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篇1

2009年7月14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进发,途中我们在隶属汉中市的勉县和宁强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通过发放传单和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和农民同志交流,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拍摄照片,记录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

汉中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号称西北小江南,向来以发展旅游业为振兴汉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地理缘故,汉中交通不便,尤其是属于山区地带的宁强县,是2008年陕西省的地震重灾区。因为人才资源稀缺,所以汉中市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与之毗邻的安康,宝鸡等市或地区。

1、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开展

在我们开展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朋友竟然不认识汉字,当我们把调查问卷发到他们手上时,有一位农民朋友说:“你们发这些,我不认识怎么办”。这句话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震撼的,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人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村生产,不管是国家下达的重要文件,还是国家给与农村的科技技术支援,都需要农民朋友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果部分农民不能识字必然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不了解,对国家给与他们的新技术新思想不能接受,从而影响到整个村子乃至整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2.农村也要加强思想教育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当我们问及是否了解国家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政策时,许多人摇头表示不知道,当我们举例说到关于农村房屋建设,以及国家免除农业税等方面得话题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原来就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只是他们平时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国家的新农村政策。

通过这些事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解国家政策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生活在国家的政策之下,如果连国家的基本政策都不了解,我们很难在国家框定的社会秩序下顺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篇2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妇女总体生活质量不高,本文主要立足于吉林省,对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质量的原因,积极寻求可行的对策,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引导她们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激励她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生活质量,以推动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妇女;生活质量;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22-03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有识之士就已大力倡导女权运动,时期,女革命家秋瑾成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更要给农村妇女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因此要积极寻求可行的政策,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

一、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的现状

为了更多地了解农村妇女生活的真实状况,占有可靠信服的资料,为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寻求积极可行的政策,笔者经常深入农村,走L群众,并曾利用假期,安排吉林省的部分学生对其家乡所在地的农村妇女生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梳理,再结合笔者本人调查的资料,对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状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生活方面,缺乏参政议政的最终决策权。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多数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意识已有所增强,在大量男子进城务工的前提下,妇女参政的机会也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仍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因素的影响,妇女参政的责任意识还很淡薄,不愿意参与过多的政治活动,即使参加,她们的依赖性也较强,依然听从于家里男子的决定,低估自身的影响力,缺乏参政的最终决策权,从调查问卷上来看,关乎村委会选举、投票等重大村政治活动时,大多数农村妇女只执行了参与权,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男人手里。因此,在政治生活方面,妇女还基本处于配角地位。

2.从文化娱乐生活方面来看,文化娱乐生活种类不多,自我提升文化素质的意识不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能够参加到一定的文化娱乐生活之中,但是总体来看,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一,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种类不多。最为常见的就是“扭秧歌”,而且以老年妇女为主,中年妇女仅占少数,青年妇女更是寥寥无几,这个活动又仅仅存在于夏天这个季节,多数情况下,中青年妇女还是参加到打麻将、打牌类似的赌博活动中;而且农村农闲时间较长,类似这样的赌博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尤为盛行;在具备网络条件的乡村,中青年妇女也只是利用电脑、手机进行一些网络聊天、打游戏、观看影视剧等活动,而不是从网络上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读书、看报的更为少见,自我提升文化素质的意识不强。

3.从家庭生活方面来看,负担沉重,忍受家暴现象依然存在,家庭生活质量不高。有些农村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在大事问题上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总体上来看,多数女性仍然无法脱离“男主外、女主内”的局面,仍然是做家务、干农活、照顾一家老小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家里男人在外务工的女性,家里的一切事务均由她们承担,家庭负担尤为沉重。还有一些女性,还要忍受不同程度的家暴,在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水平又较低的女性表现尤为突出,尽管她们为家庭付出很多,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缺乏对相关法律常识的了解,对出现的家暴默不作声,不积极寻求帮助,家庭生活质量不高。

4.保健及旅游生活方面来看,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旅游生活缺乏。虽然社会在进步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使农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农村妇女在医疗保健生活方面的意识还很淡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女性在每年进行常规的体检,都是在身体发生不适的情况下才去就诊,对于政府、妇联开展的医疗保健培训、保健宣传也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偏差,很少参加和接受这类活动;对于旅游生活方面,有的经济条件较好并经济上独立的农村妇女,在适当的季节选择旅游,但旅游的次数较少,而且这样的农村妇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数的农村妇女在此方面投入的资金几乎没有,甚至有的农村妇女连省城都没有去过。

二、影响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质量的原因

篇3

经过第一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真正的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我们的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走访建筑工地、访问了设计施工人员、走访市建委以及和科教处人员做了交流。虽然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队员一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都一个个克服过来,虽然我们的实践算不上圆满的完成,但也还算顺利。

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遭到了误解,大家都对发放传单或做调查问卷的举动比较反感,我们好多队员在做调查的时候遭到拒绝,可是大家都不放弃,当然也有好多市民在了解我们的目的以后也很热心的填写了问卷,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初定的调查问卷量。但是问卷统计总结后的结果不尽人意,现在的市民对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何为节能,为何要做节能,当然我们在做调查问卷的同时,也做了很好的讲解和宣传,相信接受过我们问卷的市民一定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走访**市建委的时候,碰巧赶上了省里有领导过来检查建筑节能减排这一块的事项,所以第一次没有成行,经过多番协调我们终于见到了市建委科教处的黄教授,他给我们概括地讲,节能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最重点的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

在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是广泛的运用太阳能,如果太阳能能够在浙江普遍使用,那取得的效果已经不可言喻了。我们又谈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这些新科技要下乡必须得要一个途径,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个媒介,他能很好的将新科技带到农村、城乡,并将它们用的得当。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们的调研项目是建筑环保节能,所以我们的重点依然围绕着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如何推广建筑节能,如何推广太阳能等一系列问题。

