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法全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法全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法全文

篇1

关键词:产业生态,新型工业化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化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局一份报告(2003年),在现代经济史上,全球化浪潮出现过三次。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这次浪潮完全不同于以前两次: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化市场,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脱离世界经济逐步边缘化,导致收入下降和贫困增加;国际移民和资本转移在前两次全球化浪潮中微不足道,如今变得非常突出。货物运输、旅游和通讯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亚洲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世界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其突出特点为:

(1)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日益起着决定性作用。(2)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明显的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全球贸易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如今在142个WTO成员国中,70%是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其中,全球化进程较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和印度等。(3)贸易、资本、金融和人员流动越来越突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贸易自由化使全球经济逐步融合,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推动了产业结构全球化调整,人员跨国流动和国际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全球化服务市场。(4)新的国际规则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WTO自1995年成立以来,对引导国际贸易发挥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若干国际标准系列(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以及地区性或双边性贸易协议等,对促进经济全球化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在工业革命中,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而以全球一体化经营的跨国企业,引领着全球化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将传统产业和非核心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国际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

(1)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改变了企业与其它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功能和阶段,整个工业活动正在世界各国分散开来;同时,为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各生产环节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2)产业集聚化:工业企业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在新的竞争环境压力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挑战,需要进行以下转变:从追求大规模的静态外部经济效益,转移到培养基于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网络的动态创新能力上来。

(3)产业生态化: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为实现工业化和GDP增长,以大量资源消耗、大量废物排放和低利用效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对立与冲突(AudraJ.PottsCart,1998;LloydConnellyetal,2001)。这种线形物质能量流动的经济系统已经导致资源消耗和超出自然消化吸收入类垃圾的能力(J.Korhonenetal;2003)。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将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整合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产业生态——国际产业转型与世界发展潮流

19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把发展产业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德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在英国,1999年专门成立区域发展局,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造,负责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和长期的全面规划(ChrisShearlocketal,2000);芬兰是世界上已经进入产业生态良好循环的国家之一。芬兰2/3的土地为森林覆盖,但森林年砍伐低于年生长量(2001年增长724万m3,年砍伐只有448万m3);芬兰林业70%的燃料来源于废料如纸浆和锯渣废料的黑酒精(J.Korhonenet81,2003)。

产业生态(1ndustrialEcology,又称循环经济)依据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199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科学,产业生态学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Al-lenbvandRichards,1994;AudraJPottsCart,1998;Allenby,1999a,xi;MichaelHHuesemann,2001;T·P.Seageretal,2002;Raftlsenmann,2003)o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研究所(1EEE)在“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白皮书”报告中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

产业生态是一种新形态经济或生态型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AudraJ·PottsCart,1998)。目前不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以不同的系统发展原理运作而导致的结果(J·Korhonenetal,2003)。因此必须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为统一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未来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DavidJ·Brunckhorst,2002)。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而不是依赖效率提高的发展模式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生态原理应用到经济系统,不能直接将生态原理照搬到经济系统上。因为自然演化毕竟不同于经济系统演变,自然系统没有人类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文化,自然也不能象人类经济系统那样有意识地进行规划;信息流动和反馈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新陈代谢方法并不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原理搬到经济系统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中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影响和最不可预知的力量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对各种原材料—从花生到生铁的巨大需求,使世界初级产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40%,消耗了水泥世界总量的50%,石油进口80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5%,粮食缺口1100亿斤,大量进口造成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而巨大的资源消耗所创造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4%。种种迹象表明,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必须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资源消耗过快、资源利用率过低、资源再生使用率过低的粗放经济。

(2)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随着经济以每年8%、9%、甚至10%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迅速退化的灾难:270万平方公里耕地被沙漠吞噬、70%以上水系被污染、400座城市缺水等等。大量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力、钢材供求紧张,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可能引起的传统性产业结构失衡和金融风险,而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生态所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中国发生的环境危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环境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它大多数地方退化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在中国则是无可挽回的:中国北部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已经干涸,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每年大多数时间河水也开始断流。华北许多城市地下裂开了巨大的地洞。沙漠覆盖了中国18%的土地面积,并以每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全国30%以上的地方遭受酸雨侵害。除非中国对目前的发展方式做出彻底改变,不然的话,大片区域的生态崩溃似乎是确定无疑的。有关专家断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

(3)社会文化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过去一味建造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美丽的风景、庙宇楼台、圣水神山、精雕细刻的传统手工艺和城市景观被清一色的混凝土建筑、沥青马路所取代,古老的运河、城墙被铁轨、环城公路截断,庞大的城市吞噬了大片农田,许多城市无可挽回的被开发成清一色的灰色城镇,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那些最具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外国游客一心想看的东西被胡乱建造的新式楼房无休止的吞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四、产业生态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无数事实证明,传统的分散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产生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认识到这一点。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在《中国需要绿色革命》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西方的“资源饥渴”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我们唯一的可行之路。2004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在我国,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方兴未艾。值得关注的是,在珠江流域,分布着两个非常典型的产业生态模式,为中国未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启示。

(1)中国农业生态模式的典范——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是闻名中外的典型农业生态模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发展而来的科学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也是我国农业生态的典范。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把基塘系统列为研究项目之一,并在全球推广应用于低洼地改良,开创了改造低洼积水地的新途经。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成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是按一定面积比例建成的基面与鱼塘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充分显示出水陆相互交换、植物和动物相互交换的高效能量转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率,氮磷钾三要素的循环效率分别为0.43、0.46、0.96,循环效益综合指数达1.85。并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系统的最大产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产业生态工业模式的典范——贵港生态工业园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我国第一个产业生态工业园,是以制糖工业为支柱,以贵糖(集团)公司为龙头,围绕蔗糖生产整个生态产业链展开的。目前,贵糖已形成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良性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把污染物消除在工艺流程中。贵港生态工业园实践证明,产业生态不仅使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由于生态工业链使制糖过程中各环节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其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大大提高。

篇2

陕西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工作。

财政、工商行政管理、税务、价格、审计、监察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第五条 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依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分别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县、市、区城镇居民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所在地的乡、镇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为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本人实际收入超过基数的,还应当加收超过部分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二)超生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的,以超生一个子女应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为基数、以超生子女数为倍数计征社会抚养费;

