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德教育

篇1

关键词:仁德;义德;礼德;智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0-01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孟子主张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明人伦"既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孟子倡导的教育思想。总而言之,孟子认为要培养人崇高的道德品行。

如何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呢?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具体内容。仁义礼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伦理道德范畴,被称为"四德"。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最先由孔子提出,而后由孟子加以阐述使其发展,成为孟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仁德

"恻隐之心,仁也。"这是孟子关于仁的第一个命题。《说文》说:"恻,痛也。"赵歧注:"隐,痛也。"恻隐一词是表示对他人的不幸、危难境遇而产生的哀痛、同情之情。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例如看见孩童要掉入井中,必然会产生休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将恻隐之心"扩而充之"即是仁。孟子常以"不忍人之心"言仁,"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尽心下》)"不忍"和恻隐一样,都是对他人特殊境遇下的不幸而产生的哀痛、同情之情;"所忍"则是一般情境下的仁爱之情。孟子认为,仁实际是一种"以其不忍达于其所忍"的扩充过程,即把对特殊境遇下的恻隐、哀痛扩充开来,使之上升为一般情景和普遍意义上的亲亲仁民爱物的过程。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就是要由亲爱亲人达到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达到泛爱万物。

"仁者,人心也。"这是孟子关于仁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心字的含义较复杂,它既指主体道德心,如良心、本心,也指具体的恻隐、羞恶等心。那么,孟子"仁,人心也"是哪一种心呢?孟子这里所说的应该是道德心,即良心、本心。这是因为,仁被孟子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被看作是"道"。"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在提出"仁,人心也"之后,接着又谈到"求放心"的问题。"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就在于"求放心"。 孟子认为仁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仁只是恻隐之心,从广义上讲,仁则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全部;从狭义上讲,仁只是"仁民爱物"之仁。

2.义德

义,亦即宜,合适。义与宜、合理意思基本接近。所谓合理,意思是说,主体认可的、赞同的。所以,义的合理性表达了主体对它的接受。这种被接受的东西,即义,用现代伦理学术语来表达,便是义务与正义。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并重的地位,孟子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四德"之一,是个体完善德行、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源动力和逻辑起点。孟子充分挖掘了义德的内在价值,体现了对至善的追求。

孟子重义轻利。孟子以义为本、为标准,来判断利益。"无礼、无义,人役也。"(《公孙丑上》)"人役",东汉赵岐注曰:"为人所役者也。"为了脱离动物性,彰显人性,要做一个具有道德自觉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被欲望、权势所摆布的"物役"、"人役"之人,所以扩充"四端",以义作为生活的价值导向显得异常重要。为此,必须处理好"义"与"利"关系,因为义利关系的处理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孟子的标准是以义等为规定的人性为标。

3.礼德

在孟子的礼学中,孟子始终强调礼的内容大于形式,其礼学可以说是一种本质的礼学。他拒绝因为礼的形式,而抛弃礼的实质。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以为"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忍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上》)为了不废人之大伦,就不必顾及"告"的形式了。孟子反复措意于"舜不告而娶"的行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将人当作人看,这是孟子的本质礼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礼的规定有"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如果固守礼的形式,那么,当异性沉溺于水火的时候,我们能忍心于生命的消失吗?孟子认为"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离娄上》)不援之以手,就是没有人性的豺狼。礼作为一种社会秩序,不失为生民之具,要使它不变为残民之具,就必须在它与生命发生抵悟的时候,承认生命权是人最重要的权力,因为没有人,就没有了传承礼的载体。所以,孟子以为"君子不以其所养者害人."(《梁惠王下》)。

4.智德

孟子所说的智德是一种道德判断能力。孟子断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徒,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因此,对于形形的事情应该做出不同的裁决或权衡,这就是是非之心,并且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仁义礼智四种内在于人的道德中,"夫仁,人之安宅也";"义,人路也";"礼,门也"。其中,"仁"意味着人的出生地和归宿地,它规定了"义"的行走路线。在这漫漫人生之途中,人寻找他的仁之宅,而"礼"正是人们进入此宅的门户,"智"则对门内仁的与否进行判断,并决定人的去留以及如何去留。

孟子把智德提升为维护封建人伦秩序的一项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并把智放在仁义礼之后。可见,在孟子那里,仁是核心,智是从属于仁、义、礼的。孟子认为有了智,就能自觉实行仁德,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应的道德规范,认为智是对仁、义、礼的认识,是实现仁、义、礼的认知路径,是一种实现仁义、仁政的重要手段,是一条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做人道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活动。。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孟子进一步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独立的人格,并且设计出自己的理想人格-君子、圣人、大丈夫。若没有成"人"的教育,培养的只能是"危险品"、"废才'。

参考文献

篇2

为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道德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基础更加扎实、实践更加深入、成效更加明显,按照县文明委关于开设“道德讲堂”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局实际,开设了“道德讲堂”。

局“道德讲堂”着力加强全局干部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品行高尚、务实创新、勤政廉洁、团结高效、人民满意的规划干部队伍。

主要教育内容:

