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风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风建设的意义

篇1

【摘 要】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是培养和造就拥有一技之长,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学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品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班级学风建设尤为重要,本文就着重阐述职业高中班级学风建设的意义及策略探究。

关键词 职业高中;学风建设;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117-01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思想作风在学习上的具体体现,当前从职高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积极奋进的。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思想上表现为理想、信念淡漠,对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御力差;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没有集体意识,无视他人存在在教室内大喊大叫;甚至考试时作弊。虽然学风不正问题出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能忽视。因此,当前加强职高学校班级学风建设至关重要。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建设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优良的学风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勤俭、诚信、团结,友爱、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的学习精神、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等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和调动他们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形成“刻苦、诚实、求真”的良好学风,对提高学校的办学品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拥有一技之长,具有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高中班级学风建设的策略

1.以校本教材《弟子规》准则,促进学风建设。当代职高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这就直接导致了职高生素质普遍较低。学校编制《弟子规》校本教材,规范了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学校以《弟子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读诵、抄写《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道德、生活规范进行培养。通过学习《弟子规》,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严格的学习纪律,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的转变。

2.实施情感策略,浓厚学风氛围。

(1)主动关爱学生,做健康情感的传播者。职业高中的学生情况比复杂,不少学生父母离异、外出打工,对学生关心太少,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抱着学不学都一样的想法,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关爱。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作为职业高中老师,就要更加主动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排除他们的顾虑,施以情感策略,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

(2)平等对待学生,做健康情感的示范者。现在,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将学生划分为两类:优秀生与差生。对于同样贫困的优秀生与差生,他们会优先把贫困生补助金留给他们眼里的优秀生。对犯了同样错误的优秀生与差生,他们对优秀生的态度一般要比差生要好。其实,老师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公平的,虽然说,他们的成绩相差有点大,但是他们同样都还是孩子。职高学生的心灵还是敏感、脆弱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极强。所以,差生如果感受到这样的差别待遇,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作为职业高中老师,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以成绩或者个人的喜恶差别对待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做健康情感的督导者。现在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只有和他们站在一个角度上,才能心贴心地与他们交流,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言行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接受。在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强调以“爱”为主线,但是,爱他们也并不意味着要事事以他们为中心,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如果事事都按照按他们的想法来,那他们就拿老师的关爱当犯错的挡箭牌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照顾他们的心理同时,我们也要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明白是与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督导工作,不能因为心软而有意包容,否则一旦犯了大错,就很难挽回了。

3.加强师德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加强开展教师的教学研讨工作;要逐步形成针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审评制度,对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等进行评价。对于连续被学生评价为不合格者,学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这对激励和约束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积极的作用。还应重视教师身边的师德典型的培养和宣传,我校中心路的长廊橱窗可规划为“教师技能高手、市县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通过宣传师德先进个人,用教师的示范行为去影响学生,以教师的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以教风促学风。

4.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避免学生涌向不良场所,使学生在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品格,热爱所学专业。

(1)围绕“高技能”开展一系列职业特色活动。如学校可举办一些“技能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职业生涯设计”、“裁剪设计”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从而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

(2)以重大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如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组织文化艺术节、演讲、读书活动、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到本地的一些电子厂、服装厂、汽修厂一些知名企业进行全景参观学习,由企业领导按排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讲座,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校学习期间,推行到企业进行两次为期2个月实习的制度。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企业文化有亲身的感受,加强了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协作能力。

5.美化教室环境,促进班级学风建设。班级学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如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名言名句;在教室后面空白处,专设一个板块,即学生优秀绘画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通过学习园地发表学生的习作,发表学生对学习的体会、经验。

教室里形成的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既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又增强班级凝聚力,又促进了班级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鑫淼.浅谈普通高中的班级学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2-13.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17-118.

篇2

【关键词】 学风建设;现状;措施;医科院校

Thinking About Style Of Study Build For Medical College GE Li,CHEN Mei Juan.Luzhou Medical college 646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ctuality of build style of Study for medical college, it introduces some useful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uch as make a point of teaching、studying and administering,so as to strengthen culture build for student community.

【Key words】 Build Style of study;Actuality;Measures;Medical college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时值本院正在开展教学评估之机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来进行考察,加强学风建设既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状况的现实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确保高校人才质量、参与国际国内办学竞争的需要。

1 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教师方面 学风浮躁:工作积极性不高,不钻研业务,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教法单调;科研工作缺乏执著探求精神,往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重科研成果数量不重质量;对教师的激励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工作努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教师选择闲暇以代替劳动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外兼职以增加自身的福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存在缺陷: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主要是对科研成果数量方面的要求,对质量方面的要求较少且难以具体操作。

1.2 学生方面 在学习目的、态度、纪律、创新意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表现:缺乏学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受外界引诱、迷恋上网游戏;学习纪律意识不强,迟到、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学习中创新性不够轻实践能力;抄作业、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学习、学术争鸣气氛;日常学习松松垮垮,考前突击;满于现状,进取心不强。市场经济的影响“经商”热,学生道德观下降的现状,不尊重教师。

2 对策与建议

2.1 教师方面 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术惩戒机制、加强大学出版物管理、加强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领导、实施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竞争性考核认证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于教师业务能力有非正式的口碑和正式的评价机制等。

2.2 学生方面 激发专业兴趣,鼓起学习劲头、积极引导,制定内容具体、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抓好过程管理、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3 具体措施

