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洗手步骤要做仔细,指尖指缝不留泥。
3、生的和熟的食物食材水果要合理安排,避免放在一起产生交叉污染,做饭时要等食物熟透。
4、注意贮存远离细菌,易难易腐的食物放冷冻层,储存时间不能过久。
篇2
关键词: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一、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安全
由于农村原料成本、房租、人力成本都较低,所以很多食品生产加工的厂家都会逐渐将厂址选在了农村地区,与此同时一些自制食品的小作坊也都选择在农村生产加工,例如:豆腐制品、榨油等。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要素:一是加工生产的环境条件、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与规程进行,所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存在隐含风险。四是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与个人专业素质都相对不高,也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生产。因此,农村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还是非常多的。
(二)食品市场流通环节不规范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流通相对较为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市场中食品交易通常情况下商家都不会提供票据,消费者也没有索要票据的习惯,这就为“三无”食品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二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市场中,仿冒、假冒、模仿名牌产品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类似于“康帅傅”、“可日可乐”、“雷碧”、“八个核桃”、“老干爹”等“傍名牌”商品数不胜数。三是自制食品非常普遍。在农村的市场中,自制的年糕、炒货、熟肉等食品非常普遍,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四是农村学校周边成为食品流通的重灾区。在农村学校周边开设的各类小商店内,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中心”,一到放学时间,这里通常会“热闹非凡”,学生的健康安全令人堪忧。
(三)食品消费安全观念不够强
市场行为是双方行为,不仅要有销售主体,同时还要有消费主体,而在农村中,农村人口食品安全观念并不强,也是导致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一个原因,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安全的常识了解较少,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不了解。二是传统思想影响了食品消费行为,其中蕴含着很多安全风险,例如用土方法制作的食品,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一直以来传统风俗、习惯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农村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三是认为自己的身体足够好,不娇气,所以吃东西并不讲究。四是受经济条件所限,认为自己应当是吃这些食品的阶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想法都极大地促进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行。
(四)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不规范
农村的食品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不严格的现象,通常大家都相互熟识,只要不出现问题,管理者并不会真正与商家“撕破脸”。二是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通常情况下管理部门在街道上级通知之后,对农村市场开始例行检查,发现了问题就罚款,并没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方法,在商家缴纳完罚款之后,依然在从事经营活动,食品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大量存在管理者与经营者相互通气的情况,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当情势紧张时,管理者往往会提前告知食品经营者,而此时食品经营者也会隐忍一时,事后又会重新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这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堪忧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防控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防控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中最高层级的是《食品安全法》,而除此之外,各个省还有一些针对本省食品安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总的来说,当前专门针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农村市场与城市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管理方面也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来加以管理,但是现实中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是相对不完整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市场的管理措施规定得更加有限,所以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二)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整体性陈旧
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农村消费者的观念较为陈旧,因为农村地区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触食品安全常识的途径也有限,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查信息,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仅限于生活经验的交流,因而对食品安全的判断也较为粗浅。与此同时,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市场中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现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商家克扣食品品质的情况,从而也就导致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通的现象。
(三)市场管理力量深入农村有难度
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一般只到县城一级,而在对农村中,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并没有机构设置,相关职能制放在了乡镇政府中,食品安全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通常无暇全面管理农村市场中的食品流通问题,即使是管理,多数也是“运动式”、“政策式”、“专项式”管理,常态化的执法管理活动较少。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不足,难以深入农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加之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也就导致了农村地方食品安全环境较差的结果,于是农村市场就成了假冒伪劣、垃圾食品的天堂。
(四)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使食品安全隐患丛生,其中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虽然在农村地区也会有12331等法制宣传活动,但是“例行公事”的成分较多,过了宣传期,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因此对于村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在食品安全常识方面的教育,相对更加匮乏,老人和小孩的食品安全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会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三、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防控法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加工生产规范