(三)重婚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对当事人双方分别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的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生育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的,按照本条第(二)项的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四)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或者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不够间隔年限生育的,对当事人征收二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情节严重的,对当事人征收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五)规避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非法收养子女的,视其收养子女数分别按照本条第(一)、(二)、(三)项的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上述计算原则确定具体标准,每两年可以调整一次。

第六条 当事人一方为城镇居民,另一方为非城镇居民的,由城镇居民一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征收决定。

第七条 不符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流动人口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当事人的生育行为发生在其现居住地的,由现居住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决定;

(二)当事人的生育行为发生在其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户籍所在地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决定;

(三)当事人的生育行为发生时,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均未发现的,由首先发现其生育行为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的征收标准作出征收决定。

当事人在一地已经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另一地不得重复征收。

第八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当事人的生育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情况属实的,依照本办法作出征收决定;

(二)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征收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

(三)征收社会抚养费应当向当事人出具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征收票据。

第九条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指定的银行(信用社)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

未作出《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或者未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征收票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

第十条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分期缴纳的期限自批准之日起,不超过三年。第一年缴纳的数额不低于征收总额的百分之四十。

第十一条 有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如实提供当事人上年实际收入总额。当事人系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提供;当事人系个体工商户的,由其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税务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千分之二的滞纳金;超过规定期限三个月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当事人对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 社会抚养费及滞纳金应当全额上缴国库,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私分。

计划生育工作必需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第十五条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增设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收费项目或者擅自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的,或者截留、挪用、贪污、私分社会抚养费的,依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程序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从20xx年8月1日起施行。

社会抚养费的变更情况抚养费的变更包括增加、减少和免除三种情况。

篇3

最新版关于河南省计生新规的问题全文

河南版婚假、产假最终敲定:婚假最长可休28天;产假最多可休190天。

河南省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新版《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出台。

关于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的相关内容如下:

一是删去了对晚婚晚育者给予奖励假的规定。

二是明确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的夫妻,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十八日;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再增加婚假七日。

三是明确释合法律。 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 增加产假三个月,给予其配偶护理假一个月。

四是明确年满六十周岁的独生子女父母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二十日的护理假。

五是明确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

相关阅读

两会过后,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地方人大密集审议计生条例。中国网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广西、山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西、宁夏、四川、辽宁、河北、江苏、青海等19个省份修改了本地区计生条例,均取消了晚婚假,明确了产假、婚假和男方陪产假天数。其中,产假最长的是福建(180天),婚嫁最长的是山西(30天),陪产假最长的宁夏和广西(25天)。

闽产假最长180天宁桂陪产假最长25天晋婚假最长30天

记者观察到,各地修改后的计生条例对产假天数均延长了,最长的延长3个月,最少的也延长1个月。各地产假天数大概分为五个档次:福建最长达180天;其次是包括山东、安徽、江西、山西、宁夏、四川、辽宁和青海在内8个省份,产假达158天;再次是广西的148天;第四是河北的143天;第五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苏和重庆的128天。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的产假实行弹性调节,明确女职工经所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1-3个月。照此计算,职工产假在原来的128天外,还可弹性调节,最长可达7个月。

各地对男方的陪产假也有明确规定,最少的7天,最多的25天,多数是15天。其中宁夏和广西的陪产假最多,为25天;其次是四川的20天;再次是河北的18天;第四是北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山西、辽宁、江苏、青海、重庆等12省份的陪产假都是15天;第五是江苏的13天;第六是安徽的10天(异地20天);最少的是天津和山东的7天。

篇4

关键词:婚育文化;和谐计生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30-3

倡导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是促进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深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社会城市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人员管理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将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与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让婚育文化渗透到群众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引导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创造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环境,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实践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清水塘街道在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坚持不懈地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大力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独生子女教育等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追求方式方法和谐,实现效果和谐方面进行了生动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全面推进“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构建和谐计生”的精品工程建设,把握住婚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和共振点,使婚育文化建设在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发展空间、整合文化要素、形成区域特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化了婚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生育文明,促进了人口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快街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命题的提出与实践

清水塘街道地处长沙市中心城区,人口相对密集,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省市博物馆、省展览馆、省烈士公园、市一中、清水塘小学、大量的集约型高端商务楼宇以及享誉三湘的古玩市场等丰富的经济社会资源,大众文化特色鲜明,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和消费意识普遍增强。我街结合实际,总揽全局,把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婚育文化进市场、进楼宇、进校园、进场馆、进公园,化有形为无形,把计生工作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计生工作层面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帮助、促进群众转变旧的婚育观念,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着眼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多层次需求,提供群众满意的优质服务,形成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思想舆论氛围和新型生育文化环境,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客观的可行性。

1.积极构建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衔接平台

2007年9月,湖南省十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九条规定,“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居)民自治的内容,并确定人员具体管理。”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婚育文化融于大众文化的责任主体在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途径是依靠居民自治。街属五个社区在接受街道计生办的业务指导下,因地制宜,走居民自治的新路子,努力使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一是清水塘路社区以清水塘古玩艺术品市场和长沙市一中、清水塘小学为重点,积极探索市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新方法,着力提升青春期教育活动品质。二是展览馆路社区利用驻社区单位省展览馆的独有展馆资源,在展馆内设立固定计生咨询服务站,在展馆开馆时,向前来参展的广大居民群众进行免费咨询,发放计生宣传品,努力打造一个优质的婚育文化宣传阵地。三是迎宾路社区与驻街单位密切协作,建立计生工作示范大院,积极开展“和谐家庭”评选等特色活动。四是芙蓉路社区重塑楼宇计生管理亮点工程,大胆探索商住楼、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新经验,扎实把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工作渗透至楼宇。五是便河边社区针对居民散住、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在人口集中的地段设置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和药具投放点,把新型婚育文化送进背街小巷;设置计生监督信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扩大居民群众参与计生管理的范围,努力提高居民自治水平。五是四季花城社区把新型婚育文化搬进人口高度集中的烈士公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婚育文化宣传娱乐活动,寓教于乐,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提高国策意识。