篇4

关键词: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对策研究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和种类日趋增加。这些生活垃圾大都未经分类和处理而随意排放和丢弃,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或漂浮在水体中,或堆放在河道、水塘及道路边,甚至堆放在住所周边,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交通,脏、乱、臭的现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顽疾。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年产生活垃圾为300kg,年增长高达7%~9%,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且农村生活垃圾现在日趋成为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农民的饮用水资源和生活质量,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因此,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可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防止土壤污染,提高水质质量,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舯]。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选取许昌市周边10个自然村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共设有26道问题,涉及家庭人口情况、生活垃圾产生情况、秸秆焚烧情况等。该问卷调查于2013年11月份进行,具体调查方式由调查员询问调查村的村民,填写该村民家庭的生活垃圾来源。

图1至图4分别给出了本次问卷调查中有关人口分布情况和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程度的相关统计数据。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许昌农村人口以4-5口人居多,占60%,而3口以下和6-7口家庭次之。单个家庭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重量11-30公斤居多,占总数的73%。这些生活垃圾中以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居多,占总数的63%,同时其他垃圾占37%份额。从图4可以看出,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程度不够,在调查问卷中73%村民表示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不了解和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的村民表示了解。此外,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知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还有废弃的电子产品,过期的药物,废旧衣服,废旧塑料袋,煤球渣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瓶子和化肥袋子、农作物秸秆等,这些生活垃圾在农村生活垃圾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2、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本次调查过程中采用拍照的方式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取证。图5给出了调查过程中某村生活垃圾堆放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几乎处于随意倾倒无政府管理状态。

图6给出了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统计分析结果。从该图可以看出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处于自产自销情况。在调查问卷的范围内,村民处理生活垃圾方式中堆放在指定点占绝对地位,但只是村民自认为的堆放点,非政府指定。其余处理方式如回收再利用、就地焚烧、随意乱倒、建筑掩埋等处理方式平分秋色。

根据本次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调查的所有对象中87%的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或者村民不清楚,13%的农村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但这些设施也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调查过程中占绝大多数没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农村中,57%的村民表示自己认识不够,而资金不足和政府不作为占29%。在农村随便堆放的垃圾点中49%的有人偶尔清理,而大多数都是无人管理。此外,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更加不够,有91%的村民选择了偶尔或者没有相关环保政策宣传,仅有9%村民认为经常能收到或者听到相关环保政策的宣传。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政策性建议

要想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善许昌市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实现许昌市成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这就要求针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存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导致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于混乱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环境意识较弱,农民对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各级宣传部门、环保部门、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出版部门应当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手段、网络媒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和灌输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主保护环境的能力。促进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与生活习俗,培养讲卫生、爱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

3.2 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改变离不开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为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等问题出谋划策。建议各基层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本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上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和努力,为改善许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提高许昌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和环保意识是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根本,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是改变现状的重要举措,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是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变的重要保障。建议各基层政府要提高认识,树立彻底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的决心。同时应根据所管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相关法规政策。如制定村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赏罚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堆放赏罚政策,相关保洁员的职责保障政策等。

3.4 加快资金调整步伐

资金短缺是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由于垃圾处理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不愿意涉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因此垃圾处理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给各级政府尤其是相关村委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得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较大。这就要求加快资金调整步伐,多渠道筹集资金。可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相关企业征一点,村委会拿一点,按户收一点的方法,加快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的建设,同时调整资金用于奖励环保意识强,生活垃圾处理得体的农户。

3.5 加快研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新方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收集有序、有利处理,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合理、便捷分类的研究,需加快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或规范措施。同时加快研发适合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利用“太阳能一生物反应器”垃圾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微生物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好氧发酵,它是对垃圾堆肥工艺的改良。再如“垃圾与污水创新处理工艺”,该项技术是将垃圾在太阳能生物反应器中将垃圾发酵沤肥,生活污水适量撒入反应器中增加反应器中的湿度从而加速发酵,垃圾渗滤液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最后反应器中的垃圾发酵后剩余残渣可就地填埋。该项技术采用了液下射流曝气污水生物净化处理技术、砾石水平沟污水尾水处理技术、微负压太阳能堆肥有机垃圾处理技术等新技术。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 工作意愿 实证

前 言

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了2011年的有8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不争事实。这首先是因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眼光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缺乏的足够的社会实践等原因难以被农村认同;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政策存在偏颇、教育价值缺失、教育的服务功能得不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持,如何派遣更多的大学生去参加支农扶农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十分必要,我们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因此,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新农村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对于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派遣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的优秀青年才俊到农村基层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1、可以为国家未来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宏观政策如何引导提供明确的参考

现如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两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服务西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公务员加分制度的取消,这两项计划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诱因,加之工资偏低,工作环境恶劣,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心中产生极大地落差。

2、可以使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对下一步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前进的方向

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模式僵化、定向思维严重,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社会生活、理论远超实践等。因此,国家一定要在平时的教育体系中切实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从学生身上彰显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服务功能。只有具有的坚实的服务农村意识形态,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以社会为重,以国家为重;在大学教育中,我国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区别招生、定向培养、学费补助的方式招收大量的思想品德过硬的高中生进行培养,争取取得更加优化的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研究,在必要时,应以实践为主,辅之以理论。这样,大学毕业生可以清晰的在农村在到自己的对口专业,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满怀希望的开展自己的事业。

3、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疏导和实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使命感,明确他们的人生目标

