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科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科学分析

篇1

四(3)四(4)  郑亚杰

一、试题分析

这次四年级的语文试题共100分,四个大题,基本上是十一个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选择准确的读音、加偏旁组新字、修改病句、选词填空、按要求写句子、判断对错、按课文内容完成、课外阅读考察、阅读和作文。

命题的形式多样,并体现了新颖性和灵活性,能够照顾绝大部分学生,且考察孩子们的多样语文素养。题目容量适中,绝大部分题型都是课文中或平时训练中所接触过的,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如看拼音写词语,选择准确的读音,按课文内容填空等。

二、卷面分析

两个班参加考试的107人。四三班平均分98.3,优秀率62.75%;四四班平均分100.08,优秀率70%;两个班及格率都达到100%。成绩略感安慰。但仍有以下问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在田字格中怎样才能按部首准确、均匀地书写书写。总体来看本题的得分率较高,约95%左右。失分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能准确书写,出现错字现象,

(二)加偏旁组新字后组词

这道题人均失分1分。“奂”+偏旁,多数孩子没能准确把握“涣”“焕”两个字的区别,导致混淆,造成失分。主要在于积累少、记得不牢靠。

(三)修改病句

一考察关联词的搭配,二考察词语的正确使用。究其原因:题比较灵活,此类题训练少。所以日常教学中应该着重强调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的构成。

(四)判断对错

此题考察了三字词、文言文注释、课文内容理解以及生字的正确书写四个方面。从其作答来看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仅仅出现个别错误现象,应增强日常教学中的训练。

另一判断对错,考察了孩子们对四年级下册推荐书目《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情况。以此种方式提醒孩子们阅读的重要性,敦促其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非常好!

(五)阅读短文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的题目不难,且基本上都是课堂上的训练点。第(二)部分阅读为课本阅读链接中的文章,学生较熟悉,但却因此“轻敌”——不细致读文章内容、马虎审题,造成失分。可见平常教学中,应增强课外阅读及其归纳总结概括水平的训练,并且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六)作文

本题绝大部分学生写的不错,句子通顺,字迹清楚,书写也很认真,题目拟的很恰当,也能够描写出自己想象的内容。但仍然存有以下问题:

(1)审题不清,习作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没仔细读下面的要求,写背了题。还有的题目写对了,却没理解要求,写成了别的童话故事。

(2)个别学生还达不到本年级段习作的基本要求:习作内容不充实,三言两语极其简单的完成习作,语言表达不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明显的语病。

(3)个别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错字率高,标点应用不准确。

三、阅卷疑惑及发现亮点

1、修改病句分值较小,每句一分。但第二个句子却出现了两处错误,不合常理;

2、针对《天窗》短文提问,这道题放在了第二的位置。导致学生答此题时还未发现后续出题情况,因此和后题出现重复,没能很好地考察到他们的思考和提问能力;

3、亮点有二:一是按要求写句子没有像以往一样聚集一起,而是零散了分布在基础题和阅读题中。这样可以更好地让短文阅读引导应用。二是以判断对错的形式考察课外阅读,算是提醒、算是督促、算是检测,手段高明!

四、努力方向及措施

1、增强写字教学,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把字写准确、工整和规范。

2、继续增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学生的今后发展,必须夯实基础。对缩句、改比喻句、拟人句除多读懂的方法,还要多练习,多巩固。

篇2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1米的是(

A

.

B

.

C

.

2.

(2分)分子相同的分数(

)。

A

.

分数单位相同

B

.

分数的大小相同

C

.

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3.

(2分)五(2)班有25位男生,24位女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A

.

B

.

C

.

D

.

4.

(2分)

选出正确的答案。

A

.

B

.

C

.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

(2分)计划30天看完一本书,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_______,19天看完这本书的_______。

6.

(1分)五(1)班有男生27人,女生19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

7.

(4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8.

(2分)把4米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绳子占这根绳子的_______,每段长_______米.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把一张纸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

10.

(2分)如图的空白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判断对错)

11.

(2分)判断对错.

把1公顷的田地平均分成6块,其中3块的面积是

公顷

12.

(2分)假分数都大于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

(5分)小平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40%,还剩90页没看,没看的页数比看完的页数多百分之几?

14.

(5分)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

15.

(5分)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倒数的5倍,乙数是多少?

16.

(5分)小明家十一月初买来一袋大米,十一月吃了全部的

,十二月吃了全部的

,还剩这大米的几分之几?原来这袋大米有50千克,这两个月吃了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1、

6-1、

7-1、

8-1、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1、

14-1、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理论结合设计 建筑计划

建筑学理论与设计课程结合的重要性

建筑学专业具有物质技术及文化、意识形态的双重需求,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涉及理、工、文、艺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其教授方式与文科、理工科的课程相似。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具体设计实践时无法回避的约束条件和前提,而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科的核心内容,指向本专业建筑实践终极的目标,是对所有理论课程的具体运用,如果两者结合得不好就会造成理论脱离实践,使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学习设计课程浮于形式虚有其表。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特点

高年级建筑教育是建筑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随着“三阶段两环节”的总体教学体系的建立(即将一、二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将三、四年级作为专业素质教育阶段,五年级作为专业实践与拓展教育阶段),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在这一阶段的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以下一些特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步入到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设计效率相对较高,学生不愿意天天呆在专业教室里。为了应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建筑设计课程题目的设置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更具真实性和实践性,保证设计内容的新鲜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适度增加“外出”学习的时间比例,并创造分组学习的机会,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丰富。

2.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高年级理论课程的内容和专业实践与拓展教育紧密相关,其中部分课程与更加细致和专门化的设计方向相关。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在教学上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有调查研究实践的要求,需要通过真实的相应建筑环境的观察来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因此这部分理论课程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时进行外出调查实践。