2.深入进行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无缝对接

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是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各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可和集中参与。我街最大限度地凝聚整合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婚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效对接。其一,与66个辖区单位签定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其二,建立辖区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三,建立辖区计划生育工作评比考核制度;其四,建立街道干部走访单位、企业共商国策制度。从而实现了街道、社区、单位的全面融合,为开展地区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工作做好无缝对接。街道坚持示范引路的思路,依靠婚育群众的智慧,依托整合的优势资源,推动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工作的稳步开展,选择条件成熟的清水塘路社区进行重点打造,创造性地建好具有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鲜明特征的“两园”。一是提质“青苹果乐园”。成立“青苹果健康咨询中心”、“青苹果悄悄话室”和“青苹果文化书屋”,设立青苹果健康咨询热线;邀请学生父母参加“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座谈会,定期开设“家长课堂”;与长沙市一中联合举办“告别童年,走向青春”青少年演讲会;寒暑假,邀请一中老师和社区志愿者为学生开展学习“帮帮帮”活动,全面做好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是建好“创业者家园”。针对清水塘古玩艺术品市场流动人口多、人员管理难到位等特点,街道积极创新管理方法,与市场管理办公室联合打造“创业者家园”。成立市场计生商会,设立“创业者家园”办公室,作为计生政策、法规、保健知识固定宣传点和健康检查中心,提供计生优质服务,给创业者以家的感受。同时,对市场内流动人口实行“档案式”、“台帐式”、和“法人负责制”管理,开展“夏季送清凉”、“秋季送希望”、“冬季送温暖”等人性化活动,对流动人口努力做到人情关爱、人文关爱、人性关爱、人生关爱,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3.着力探索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实现途径

当前,我街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街道在找准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切入点的同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其物化的的具体形式推动形成促进群众婚育观念和行为转变的主流价值观和引导力量。一是设置宣传站。街道在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橱窗,并把清水塘路打造成计生宣传一条街。在省展览馆场馆内和其他人流量大、居民集中的地点设立固定的计生咨询服务站,向广大居民进行免费咨询,发放计生用品和宣传品。在烈士公园建立“幸福加油站”,为游客提供健康知识讲座等。二是悬挂提示牌。根据文化场所的不同特点,制定内容丰富且迎合主题的计生温馨提示牌,悬挂在单位、门店、楼宇、楼道等处。如:在办公楼宇和企业楼栋的醒目位置,扣住能源节约的主题,融入计生内容;在居民楼道以提醒安全文明为主题,结合宣传婚育文化;在宾馆以提醒旅客财物安全为主题,穿插国策知识。三是吟唱国策歌。街道充分调动地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居民群众作词作曲编写国策歌,自导自演,寓教于乐,以快板、三句半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在大街小巷吟唱。四是共谋国策事。街道以地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为纽带,共同解决地区性、全局性的计生工作难热点问题。

二、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运行保障机制

新型婚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婚育文化融于大众文化是最为直接的着入点和有效载体,是开展群众性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在群众性创建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活动,使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成为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很好的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运行保障机制。街道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正边提升,逐步形成了有条不紊、和谐共生的运行保障机制。

1.已经形成良性运转的组织机制

我街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婚育文化融于大众文化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具体措施,成立了“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工委、办事处联合行文制定下发了工作实施方案。此外,把活动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街道财政预算,实行项目运作管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初步形成单位联动的互动机制

婚育文化融于大众文化活动涉及街道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需要辖区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地区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尽其责,各展所长,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们坚持和完善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议制度,沟通情况,引导地区单位积极参与,相互支持,推动工作。

3.正在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街道社区的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宣传文化法制中心、文化大院、协会会员之家,是开展婚育文化融于大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我街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实内容,完善功能,强化服务,发挥作用,通过加强阵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转变群众婚育观念融入到基层计划生育各项服务工作之中。街道年终对部门和社区开展“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验收,实施情况列入部门、社区的目标考核,强化责任意识,奖优惩劣。

三、由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引发的思考

、国家计生委等12个机关在《关于2006-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联合发文中提出了到2010年末,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中期目标。而把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措施和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大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新型婚育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根本上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生育文明,其措施在于依托社区、面向家庭,采取形式多样、活动多彩,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样式,把计生工作渗透、融合到地区发展和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实现计生工作由方式方法的和谐到结果效果的和谐。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有些思考,认为开展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活动必须做到:

1.为辖区单位共建计生提供新内容

街道在找准婚育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切入点过程中,要与辖区单位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街道、社区、单位的全面融合对接,引导集体、家庭、个人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形成齐抓共建的“大计生”工作格局,为辖区单位提供计生工作工驻共建的新内容。

2.促进婚育文化的和谐渗透

我们要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爱好,化有形为无形,将婚育文化自然融入大众休闲娱乐、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之中,开展婚育新风进社区、进市场、进广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系列活动,促使婚育文化渗入到群众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推动新型婚育文化的建设。

3.实现计生工作群众参与率最大化

群众是开展婚育文化活动的主体,只有广泛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婚育文化融入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大众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文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从生活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中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扩大参与率。

篇5

关键词:生育决策;理性;成本-效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6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名人、富人超生近几年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2007年的人口科学论坛上指出,社会上一些名人、富人超生、多生问题会对大众生育观念带来不利影响,动摇计划生育成果,影响社会公平。为了遏制这种违法现象,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新闻会上表示,拟出台相关政策,严惩富人、名人超生。广东、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已出台了一些相关处罚措施,如加收社会抚养费、公开曝光等,以维护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公平性。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趋于降低,我们把这一经验结论称为“反J型曲线”。但为什么会出现富人、名人超生、多生的现象呢?会不会又存在一条“U型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趋于上升。本文拟利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等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第三部分利用成本-效用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二、文献述评

生育作为基本的人口过程之一,生育抉择、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一直受西方人口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研究中占据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增长极大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控制人口增长一度成为许多人的共识(Paul Ehrlich,1968;D.L.Meadows,1972;Lester Brown,1999;et.)。在人口死亡率已经稳定在低水平的条件下,生育率变动成为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育率研究长期成为西方人口研究的核心。T・P・舒尔茨在其《人口经济学》(1981)里甚至声称,是否把生育率研究放在人口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已经成为衡量是否是现代人口理论的主要标准。西方人口学者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生育行为及生育率变动,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对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着重经济因素对生育抉择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经济长波和生育率变动、生育率水平的关系(Easterlin, R・A.,1966;J L Simon,1977;et.)及家庭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Harvey Leibenstein,1954;Becker,G. S.,1960;J・C・Caldwell,1976;Easterlin, R・A.,1985);第二种类型,着重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主要研究婚姻、家庭关系、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地位、生活质量等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对生育抉择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W.E.Moore,1959;Ronald Freedman,1970,1975,1979;et.);第三种类型,着重人口学因素本身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强调婚姻、怀孕、分娩、避孕、生育间隔和生育次数等中介变量对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Kingsley Davis&J.Blake,1956;J.Bongaarts,1975,1982);第四种类型,着重生物学因素或者生物-社会因素对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生育行为与、性能力、性道德等的关系(B.Weller,1995;J.Casterline,1995)。尽管西方生育率决定因素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从经济分析转向非经济分析,甚至转向生物-社会因素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生育率决定的经济分析仍占有很大比重。