针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加工生产活动比较多的特点,法律法规应当完善食品加工生产的规范,除了要细化食品加工生产的技术操作规范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卫生环境、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的限制等规范。即:一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的硬件环境条件标准,主要是加工生产场所的大小以及卫生标准,不达标的,不允许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二是要明确食品安全加工生产所用器具的卫生标准。繁琐达不到卫生条件的,不得作为加工生产食品的工具。三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标准,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有健康证,从业者应当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而且健康证要每年复检一次,对于复检不通过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加工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二)完善农村市场准入体系
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很大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关口没有把好,假冒伪劣食品很轻易的就会进入到农村市场并开始流通,这就使得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因此,要规范农村市场中食品销售活动,就应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具体做法,一是要建立进货台账。对于食品销售者,必须提供进货台账,如果没有发票,没有台账的食品,不得在本地农村销售。二是对于仿冒、山寨、“傍名牌”的食品,要坚决阻挡于农村市场之外,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一旦发现销售者销售类似食品的,要给与处罚。所以,只有卡住了入口关,才可以使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完善宣传举报互动机制
在农村市场中,对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是导致流通环节假冒伪劣食品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宣传机制。要由规范性文件规定,要在农村中每月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且要由乡镇政府在农村集贸市场等重要位置张贴食品安全的宣传材料。二是要完善举报机制。建立和完善举报通道,使农村能够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无障碍的举报。并且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村民举报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给与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建立保密机制,要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与保密,如果因泄密而导致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相关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完善了宣传与举报的互动机制,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销售食品的行为得到净化。三是聘用农村专职食品安全员,在农村市场中适时收集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发挥“千里眼”的作用。
(四)完善执法机关配合机制
食品安全执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尤其是对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的执法,会涉及的部门有可能比城市更为复杂,政府食安办、食品监管、市场管理、畜牧水产、农业管理、公安食安大队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往往都具有管理权,由于执法权力是分散的,这就会出现有了利益“一哄而上”而由了责任“一哄而散”的现象,因而对于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弱的。要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依靠联合执法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召开定期或者不定期联席会议的方式来将具有食品安全管理执法权的机关聚集在一起,沟通研究执法方案和执法对策,必要时可以采取共同出击、联合执法的方式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控。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在实践中,对于在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采用罚款的方式来解决,罚款之后,经营者又会“重操旧业”,而管理者碍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也不便再行处理,这样对于默认了假冒伪劣食品的蔓延。针对管理上的难点,可以通过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销售食品的企业或者个人的身份信息都纳入到信用体系之中,凡是食品生产销售活动中有违规行为的,要在信用积分中予以扣除,在一年内被扣除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的,要将其列入黑名单,永久不得从事食品相关行业,这样就可以使农村食品市场环境得到净化。
(六)完善农村监管问责体系
农村市场的食品监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管理者的问题,除了有执法人员相对匮乏的客观原因外,在主观方面受农村熟人社会影响,执法中出现故意放松甚至是通风报信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要强化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还要从监管者自身入手,加强农村监管问责机制的建设,一是要规定问责的情形,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存在哪些情况会被问责。二是要规定问责的后果,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出现什么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也要由规范文件给予规定。三是要将问责与职务晋升相挂钩,增强问责程序的可执行力。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能够尽心尽力地从事管理活动。
四、结论
农村市场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管理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因而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傍名牌”的侵权食品、垃圾食品充斥着农村市场。为了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要在食品加工生产规范、农村市场准入、宣传举报、执法机关相互配合、信用体系、问责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农村食品安全防控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够将农村市场中的风险降至最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何菊秀,肖静.农村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和解决思路[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4)
[2]李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18(4)
篇3
一、协管食品安全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执行农贸市场巡查任务。对辖区内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巡查,督促违法经营者改正违法行为。
(二)执行辖区内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私屠滥宰等的排查。协助执法部门对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私屠滥宰行为进行取缔。
(三)协助执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教任务。协助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发放有关宣传资料。
(四)做好协查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统计、汇总,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报告。
(五)执行有关食品安全的突击性工作任务。
协管员协管食品安全的工作内容必要时可进行调整。
二、服务社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对应关系
(一)行政管理由区工商分局负责领导和管理,服务社性质、经费来源、管理模式不变。
(二)业务上受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培训。
(三)业务对应关系
1、服务社日常业务工作对应工商所、食品药品监督所、食品生产监督所;在特殊情况下,接受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调遣;