3.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为适应教学计划的安排,高年级设计课程的开设具有专业深化的相应特点: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和自我拓展能力,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建筑学高年级的教学环节中,理论课程有和建筑实践结合的需求,设计课程也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两者有相互结合的必要性;同时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都有相同的“外出”调查实践的教学环节,使课程结合有了合适的操作平台,在调整协调调查实践目的性一致的情况下,两者相结合切实可行。

课程结合的具体方法

建筑设计题目设定为“医疗建筑改造设计”。选择该设计题目的原因包括:设计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包含了复杂流线设计;建筑改造更新是目前建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医疗建筑中存在各种公共活动内容,便于观察人的生活、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

1.空间调查

以西安市上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为调查对象(亦即改造对象),通过现场实地踏勘,全面了解其功能布局、环境条件及建筑形象。调查内容还包括医院所处位置、周边环境、服务半径、服务对象等背景资料。通过运用图像记录、影像记录、尺寸记录的方法还原医院主要功能区,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辅助用房各部分的功能布局,最终以二维和三维图形的模式加以展现。

2.行为调查

以医院内各种使用者(患者、陪护、探视者及医护人员)的行为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使用者与医院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医院目前存在的问题。

3.问卷分析

为了更直接有效和准确了解医院设施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要求学生采取发放问卷和座谈调查的方式,探寻医院改造的方向。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整理,使改造的内容和要求不仅依靠感性判断获得,更倚重科学分析来进行。

4.跟踪调查

分为整体性观察和典型案例跟踪调查两种方式。通过整体性的使用者数量、分布状态、轨迹观察,可以判断建筑空间尺度和布局合理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跟踪调查可以记录使用者利用建筑空间的全过程,发现主要矛盾,再从多个个例归纳总结出普遍性问题。

作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这一做法在建筑学专业教学界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2]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55-57.

篇4

1.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大多采取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味的让学生对考试重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去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做出思维实践活动,来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最后再用规律去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学习方式变得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比较单一,基本上为教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学习来接受学习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的动力很低,因而学习成绩很难取得很大提高。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同时,学生在观看学习视频时,有疑惑的地方不仅可以向父母求助,还能通过网络工具在网上获得帮助,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对知识点进行准确挖掘,来设计微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设计好微课,才能够开展“翻转课堂”。正如我们所知,微课程主要是告诉学生挖掘什么知识以及在哪里进行挖掘,并监督学习这一过程。因此,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要遵循教学的认知规律,要合理的对知识点进行选择,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体会聋哑青年的忘我,先以“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这一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能够在课文中找到“画的鱼太逼真了”这一答案,让学生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然后教师提出“青年是如何让鱼游到纸上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青年画画时的认真、细致,同时速度还非常快”。接下来,教师提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青年看鱼的认真专注”,最后对本节微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来体会坚持不懈的含义。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制作微课

对于微课来说,学习时间比较短,主要是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起促进作用。同时它大多是解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因此,在对微课进行制作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准备把握。比如教师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书信”这一小节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书信格式的微视频时要突出其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其能够正确掌握。教师在制作“书信格式”的微课时,首先要向学生具体讲解书信的五个重要步骤,让学生对其进行正确认识;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书信,学生通过阅读书信来对其格式进行判断;最后再告诉学生书信格式的口诀,来巩固学生对书信格式的记忆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篇5

在很多小学,儿童阅读长期以来“重知识而轻感受,重学习而轻体验,重推介而轻指导,重课内而轻课外”的倾向严重。许多时候,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引导基本还停留在表面上,既缺乏长远规划,也忽视阅读指导,这已经体现在了“儿童分级阅读”的观念接受与实践展开中。新世纪以来,尽管一些教育、出版、文化机构纷纷开始研究和倡导儿童分级阅读,也推出了一系列儿童分级阅读读物,但是,因缺乏足够的了解、认知,出版界、学校、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等的各界对“儿童分级阅读”很大程度上依然持犹疑、观望的态度。

二、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几年,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欧美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级方式,一种是指导型的阅读方式,从A―Z,A是最简单和初级,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面对的读者群成26个级别,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在1996年和2001年的两本著作里,一个是1996年的《阅读指导给孩子第一次教导》,还有2001年《指导阅读和作用分级》这样两本书都有提到。第二个分级标准,就是莱克赛尔(Lexile)分级系统,其实是一个分数的系统,从初读者开始划分,最高到1700分。

三、为什么要进行分级阅读

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读物。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都不一样,读物太难,孩子会有挫败感,从而产生对阅读的抵制心理;读物太简单,则无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体会不到阅读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丧失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必须需要衡量的标尺,标度出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尺子”标度出阅读水平之后,下一步便需要分级阅读提供一座循序而进的阶梯。这个时候,进行分级阅读就十分有必要了。

四、如何指导学生分级阅读

1.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阅读文本――《阶梯式阅读指南》

分级阅读的目标是为少年儿童提供最合适的文本。那么,什么是最合适的文本呢?据美国伊利诺大学提供的材料,在美国,所谓的合适文本是指在阅读中,读者能够认识10个单词中的9个,并克服较小困难而理解文意。如果一个文本,孩子能够认知其中90%~95%的单词,我们就认为这个文本是适合孩子教学阅读水平的。比照这个标准,更容易的文本被定义为独立认知型,更难的文本则被定义为挫败认知型。挫败认知型文本是不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所有学生都应当得到适合自己认知阶段的阅读教学,一个根据难度不同设置的分级阅读材料能够提供给老师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2009年9月,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研读了各类分级阅读的读本,自主编撰了《阶梯式阅读指南》,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向他们推荐相应的书目。书目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等级,一般情况,初级面向一二年级学生,中级面向三四年级学生,高级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初级必读书目10本,选读30本,中高级必读书目15本,选读50本。每学年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精读相应级别的必读书目,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也可以根据《阶梯式阅读指南》进行指导。

