给排水等专业分别制订文件,为区别不同施工图审查要点文件的编号,分别表示为PDG303(01)、PDG303(02)、PDG(03)……。

4.5

文件版本标识

4.5.1

业务管理手册的版本状态,以日期作为标识。

4.5.2

作业流程、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的版本状态,以英文字母加以标识,写在文件(表单)编号后面。如:PDP100A,表示规划方案设计流程文件的版本为“A”(即第一版)。

4.5.3

无论修改内容多少,作业流程、工作指引和标准表单每次发生修订,均须更换文件“版号”,按A、B、C……顺序递增。

5

管理制度体系审核

5.1

审核目的

规范对各项目所在公司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控,增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促进各项目所在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5.2

审核依据

1)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2)

集团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汇编;

3)

管理公司万达房地产经营管理制度;

4)

项目所在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规定);

5)

项目所在公司制定的计划性文件;

6)

集团、管理公司下达的专项工作指令(文件)。

5.3

审核机构

5.3.1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审核原则,管理公司设立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负责管理公司范围内的制度体系审核工作,监督项目所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内部审核工作,并指导审核过程和有效利用审核结果。

5.3.2

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下设执行秘书,经营管理部作为执行秘书负责审核工作的联络协调和具体操作执行。

5.3.3

项目所在公司应建立保证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的内部审核小组,负责项目所在公司的管理制度内部审核工作,并配合管理公司的制度监督、审核工作,该小组成员名单、工作方式等情况应上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部备案。

5.4

审核方式

5.4.1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审核

在管理制度审核领导组的领导下,管理公司各部门负责按照管理制度要求检查项目所在公司应审批、核准、备案事项的执行情况,并进行督促和指导。

5.4.2

管理公司的现场审核

根据相关指引文件规定,管理公司不定期对项目所在公司进行管理制度现场审核。

5.4.3

项目所在公司的内部审核

项目所在公司根据相关指引文件规定,定期(每半年)对本公司的制度执行进行内部审核,并且将内部审核报告上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部备案。

5.4.4

管理公司的年终综合评价

管理公司审核领导组依据管理公司日常业务审核情况、现场审核情况、项目所在公司的内部审核情况、执行中的制度反馈建议、外部情况变化等信息,在每年年终组织对在管理公司范围内的制度执行进行总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要求,形成评价报告。

5.5

审核结果利用

5.5.1

项目阶段性(半年、年终)考核评价时将该阶段的制度审核情况作为考核公司内部管理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依据。

5.5.2

开发项目经营管理责任书中的综合调整系数B的一项“内部管理系数”的确定依据。

5.5.3

对项目所在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考核的重要依据。

5.5.4

持续改进项目所在公司和管理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依据资料。

5.5.5

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资料。

6

相关作业流程和指引文件

1)

MSG001

管理制度审核基本要求

2)

MSG002

现场审核指引

3)

MSG003

篇4

关键词:地铁工程 监督管理 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事故案例概述

2003年7月,某市某轨道交通3号线发生了一起管涌坍塌事故。事故现场,由于大量的流砂与水涌入了旁通道,造成了地铁隧道损坏,并且其周边地区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此外,地铁周围的几幢建筑物也产生了严重的倾斜,防汛墙产生了沉降与裂变,且慢慢演变为了塌陷,地铁隧道区间内不断进水与渗水,造成了其内部结构的大量损坏。事故发生没多久,附近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与裂缝,还引发了防汛墙围堰管涌等方面的险情,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与危机。

该交通轨道3号线在该市的交通环线东南方向,全程约22km,发生事故的旁通道正好在大桥穿越江底的区间隧道中,离江边的防汛墙约为50m,且处在30m之下的地下深层。发生事故的3号线附近主道上都敷设了水力、电力、电缆、通信等各种管线,且交通较为繁忙,这次事故明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

2 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的情况及周围的现状分析,此次事故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 直接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经过了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对冻土的平均温度要求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旁通道内的冻结管数量,且长度也缩短,这就造成了其冻结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本无法抵御该部分产生的强大水土压力。此外,当时旁通道周围的冻结条件并不充分,而施工队伍便开始了工程项目的开挖,这无疑增加了风险的出现。在3号线的旁通道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明显存有缺陷,其具体施工中,在冻土的结构上,某些局部环境十分薄弱,加之施工的时候没有重视承压水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从而出现了承压水的突涌,引发了这次事故。

2.2 诱因

事故发生后,开展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显示,在3号线旁通道工程中,其联络通道所在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处在了深层的承压水地层下,在开挖的时候,承压水力量过大,而承压结构承受力有限,从而使得承压水冲破了土层,流砂喷涌而来,同时带着土层产生了大量的位移,对地铁的隧道产生了破坏,地面也随之产生了沉陷,然后便是建筑物的倾斜及部分倒塌,其周边的防汛墙也局部沉陷或坍塌。