在过去30年内,我国生育率超常快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关于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国人口生育水平急剧变化问题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方面(顾宝昌,1987;彭希哲和黄娟,1993;孙文生和靳光华,1994;Poston,2000;杨涛、Marjorie Mcelroy,2000;李建民,2004; 陈卫,2005;王金营,2006);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对西方家庭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拓展,以家庭生育行为的理性选择为前提,分析了我国生育率变动的微观经济原因(田雪原,1989,1992;李小平,1994;李建新,1996;叶文振,1998;陈卫、史梅,2002;汤玉刚,2002;罗丽艳,2003;李建民,2004;)。通过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育率的宏观决定分析,还是生育率的微观决定分析,都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行为趋于理性,生育率的下降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为什么会出现名人、富人超生、多生的现象呢?是现有理论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还是人们的生育行为根本就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

三、生育决策的成本-效用分析

(一)生育的成本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个方面。直接成本包括从怀孕起抚养到孩子生活自立时整个过程的全部支出(怀孕和生育的相关费用、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机会成本包括父母因抚养孩子而损失的收入、机会,以及所放弃的其他活动的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表现在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抚养费用、教育费用等随之增多,直接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在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的条件下,父母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时间价值增大,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因此而最大。

名人、富人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产资源,另一类是时间资源。在财产资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经很小,而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利润收入等为主,工资率的提高不会增加他们的市场劳动时间供给,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他们会把有限的时间资源更多地投入闲暇中,使得生育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名人、富人可以通过找育婴师、保姆等缓解时间因素对养育孩子这种时间密集型产品的限制。相对于普通劳动者,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的生育直接成本仅占名人、富人的财富总量的很小部分,而时间成本又因为收入效应和财富对时间的替代被大大降低,他们的生育总成本比较低。

(二)生育的效用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在进行生育的成本―效用分析时提出了孩子的效用包括:(1)消费效用,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2)劳动-经济效用,即孩子作为劳动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3)保险效用,即孩子给父母提供潜在生活保障的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儿防老”效用;(4)经济风险效用,即孩子承担家庭经济成败风险的效用;(5)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即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孩子可以提高父母和家庭的社会地位;(6)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即孩子可以延续家族的姓氏和香火,起到“传宗接代”的作用。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经济风险效用、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和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而消费效用的变化却难于确定(Harvey Leibenstein,1954)。

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生育意愿的调查(方向新,1992;朱楚珠、张友干,1996;周长洪、黄丽华,1996;赵景辉,1997;叶文振,1998;罗迈,2001;郑真真,2004),发现人们的生育需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层面的需求对人们的生育决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情感层面的需求和“传宗接代”的影响逐渐成为生育决策的主导力量,中国正经历着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对名人、富人来说,孩子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情感的需要,他们可以从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中得到心理满足,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效用已经很弱。

(三)生育决策的决定

每个人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一个家庭在决定子女数量时,也要经过一番成本和效用的权衡和斟酌。家庭总是生育孩子的数量定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相等的水平上,这时的生育数量即是家庭生育决策的均衡点。根据以上成本和效用的分析来看,名人、富人生育孩子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效用则相对较高,在以物质激励和惩罚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他们的约束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往往倾向于多生,一直持续到边际孩子的成本―效用相等的均衡点上。

以上分析揭示了名人、富人的生育决策行为,他们的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孩子的效用,是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满足。这与普遍认为的,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人们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孩子效用刺激,而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人们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成本约束。这一看似相悖的推理是因为存在一个假设:在发达经济里,人们的收入通过市场劳动获得,收入水平制约着人们的理性决策。但对于名人、富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十分丰富,收入来源与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别,孩子成本对他们的决策的影响已相对弱化,而孩子效用则成为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1.名人、富人的生育行为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在生育市场上,他们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时间资源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约束条件充分考虑生育的成本和收益(效用),从而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由于名人、富人与普通劳动者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生育行为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通过参与市场劳动获得主要收入的普通劳动者生育受到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双重约束,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效用却相对减弱,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成为他们生育决策是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名人、富人而言,财富积累已经不是主要通过参与市场劳动,利息、租金和利润等收益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相对于他们“无尽”的财富和对非市场活动的强烈需要而言,生育成本相对很小,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满足成为生育决策的主导力量。

2.名人、富人超生、多生对中国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影响不是很大,但他们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使计划生育政策失去公信力,这种影响才是主要的。国家统计局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名人、富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约为3.86%,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仍然很低。假设名人、富人阶层的人口出生率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达到24‰,每年出生人口为122万,仅占全国出生人口的7.7%。但他破坏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公信力,在目前我国低生育水平仍不稳定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政策失效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影响则具有全局性。

3.本文对名人、富人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仅仅停留在逻辑推演的层面,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要深入了解名人、富人的生育意愿,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理论逻辑推演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1987,(2).

[2] 陈卫.“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的动态关系:中国省级数据再考察[J].人口研究,2005,(1).

[3] 陈卫,史梅.中国妇女生育率影响因素再研究――伊斯特林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2).

[4] 叶文振.论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来自厦门近千户家庭问卷调查的启示[J].人口研究,1998,(5).

[5] 田雪原.论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J].中国人口科学,1989,(3).

[6] 田雪原.论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M]//.田雪原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 李建新.伊斯特林生育理论与中国农村人口调控[J].中国人口科学,1996,(5).

[8] 汤玉刚.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5).

[9] 李小平.期望孩子交易价格的实证研究及其对进一步控制生育的意义[J].中国人口科学,1994,(4).

[10] 罗丽艳.孩子成本效用的拓展分析及其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解释[J].人口研究,2003,(2).

[11] 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6,(5).

[12]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5).

[13] 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6).

[14] 吴忠观,刘家强.关于生育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3,(5).