2、各市场协管分社的对应划分为:石化、*卫、山阳、张堰等四个分社对应食品药品监督所石化分所;朱泾、枫泾、亭林、吕巷等四个分社对应食品药品监督所朱泾分所;
3、必要时,可通过工商所接受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指派的突击性任务。
市场协管分社协查的情况,按规定通报相关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有重要信息时应及时通报。
三、部署实施
(一)方案的论证协调: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牵头,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进行协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月上旬完成。
(二)动员和培训:动员部署,*月下旬;培训:由食品药品监督所和食品生产监督所对协管食品安全的细化的工作内容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测验,20*年内完成。
(三)实施:新的工作内容运转,*月开始。
篇4
丰台区现有食品交易市场及业态125家,场内经营商户16733户,就食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丰台区在全市都位居前列,其中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被列入全市性十大食品批发市场,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被列入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五大批发市场内经营户11890户,占全区食品交易市场内经营户总数的71.06%,2013年交易量为1573万吨,交易额为841亿元,2014年交易量为2209.66万吨,交易额为1098.27亿元。总体来说,丰台区食品交易市场存在两个潜在风险隐患:一是食品安全输出型风险高。据粗略统计,丰台区蔬菜交易量约占全市供应的70%,水果交易量约占80%,高档海鲜约占85%,冻品约占50%,鲜肉约占30%,形成了以丰台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面向全市的食品供应网络,因此,一旦批发市场管控不力,将对整个丰台区乃至北京市食品安全引发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二是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高。丰台区的新发地等五大批发市场承担了全市70%的食品供应,是北京市民食品供应的主要源头,而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形成了以外埠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向丰台区批发市场供应食品的网络,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输入型风险,生产、种养殖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可能从丰台区的食品批发市场流入北京市场。
2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五大批发市场采取的监管措施及其成效
2.1抓源头,管大带小,强化责任,严格监管
一是重点监管销售大户,抓大促小,优化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推进高风险食品备案准入工作。梳理分析历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目前已建立月饼、大闸蟹等节令性食品,西瓜、脐橙、芒果等季节性食品的备案准入制度。
2.2推行“两准入、两备案、两公示”制度,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推动企业自律管理
一是在日常巡查中督促市场主办单位采取主客体“两准入”,厂家经营资质和检测报告“两备案”,通过LED显示屏、公示栏等对进货票据和检疫证明“两公示”等食品安全防控手段,强化食品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主体责任。二是为便于商户记录食品进销货渠道,重新统一规范了《丰台区食品经营进货台帐》、《丰台区食品经营(批发)售货台帐》制式,要求批发商户在建立进货台帐基础上,必须建立销货台帐,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和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等制度。
2.3发挥市场主办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鲜肉、豆制品和熟食等高风险食品和重点食品实行产销联合体管理制度
目前鲜肉联合体引入定点屠宰厂12家,豆制品的“场厂挂钩”生产企业21家,熟食“场厂挂钩”生产企业31家,白条鸡“场厂挂钩”生产企业9家。引入生产厂家后,通过定期走访、抽检厂家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退问题厂家,促进生产厂家、交易市场、经营商户共同承担和维护食品安全责任。针对牛羊肉市场交易混乱,私屠乱宰、注水、注胶现象屡禁不止,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全市批发市场内引入有资质的牛羊肉生产厂家。截止到目前,新发地市场已经引入5家牛羊肉生产厂家,岳各庄市场引入1家牛肉生产厂家,厂家销量稳定,日交易量达到15000公斤,羊肉2500公斤,分别占牛、羊肉市场交易量的88%和14%。
2.4推行夜间巡查和驻场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根据鲜肉市场夜间交易特点,在新发地、岳各庄等5个大型批发市场设立驻场办公室,选派专人驻场监管,并在夜间交易时段对鲜肉批发行为进行错峰监管,实施冷链吊挂运输、索证索票检查、胴体检验确认、水分含量和瘦肉精等快速检测,确保鲜肉批发、交易等环节全程监控。通过确定夜间巡查和日常驻场监管的重点食品的关键风险点,形成与风险防控相匹配的巡查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对市场秩序风险的预见力、发现力和控制力。
2.5加强风险监测,严格风险控制
充分发挥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市场属地食药监管所检测室—市场主办单位自检室—2辆流动快检车和便携式快检箱的四级检测体系作用对入市食品进行监测。一是统一监测计划。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防止重复监测和监测真空。二是加大监测密度。食品快检和抽样检测在3000个样本以上,加大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产品“两高”的抽检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制作季度食品检测分析报告,对检验结果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从中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到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真正形成发现风险、认定风险、控制风险、排除风险的有效机制,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2013年11月对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品区脐橙销售区来自四川眉山地区的赣南脐橙进行检查,通过快速检测确定问题脐橙26万斤,成功杜绝“催熟染色”赣南脐橙流入消费市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
2.6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定期向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报重点食品的检测分析、市场违法经营案例等情况,不断规范经营者的进货渠道,扩大市场内优质食品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经常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经营者实行信誉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被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场实施约见谈话制度。对约见谈话不能纠正的实施依法处罚、核减核准项目。
3丰台区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源头环节控制存在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难题
目前五大食品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受外埠食品的产业发展、监管强度等因素影响,食品的源头控制难度较大。以牛羊肉为例,目前牛羊肉尚未实现定点屠宰企业规模化的屠宰,在牛羊肉产地河北和天津地区,屠宰户多为小型屠宰厂不成规模,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源头监管难度大,使得“牛羊肉场厂挂钩”制度难以落实。
3.2市场自检室利用率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检测技术人员聘请难。市场工资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留不住。二是设备维护费用和药剂等消耗品费用高。市场自检室建设,由政府购买前期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但仅够检测一段时间,后续的检测费用(包括检测试剂成本和采样费)需要市场主办方独立承担,市场主办单位难以承受。三是批发市场经营的食品种类、批次、产地数据庞大,如果每品种、批次、产地的食品都检测,买样的费用也很高。四是检测室不具备出具报告的检测资质,检测结果不能起到鉴定作用,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对于市场和经营户没有实际意义,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不高。