3.1 健全学风建设要教、学、管三管齐下 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学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这就是“教”的问题。①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开展教师的教学研讨工作。②逐步形成针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审评制度,对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等进行评价。学生每个学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开展评价,对于连续两次被学生评价为不合格者,学院将暂停其教学活动。③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抓学风,第二个因素是“学”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为帮助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热爱所学专业, 制定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分为“认识大学、热爱专业、端正态度”、“认识自我、关爱自我、明确目标”、“我看大学的方方面面”三个阶段开展。教育内容包括“专业动态、前景”、“人格倾向和心理调试”、“职业生涯规划”、“人与社群”等等。在奖励机制上,主要抓住奖学金评定和优良学风班建设两项工作,努力在全院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风竞赛大有好处。而对于优良学风班的建设,被评为院级优良学风班的班级可以一次性得到奖金,而在学校奖励之外,二级学院也可奖励。此举将大大增加了优良学风班的建设效果。

在“管”的方面,建立以党总支、分团委、年级办公室、学生会、班主任、学生助管、学生党员为主的一支抽查队伍,定期不定期抽查课堂和宿舍,以抽查宿舍为主,将抽查情况认真详实记录并直接与班级和个人的奖惩挂钩。

3.2 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改进学生宿舍管理,突出管理上的人性化色彩,建立“人文化”社区。强化对宿舍文化建设意义的灌输,争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六进三室”。“六进”即:辅导员进社区、党团组织进社区、学生社团进社区、校园文化进社区、网络教育进社区、学生自我管理进社区。“三室”即:在学生社区设辅导员工作室、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办公室、社团活动室。通过“六进三室”措施的落实,加强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加强宿舍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坚持“三自”作用,就是坚持 “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直接参与到学生社区的建设当中。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并接受社区管理制度,有利于社区管理的顺利开展。其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大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

优化宿舍文化活动,举办“树优良学风、创成才之路”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优秀学生标兵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通过优秀学生的切身体会,帮助同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举办“学术月”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努力践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报告、就业指导、英语角、演讲、辩论、学习经验交流等特色活动,鼓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利用学院实验室等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特色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加强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并由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对学生科研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并开展科研活动。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它又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需要自觉的加以培养、提倡和进行教育的。加强学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学风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风与教风的关系;学风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系;学风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要敢于严格管理,从严治校,教育与管理并重。制定严格管理机制并加强学风建设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总之,高校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篇3

学风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学风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北京某独立学院为例,以学风建设的主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描绘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与态度、对学风改善的需求,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独立学院决策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是20世纪末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发展至今,走过了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尚短,独立学院学风建设还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2003年以前鲜少见到直接研究独立学院学风的文献。2003年到2010年期间,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主要是从整体上概括独立学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010年以来,关于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开始从多元的视角去寻找解决学风问题的对策。关于学风问题的对策,大部分研究者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更多的关注外部条件和环境对学风的影响和改善作用。缺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管理的角度,以学生的学习特点,目标需求为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在建设学风的具体方法上,思想层面、全局性的对策较多,对学风建设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操作性不强。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定性调查的方法,综上所述,作者把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北京某独立学院的学风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力图对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此次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对象调查对象是北京某独立学院一至三年级的所有在校生。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还通过与学生座谈,与学生辅导员进行交流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补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观念、成长背景三大方面。共发放问卷2556份,回收问卷2372份,回收率92.8%。其中有效问卷2106份。第二阶段的调查是关于目前该学院学风建设状况的追加调查。调查对象为三个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共发放问卷126分,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为93.6%。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分析

1、学生的出勤:该校学生的出勤状况不佳,64.9%的学生有过偶尔旷课的经历。有1.8%的学生经常旷课。每天的课堂出勤率难以保障。学生旷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偶尔有事或想休息一下”的学生占46.5%。加强课堂考勤、严格课堂管理是可以杜绝绝大部分旷课现象的。学生们对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异议,因授课内容枯燥,讲课水平低造成的旷课达24.6%,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是解决学风问题的途径。

2、考风考纪:数据分析显示,57.9%的学生从不作弊,39.5%的学生偶尔作弊,经常作弊的占2.6%。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欲考试作弊,说明平时学习不扎实,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3、利用图书馆学习:图书馆自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该校有41.6%的学生基本上不去图书馆,43.7%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在3次以内,只有不足15%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3次以上。总体上学生们去图书馆的次数偏少。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没有了大学的压力,学习也变得不再是主动和自觉的行为。

(二)关于学生的目标与态度分析

1、大学学习目标方面:只有三分之一(31.3%)的学生把学习知识作为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28.3%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获得过硬的社会活动能力。29.4%学生把大学定位为一种经历和磨练。不能否认,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生热情。在校园生活中这种思想表现为,当上课和业余活动时间冲突时,大部分学生优先选择参加业余活动,甚至有些教师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不在乎活动占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2、学习态度方面:只有28.6%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主动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争取优异学习成绩。67.7%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高低不重要,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成绩没有期待,甚至21.7%的同学对学习成绩的要求是“60分万岁”。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课程考试方式灵活,难度不大,很多同学因为考试很容易通过而忽视日常的学习活动。另外,成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明显,所以取得好成绩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普遍的追求。

(三)学生对教学方式和改善学风的需求

只有不到两成(16.6%)的学生选择“喜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选择“讨论点拨式”和“完全自学式”的学生近七成(68.9%)。然而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很少,这说明:学生需要大量融入谈论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但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讨论题目的自由度,同时也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单纯传输。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14%的学生认为该校学风较好,48.2%的学生认为该校学习氛围、学风状况的总体为一般。21.9%的学生认为学风不好。在改善学风方面,50.9%的学生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学习目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19.3%的学生认为迟到、旷课、早退是亟待解决的学风问题,考试作弊、课堂秩序和作业抄袭分别占7.0%、5.3%、4.4%。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该校学风建设应着力解决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态度浮躁问题。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不同于重点大学学生的特点,少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向着既定目标努力。而大部分学生或者缺乏努力的目标、或者缺乏实现目标的毅力,需要学习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的观念