社会公德建设以“爱”为核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

职业道德建设以“诚”为核心,主要包括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勇于献身等;

家庭美德建设以“孝”为核心,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子女、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

个人品德建设以“仁”为核心,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局“道德讲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局干部参加,安排专人定期讲解文明礼仪、社会道德、行为品德等方面的知识及规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体地诠释道德内涵。组织观看道德电影、讲述道德故事、诵读道德经典等,调动全局干部职工争做道德楷模的热情。

篇3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有着自己一系列的教育伦理观点。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女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中国女子长期受“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同席、叔嫂不通问”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不但没有发展自己身体的自由,更失去了接受教育以求精神自由的权利。

正是由于女子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女子教育同样没有地位。历史发展至近代,随着反封建斗争的兴起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逐渐重视女子解放问题,开始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并把女子受教育视为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先决条件。作为中国民主教育的先驱,很早就关注中国女子教育,并为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的女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的女子教育思想继承了前辈的卓越见解,其中得益最大的是清代中期思想家俞正燮。俞正燮是清代中期一位思想较进步的儒者,尤其对女权的看法。他所著的《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初步思想。在的《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中写道:“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的意味……”。唯有俞先生所著的《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女子称谓贵重)((姬姨)((娣拟义》《妒非女人恶德论》《女》等篇,其中涉及至中国传统的婚嫁、贞节及缠足等问题。如《贞女说》谓“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这些都证明男女平等的理想。1934年先生为《俞理初先生年谱》作跋时指出他崇拜俞先生最重要的二点其一便是“认识人权”。“男女皆人也。而我国习惯,寝床、寝地之诗,从夫、从子之礼,男子不禁再娶,而寡妇以再酸为耻,种种不平,从未有出而纠正。俞先生从各方面为下公平之判断。”

无可否认,俞氏的《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是女权思想的重要理论根源。俞正燮思想中的一些初步反映男女平等的思想,给了以最初的民主启蒙教育。后来更是把“男女平权”的概念推到“教育”上,发展成为“男女教育平权”这一重要教育思想。

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我国女学之不讲久矣”。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一直把女子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这不仅使女子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而且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在他看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女子不受教育,直接受害的是女子自身。指出:“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以生存,至乃不惜矫揉涂泽,以求容于男子。”于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子没有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属品。还说,由于女子“无可自恃”,“于是不自主而有妾滕之制,于是不自重而有女阁之业”。在看来,“女子不学”,就无从获得自谋独立生活的知识技能,“则无以自立”。而要想获得自身的解放,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女子不受教育,也会使家庭受害。女子在家中,既为人妻,又为人母,女子自身素养高低,与整个家庭的幸福和睦关系很大。认为,女子由于没受过教育,不仅不能成为男子的左膀右臂,还牵制了男子很大的精力,使他们无法专心事业。故“妇女不学,其以掣男子之肘,败男子之业者多矣”。不仅如此,认为每个人接受母亲的教育都最早、最深,影响也是最大。如果做母亲的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又注重言传身教,那么,许多人会在儿童时代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今后为人处事、立志修身都有所帮助。的这种观点,有他亲身体验为依据。他认为自己具有“不苟取,nu不妄言”的品德,是“得诸母教”的。所以,的结论是:女子不学,“而害于人种尤巨,遗传也,胎教也,蒙养也”。

再次,女子不学,最终受害的是整个国家。这是因为女子的愚昧无知必将给下一代带来不良后果,形成整个民族素质不高,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造成“种性所以靡茶,而政俗所以腐败也”。另外,我国女子长期得不到教育,自我意识泯灭,更缺乏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她们终生被家庭所束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任随世事无常而无从去掌握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女子不学,不仅使个人及家庭受害,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消极后果。因此,大声疾呼:“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

三、女子教育伦理思想的内容

1.提倡“男女教育平等”

男女为什么不能平等?依的解释,是由于男女对社会所尽的义务不同。“人类初时,男、女权力不能相同者,因男子身体较强也,战争则男子任之,跋涉道途,亦男子任之。他如出外经商,政治上活动,亦均男子任之,因此等事较为劳苦也。女子任家中各事,似较安逸。然因此男子权利较多,由此可见,劳苦多者权利多,劳苦少者权利少,权利由劳苦生,非可舍劳苦而求权利。”也就是说,男女不平等的产生在于男女自然分工的不同,男子体力强,女子体力弱,所以男子经常主外,女子则经常主内。主外则劳苦,主内则比较轻闲,故此产生男女权利之不同。用自然分工来解释男女不平等的起源,主要是说明在男女自然分工不存在的现实社会中,应实行男女平权。“今之世界,女子职业,可与男子相同,故权利亦可相同。”也就是说,今后社会上各种职业,妇女与男子同样参加,所尽义务既然相同,那么所享受权利也应相同。