3.3物流配送、贮藏运输环节存在管理漏洞
一是市场管理较为粗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注重对场内环境卫生、保安、消防方面的管理,而对物流配送管理较松散,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对市场内物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食品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行业发展和政府行为都缺乏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缺乏可有效指导其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运输配送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生鲜肉、豆制品、禽蛋、水产品在运货过程中对温度要求较高,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运输车辆为普通金杯,达不到与食物运输相适应的持续恒温或低温数值标准要求,有的在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而且,目前物流运输环节主要是多家承运、拼装货运及零担,往往由一家商户配送至多家客户,随之产生由时间引发的食品质量问题。
3.4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未充分发挥
《食品安全法》第32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市场管理员,但是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各项职责还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促进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的自律。
4建设进京食品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路
4.1从日常监督、驻场监管和错峰巡查三个层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批发市场的立体化、全天候监管
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一方面重点监督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切实把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的市场主办单位采取行政告知、责令改正和依法查处等措施;另一方面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全力推进高风险食品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高风险食品的备案数据库,对入市食品进行归类追踪监控,并梳理分析历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丰台区食药监管局推行驻场监管和夜间错峰监管机制。驻场式监管强调的是监管的专一性和专业性。通过选派干部进驻市场逐一排查市场存在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专一的监管工作,使驻场干部对市场实施实时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执法干部的监管专业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错峰执法强调的是针对性。针对辖区五大食品批发市场交易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10点至次日早7点时段的特殊性,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同时推行了夜间错峰监管巡查机制。夜间巡查的重点不仅是鲜肉、豆制品,也包含水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面制品、糖酒、酱腌制品、食用油、膨化食品、冷藏冷冻食品、果汁饮料等几大类高风险食品,同时对市场索证索票、“场厂挂钩”、鲜肉冷藏运输、市场交易设施及卫生环境等进行巡查,加大对不法分子利用夜间等监管时间盲点进行非法交易,从而使监管360度无死角。
4.2主动加强与外埠产地(厂家)的对接,防控输入性风险
一是市场主办方加强与外埠食品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的对接,重点与山东、海南、河南、四川等重要农产品专业种养殖基地签订场地供销挂钩协议,签署食品安全保障协议;二是与外埠的食药监管部门建立联动配合机制,食药安委与当地食药主管部门建立直通联系渠道,形成从产地到市场的跨地区协作机制,由当地食药主管部门监控种养殖生产的安全监控,由我区对入市农产品监控,发现问题食品及时相互通报,及时控制,严格市场准入,确保监管无缝衔接;三是对在市场内长期大量流通的重点食品实行主产地等级制度,摸清产地来源,定期进行重点监督检测;四是对重点食品引进行业监管模式,在鲜肉、熟食、豆制品、豆芽菜产销联合体基础上,考察牛羊肉生产厂家,与五大批发市场联合组建牛羊肉产销联合体,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强化牛羊肉等重点食品的入市前控制,提高企业规范自律。
4.3提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自检实验室的利用率
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五大食品市场内上市食品进行自检筛查,自查自纠,既能将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信息上报,也能出具检测资质报告,为商户提供检测报告,为执法部门提供不合格食品的检测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市场取得一定收入,对检测时的运转进行补贴;政府也可以通过经费补助要求市场检测室在正式检测机构指导下对进入五大批发市场和辖区内的食品进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度提升。
4.4组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性联合组织
依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牵头批发市场内及与市场存在业务关联的100多家食品物流配送企业,成立食品物流配送联合会,把单一的经营个体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通过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在食品查验、索证索票、追溯体系、贮存运输、销售终端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实现批发市场食品交易运输的全程监管。
4.5建立五大批发食品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
以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议,市场负责人、食品安全办公室成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全部参加会议。会议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通报不合格食品立案、检测等情况,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4.6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
篇5
一、高度重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从过去主要保障数量供应进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进场交易农产品的质量事关批发市场的声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成为批发市场创立和扩大品牌影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以保证城乡居民消费到“放心”农产品。今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消费者可以向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赔。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与批发市场自身发展统一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环节的质量监管。