在教师的教授和对新知识的吸纳下,大学生应对自身原有知识的储备进行系统的重新建构,使其更加清晰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组织化,从而充分体现自身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譬如开设专门的“大学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学习指导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调整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改善学习状况,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还可以成立由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中心,以及聘请专家、教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学生们也可以以班为单位相互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总之,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中心才可能建设好优良学风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给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讲座,帮助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活动并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把就业、创业的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专业实习实践要落到实处,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尽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弃教师的发展而单纯追求学生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熟练程度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独立学院自身的老师常常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是经验尚浅的教师,在教学经验和课堂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不足。改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好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体现为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其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和手机等信息资源

篇4

关键词: 高校学术性社团 地方工科院校 学风建设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发性、大众化的组织,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成为第二课堂教育中的重要平台。而注重与学术专业性的学术性社团在高校种类繁多的社团中地位特殊,起着引导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参与科研活动、逐渐提升个人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作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学术性社团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作用,从而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

一、地方工科院校学风现状和原因探析

近年来,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学风状况不容乐观。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缺乏个人定位、学习目标不明确、价值观易受消极思想影响等主观因素也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阻碍。

1.“所学非所爱”造成学习动机的缺失。

因为高考没有发挥好,在录取时专业被调剂或在填写志愿时考虑不周全而产生的“所学非所爱”的现象在地方院校传统工科专业中并不少见。因为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先入为主”的思想易形成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产生对专业环境的不适应而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2.低年级学生因缺乏了解专业的信息资源造成专业归属感的缺失。

由于部分学校缺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培养和培养计划的解读,学生往往缺乏对所学专业概况的了解、认知,在接触专业课程前专业归属感不强,甚至缺乏对专业的认同。

专业归属感缺失是造成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定位不明确、时常会产生迷茫心态的主要因素。不少学生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就业方向,甚至会对专业的个人发展产生误区。

3.负面、消极的社会价值观造成良好学习态度的缺失。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和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这一代的大学生中不乏“读书无用论”的“拥护者”、“六十分万岁”的践行者。一旦这种不良风气形成并在寝室、班级、院系中扩大,往往会产生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的仿效与蔓延。

此外,迷恋网络、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一现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仅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低下的事实,而且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不少学生“只学感兴趣的科目,其他课程能逃则逃”的偏科思想则对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二、学术性社团在地方工科院校学风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和优势体现

1.地方工科院校学术性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原因探析。

(1)学术性的名头吸引力不大,学生参与人数不多,社员流动性大。

高校社团因其自主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日益成为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重要群体。在时尚娱乐风行的今天,文娱类的社团往往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而以结合专业背景的科学研究为目的,拓展学生学术层面发展的学术性社团则在不少学生心目中被定位成“小众群体”。与此同时,一些学术性社团缺乏从根本上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在成员的招募中占不到有利的位置;一些学术性社团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索性向文娱性转变,改变原有的发展定位,削弱学术氛围。

(2)经费投入较少,资源提供不足,无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不少学术性社团基本依靠社员缴纳的社费开展活动。有限的社员限制了有限的活动经费,而有限的活动经费也使得活动内容贫乏、活动形式单一、学术科研活动较难进行。缺乏科研活动对社团品牌和形象的支撑,无法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社团活动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倘若增加对社员社费的缴纳量,将会从一定层面上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社团成员流动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学术类社团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或给予指导的力度不大,使得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孤军奋战”,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热情。活动资源不足会成为学术类社团发展的瓶颈,相关科研场地、科研设备、校外拓展的平系的缺乏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原因。

(3)注重外在形式,内涵建设匮乏,制约社团功能的发挥。

一些学术性社团虽然开局良好,但没有长期规划和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只是局限在简单的讲座、征文、播放科普影片等单一形式,由于没有规划,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有甚者,开始时“轰轰烈烈”,往后便“默默无闻”了。如果学生发起人没有良好的规划,缺乏相应社团管理方面的知识,就会导致在社团难以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2.学术性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优势体现。

近20多年来,美国高校通过教学改革重新定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了对社团的扶持投入力度,将学术性社团作为学生参与科研的主战场,对学术型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大学丰富多彩的学术型社团通过招收校内外会员、出版发行学术刊物,将专业推广至社区,无论是对实践领域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律、自学、自我提高学风的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国内的重点大学也深刻意识到学术性社团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作用,以往仅是作为专业知识课外延伸的一个环节,现在成为学生自发、自主规范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平台。可以看到,学术性社团在学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学术交流增强专业归属感。

对专业了解程度不高或缺乏兴趣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成为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从教学层面开设了教授、专业教师的学术讲座、论坛。然而过于严谨的学术风格难以在现今娱乐精神普遍流行的学生群体中产生高度共鸣,而由学生自发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往往能在学术普及和育人的结合中推陈出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肯定。社团的强大辐射作用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科研的队伍,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通过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口口相传”的学习技巧和指导老师的“画龙点睛”,学生对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掌握。此外,社团作为学生组织,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大幅度提升。

(2)有利于推动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科创提升综合素质。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步提升,有社会经验、创新能力成为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的重要参考标准。学术性社团作为专业教育的课外补充和实践延伸,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层面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活动内容上,学术性社团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科研比赛、创业比赛等模式引导社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供实践机会。从科研层面上升到创业层面,将科技成果转化到自主创业也是学术性社团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创新模式。从活动的范围来看,学术性社团通过与企业、社区的合作与交流,向社会拓宽,使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热点、关注专业、行业动态的习惯,强化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3)有利于带动学习有困难或不善交流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增进团队合作意识。

