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命题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命题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命题作文

篇1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求异创新

(一)同中求新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新。如立意的新世界,就是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提出新观点或在某种正确的观点基础上加以补充或有所突破;又如选材的新,就是要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风尚、新人新事,或独辟蹊径,选择新奇的角度,或独具慧眼,不写别人写过的陈旧题材。例:《我的老师》只要所写的人是教过“我”的人,能称得上是“师”这一点与所有写作者相同以外,那么至于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与我的关系;所教过我的课程、本领,所发生的事件;所要表现的主题等等都可以多种多样,都给学生留有许多进行发散思维的空间,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认真挖掘,通过发散思维,还是会有收获的。

(二)同中求变

命题作文有些题目久盛不衰,因为它所考查的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所反映的是时代的新气象,因此命题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变。例如《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初中写的作文到高中还能拿来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不但事物在发生变化,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代其意义也在变,不同年龄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在变。因此,同一题目,中心要求变,材料选择要求变,谋篇布局要求变。

(三)同中求活

命题作文教学中,很多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写作方法、写作模式,对于别人的经验,是照搬照抄还是灵活运用,这与作文水平的高低大有关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活,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么在文章中只要把活生生的事件展示给读者,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能让人们体验到社会生活“活”的气息。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开拓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各地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专栏”等。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灵感的源泉

篇2

1、审题硬伤

命题作文不设置审题障碍,不等于无题可审、不必审题。部分考生审题不认真、细致,导致文题中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如《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有不少考生写出了生活中精彩的一面,但忽视了精彩产生的原因——变化。有些考生对写作要求阅读不仔细,导致文体不当、角度错误。

措施:第一步,精心读题,对于题目,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然后筛选题干中有哪些重要信息,题目有哪些要求。第二步,细心审题①审题目类型,全命题作文就不能自作主张;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填什么,不能粗心大意,随随便便。②审题目含义有些题目含义比较深刻,需要仔细琢磨。③审文眼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把握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2、立意硬伤

有些学生缺乏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入神的审察事物,看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肤浅。有些同学立意虽好,但选材与立意相悖。

措施:立意的技巧可以从三点入手:①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有时候,小事情可以反映大问题,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透过现象看本质。反之,有时遇到大题材,我们可以化大为小,从小的角度切入,表现大主题。②立意要高远立意要超越个人的狭小的情感世界,多一些对人生的哲理感悟、多一些对社会的关注,多一分激荡的胸怀,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③“反弹琵琶”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结果往往不同。立意选择角度别具一格,效果也会不同凡响。人常说吃亏是福,有个学生从“吃亏不是福”的角度立意,让人眼前一亮。

3、结构硬伤

主要表现在①层次不清,分段不当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眉毛胡子一把抓。②材料剪裁不当几个材料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详略之分。③比例失衡,缺少美感表现在有些文章开头入题太慢,扣题不紧,或者主体部分语言罗嗦,或结尾空发议论,文章结构不能呈现“凤头——猪肚——豹尾”的分布。

措施:有了好的立意,还要有精巧的构思,才能使文章的布局完美。可以从三个方面训练①训练考生拟提纲考生要根据已经确立的主题,计划哪些材料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哪个地方设置悬念,哪个地方解开悬念;段落怎样划分,怎样过度……平时要有意识训练考生拟提纲的习惯,防止偏题、跑题。②训练考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方法:彩线串珠式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串起来,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空间的转换等。横式结构法就是平常说的并列式结构,它的最大的好处是作文的文面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总分式结构这是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可以先总后分,可以先分后总,可以总分总,这种结构形式优点是总纲明确,条理清晰。③训练考生选择最佳的文体选择日记体、书信体、电视访谈式、寓言故事式、演讲式等,形式上的创新,也能让文章出彩。

4、语言硬伤

①语言空洞,言言之无物表现在记叙文中语言比较平乏,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在议论文中叙述事例不简洁,议论不深入,论证缺乏力量。②语言呆板,不鲜活有些学生写文章时,不推敲语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琢磨遣词造句。