二、健全机制。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制度,以保证履行所承担的法律义务。各批发市场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确定一名业务联系人,负责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情况。有条件的市场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经过培训的检测技术人员,确保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工作的条件;暂时没有条件的市场要委托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场开展抽查检测工作,务必将法律规定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各市场要制定和完善包括采样登记、检测流程与规范、结果与归档、超标农产品处理与报告等工作制度,保证抽查检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突出重点。当前,进入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个别农产品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安全问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严格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重点抽查检测含有下列情形的农产品,并禁止其销售。一是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二是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三是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四是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的农产品;五是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篇6
1.1主体要件
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主体要件指向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属于权利主体《,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把追究惩罚性赔偿的行使权力赋予消费者,当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出现关于食品安全违法情况,权利主体可对对违法者提出惩罚性赔偿的请求;生产者、销售者属于义务主体,值得关注的是销售者应该涵盖食品流通环节中有关此项行为的所有经营主体。
1.2客体要件
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是有明确证据证实违反了已或正在使用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或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如果仅仅是产品包装、说明、添加成分等方面的微小瑕疵,并无明确证据证明违反食品安全标准或可能有损人体健康的,不宜认定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1.3行为要件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行为要件是指“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是销售明知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行为",受害人除请求食品生产经营者赔偿实际损失,还可要求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条款中规定销售者必须存在主观恶意,此项销售违法行为才可以适用《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追责。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研究张怡铭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1.4主观要件
由于在食品流通损害环节的作用不同,食品安全法的惩罚赔偿条款区分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归责原则,对着食品源头的生产者,责任承担更重,不论生产者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有主观过错,都用无过错责任归责;而流通环节中的销售者则要“明知”销售的食品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仍进行违法行为,对销售者采用过错责任归责,如果销售者缺乏主管故意意思,则不能试用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条款,仅赔偿民事侵权责任造成的损失。
1.5客观要件
一是行为的不法性,行为的不法性指行为违反了规定的义务或违反了法律的要求,即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损害事实确定存在,消费者就《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提出惩罚性赔偿的前提必须是因义务主体的不法行为确实对消费者造成现实损害,并不以造成损害事实为条件是因为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领域被消费者购买,现实损害已经存在,消费者的人身利益和信赖利益造成损失。
2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立法建议
2.1明确主观条件
立法中销售者的责任是过错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过错归责已经不能完全使流通环节的销售者重视自身在食品销售中的注意义务,忽视了销售者因重大过失造成的不安全食品事故。流通环节的经营者对于食品安全负有的责任应该是不低于食品生产者本身,其是把食品呈送到消费者面者的直接关系人,在食品流程中更应负有安全注意义务,但现行发条规定只有销售者在“明知”的主观故意下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才可以引用惩罚性规则,极大地规避了销售者的销售注意义务,可以说,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并没有引起销售者足够的重视因为其可能触及的利益关系深度不够,其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制度应有的报应和遏制不发行为功能。美国部分州立法已经明确重大过失在销售者归责责任的适用,台湾也有类似条款,把销售者重大过失列入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范围,可以更好地实现此项立法目的。
2.2应补充赔偿金相应细则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给消费者提供了可以向生产者和销售者针对不安全食品追责的依据,但是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赔偿金问题,现行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容易造成此条法规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法官的自由裁量产生类似案件结果差别巨大。首先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应该以消费者实际损害作为基数,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补偿消费者,不应该以购买的价款作为赔偿基数,要实际考虑实际公平,实际消费中,食品的价格都是偏小了,若是仅仅以价款作为计算基数,即使是“十倍赔偿”,消费者所能得到的补偿也是偏少,有时候甚至不能和因不安全食品造成自身的实际损失相抵,更逞论实现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的惩罚和遏制功能,所以以消费者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金的计算基数,不但符合现行各国食品法的立法趋势,也能更好实现惩罚性赔偿适用制度的立法目的。其次应确定弹性的赔偿金计算条款,现行赔偿金的计算方式为食品价款的十倍过于古板,不符合实际,并不能很好保护消防这权益。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对违法者的惩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规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要承担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在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倍数范围的计算方面存在问题。这种固定倍数的计算方法过于僵硬,一方面难以体现法官对个案的具体处理和具体分析时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难以体现权利和义务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所以建议综合个案和立法需求,对计算倍数做相应的浮动条款规定。
3结语
篇7
为进一步加强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防控市场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消费权益,县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县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整治时间:
2012年6月5日—2012年7月30日
二.整治内容
(一)规范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加强市场经营主体资格管理,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二)强化市场索证索票制度。商品准入工作是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内容,市场举办者和场内经营者要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帐、质量承诺、不合格商品退市等制度,做好索证供票工作,确保市场食品来源去向的可追溯。