[15]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J]. 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6] Leibinstein, H.:A Theory of Economic-Demographic Development[J].Princeton University,1954.

[17]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6,27-29.

[18]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7,(1).

[19] 李建民. 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J].人口研究,2004,(6).

[20] 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M].姜世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1.

[21]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68.

The economics explaining of over-reproduction and excessive reproduction phenomena

in the famous and rich man

LI Zheng-she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篇6

一、基本情况

团结社区位于××镇县城西侧,负责管理胜利路以西至××河,文化路以北至铁干里克村的区域,(从3#小区(商业街)-石棉制品厂-石油公司--红枣大厦-客运站),是三个居委会管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区域较为复杂的社区。

社区现有11名干部职工,辖区内有居民楼房23幢,办公楼22幢,居民户数902户,人口2827人。其中汉族510户,1620人,民族392户,1207人,有行政、企事业单位42个,单位职工600人,其中党员319人,残疾人42人、宗教人士2人、清真寺1所、个体户275户、特困户16户、低保户104户,168人,21716元。60岁以上的老人87人。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网络。社区高度重视,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并在人、财、物上予以保障。依照"镇政府牵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了由团结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城镇派出所管区民警、计生人员、综治专职人员等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管理站下设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社区也相应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小组,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中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定期通报流动人口情况,及时的将流动人口的出入情况进行信息变更,并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人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全面落实"四包三管二增强"工作机制,提高社区干部掌控敌社情动态和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同时,为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谁管理、谁负责、出问题、必追究"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工作做到了人人抓,人人有责任。

2、完善制度,严管登记管理。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团结社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管理好、服务人和教育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安全文明社区的管理水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不仅要以人管人,更要靠制度管人,靠规章育人。一是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制度,社区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分类管理、建档,确保做到"四知",建立了流动人口登记册,实行一人一卡,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截止目前我辖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367户707人,其中汉族305户601人;民族62户106人,

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二是强化出租房管理。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流动人口"流入"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

流动人口落脚点管控,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社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了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共登记办理出租房屋58间,并与出租户签订了2008年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58份,和承租人签订了2008年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707份。

三、以抓服务为宗旨,加强基层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为抓好服务管理工作,社区坚持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入学等,与本地居民实行同等待遇。社区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今年以来,针对计生工作的难点,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工作日程,作为计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措施。首先,对流动人口实行了分类管理,将已婚育龄妇女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日常管理,并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将未婚流动人口及已婚男士作为一般登记,主抓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与驻社区单位签定计划生育合同,在管理上坚持与驻社区单位同服务。在《婚育证》的查验上同流动人口暂住证相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持证率。

二是强化了优质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首先,积极开展上门宣传咨询服务,及时地将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中的要点及相关文件传播给育龄流动人口,为提高流动人口的持证率提供了保障。其次,抓好对重点人的服务,除了对他们的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节育措施及相关文件,还定期让他们享受每年三次免费的生殖健康检查,有效地防止了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各项免费咨询服务,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流动人口之中。为他们打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环境,从而为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提高服务和宣传工作水平

为减少和预防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及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充分发挥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社区从3月26日起在辖区内开展了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标语、等宣传媒介大造宣传声势,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一是利用节假日对与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合同法》、《劳动法》进行了宣传;二是在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所地、建筑工地、街道、市场、车站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带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截至目前,社区共悬挂宣传横幅8条、张贴宣传标语100多条、出板报6期、进行法律咨询121人次,外来民工244人次受到教育。三是利用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及时掌握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思想动向和变化,做到上门服务,讲政策、说道理,并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种宣传的落实,保障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营造和谐氛围

为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切实强化计划生育服务,对外来妇女实行了与本区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生服务。开展了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检查活动和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使我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篇7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宣传教育,强化规范管理,以查处“两非”案件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源头监管、规范管理等整治“两非”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通过综合治理,使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逐步消除“两非”行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二、治理重点

治理的对象是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药店、无证B超窝点和各种“两非”行为等,活动的主体以各乡镇及公安、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为主,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

(一)强化宣传

1.设置有关禁止“两非”内容的固定标语,各单位要在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等显眼位置刷写标语2条以上,每个村(居)要在主要路口刷写2条以上。每一个医疗保健单位、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每一期宣传专栏必须有禁止“两非”内容。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在超声诊断室、染色体检测室、药房(库)、妇科、产房等工作场所,统一设置有关禁止“两非”的醒目标志。

2.各乡镇、区直有关单位在开展专项行动期间,举办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可采取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踩街游行等宣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3.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开通“两非”举报电话:,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两非”线索。各乡镇也要开通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对举报属实的个人给予1万元奖励。

4.进一步落实计生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给予农村纯女计生户更大的优惠,让他们政治有地位,经济得实惠,生活有保障。要通过利益导向,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整治“两非”专项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出生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

1.严格落实实名登记制度。

一是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各医疗单位在为产妇分娩接生时,必须核实产妇身份证,经身份证阅读器验证及电脑储存产妇信息,按规定出具《出生医学证明》,并保存好存根联、分娩接生登记簿、出生证发放登记等有关资料。

二是终止妊娠手术实名登记。各医疗保健机构、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在落实终止妊娠手术时,必须核实孕妇身份证,经身份证阅读器验证及电脑储存孕妇信息,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施术并签字,并保存好登记簿、电脑储存信息等有关资料。

三是孕妇超声波检查实名登记。各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怀孕14周以上(含14周)的孕妇进行超声波检查时,必须核实孕妇提供的身份证,经身份证阅读器验证及电脑储存孕妇信息后,方可实行超声波检查。在场两名医护人员、孕妇必须共同签字或盖手印确认,并保存好电脑储存信息及登记簿等有关资料。

2.严格规范B超使用管理制度。各医疗保健机构、计生服务机构必须制定B超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专人管理并定岗定责。超声诊疗工作场所应当张贴从事超声医学工作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公布本单位和公安、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必须在规定的执业场所开展超声检查,除经批准开展义诊活动工作外,不得随意改变超声诊断工作场所,并严格按照超声检查的管理制度进行超声诊断。严禁进行超声流动检查或将超声诊断仪借外单位及他人使用行为。