措施: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深刻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有针对性积累训练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①学会变空泛为具体在记叙文中可借助于人物的刻画,精心描写典型细节。②学会巧借修辞手法可以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活用一些古诗词、名句、歌词、歇后语,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总之,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功在平时。

5、卷面硬伤

篇3

一、命题形式多元互补,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

纵观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命题者普遍在追求把兼容,多彩开放的作文命题理念渗透到作文题型上来。虽然仍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种形式并存,但话题作文再次“降温”约占14%;半命题作文仍在升温,约占26%,全命题作文继续走俏”,约占59%。可以这样说,全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坐稳了“考坛”,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在题型选择上,2010年出现了

种地域趋同的新动向――以地级市为考区命题的同一个省里,各考区选用的作文题型大多相同。譬如江西省所有考生都写同一道题《我读》。又如,江苏13市中,除淮安采用的半命题作文外,其余12市都是全命题作文,高达92.3%。这种现象说明,省级主管部门在下放命题权的同时,对于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了一定的统筹和规范。故有关省市的老师同学们在201^年的复习备考中,对这类现象要给予一定的注意。

2010年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具体表现在

1、命题设计新意出。2010年温州卷采用提示语加直接命题式,而提示语直接来自试卷上的材料,即将阅读体验题“鲁迅《朝花夕拾》和两段现代文阅读题“‘我’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和“拯救美丽的汉语”,都归纳成跟作文题目有关的一句提示语,而后以《做一个“行者”》为题要求考生作文。这样的命题形式摆脱了以往作文只是试卷中一个独立环节的命题形式,彻底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使全卷整体与局部浑然一体。这样设计变相降低了作文题目的难度。

2、寓意命题在“升温”。这种题型多用修辞象征,有助于引发考生作多向思维,并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譬如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中的窗,其本义为: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气采光的具体的窗户。但写好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凸显。窗的比喻义、象征义,即心灵之窗,文学之窗,历史之窗,世界之窗,可引申为内心思想等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窗户。如果将题目“打开一扇窗”看成”一件事情,那写法可以多样:或重点写必须打开这扇窗的原因,略写打开的过程和见到的“风景”;或重点写打开这扇窗,就可以领略一片风景,迈过一道心坎,悟出一种境界,略写我终于打开这扇窗,见到了我想见到的。寓意型全命题作文还有广东东莞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湖南长沙题《送他人一朵花》

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浙江金华题《灯》等,这些题目中的“钥匙,“花”“歌”。灯”都必须用其比喻义,“虚”题“实”写,虚实结合,发挥想象,方能写出考场佳作来。

3 拓展空间有限制。一是通过设计提示语做出暗示。譬如,江苏盐城题的提示语“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这段提示语虽短小却很有意蕴。用“充实”“陶醉”“成长”一组含义递深的动词来诠释“书香”之功效,有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但提示语中的“伴”字,耐人咀嚼,作出暗示,可以读出书籍亦师亦友的角色。当你孤单时,书籍是你的密友;当你在迷惘时,书籍是你的明灯。这样理解文题,我们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议,又不会偏题了。二是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泰州题《他(她或它)也很重要)中的副词“也”是题眼,抓住“也”这个关键词一般都不会离题。“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的重要性。又如苏州题

二、命题内容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命题内容出现了从以往的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等大的角度向“生活”,‘生命“转向,更切合考生实际,让考生有东西可写。具体表现在:

其一,关注自我发展,审视青春价值。2010年的中考作文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自我发展,设题相对往年来说情境化明显,开口更小,命题的设置较多的是以“我”为开头,引出有一个相对完整和形象的故事情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命题中出现“我”这个字眼的约占53%,譬如,江苏南京题《我作主》,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广东佛山题《智慧伴我成长》、山东省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滨州题《那一次,我____________了》。山东临沂题《我失去了》,山东东营题《给了我》,青岛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江西九江题《我读

》,兰州题《让我陶醉》,湖南怀化《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_____》等。有的题目虽未见“我”,但构思行文必须写“我”,譬如,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广州题《奖励自己》,温州题《做一个“行者”》、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福州题《在尝试中成长》等。其中大多数文题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也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这样的题目注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素材,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

