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补贴政策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房补贴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手段之一,在国家维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引起税收政策的调整,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带来政策过渡衔接的问题;加之我国分税制改革后形成的国地税征管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横向的政策矛盾。因此,笔者从外籍员工住房补贴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新旧政策纵向衔接尚有矛盾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该政策的核心要求是以“非现金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才可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将补贴与工资、薪金合并,一同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外籍员工住房补贴,是不符合上述政策的规定,其补贴不能享受暂免个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现行有效的另一项政策却与之相左。《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外籍职员的在华住房费准予扣除计算纳税的通知》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驻华机构将住房费定额发给外籍职员,可以列为费用支出,但应计入其职员的工资、薪金所得。该职员能够提供准确的住房费用凭证单据的,可准其按实际支出额,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依照这项政策的规定,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外籍员工,只要能够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住房费用凭证,即使其获得的住房补贴是包含在工资、薪金当中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也可以享受免征个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并到工资、薪金里发放的外籍员工住房补贴,能否享受到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呢?依据财税字〔1994〕20号文来看,只有“非现金或实报实销”形式的外籍员工住房补贴才可以免征个税,因此统一与工资、薪金合并发放的补贴是不可以享受免税优惠的。但是如果依财税外字〔1988〕21号文件的规定来看,上述做法完全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由此可见,该项税收政策在新旧衔接的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对于同一个事项对应两个不同的规定,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办税难度,对税法的权威性也造成影响。
此外,为了推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管理、便利行政审批,税务机关会定期清理部门规章和文件,将一些税收政策全文废止或部分条款废止。但是,很多文件废止后没有新的与之衔接的政策出台,造成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的断层现象。实际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往往会继续沿用旧的政策,导致“废止”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落实改革精神;企业对此更是一头雾水、手足无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行处理,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企业纳税风险。
二、国地税征管横向衔接存在冲突
外籍员工取得符合规定的住房补贴的需要向地方税务局进行纳税申报,申报时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上述补贴的有效凭证,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准确认免税。实际操作中,地方税务局会要求纳税人提供本人有效住房合同以及支付住房费用所开具的发票等材料,其中要求纳税人应当如实开具发票,即发票抬头应是住房实际使用者的名称(外籍员工的姓名),这样才属于真实合法有效的凭证,地税机关才能认定该外籍员工享受免征个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这张发票在企业于国家税务局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就产生了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其中的工资、薪金包括对员工的补贴。同样地,在国家税务局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对于税前扣除的费用支出要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凭证,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由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企业法人,所以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支出的有效凭证也应当是反映企业自身发生的交易事项,即发票抬头应是企业的名称,否则就不能作为税前费用支出进行扣除。
所以,在国地税征管的横向衔接上,关于外籍员工住房支出发票的合规性也存在冲突。实务工作中,由于发票抬头的规定很多企业无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相关的住房补贴费用,产生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问题评述及思考
篇2
关键词:住房补贴;合理性认识;完善住房补贴制度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住房补贴是住房保障的一种形式,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其中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是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两个重要资金来源。与住房公积金不同,住房补贴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无住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发放的现金补贴。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国家下拨的建房资金;二单位售房资金;三单位多种渠道筹集的资金。我国住房由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针对住房补贴的合理性和完善措施展开探讨。
一、对住房补贴的合理性认识
(一)对发放方式的合理性认识