认为如果占有半数的女子获得平等地位以后,国力将能增加一倍。而女子要获得在社会中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则首先要解决的是男女教育的平等问题。在决绝仕途从事教育救国的实践起,首先把教育普及与实行男女平等联系起来,强调“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当然这种让女子享有受教育的资格的主张也只是迈出了男女教育平等的第一步。多次赴欧美考察,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先进性和男女教育平等的优越性,回国以后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经验,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实行男女教育平等。他主张男女同校和女子享受高等教育,认为这是争取男女教育平等的进一步要求。1913年3月在天津青年会讲演中,他就指出:“言女子教育,则高等学校既不许男女同校,又不为女子特设,视各国战前之教育尚远不逮。然则既受此次大战之教训,鉴于各国教育之革新,宜如何奋勉耶?”十分痛心这种落后的状态,力求革新。1919年3月15日,他又做题为《贫民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的讲演,其中:“近来女权发展,又经历了欧洲的大战争,从前男子的职业,一大半都靠女子来担任。此后男女间互助的关系,无论在何等方面,必与单纯男子方面或单纯女子方面一样。”表明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打破男女界限,实行男女同校。1920年11月,在《对于师范生的希望》一文中再次谈到了女子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思想,指出“无论中外,男女都要受教育,并且所受的教育都要一样”。在看来,现在的世界凡是男子所能做的,女子也都能胜任,那么男女所受的教育也应该平等。

2.反对单纯的“贤母良妻”式的教育

在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中,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贤妻良母”教育,一直是女子教育的宗旨。教育内容主要是进行伦理生计教育,如缝纫烹调、抚养子女、侍奉公婆等知识和礼仪教育,指导思想没有超出“三从四德”的伦理范畴。即使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虽提出了男女平等教育观,但他们的教育目的依旧是培养“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而则对近代“贤妻良母”教育思想进行了扬弃和改造。一方面汲取了改良派的女子教育思想的合理部分,另一方面借鉴并引进了近代西方进步的女子教育思想,提出女子教育要打破“贤妻良母”的格局。他认为,女子教育仅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是不合理的,其结果是把女子仍旧束缚在家庭之内。女子教育不在于养成“贤妻良母”,而在于养成比“贤妻良母”更具有独立性的社会人,能与男子一样,能够担负起社会改革的责任。

创办的爱国女校,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女子教育思想。它的办学宗旨是不取贤妻良母的教育,而以培养从事革命的女性为目的。他向学生们灌输爱国思想,提倡民权、女权。他认为:“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他要求女学生也懂得制造炸弹的技术,预备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她们当中有不少人成了的女会员。时,她们与男子一样,参加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 还主张,女子应该成为通晓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如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在他看来,女子的活动力只局限在家里,只会耗费多而成功少,倘若“贤母”能教好自己的三个孩子,不妨将他人的孩子共同教好。所以女子在求学时,应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关专门知识,如“专诚学教育,专诚学科学、美术、实业均可.吾苟专精一事,自有他人专精他事,吾可与之交换也。”他说,按照世界发展趋势看来,智力劳动必将逐渐代替体力劳动,女子从事何种事业,不必限定,只要朝着认定的方向努力,将来取得的成就,必然能与男子相媲美。也只有这样,女子才能摆脱“贤妻良母”型家庭主妇的局限性,真正成为具有独立职业和人格,自立于人类社会之林的人。

3.倡导“健全人格”亦包括女子在内

看来,女子不应只单纯地尽贤妻良母的职责,还应有余力致力于学问,服务于社会。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充分展示女子的聪明才智.同时,充分考虑到女子的报酬和身体条件,提出男女工资同等,而女子受特别的保护。在当时,“男女平权”不但被妇女所称道,就是开明一点的男子也是赞同的.既然女子教育不能取“贤妻良母主义”,那么它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站在男女平权的立场上,明确提出女子教育与男子一样,其目标是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1912年5月,在参议院演说时指出:“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1917年1月,在爱国女校演说时明确提出:“完全人格,男女一也”,主张女子教育应培养有“完全人格”的新女性。他还主张男女都要受教育,并且所受的教育都要一样的,也都要受德、智、体、美等教育。这就为女子今后有与男子同样的参政权打下了基础,能从根本上为妇女的解放扫除思想障碍。

首先,把发展体育放在女子教育的首位,“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第一,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才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为了发展女子的智力、精神不得不注重体育。第二,从人类繁衍生息、遗传的角度看,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女子也应重视体育,以养成健康的体魄.他说:“斑弱的父母,那能生产康强的儿女!”第三,体育还是女子形体解放,增强自卫能力,获得身体自由的重要手段。坚决反对缠足、禁锢深闺等种种摧残女子身心健康的陋规恶习。他说:“旧俗每为女子缠足,不许搜自出门行走,终日幽居,不使运动,久之性质自变儒弱。光阴日销磨于装饰中,且养成依赖性,凡事非依赖男子不可.苟无男子可依赖,虽小事亦望而生畏.”极力提倡女子“天足”,并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这样女子具备自卫能力,即使遇上坏人也不会惧怕;碰上战争,还可以从军抗敌。所以“健全人格”的女子教育必须重视体育。