其二,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思

考生活。2010年中考出现了一些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作文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而客观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些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譬如温州题《做一个“行者”》,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着重落实于一个“行”字上。这就是说,世间凡事须从“行”字出发,要做脚踏实地的实践家,不做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与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神合。平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温总理2009年考察同济大学时提及“仰望星空”,今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考察时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如果考生知道这个背景,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考生不知道背景,但能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唱高调的人有,脚踏实地的“行者”也有。由此可打开思路,写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关于“行”的亲身经历或动人的故事,也可写一些关于“行”的社会现象。二是借助某一时尚理念或见解引导考生反映现实。譬如盐城题《书香作伴>很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文题引导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平时关注阅读,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推出“书香校园”的理念,他认为没有书香校园的建设就没有教育;没有书香的校园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校园。如果考生平时就不热爱阅读,而仅凭考场上刻意塑造,则很容易出现“无病”的假大空的作文。又如,重庆綦江题《让生活更美好》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导语引用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领考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生活的事。三是通过图片或小故事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譬如浙江宁波题,命题者提供了四幅图片:地震废墟中一个坚强的微笑,病床上一个乐观的微笑,植物园里一个充满童趣的微笑,夕阳下一个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四幅图片,让考生一下子产生亲切感,题目《一个――的微笑》落点小容易入手,聚焦生活细节。只要考生平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生活,动笔时就会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其三,鼓励个性表达,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浙江湖州题《多想告诉你》南京题《我作主》江苏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安徽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

山东滨州的话题作文心声

山东济南题《几分――在心头》浙江嘉兴题《写给――》等都锁定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审读南京题《我做主》中的“我”字,能够迅速贴近考生,不仅会让每一个考生产生亲切感,更有利于考生们回放自己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经历找到真切感受,写自我认同,自我责任自我承担自我发展等个性。做主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立自强,对家长包办的反思;也可是学习成长中,不迷信不盲从的一种自主意识:还可以表达作为社会大家庭主人的一种责任感。有实力的考生,面对这个考题还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譬如反思“做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做主”与尊重他人的关系等。“我做主”便于考生表达个性,发现真自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类似的文题还有梅州市的话题作文“渴望”、四川巴中的话题作文“愿望”,“重庆綦县题《因为有了期盼》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等,都符合当代学生展现个性特征、表现自我追求理想、实现愿望的特点,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

其四,凸显人文关怀,启迪人生哲理。广东广州题《奖励自己》,江苏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江苏盐城题《书香作伴》山东淄博题《幸亏有你》浙江宁波的看图作文《一个_________的微笑》山东日照题《_________的滋味》,江苏扬州题《在乎》等,充分体现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扬州题《在乎》中的“在乎”是一个很具有生活化常态性的动词,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辩证地思考在乎‘一词,可以帮助你拓宽思维。在乎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正拥有着的。我们在乎这在乎那,不是给我们的人生平添了许多桎梏吗?在乎的最高境界,是不在乎。江苏泰州题《他(她,它)也很重要》凸显了人文关怀。从题面上看,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是“也很重要”。“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字的重要性。善于思考的学生便可放眼整个大自然,甚至社会。关键在于考生要巧妙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有所偏废。又如,安徽题《不会变的是_____》,其导语由富有哲理的句子组成“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动笔前,首先要吃透这段导语,一定要抓住“不会变”,理解“不会变”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方能写出佳作。

其五,引导作文教学理性回归教材。这是今年作文命题的又一个亮点。中考作文命题跟初中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杭州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文题《成长路上无捷径》。类似的命题还有温州题《做一个“行者”》,文题前的一段提示材料来自鲁迅《朝花夕拾》,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导语选用了已学课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爸爸”的材料,等等。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考命题者在关注生活之外,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课文”,可谓不是办法的办法。这种妥协是对事实的尊重,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

审读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当然也有一些命题引起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命题内容似有偏颇之处。命题范围总体较为窄小,还不能和社会热点等问题做过多的联系,对中学生的情感困惑和一些认识困惑还不能涉及,地域色彩不够浓厚等等。二是命题制作较为简单粗疏。有的命题不着边际,考生难于把握。譬如常州题《家乡的个性》,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这无可厚非。但大部分初三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视野都还不够宽厚,要让他们去提炼一个地区的个性,恐怕比较难。有的