一些高校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或学习目标不明确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也有一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每当参加活动“就会不自在”,于是很难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在今后就业和发展中较少有机会“脱颖而出”。学术性社团作为一个大众性学生组织,招收的对象不只针对“精英”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多元化的社员招募形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团体中通过完成一个项目、讨论一个课题体验团队合作的魅力来激发潜能。另外,因为学术性社团的“不设门槛”,也使学生减轻心理自卑感所带来的压力,轻松参与社团活动。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明确学习生活目标,从而增强学风建设和团队凝聚力。

三、完善学术性社团自身建设,发挥对地方工科院校学风建设作用的对策

1.通过“双重制度”的推进和保障,完善社团管理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学术科研的热情。

(1)学术社团导师制。

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发展主体的青年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积累较少、科研能力较弱,需要专业性的老师给予指导,这里的指导老师主要分为两方面:社团管理指导老师,帮助社团发起人和社团核心成员合理运用资源、完善规章制度,并对社团规划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对于学术性社团而言,相关学术科研的指导老师同样必不可少,他们可以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层面上的深入指导。

(2)第二课堂创新学分制。

高校的学分制往往局限在第一课堂,较难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通过引入创新学分制,激励学生参与学术社团,从而带动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团高水平方向发展,实现学术社团活动与课堂活动的有效链接。作为制度保障的创新学分将奖励在社团活动中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突出表现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的学生,以“量化考核”和“导师推荐”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无穷动力。

2.通过“双线体系”的结合和拓展,助推孕育学术氛围,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所谓“两线体系”是指在学术性社团的文化体制和运作目标结合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旨在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两条途径。

(1)“科创、科研训练线”。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为学术性社团的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积极鼓励学术类社团以团队或个人的名义参加。以参赛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度。同时,学术性社团也为部分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创新、创业领域的平台,从而引领学术性社团上一个新的台阶。

(2)“素拓、明星社团线”。

通过学术性社团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对接,增强学术活动的趣味性和与时代背景的融合性,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社团层面上,提倡竞评“明星社团”,通过评选过程,完善社团发展,加强与其它学术性社团的交流合作,获取更多活动资源。

3.通过“三面模式”的深入和创新,提高学术性社团活动影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三面模式”是指学术性社团在发展中采用的三种宣传互动策略,即:

(1)内部学术刊物面。

定期制作结合学术性社团刊物,对内交流社团活动,展示科研成果,对外介绍社团基本情况和文化宗旨,还可以推广社外会员制,使学术性社团通过刊物走出高校、走进社会,向市民介绍科技学术知识,普及专业知识。

(2)网络交流面。

网络有活动宣传及时、宣传覆盖面广的特点。对内利用QQ、SNS社交网站等平台开展社员交流、学术研讨;对外,利用博客、网络空间等平台宣传社团活动,提高社团的知名度。

(3)交流互访面。

通过开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与相关专业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术性社团进行交流互访,开展社员联谊,一方面互学所长,另一方面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

通过推进学术性社团“三面模式”,提升社团的知名度,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化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唤醒部分社团“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我痴迷”状态,为社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要做好社团的宣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加强对学术性社团的宣传本身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便是极大的推动,对学风建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第二课堂重要平台的学术性社团,是学生参与学术科研,践行专业知识的自发、有效的途径,日益成为明确学习定位、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平台。实践证明,合理利用相关资源、积极拓宽宣传面的学术性社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提升专业归属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5).

[2]张仁伟,葛卫华.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3):87-90.

篇5

——基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个例研究

李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年度院级立项课题《职教新干线背景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项目编

号:MY012C07)的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迅速推广,高职院校开展了“院长话题”、“主题特色空间”、“空间励志园”等

加强学风建设的有益实践,开展班级空间教学互评、构建“空间主题学习馆”、完善职能部门服务空间等是高职院校打造优良学风的

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学风建设

近年来,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庞大,学风建设

参差不齐,随着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迅速推广,积

极探索借助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切实

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学风建设,把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培养

成符合时代要求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意义重大。湖南工

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动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在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

背景下进行了加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有

效实践。

一、借助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加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学风建

设的优势

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背景下,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为加强

学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习知识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

制随时进行;轻松、愉悦的网络教育情景,促使严肃的学风建设

话题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世界大学城空

间给高职大学生学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院长话题”为加强学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院长话题”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创的互动栏目,每

一期都围绕一个师生关心且事关学校发展与师生进步成长的话

题,展开深入探讨,全校参与,在经过全面广泛的讨论交流后,

整理成院长话题综述,全面的整合梳理各种观点,形成正确的导

向。如院长话题第 2 期:文化课爱你在心却有口难开综述。这期

话题贴近师生实际,全院师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如宁同学认

为:“文化课,爱你在心却有口难开”,这句话说到人心里了。

通常文化课的学习氛围总是不那么理想,并不是我们不喜欢,它

的好处也都知道,但总会因为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把它挤到第二

位。思政课李老师回复说:文化课老师得多思考、多总结。注重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多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未来

职业联系,把知识点讲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点碰撞带来理念的更新和行动的变革,经过本期的话题讨

论,学院积极探索了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老师理念创新、

知识创新、方法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自主开展能够提高自

身文化素养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使文化素养

与专业技能平衡发展、相互促进。此外,学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

设,充分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爱上文化课程、主

动学习文化课程、学好文化课程。

(二)“特色空间”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教师主题特色空间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特色项目,每