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给自己定位,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能够给自己建立清晰地人生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广大毕业生都盲目的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涌入,而我国的大后方却依然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考研院校现象”就能明确反映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我国发达城市人口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通过对大学生的疏导让他们切勿好高骛远,主动尝试换一种思维,在基层、在农村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让大学生明白农村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依然会大有作为。

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

为此,这份调查问卷从15个方面考察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看法,通过对其中30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共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18―19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0―21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3%;22―23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7%;24―25岁年龄段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此次调查包括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和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37.7%的同学属于涉农专业,62.3%的同学属于非涉农专业。

(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的调查

1、愿意的比例

在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

2、男女的差异

此次回收的问卷中有男生122人,女生178人。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2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3%,其中男生57人,女生70人;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涉农工作的有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7%,其中男生65人,女生108人。问卷显示愿意去农村工作的男生的比率以53.3%高于女生的39.3%,当然这与问卷发放过程中的随机性、生活条件、先天能力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3、户口的差异

此次调查涉及214名农村户口的同学,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44.4%,不愿意再回农村工作的学生占55.6%;同时,此次调查涉及86名城镇户口的同学,愿意到农村去工作的学生占37.2%,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学生占63.8%。

4、涉农专业的差异

加快新农村建设、支农扶农需要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涉农专业学生的事。此次调查涉及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7%,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只占52.2%,而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高达47.8%,虽然专业涉农并不意味着大家就必须去农村工作,但是作为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有服务农村的意识;同时,此次调查涉及非涉农专业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3%,其中将来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同学占36.3%,不愿意将来到农村工作占63.7%,虽然,所学专业并非涉农,但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显然更有优势。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的看法:有56.0%的人选择了“把握相关农业状况,以后有机会做针对性改善”。由此看来,农村户口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对农业状况的把握上要远胜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有29.3%的人选择了“一定时间扎根农村的踏实心境”;此外,有8.3%和 6.3%的人选择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政府提供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三)大学生希望到农村从事的工作类型

大学生因自身掌握的知识优势和理念优势到能够开展诸多工作,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愿意从事的工作,问卷调查显示:有121人次选择了“教育事业”;有100人次选择了“自主创业”;58人次选择了“农业技术”;有53人次选择了“村委会干部”;有33人次选择了“建筑业或工业”;有27人次选择了“服务业”;有26人次选择了“文体产业”。就被调查的男女比率分别看来,男生愿意到农村从事自主创业的同学占大多数,女生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同学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调查显示,当前支农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工作排名最靠前的是“支教”,有48.7%的学生选择;33%的学生选择了“生产生活调研”;只有6.7%、6.0%、5.7%的学生愿意从事“帮助村民劳动”、“和乡亲们文艺演出”和“与老年人拍寿星照”的工作。

(四)大学生对村官的看法

对于比较热门的大学生村官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持认同态度。

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村官”的问题,51.3%的大学生认为能解决农村人才紧缺问题;有29.3%的人认为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14.7%的人认为对农村发展效果不大。

对于村官最先要做的事情,56.7%的大学生认为要“尽快寻找经济增长点”,其中农村户口的学生更多倾向于该种方式;17.3%的大学生选择了“征求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2%的大学生选择发展教育,“改变乡亲们读书无用的思想”,相对来讲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倾向于该做法;9.0%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农业技术最重要,会联系学校进行种植技术推广,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多数;还有5.0%的会首先致力于农民组织化实现,成立合作社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

在大学生村官失败的原因上,排第一位的是缺乏对农村的系统了解和系统培训,占总数的72.3%;其次是功利性太强,不能踏实工作,占总数的24.3%;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根本不适合当村官”的选项。

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多,情况也各种各样,我们要具体的分析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解决这个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5-26.

[2] 张兔元、冯晓燕.农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6:101-103页

[3] 田新民、张宗恩.择业与就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220-221页

[4] 【美】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98-300页

篇6

关键词:农村妇女;发展困境;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C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2-03

伴随着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肩负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任务。为了进一步把握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我们以贫困县为案例,针对18-50岁已婚农村妇女,开展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心理及培训现状与需求等多层面的案例调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奠定基础。

一、调查选样与研究方法

针对西部贫困县特征,我们选取陕西太白县、眉县、旬邑县、长武县以及甘肃的宁县、正宁县、泾川县等20乡村作为样本,根据各县统计年报,选取调查问卷对象。在研究对象上,把农村妇女界定为18-50岁的已婚妇女,在样本的选择上依据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收入结构为参照,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基本情况、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村务活动参与状况以及心理情况等4个部分,以全面反映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及需求状况。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800份。调查方法主要是以问卷为主,并做大量的访谈。回收调查问卷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数据处理。

二、农村妇女生产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整体上表现出较多的共性特征。

(一)生产劳动方式单一,收入低下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妇女主要是以自耕田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方式单一。从农村妇女的职业类型分布来看,78.0%妇女的职业类型为农业生产者,极少部分从事其他行业,从事餐饮和其他服务的占13%。大部分妇女皆以低产值的玉米、小麦等粮农种植为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水平较低,效益低下。而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她们的收入来源单一,同时受自然条件及市场波动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妇女的生产活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妇女的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到44.2%,在500-1500元的占30.8%,总体95%的农村妇女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且收入大多来源于农产品直接收入,大多未能达到本地区低保水平。

(二)家庭结构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较低,精神压力较大

由于这几个总体上人少地贫,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大多男性劳动力在本乡镇及周边地区务农或经商,“留守妇女”现象不突出。从样本调查看,家庭结构相对完整,几乎一半家庭为三代同住。其中有13.3%的妇女与父母共同居住,35.0%的妇女与公公婆婆共同居住,5%的与父母及公婆共同居住。46.7%的妇女有1-2个子女。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妇女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境况。