目前住房补贴的发放方式存在三种形式:即一次性住房补贴、基本补贴加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等三种形式。从现阶段许多单位对于新进职工的发放现状来看,主要采取的是按月补贴的形式;但部分单位针对高层次的人才,也以住房购买资助的名义采取了一次性住房补贴的形式。单从发放方式来看,本身具有它的合理性。首先,住房补贴作为住房公积金的重要互补形式,扮演了灵活、可变现的功能。其次,有利于实现住房实物分配和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衔接。再就是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相结合,推进了住房补贴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也造成新老职工由于发放方式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二)对住房补贴标准的合理性认识
老职工按住房补贴面积标准计算基本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的合计享受住房补贴,且为一次性发放。新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折算,按月领取住房补贴额,以后随着职称、职务的变动,从变动的次月起按新的职称、职务领取住房补贴。此标准兼顾了享受住房实物分配的老职工和享受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新职工之间负担和受益的基本一致,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且直接补贴到个人名下,满足了职工的福利要求。
(三)住房补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补贴被定性为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用于解决中低收入或贫困家庭基本居住条件的政府财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合适的住房,不仅稳定了社会,也兼顾了社会公平。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住房的实物化分配逐步让位于货币化、市场化分配。此通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住房政策,一为高收入者提供市场化住房,二为中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以及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原有的单位住房分配的福利保障制度逐渐被摒弃,居民的住房问题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市场机制的运作提高了住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住房补贴是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也是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有效条件和必然选择。
(四)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主要联系
1.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在所有权归属上是相同的。职工个人账户中的住房公积金以及住房补贴均归职工个人所有。
2.单位用于资助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相同。这两种资金的来源都是首先立足于单位原有住房基金划转,不足部分区分单位不同性质分别由财政预算拨付或列支成本费用。
3.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基本相同。两者在具体的资金管理模式和使用方向上基本一致。
4.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在税收优惠上是相同的。职工的该两项资金均免征个人所得税。
5.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无房或未达标老职工而言,领取的住房补贴多少与职工何时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
6.在目前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利用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工资及积蓄在内的资金,并通过住房贷款的支持来解决。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是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两个重要资金来源。
以上对住房补贴合理性的认识,不过由于住房市场结构性的失衡,政府还需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住房补贴制度的完善。
二、完善住房补贴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国家监督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住房补贴管理、运作、监管活动进行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和依法制止违法违规问题。住房补贴,要自觉接受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二)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要对各地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解读政策措施,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任的猜测、评论误导消费预期。
(三)提高住房补贴标准。当前的住房补贴标准较低,不能达到职工的购房资本。政府应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实现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可持续的住房补贴标准。对不同收入者区别对待,实现国民平等住房权利。
(四)政府多建一些小户型为主的经济适用房。政府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市场,保障居民需求的同时也平抑了房价的增长。小户型的住房还可以缓解急需住房人员的经济状况,进行平稳过渡,逐步提高住房条件。
(五)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统计工作。对真实的住房价格、建筑面积、房屋租金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出切实有效的房地产指标,指导住房补贴工作的实施。
(六)逐步加以完善税收制度、产权制度和二级住房市场的状况。
综上所述,我国应结合实际,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住房补贴制度,让国家、单位和个人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虹.城市公共住房供应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
篇3
10月27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发出公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第三季度住房补贴拟发放名单赫然在目:腾讯CEO马化腾作为地方级领军人才,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坐拥293亿元资产的马化腾,也可以领取住房补贴。让望房兴叹的普通百姓以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几千万工农大众情何以堪?