题过于陈旧,容易出现套作。如山东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江西九江题《我读》等。有的更适合做话题作文的话题,譬如四川内江题《远方》等。有的全盘搬用其他地区已考之题。如兰州题《________让我陶醉》,2004年江苏盐城考的就是这道半命题作文题。三是所有文题“要求”中,无一例外地拒诗歌于考生之外。难道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怎么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笔者希望命题者该重视和关注一下诗歌!

尽管今年个别作文题引起争议,但至少从中看出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清晰脚步,那就是离学生,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作文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导向。可以预测的是,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将进一步体现课改精神,其趋势主要是:

首先,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10年中考作文题繁花似锦,全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半命题作文仍然走俏,但也没有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完全打入“冷宫”,体现了命题形式并存互补多元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2011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趋势。譬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全命题作文进行考查的地区,则多关注半命题作文。估计还会出现一些新题,像今年温州卷《做一个“行者”》这种阅读延伸题。

篇4

命题形式——以全命题作文为主

请看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研究上表,我们自然得出如下结论:从数量上看,限制性较强的“全命题作文”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限制性的“半命题作文”。 “选题作文”依然存在,但比例较低,选题作文中的两道作文试题也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为主。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代表的开放性很强的作文试题所占比例非常低。

命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导向明确,思路开阔,稳中有变,同中有异,亮点频现,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的命题内容有以下几类:

一、指向自我成长。浏览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我”、“自己”、“成长”这些字眼频繁出现,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轨迹,形成生活感悟。如浙江台州题《我会记得》、甘肃兰州题《我是这样长大的》、江苏南通题《就这样慢慢长大》、湖北随州题《成长的记忆》、山东泰安题《成长的烦恼与快乐》等,都要求考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往事,从中获得的心灵感悟;江苏宿迁题《我的 主张》、湖南长沙题《伸出我的手》、江西题《垒高自己》、湖北襄阳题《 自己》等,都要求考生围绕“自主”、“自立”、“自信”等关键词进行演绎,探索成长的奥秘,具有审美或理性的色彩。

二、指向交流倾诉。学会合作、交流、倾诉,是新课标的要求。指向交流倾诉,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倾诉的对象,与往年一样,也出现在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里。如山东烟台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浙江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浙江湖州题《你最珍贵》、江苏扬州题《不能没有你》、江苏镇江题《让你与众不同》、四川宜宾题《一路有你》、四川眉山题《沿着你走过的路》、四川德阳题《一路上有你》、湖北十堰题《因为有你》等,为考生“说真话,抒真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指向现实生活。观察、熟悉并感悟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量考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常有的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题《我们家的星期天》、内蒙古鄂尔多斯题《这里也有风景》、山东济南题《咀嚼生活的真味》、山东济宁题《微笑面对生活》、江苏南京题《带一本书去旅行》、湖北武汉题《敬畏文字》、贵州贵阳题《我最喜欢 这个成语》、四川泸州题《 的风景》等,这些命题或泛指生活,或直指家庭生活,或聚焦学习生活,或关注道德生活,要求写出生活带给自己非同寻常的人生感悟。

四、指向品德修养。感受幸福、体验亲情、理想情操、传统美德、人生修养,这些方面的命题均指向品德修养,此类作文命题在2012年的中考作文中也比较多。如江苏无锡题《幸福就在现在》、四川巴中题《幸福在身边》、山东青岛题《良苦用心和魅力》、山东聊城题《面对缺陷》、山东日照题《昂起头来真美》、浙江杭州题《一份满意的答卷》、浙江绍兴题《花不一定要在春天开放》、江苏徐州题《又是一个新起点》、江苏连云港题《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四川内江题《帮助》、四川眉山题《宽容》、四川乐山题《谈责任》、广东广州题《改变一点点》、甘肃平凉题《心灵深处的歌》等,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体现了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这一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