2.3 管理上的原因

3号线旁通道工程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工程,但事故发生后,调查发现此工程的分包单位有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在现场技术的管理上十分薄弱,其《冻结法施工方案调整》存在大量的问题,具体的审批过程也不严格,并且在风险较大的分部工程中并没有相关的应急预案;总分包单位并没有认真做好相关的管理职责,没有给予分包单位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此外,相关的监理单位并没有派遣相应的专业监理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从而导致了3号线在旁通道施工期间出现大量问题而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 地铁工程加强监督管理的举措

根据前文的分析,加强地铁工程监督管理,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于工程项目的相关责任单位而言,一旦发生了重大的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应临时将其资质证书收缴,并给予严厉的惩处,比如勒令其全面停工不准再进行此项目的施工;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而定);适当给予行政处罚,如资质处罚等。

3.2 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现了某些单位有违法违规、不按标准或规定操作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惩处,比如开具整改通知单,让其尽快整改复核相关规范;甚至可以开具暂停施工的指令单等。

3.3 可以实行重大事故的问责制,一旦出现事故,必须约谈相关的责任主体,给予责任主体一定的批评或处罚。

3.4 应由建委(交通委)、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及安全监察部门共同组建一支监督管理队伍,并且要务实每一项工作,切勿纸上谈兵,空有队伍而不做实事。在监督管理中,一旦发现了参建主体存有质量及安全隐患,应立刻给予警告,一旦不听劝,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给予处罚。

3.5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普遍运用,在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监督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程,比如深基坑、隧道及其他高风险的工程等。

4 地铁工程应急处置举措

上文提到了地铁工程监督管理,虽然能有效规避事故的发生,但发生了事故,应急处置便成为了重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应急处置举措:

4.1 当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比如本文中的事故案例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置:及时设置钢筋混凝土封堵墙;设置隧道混凝土塞来封堵隧道;架设支撑与预埋加水管等。

4.2 事故发生后,江水喷涌进了事故现场,这对于现场的补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阻止江水或地表水流入事故地段。在进行防汛围堰抢筑的时候,务必对风井加以封盖或封闭处理。

4.3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救援,但在事故没发生之前,相关部门应做好应急救援的组织与演练,以便提高营救速度与效率。一旦发生事故,能最快到达并给予最有力的抢救,从而减少损失。还要注重技术攻关,对于应急抢救而言,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若不能及时处理,便会耽误很多时间,损失就会加重,因此必须做好攻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4.4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交通事故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总之,加强安全事故的风险与应急管理非常必要,应不断完善与健全应急策略与方案,当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处理。事故应急预案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损失。此外,这也是地铁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部分,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叶闪.地铁工程监督管理与应急处置[J].低温建筑技术,2010,32(7):114-115.

篇5

【关键词】油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

一、前言

作为油田地面建设工施工中的重要工作,对其质量进行合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其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整体效果。

二、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概述

石油在资源分类上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尤为珍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我国的建设事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已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准就是石油量的大小,因此各国都在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我国是石油大国之一,相关的石油行业也发展较为迅速,其能够得到较快发展的重要依据就是油田地面工程的有效建设,由此证明,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的制约。如工程建设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在投入使用后,就会引起一定的安全事故。现阶段,在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上,需要在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考察通过后,才可以开始设计图纸以及开展经费预算的工作,图纸设计还需要经过层层把关,达到最终审核的标准才能够投入使用。传统模式下,在工程建设上,一个企业需要完成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施工所有工程,在多年的应用中,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变革,以使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得到保障。为此,工程管理部门就需要加强管理,认真核实每一个环节。石油企业间也开始将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实践中,并加大创新力度,以使我国的石油建设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相关规定不完善

工程质量的覆盖面极广,涉及领域众多,相关的工程质量规定也相当繁复。尽管如此,我国在该方面出台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许多细微之处并未作出规定,且由于更新较慢,对一些新技术、新应用的规定还处于空白阶段。这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然而,这并不是完全不可战胜的困难,甲方可提前根据乙方标书所提供的信息对施工阶段进行全面预估,与乙方针对特定模糊领域商议制定一些规定并写进施工合同,最大限度避免争议和摩擦的出现。

2.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

甲方对于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管存在很大漏洞。现阶段,据油田现场人员反应,甲方在工程监管上形式单一、强度较小、频率较低,不能形成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模式。并且甲方对工程施工阶段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形成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对保证整个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性。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抓住甲方这一弱点偷工减料,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3.部分工程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甲方的工程监管队伍有时会出现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的情况,应引起油田相关部门的重视。工程监管队伍的人员构成应满足现场施工监管的基本要求,不仅应选择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普通工人,还应引入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或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现场监管之前,所有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全面了解本工程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不同岗位所应具有的相关专业能力。

四、提高施工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1.学习与会审设计图纸

对于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来说,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图纸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图纸,明白设计意图。在按图施工时,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因为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出现的漏洞和差错,还要考虑建筑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情况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在实际情况下按这种设计进行施工时施工难度大,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要及时与设计沟通,办理设计联络,保证按图施工时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