据了解,深圳市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享受三种类型的住房补贴。包括购房补贴、购房贴息、租房补贴。深圳去年6月起开始向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腾讯、华为、TCL等知名企业的高管,均在住房补贴名单中。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圳气候现象台、艺术馆、深圳大学、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多名国家公务员或工作人员,均是“奖励”对象。截至目前,共为这些人才发放住房补贴296人次,累计3244万元。对此,坊间存有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住房补贴是深圳乃至全国各地用于吸引人才,奖励科技精英的重要政策。它与马化腾等人的财富多寡没有直接关连。不能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否定他们获得奖励、享受某些优惠的权利。
而大部分网民则认为,已经拥有大量社会财富的高级人才,不宜再享受政府的住房补贴。更多网民表示,深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住房补贴政策不健全。有网民讽刺说。给钱的和拿钱的都不在乎这点钱,但社会效果是很不好的。
它实际上不光是给已经拥有不菲财富的高层高管们锦上添花,更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在精神上“雪上加霜”。一名网民在微博中则写到:“作为一个纳税人,在很多人一年工资都买不到一平方米住宅的前提下,政府还给马化腾这样的超级大富翁发住房补贴。实在可笑。”
笔者以为,这件事争论的焦点首先要弄清楚,老百姓反感的不是反对给科技领军人物相宜的奖励或优惠,他们反感的是,政府有关部门不作具体分析,不分青红皂白,把极少数马化腾这样的超级富翁与其他科技领军人物“一锅煮”,客观上放大“马太效应”的不良社会影响。
住房补贴是国家为职工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而给予的补贴资助,是在住房由无偿分配走向市场化改革之后,为妥善解决职工买房困难而出台的一个补偿政策。它本质上属于调节收入差距的一种行政手段,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再说,住房补贴的财务来源。是由单位或公司的各类资金转移支付给职工的。花企业的钱,社会大众是能够接受的,但深圳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它花的是深圳广大纳税人的钱。而这些钱,本应拿来再分配,补贴给社会上最贫困的人,以缩小日浙扩大的贫富悬殊现象。而现在,却补贴给了坐在财富之巅的富豪们,这完全是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篇4
现状:福州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情况
来自统计表的信息。
数据告诉我们,自中央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以来,福州市的住房供应结构及其演变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1)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1998―2005年全市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占比93.8%,经济适用房占比6.06%,廉租住房(1008套按每套35平方米折算)占比0.14%。相对中低收入群体比例而言,经济适用房与廉租住房市场供应总体不足
(2)经济适用房供应比例持续下降。2003年、2004年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分别占同期商品住宅竣工面积比例仅为0.4%和1.1%,即使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08%,占比仍是低的。同时据福州市房管局统计,在过去几年内,经济适用房共解决8893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相比于福州市的人口,这个数字只是杯水车薪,并没有扭转大多数住房困难户的处境。另据调查了解,建设用地难以落实是福州市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项目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3)廉租房投入相对不足。廉租房政策是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双特困户(经济特别困难、住房特别困难)的住房问题,福州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廉租房政策,几年来投入建设资金约3000多万元,建成642套廉租房,户型面积25―45平方米,另外腾退166套廉租房,共安排579户双特困家庭,但相对于2004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约3000户双特困户来说,这个数字明显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资金来源的制约,廉租房投入相对有限。
(4)住房补贴拉动作用较弱。福州市2000―2004年累计发放住房货币补贴3.23亿元,带动购房资金14.75亿元,仅相当于2000―2004年商品住宅销售额245.5亿元的6.0%,住房补贴对居民购房拉动作用有限。
其他信息。1998年以来福州市先后出台了《福州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福州市经济适用房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等,希望通过较为严格的建章立制来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规范有序发展。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实际执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从供应对象情况看,福州市经济适用房限于家庭年收入4万元以下、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2平方米、具有本市城区常住户口、达到晚婚年龄的中低收入家庭,享受标准主要依据行政或职称级别设定(普通职工享受70平方米,科级为85平方米,处级为100平方米,厅级为130平方米)。但在政策实施中,引起了各方质疑。一是销售对象难以控制。据福州某售楼部经理透露,经济适用房的申购其实很简单,购房户只须提供相关单位或居委会、街道开具的证明,证明其符合相关的申购条件即可。由于居民收入的私密性带来的信息真实性审核困难,加上开发商急于收回成本,于是有的销售方根本不在意买房人的收入高低,只要有钱就卖,致使部分高收入居民,或关系群体轻易获取经济适用住房,这部分人群购房后自住率低,用于出租或上市转让牟利,从而违背了经济适用房政策初衷。二是对政策中规定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合理性有疑义。据某政府要员介绍,2005年福州市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2万元,4万元应该是中等收入3口之家了,按照这一标准,福州市有80%的家庭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因此供需矛盾显而易见。三是对住房享受标准按行政级别确定的合理性存在质疑。福州市经济适用房销售沿用房改政策标准,依据申请人职务或职称级别确定,忽视了家庭人口数量。但经济适用房作为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公共产品,其分配应体现“人本主义”,不应“唯身份论”,若单纯以行政级别确定享受标准,显失公平。