备考启示——关注生活?针对训练

透过2012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可以看出未来作文命题的趋势,同学们可做如下针对性的备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篇5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应该承认,近年来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外练笔这块荒芜的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表8可以看出,经常练笔的学生只有36人,占总数的8.8%;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人数较多,占有62.7%;很少写和不写的却有117人,占有28.5%,呈现出头小、中间大、尾巴也不小的态势。我们应大力提倡、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使“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学生向“经常练笔”转化,而不致滑向“很少写”乃至“不写”;使“很少写”和“不写”的向“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甚至“经常练笔”转化,形成人人经常练笔的可喜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浏览后兴之所至写点评语,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沟通感情;2.

篇6

一、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形成专长。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从而才会从中吸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产生写作兴趣。基于上述认识,我首先抓了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的训练,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抓了“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书、报,在我的动员下,我班平均每人拥有两种以上有益书刊,学生自筹有益读物近二百册,同时还解决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时间问题,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由老师指导学生自由阅读,他们有的看报,有的读书,有的摘抄优美词句,有的写心得体会,这种文艺快餐显得十分丰富、活跃。

在此基础上,寻求与“说”结合的方法。因此,除了按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训练内容外,还从语文课抽出三、五分钟时间专门进行了说话训练,具体做法是:在上课铃声响后,新课开始前由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当众说话,一天一人,按学号依次轮换,一名同学说完后,全体同学发表评议,这种训练形式学生很喜欢,我给起名叫“课前我来说”。这种训练形式的话题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教学实际确定的。一般是每星期一个专题。可以有这样几个专题:(1)背诵一首课外古诗词(2)讲一个成语故事(3)评价一则格言警句(4)叙述一件近日见闻(5)介绍一件物品(6)评论一种班级现象(7)谈社会热门话题的看法等,每学期每人可讲六至七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由开始朗读摘抄的资料发展到后来抽签即席演讲,说话由短到长,评议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使同学们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源头活水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二、统一命题与自由命题相结合

根据教材的规定,由教师出题,学生统一作文。这种方式叫“统一命题”。这种统一命题有别于课内作文。新课程规定,“对学生要进行不同体裁作文的训练,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严格进行序列化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多在课内进行。而统一命题作文,表现为老师命题的范围比较灵活,学生完成作文时间比较宽松。自由命题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所进行的自由的课外练笔活动。近年来,有人认为:命题作文有缺陷,说它违背写作的规律、束缚思维发展、抑制创造力的发挥。其实,由教师“统一命题”作文实在有其束缚思想、抑制创造力的弊端,但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尤其是在初中,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作文能力介于会与不会之间,还需要教师多加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因而教师的统一命题作文还应有一定的地位。但为了克服其束缚性、抑制性和单调性的弊病,我将“统一命题”作文与“自由命题作文结合起来,经常变换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建立大小两种作文本,做到大小作文结合。所谓大作文,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统一命题作文,新教材每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它的侧重点,教师灵活批改学生依据单元要求所作的每篇命题作文,并集中讲评。所谓小作文,是在课外练笔中学生自由命题的作文。这就要求教师定时抽查选优、评优,并多予以鼓励。这样做一是增加了写作的量,二是提高了写作的质。学生写作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奇闻秩事无所不有……体裁多样:记叙 、说明、议论、抒情无所不练;日记、札记、心得,无所不写;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自由命题作文时,思维活动排除了外界干扰而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他们便会放开手脚、无忧无虑地写自己感兴趣而熟悉的东西。且“源头”一经涌出,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冲破那种“视写作为苦事”的局面,走出“榨文”的误区。这样一直到初中毕业,学生将自己大小作文优秀篇目整理汇编成册,并自取集名,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感到成功的喜悦。更主要的是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并使这种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