2.强化工程监理管理制度

监理是第三方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全程参与工程,并且对工程进行监控、测评、指导、咨询等工作。为了弥补工程施工中先天不足,必须强化工程管理。在实际情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工程管理:提高监理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坚决不招收无监理资格文凭的人员,新招收的学员应对其进行培训工作。一旦发现有监理人员弄虚作假,一律辞退。监理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自身角色适应,合理分工,合理运作,合理完成工程质量监测。同时为了适应监理技术的发展,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交流监理经验,解决监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监理人员的建立意识。

3.材料管理

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原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实体的质量。因此,建筑原材料质量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尤为重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的,它涉及到工程施工的各个方面,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全过程。首先,在材料运输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材料的安全,避免人为损坏。其次,材料进场后,技术负责人对其进行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的检查,并由专业检测公司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退货返厂,以保证材料的质量。施工中所用到的原材料都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4.在施工中跟踪检查

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找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对在施工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让其改正。施工中的跟踪检查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工艺。对不同的工序进行现场检查,采取不同的方法严格检查,然后监理进行检查,全部合格后才能对下道工序进行施工。(2)工序之间的交接。尤其是隐蔽工程,事后是无法检查的,在工序交接时,要有相应的责任人的签字记录,保留相应的文字记录。(3)分项目工程的检查验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做好施工单位的要求,还应听从监理工程师的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为工程留隐患。(4)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保证其在质量管理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完善工序质量的管理体系,把影响工序质量的所有问题都纳入质量管理范围,重点对待重要的和复杂的施工工序,特别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施工过程中,积极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建立施工质量跟踪档案。

5.做好事后检查

事后检查也是一种对建筑质量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虽然对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有事前和事中检查,但在实际中,油田地面工程施工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也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进行补救。在这方面,应重点抓好分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重要的分项目还应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及验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油田地面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施工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具体实施措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刘春芳.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115-116.

篇6

关键词:油气田;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P64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其建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列油气安全生产和平稳运行。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如果管理出现疏漏则会严重影响油气田钻井、各种站、库及设备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不利于油田建设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全面加强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已成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油汽地面工程项目建设分类

油汽地面工程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的重要辅助工程。主要包括钻前工程、管道、场站、净化厂等工程建设。油汽地面工程对于整个石化工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优良的地面工程,才能保证钻井过程的安全,并将开采出来的石油、天然气优质高效地转化为工业和交通能源,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动力。

对于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建设来说,实现高技术是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价值的保证。因此,在建设地面工程时,必须确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节能降耗”的原则,在地面工程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新工艺、新材料,要确实保证地面工厂长期、有效地运行。

要建设成为优质、高效的地面采输气工程,必须实现油气地面系统的油、气、水系统的全程封闭,油、气、水产物全处理,油、气、水质量全合格,要实现高效节能设备的全配套以及低耗工艺的配套;还要在生产管理上实现自动化。只有达到了这三个标准,才能满足以后油气工业发展方向的要求。

二、油气地面工程的标准化

要想实现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优质工程的目标,必须实现地面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建立地面工程标准化体系是指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预算和规模化采购4个环节。标准化设计目的是使整个地面工程做到统一工艺流程和布局设计,让所有关键设备的尺寸使用统一的标准;模块化建设目的是使地面工程建设中的组件预制工厂化,工序作业流水化,过程控制程序化,以及施工管理数字化等;而标准化预算是指围绕标准化设计,依据公司审定的单项工程模块,制定统一的造价计价体系; 规模化采购是指在地面工程建设中,以投资计划为依据,做到系列化、规模化采购,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在整个油气地面工程的建设中,标准化设计是源头,模块化建设是中心,标准化预算是整个标准化体系的配套和完善,模块化采购是体系的过程和手段。

三、油气地面工程标准化的意义

在油气地面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推行标准化。这是因为质量、安全是地面工程建设的首要要求。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油气田的地面工程建设中,模块化建设和标准化设计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模块化建设,依靠标准的预制件和工业设备,以及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可以均衡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条件,使得工程质量大幅度提高,模块化生产还使得安全生产的系数大大提高;同时通过标准化工程的模块化建设还能保证降低整个地面工程的整体费用,提高综合建设效益;在地面工程的建设中,通过模块化建设,可以合理地缩短工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压缩工期的方法来提高效益。

四、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想重视程度不强

诸如勘察设计不细,图纸缺项、变更频繁,各专业不配套,技术交底、图纸会审不具体,不具备条件就开工,盲目抢进度,质保体系不完善,施工起步低标准,现场监管和制度执行不力,操作工人教育管理不严等,这些都为实体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埋下不良隐患。

2.现场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不全,检查流于形式

一是施工方质监人员受单位利益驱动,对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的现象不闻不问,甚至包庇纵容,丧失了职业道德;二是监理方责任心差,该旁站的不在现场,该平行检验的不到场验收,甚至可能会有个别监理与施工方同流合污,违规操作,根本不到现场确认就签字,这都是造成质量通病的直接因素。三是各方管理人员专业力量不齐全。主要表现在施工、监理、建设等单位相关专业资质不全或力量不够,满足不了工程建设需要。例如,我们在对川西采气厂新井投产工程检查中,就发现部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中缺少电气专业人员,因而经常在施工中电气安装、接地测试等方面会发现质量保证资料和实体工程质量一些问题。