其次,重视女子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他指出,女子只有重视和运用精神,才能使精神发达,脑筋灵敏.“而习练此心思使之细密,则有赖于科学.”这里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认为,女子通过智力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才有可能从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落后状态下解救出来。在学校中男女所学的科目应该是一致的,从前的人以为男女所学科目不必相同,分为有女子应学而男子不应学的科目,有男子应学而女子不应学的科目。这是跟不上社会形势的。所以,主张:男女都要受教育,并且所受教育都要是一样的。

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代女性 成人教育 发展契合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32-02

一 研究价值

1.中国新时代女性表现出高学历、高追求的特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口之家的增多,女性家庭地位越来越突出,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自我角色出现冲突。儒家“民本”“宽政”“忧国”“忠君”等思想唤起现代女性参政、议政的意识。

2.传统文化的女性被压抑,现代女性的新观念与之冲突

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女性强调“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显然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早已落伍,现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以独立姿态立足于社会。

3.成人教育可以化解这一冲突

成人教育即“担负对社会角色的人所进行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女性成人教育有效地结合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女性进行教育,开设各种有意义的课程,开拓她们的视野,让她们认清自身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价值,准确给自己定位,处理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使其集中华传统女性的优良美德和新时代女性的特点于一身,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

二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女性的有利影响

传统是人类心灵在岁月的沟壑中慢慢积累而成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儒家思想对女性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等方面,即儒家强调所谓的“妇道”上。作为女性,妇女操守“妇道”的重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从一而终等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观念也随之加强。在新的形势下,家庭的发展和稳定,无疑会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于是保证家庭新秩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家庭模式,正好适应这一需要。在儒家伦理要求中,子对父母,可以集中到一点就是孝。“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对孩子需要慈,孝与慈能协调父子、母子关系。妻子对丈夫以柔,夫对妻要以和。“尚中贵和”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人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态度。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不善不恶之人之本性,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从人性上来讲,就是人的本源,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在儒家思想中,“中”被视为一条处理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法则和践行标准。人们按照“中”的法则行事就不会犯错误,即“中行,无咎”。在这种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女性应不断地修身正己,按照儒家思想进行品德修养、完善人格。

三 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现代女性

1.开设相应课程,开拓女性视野

通过开设丰富多彩并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让女性认识新时代中传统观念对女性要求的新内涵。贤妻良母是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最高要求和评判尺度。贤妻是妻子要为满足家庭的需要而存在,良母是女性作为母亲应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教养孩子成才。贤妻良母在现代社会仍被认为是评判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女性不仅对家庭而且对社会都应尽到责任,同时兼顾生活和事业的双重任务。现代女性更多的是看重家庭和事业兼顾,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工作,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且在家里也是勤劳苦干、教育孩子。她们既是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和工作能力的强者,又是现代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和好媳妇。

2.营造弘扬传统儒家思想的社会大环境和重视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虽然儒家思想对女性要求限制较多,但不乏为现代女性借鉴之处:如强调女性要温柔贤良、夫妻间要举案齐眉、做母亲要有奉献精神等。我们可以通过融会贯通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智慧,教现代女性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家庭困惑、战胜性别歧视,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也可以开设女德班――将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现代女性的独立、智慧相互融合,教女性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家庭困惑、战胜职场性别差异,促进其明确自身定位,即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对女性的品格特征和能力的明确定位。要培养和增强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要引导她们克服自身的依赖性和盲从性,给她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提升女性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现代女性在生活和事业打拼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依附男人生存,精神和经济都不独立,生活不见得幸福;另一种则是精神和经济完全独立的女性,但由于其在工作上和家庭生活中都比较强势,生活幸福的也不多。真正幸福的女人往往是会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既拥有自己的事业,又能做好贤妻良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应注意培养和提

升女性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素质与兴趣爱好,从而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主编.成人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易银珍.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43~46

[3]林丹娅.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内涵;内容;策略;形式;升华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02-0845(2007)01-0071-02

收稿日期:2006-08-15

作者简介:汪涛(1958-),男,安徽怀宁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从 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它却是无价的。它既是学校校本教研中 “反思、互动、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 支点的桥梁。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彰显。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教学反思,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为反思没必要。教师的工作就是写写教案,上上课,改改作业。只 要把教案写周全了,把课讲到位了,把作业改细致了,就算把任务完成了。至于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学校领导评价的事,是教研人员研究的事,教师没必要进行反思。

二是认为没什么反思的。教书就是教“书”。“年年岁岁书不变,岁岁年 年课相同”。运用自己多年习以为常的“套路”,来应付那薄薄的课本知识,不但轻松,而 且无风险,哪来反思?