个教师可以利用空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施展才华,使其成为教师

教书育人的支撑,成为学生课程拓展学习、教师专业与学术拓展

研究的开放性平台。如陈老师的《工美星空》工艺美术主题空间,

既有艺术理论的大家讲坛,又有艺术欣赏的精彩视频,既有案例

丰富的工美视窗,又有专题系列的设计总览,更有数不胜数的古

今中外工美美术素材,好似工美艺术的小型图书馆,让广大师生

驻足欣赏,留连忘返。[2]特色空间是学生课程拓展学习与可持续

发展的第二课堂,是教师围绕自己的专业所长与研究方向进行教

研与科研工作、与同行切磋交流的功能强大的练功平台,是教师

个人空间风格与特色所在,拥有持久的魅力,特色空间里浩如烟

海的资源库,源源不断地吸引广大学生把精力从网络聊天,网络

游戏中转移出来围观这些特色空间,从而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了

教学资源保障。

(三)“空间励志园”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空间励志园”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运用世界大学城平

台构建网络学生思政教育空间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

创新性项目。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学生人人拥有

空间的优势,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青春旗语”、“时事政策”、

“文明修身”、“感恩诚信”、“致美星空”、“美院之星”、

“遵纪守法”、“励志成才”等栏目,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理论

指导和实践机会,为全院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

“空间励志园”覆盖了学生日常活动、党团建设、时事政策、

文明修养、遵纪守法、校园文化、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的

内容,通过链接学院领导、教师的空间,师生在网上交流意见、

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空间里学习、了解时事、掌握党建

知识、提高自身修养。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个网络平台选取最优秀

的德育资源,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二、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背景下加强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学风

建设的途径

(一)开展班级空间教学互评,建设团结共进的优良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是在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

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它通

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好的班风是

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

借助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开展空间教学互评,有助于形成团

结共进的优良班风。首先,开展班内作业互评。传统的作业点评,

一般放在课堂上进行,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老师只好压缩讲

课时间,这样会影响到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不利[4]。

借助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在空间中进行点评,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思考,点评会更客观、措辞

也更准确,老师点评后班内同学之间互评,在互评中达成共识,

既避免了老师点评的主观性,又有利于同学之间学习先进,取长

补短,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或作业在空间中展示,学生关注度必

然提高,为此绝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会十分认真,基本可以杜绝应

付、抄袭的现象。同时,也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了一股较劲比学习、

比质量的学习风气。另外,进行班级之间的作业互评。在班内互

评作业的基础上,选出优秀作品在不同班级之间互评,在职教新

干线网络平台上,人人有空间,能够比较容易的实现班级之间互

评,从而公正公开地选出优秀班级,这样既有利于班级之间的竞

争,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又有利于班内同学团结共进,为了

个人发展和集体荣誉而努力学习。

(二)构建“空间主题学习馆”,打造学贵以专的优良学风

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

重要指标,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左传》云:“学贵于专,好学而不腻。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

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由此可见,“专一”于学

习是多么重要。

“空间主题学习馆”试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师优秀

主题特色空间及相应的创新项目特色空间集合成群。如由工美星

空、中国蓝等几十个“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师主题特色空间构成

的“工艺美术空间主题学习馆”,由难得设计、金剪刀等几十个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主题特色空间构成的“艺术设计空间主

题学习馆”,由魅力口才、老树着花文学驿站等十几个人文素质

类教师主题特色空间构成的“人文素质空间主题学习馆”,由创

业学堂等几个有关就业创业职业指导类教师主题特色空间构成

的“就业创业职业空间主题学习馆”,由励志园、怡心园及若干

辅导员空间构成的“呵护学生成长空间主题学习馆”。五大“空

间主题学习馆”以专业思想教育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的学习精神,

塑造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三)完善职能部门服务空间,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校风

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

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优良的校风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

保障,对推动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极其重要。

加强校风建设,需要学院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依托职教新

干线空间教学“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的优势,团委牵头组

织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系列活动,由学院领导、专

业老师、公共课老师在空间里推荐人生励志、专业学习、素质修

养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单,学生在空间晒读书笔记;团学会举办

“最影响我的一本书”评选、“好读书,读好书”征文设计大赛

等活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图

书馆开展“你看书,我买单”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把自己想要买

或想要读的书挂在空间活动栏目,组织者收集信息之后,把大部

分同学想看的书统一购回, 存入图书馆, 既充盈了图书馆的内容,

又能使学生不花钱及时读到自己想读的书籍。教务处依据学习成

绩前十名评定“学习十杰”,在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上宣传他们

的学习事迹,鼓励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另外,评定

学习成绩进步奖,让后进生看到希望从而增加学习动力。学生处

在空间励志园组织评选自强之星,创业之星等美院之星,鼓励学

生自立自强,通过上述活动树立榜样,扩大宣传,营造积极向上、

争先创优的优良校风。

参考文献:

[1]刘凤姣.“空间励志园”——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络学

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85.

[2]李永红.初探职教新干线空间群组功能在教学与管理中的

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65.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技师学院 学风建设 学生

技师学院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的话题,研究加强学风的方法与措施是技师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学风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风、学生本身的问题等多种因素。

首先,看一下学校环境的影响,由于近几年技师学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紧张、结构失衡、生源差异、改革滞后等问题。除此以外,近两三年又通过很多学校整合成立了技师学院,整合后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有待于提高。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由于专业结构失蘅,造成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教学质量下降,对整个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学生、家长对技师学院的性质缺乏了解,把它等同于技工学校。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情浮躁等不良风气,对学院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看一下教师教风的影响。教师人手少且忙于日常的行政事物性工作,应付面上的活动多,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时间少,关心的也不够。有的教师是临时聘用的,认为把课讲好就可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责任感。某些专业或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脱离社会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未能摆正教学位置,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满足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因此,助长了不良学风的滋长。