3.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缺乏操作性

质量保证体系是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文件,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设备机具的配备、制度建设、施工组织、岗位职责、通病防治、HSE管理以及文明施工等各个方面,是科学、合理、有序、高效组织工程施工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检查中经常发现,部分单位在编制这一系统文件时缺乏指导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五、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油田地面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专业多、项目个性要求复杂、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单位相关责任人缺乏相应的质量管理意识,从客观上促使施工单位由于赶工期、抢进度而忽视工程的长期效益,过分侧重短期效益,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第二,设计人员未深入现场充分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前与建设单位沟通不够,且在采用新产品或者新工艺时,技术评价做的不够全面或者科学,使得施工过程中图纸出现较多变更,;第三,监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相对比较少,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或者无法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制定出解决方案;第四,施工单位自身的问题,其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自控制系统状态不佳,未彻落实三检制及责任制,现场缺乏专业质检员和安全员;第五,油田建设施工的多年积习,粗放型施工,对上道工序或者成品保护不利,导致出现问题,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施工不规范。

六、 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策略

6.1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方法

实行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建立油建项目监理部的组织架构,明确其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要职责内容包括:项目监理部职责、总监理工程师职责以及专业监理工程师职责等等。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标,保证顾客的需求、期望得到满足,并将其转化为公司的监理服务要求。项目监理部成员要牢记质量方针的内容,从观念上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在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两种,即PDCA循环法与三阶段控制法。其中PDCA循环法是指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等4个方面进行质量循环控制;而三阶段控制法则是由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等3个控制阶段构成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手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

6.2提高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篇7

然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忽略了在建工程抵押这一交易类型,房企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在建工程抵押融资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以期利用后续销售回笼资金偿还贷款。当市场出现下行压力或房企将抵押融资挪作他用时,开发项目资金链断裂就难以避免。开发项目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引发施工单位半停工以致停工,项目进度停滞,房企声誉难免受到损害,进一步影响商品房销售和资金回笼。最终形成逾期交房、“烂尾楼”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农民工、购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一、在建工程抵押属于房地产交易行为

抵押虽未发生权属转移,也未发生所有权(占用)的让与,但抵押是以处分权利暂时受限并以权属为债务担保换取资金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房地产交易,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房屋租赁。显然,房地产抵押属于房地产交易行为,而在建工程抵押作为房地产抵押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在解决房地产企业资金困难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拓展业务的需求,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广泛出现。既然在建工程抵押属于房地产交易行为,房地产管理部门对贷款资金进行监管,以保证贷款资金用于项目继续建造,就是履行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职能和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二、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与商品房预售资金用途一致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所得款项应当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建立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将商品房预购人交纳的预购房款(包括首付款、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和银行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全部存入商品房预售资金专用账户,在监管项目竣工备案、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前,商品房预售款可以支付本项目的工程、建筑材料、配套设施、设备等款项,以及法定税费、本项目到期的银行贷款和有关的工程建设费用。如此,就保证了商品房预购人交纳的预购房款用于项目的继续建造和不被挪做他用,保证项目如期竣工和按时交房。

《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因此,预售商品房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也只能在该建设项目上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保证商品房预售资金和预售商品房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不被挪用,仅仅依靠房地产企业自律自觉显然无法完全做到。近年来,一些商品房项目资金链断裂,形成“烂尾楼”的原因就是房企利用制度缺陷,将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挪作他用造成的。因此,将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纳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建立完整的交易资金监管制度就显得极为迫切。

三、对预售商品房在建工程抵押取得的贷款资金进行监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篇8

以社会制度及文化体制多受西方影响的香港为例,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曾经说过:“香港有一个有趣的情况,即使在报馆工作的人都觉得电视新闻较客观、公正,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几个电视台的新闻部严格遵守行业的规条”。实际上,梁文道的评价正是香港传媒业的一个共识,即由于平面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香港的日报周刊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愈来愈弱,电视台反而成为香港公众眼中可以信赖的主流媒体。这其中的原因,恰如梁文道所言,正是因为香港拥有一个具有权威约束力的广播电视节目规管制度及机制。

从借鉴和学习的角度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原因,我们在面对西方传媒大国业已成熟的广播电视规管制度时,不可避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语境转换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橘逾淮而北为枳”的遗憾。在我们的视线之内,香港作为一个深受中西文化熏陶,在社会制度和传媒体制上多受西方(尤其是英国)影响,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国际化都市,一方面其电视业既是世界三大华语电视圈(内地、香港、台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其在广播电视业的规管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体制。因此,对于与其有文化血脉之亲的内地电视业来讲,考察香港地区的广播电视规管制度具有更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香港广播[2]业的监管机构

――广播事务管理局

香港负责管理广播业的机构主要包括工商及科技局、电讯管理局等两个政府部门以及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定监管组织--广播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广管局)。