三、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结合

首先,教师把各种文体的教师批改模板印发给学生,学生阅读原文,仔细揣摩批改的地方,认真推敲眉批、总批。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开始实践,学生批改学生作文,并把批完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审查后写出评改后记,最后交给老师总评。对于恰当的批改教师予以表扬。无论是批改还是讲评,都要以学困生为主。因为学困生每次作文的失败,他们的自尊心都要经受一场内心羞愧、委屈的暴风雨的摧折,他们的自尊心也在自责、内疚的重压下逐渐降低,长此以往,就会不断强化为自卑感,乃至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因此要提高学困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使之自尊自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主动学习,自学训练,勇于实践,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也给每位同学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最终大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评时关于发现学困生作文的“三点”。即进步点、成功点、闪光点。“进步点”针对全篇而言;“成功点”针对段落而言;“闪光点”针对词句而且言。每次批改作文,教师要发现学困生本次作文比前次作文进步的地方,或某一段落写得较成功,或某些词句有闪光之处,都要随时做好记录,讲评时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困生就会感到“还有希望”,下次作文就会又有新的进步,在心理上由怕变爱,写作兴趣也会慢慢产生,并得到发展和巩固,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起来。也许这样做教师会很累,可累也就是一个学期,而一个学期后学生就会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只是重点指导,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四、学生作文与范文相结合

篇7

中考作文面向的是全省或全市的考生,应该发挥正确导向作用,拒绝消极、粗俗,主题应该积极、健康、向上。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抒写出生活中温暖感人的事,激发他们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斗志。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命制作文题呢?我们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本文结合全国各地中考作文例题进行分析,探究中考作文命制的原则依据。

一、评价要求

作文命题的理念是:“开放而有度:一方面努力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展示个性、开放创新的平台,贴近生活,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应适当加强题目限制与文体限制。”

《课标》、考纲对作文评价的要求是我们制订原则的依据。

《课标》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

《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2014年莆田市初中学业考试大纲》除了福建省考纲规定的要求外,还具体指出:“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注意文体特点和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写日常应用文,做到格式正确。能根据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

二、命制原则

综上所述,作文命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符合测试目标: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②有利于公正公平:作文题的命制要让城里乡下的孩子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③有利于甄别:作文题目要发挥选拔、甄别人才的功能。

④个性化:可以让学生写出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

具体来说,这个命题原则就是实、明、活、巧、新、趣、限、雅。

(1)实:贴近生活,真情实感,写出自身体验。

201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作文题给了考生两个选择,其中一个是命题作文,题目是“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这个题目不难,体现了初中作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体验生活” “写出真情实感”的命题思想。引导学生梳理回味自己的生活,选取其中最有真情的事件。所选事件中必然包含着独有的如美好、快乐、幸福诸多美好的感受,品味这些事件、品味这些情感就是品味自我的人生。

(2)明:明白简洁,扫除障碍,防止跑题,不绕弯子,避免偏题、怪题、难题。

有一位老师在全区统考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作文题:“今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扉。‘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平实的语句,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将父母的爱表达得朴实感人……是啊,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那么,快快拿起手中的笔,打开记忆的大门,为你的父亲(母亲)画一张素描,来表达你的爱吧!要求内容具体、真实,不虚构、不矫情。”

题目:“我的_ ” ( 横线上填“父亲” 或“母亲”)

文体:记叙文。

字数:600字左右。

可是阅卷时发现,学生写作情况很不理想,这位老师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样的题目存在审题障碍,是跟学生在绕弯子。题目本意是要求学生写人,导入语的设置却有意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泥潭,造成一种结果――大部分学生离题了,写出主题是“父爱”“母爱”的文章。

(3)活:开放多义,内涵丰富,虚实兼容,蕴涵但并不隐晦。

(4)巧:开发思维,激感,人人可写,留足提升空间,分出水平高低。

2013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目是“远去的声音”。文题里有两个关键词“声音”和“远去”。“声音”的主体来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应该是给成长中的“我”带来某种影响的人或事,但载体一定是“声音”。体裁上适宜写成记叙文,记人或叙事都可以。“远去”的限定,使得“声音”已离“我”而去,记叙的人或事便成了一个“过去式”,含有追忆的味道。