最后,看一下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周围的同学、课堂秩序和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好的环境能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差的环境则会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循环。学生的课余时间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学风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其特点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主体的变化与特点,有的放失地开展工作。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风建设要分析学生需求的特点与热点,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前提。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双重影响,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的关系,是学风建设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在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拟出后,需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对比优势,提高认识,做出选择。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因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积极性会得到激发.。

转贴于

其次,我们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好的教风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会产生深刻影响。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教风。良好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加强师德建设,因此,要教育教师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引导教育学生。要认识到教风会直接影响学风与校风,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与选择,影响学校的前途与命运。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要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师德建设。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再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与信念,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思想保证、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推动学风建设。

我们要建立切合时间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引导群体的行为,保证目标、措施的实现,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协作意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约束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学风建设才能坚持长久,不断深入。一是要针对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做出严肃的处理。二是要完善辅导员晋升、考核制,在职称、学历、行政级别、评优评先等方面激励辅导员的职业归宿感与成就感。三要对各类学风建设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四是要全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五是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提高学生的制自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我们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以及“两课”等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其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成为成人成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破。再次,要利用学生的活动热情,结合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交流、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优秀人才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树立学习榜样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进步的必要手段。首先,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辅导员应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起遵守学风建设要求的典范,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榜样。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步同化。

学风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项工作的配合,一切工作要以提高素质、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要调动全校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意识,全过程参与学风建设,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 网页设计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84-01

一、引导学生如何与不同审美需求和设计诉求的客户沟通

设计师会接触到形形的客户,设计师要重点考虑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和要求,主要负责人往往决定着你的设计稿能否通过,但也不可忽视与其他办事人员的良好关系。

二、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网页的布局框架

了解了客户对于网站的诉求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网站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这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大量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分析出不同性质的网站其结构框架的不同之处。比如:门户类网站、政府类网站、企业类网站、行业类网站、商业类网站、教育类网站、娱乐类网站、个人类网站、BBS以及论坛类网站等。这个工作比较精细,需要花较多时间与同学一起讨论。不同的网站所选取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都带有侧重性。比如本人设计的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的网站,将其定位为:高校教育类网站。纵向结构分为首页、二级页面、三级页面等。横向结构首先确定网站的二级菜单,经过反复与客户沟通,最终确定如下:首页、学院概况、教学管理、院系设置、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对口支援、学生工作、人才培养、党的建设、下载中心、重点课程这十二个二级菜单。设计师在确定菜单内容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网站和本学院具体实情与特色二者相结合的原则,二级菜单就很容易确定了。这一步也需要与客户进行反复沟通和确认,一旦确定后客户则不能随意更改,增加设计师的工作量。三级菜单也是如此,此处就不再赘述。设计师应在A4纸上画好结构图,也就是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相互关系图,以便于客户看得清晰而提出修改意见。

三、帮助学生整体构思,选定网页风格和色调

内容确定后,设计师需要独自思考,首先要考虑网站的风格及主色调。色彩在视觉表现中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公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往往通过色彩而得到。设计师要明确色彩定位,考虑顾客所在行业的个性特征和行业形象色。

例如:红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火焰、热烈、华丽、喜庆的象征。用它可以来设计一些婚礼策划公司、鲜花店或商场店铺类网站。黄色使人感到温暖和明媚,是充实、幸福的象征。它介于红色、橘色和绿色之间,由于高明度给人一种跳跃的力量,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代表皇权。可以和粉色搭配来设计妇婴类网站。绿色给人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宁静感觉,有一种平和亲切气息,也是青春、健康、乐观的象征,可以用它来设计学校、绿植、旅游类网站。而紫色通常给人神秘、独特、与众不同和华贵之感,所谓紫气东来、紫带金腰都是尊严、高贵的意思。用它可以设计女性服装、家居床品等网站。

四、帮助学生在设计中选用合适的素材

素材的选用对整个网站设计来说非常关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摄影占平面设计的比重日益增加,设计家称现在的摄影与平面设计是“蜜月时代”。学生需要清楚获取素材的渠道和办法,并且通^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以方便设计之需。而确定主题和风格后如何选取适合的素材呢?

想要体现出一个网站的人文气质,设计师需要在脑海中搜索,比如:书法、篆刻、水墨元素、木简、牛皮纸、书卷、壁画、雕塑、石刻、秦砖汉瓦、陶罐、中国象棋、脸谱、算盘、古筝、唐三彩、景泰蓝、青铜器、刺绣、皮影、剪纸,等等,从这么多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再重点加入体现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网站的教育性、地域性元素,比如新疆洞窟壁画、出土绢画、胡杨、沙漠、骆驼、丝绸之路,还有经典人文代表人物的画像等元素。经过反复斟酌后,笔者选用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像的汉代画像砖和古代陶器上的渔猎农桑等图案来衬底,使网站在咖啡色的基础上铺就一层人文与历史的久远感觉;在网站头部选用水墨晕染与古代车马和新疆特有的胡杨剪影,衬着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菜单栏选用胡杨木质,体现出厚朴的韵味;中间具体的内容底色选择淡黄,四周衬着牛皮封皮,体现出书卷气息;运用咖啡与浅黄相近色搭配的原则,使设计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27-02

新世纪以来,基因组测序、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与工程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也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和班级急剧增加,各类专科院校如医学、轻工类院校纷纷上马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同时,“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传统的专业学风建设模式和负责班级学风建设的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班级学风的现状

结合与领导和同行的交流,从学生工作者工作实际和经验总结出发,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生除了“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外还有很多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特有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或者专业目标不端正,认为考上大学目标就实现了,不能进一步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少数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但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将学习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不注重专业基础学习,考过就忘。