为了检测分级阅读推广的实效性,也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的水平和程度,我校的阶梯阅读测试也就应时而生了。自从阶梯阅读测试开展之后,学生的阅读有了评价的标尺,教师的指导也变得有的放矢。

2.指导学生进行分级阅读摘抄――《金色童年摘记本》

“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帮助学生在分级阅读时,能边阅读边积累,我校还自主设计了取名为《金色童年》的读书摘记本。我们每学期都开展“薄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读书摘记活动。活动主题词:积累、置换、分享、共生。在校园读书、家庭读书和网上读书的基础上,全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使用《金色童年》阅读摘记本,于学期末进行展评,称之为“阅读积累”;一学期内完成一本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的学生可到学校图书馆任意领取一本喜欢的图书作为奖励,称之为“阅读置换”;将优秀的读书笔记永久保存在学校图书馆专柜中供大家阅读,称之为“阅读分享”;每学年经师生、家长共同评选出的“最佳读书笔记”将由学校编印赠送给全校学生。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全校性读书活动的开展,称之为“阅读共生”。后来我们又把“置换”的范围扩大了,2011年末在我校操场上开展了一次“阅读置换,分享快乐”的活动。三~六年级每个班级选出10本优秀的金色童年摘记本,放在置换摊点,其他同学就拿着自己的图书,到这些置换点换取自己喜欢的摘记本。

3.为学生搭建分级阅读展示平台――“我们的百家讲坛”

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有义务为学生搭建分级阅读的展示平台,让每一个孩子能体验到分级阅读的成功与快乐。2007年9 月,这个丰收的金色秋天,我校的师生和家长,也一起捧出了读书的成果,与全校学生一起分享,“我们的百家讲坛”就这样开讲了!开讲的内容根据初级、中级、高级进行划分,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有妙趣横生的数学知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故事,有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还有内涵丰厚的文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虽然同学们从未走上过讲坛,但是与大家交流读书成果的热情,让他们神采飞扬,让他们妙语连珠。“我们的百家讲坛”给了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让读书的馨香如同丰收的欢笑般悦耳动听。

陶行知先生提倡“创新教育”,阅读指导也需要创新。“分级阅读”最终之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技巧,而是通过相应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适合的书去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而言之,在小学实施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其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珍.小学生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内蒙古教育,2015(20)

【2】李学斌.如何为小学生经典阅读分级.中华读书报,2013(11)

篇6

关键词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54-05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翟希东(1975- ),男,河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等教育;齐莉丽(1977- ),女,河北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提高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对策研究》(VEYP6004),主持人:齐莉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现代服务业的中职物流专业建设研究》(FFB108141),主持人:郝海;天津市教改项目《职技高师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02-1102),主持人:赵丽华。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技高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中,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为职技高师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界定

由于职技高师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技高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时既具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师范性,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所要求的职业核心技能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技能和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

(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方面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刘艳艳从就业的角度对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分析[1];黄雯等在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对职业技能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陈智武等在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有关概念后,指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8种职业核心能力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样适用[3];还有些学者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进行界定[4][5][6]。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提炼,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培养特点,归纳出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即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其中,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涵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

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背景下,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相对更为优秀的实践操作技能。在职技高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两个方面,因此,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三)师范技能方面

师范技能是指职技高师大学生作为中、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及相应能力。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有关师范技能的训练大纲[7],师范技能主要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结合职技高师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可将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归纳为专业表达能力,而教学工作技能所包含的课堂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学生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中、高职职教师资所应具有的职业核心技能除了师范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和指导能力。此外,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是职技高师大学生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将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归结为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由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师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沟通能力等12种能力组成。这些能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该体系中,不同的能力所处的层次不同,其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因此,应进一步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结构。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问卷初始设计题目为108个,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为44个问题,涉及12种能力,并采用“非常关键”、“关键”、“不确定”、“不关键”、“非常不关键”作为12种能力评判的备选答案,进行统计时分别被赋予“5”、“4”、“3”、“2”、“1”的分值。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则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确定:首先,从调查对象构成方面,选取中、高职院校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已经毕业的学生(通常毕业年限在5年以内)、处于就业节点的学生(正在找工作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其次,从学科门类方面,由于我国职技高师类院校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四个学科门类,因此,在进行调查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这4个学科门类;最后,从调查对象所在地域角度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一线、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包括沿海与内陆地区,所调查的对象均具有本科学历。调查对象确定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为254份,有效率为91.04%,问卷调查具有可靠性。

三、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

根据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点,利用因子分析法[8] 和灰色理论[9] 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分析模型,基本思想是: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进行聚类,从而得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具体结构层次。具体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设职业核心技能的观测变量为x1,x2,……,xp,且每个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均值为0,标准差均为1,则将原有变量用k个因子来表示

式①可以表示成矩阵形式,即X=AF+ε,其中,F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载荷矩阵,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经过因子分析计算可得出m种能力在k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矩阵B。

将得分矩阵B作为灰色聚类评估的观测对象,进行灰色聚类分析,采用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进行灰色聚类评估。根据评估需要,划分灰类数s,并分别确定灰类的中心点λs;对于公共因子k的一个计算值bmk,则可由公式②计算出其属于灰类q(q=1,2,…,s)的隶属度;

则m种能力关于灰类q(q=1,2,…,s)的综合聚类系数为:

其中,为k因子计算值关于q子类的白化权函数,ηk为因子k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ηk为确定可利用因子分析时所提取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最后,由,判断能力m属于灰类q*。

四、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

(一)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层次计算分析

根据调查,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计算,可求得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89,说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调查可靠性。其次,根据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分析模型,借鉴文献[10][11] 的职业核心技能层次划分方法,结合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特征,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三个灰类。再次,应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技能体系分析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可对254份问卷所得统计样本计算提取8个主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分析计算的解释总方差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8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8.975%,所提取的主成分反映了原始数据88.975%的信息,可以认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分析模型所提取的主成分有效,进一步计算求得m(m=12)种能力的公共因子得分。