(5)新:拒绝平庸,防止套题,写出新意。

(6)趣:喜闻乐见,愉悦体验。

2013年北京市的作文题“好奇”一词勾起的,往往是一个人生活中比较有趣的情境与经历,生动的题目往往会让考生感到意外,在应对上需要更高的灵活度。

其实,写作本该是鲜活的东西,是用文字表达观点讲述生活进行思考的最重要形式。从生活中来,讲真切的话,如此写作,才最动人。

(7)限:可宽可窄,可大可小,避免主题暗示或限制,自由性与规范性结合,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

2013年广州市的作文题目是“出错”。这个题目引起两位大作家的关注。冯骥才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这个题目非常好,我给这个题目打很高的分。”而梁晓声老师的观点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他认为“题目对孩子有杀伤力”。

题目给出的关键词“出错”所涵盖的范畴较大,日常积累到的生活素材或所构想到的几乎都能在范围之内,考生也不容易出现偏题或跑题的情况。

(8)雅:拒绝消极粗俗,主题积极健康向上。

2013年莆田市的中考作文是命题作文――“冬天里的阳光”,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命题者意图引导考生发现领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唤起考生内心美好的情感体验。题目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引申出广阔的写作空间。大部分考生能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入手,即在生活中受父母、老师、同学或陌生人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的素材。题目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懂得感恩,符合时下的社会道德需求。

三、总结

如果说阅读是与别人的交流,那么写作就是与自我的交流。中考语文的写作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谋篇布局、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在文章中要表现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题目,都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盘点自己的生活、品味自我的幸福,充分地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作文命制要关注选材,探求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品质,以积极的个体形式融入和谐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中,这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篇8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苏  孙仁超)

    1985—1994的10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沿着“隐中有变,变中求好,稳定中有所开拓与创新,发展中渐臻成熟和完善”的道路健康地前进着。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学作文教改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正因为具有导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也就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课题。基于高考作文题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我们认为,未来高考命题走向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写作内容联系考生实际,题材的广泛性、角度的多向性保持不变,而命题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中说:“本《说明》……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语文测试要……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会逐年提高,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时代性和思想性势在必行,这也体现了命题的针对性。也许有人会说,要避免猜题押题,就得有意绕开社会上的某些热门话题,不出紧扣形势的题目。笔者认为,“增强时代性、思想性”并非直露地去写关于“香港问题”、“市场经济”、“反腐败”之类的作文,而是通过一种寄寓性的隐性命题来体现。由于受阅读、分析、审题、立意等因素的制约,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无论怎样猜题押题,都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

    作文方式还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轮换采用,但必然以材料作文为主要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是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以来,在教改中创造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为语文界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好方式。它的限制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使其具有命题作文无法具备的优越性。《考试说明》中对选择、填充、简答等基本题型均有试题示例,唯独对“作文题”以一个“略”字暂付阙如,其实,材料作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肯定下来,并举出典型的试题来示例,使《考试说明》中这一模糊部分明朗化起来。至于材料作文的限制则不会过多、过严,限制性和灵活性将趋于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三

    写作格局继续保持大小作文搭配的样式,而一大一小将作为主要格局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每年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是科学的、合适的。全国卷1990年出现过一题三做,但其中填描述性文字(字数限定在5—15字之间),只能算是造句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完全可以归入Ⅱ卷的主观题中进行,就像1993年新高考第22题那样处理。还有1992年全国卷考过两大作文,记叙和议论平分秋色,这也不够恰当。因为350字的作文,非驴非马,亦大亦小,区别度不大,水平高的考生难以发挥,水平低的却易于藏拙。

            四

    文体考查仍为四体并重,交替使用,但与全卷的配合将更趋协调;近几年,议论文的主角地位又将恢复。高考试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阅读测试中选用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作阅读材料,那么作文中就可考查记叙文和应用文。这样对考生四种文体的读写能力的考查就全面合理,且全卷更显得协调,只要两年轮换一次即可。至于推测议论文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又将唱主角,并不是笔者对议论文有什么偏爱,而是根据大纲精神和教学实际才作如是说。记叙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作文理应以记叙文为主;而高中则不同,高一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高二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写一般的议论文”,高中生偏重于逻辑思维,故应以议论文为主。再从作文评分来说,记叙文的评分误差也大于议论文。至于全国卷1993、1994连续两年考记叙文,是因为命题者要打破高考作文复习迎考重议论轻记叙的思维定势,避免高考作文命题模式的僵化,才采取的临时措施。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思维