从对农村妇女的心理调查看,85%的妇女表示生活负担沉重,16.7%的妇女感到身体状况较差,大多数妇女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虽然79.2%的妇女长期与丈夫共同居住,但在夫妻关系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扰,7.5%的妇女感到经常苦闷。

由于收入偏低,她们经常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一方面,自己要依靠务农维持生活,“靠天吃饭”;另一方面,庞大的家庭开支使得她们入不敷出。从支出结构看,用于医药费支出的占61.7%,教育文化费用占48.3%,服装小商品占38.3%,仅有23.3%用于农业生产支出。

与此同时,由于三代同居,老人年龄大都集中在60-70岁,84.2%的老人不具有劳动能力,子女年龄也大都集中在11-20岁,61.7%的在本地上学,在承担生活负担的同时,她们还面对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双重压力。

(三)文化活动贫乏,政治参与度低

由于生产劳动及家庭生活繁重,农村妇女的空闲时间较少,文化生活匮乏。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妇女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少数妇女会参加村里组织的扭秧歌、敲锣鼓等文化娱乐活动。

而在参与村务活动方面,调查数据显示,77.5%的妇女参加过村委会选举,64.2%的妇女参加过村民大会,但大都流于形式,妇女的参政意识薄弱,参政能力不强,对村务活动公开关注度不高,她们最关心的公共事务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因此,对妇女进行参与村务活动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培训已显得十分必要。

(四)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培训机会偏少

通过样本调查看,农村妇女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占到35.8%,初中占到44.2%,仅有一小部分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中专技校及大专仅占2.7%。这就使得她们在空闲时间无法为自己“充电”,几乎没有时间阅读书籍,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来源主要还局限于电视与广播。

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妇女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职业性培训。样本数据显示,79.2%的妇女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这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开展农民培训迫在眉睫。

三、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现状与供求特征

(一)培训供给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纷纷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面对农民群体的技术培训,培训供给呈现以下特征。

1 农民培训起步较晚,培训方式单一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各县均推进县域探索的农业品牌,实施规模的扩张和品质的提升,例如,陕西太白的“太白山”蔬菜、长武的“长武富士”苹果等。为此,县政府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农技中心、乡镇农技站、村农机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平台,大力开展蔬菜生产技能的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年平均举办生产培训800多场次,培训人数累计达到6万多人次。目前已有29人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绿证”。

从培训的类型看,主要依托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开展使用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创业需求以及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培训缺乏培训面。

2 实行分类培训

西部县域的农民培训工作大多按照经费投入体制和项目管理体制实行分灶吃饭。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村民,指导他们掌握一至两门易学易用的实用技术,使他们能够“吃饱”;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村民,则向他们传授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吃好”。对那些已有成就、有影响的科技示范户、养殖能人,县上则进一步强化有机蔬菜种植、设施蔬菜栽培、土猪、土鸡、土蜂、娃娃鱼、林麝养殖等新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人。

(二)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现状

在对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调查中发现,73%的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只能从事传统农业,80%的妇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20.0%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妇女认为,培训只是一种单一的技能培训,而且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方面。

从培训的时间安排和方式看,培训周期多为2-3天的短期培训,大多集中在农闲时期,缺乏系统性与长期性,在接受过培训的妇女中,80.0%是接受田间地头指导培训,而93.0%是采取开会学习方式,98%参加的为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免费培训,但只有少数人获得绿色证书。由于培训的内容、时间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导致培训质量较低。

(三)农村妇女的教育需求特征

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妇女对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需要十分迫切。特别是各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乡镇产业布局变化,没有相应的市场技能依然难以满足她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同时,妇女的培训动机、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也呈现出矛盾交织的特征。

1 有培训意愿,但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虽然农村妇女在培训需求上表达了积极的意愿,但受家庭因素以及培训的组织方式的影响,她们对现实的培训缺乏主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6.7%的妇女因为家务劳动繁忙而无法参加培训,仅有5%的妇女乐于积极主动去拓宽学习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培训积极性,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需要各级妇联及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2 培训需求结构单一,层次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的需求大多停留在维持生活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围绕在农民养老、提高家庭收入、子女升学和就业问题上,参与村务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就培训效果期望而言,目前,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通过教育培训后能不能适应职业发展,通过培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增加劳动收入,对教育培训是否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也非常关心。

3 培训需求内容多样,但差异较大

生活是一个多面体,针对妇女的培训不应该局限于生产方面,而应扩展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目前需要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她们有教育子女的压力,因此,需要教育知识;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孩子的课后的指导和帮助;她们有赡养老人的苦衷,由于53%以上的妇女都和老人同居,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尊老爱幼,如何与亲戚处好关系,都有一个新时期的孝道文化和认识问题,这是她们苦恼中的最大障碍;她们也有文化娱乐的需求,丈夫不在,子女上学,闲暇时间,她们的文化方式需要提升。因此,需求的多样性依然很强烈。

调查发现,对这些内容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具有差异性,18-25岁妇女的需求重点是“就业机会”、“技能培训”,兼顾“学历教育”的期望。25-44岁的妇女更多需求是“家政培训”、“女工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而45-50岁妇女的需求则是“心理咨询”和“丰富文化生活”等。

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调查县总体农村培训起步晚,层次低,远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面向农村妇女的培训更是匮乏。农村妇女对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出不积极的状态,存在需求类型多、层次低的问题。供求矛盾仍然有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分析看,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县乡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虽然各县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有部分地方村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迟迟不解决,挫伤了一些农村妇女参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政府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首先,虽然政府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活动,但涉及面较窄,仅仅靠单一项目带动,对于农村妇女这个群体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妇女的潜在需求,因此,她们的参与程度不高;其次,类型单一,培训大都集中在养殖、种植技术等农业生产方面,涉及妇女生活方面的类型很少,妇女对其缺乏兴趣;再次,培训组织不合理,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妇女只是听到培训的消息却没有得到实际培训,也有些妇女反映培训只是由村干部决定培训人员,使培训流于形式。