三是认为反思是出于无奈。为了督促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 反思习惯,教育管理部门已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工作、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指标。一些 教师出于无奈,不得已而“思”之。

四是不知反思是什么。有的认为反思就是对号读论文,于是在交流反思时 ,张冠 李戴地读起报刊杂志的文章,不管恰当不恰当;有的认为反思就是作检讨,于是在评议教学 时,“谦虚谨慎”地道出“自己的种种毛病”,不管真实不真实;有的则把看到的一些“似 曾相识燕归来”的特例,克隆到自己教案的缝隙处,不管合适不合适。

存在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和指导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反 思的内涵、内容、策略和形式加以明确,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反思实践。

二、教学反思的内涵

顾名思义,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回顾,但反 思更需要思考。反思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反思不等于反省。反思包含对 “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局限于反省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反思。反思不等于总 结。反思需要总结,但反思更侧重于随感。反思既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框定于 总结的反思是不现实的反思。教学反思是理性扬弃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 过去教学行为及其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的扬弃。教学反思是财富积累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 反思,都累积着过去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教学反思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 的每一次反思,都蕴涵着对未来教学乃至专业发展愿景的规划。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 ,才会实观自我超越。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 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问”来梳理 。

一问“特色”是什么?教学的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独具 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涵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 :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 ,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学习方式上, 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等等。其间,当别具匠心的构思、别出心裁的创意、别树一帜的诱导、别开生面的合作等 等要素汇合成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时,就构成了教学的特色。

二问“精彩”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精彩 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惊叹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 ,等等。

三问“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收获。意外 的收获,往往源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顶牛”,教师如何打发; 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阴差阳错的“歪答”,教师如何引 导;面对学生没精打采地“走神”,教师如何处理;面对学生无所用心的“沉默”,教师如 何对待;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源自对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如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 ,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问“缺失”在何处?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教师上完一 节课之后 ,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 哪一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一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活动组织不得力,哪一实验演示不清晰, 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四、教学反思的策略

教学反思如何“思”?“思”之要有据。这里暂不谈对教学中成功之处的反思,主要谈对教 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或困惑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些是个别的现象,有些 则属共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四个策略”找根源。

策略之一:对教材质疑。出于稳妥,有时的教学是“照葫芦画瓢”:铺垫 是 教材的“复习题”,新授内容是教材的“原例题”,反馈是教材的“做一做”,巩固是教材 的“练习题”……这在事理上本无可非议,可教学下来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妨对教材质质疑:复习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开?例题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反馈的练习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巩固的习题是否灵活有趣?如果“没有”,就当跳 出教材用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例题与习题之中,体现教学的生 活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展现教学的价值观。

策略之二:与学生换位。出于责任,有时的教学已尽了全力:该讲的讲了 ,该问的问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这在常规上无可挑剔,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效果 不很明显。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与学生换换位: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如果学生是这样, 我该怎么样?是不是不该讲的也讲了,不该问的也问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不该练的也练了? 如果“是”,就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切,让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更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策略之三:和他人比较。出于课改,有时的教学“赶鸭子上架”:直观、 谈话、操作、演示、验证、归纳等多种手段并用。这在经验上无可厚非,可教学下来总感觉 没有起色。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和他人比较一下:在学校里听一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 看一 看他人的设计,在录像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 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策略之四:请名师指点。出于创新,有时的教学也真够“前沿”的:创 设贴近生 活的实际,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这在闯劲 上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鲜明。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请名师指点一下,或 邀同行听一听自己的教学,评一评得失,在“听”与“评”中“把脉”,还可请名师改一改 自己的典型教案,作一作公开课例,在“改”与“作”中“会诊”,从而使自己由“当事者 迷”向“当事者清”的目标迈进。

五、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怎样写?笔者认为写无定式。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呈现在教案中 的教学反思,惯用的形式一般有四种:旁注、点批、总评和串析。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的重点是教学的“细节 ”:由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内容或过程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及时用简要的语言真实地记下 来,防止突如其来的感悟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坚持旁注有利于灵感的积累。

点批。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断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或得意的做 法,或失落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坚持点批有利于“教艺”的提升。

总评。总评就是在课时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总评的重点是教学的“整体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风格”的形成 。

串析。串析就是在章节教案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 一个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本质的 东西。坚持串析有利于经验的提炼。

六、教学反思的升华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 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 ”转型。

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任何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 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构思的胆子应 当壮一点,改革的步伐应当大一些,创新的力度应当强一些。宁要“失败”的创新,不要“ 成功”的守旧。因为守旧无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希望,才有进步,才有跨越。当教学的预案 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必然有“得”有“失”。此时的教师,人要坐下来,心要沉下来, 脑要动起来,分析“得失”的成因,寻找对症的“良药”,制订改进的方案,进行再实践。 这样经过“实践”与“反思”的循环,就会识破“庐山真面目”。

理念是反思的支柱。教学行为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 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 “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 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 转变;等等。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底,反思才会“一览众山小”。

篇6

党委书记郭树清指出,建设银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一定要全面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与本行实际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深化建设银行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内控水平,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党委成员一致认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全行深化改革、业务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任务相当艰巨,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将逐步形成。但在加快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部分员工由于对建设银行股改的趋向与动因知之不多,理解不深;对用人、用工和薪酬体制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等措施认识不透,对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暂时性困难缺乏正确认识,产生了一些思想波动和模糊认识。因此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当前员工的思想脉搏,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做好新时期建设银行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工作相结合