从建筑标准看,为满足不同行政级别供应对象需求,经济适用房建筑标准相对偏大,同时也迎合了开发商意愿。据建设主管部门统计,全省建成经济适用房户型结构比例中60平方米以下占5%,60-90平方米占30%,90-140平方米占60%,140平方米上占5%,部分地方经济适用房存在复式结构(顶楼)现象,与“经济”、“适用”的初衷背离。这里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有开发商为谋取高额利润的道德风险因素。
从销售管理看,销售价格由市房委办和物价局按“八项因素”(包括征地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建安工程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3%利润等)测算上市价格,实行政府定价。但调查发现,为平衡小区建设中政府基础设施投入,部分经济适用房建设后被转为商品房销售,或在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中切块搞商品房开发,相应减少了经济适用房供应量。在售后管理方面,福州市某中心有关人士认为,经济适用房销售时以政策性身份进入市场,退出时却以商业性身份交易买卖,收取的差价补贴仅是象征性的,这也影响了经济适用房的周转供应。财政部门也反映,经济适用房在转手销售时如何补收差价、规费等,目前的规定不合理也不落实,亟需调整。还有政府部门有关人士认为,经济适用房根本不应以商品房身份进入市场。
从招投标情况看,按规定要由政府统一组织,通过竞投标,择优录取有实力、有资质、有信誉的内、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加经济适用房建设,包括规划设计也实行招投标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福州市至今还未实施这一制度。
问题: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十大弊端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全国其他地区的总体实施情况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解。我们认为,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十个方面的弊端。
经济适用房保障目标定位过高。一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规定过于宽泛。当前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适用房保障的目标人群首先应放在低收入者,然后随着资源的增加而逐步扩展到收入略高的家庭。在实际建设中,经济适用房也只占住宅建设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中低收入家庭”这个标准圈定了远远超过地方政府财力所能承受的人群范围,而且过宽的准入标准,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使得一些该由市场解决住房的人群变为政府来解决,财政补贴部分地落到了收入较高者身上,从而违背了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目的和财政补贴的支付原则。二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不明确。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界限、中低收入家庭包不包括中等收入家庭等都没有划分清楚,而大部分老百姓都觉得自己是中低收入者,使得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说起来明确,做起来混乱。
经济适用房供应量无法确定。由于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界定模糊,直接导致了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难以确定。此外,国家确立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三种供应层次,但是这三种住房在住房建设的总量中各应占多大的比例为宜,一直不明确。按照政策的最初设计,经济适用房供应量要占到住房供应总量的70%至80%,而实际上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减少趋势,2004年只有4.61%。若按原设计的供应量标准,这么小比例的经济适用房是远远满足不了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要求的。
经济适用房开发用地难以落实。从客观因素分析,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和项目用地日益增多,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开发用地受成本制约,征地难度大、时间长,从而导致其开发用地的落实难度越来越大。且目前可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均处于偏远的城市边缘地带,交通及配套设施均不完善,既增加了购买者的居住成本,也加大了政府提供配套公共设施的投入成本。从主观因素分析,经济适用房用地是无偿划拨的,免收土地出让金,而土地出让金恰恰又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地方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土地供应不向经济适用房倾斜也就在所难免。而这造成的结果将使经济适用房的后续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对象信息真实性审查难。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对申请对象家庭实际收入难以准确判定。如何确认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对象为中低收入者,仅凭个人的填表或工作单位的盖章是远远不够的,且目前也缺乏专门的机构对个人申报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鉴证。在我国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与税收信息系统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对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对象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即使花费较高的管理成本,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信息的不透明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部分中高收入者混水摸鱼也就在所难免,困扰经济适用房的寻租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难以解决。
经济适用房户型面积失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应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其使用功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即可。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但受各方利益驱使,各地制定的执行标准往往超过这一规定,如福州市按照行政级别确定享受面积,其中厅级享受面积为130平方米。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更是大大超标,多以大中户型为主。由于总价过高,已大大超出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事实上将一些最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群体挡在了门外,而中等甚至中高收入群体成为经济适用房的实际购买者。