(三)妇女自身诸多条件限制

1 文化水平制约

由于大多数妇女文化水平低下,从调查数据可知,35.8%的农村妇女仅受过小学及初中文化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以上的仅占5.8%。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与现代化发展差距很大,因此,为农村妇女提供文化课补习、技能培训、科技推广等就成为迫切的硬性需求。

2 经济条件制约

调查显示,在接受过培训的妇女中,98%接受的是免费培训,有限的经济收入与来源使得她们无力承担其他的培训,不能主动选择自己所需。

3 思想观念落后守旧

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妇女创业缺乏主动性,由于封建思想余毒尚未肃清,农村家庭中存在着男尊女卑观念,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并且传统观念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就应当是照顾家庭、操持家务,使广大妇女创业的动力不足。

五、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培育农村新型妇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作为一个县域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还是面向特殊群体的妇女教育与培训,仅仅实施政府推动型、项目带动式的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各类农民对技术、文化、生活以及相关教育需求。因此,政府应当全力调动区域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社区化,以满足她们对文化、技术、技能的普遍要求。因此,关怀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8

[2]吴碧英,当前农村妇女闲暇生活行为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8,(3)

[3]杜彬恒,陈遇春,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4]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2,(7)

篇7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度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民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后,全国各地都加紧步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浪潮,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承担国家、社会、民族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后,许多的大学生都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中去,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奋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次的调查是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范围,并根据本地区的农村的实际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从中了解本地区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了此次的调查,其中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城市户口的大学生为7:3,男女比例为6:4,不同的学历中,本科生:大专生为3:2,不同的学科类别比例为农科:理工科:文科:其他为1:4:3:2。

综合这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大致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包括对基本政策,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新农村“新”的地方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三农”的看法。包括对当前农村存在着各方面的因素;对农民的态度,对农业发展的看法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包括参与的途经,参与的准备工作,影响参与的因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影响等。

以下是此次调查所得出的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喜忧参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不了解。

在调查中,52%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而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二)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调查大学生都表示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希望又以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强农业的多元化,使农业逐渐走向多元化

3.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的环境

4.增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二、对当前农村的看法

在调查对当前农村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三农”问题上。

(一)农村建筑规划乱,居住环境较差

本地区的农村住宅基本上是随处而建,布局凌乱,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同时农户基本上缺乏环境意识,对于生活垃圾、肥料等随意堆放,卫生较差,脏乱等问题较突出。

(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加快,本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度也相对加大了,但从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的,这就相应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有较大的阻碍。

(三)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当前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粗放生产,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

当前,本地区的农户生产中,大部分农户还是更多地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且肓目的去生产,农产品加工多以零散的种养户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三、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调查大学生中在90%都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本身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新事物,新的科技文化接收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一个平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而参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发挥自已优势的平台,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一份力,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做好基础工作,从不同途径参与

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先思想上要自觉树立为“三农”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行动上,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到农村宣传有关政策,开展调研活动,为新农村开展服务。

(三)相关的配套工作要做好

在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周围环境,政策等。首先,要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其次,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再次,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个宏伟目标。而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对大学参与没某项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又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积极态度的但还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从以下的对策中得以解决。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及认识,国家政府、高校要经常性对这些农村建设加以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开展讲座等形式来讲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名词,大学生要经常地关住国家的各项重要政策,及时了解和积累,成为真正的时代先锋。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规划为龙头。农村规划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了村庄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等,要作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便利。

其次,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再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扩大农民的就业和收益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军,不要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投在土地上,这就要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设,引导农民有序地合理地向城镇进军。对于农业产品要以城镇为中心,改进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服务。

三、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积极认真负责。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也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做到为新农村服务,包括思想,行为等。高校作为一个中介,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的服务提供各种保障和鼓励。

篇8

关键词:吉林省 农民 法律意识 调查

为了对吉林省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吉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我们以整个吉林省地区的农村为调查对象,组织了近300名学生在2007年7―8月间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工作,并利用“暑期三下乡”机会在吉林省松原市光明乡进行了与农民及村干部面对面的访谈。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抽样发放了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6份,回收有效率为94.5%。其中男性415人,女性341人;30岁以下人数为107人,31岁――40岁人数为213人,41――50岁人数为308人,51――60岁人数为96人,61岁以上人数为32人;文盲21人,初小543人,高中170人,大学(含大专)11人,大学以上11人。

我们共有28份访谈记录,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及村干部。访谈的内容涉及到纠纷解决机制、村民自治、公民享有的权利及对我国现行法律的看法等。虽然访谈主要采取的是个案调查,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然而,其真实性较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民对法律的总体认识。我们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并在访谈中进行了必要的问答。从选择题的结果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从访谈的问答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对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现行的一些法律名称都较为了解。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吉林省农民对我国法律的总体认识是良好的。

2.了解法律的途径。我们共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调查农民了解法律的途径。在第一题中,我们对吉林省农民了解法律的途径进行了调查,其中有67.6%的农民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的;有14%的农民是通过普法宣传获得的;有11%的农民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有4.2%的农民是通过打官司获得的;有4.1%的农民是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的。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媒体作为农民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媒体迅速的获知国家的法律动态。第二,普法宣传近几年来在农村的开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在暑期三下乡中也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从中也感受到了农民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第三,农民真正能从生活中了解到法律确实非常之少。