在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树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鼓励和保护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贯穿于人们思想的全过程,以保持工作的活力,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一是抓实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理论,特别是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员工,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加强金融改革形势教育。围绕金融体制改革进行适时的形势教育,使员工正确看待改革和由于改革不完善带来的消极因素,明确新形势下的工作职责,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认真研究当前员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员工上下不比,左右不攀,引导员工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自尊不恃、自爱不吝、自重不拘、自足不满、清淡不贫、平淡不庸”。

二、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由于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工作对象、目标内容、工作方法等诸多方面是有机统一体,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因而金融文化建设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并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健康有益的活动,可以达到改变员工精神面貌,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一是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用丰富多彩的金融文化陶冶员工的道德情操;二是强化爱国主义培训,组织员工深入爱国主义基地、农村、厂矿接受教育,使员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进一步强化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奉献精神。

三、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决定着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人们道德观的发展,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必然会提升人们思想道德观的层次,将群体价值观定位于人类普世的远大理想,定位于爱国主义的崇高目标,这就为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是要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总体目标考核,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逐步形成党、政、工、团的整体合力。二是要围绕道德建设,关注员工工思想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为群众分忧解难,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与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有机结合。

四、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篇7

1.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1)无屏障性。新媒体的无屏障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三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利用相对集中的空间,顺利完成某项主题教育活动,具有集中性的功能。它的好处在于主题明确、时间集中、教育氛围浓,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顺达、快捷。新媒体中的手机短信就因其具有间接含蓄、便捷灵活的优点,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交谈教育形式的不足有所弥补,因而受到学生的青睐,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远程教育”的特点,更利于在平时的教育中依托新媒体采用更有利于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3]

(2)即时性和开放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时空、速度上的限制,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信息传播即时、开放,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借助新媒体具有的即时、开放的特点,大规模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更可以做到对一切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新媒体的传播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3)虚拟性。新媒体由于其具有的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被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运用。但由于新媒体网络交互的特点,也使它具有了明显的虚拟性,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空间,大学生相互交流时多运用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因此交谈更加肆无忌惮,交谈者因缺乏对所述言论的责任感,使一些虚假言论得以传播,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正确面对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大学生相关观念的更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内容,更是一项情感交流的过程。新媒体的无屏障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给远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对观念和意识的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意识,适应时展的要求。远程教育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因此,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的远程教育教师都需要认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规律,从传统教育思维中解脱出来。新媒体和远程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新媒体时代二者的结合,对远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从观念上认识到新媒体的教育形式对自身发展和工作实效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获得自我提升的动力,才能成为主动、成熟、理性的媒介使用者。另一方面,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媒体来实现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利用新媒体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将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能够及时从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抢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上,传统的载体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迫切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去观察各种载体的特征,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通过道德生活的体验与思考,设计出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行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跨界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理性思维方式,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载体选择上,要用更高的思想、更广的视野、更深的素养、更多的生活体验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建立固定的思想文化平台,实现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互通。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交织成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没有固定的中心、或者说每个用户都是中心,呈现出舆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对于远程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急需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思想文化平台,将开放教育学生碎片化的思维模式向条理性和深度化转变。[4]这样的一个思想文化平台,还是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通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引入现实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使学生讨论的话题更具有思想性和历史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平台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交流的关系,但还需要一定引导者,引导平台的交流有一定的主题,且积极而健康。

2.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工具,加快思想沟通与交流速度。

(1)充分利用手机微博宣传主流价值理念。利用手机微博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理念宣传。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达5.38亿,其中手机网民3.88亿。要将手机微博与各种网络工具结合,充分发挥3G手机的优势,使思想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其次要及时更新手机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防止信息传播中负面新闻的快速扩展。再次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我们经常参与手机微博,跟学生一起利用好“微博”,从而达到提高3G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作用。3G的到来,使之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我们可以把社会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精选一些通过3G手机网站及时向大学生传播,通过3G手机上网,无疑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利用手机报、手机飞信或手机视频等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题材发送到每一个大学生手中。同时,还可以依托3G与互联网的融合,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向在校大学生传送校园信息、时政方针等。如:前段时间,由于连续下暴雨,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出安全提示信息,及时做好安全宣传。

(2)发挥手机SNS构建交流平台及IM随时即时沟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SNS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如运用手机IM功能,如“飞信(Fetion)”、“手机MSN”、“手机QQ”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群等,用手机IM的群功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班集体搬到手机上去,使班级呈现出一种交互性的信息活动场所。

3.建立网络同盟。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较高的人格品质。[5]现实中,学生受到的影响来自课堂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通过网络寻找到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及时传播给学生,与广大的新媒体资源形成网络同盟,增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疗效;评价;PAR指数

[中图分类号] R7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183-02

The efficacy of straight arch wire and edgewise corrective appliances

DU LiJun

People's Hospital of Wangcang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cang 628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traight arch wire and edgewise removable appliances with PAR index.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wrong tire deformit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4 to August 20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aight arch wire group and edgewise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measured data of two groups was given statistical test. PAR index of Model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AR score and the difference were record, patients with the same total pre-treatment PAR scores were given clinical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PAR score of posterior rank in the straight wi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edgewise group (P0.05). Treatment course of straight wire group was shorten in 5.7 months. Conclusion: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is accurate in arrangement of the teeth, especially i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teeth, the effect is same with edgewise appliance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correcting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the edgewise corrective appliance.