1、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直接从企业进货的批发商(一级批发商、总经销、总等),在购进经企业加工的食品、副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时应索取以下有效凭证:(1)供货方营业执照、许可证;(2)产品质量检验报告;(3)进货票据。从批发市场进货的经营户,应索取以下有效凭证:(1)供货方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2)供货方出具的销售凭证。农产品索证索票参照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求。经营者应主动向购货方提供销售凭证,对需要检验检疫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提高电子出票率。对确实无法开展电子化监管的,要做好书式台账记录。
2、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经初加工的散装干货、水产、鲜活类蔬菜、水果等,经营者进货时应索取:(1)能够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的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明;(2)农产品收购或产地证明,或农产品基地出具的证明;(3)进货票据。
牲畜、禽类等农产品,经营者进货时应索取:(1)供货方的主体资格证明,包括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明;(2)检验检疫合格证明;(3)进货票据。其他食品、副食品索证索票参照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要求。
3、农贸市场。从批发市场进货的经营户,应索取供货方出具的销售凭证。牲畜、禽类等按规定应当检验检疫的农产品,还应索取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相关证明。
直接从批发市场外的企业进货的经营户,在购进经企业加工的食品、副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时应索取以下有效凭证:(1)供货方营业执照、许可证;(2)产品质量检验报告;(3)进货票据。
农产品自产自销的经营户,市场举办者应划定专门区域并明示。同时,对经营者的身份证明进行登记备案,对经销的食用农产品实行抽检制度。
现场制售食品的经营户,应建立食品加工制作记录台账,分批次记录现场加工制作食品的情况,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及数量、生产加工时间、原料名称及数量、供货商名称、加工操作人和负责人签名,台账保存期不得少于二年。要建立进货检验记录制度,索要原料供货商身份证明、供货凭证、质量合格证明或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及购销协议。现场制售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在现场醒目位置公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牌、名称、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建立食品添加剂供货商档案,内容包括供货商提供的营业执照、工业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如实记录使用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日期;食品添加剂要用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的专用设施储存;现场制售食品要有标签公示,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实用方法、生产日期、保存条件、保质期。
食品添加剂销售的经营户,建立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销售)票据。不得销售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
对非现场制作的熟食、卤味、酒、油、面、年糕、腌菜等自制食品经营者,先按现场制售要求做好台账,向举办单位报备加工场所地址及联系方式,待县食安委明确监管职责后,再作进一步规范。
中国轻纺城综合市场、立新市场、杨汛桥市场及裕民市场要将市场经营户按上述索证索票要求,录入电子化追踪溯源系统。
(三)强化市场快速定性检测。快速检测体系是工商系统监管食用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各所(分局)要加强对市场检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要加强市场检测点工作考核机制,把发现问题食品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增强检测针对性,提高检测效果。市场检测点每天抽检不少于15个批次,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食品,市场举办单位应当要求销售者停止销售,作销毁处理,并及时向辖区工商所报告。对未设检测点的市场,要综合运用检测车、检测箱加强对上市食品的抽检。
(四)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各所(分局)要加强专项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拒不履行食品准入和经销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对不履行管理责任的市场举办单位也要依法予以查处。尤其是对未按要求建立保存证明货物来源的凭证,未建立进货台账,或未按要求索取有关证明的经营者,要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要按要求进行罚款处理。同时,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转发国家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等市场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加强对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按规定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整治要求
篇8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食品安全管控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流通已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贸市场体系,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该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农副产品现货的集中交易场所,对于大中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供求平衡、物价稳定及食品安全管控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农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小生产、大流通,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发生于生产环节,却爆发在流通环节,农批市场作为主要的流通环节,肩负着重要的食品安全管控责任。虽然农批市场的食品安全管控的范围有限,仅限于在市场内的运营期间,但是市场可以通过对自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及运用,直接对市场经营户销售的农副产品进行严格管控,并且充分利用市场的信息数据通过对市场经营户的商品质量要求而间接引导产地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及质量标准的提升,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内容
1.准入建设
(1)对入场的经营户和农副产品严格执行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入场经营户需向市场监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税务登记证等有效证件,在核准范围内经营;市场监督检查经营户严格执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食品索证索票、进出货检验及经营台帐等工作,实现入场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2)经营户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市场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协议书,明确食品经营要求及安全责任。(3)市场管理人员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上到市场负责人,下到普通管理员,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同时市场建立食品安全管控领导小组,在各交易区域设定食品安全专员,有明确分工,把食品监管工作任务细分到每个交易品种、每条交易街、每一户。
2.日常巡查管控建设