工商及科技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辖下的一个决策局,其中与广播业相关的部门是通讯及科技科--该科负责制定广播政策并经常检讨广播政策,以确保香港本地的监管制度能配合日新月异的广播环境,其处理的政策事宜包括广播、电影、电讯业发展、创新科技,以及和不雅物品的管制等;电讯管理局则负责监管本港所有电讯服务(包括通过有线及卫星等方式提供的广播服务),主要职责包括电讯服务的技术和经济规管、维持电讯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及管理无线电频谱。

作为政府部门,工商及科技局和电讯管理局分别从行政决策层面和广播资源分配及创新科技的角度对香港的广播业进行监管,而负责执行法例和政策,主要对广播(包括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及质量进行规管的机构则是广管局。

广管局是一个于1987年9月成立的法定组织,其职责是根据香港的《广播条例》(第562章)、《电讯条例》(第106章)及《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第391章)所订条文,执行一切与广播业有关的法例和政策,监管香港本地的电视与电台广播机构。具体来说,该局除参与发牌和续牌(香港的电台与电视台必须获颁牌照之后方可提供广播服务,所谓“牌照”即类似于内地的许可证)之外,还要负责制定适当的节目、广告及技术广播标准,并确保获准播出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遵守该标准。

从组织架构来看,广管局下设投诉委员会和业务守则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前者负责处理有关广播事务的投诉并就这些投诉向广管局做出建议;后者则负责制订并检讨各项广播标准,即为各广播机构制订有关节目、广告和技术标准的业务守则。

从人员组成上来看,根据《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广管局包括12名成员,虽然由行政长官委任,但其中只有3名是政府人员,另外9名则为非公职人士。其中,投诉委员会由7名广管局委员及6名非公职增选委员组成,业务守则委员会由3名广管局委员及4名非公职增选委员组成。

由于《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规定广管局主席必须由非公职人员担任,而广管局成员也以非公职人员占多数,因此广管局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规管机构,根据法例(即《广播条例》、《电讯条例》及《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行使职权。

二、尊重公众意见

――广管局的调查和投诉制度

由于性质上的相对独立,除了执行与广播业有关的法例和政策规定之外,广管局主要根据公众意见来电台和电视节目进行规管,具体来讲包括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广播业调查和制定咨询计划的方式来收集公众意见,据此制订业务守则;二是采用以投诉为主导的监察方法,对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规管。(本文主要以对电视台的规管为例说明。)

首先,为了确保广管局所制定的有关电视广播标准符合公众的意愿和尺度,广管局于1982年起开始推行一个全港电视及电台咨询计划,藉此收集市民对广播标准的意见。该咨询计划小组的成员约有550人左右,由不同年龄、性别及职业的人士组成,分别来自香港不同的地区,务求能够充分代表香港观众,任何有兴趣的香港市民均可申请加入该咨询小组,每个组员的任期为两年。组员将定期参加专题小组会议,分别就有关广播方面的不同专题做深入讨论,然后提交广管局的行政机关--影视处,[3]作为市民对电视及电台节目的意见,以便广管局在制定和修改电视及电台广播标准的时候了解社会人士的相关看法。

此外,广管局还通过广播业现状调查及举办公众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市民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意见,以确保广管局的监管能真正反映社会公众的态度。例如今年4、5月间,广管局就委托独立的专业调查公司进行了一项广播服务意见调查,主要目的是评定全港居民的收看电视及收听电台习惯,以及收集他们对规管香港各类广播服务的意见。在这次面对面式的住户访问调查中,共有1,500名年龄15岁以上市民接受了访问。

通过咨询及调查等方式收集的公众意见是广管局制订业务守则的重要依据:广管局行政机关影视处会根据这些意见草拟各项有关电台及电视台的节目、广告、技术标准,即业务守则,然后将业务守则草拟本提交业务守则委员会讨论,经深入研究后,由业务守则委员会向广管局提出建议,最后由广管局审批。业务守则会不时检讨和修订,以反映社会人士不断转变的态度和标准,以及广播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其次,广管局主要通过处理市民投诉机制来监察香港各家电视广播机构播出的节目。

在香港,任何市民均可就自己不满意的电视节目内容向广管局投诉,在接获市民投诉后,广管局的行政机关影视处会对投诉做出仔细调查,以确定事实并研究遭投诉的电视机构是否违反了相关法例、牌照条件或业务守则。如果表面证据显示遭投诉的电视机构违反了有关条文,投诉个案就会转给广管局下设的投诉委员会处理。投诉委员会将调查及研究遭投诉的节目内容是否违反相关法例或者是广管局制订的节目标准,并考虑遭投诉电视机构的申辩,然后就此向广管局提出建议。

接到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后,广管局可视乎事件的轻重程度,考虑以劝喻、警告、发出更正及/或道歉声明、罚款或暂时吊销牌照的方式,惩处违规的电视机构。若投诉个案只属轻微违规,影视处处长可行使广管局授予的权力,就该等个案自行做出决定,并将其决定知会遭投诉的电视机构。而无论投诉理据是否充足,广管局均会转达有关电视机构以作参考,同时定期将接获投诉的情况及处理结果知会新闻媒体,通过传媒行使公众监督,加强监管效果。[4]