最后,运用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分析模型,进行灰色聚类评估,通过分析与尝试,确定灰色聚类分析中心点序列为:γ0=-2.5,γ1=-1.4,γ2=0,γ3=1.4,γ4=2.5,根据公式②和③,可计算得到12种能力的灰类隶属度,如表2所示。

表2 12种能力灰类隶属度表

由计算结果可知,属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s1灰类)的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安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属于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s2灰类)的有: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属于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s3灰类)的有:专业表达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特点分析

根据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12种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

1.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

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处于整个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核心位置,根据该层次能力的构成特点,可将该层次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内在素质维度和应用实践维度。内在素质维度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安排能力,应用实践维度则包含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内在素质维度主要是从内在兴趣、心理、意志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协调安排能力,具有稳定性、控制性、自我调节性等特点;而应用实践维度主要从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等方面来强调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具有可发展性、稳定性、应用性等特点。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在职技高师类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不会随时间和某些条件的改变而轻易变化,且较易实现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任务变迁。

2.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

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介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之间,包含科学分析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5种能力。根据这五种能力的特点,同样将该层次分为两个维度,即观察分析维度和沟通合作维度,其中,观察分析维度包含科学分析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该维度主要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通用性、可发展性的特点;沟通合作维度则涵盖团队合作能力、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表达性、合作性、技巧性等特点。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同,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具有较好的可迁移性。

3.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

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要求较高,该能力层次处于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最外层,包括专业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专业表达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均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师范能力则是作为职教师资所应具备的专有能力。因此,该层次的构成能力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高的功能导向作用。

综上分析,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由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和功能性职业核心技能层三个层次构成,三个层次中涵盖各自的维度和能力,由这些维度和能力构成了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系中各层次、维度及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开放的,能够在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图1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结构剖面图

五、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对策

(一)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学生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课程的安排,确立与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关系紧密的主干课程,并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关键职业核心技能层相关能力的形成带动其他层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二)理论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关键核心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合作完成任务,锻炼中间职业核心技能层的相关能力;采用学生授课、学生作业展示演讲等方式,加强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下的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师范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体系的三个层次。做好实践教学,首先,要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关键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其次,授课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授课效果;再次,要有相应的实践硬件设施设备作为保障,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等软环境建设要到位;最后,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要和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相适应,以保证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

(四)课余生活方面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对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践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个性及特长,积极引导,以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平台,各种专业性比赛为支撑,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等作为培养重点,兼顾职技高师大学生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为大学生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其他方面

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政策环境、管理手段、评价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只有各个方面的要素积极调动起来、综合作用,才能有利于职技高师大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促进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艳,申去非.从就业难谈大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20-22.

[2]黄雯,李淑珍,武红.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68-70.

[3]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9):252-254.

[4]杨文明.英国核心技能教育的若干特点[J].教育评论,2005(3):99-100.

[5]唐湘梅.实施核心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12-14.

[6]徐向平.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中“核心技能”的功效[J].职教论坛,2009(9):33-38.

[7]将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295-312.

[8]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17-329.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22-126.

[10]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0-28.

[11]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26.

Empirical Analysis on Students’ Core Vocational Skill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ZHAI Xi-dong, QI Li-li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篇7

关键词:静态预设;动态生成;数学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46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预设保证了课堂的有序发展,而生成会演绎意料之外的精彩。蕴藏生机的课堂离不开预设的“规定动作”,更不能缺少有创意的“自选动作”。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更和谐、更真实、更有效、更精彩!高效数学新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因此,教学需要预设,尤其是精心预设,才能捕捉动态生成,才能构建更有效的数学新课堂!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读懂学生的现实水平或无视学生的原有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缺乏了生命力,自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只不过是单向“教“的活动,是完成教学内容形式化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能更高效,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水融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多角度关注学生、读懂学生。

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1.2《有理数》一课时,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师:小明逛商店,请你把楼层数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出来

生1:我是用箭头表示

生2:我是用文字表示:楼上3、楼下3

生3:我是用字母表示:F3和B3

生4:我是用+3和-3表示。

师:这些方法哪些最简洁,最明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喜欢用文字表示

生2:我喜欢用字母表示

生3:我喜欢用箭头表示

生4:我喜欢用画图表示

生5:我喜欢用数字+3和-3表示

师:哦,大家很有主见,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非常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把一个一个班级的人数变动情况记录下来。

师:(快速地)一年级转进1人,二年级转出2人,三年级转出1人,四年级转进3人,五年级转进6人,六年级转出2人……

这个教学片断让笔者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对他们来说,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对同一个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理解学生,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的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只有教师努力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读懂了学生的基础,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读懂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把握学习难点,读懂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才能把握教学弹性,进行因材施教,也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整合预设是动态生成的航标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学习问题的规律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笔者印象很深的一堂课是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七下《分式的乘除》时:课堂上有这样一个例题教学:一个长、宽、高分别为a,b,h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一层高为h的圆柱形易拉罐,计算纸箱空间的利用率?(易拉罐总体积与纸箱容积的比,结果精确到1%)

多数学生读题后感到很迷茫,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发现学生困难后,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为解决问题设置两个台阶: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关键是求易拉罐的总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后,认为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1)易拉罐个数,(2)易拉罐底面积。二是从一般到特殊,假设a=20,b=8,h=2,求易拉罐个数和底面积。在学生感到思维困难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突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回答如下:把长方体的底面割成小正方形,这样的小正方形与易拉罐的个数相等,因为它们的高度相等,这样实际就是求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一个易拉罐的底面面积之比,即πR2/(2R)2 。太精彩了!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数学本质,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本来已经快要结束的数学课堂,正是因为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使课堂增添了活力。

在针对这一开始学生对题目很茫然的状况,明白学生的理解程度偏离了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师正视了这课堂中的意外,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设置两个台阶后,让学生把这个问题共同解决了。课堂的轨迹随时会偏离教师课前的预设,如何有效地让意外生成精彩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对意外,捕捉生成。

“动态生成”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要精心预设并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下转第53页)(上接第46页)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捕捉意外是动态生成的归宿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把握教学契机,真正走进学生,读懂学生的精彩,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观点,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的课堂。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的和谐学习环境,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尝试越多,探究活动越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结果。”

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当这里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时,两个三角形还是全等吗?(学生开始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图、尝试,并和组内学生交流。很快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方法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道:“是全等的!”)