3.严格落实防疫、接生登记信息共享制度。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执行信息统计、报告、通报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沟通。要按照《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认真记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并发症的原始资料,认真填写新生儿出生、死亡和预防接种等登记表,按时上报主管部门;按照《预防接种管理规范》要求认真记录接种对象的接种卡、接种证等相关资料。记录项目要真实、完整,故意漏、错项,造假、谎报和瞒报,视为出具虚假证明行为,依据《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每月10日之前向计生部门通报上个月接生登记信息;要严格遵守信息通报工作制度,适时向计生部门通报住院分娩、终止妊娠、孕妇B超实名登记情况。开展助产技术以及妊娠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单位,要及时收集14周以上终止妊娠的信息,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区卫生局、区人口计划生育局。

4.严格落实手术报批制度。

一是对孕14周以上出现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胎儿患严重缺陷、或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医学需要终止妊娠的,必须查验并保存受术者由省卫生厅指定的有产妇诊断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的产前诊断结果或市病残儿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医学鉴定证明方可施行。

二是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单位可以根据诊断结果及时实施手术,或由医疗单位出具的有三名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签署的“确需终止妊娠”医学诊断结果后,经科主任、分管院长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在手术后48小时内向区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报告。

三是对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已婚者必须查验并收取其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同意终止妊娠证明》(并由乡镇级计划生育机构的人员陪同,陪同人员需出示计生办证明,同时在手术单上签字负责),出示身份证原件并登记身份证号码后方可实施;未婚者必须查验能证明其未婚的证明材料(如户口本和未婚证明等)并收取复印后方可实施。

四是未经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终止妊娠手术。对特殊情况医学需要住院分娩、终止妊娠、B超的,必须报告院分管领导,经分管领导、科室主任确认签字后方可施行,并于24小时内通报区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局,同时报送B超检查(急诊)、住院分娩、人工终止妊娠孕妇无法提供有效证件情况登记表至区卫生局、区计生局、本单位医务科备案备查。

5.加强孕情跟踪管理。

一是各乡镇要组织计生专干、计生管理员对近三年持《生育服务证》对象生育情况全面清理登记,重点排查孕情非正常消失对象。

二是对持二孩生育服务证的对象,实行全程跟踪访视,凡“双查”发现有孕的,指定包组村干部为孕情服务跟踪责任人。凡发现持证怀孕对象孕情不明原因消失的,或发现擅自引产,要在24小时内报告区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计生局),并协助调查取证工作。

三是村计生管理员及时做好登记,每月5日之前汇总上报上一月孕情跟踪服务落实情况,乡镇计生办每月10日之前汇总上报区计生局。

四是对主体合法未领证人员怀孕14周以上的,不予终止妊娠,按照有关规定,补办《生育服务证》;发现持证对象孕情非正常消失的,属二孩的取消生育服务证;对持证育妇超过预产期一个月未申报出生的和孕情检查结果与实际相差2个月以上的,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落实责任

开展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公安、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是专项治理的主要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履行各自工作职责,落实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真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治理的工作局面。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责,支持配合全区打击“两非”专项整治活动,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1.计生部门

一是要扩大宣传。加大《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宣传,组织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加强对《规定》的学习,要做到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与工作相关的《规定》内容和条款。要加大打击“两非”案件的对外宣传力度,形成舆论压力;同时,加大宣传倡导,改变生男好的观念。

二是要强化协调。人口计生部门虽然不是打击“两非”工作的主体单位,但是做为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协调联合工作,应当主动做好乡镇及公安、卫生、药监等部门的牵头联系和工作信息的沟通工作。

三是要落实保障。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会要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给予农村纯女计生户更大的优惠,让他们政治有地位,经济得实惠,生活有保障。要通过利益导向,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整治“两非”专项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出生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的良好氛围。

2.卫生部门

一是要大力宣传《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各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均要悬挂《规定》的全文和“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以下简称“两非”)的警示牌,且要做到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与工作相关的《规定》内容和条款。

二是要加强B超市场整治工作。首先要对所有购买、使用B超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摸底排查,重点是各级医院、个体诊所。其次要对所有从事B超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逐个登记审核,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对所有B超从业人员实行严格资质审定和持证上岗,签订岗位责任书。严格落实实名制,对所有使用过的B超进行病历检查,实行全程监控。最后要严格技术准入,建立健全对利用超声、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管理制度,实行定点、定人、审批鉴定制度。

三是要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查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任何行医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行为;查处医疗机构对外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查处个体诊所从事计划生育手术行为;查处医疗机构施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督促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执业资格认证》、《B超使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定点人工终止妊娠和审查登记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定点孕情管理服务制度》、《定点住院分娩制度》、《出生婴儿死亡报告制度》、《制度上墙、警示牌制度》等制度,规范执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建立健全打击“两非”的工作长效机制。

3.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监管,集中开展计划生育药品和器械清理整顿活动。调查清理终止妊娠药品量批发企业、零售药店,依法查处非法经营销售终止妊娠药品行为,建立终止妊娠药品流通的管理、监督制度,严禁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禁止药品生产、批发商家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得终止妊娠手术资历格的机构和个人。

4.公安部门

在打击“两非”工作中,公安部门要起牵头主导作用,要牵头组织会同乡镇、卫生、计生、药监等部门开展打击“两非”联合检查执法工作,负责“两非”案件的侦破;采取有力措施,对溺弃女婴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严厉打击。

5.检察院

要及时协助公安部门对“两非”案件当事人进行审查,主动配合人口、卫生等部门,依法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

6.法院

要加强执行力度,及时对“两非”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对非法行医者坚决进行严惩。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例会制度

为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时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工作开展情况,交流整治“两非”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二)强化协调联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制度

各职能部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特别是要根据工作实际,确定工作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及重点场所、重点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兑现奖惩

1.对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成效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工作、查案办案能力突出且成效明显的个人,在组织考察人选时给予优先推荐。

根据工作实绩并组织乡镇及相关部门测评,对工作认真落实到位的,设立“贡献奖”、“落实责任奖”给予奖励;每完成吊销医师执照1例或完成案件侦破做出刑事处罚1例的部门分别给予5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专案组查处“两非”案件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或达到吊销执业医师资格证以上标准的,每查处一件,每名破案人员按三等功标准给予奖励;对查获取缔黑B超窝点的,每查处一件,对每名破案人员给予嘉奖。因非法出售药物达到吊销药店营业执照或吊销药店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每查处一件,对每名破案人员给予嘉奖。