由此可看出,作为规管机构,广管局对电视广播的监管始终将公众意见放在首位,不仅在制订电视广播标准时注重公众意见和态度的调查,同时在监察电视节目内容及质量时也主要依赖于观众的意见投诉,更加采取通过定期向媒体公布投诉处理结果的做法,表现出对公众意见的尊重。

三、公众利益的体现

――《电视通用业务守则―节目标准》

除了在对广播电视机构进行监管时注重公众意见的表达之外,广管局规管电视节目的主要依据--由广管局负责制订的业务守则,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如前所述,广管局的工作之一是负责制订有关电视和电台的业务守则,为本港电视及电台广播制定适当的节目、广告及技术标准,并确保所有香港广播电视机构遵守这些业务守则。以针对电视的《业务守则》为例,2005年9月9日广管局颁布了重新修订的《电视通用守则》,守则包括节目标准、广告标准和技术标准三个部分,其中“节目标准”部分即是广管局处理市民投诉并监管电视节目内容和质量的主要依据,该标准对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制约正是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的体现。

首先,《电视通用守则-节目标准》(以下简称《节目标准》)将对儿童及青少年利益的重视放在首位,标准的制订以强调电视节目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维护为主:除了在《节目标准》中将“保护儿童”专设一章(第7章),为涉及儿童的节目制订专门标准之外,还针对本地免费电视台[5]的节目播映安排提出“合家欣赏时间”并制订节目分类标准,尽量避免电视节目对儿童及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所谓“合家欣赏时间”是指在此时段内儿童会比较多接触电视节目,因此电视台应确保在此时段内避免播出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节目。根据《节目标准》,“合家欣赏时间”定为每日下午4时至晚上8时30分,在这段时间,任何不宜儿童观看的节目,一律不准播映。至于8时30分后,则要求父母为承担起为子女挑选合适节目的责任。

而节目不适宜合家观看的原因,根据《节目标准》,“除了暴力之外,还包括不雅用语、隐喻、性与暴露、令人极度不安的镜头,无故加插的恐怖镜头,用以预示或模拟死亡或受伤情形而令人毛骨悚然的音响效果,以超自然事物或迷信使人产生焦虑或恐惧,虐待、残暴对待儿童或动物,任何可能令儿童产生歇斯底里反应、发恶梦,或其他困扰情绪的事物,以及使用粗俗用语。”[6]以广管局在7、8两月处理的投诉个案为例,其中一个是无线翡翠台于2005年5月18日晚7时至7时30分播出的《非常平等任务》(由香港电台制作)。广管局接获投诉后认为,该节目制作严谨,旨在提高公众关注学校的性骚扰问题,剧情是以现实生活情况为依据。但是,节目的内容令儿童不安,不宜在合家欣赏时段播出,因为儿童可能会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在该段时间观看电视。为此,广管局向电视台发出强烈劝喻,促请严格遵守业务守则有关合家欣赏政策及保护儿童的规定。

在“合家欣赏时间”之外,《节目标准》还要求以儿童或青少年为对象的频道,或者在通常播放以儿童或青少年为对象的节目时段内,或可能在有大量儿童及青少年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下,如学校假期期间,电视台不得播放不适合儿童或青少年收看的节目。

此外,对于不适合儿童观看的节目,也要根据《节目标准》中的规定将其划分为“家长指引”和“成年观众”两类,前者可带有成人主题或观念,但必须适合儿童观众在父母或监护人指引的情况下收看,其播映时间通常在晚上8时30分后至12时之间,而后者只适合家庭中的成年人收看,只能于晚12时之后播出。[7]这两类节目均不得在合家欣赏时间内播出,并且节目在播出时必须注明是“家长指引”类还是“成年观众”类节目,以便观众做出收看决定。

其次,《节目标准》还要求电视节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标准。《节目标准》第3章“一般节目标准”规定,本地电视台的节目在制作上必须“保持庄重严谨”,如在描写犯罪活动时“不得以嘉许手法描绘罪行,也不把犯罪描绘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又或把罪犯美化;并应避免把犯罪人物的生活方式英雄化。同时,应避免以教导或引人模仿的手法播映犯罪技巧或警方的防止罪案及侦察方法”等。以广管局今年4月审议的投诉个案为例,05年2月6日,香港有线电视播出“有线贺岁电视宣传片”,给观众的印象是两男子从花场偷去多株桃花,然后把它们分送给一群面带笑意的人。以暗示方式表达的偷窃行为被描绘为可取,因它给人们带来欢乐,该宣传片给人的感觉是这些犯罪活动可以被接受。广管局因此向有线电视发出劝喻,促请严格遵守相关业务守则有关描绘犯罪活动的规定。

第三,《节目标准》强调电视节目的多元化,必须按照一定时间比例播出有关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的严肃节目,以保证满足市民各种层次的需要,使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生活。