师:你说说看。

生1:我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的(如图),画两个直角三角形我让AC=DF,AB=DE,这样画了几次都是全等三角形

师:是吗?那大家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试试看,是否会全等?(学生画的三角形验证了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确实是全等的)

生2:我觉得这样画不好,画出来的都是直角三角形。只能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是成立的。

师:说得好,我们这样画确实都是直角三角形。那至少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接着想下去,如果两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呢?

(学生进行探究,结论都是肯定的,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师:如果不指明两个三角形是哪类三角形,“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

生:不能。

本来只需让学生动手得到“边边角”不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学生的一次特殊操作出现了学生探究的意外――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我及时抓住这个宝贵的课堂资源,深入挖掘,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探索“边边角”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由于引导及时,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得课堂的探索有了深度,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就是因为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精彩而意外的发言,为整个课堂增添了亮色,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篇8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常用方法和实施步骤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辅助器材,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既可以单独设计运用,也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运用,是教育调查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个案研究等的基础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教育观察方法有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行为检核法等多种,这里仅就实况详录、日记描述、轶事记录三种方法作一简要说明。

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是指在某段时间内持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观察空间和时间。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多,时间不一,观察研究要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相应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要观察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分布情况,就可选择学生在教室里的上课时段;要了解学生间的交往情况,则可选择课外活动时间。二是借助一些观察设备。传统的纸笔记录也会用到,但它速度慢且容易出现疏漏,而现代摄录设备则为实况详录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手段,一个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即可把研究对象在某段时间内的行为表现真实地记录下来。三是记录要客观全面。观察时要尽可能多角度拍摄、全程记录,使获得的资料原始、真实、全面。

日记描述法简称日记法,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日记描述,即把观察对象的各方面表现如实记录下来,为全面研究观察对象做准备;另一种是主题日记描述,即只记录观察对象某一方面的情况,为专项研究观察对象所用。日记描述法比较适用于长期跟踪观察研究和个案研究,有利于研究少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以及特殊儿童少年个体或群体在某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比如,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记录等。

轶事记录法又称记事法,是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的观察方法。与日记描述法不同,轶事记录法不是持续记录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行为表现的全过程,而是着重记录有研究价值的事件或信息。这种记录方法不仅要求记录研究对象在某一事件中的行为表现,还要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情况。轶事记录法观察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典型事件,也可以是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日常行为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记录什么事件,都应是研究者亲自观察到的,不能是道听途说或者从其他资料中转抄的。

2.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

教育观察的实施过程一般有“计划与准备”“实施与记录” “整理与分析”三个阶段。

作为一种科学观察,用于课题研究的教育观察与日常观察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实施观察行动之前所做的尽可能详细、合理的观察设计。这种设计包括准备相关资料、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重点、选择观察设备与手段、编制观察表与记录表等。比如开展“学业优秀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课堂行为比较研究”,就要在正式实施观察之前,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学生常见的课堂行为类型,区分哪些是“学习行为”,哪些是“非学习行为”;制订包括观察的班级、科目、节次及观察者人选、分工安排在内的观察计划;确定要观察的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具体人选及要观察的课堂环节重点;编制《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准备好摄录器材,甚至事先安排好摄录位置和角度等。

实施观察是教育观察研究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计划进行观察,围绕观察目的,把注意力集中于观察项目上,如果发现观察计划有不妥之处,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予以调整,以保证观察任务顺利完成。二是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既保证观察项目全部处于观察者的观察范围之内,又要避免观察对象受到影响。三是辨别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不被无关因素干扰,保证观察效果。四是善于利用观察设备,发挥现代摄录器材的作用。五是对于复杂的观察任务可分组进行观察,但一定要有统一的要求。六是对同一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要反复观察,以保证观察的信度。教育观察的途径一般有访谈、听课、实地参观、参与相关教育活动等。观察记录要做到准确、全面、有序。

观察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对笔录资料应分门别类地归档存放,对录音、录像和照片要及时导入或复制到电脑中并分类逐项编号,登记保存,必要时做好备份,以免造成资料混乱或丢失。对观察资料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则要求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以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对相关文字、图表和音像、图片进行认真审阅,并做出定性描述或定量统计,或对相关教育现象给予科学解释,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

教育调查研究,是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事实材料,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教育实践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往往是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某种教育现象或需要解决的教育热点问题,常常用于对某种教育教学“现状”的评价或解析。

1.教育调查的基本原则

教育调查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样本典型,客观真实,排除干扰,动态分析。

“样本典型”要求调查对象一定要有代表性。调查对象是按照某种方法抽取的部分研究对象,研究者从这些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的结果,将用来推断所有研究对象的情况。如果调查对象缺乏代表性,所推断的结论就难以成立,课题研究也将失去其应有的科学性。

“客观真实”要求研究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实中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调查中要如实记录,不能带着某种主观倾向收集材料,也不能对调查对象抱有任何成见。调查结束后,可采用内容抽样方式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核实,鉴别其反映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排除干扰”要求研究者对调查对象不能作任何形式的干扰。如果事先对调查对象进行暗示、引导或作某种人为安排,就会使调查结果缺乏真实性。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教育研究者都不应该使调查对象的正常生活和行为状态发生倾向性变动,不应该对调查对象施加任何心理干扰,否则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动态发展”要求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进行。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发展的,教育对象更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在开展教育调查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研究对象过去的情况,也要调查他们当前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例如研究小学四年级学困生现状时,就有必要了解他们在三年级时的学习状况,并联系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以后的学习内容,对其未来的学业水平变化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2.教育调查的一般程序