3.对纠纷的解决方式。我们共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并在访谈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提问。从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发现多数农民在和他人发生纠纷时会想到找乡村干部(38%)及亲朋好友(31%)帮助解决,而很少会找法院(16.9%)及律师(14.1%)来解决。在第二个问题中更是有86%的农民更希望通过乡村干部或私了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而非来打官司。在被访谈者中我们也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希望能通过村干部来解决纠纷。第三个问题主要是从侧面来了解纠纷解决方式,也可以说是农民对司法公正的认识,其中,有占76.2%的农民认为法官在处理纠纷时会受人情或舆论的影响,而只有23.8%的农民认为法官会依照法律秉公处理。从这三个问题及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村民在遇到纠纷时会选择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会选择村委会干涉或请中间人出面进行调解,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采用诉讼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尤其是从第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农民不相信诉讼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他们相信拉关系,更相信权力的干涉力量。第二,是受中国人不愿诉讼的传统思想所影响,怕诉讼会弄得鱼死网破,伤害双方感情等。

4.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我们选择了三个题目来调查吉林省农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前两个题目主要是了解村民自治的落实情况,让我们欣慰的是,村民自治在绝大多数农村已经得到落实,村长都是经过村民们自己所选出来的,大多数村民都参加过村民大会。然而,在被问及村民自治是怎么一回事时,有高达62.4%的农民认为“还是原来那一套,只是换个说法”。这又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的村民自治制度真的只是流于形式吗?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调查中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三、总体评价

可以看出,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之数年前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正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华几千年来权力至上观念的影响。其次,农民自身知识的欠缺。再次,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农民缺少主动接近法律的内在经济需求。最后,我国的法律体制也存在一些不足。

篇9

关键词 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49-03

Demand for 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LI Yan 1 ZHANG Peng-peng 2

(1 School of Ar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 2 Department of Sociolog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6 culture village′s residents in Jiangsu region,the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for 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illustrated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democratic construction,rule of law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tc.And the effect of factors such as age,culture level,occupation on the rural residents′ demand for 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mand;impact factor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建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文明乡镇和文明村。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是否符合农村居民的需要,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究竟有哪些需求。对这些问题,学术界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1-3]。本研究从农民需求的视角出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状况,进而分析影响农民需求的主要因素。

1 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调查问卷。调查的地点选取在江苏省农村地区中的“文明村”。文明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村,相较于非文明村,其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拥有一定的水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4-5]。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地区差异分别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随机抽取2个文明村,在大致控制性别和年龄层次的基础上,每个文明村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6份。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1.2 样本特征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从性别构成上看,本次控制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男性291人,女性295人。

(2)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为18~45岁者有243人,占总人数的41.5%;46~60岁者205人,占35.0%;61~85岁者138人,占23.5%。

(3)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154人,占26.3%;初中文化程度者213人,占36.3%;高中、中专及同等文化程度者138人,占23.5%;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81人,占13.8%。

(4)从居民每年在村里生活的时间上看,1个月以下的有12人,占2.0%;1~3个月的有30人,占5.1%;4~6个月的有32人,占5.5%;7~9个月的有47人,占8.0%;10~12个月的有465人,占79.4%。

(5)从职业上看,农业劳动者113人,占19.3%;务农兼务工者82人,占14.0%;农民工112人,占19.1%;乡镇企业管理者16人,占2.7%;农村私营企业经营者和农村个体户76人,占13.0%;农村知识分子40人,占6.8%;乡村管理者29人,占4.9%,离退休人员43人,占7.3%;学生10人,占1.7%;其他65人,占11.1%。

2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状况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组织制度以及生活环境的总和[6-8]。本文将这一概念操作化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制度、法治文明、环境文明5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约1/2的农村居民对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表示了较强的兴趣,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内容方面,有53.6%的农村居民表示希望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21.8%的人则表示希望通过集中宣传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其他村民则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方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文化建设方面,53.6%的农村居民希望不仅要保护优秀的传统民俗,而且还要进一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弘扬当地民俗,这也反映出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总体上是持保护和弘扬态度的。除此之外,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方面,40.6%的农村居民表示需要更多的文艺演出,19.6%的人则表示希望能够播放一些高质量的电影,剩下的居民则表示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技培训、举办体育比赛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

在民主建设方面,有32.1%的农村居民希望选举要更加民主,29.4%的人希望村里的财务要更加公开,有27.6%的居民则对村干部提出要更加虚心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的要求。还有9.7%的人认为村干部还要接受村民的监督。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希望村里的组织和干部能够更加公开、公正,对民主建设有一定的诉求。

在法制文明建设方面,有85.2%的人认为农村居民需要学习法律知识。在谈到对本村法治文明建设的需求时,有53.6%的农村居民都认为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有10.9%的人认为要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手段,还有一些居民认为需要开展更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提高村民遵纪守法的意识。

在环境文明建设方面,发现33.3%的居民都表示需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16.7%的人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环卫设施。有12.1%的农村居民希望搞好村庄规划工作,11.3%的人则对开展植树造林的绿化活动提出了要求,其他居民分别在整修道路、整治河道、惩罚破坏环保的行为等方面有所需求。

3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群体的农村居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居民由于其不同的个体因素从而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本文主要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3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年龄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根据国际年龄标准的定义,本文将被调查对象按照青壮年(18~45岁)、中年(46~60岁)、老年(60岁以上)的标准划分为3个年龄层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具体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有“举办科技知识讲座”需求的农村居民中,有55.1%的人是青壮年,有34.7%的人是中年人,仅有10.2%的人是老年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8~60岁的农村居民群体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农村居民大多数都在上学或工作,因此他们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需求更高,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安享晚年生活,因此他们更多是需要文化娱乐活动,这在表2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在“放电影”、“文艺演出”等方面的需求人群中,老年人都占有不小的比例。相比之下,希望举办更多体育比赛的人群中,则是青壮年最多,这也反映了青壮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对文化活动需求的差异。青壮年拥有足够的体能进行较为激烈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比赛不仅可以娱乐,也可以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拥有健康的体格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而老年人受到身体状况的局限以及心态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所需的文化活动相对安逸平和,因此选择需要“建立图书室”进行阅读的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最大。