例如针对本地免费电视台,《节目标准》要求必须播出以下不同类型的节目,即文化艺术节目、儿童节目、时事节目、纪录片、长者节目、年青人节目,并对各类节目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年青人节目”应帮助16至24岁年青人达到以下目标:发展他们的潜能或建立其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使年青人达到最佳的身体或精神健康状况;使年青人获得关于青少年服务的资料及指引,包括家庭、健康、福利教育、就业、体育或康乐服务;促使他们认识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人权或法治;促使他们热爱和尊重生命、艺术、科学、大自然或理性的判断;促使他们关心环境保护;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等等。

总的来说,《节目标准》在维护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努力,强调电视节目应尊重和维护社会既定伦理道德,以节目多元化促进文化多元化的诸多规定,充分体现出其对于公众利益的重视,也使得香港地区的电视台在与其类型媒体的竞争中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也成为维护社会道德风气,构建和谐“香港精神”的主要传媒力量。

我国当前的电视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限于运营体制等微观层面的转型,如电视媒体的频道化经营、制播分离的改革与民营电视公司的出现等,同时还包括宏观层面上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转型。尤其是在电视工业发达的背景之下,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方式愈来愈受到电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电视节目规管机制,防止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倾向,使电视在传播资讯、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受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为创造和谐社会实施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则是目前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所追求的应有之义。

对于当前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中国电视传媒而言,改革开放的世界视野既促进了国内广电传媒的制度创新,也加剧了电视传媒在内容制作过程中追逐商业利益的导向。虽然我们承认这种源于市场经济原则追逐商业利益的媚俗与低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电视受众的角度考虑,为了避免电视传媒中的这种媚俗与低俗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不良影响,在期待国内电视传媒的变革走上健康正常的良性发展道路的同时,以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出发点,探索建立适应传媒全球化趋向的电视节目规管制度的可能性,既是对中国电视传媒变革的有益补充,也可为探索适应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电视传媒管理体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香港地区在社会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方面虽然与内地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是对于正在经历市场化转型的内地传媒来说,其在规管广播电视传媒方面取得的经验,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注释: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页。

[2]此处"广播"取其广义,即包括声音广播(radio)和电视广播(television)在内的broadcasting。以下如无特别标明,"广播"一词均取其广义。

[3]全称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为工商与科技局的通讯及科技科辖下的一个政府部门,该处设广播事务管理科,是广管局的行政机关,负责执行行政工作。影视处亦是广管局及其辖下的投诉委员会、业务守则委员会的秘书处。

[4]据广管局2005年8月向传媒公布的新闻稿统计,广管局在2005年7、8两月审议了六个投诉个案,涉及62宗成立的投诉。此外,影视处获广管局授权,根据《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第11条的规定,在7月审理了223个个案(涉及367宗投诉),其中18个个案(涉及18宗投诉)属于轻微违规,160个个案(涉及281宗投诉) 属于理据不足,余下45个个案(涉及68宗投诉)则不属条例第11条的管辖范围。

[5]香港的电视台分为四类,即本地免费电视台、本地收费电视台、非本地电视台(频道)以及其他须领牌的电视台(频道)。其中本地免费电视台在香港的收视率最高,占到90%以上。通常来讲,广管局对这四种电视台会根据其观众的层面及观众的期望值实施不同程度的规管,本地免费电视台的收看最方便,观众数量最多,在观众中影响力最大,因此对其的规管也要比其他三类更为严格。

[6]据2005年9月9日广管局颁布之《电视通用守则-节目标准》,第6页。

篇9

为积极稳妥地做好直管公有住宅楼房的出售工作,现将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延长1997年向职工出售公有住宅楼房的价格和有关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98)京房改字第015号〕,凡符合市政府规定可以出售的楼房,均应向住户出售。住房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出申请购房的,都应予以登记。

二、住户申请购房时,应交清所欠的房租后再办理购房登记手续。因拖欠供暖费的责任在住房所在单位(个人签定供暖协议交纳供暖费的除外),应允许住房登记购房,不得以此为由限制购房。

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FIDIC体系; 实施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5-0144-02

1前言

2000年1月30日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强制监督;主要内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主要手段是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经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部门考核认定的独立法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部门的委托,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监督,并对委托部门负责。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历来对建设工程质量,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必须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效能。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现状

20世纪末,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模式是三部到位核验,即在基础、主体结构阶段必须由质量监督机

构到位核验,签发核验报告才能继续施工;竣工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验质量等级,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等级证明书”;未经质量监督机构核验或核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模式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这些矛盾集中反映在工程质量监督的运作方式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过于依赖质量核验,造成质量的责任错位,市场经济体制下,用户在市场上购买任何一件产品,“合格证”都是由产品的制造者签发,但是,作为建设工程,按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它的“合格证”却由政府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签发,建设工程施工完毕,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质量核验,签发的“工程等级证明书”已成为社会有效力的法律文本,“谁核定,谁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用户矛头直指“政府机构”,政府不得不被动给予解决,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反而“袖手旁观”,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