在确定调研课题的情况下,教育调查一般包括选取调查对象、拟订调查计划、编制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等几个环节。

选取调查对象时,要重点考虑课题的特点、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等因素,不同的调查课题和研究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选取调查对象。

调查计划是指调查工作的程序安排。拟订调查计划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问卷、座谈、访谈),二是确定调查项目(具体了解哪方面的情况),三是确定调查进程(相关工作的时间安排)。

编制调查工具,包括设计制作调查问卷、调查表格、调查记录表,编制测验题目、访谈提纲等。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调查工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实施调查是教育调查的关键环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做好组织协调。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选择和分配合适的调查人员。二是确定调查组负责人及成员分工,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等。三是做好外部组织协调工作,如争取被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支持、合作等。

收集资料要力求全面、系统,注意资料的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整理资料的方法可根据资料的性质而定,对叙述性资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对于数据性材料,则要用统计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等加以整理。

分析调查结果,是指依据相关理论或政策要求等,对整理后的调查材料进行详细认真、深刻系统的分析研究,然后得出有关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相关对策。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与设计

问卷调查是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使用的基本工具就是书面的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的结构

调查问卷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前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主体、结语五个部分。

调查问卷的标题一般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前言是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话,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与要求的一封简单的信函,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目的与意义、关于匿名的保证、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调查者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是为调查后对资料的分类统计和分析服务的,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等分类研究必需的相关信息。如非特殊需要,不应要求被调查者提供姓名信息,以免其产生顾虑,难以表达真实想法。

问卷的主体是调查者想要了解的项目问题列表,包括从研究课题与理论假设中引申出来的问题、回答方式以及对回答的指导语等。指导语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答案标记的说明。一般要求回答者在选项前括号内填写序号或做标记。二是关于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这种指导语一般写在问题的后面,如“选择一项” “有几项选几项”等。三是关于填写开放性答案的说明。例如,若选择“其他”选项,请在后面的“_____”中作简要说明。四是关于答案适用调查对象的说明。问卷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类调查对象,对此应说明由特定调查对象填写。

结语一般采用三种表达方式:一是用一般短语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以及关于不要漏填与进行复核的请求,目的在于显示调查者首尾一贯的礼貌,督促调查对象消除无回答问题、出差错等现象。二是提出1~2个关于对本次调查形式与内容的感受等方面的问题,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三是提出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的形式在问卷结尾处征求意见或建议。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关键是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调查问卷所提问题具有合理性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全部问题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的,可有可无的问题不应列入问卷中。二是尽量做到所列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普遍适用,对于只适用于部分被调查者的问题,编入问卷时必须进行合理化处理。三是提问的形式适合被调查者,问题简洁明了,容量不宜过大,不能让被调查者有复杂和麻烦的感觉。

问题的科学性也有三个标准:一是单一,即一个问题中只包括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如果一个问题中包括两个调查指标,同时询问两件事,则该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实质上的两个问题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问题,即是双重问题,问卷中不能有双重问题。二是中性,即问题不带倾向性。带倾向性的问题,对被调查者具有某种诱导作用,容易诱使被调查者顺着提问者的观点及其倾向回答问题,这在调查问卷中是应当避免的。三是明确,即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明确的含义。

篇9

关键词:发达国家;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52-06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巨大转型,科技进步日益迅猛。为了适应这种极富挑战性的变革,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理所当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之相适应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考虑到相关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借鉴意义,我们分别选择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作为研究重点,期望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

1.基本情况概述

美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不仅极富探索性和进取性,而且对国际数学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美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由于教育行政权归属地方。各州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标准,这就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混乱以及标准要求不恰当的降低,从而也就使得美国中小学生在国际教育比较中多次出现糟糕的表现。正是出于对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下降的担忧,2000年4月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推出了《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2010年6月,美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又共同颁布了首部《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评定三个标准在数学教学中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托,着力于启发教师把上述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实践于课堂教学之中。

就课程评价而言,该标准在“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部分,具体阐述了“评估原则”,其要旨是:第一,评估中使用的题目要有助于向学生表明哪些数学知识和表现是重要的,从而有助于他们确定学习目标、承担学习责任、更加自觉独立地投入学习:第二,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估推断学生知道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包括怎样和何时复习必备知识、怎样复习较困难的概念、怎样为那些有困难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问题;第三,评估应该反映所有学生应当学习和能够掌握的数学,同时应侧重于评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第四,教师应综合考察不同来源的证据和信息,特别是,不能过分依赖那种较为“正式的评估”,因为这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书面完成的评估题,可能导致对学生学习上的表现产生不完全的、甚至扭曲的印象;第五,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技术,包括开放题(Open―endedquestions)、解答题(Constructed-response tasks)、选择题(Selected-response items)、操作题(Per―formance tasks)、观察、访谈、反思性日记和收集代表作(Portfolios)等;第六,在选用评估方法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验和特殊需要。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清楚并完整地表达他们知道和掌握了什么。

《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由两份文件组成,包括《共同核心数学标准》与《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就数学学科而言,该标准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各州数学课程存在的“宽而浅”的弊端,强调学生对每一个概念的掌握,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不断取得进步。

在课程评价方面,主要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强调依据标准开发新的测评工具。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明确表示:“新标准问世后,现行的考试将被新标准所带来的新的考试所取代,所以联邦政府的经费将主要用于开发新的测评工具。二是更加强调“数与运算”能力的评价。例如,提出将“数字属性和数字运算”分为两部分来考察:四年级重点关注整数以及整数加、减、乘、除运算,开始使用分数和十进制数,包括识别、表示、比较及排序;在八年级覆盖面应当扩展到分数、十进制数和分数的运算。另外,计算器不应当被用在旨在测试计算能力的测试项目之中。