2.学习兴趣缺乏。受社会大环境和舆论宣传的影响,加上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的特点,生物技术与工程类本科毕业学生多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始自己的工作生涯。因此,生物专业成为高校学生眼中的“冷门”专业或者说“垃圾”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认为是走错了门、入错了行从而产生消极怠工心理。

3.创新实践意识薄弱。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重视在实验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受大学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实践的意向不强烈。此外,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内容上设置不足、管理措施不完善、评价体系和配套条件缺乏,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

二、影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任何事务的发生发展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造成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很多,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随着互联风的普及,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高校中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功利心强、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好坏都没关系依靠社会关系或权钱交易也能有好的前途,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付出艰苦劳动。

2.专业因素。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许多高校看中了这一前景好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急速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对接错位,目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对只接受专业基础理论训练的本科生需求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各大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也对这一现象反复报导,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

3.学生自身因素。首先,挫折感压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人才荟萃在大学里竞争非常激烈,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表现和理想的学习成绩。其次,心理不成熟困扰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处于情感需求旺盛的阶段,情绪波动大、思想易偏激、心绪纷乱、心思难定。再次,当前大学生所处时间资讯异常丰富,学生兴趣点易转移,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措施

班级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良学风表现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以“专业教育”进行引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才会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请学校学院领导、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认识、明确专业前途,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树立正确的专业目标。

2.以“班级建设”为契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大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并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主要载体。学风建设,不能只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班级环境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学生的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很大,同学的学习态度、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班级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传递“正能量”。

3.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习热情。学院为在校学生搭建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等,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学院组织开展的“助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深化稳固学风建设成果。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邮件、QQ、微博、微信、飞信、轻博客等网上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随时对学风建设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学会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通过班级建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去探究如何学好专业、如何实现自我的专业价值从而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通过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学风,从而促进学业进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live.J.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1).

[2]张俊祥等.生物技术产业特性和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3]何礼健,周玉婷,左停.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篇9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设计;风景园林

一、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概念

1.风景园林生态设计

风景园林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

2. 生态设计

“设计”是一种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具体的物理形式或表达方式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以满足预想的需要与欲望心。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大型植物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1)植物材料的选择

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应尽可能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对于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2)选用生态效益高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3)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要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应考虑到植物的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各树种间和草木间群落的稳定性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树木间的生化相克和对人体产生过敏或有碍健康的各种问题都应考虑周全。不同植物配置在一起除考虑不同功能区的条件外,还应考虑植物相生相克性、阴阳性、观赏性,病虫害的交叉性,以及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整体功能性的发挥等都是配置园林植物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常绿与落叶树种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阴灌木树种与喜光乔木树种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3.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3.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1)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

(2)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3.3 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

4.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是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在这些设计手法中得以表达。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1] 欧百钢.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采风 实践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74-02

众所周知,我国各个高校艺术社会实践又被称为艺术采风、写生或艺术实践的,其含义其实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们统称其为“采风”。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最佳平台,它能够引导学生在采风中找寻创作的灵感,观察到现实,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最有效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在采风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同时,在专业采风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创作、收集大量的设计素材,使其向民间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为现代的艺术设计积累丰富而宝贵的民间艺术元素,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强化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对采风实践课程的理解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实践活动中,很多的学生认为只是单纯的猎奇和游玩,这是不正确的,指导教师首先就应该提示学生要重视并深入地进行体验生活,要发现生活中的那种自然美。我们带领着学生走出了大学的校门,要深入到考察对象所在的环境中,了解各采风区域生活的各种状态,指导学生进行考察、学习同时要感受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又丰富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并且激发其爱国心与关注国家发展的热情。让学生亲身了解国情和民情,体会考察地域的文化底蕴,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通过采风这门社会实践课程,学生能在实践中充分地领悟人生与艺术的真谛,同时将来会更便于服务于社会。

采风,这一词语本意是指对民情民俗的采集,特指是对地方歌谣民谣的搜集。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的很早,历史很悠久。《周易》中就有源自商代的民间谣谚。还有《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都是从民间采来的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一些民歌、谚语。隋朝的王通在《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明朝的刘若愚在《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闲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五四”运动至解放后,采风的含义就扩大到了泛指采集所有民间的创作和风俗。尤其到了现代,很多的民间文学艺术各类的现场采访也都被称为了采风。现在来讲,我们说采风其实就是一种手段,是让我们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最佳途径。毕竟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意识,要把自然的转化成为精神上的,这是一种转化,也是一种升华。

谢赫在《续画品录》中提出:“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浅层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采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我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其深层意思则是告诉我们要对事物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本质都要有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去领会自然的法则。所以我们从此就可以了解到采风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最佳途径,也是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毕竟我们只有与观察对象面对面的时候,才会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它内在的东西。

我们知道艺术本身是具有教化功能和人文价值的,但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其大部分的内容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只是一味地去强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和它的商业价值,所以现在全国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也是多数以“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其实无论什么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首先是要培养“人”,其次才是“才”。当初北大先生就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所以到了今天,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方针,处处体现出国家及社会对艺术设计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发挥其本身作用的期望。

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本着“教书育人、学画先学美”的方针,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专业的采风实践课程教学中了解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其真谛,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2 对采风实践课程的认识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采风既是一六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同时兼顾着专业的教学、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等多重的任务,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专业的教学上来讲,第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动脑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鉴别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采风实践有目的进行创作,同时也为设计收集大量的素材;第二方面则是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同时,可以向民间学习,感悟民间的文化,提取艺术设计的元素,激发创作的灵感,培养多元化的思维及专业的设计能力;第三方面通过采风可以修炼学生的自身品质意志,使学生在采风中身心都得到历练,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和礼貌待人的各种行为准则,并且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的综合能力、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第四方面通过采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与社会零距离的充分接触。