政府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监管难以到位。按照规定,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的监管成本存在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开发建设、定价、公示、交易和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这不但偏离了政府的正常职能,而且过高的监管成本直接导致了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监管的缺位,但又找不到低成本的有效监管途径。此外,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直接给了开发商,中间转了几道弯后就有可能“走形”。由于经济适用房是由政府减免地价并核定开发利润率的,一些存在道德风险的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建设监管的缺失,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变相地提高投资回报率。因此,一些经济适用房实际上受到了开发商的“操纵”,令经济适用房陷入了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尴尬境地。
经济适用房售后管理存在缺陷。经济适用房作为政府的福利资源,被购买后成为购买者的完全资产,即使该购买者今后收入大幅提高,也依旧享用政府的福利资源,而上市出让,仅仅补缴象征意义的土地出让金(按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房差价的10%收取),使得政府的福利资源难以得到补偿。经济适用房售后管理规定的缺陷导致了政府福利资源的流失,财政的使用效率因此大大降低。
经济适用房有冲击商品房市场之嫌。政府通过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刻意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导致在生产环节上的双轨制和不公平竞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市场信号,冲击了商品房市场。
经济适用房有悖于我国的福利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低福利保障制度,居民的保障主要通过自身积累,政府仅提供少量的福利保障,在这种制度下,经济适用房是难以成为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主体的,因为由地方政府为社会大多数人群提供经济适用房这种低价住宅,其财力显然难以支撑。因此,实行与我国福利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将是必然选择。
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政策落实难。廉租房政策是与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政策,都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一次性投资大,而资金来源不足,是制约廉租房建设的瓶颈,许多城市因无法落实资金而搁置廉租房计划,即使实施廉租房制度比较好的地区,在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境地。此外,在廉租房的管理上也存在难点,一是租金的收取困难重重;二是廉租户的收入超过了低保线,按规定应退出廉租房,但倘若其不退出,也无法采取强制手段。
对策:实行以租赁住房补贴政策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责,取消经济适用房后,必须采取别的措施达到保障的目的。从社会保障角度考虑,政府应着重解决最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这就需要理念上的突破,需要能够实现住房政策目标和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真正帮助弱势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建议实行以租赁住房补贴政策(廉租房政策中的其中一种办法)为主的住房政策,同时取消经济适用房政策和廉租房政策中的其他办法。通过发放租金补贴形式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按“人头”实行租金补贴,不仅避免了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缓解政府土地与住房供应压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活跃租赁市场,也有利于住房保障对象在房屋租赁市场自行选择居住地点与标准,方便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实行租赁住房补贴政策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美国住房政策的着力点和住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凡家庭收入未达到所在地区家庭平均收入80%者,可以申请住房补贴。住房支出超过收入30%时被认定为过度消费负担,并以此为参考对住房需求者进行补贴。对没有能力购买住房的,政府划定低水平保障线,低于保障线的家庭,在租住房时,政府直接给承租人发放30%左右的租金补贴。在培育房屋租赁市场中,政府鼓励租售并举、合理搭配,城市居民根据家庭收入、就业等情况自由决定买房或租房。瑞典自1948年起开始实行住房补贴制度。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给退休人员的,全国大约有30%的退休人员从住房补贴中受益。另一种是给低收入、多子女家庭的,当住房租金、收入相同时,孩子多的得到的补贴多,子女多的家庭住房纯支出要比子女少的家庭少;收入多的家庭,租金补贴少,住房纯支出多。
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租赁住房补贴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实行租赁住房补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实行货币化补贴需要一定金额的货币支出,在地方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该项政策能否最终走下去,资金问题是关键。由于低收入者租赁住房补贴属于社会最低住房保障范畴,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设立租赁住房补贴基金,其资金来源可考虑以下渠道:一是将低收入城镇居民租赁住房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央或省级财政可根据下一级财政收支差异考虑分担适当比例的住房补贴支出;二是将经济适用房计划指标用地的拍卖收益和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直接转为租赁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三是对现有土地出让金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四是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提取;五是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包括出售现有公房等收入;六是现有公房租金收入;七是考虑发行住房保障福利彩票;八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住房保障提供捐赠和资助。