[Key words] Fixed corrective appliance; Efficiency; Evaluation; PAR index

随着正畸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成年人对正畸的要求明显增加,成年人正畸患者的比率也逐年增加。直丝弓矫治器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矫治装置,在先进国家90%以上的病例是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而我国普及率较低。滑动直丝弓(MBT)矫治器作为第三代直丝弓矫治器,1997年由Edgewise、Bennett和Treviri发展出来,我国使用率更低[1]。牙列拥挤是错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60%~70%[2]。笔者通过对2004年6月~2010年8月收治入院的80例采用直丝弓或方丝弓双颌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错胎畸形患者进行矫治,探讨哪种矫治技术更能受成年正畸患者的欢迎,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4年6月~2010年8月正畸科收治入院的并矫治结束的80例采用直丝弓或方丝弓双颌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错胎畸形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0~18岁,平均13.10岁,平均疗程21.65个月。所有病例均未经过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保留有完整的治疗前后模型。根据矫治技术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矫治方法

1.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装直丝弓托槽和带环,排齐整平阶段也利用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防止前牙唇倾及覆 加深。第二阶段利用滑动法同时内收6个前牙,此阶段注意使用轻力,并适当在磨牙前弯制后倾弯,内收弯以及前牙区的转矩对牙齿的移动进行控制。最后行牙位的精细调整。

1.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装方丝弓托槽及带环,按照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步骤首先排齐整平,此阶段采取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等措施防止前牙唇倾。第二步牵尖牙向远中,为了减小牙齿移动中的摩擦力此阶段主弓丝采用直径为0.46 mm不锈钢圆丝,并在颊面管前弯制停止曲,停止曲要求离开颊面管1.0 mm,并与带环牵引钩结扎在一起,颊面管前弯制后倾弯及内收弯可以防止磨牙近中舌向扭转。第三步内收前牙时用关闭曲法,并在曲的近远中弯制“人”字形曲来抵抗前后牙向拔牙隙倾斜。后期进行牙位调整。

1.3 PAR指数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矫治器治疗效果、畸形改善程度及疗程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测量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治疗组疗程最短16.9个月,最长20.7个月,平均18.8个月。

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排齐1~2个月。方丝弓治疗组疗程最短19.8个月,最长25.2个月,平均24.5个月。结果显示在尽可能相同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简化操作,缩短疗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畸形改善程度和疗程的比较结果

见表1。治疗后直丝弓组后牙排列的PAR分值低于方丝弓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面对众多的牙齿整形方式,牙齿矫正的技术占有重要的临床地位。方丝弓矫治器在矫正错颌畸形中是日前临床应用最广泛而有效的。方丝弓矫治器使牙齿移动的原理:一是使被弯曲矫治弓丝的形变复位;二是应用保持性弓丝作为固定和引导,这类弓丝结扎在支抗牙或需矫治的牙齿上,对牙齿移动能起移动和控制作用。各类方丝弓矫治器是固定矫治器的一种类型,是多带环矫治器的一种,由美国著名正畸学家安格尔于1925年提出。方丝弓通过其边缘与托槽方形槽沟间的作用而施加矫治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开始应用方丝弓矫洽技术,随着各种固定矫治装置的国产化,使该技术迅速普及格广。经过10多年的临床应用,也改变了原来以活动矫治器为主要矫正技术的趋势,方丝弓矫治器已成为应用最广的固定矫治器,方丝弓矫治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使用,让患者所接受。进入2l世纪,这一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能通过方形弓丝和托槽方形槽沟吻合的施力原理有效地控制矫治牙各个方向的移动;二是使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时由于每个牙齿上都有托槽,而弓丝嵌入托槽后经结札固定,这样整个牙齿就连成一个整体,具有较大的支抗力,故能减少支抗牙的移位,在上下牙弓分别成一整体的情况下,进行颌间牵引,有利于上下颌位置和上下牙弓位置及上下牙齿咬合的调整[3]。

直丝弓矫正器是在方丝弓矫治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方丝弓矫治器各个牙齿的托槽都相同,因此必须在弓丝上弯制三种序列弯曲以代偿不同牙齿形态位置的差异。这使得临床操作相对复杂[4]。直丝弓矫治器用托槽定位牙齿,很少弯制弓丝,不仅简化了临床操作、缩短了就诊时间,而且避免了因弓丝弯制误差造成的牙齿往返移动,使牙齿定位更精确、迅速,疗程也得以缩短。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直丝弓组治疗结束时后牙排列整齐程度和咬合关系优于方丝弓组;而在矫治前后的差值对比上,直丝弓组的颊牙合关系和PAR总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方丝弓组,且直丝弓矫治疗程要小于方丝弓组。充分显示了直丝弓矫治器在有效控制牙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治疗错畸形时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均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阎燕,傅民魁.ALexander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的临床分析[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2,9(1):4-7.

[2] 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7,233.