2.在落实实名制工作中,发现故意不登记1人次的给予经办人扣除一个月绩效工资;2人次的给予经办人员待岗一个月并扣除半年绩效工资,科室负责人扣除三个月绩效工资;3人次的给予经办人员、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效能问责”并扣除全年绩效工资;4人次及以上的给予经办人开除或解聘处理,科室负责人给予免职,分管领导给予降职,单位主要领导给予党政纪处分,单位限期整改到位。

3.民营医疗机构落实实名制工作中,发现故意不登记1人次的,定点医保、新农合业务暂停一个月整顿;发现2人次的,定点医保、新农合业务暂停三个月整顿;发现3人次的,定点医保、新农合业务暂停一年整顿;发现4人次及以上的,给予取消定点医保、新农合业务资格。整顿期间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对经办人做出处理,否则延长整顿时间直至处理到位,情节严重的,报请市卫生局给予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4.在查处“两非”案件中:一是对涉及“两非”的医务人员,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外,吊销其执业证书,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二是对涉及“两非”案件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对单位的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给予“党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三是对涉及“两非”案件的民营医疗机构,经查实的,给予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按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5.“倒查”问责。对孕情跟踪非正常消失、假双查(或未“双查”人登记已“双查”)或弄虚作假导致政策外出生的案件,要从对象开始实施责任倒查,对所涉及责任人存在工作失误或违规违纪行为的,按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

篇8

本年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报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及相关文件要求,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编制的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始终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围绕服务发展的第一要务,营造和谐发展的新氛围,各项工作实现了全面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省、市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及时规范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大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力度。

(一)领导重视。我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切实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力量。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塑造单位形象,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不例外”对外公布信息。

(二)机制健全。切实执行省、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相关规定,在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政府信息公开置于促进和谐、增强动力的高度去认识,坚持靠创新形式和方式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使全局人员充分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和谐单位、密切党群关系、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不断加强对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并明确区分公文类政府信息和非以文类政府信息公布的领导、审核工作,采用规范发文稿,每个政府信息产生时由主要领导审批时明确该信息为“主动公开”、“部分公开”还是“免于公开”,对免于公开的必须说明具体理由。三是不断明确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时限,按照“合法、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公开政府信息,并对已公开的政府信息发生变化或失效时,必须及时更新。四是不断规范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流程,使得各科室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流利进一步规范有序。五是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务公开评议、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监督、考核、奖惩。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和咨询服务类信息情况

(一)概况:至年12月22日,我局公开信息57条。

(二)分类:

1、主动公开信息分类:(1)机构职能类信息;(2)政策法规类信息;(3)业务工作类;(4)其他类信息。

(三)重大事项

年我局及时对相关法律法规等政府信息及时更新。

(四)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

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属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信息无。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我局年度无信息公开申请。

四、政府支出与收费

(1)工作人员情况:兼职工作人员1名。

(2)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财政与实际支出情况:无。

(3)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收费情况:无。

五、复议、诉讼和申请情况

我局年度没有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局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而言,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全面、不够及时,对政策信息公开的相关业务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9

本刊为月刊,158页,国际标准大16开版本,每月5日出版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合计120元。邮发代号:18-112。可通过当地邮局订购或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开户行:石家庄市中行裕东支行

账号:100147753061

通讯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133号《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社

邮政编码:050031

联系人:王芳

电话:0311-8591116385911463

传真:0311-85074334

篇10

标准是一类特种文献。特种文献又称作非书非刊资料文献,资源丰富、参考价值重大,类型主要包括会议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内部刊物等。在各类型的特种文献中,标准文献更为特殊,它不仅是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一种专业的信息资源,也是规范各个领域专业的一个尺度。 

从概念上讲,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的制订可规范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中重复性的概念和活动。标准文献是指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构)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广义的标准文献,除了各类标准外,还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类资料、标准手册及专著、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一切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文献[1]。 

标准文献作为一类特殊文献最独特的就是它具有法律效力。我国《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违反或实施不当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标准文献还有有很强的时效性。技术水平的发展要求标准不断更新,标准从颁布实施开始,经复审、修订或废止,存在有效期和失效时点。标准的弃旧更新,标准文献也随之及时更新。 

2 医药卫生类标准文献的网络资源和检索 

印刷版本的标准目录是查找标准的常用工具,一般提供标准编号、主题词、分类号、标准名称、标准状态、日期等检索途径。但是当新标准颁布或旧标准废除时,印刷本就会存在一定的时差,给读者的检索使用带来不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现在对各种文献包括标准文献检索的重要途径,日益丰富快捷。但是众所周知,很多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为了获取准确的标准文献,检索专业类型的标准文献可从综合型数据资源网站和少量专业行业的官方网站获取,相对于查找纸本标准文献工具书更为便捷准确。 

目前国内的标准文献检索平台大多可检索到国外的标准文献,但由于国外标准从翻译到出版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仅使用国内标准文献检索平台,用户可能找不到最新的、最准的标准文献。所以,国内的检索平台也要配合国外原文标准检索平台共同使用[2]。可获取医药卫生类标准文献的网站可分为综合性标准文献网站和专业性标准文献网站。综合性的网站是指可查询各类标准文献的网站。专业性网站是可获取医药卫生类行业标准的网站。除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外,大部分网站对标准文献只提供题录信息,获取全文需要用户支付一定费用。下面就介绍一下国内外常用查找医药卫生类标准文献的网站和检索。 

2.1国内常用的标准检索网站 

2.1.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政府机构,该网站提供及时准确的各种国内外标准化信息资源和标准文件。主页公众服务专栏包括标准查询、计划查询、公告查询、机构查询、合作平台和其他服务六个板块,可查询我国各类标准文献,是了解、查询国内标准信息资源的首选。 

要查询国家标准基本情况可点击国家标准目录查询。查询页面提供多条件的限定选择。查询记录结果页面可查看记录的标准号、标准的中英文名称以及状态和标准的备注等基本信息。也可点击标准号进入到标准的详细页面获取更多信息。 

强制性国家标准可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全公开页面免费获取。强制性国家标准查询页面提供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及分类检索3种检索方式,可查询现行有效、即将实施、废止和全部共四类标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提供查询链接,分别链接到国家卫计委、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该网站仅提供备案公告的信息查询[3]。 