2.2 “三部到位”监督方法与政府管理机制改革走向的不和谐,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工程质量监督等级核验,把政府管理推向了陷于事务的误区,政府体制改革后,政府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果政府质量监督运行方法不改革,客观上就造成了与政府体制改革发展相矛盾的状况。

2.3单一的实物监督无法实现对市场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建设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的区别在于工期长、质量缺陷的隐蔽性及事故后果的危险性,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检查、检验,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地正确评定,实践证明,政府的监督必须舍末就本,抓住建设工程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龙头[3]。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方法的改进

我国建筑业正面临世界市场的挑战,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施的,产品实现(施工)只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它还有勘察设计、过程控制等不同的子过程,为了支持产品实现过程还需要检测、提供资源(人力、物资、设备、资金、技术、方法)等过程,这些过程之间有联系,也有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过程网络。GB/T19000族标准从四个方面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网络,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提高工程质量应该重视过程网络的每一个环节。质量监督也应该以系统的方法、过程的方法来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1]。

FIDIC合同体系极其严密和完善,任何一方有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包括质量问题),都将面临合同赔偿,还可能引起法律诉讼。而且同一问题可能面临多方面赔偿和诉讼。因此在监督方法的改进中,FIDIC管理体系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它的管理思想――用制度进行管理,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我国的质量监督方法。

3.1 完善制度,确定责任人

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首先应制定质量监督工作计划(预防性监督的基础),确定负责该项工程的质量监督工程师和助理质量监督工程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针对工程特点,明确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方式。在计划中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做出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质量监督工作方案通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因此,制订监督计划时,监督人员不但要熟悉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还要了解合同文件关于质量条款的内容,因为一些条款的内容是针对工程具体实际的。制定监督计划要求监督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3.2 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质量监督工程师和助理质量监督工程师应核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或资格;检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在FIDIC条款中,对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在工程质量上的权利和义务予以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承包商人员的到位、机械设备的配置、试验室的状况,质量行为的检查,即对这些承诺的核实。业主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其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工程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监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技术力量的水平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承包商建立完善的自身质保体系,是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基础。行为的规范,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

3.3 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

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应按照质量监督工作方案,对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现场实地抽查,对用于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抽查。对地基基础分部、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和其它涉及结构安全的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进行监督。工程实体质量检查除了要计划以外还要突出重点,有检测试验手段。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那些影响使用安全性、违反强制性条文的问题。例如:在各分部工程中,重点应放在基础、主体、燃气等分部工程。在各类建筑中又要特别注意高层建筑、公用建筑等人员密集、技术难度较高的建筑。质量检查要凭数据说话,减少人为因素,做到“阳光监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一下工程外观、查阅技术资料就做出质量上的判断,而是强调试验检测,尤其是对工程质量有关键影响的项目检测、检验[3]。

3.4建全对监督人员的制约机制

制约机制不健全,就如同汽车刹车不好。仅靠监督员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FIDIC合同条款可以建立建设、监理、施工等建设主体间完善的相互制约机制。对监督员的制约机制可以实施“集体监督”,但“集体监督”不能简单的局限为“到场人员不少于两人”,更要体现出它是一个完整的运作集体。有些监督员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建议对那些违规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分情节轻重(事先制定并公布)予以扣分,最后计入年度考核结果。扣分太多,达到一定程度,可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做到防患于未然。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实施

质量监督机构不是工程建设的参与方,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单位,不承担实物质量责任。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单位是工程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实物质量是以上这些单位的共同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综合地反映了他们的水平、能力。质量监督的实施则是一种宏观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质量监督机构是否认真履行自身的质量责任,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各责任主体单位的质量监督就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从立项、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是由很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博弈过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等都根据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需要通过博弈分析来为质量监督机构寻找一个合适的监督力度,使建设各主体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概率趋向于0[2]。

由此,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监督的作用,需要分析建筑监督双方的利益关系,以恰当的基准点构建赢得矩阵,确定监督机构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质量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各个建设主体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来确定监督力度大小的概率,并且建设主体单位采取违规概率的大小还和罚款以及质量监督机构被发现应该监督而未监督所得的负效用有关,且随着负效用、罚款的增大而减少,增大负效用可以使质量监督机构对监督工作充分重视,对工程项目加大监督力度,而罚款的增大自然也有利于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

另外,一个质量监督机构在面临较多工程项目的同时,势必会造成对某些工程的忽视或者现场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就必须根据分析来制定合理的监督措施和监督力度大小的概率,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因此众多在建工程中的建设主体单位中,有比例的建设主体单位会选择违规行动,而质量监督机构则随机的重点监督一定比例的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主体单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效率,另一方面建设主体单位的违规行为得到有效的查处,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了保证[4]。

5结束语

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执行已有近20年的历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始终处于一个探索、发展过程之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质量监督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每一个参与制造的人员要切实提高质量意识,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各尽所能,各负其责,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将建筑产品制造成合格的产品。同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只有与时俱进,及时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监督管理模式,朝着依法监督、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方向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新孝,张婷.建筑工程质量的专家系统评价[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16(6):46~48.

[2] 程夷.博弈论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2,21(6):77~79.

[3] 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