3.2 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农村居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去图书室阅读频率也较高,反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去图书室阅读的频率也较低。具体见表3。

由表3可知,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群中,65.8%的人选择“经常”或“有时”会去村图书室看书,而这一数据在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居民里只有31.7%,甚至有55.6%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书。这一现象可以从另一组数据中得到解释。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中,务农者、务工者以及两者兼职的人群占大多数,其中小学及以下者占66.8%,初中者占63.9%,他们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工作中,并且他们的工作对书本知识要求相对要少,其文化水平也影响到他们可以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相比之下,农村知识分子、乡村管理者的文化水平较高,高中及以上者均达到了该职业总人数的70%,分别为85.0%、75.8%,他们的工作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较高,且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更多的时间从图书中获得知识。因而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其能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状况,从而对其书籍阅读的需求产生影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去图书室阅读的需求受到其文化程度的影响,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去图书室阅读的频率更高,文化水平较低者其频率也较低。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与其文化需求是呈正比的。

3.3 职业对农村居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的影响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不同的职业对其在加强自身文化水平方面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包括种植和养殖农民在内的农业劳动者,他们的职业决定了其成为所有职业中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最高的人群,约占总需求人数的1/3。农民工群体包括了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乡镇企业务工且较少从事农业生产者,他们更希望获得务工所需要的技能,在这一需求里,他们占总需求人数的43.4%,同时他们也是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需求最高的人群,这与他们外出务工加强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而务农兼务工者同时涉及了务农和务工,因此他们对农业知识和务工技能的需求都较高,且由于其二者兼顾,因此对2个方面的需求的程度都介于农民与农民工之间。除此之外,选择需要学习“其他”知识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人数最多,占总需求人数的41.7%,他们不需要外出务工,也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他们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开始安享晚年生活。因此,他们对上文所述的3项知识需求均不高,更加希望获得其他的知识。

4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不同方面都有所需求,同时,这些需求也受到农村居民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现状,本研究认为,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意的听取,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通过多措并举,实现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9-11]。

5 参考文献

[1] 赵增彦.当前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前沿,2010(13):118-122.

[2] 刘汉成,程水源.中部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10):180-183.

[3] 叶敬忠,王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J].未来与发展,2007(12):21,32-36.

[4] 李浩淼.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调查与思考――以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为例[J].前沿,2012(4):131-133.

[5] 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与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5,34.

[6] 高布权.论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2-35.

[7] 库占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109-110.

[8] 邬志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144-148.

[9] 刘瑞娟.论村落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8-90.

篇10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满意度;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44-03

一、相关研究述评

公共品即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效用不可分性的产品。为简化起见,对于具有其中任何一个特征或者二个特征的,都一律称为准公共品或者混合公共品。不具备上述三个特征中任何一个特征的就是私人品[1]。国外学术界关于公共品问题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相关研究成果也已形成了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公共品制度安排不因城乡和地域差异而设定,学科研究对象并不明确将公共品划分为城市公共品与农村公共产品,因此很多研究成果不能为国内所采用。

所谓农村公共品,是指为农民生产、生活中集体参与分享的、具有外部性的设施或服务,如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由政府投资的产品[2]。农村公共品问题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据笔者检索,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农村公共品问题的论文大约有300多篇,专著将近15部,硕士、博士毕业论文35篇,主要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展开,侧重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缺陷以及变迁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体制层面和技术层面给予剖析。

然而,从农民视角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刘义强(2006)提出,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3];郑芳、黄友牛(2006)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满意的公共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4];赵宇、姜海臣(2007)通过调查得到应充分发挥农村公共品各供给主体的能动性,在继续增加供给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供给质量[5]。

农村公共品需求是农民个体需求中的共性要求,是农民个体需求的最大组成部分,公共部门理所当然应当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公共部门要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也就应当研究农民的需求满意度[6]。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公共品的规模、质量、价格和农户的人口社会学背景[7]。何精华等(2006)以抽样调查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差距的实证分析,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8]。孔祥智、涂圣伟(2006)等以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农民满意度测评为例, 选择受访者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9]。李强、罗仁福、刘承芳、张林秀(2006)等应用“顾客满意度”理论,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他们对全国2 400多个村的道路、学校、灌溉水、饮用水、诊所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六种农村公共品投资项目分析结果显示, 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环境敏感地区和非环境敏感地区有较大差异[10]。

因此,本研究以农民(即农村务农人员,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他们对农村基础设施、乡镇管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信息服务等内容的满意度评价做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过程设计及数据采集

一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农村纯公共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村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二是农村准公共品,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三是政府要承担部分提供责任的公共品,包括农村高中教育、水利设施、医疗、道路建设、文化馆、农村电力、电视、成人教育、自来水等;四是现阶段农村特别类型的公共品,比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5]。

从广义上讲,对各种农村公共品具体品种,例如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扶贫与救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投资、科技投入、各项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公共政策,乃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粮食补贴政策等,均属于这一范畴。