2.1.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提供卫生和计生标准的查询。截止到2015年12月,该网站收录了1885条国家标准(全文)和行业标准(全文),分为卫生标准和食品标准二大类,内容涵盖传染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各专业共20个子类。进入标准查询页面后,可按关键字查询搜索,也可以在左侧的树状分类中点击子类名称,浏览查看该子类的标准文献。所有标准文献均提供pdf格式的全文。 

对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综合性数据库,为了推动本行业的发展需求,国家卫计委的标准文献范围除了卫生和计生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外,还包括了推荐性和指导性的国家标准,以及卫生类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行业标准的全文。是查询、获取医药卫生类标准文献的重要网站资源[4]。 

2.1.3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也称中国标准服务网(CSSN),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设维护,依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提供标准动态跟踪、标准文献检索以及标准文献全文传递等服务。目前可查询的标准资源包括我国全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绝大多数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IEC、ITU等的标准,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国外标准。用户免费注册后,可检索中外标准的目录,查阅我国国家强制性标准全文,还可以定制10条标准的跟踪服务,订阅标准的作废更替信息。 

CSSN检索功能强大,可组配逻辑算符以及二次检索,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和分类检索4种检索方式。分类检索首页提供按标准品种、国际标准分类和中国标准分类三种类目浏览,每种类目都可逐级展开浏览,可查询辨识标准的分类级别和代码[5]。 

2.1.4综合性数据库中的标准文献资源 我国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资讯三大综合性数据库都收录了国内外标准文献的电子资源。每个数据库在对标准文献的检索分类上大同小异,但都包括了中国国家标准(GB)、中国行业标准,以及国际组织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准的题录。如:国际标准(ISO)、国际电工标准(IEC)、欧洲标准、美国标准(ANSI)等。读者可以通过标准号、中英文标题、中英文关键词、单位、被代替标准、采用关系等检索字段进行查询检索。购买了全文资源的机构用户,在IP范围内可获取全文,或者读者付费获取[6-8]。 2.1.5其他标准文献查询获取网站 除了以上介绍的网站或所在机构已订购的电子资源外,国内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可查询标准文献的网站。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gov.cn)、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spsp.gov.cn)、中国标准在线服务网(spc.org.cn)、标准网(standardcn.com)、工标网(csres.com)等。甚至在淘宝购物网站上也有不少标准文献代查代购的店铺。这些网站建立维护的机构不同,但都可供查找各种标准文献以及标准行业信息。部分网站中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需付费获取,可通过其他网站获得免费资源,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等。 

2.2常用的国外标准检索网站 

2.2.1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截至2015年12月,ISO有162个国家成员国,并已了2万多个国际标准及相关文件。除电工和电子工程领域以外,其标准化几乎涉及所有技术领域,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ISO标准由ISO技术委员会(TC)制订。按照约束力和成熟度划分为正式标准(ISO)、推荐标准(ISO/R)、技术报告(ISO/TR)和标准草案(ISO/DIS)和技术规范(ISO/TS)等多种类型。 

ISO网站列出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食物、水、汽车、气候变化等共9个标准分类的领域。其中涉及健康类的ISO标准有1200多条,覆盖临床医学、医疗设备等共18个主题,每个特定主题的标准都由特定的ISO技术委员会(TC)制订(见表1)。点击特定技术委员会(TC)链接入口,可获取TC和相关的ISO国际标准的信息,还可获取国际标准的题录、摘要和部分内容预览。 

ISO官方网站有完善的检索功能,目前官网上提供英、法、俄三种语言。ISO网站有两种途径获取ISO标准文献信息:一是按照ICS技术分类代码或者TC浏览标准目录(Standards catalogue)的方式,二是使用ISO的检索功能获取。首页一框式检索输入标准号或关键词可快速查询。在ISO检索页面,可勾选范围检索,包括已(Published)、制订中(Under development)、已撤销(Withdrawn)。ISO高级检索提供多个选项的组合检索,包括关键词或词组(可限定标题、摘要、标准全文)、ISO标准号、语种、ICS号和时间等。ISO支持截词算符"*"、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默认两个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AND)、短语精确检索(用双引号括起)。检索结果包括ISO标准号、标准名称等基本信息,提供多种排序方式(相关度、ISO标准号、ICS号、日期等)。点击标准号,显示该标准的详细信息,包括摘要、ICS号、标准状态等和部分内容的预览[9]。 

2012年,ISO推出了在线浏览平台(OBP),可一站式检索ISO标准、图表、代码和术语定义等多种资源。在ISO网站首页Store专栏点击Online Browsing Platform链接进入OBP平台,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检索。检索结果显示页面中,页面左侧提供分类限定,可进一步过滤检索结果。点击篇名进入详细信息页面,可预览该标准的前言(foreword)、简介(introduction)、范围(scope)等内容。也可在ISO首页检索显示结果后链接进入OBP平台。如需全文,可注册后在线订购[10]。 

2.2.2各国的国家标准学会 为规范本国国内或特定地区标准化的执行统一,大部分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本国的各级标准并付诸实施,并影响引导着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制定。如欧洲标准、德国标准、英国标准、法国标准、日本工业标准等。每个国家也都自有机构协调、规范标准的执行,这些机构的网站上大多可以查到相关的标准文献题录。这里仅简介一下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其他国家的标准机构相似,不再一一列举。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ansi.org)是美国非营利性的民间标准化团体,同时也是美国的国家标准化中心,协调指导美国全国标准化活动。ANSI是美国在ISO组织中创始成员和唯一代表,在ISO发挥着强势的领导作用。在IEC组织中,ANSI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NSI的标准绝大多数选自各行业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标准,这些标准经ANSI审核后提升为美国的国家标准,并加注ANSI编号。美国的国家标准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标准的制订。ANSI网站提供ANSI、ISO、IEC、ASTM以及其他各类标准的检索以及标准全文的在线订购[11]。 

3 小结 

标准关系到整个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医药卫生类的标准涉及医疗设备、健康信息、传统医药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健康医药领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是指导医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操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标准并有效执行,可规范医疗行为的统一,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掌握标准文献的检索方法是科研人员和图书馆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从事科研的必要条件。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获取医药卫生类标准文献的综合性网站和专业网站及其特点,以及检索方法。概括地讲,查找国内的标准文献优先使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取最权威的标准信息以及强制性国标的全文,其次从专业角度出发,可在国家卫计委网站获取全文。查找国际标准要优先国际标准的官网以确定最新的标准信息,再配合国内网站获取全文。希望本文能为医药卫生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科研和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