2.主要特点分析

(1)强调评估不应只是“向”学生实施的,而是应该“为”学生实施的。这就是说,评估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仅只是教学告一段落时的一次测试,仅仅在于考察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而是侧重于通过评估使学生懂得哪些数学内容是重要的,好的解题策略与一般的解题策略究竟有哪些不同,自己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数学学习的责任、是否需要考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某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或适当调整数学学习的具体目标、策略和方法。与此同时,还特别强调要把评估和教学结合起来,使评估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强调影响深远的评估必须和要求教师达到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所谓“影响深远的评估”,是指国家标准成绩考试以及各州、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学生成绩考试。因为,如果这些评估与数学教育的学校和社会目标以及课程不一致,那么它就会破坏教学的完整性,同时会将教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很不稳定的位置,最起码将不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

(3)强调多种评估形式对于评价学生数学理解水平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多种评估形式”包括收集代表作、小组研究课题以及书面解答问题等等。尽管学生和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些形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比较陌生的,但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以及这些方法对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

(4)强调对“数与运算”能力,尤其是分数及其运算能力的评估。他们认为,概念的理解、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几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将促进另外两种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熟练掌握整数是学习分数的一个必要前提,分数又是测量与几何的前提,而整数、分数、测量和几何是代数的“三大基础”。

二、日本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

1.基本情况概述

日本和我国同属东方文化系统,在数学教育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近几十年来日本数学教育更多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改革思想和经验,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传统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大体说来,“二战”以后的几十年中,日本每十年就要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修订一次。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于2008年2月颁布,并于2011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份《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数学上的修订主要有如下一些令人关注的变化:一是增设了

新的学习领域“数学活动”;二是增加课时;三是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

就课程评价而言,自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的学习能力之后,日本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全国规模的学习能力调查,由文部科学省下辖的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负责实施。这种基于监测学习水平为目的的“学力考试”将每科试卷分为A、B两套,A卷为“知识”部分,B卷为“活用”部分,A卷答题时间为20分钟,B卷答题时间为40分钟。以2007年度学力考试中的小学“算数”为例,A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日常生活中量的单位和测定:对图表性质的理解;数量关系的表达:对概率涵义的理解和概率的计算;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性质的理解,等等。B卷则多是对数字、几何计算以及图表等的实际应用。其中,有些题要求在具体场景中解决问题;有的题给出了图表资料,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图表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和变化趋向;还有的题是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一些技巧使数字运算变得简单快捷,例如要求参照题中给出的心算技巧,计算出当每块巧克力25日元时,买32块巧克力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要求以叙述或算式进行说明。

除了“学力考试”之外,同时进行的还有问卷调查。这项调查分为学生问卷和学校问卷,前者由参加学力考试的学生回答,后者由他们的校长回答。通过这一调查,文部科学省可以了解学生及学校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就这些基本情况与学生学力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以小学调查问卷为例。学生问卷的提问内容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经历、学习时间、对国语算数等主要科目的态度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本次学力考试难易程度的评价,等等。学校问卷则涉及学校规模、教职员情况、学生情况、学校设备,为提高学力或培养道德品质以及锻炼学生体质而采取的措施、对学生学力水平的把握、个别化教学指导对策、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互动、校长权限等问题。

此外,日本的课程评价制度也十分关注不同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并注意科学处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特别是,现行的日本中小学课程评价体系中还十分重视“个人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形式。所谓“个人内差异评价”又被表述为“以个人内部标准为依据的评价”。它是以每个学生自身为标准依据,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点、可能性和进步状况等的一种评价。在中小学“指导要录”中设立的“综合所见和指导上的各种参考事项”栏目,教师可以在这个栏目中记载学生各学科学习、综合学习别值得记载的事项,以及在特别活动、日常行为中那些特别值得记载的事项。

2.主要特点分析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日本全国学力考试的命题以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准,一方面参照文部科学省以往实施“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等国内学力考试的经验,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又参考PISA等国际学力考试的经验和出题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就小学算数而言,这种重视体现在试题上,往往表现为不再单纯考查计算或解题能力,而是侧重于考查思维能力、概括提炼和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

(2)慎重公布、积极利用考试和调查结果。一方面为避免排名压力和考试竞争,日本文部科学省在考试结果的公布上比较慎重,规定公布的内容限于全国的总体成绩,国立、公立和私立学校各自的整体成绩,各都道府县公立学校的总体成绩,不同规模行政区域(如大型城市、中等城市、其他城市、村镇、偏僻地区等)的总体成绩。各地成绩只公布到都道府县一级,市町村一级和学校的成绩不予公布。同时,各地和学校也会得到自己的考试结果,最终通过学校将学生的个人试卷返还给本人。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漏,学生在考卷上只写号码而不写姓名。另一方面,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则对考试和调查结果进行非常周密的统计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以及各地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日本学校较为普遍地接受“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也应该作用于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评价有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也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结果只有被用于支持学习活动才有意义”等现代评价理念。正如文部科学省在教育课程审议咨询报告中所表明的思维逻辑一样,“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更好成长为指向的,而教学和评价并不是‘别物’,教学与评价是一体化的,所以评价也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

三、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

1.基本情况概述

新加坡的数学教学因其在TIMSS考试中的出色表现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该国最近一次的数学课程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小学从2007年正式实施)。这次课程改革所颁布的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继承了2000年大纲的基本理念和框架,以具体内容的调整为主,对课程目标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充实。