(1)日常巡查。巡查内容主要包括证照齐全有效、索证索票、进销台帐、食品包装储存等。巡查模式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市场各业务部门自查自纠,一户一档巡查登记,对食品安全各类标准化内容进行检查,实时反馈;二是食品质量管理部门每周日常抽查,根据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频率高低对各区域、各品种科学排查;三是每周由市场主要负责人带队现场巡查,对发现的问题以工单形式通知各有关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四是联合政府有关质检部门对市场开展专项检查,根据国家最新食品安全指导要求,规范经营;五是向社会公开聘请义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以消费者的角度对市场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抽查,每月将发现的隐患问题与市场沟通整改。(2)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自建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或引入政府部门、第三方农产品检测机构,24小时不间断对入场蔬菜、水果、肉类、淡水鱼等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匹配到产品的品种、来源、批发商和进货时间等信息数据,每天通过市场电子滚动屏及时对外公布。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计划及信息数据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一年为循环周期,12个月划分的各类蔬果上市时间,结合历史检测数据评估出高危产品、季节性高危产品等,对其加强抽样检测,提前防控;二是收集各类食品安全新闻资讯,对某些问题食品进行专项管控,抽样批次及频率对应增加;三是对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现的某类食品在一周内频繁超标的,将及时在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平台体现,并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控,与政府有关部门共享监控信息,共治共管。(3)舆情管理。市场成立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小组,每天收集各类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资讯汇总分析,对于敏感信息给予重视,报告市场管理层,并针对其要点提前布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主动应对,采取合理解决措施,消除问题隐患,降低风险,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目的。
3.食品安全辅助管控建设
(1)食品安全关系维护。维护的主要对象是政府、新闻媒体、经营户和消费者,方式主要是与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对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回复及解决;对经营户宣贯各类食品安全工作,包括食品风险,违法成本等,告诫经营户切勿以身试法;对消费者开展购物指导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2)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一是对经营户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二是对市场管理员的培训,主要是日常巡查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3)食品安全工作应急演练。每年进行一到两次针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演练,主要是通过舆情管控内容对于高危食品事件进行模拟演习,以掌握处理此类事件的方法。(4)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工具及方法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对于市场检测、生产基地信息综合在市场信息平台上统一运用。
4.食品安全资金筹集建设
(1)市场自筹。建立食品安全专项资金,购置检测仪器及聘请专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工作。(2)政府补贴。食品安全作为社会问题,单靠市场的力量应对远远不够,国家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每年均推出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资金补贴项目,市场可以根据项目有关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政策专项资金扶持。(3)经营户检测需求。经营户在销售产品时需要向采购商和供货商出具有关具备资质的产品批次检测报告,市场可以将经营户的检测需求与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结合起来,既适当减轻了经营者检测费用,同时也有效节省了市场检测费用,并且能起到引导经营者将产品主动送检的作用,促使农产品流通的食品安全把控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海泉.最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实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8.
篇9
一、主要做法:
1、搭建平台,营造行业自律良好氛围。牢固树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意识,立足区域实际,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培训、行政指导“三到位”,深入贯彻食品经营单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积极引导经营者形成加强自律组织建设的共识。为促成自律组织的尽早建成,县工商部门全程参与指导组织名称、自律公约、联合倡议、工作制度等内容的谋划和制定,竭力支持成立了县流通领域食品行业信用促进会,并向全社会发放《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争做依法经营的行业典范》倡议书,要求全县食品经营户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律体系建设,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建设的重任,共创食品安全消费环境。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县流通领域食品行业信用促进会从创立时的27名会员发展到今天的32个成员单位,全县规模较大的食品经销商已全部加入该组织。
2、完善制度,加强自律体系建设。工商局积极指导帮助县流通领域食品行业信用促进会完善制度,指导其通过“履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履行索证索票制度”、“主动销毁不合格食品制度”、“无理由退换货制度”、“积极处理消费投诉”等成员自律十项公约,要求它们制作“无理由退(换)货制度”、“不合格食品下柜销毁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承诺牌上墙,并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今年来,该组织还积极推行“有奖消‘废’”制度,向消费者郑重承诺:如在成员单位购买到不合格食品,除严格依法赔偿外,另外再相应给消费者购买物值的三倍奖励。同时,该局印制了《县食品经营单位进销货登记台帐》、《县食品经营单位无理由退(换)货台帐》、《县食品经营单位不合格商品处理台帐》和《县食品经营单位处理消费者投诉登记台帐》,免费提供给成员单位使用,要求它们对食品的进货时间、来源、名称、数量和发生的退(换)情况及不合格食品下柜销毁情况予以一一记录,并督促成员单位严格实行无理由退(换)货制度、不合格食品下柜销毁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和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以实际行动来扩大该组织的影响力。
3、依托载体,加强食品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工作的难点在于有效控制食品来源。促进会的成员单位部分是批发示范单位和食品配送龙头企业,全县其他食品经营户的食品主要来源于它们的配送。为确保配送食品质量,该局指导信用促进会制定了《食品配送工作程序和承诺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成员单位的食品配送行为,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确保食品消费安全。为把好成员单位的食品货物来源关,该局要求信用促进会成员单位严格审查供应商资格,要求供应商出示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商标注册证、检验报告及相关证件,详细记录每批产品进货厂商、产品批号、销货渠道等基本情况,做到每件产品“可溯源、可追查”,确保了食品流向监控和问题食品追溯的有效性,取得了“管了一个管住一片”的良好效应。同时,为加强食品源头控制,该局以信用促进会为突破口,在成员单位率先推行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与“一票通”制度,进一步统一规范了索证索票凭证,并逐步在全县范围推广,深入推进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
4、同心协作,树立行业整体形象。该局积极支持和帮助信用促进会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创业创新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相互交流食品安全、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各成员单位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增强信用促进会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理念。同时,各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了互查互评活动,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吸取好的经验做法,做到共同提高,形成了“行业自律、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共建工作机制。在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了龙头榜样作用,树立了食品行业整体形象。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县流通领域食品行业信用促进会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示范作用正逐步显现。信用促进会成员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全县食品经营户中正逐步显现出来。如“限塑令”还未实施前,信用促进会成员单位就自发召开会议,作出“限塑”的承诺,并带头自觉执行了“限塑令”。又如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成员单位迅速行动,除自觉做好清查、下柜等工作外,还主动配合工商部门做好对其他经营户的宣传、清查、下柜工作,并实行每天工作情况日报制。在信用促进会的影响下,县内其他食品经营户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两年来,全县未出现因食品质量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投诉案件。