建立健全租赁住房补贴政策管理体系。经济适用房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当前公共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租赁住房补贴政策过程中,应出台管理条例,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流程。
(1)合理界定租赁住房补贴的对象。实施货币补贴,同样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与经济适用房一样,首先要解决的是“寻租”问题,关键是确定补贴对象,应确定一个合理的实施租房货币补贴的人群范围。为解决人人有房住的问题,除了买得起或租得起商品房之外的所有低收入人群,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都应界定为补贴对象。具体条件可规定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划定的租赁住房补贴线、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的“双低”人群。
(2)合理划定租赁住房补贴线。根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上一年度住房租赁平均价格以及住房保障面积来确定租赁住房补贴线,其计算公式为:租赁住房补贴线=最低生活保障线+上一年度人均住房面积×60%×上一年度住房租赁平均价格。家庭人均收入与租赁住房补贴线的差额即为补贴金额,但最大不得超过租赁住房补贴线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差额,因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属最低生活保障范畴。以福州市为例:该市目前执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人均210元―230元/月(前者为多户人口,后者为单户人口),2004年该市住房租赁月平均价格约为7元/平方米,福州市统计公报公布的2004年该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9.29平方米,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出福州市租赁住房补贴线为人均291―321元/月,人均月收入低于该补贴线的家庭均可申请租赁住房补贴。
(3)明确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租赁住房补贴政策应纳入社会保障管理。现行的廉租房政策一直是附着在民政部门的“低保”体系中的,借鉴这一做法,租赁住房补贴政策的实施和管理职能应归口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借助其低保管理的经验,减少管理成本。管理机关主要职责:对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需求状况,建立保障对象档案;对补贴线进行测算,及时公布;制定审批标准,承担具体审批与发放工作;对已经享受了租赁住房补贴的居民,应对其收入和资产变化情况进行连续的监控,根据其收入变化情况,相应调整补贴金额。
(4)加强资格审核。对租赁住房补贴实行申请审核制,由申请租赁住房补贴的低收入者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租赁住房补贴审批表”,在管理机关进行预登记,并接受家庭收入和资产审查。管理机关结合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网络公示、系统查询等手段对申请人真实性进行审核。
(5)强化法律保障。只有通过立法,为租赁住房补贴政策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才能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可比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予以立法管理,明确住房保障标准与条件、申请对象资格的公示与监督、管理机构职责与行为规范以及故意骗保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对于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租赁住房补贴,享受补贴期间收入提高不告知管理机构,以及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等行为给予惩处。
篇5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国有企业制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国有企业性质,推行住房制度深层次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沉重负担,难以负荷但又责无旁贷。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严重阻碍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所以,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将住房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改革是真正实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遗留问题
(一)公房出售的遗留问题
国有企业公房出售问题是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国有企业对职工进行公有住房配给,房改初期,企业按政策规定将公房出售给职工,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职工出于某些原因将公房转租出售,在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公房归属问题就成为阻碍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公房出售的遗留问题造成的后患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难。随着我国住房环境不断优化,职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住户追求服务更加全面的物业管理。虽然国有企业职工小区实行商业管理模式,也尝试采用市场化物业管理模式,但由于住户多为老职工,观念比较陈旧,对市场管理模式存在质疑,业主和物业难以达成一致,造成物业管理困难。二是消费观念落后,由于住户更加依赖原单位和政府管理,使得物业管理也过度依赖政府,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也是国有企业住房改革面临的问题;三是市场化物业管理自身不足,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多?N因素决定的,如计划经济时代吃皇粮服务的惯性依赖思想认识,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硬件设施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成为当前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落实的重要问题。
(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遗留问题