[3] 李翠平,李利平,王琳.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牙列错畸形应用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9-10.

篇9

关键词:思政教师 反思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反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可见,反思就是通过对已发生事实的思索。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实践中将经验予以推广,对问题加以解决。黑格尔也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在这种不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活动中,反思主体可以不断得到提高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就是通过对以往教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案,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将经验继续发挥,对问题加以纠正,使课堂教学不断趋于合理。

二、思政课教师做好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一)做好教学反思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说的眉飞色舞,学生则在下面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情况被人称为“教学分离”,要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这种“教学分离”的情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模式,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反思。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经过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进行调整和重构后,才能逐步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大力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做好教学反思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也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从这两个公式可以看出,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对日常教育教学的认真反思基础上的。教师仅有经验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经验进行认真反思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随后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师能养成随时反思教学的习惯,会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具体到思政课,这是一门时代感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它在教学内容上是与时俱进的,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是不断创新的。这样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只满足于日常经验,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课堂陷入简单的机械重复中。这既违背了思政课时代感强的原则,也可能使教师自己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而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论述更说明了教学反思是思政课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他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三、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是做好教学反思的前提

有人说当教师,右手是良心,左手是责任;也有人说学无止境,教无深浅。都是在强调责任心对教师的重要性。责任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于思政教师尤为如此。它是思政教师在工作中钻研业务、言传身教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反思,提高能力的驱动所在。这种责任心,不仅表现为对学生负责任,也表现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教师是一个蜡烛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笔者更希望在看到学生成长并走向成功的时候,也能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二)写好反思日志是做好教学反思的基础

1,注意记下课堂上的失败、成功之处

从教几年,笔者深有体会:课堂上总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即使是白认为成功的课堂。仔细想来也常常是瑕瑜互见。比如:或者教学设计不够理想,或者课堂效果较差、与学生互动不好,也有可能重点和非重点处理的不够恰当,还有可能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有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不足处,只有及时记录。认真反思,找到解决方案,在随后的教学中才能有所提高。记得有人在书里写过这样的话“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于是便可以沿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巅峰,于是便可以享受到更新更美的教育视界“。

2,注意记下课堂上的灵感、偶得

思政课是一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课堂上师生双方的互动较多。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以及师生双方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进行,教师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某个建议或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而在头脑中产生瞬间的灵感,也有可能在向学生解释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想法,这些在课堂上的灵感和偶得,必须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因此,对于瞬间即逝的灵感,一定要及时记录,仔细剖析。

(三)加强教学反馈是做好教学反思的保证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第一,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眼神。在课堂上,限神发亮是投入的;眼神迷惘是糊涂的;眼神呆滞是心不在课堂上的:顾盼左右、互使眼色是暗自得意发现了教师错误的。投八说明学生对某个话题有兴趣,可以在以后进行推广;糊涂说明教师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是有欠缺的,需要反思后重新进行说明;心不在课堂上说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兴趣,至于是否属于教师的原因。可在讲义上勾出记号,留等课后进行反思:发现有学生互使眼色,则需要立刻反思自己刚才教学有无疏漏,如有,及时予以改正,如无,可在课后找学生沟通。

第二,从作业中获得信息。作业是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展示,教师只要对作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从中也可以收集到一些信息。比如教学目标有无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无疏漏?教学中的不足在哪里?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等等。

第三,课问、课中、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各自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他们会对教师的教学存有不同的见解。教师除了课堂上与他们讨论外,还可利用好课间、课后的时间,同学生进行交流。尤其是课间、课后,由于少了课堂上的拘束感,气氛更加平等、民主,师生间的交流会更加顺利,效果更好一些,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四,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在设计问卷时,教师对问题的选用、排列、表述要认真推敲。只有精心设计的问卷,才能高质量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否则,不但得不到需要的信息,还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听取来听课的督导、导师、同事的意见和建议

来听课的督导、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捕捉问题眼光敏锐。他们的意见相当宝贵。记得有一位教学督导在听完笔者的统一战线理论一课后,指出笔者在内容的安排上前松后紧,本该重点剖析的理论草草收场。督导的意见,一语中的。那堂课由于时间没控制好。进入理论学习时。只有五分钟了,于是匆匆结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课堂质量有了提高。

篇10

一、把爱给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没有对生活和事业的爱,就无法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爱;没有对家人、朋友的爱,就不可能塑造学生善良的心;没有对学生的爱,爱工作就是一句空话。爱在教学中贯穿始终。真心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在每一件事上关心他们,如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同一个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不管是条件好的还是差的,不管是做过好事还是做过坏事,老师都要一律平等,不搞特殊化,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愉快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认真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课余时间和学生一块儿玩,学生给老师打招呼时,老师要特别亲切,并且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会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收获,每每和学生们欢笑嬉戏时,学生跑到宿舍问我有什么帮助时,我总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相信每位学生都很棒,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用埋怨的眼光去看学生,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二、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思想

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谈不上谁更加尊贵,绝对不能居高临下,趾高气扬。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是缘于他的知识、人格、敬业精神等,而绝不是教师在学校的优势地位。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三、要把创新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