陈俊红、吴敬学、周连弟(2006)等在北京市农村公共产品投资需求调查中采用的参与式快速评估法(即设计DIY调查表,do it yourself),让被调查对象对已经设定的目标选项,根据自身对所在社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满意度”,结合对需要政府投资建设的紧迫程度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问卷结果计算各项公共产品的优先指数并进行排序[2]。因此,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统一性的原则,结合他们的调查问卷,为求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本研究选取村落绿化,道路硬化、垃圾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生活用水、手机信号、电视服务、电脑网络、子女教育、养老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活动场所、水利设施、机械设备、农技指导等作为测度农民对农村公共品满意度的指标。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其指标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1、2、3、4、5等相应数值[11]。

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选择鉴定上,依据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欠发达地区名单,即衢州、丽水两市及所辖县(市)和金华的磐安、武义,温州的文成、泰顺、永嘉、苍南,台州的仙居、三门、天台,杭州的淳安等25个县(市、区)为欠发达地区,其余县市为发达地区。这些县市陆域面积约占全省45%,人口约占全省1/ 4, GDP占全省15%,人均GDP不足全省平均水平1/2。其中,人均GDP低于6 500元的有19个县,还有6个县(市、区)人均GDP虽超过6 500元,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困难比较大,全省100个贫困乡镇和6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25个县(市、区)。本文就以此为准,在此25个县市区调查的为欠发达地区样本,其余为发达地区样本[12]。

本调查60访员均来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专业,他们已经通过营销调研与预测课程学习,掌握调查基本知识,并承担过调查工作。在本次调查开始前通过讲解示范模拟等方式培训筛选出工作意愿强烈技能优秀者,利用暑假回家探亲机会完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0份。 获取问卷后,对问卷填写不符合要求或者内容不足90%者给予剔除,实际有效问卷234份,覆盖浙江省60个县和县级市。将问卷的数据输到EXCEL表格中,然后将EXCEL数据文件转化为SPSS(15.0版本)文件进行统计分析。被访者男女比例为54.7∶45.3,另外,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地区分布等其他样本特征,与浙江农村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信度效度检验。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采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Cronbachα值(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信度检验。效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效度检验通常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对于内容效度的检验通过专家意见法进行。结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收敛效度是指测量同一概念不同题项之间应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最大正交旋转来评价[13]。

2.主成分分析。本研究将234位被调查者在上述15个问题中“您觉得满意吗?”的得分,首先经KMO抽样合适度检验及巴特利(Bartlett)球形检验衡量后,KMO之值为0.729,巴特利(Bartlett)球形检验之值为1616.68(p

公因子是对原始指标信息进浓缩提取,反映指标间公共信息,具有明确解释性的因素。而原始指标可表示为公因子载荷〔即公因子系数)与公因子乘积及特殊作用因子之和的形式。公因子贡献是该公因子在模型中所有负载的平方和,公因子贡献率等于该因子对应特征值占特征值之和的比重。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解初始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根据公因子特征大于1的原则,将初始公因子数目确定为3个。从方差总解释可以看到,提取3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8.609%,说明提取3个公因子做到了较为充分地保留原始变量信息,所提取的公因子具有较好代表性。

最后,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共粹取出3个有意义的因子,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因子、农民服务管理因子、农业基本建设因子。

3.差异性分析。对三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加总平均,得到描述性统计变量。

浙江省内农村的公共品变量间差异比较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因子满意度较高,达2.8616;农民服务管理变量因子满意度较低,为3.1047,弄恶意基本建设因子满意度只有3.2735。由此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满意度高于较高层次的农民服务满意度。

四、讨论

1.农村基础设施变量。调查者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这个调查维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主要因为在近年新农村建设中,浙江省大部分农村公路修通柏油马路,大多数村街道规划比较整齐,村民能用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农村地区的通讯条件和电力供应状况基本良好,说明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明显,同时得到村民赞同。与樊丽明、解里、石绍宾(2008)的研究结果吻合,他们认为,合意的公共品供给有公共卫生防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直补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义务教育[5]。在该维度中,部分变量在浙江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村落绿化、道路硬化、电力设施等,而且两类地区这些变量的满意度都较高。

但是,部分变量在浙江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发达地区满意度不如欠发达地区的变量,只有垃圾污水处理。虽然发达地区在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农民对垃圾污水处理还是不太满意,工业污染无法完全处理清洁,仍然是影响发达地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另一类是欠发达地区满意度不如发达地区的变量,有生活用水、手机信号、电视服务、电脑网络等,说明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更多,更被农民认可。

2.农民服务管理变量。在农民服务管理因子中,只有养老保障变量存在显著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为3.0244,发达地区的满意度较高为2.7748,在养老保障方面,欠发达地区因为资金不足和投入相对少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其余变量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活动场所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满意度都不够高。张素罗、张义珍(2007)对河北省调查,认为在一些人口稀疏和分散的地区,学校和卫生院经常处在一种自然垄断的地位,因为再设立更多学校和医院会增加服务供给成本。

浙江省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免除农村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学杂费,撤并扩农村学校,吸引外省优秀教师来浙,加强现有师资培训等等,对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良好效果。但问题依旧存在,如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留守儿童等问题依然存在,让各地农民依然不满意。

3.农业基本建设变量。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两个指标满意度较高,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虽然生产性的公共产品让位于服务性的公共产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在浙江的经济比重下降,农民重视程度不如以前,对农业设施的依赖下降,是该变量满意度较高的原因。除了20世纪“大修水利”建造的一些水利工程到现在还能使用之外,近年来,由农民自身投资的农业机械设备日益增多,降低农民的工作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也是农民对该维度较为满意的原因。说明浙江省在适应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开发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领头企业、民营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机制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得到长足发展。

对于关乎农民基本生活的农村公共品,在浙江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满意度不同,因此采取的策略各异。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农民满意度较低,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品建设投入相对少,对于特定建设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为更好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