一、使作文命题由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做好作文的命题,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关涉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现象极其普遍,使得学生无法打开思维,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无命题作文的办法,鼓励学生把随时的感想整理成文,做到有感即发,随感随发,多写冲动文。其次,即使不得已的任务文,教师也要力求使命题具有开放性,力避传统的封闭性命题。教师减少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使学生找到接近自己生活的角度,找到自己有感触的话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有感触而写,其作文便有特点,使学生的作文特点得到彰显。

二、加强学生的语文修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观察力

提高阅读水平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涉猎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借鉴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要求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与文学有联系的其他学科,拓展知识面,吸取营养,提高情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的有心人,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观察、理解生活。教师要指导和告诉学生怎样为写作收集必要的素材,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将题材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写作的必要准备,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特别重视学生作文的评阅工作

作文的评阅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批改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学生对教师的改动视而不见,结果受益甚微。总体而言,教师在作文评阅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各个水平的学生在其原来作文水平上有所进步。第二,尊重原作,谨慎修改。教师在评阅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尽量保留学生原作的写作特点,保留原作的面目。对于其作文中可改可不改的部分,要做到尽量不改。第三,作文评语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和赞赏性语言。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只要是学生进步的地方,教师都要给予鼓励,使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作文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W改革 兴趣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8-01

作文能力就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初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可以从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引发兴趣,让初中学生亲近作文

(一)通过高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也是激励学生创作的有效杠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就经常性、有意识地在学生的习作中寻找亮点,及时给学生的习作打高分,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自己作文水平不错,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只要再努力分数还会更高,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大高涨的激情去争取更好的分数。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高分策略,可以不断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当然在实际实施中,也要客观理性在对待分数,注意不要掉入唯分数论的陷阱。更不能唯高分论,分数只是一种评价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二)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笔者在每次的作文讲评时都会有针对性地挖掘、总结和表扬学生在习作里面的优点和亮点,比如在遣词造句、材料取舍、选材立意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优点和亮点。表扬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进行,哪怕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一句好的开头语句等等,都可以在总结讲评中给予表扬。通过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通过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作、在活动中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升作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刻意将每一次的班集体活动,比如一堂体育课、一次班级拔河比赛、一次春游、一次体育比赛等,都当作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的好契机,都当作提升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二、展示快乐,让初中学生乐意作文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喜欢表达,善于交流,好朋友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一)自主命题

每个学期,笔者都会开展学生自主命题作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自主命题的作文空间中充分品尝到自主作文的快乐。在开展自主命题作文时,教师不应该在体裁、题材等方面加以限制,要有效鼓励学生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写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文体,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真正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作文的情趣。

(二)走出课堂

若想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近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语文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鼓励和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去有效靠近自然、走进社会,使初中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观察、感悟、创作。融合学生亲身感悟、亲身体会的作文,才会真正有真情实感,才会是真正的好文章。

(三)相互批改

通过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可以不断让学生看到他人的写作优点,折射出自身的写作缺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如此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的:先将范文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之后告知学生批改作文的基本要求,最后再要求学生写出切合实际、摆明优点和不足的评语,写评语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载体。通过批改作文,既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作文技巧,又为学生插上了快乐作文的翅膀。

三、注重积累,让初中学生善于作文

(一)积累美句精段

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是初中生写作借鉴的首选素材。应该讲,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借鉴写作技巧

任何学生要想提升写作水平,不能仅仅掌握一些零零碎碎的材料,要把这些材料,根据文章的需要,改造成题材所需要的形式,然后组合成一件崭新、精致的文学作品。这就需要借鉴写作技巧,在新版初中教材中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

(三)收集故事传说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名人佳作,主人翁的奋斗经历、处世哲学、崇高境界、感人事迹等都会在课文中展现出来。对于这些典型内容应该多多记忆、多多运用,而且还要在课外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名人的传记,深入地了解具体历史,全面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素材基础。

(四)丰富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