几乎所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都带学生进行过采风活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理解、探索和研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非常的重要而且比较艰辛,是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要使师生采风取得理想的效果与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指导教师在采风的课程教学中,一定要事先做好采风的各种准备,其中包括:一是采风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二要提醒学生行前的准备、必带的背包(除了必备的画具、相机,还要有常用药品);三是路线行程的合理化安排,各采风点的逗留时间;四是各采风点的饮食、住宿、消费、风俗、气候、交通和当地的治安等相关信息的收集(此内容可由学生进行收集后上报指导教师);五是要准备些娱乐性的活动,主要指的是晚饭后的安排,只有合理的活动安排,才可以掌控好学生,把突发性事件降到最低点。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在采风前一次完整的采风教学活动往往要肩负着多项工作,责任很重大,同时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采风前,一定要选择专业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同时有一定的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带队,这样才可以顺利地完成采风教学任务。

3 对采风实践环节的设计

如何把采风的实践环节设计的合理、丰富,这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严格来讲,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生活的人,所以他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这样才能做到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通过采风要使学生知道,多去一些地方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进行走走,多带一些问题去走,单一的一个地区,一片地域其实并不代表一个生活丰富,所以对采风点的选择,不要单一,一定要选择多地点的采风,不能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要在过程中下足功夫,并确定好各采风点的逗留时间,同时各采风点一定要有着自己的个性特色。比如采风点的民风民俗、人物风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规划和文化渊源等等。所以就特别强调指导教师一定要能做到胸有成竹,做事有规律、有原则,有条不紊。

针对采风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采风的生活作出一些尝试。

首先要向采风区域的民间学习文化。组织学生每到一处采风点,如果有条件就请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座谈。谈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风点的历史文化变迁、其区域的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什么历史典故、当地民居有什么特色,是否有名人旺族、地沿风貌与民风民俗等等。期间,一定在组织学生做好笔记,并组织整理,使学生对考察的采风点概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再合理安排时间来熟悉当地的环境,参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留意写生地点内容和创作素材的收集,从而激发学生对其表现的欲望和认识采风的意义,创作出富有感情内涵、意境深邃的艺术设计作品来。

其次是要向采风区域的民间学习艺术。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丰富且根基厚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说是取之不尽,它们深受我国百姓们的欢迎和喜爱。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源泉,所以我们要抓住采风的机遇,充分挖掘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多看一些东西,多了解一些东西,从而拓宽其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并从中汲取营养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创作中。

最后是指导教师要从细节关心学生。比如采风过程中哪位同学过生日,可以适当地进行组织,这是采风生活中的一个小点缀,也是缓解采风压力的一种形式。比如采风过程中学生间发生了不愉快,如果不及时掌控,可能就会出现激发事件,所以指导教师要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再比如哪位同学想家了,哪位同学遗失物品了,哪位同学有了小毛病等等诸类情况,虽然都是一桩桩小事,却体现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这对于在采风团队的凝聚力来说是很重要的。

4 对采风实践教学的设计

凡事我们都喜欢“事半功倍”,对于采风实践来讲也不例外,我们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如果事先有个规划,有个方案设计,那么整体的外出采风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通常我们的采风教学大纲全称应该是《艺术实践(艺术采风)课程》教学大纲,要把适应专业体现充分些,毕竟艺术设计与美术学(非师范教育)、美术教育有所区别的。要有明确的学时数,一般是两周到四周的时间,在教学大纲中有其学分要求;要有编写日期,因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适时进行调整的。

在采风教学大纲中:第一要提出采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风实践是强调本实践课程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色彩实践,即从客观到主观、认识到理解、造型到色彩,在实景写生中训练取景、构图、空间意识,掌握色彩理论、色彩感性知识及一定的综合造型能力。是本实践课程通过展开课题研究、人文景观和经济调研的梳理整合。注重学生社会锻炼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艺术考察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为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创作,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二是提出采风实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要求在该单元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求下,专业指导教师要事先编写好讲义、组织教材利用多媒体进行色彩画种、画法介绍,讲授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作画步骤及要求。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采用指导教师示范、指导、集中讲评等形式,授业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在艺术考察中充分培养思想品行优良、艺术功力扎实,并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人才的目标下,由指导教师组织考察了解人文特色、民俗、民情、民风等历史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课题研究、完成艺术考察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撰写2000千以上的艺术考察综述报告。

第三是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指导教师在艺术实践中,课程实行单元作业考核。该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艺术实践课堂作业(比如色彩风景:15张、景观速写20张、数码像片打印10张、艺术实践报告2000字左右),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评讲,按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综合成绩,并由本专业其它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对成绩进行最终审核,在本单元作业中选出优秀作业在系级展出,接受教师同学督审。优秀作业、采风记事刻录光盘。同时指导教师在艺术考察中,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学纪律、学习态度、思想品行、团队精神等结合学生平时综合表现,由带队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由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检查,人文特色资料采集,对成绩进行最终审核。优秀作业、采风记事刻录光盘。

第四是采风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专业艺术实践、艺术考察实践课程,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对学生实景色彩的教学,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性、色彩感性知识,强化构图关系,色调运用能力。通过艺术考察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保护环境、人文文化遗产的责任。学会选择课题研究,文字表达的能力。地点原则上是在与本高校较远的距离中进行选择。

第五是采风的教材及相关信息的浏览。比如指导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事先看《认识水彩、水粉》、《水彩、水粉风景画法》、《数码摄影基础》等等书籍。同时指导教师要组织全体采风学生在网络上收集采风地区的相关信息,提前掌握一些采风内容,从而使学生采风时更具有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