篇10
几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成效明显,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省农业厅也在不断地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绿色食品事业。2006年以来,全省已建设1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7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些示范区的主体绝大部分是获证企业,较好地促进了蔬菜、水果、畜禽、茶叶、食用菌等产品的产业化升级,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三重效益。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福建省“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数共有241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58个、绿色食品475个、有机食品16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全省获证产品总产量已达到120万吨,国内年销售额48亿元,年出口额9600万美元。
(一)获证产品质量可靠。一直以来,我省各级“三品一标”管理机构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在确保认证有效性和加强证后监管等方面下工夫,推行了质量抽检、市场监察、企业年检、产品公告、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等日常监管制度, “三品~标”质量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获证企业中,已有福州润天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在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开设了400多个无公害猪肉连锁专卖店(专柜),年销售无公害猪肉达3万多吨,销售额超过6亿元;南平享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利农农业技术(福建)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在省内开设无公害蔬菜专卖店(柜)100多个,年销售无公害蔬菜2万多吨。获证产品供应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极大地提升了“三品一标”的公信力,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省内有许多机关、大型企业和学校也经常联系省、市“三品一标”管理机构或获证企业,要求配送或供应获得认证的肉、蛋、菜等各类副食品。
(二)示范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三品一标”较之常规农产品生产而言,突出特点是生产经营主体明确,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福建全省获证的“三品一标”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产业化的经营,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比例逐年提高,已占70%左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获证单位也基本都是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人和登记证书持有人都为政府择优选定或新设立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随着“三品一标”工作的不断深入,数量规模的快速增长,“三品一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带动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引导健康消费方面的示范带动功能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效果更加明显。据初步统计,福建省获证企业已占近三年省政府表彰的品牌农业金奖企业的66.7%,占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54.3%,占现有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3.5%,带动组织3万多农户发展水果、蔬菜、禽类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成绩斐然。宣传工作是农业品牌战略必需的重要手段,是“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的整体合力,开拓创新,加大投入,务求实效,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农超对接平台。为了构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快速通道,引导和推进绿色消费,我们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全省认证产品产销对接会,通过新闻会、产销洽谈、看样订货、现场签约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认证企业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卖难问题,为采购商和销售商解决货源质量问题,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建立“中国绿色食品网”福建子网站和“福建农业信息网”农业三品频道,每月编撰一期《福建绿色食品简报》,为市县各级管理机构和认证企业搭建便捷的网络信息交流的平台,受到一致好评,已经成为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重要媒介。三是多渠道开展产品展示。我们借助绿博会、有机食品博览会、农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展示我省“三品一标”工作听取得的成就,加大我省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厂商合作,拓展认证产品商机,使更多的“福建生产”与“福建品牌”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四)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福建省通过不断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三品一标”系统队伍及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了认证、监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逐步完善《福建省农业“三品一标”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年度监督检查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程序,规范了农业“三品”认证与监管行为,强化了各级管理机构的工作有效性。二是加强了检查员培训和管理。为规范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监管队伍的管理,要求各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先培训后获证上岗;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也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各级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由农业部、省举办的认证检查员、监管员培训班,逐步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三是加大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提高认证单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省中心立足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薄弱环节,针对生猪、果树、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与部中心、先正达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其对已获证和新申报企业的内审(检)员、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共培训了企业内检员13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