在课程评价方面,首先是实行差别化的课程体系。在2000年和2005年的大纲中,都把小学阶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阶段为1~4年级,依照共同的标准执行。另一阶段为5~6年级,这个阶段同时执行三种不同的数学课程分流计划,分别称为EMl、EM2和EM3。其中,EMl和EM2在内容和时间上基本是统一的,而EM3与前二者差异较大:不仅每周数学授课时间为6.5小时(EM1和EM2为5小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前两种计划的教学内容没有或是被推迟列入第三种计划的课程内容之中。此外,新加坡还允许各学校对资优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使1%~2%的“天才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评价方式上,新加坡采用连续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并重的策略。连续性评价可以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信息,诊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的总体表现的考察,可采用的形式有学期中和学期末的考试等。在小学毕业时,则有由国家组织的小六考试(PSLE)。在小学数学书面测验考试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还在不断提高。

2.主要特点分析

(1)以解决问题为依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指引中,既强调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强调把基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创造能力。这一点与新加坡社会

经济的转型密切相关,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早在1997年新加坡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这一教育总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及相应的课程评价改革,实际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2)纸笔测验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组织前述的阶段性评价时,无论是学期中考试、学期末考试,还是国家层次的“小六考试”,纸笔测验仍是基本的形式。但另一方面,新加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无论哪种形式的评定,都应当适当地反映大纲在心算、数学交流、数学的实际应用、探索、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工作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所体现的特色”。这表明,在新加坡的纸笔测试中也融入了西方教育中注重知识探究、注重动手动脑、注重自由创造的某些特质。

(3)评价标准的细化保证了各类考试对大纲要求的准确落实。新加坡的评价指引对不同内容的评价标准制定得非常详细、具体,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同时也有利于课程评价者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上的度,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等不规范现象。事实上,不仅评价指引的规定比较详细,大纲中相关内容的要求也十分具体,甚至某类题目该出现在哪个年级,深浅度如何,能否使用计算器等都有明确标记。

(4)实施与分层次教育相适应的分层次评价,强调效率优先。新加坡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实施分层次教育,执行三种不同的数学课程计划,同时允许学校开设与普通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完全不同的“天才班”。这种做法尽管在保护落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方面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也体现了新加坡数学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并列、规范化与灵活性共存的特色。

四、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启示

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就小学数学而言,当下的课程改革正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因此,改变相对滞后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并在评价方法与技术层面进行一些新的有益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美国、日本、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各有特色的具体经验,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一些重要的启示。

1.建立以监控质量为指向的、稳定的评价机制

通过国家层面的学生学业成就调查,以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探索发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科学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是近年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如前所述,美国有“国家教育评估”(NAEP)每两年一次的抽样测试,日本有文部科学省组织的“全国学力调查”,新加坡有每年一次的“小六会考”。事实上,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关方面已经开始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北京市教委的“北京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较大范围的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已陆续组织实施。但这些调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参与测试的学生样本容量要么太小,要么限于一地或几地,不足以代表全国,从而也就缺少国家层面的权威性;二是调查的组织实施并不稳定,缺少可以准确预见的周期。由此,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一种以监控质量为指向的、面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稳定的评价机制。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这种评价机制可以由国家提供测试标准和技术,由省市负责具体规划和实施:测试内容应该适当突出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时间周期以两年一次为宜,参与测试的学生可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产生。

2.开发旨在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题库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益迅猛,一个国家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个国家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无论哪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如前所述的国家层面的质量监控性质的考试。就小学数学而言,我们认为可以仿照日本的“全国学力调查”,分别设置“基础”部分和“活用”部分,并适当提高“活用”部分所占的比重。“活用”部分的试题应该突出真实性和情景性,以便于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法分析现实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活用”部分的试题还应该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收集资料、形成假设、推理判断、归纳结论的能力和素质,促使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习惯,体验思维的乐趣,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试题库的研发,应以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为主体,同时适当吸纳一线教师的参与,并注意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此外,“活用”部分的试题也应该以相关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不应追求超越标准的难度。

3.大力倡导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智能和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逐步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实施这种质性评价,首先应该适当拓宽评价指标,把评价所关注的领域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引向更为广阔的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动手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各种兴趣特长等等,使学生有不同的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其次,应该积极探索除纸笔测验之外的各种评价方式。比如,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试等。这里,尤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包括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等等。通过记录并反思这样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

4.把评价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教学与评价不可割裂、不可分离是人们对教学规律、评价规律的一种新认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尽管流派纷呈,但有一点几乎是一致的,就是把评价纳入到整//教学过程之中,把它视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使教学和评价相互促进。仔细考察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课程评价实践,也可发现,教学与评价相融合或一体化亦已成为一个理念或原则。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出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对此种评价理念似乎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说来,一要确立以改善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价值取向的评价观;二要善于通过行为观察、课堂提问、个别交谈、书面交流等方式了解自身的教学得失、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要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表现方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这种多样化的学习表现方式应该基于对学生智力多元和个性差异的尊重,可以侧重于信息整合、逻辑推演,也可以侧重于团结协作、交流沟通,还可以侧重于动手操作、实际应用。

5.让学生从评价结果中获得足够的反馈

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满足于对评价对象发展现状的鉴定,还应该对评价对象如何加强优势、克服弱点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以推动评价对象主动和持续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不仅要从分数和等级中了解学生较以往的进步与变化以及他们在群体中的位置,更要通过对答卷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了解,捕捉学生思考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关键细节,以便为他们提供明确的、易于理解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合适的反馈方式,如公开反馈与单独反馈、全部反馈与个别反馈、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等等。不管何种方式的反馈,都应以让学生在获得有助于自身主动发展的有效信息的同时,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基本原则。此外,应明确反对通过有限次数的评价就过早给学生下结论的草率行为。因为,学生或许具有某种潜能,只不过还未遇到适宜的环境和机会,一旦条件成熟,这种潜能就有可能迅速成长为一种优势智能。

参考文献:

[1]杨光富,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2]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蔡金法等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淑文,史宁中,日本小学数学新学习指导纲要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9(7).

[5]李协京,从日本全国学力考试看其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