过去国有企业住房补贴政策不够完善,住房补贴方案落实不到位、住房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等,使得国有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存在补贴方案推广不全面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国有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出现矛盾,就对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深入探讨国有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遗留的问题,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住房补贴方案落实不到位
在落实住房补贴方案时,企业并没有完全按照住房补贴标准对职工实施补贴,住房补贴标准完全脱离实际,使得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对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用。
2.住房补贴标准低于实际物价水平和房价水平
国有企业落实住房补贴制度时,由于住房补贴标准低于实际物价水平和房价水平,没有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补贴标准,使得很多国有企业职工面对极高的房价压力,激化了国有企业职工矛盾,对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以经济适用房为主
近年来我国推行经济适用房,将经济适用房价格作为国有企业职工住房补贴的参照标准。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国有企业经济适用房标准作为住房补贴标准是不科学的。主要因为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与经济适用房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平衡,经适房是面向中层收入社会层,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职工的生活需求。再加上人们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不信任和地方政府追求利益停建经济适用房,都对我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形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作用。
二、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应对对策
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深层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针对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遗留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就可以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公房出售遗留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公房出售遗留问题,现阶段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必须从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选择合理的售后公房管理模式。
1.完善公房物业管理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是落实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由于公房出售的问题集中在物业管理上,要解决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出台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物业管理进行严格的规定,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自然而然可以为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对于建立健全的公房出售物业管理法律法规,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业主委员会运作的有关法规,业主委员会主要是由全体业主选举产生,直接代表业主的利益。对业主委员会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业主委员会配合物业管理部门开展管理工作,就可以有效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第二,明确业主、业主委员会、原产权单位以及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从相互间协调配合,促使公房出售物业管理有序开展。
2.选择合理的公房售后管理模式
对于选择合理的公房售后管理模式,要求依据时展潮流和市场经济特征,改变业主的意识,提高物业业务的自觉性 ,使物业管理公司可以有更加充足的资金进入售后公房业务管理流域,从而改善物业服务质量,为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提供充分的保障。主要是按照以往物业管理模式,职工依赖原产权单位提供的物业管理,缺乏足够的资金,使得物业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现阶段提高公房售后管理水平,更应该由业主自行选择服务优的物业单位进入并进行管理,从而真正满足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基本需求。
(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遗留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住房分配货币化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住房补贴方案落实不到位、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以及住房补贴标准低于实际物价水平和房价水平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为此,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必须条理清晰地解决当前国有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遗留下来的问题。
1.厘清问题,调动员工积极性
国有企业住房分配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稳定员工心态,调动工作积极性。针对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遗留下来的住房分配货币化问题,首先必须理清问题,作为改革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有目的性的调整住房分配政策,将住房补贴转移到对现有职工的补贴上,预防一次性补贴带来的资金压力,努力改善住房条件,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住房补贴标准,对职工进行住房补贴,避免不统一补贴带来的问题,最大限度弥补国有企业住房补贴制度中的不合理部分,从而确保国有企业住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2.公房分配公平公正
由国有企业对现有职工的住房情况进行全面地调查,根据职工的经济能力和市场经济情况决定职工住房类型,达到公平公正。国有企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橹肮ぬ峁┪榷ǖ姆吭矗?避免激化职工矛盾。同时,在推进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对住房补贴标准的完善,即要求国有企业依据市场物价情况和收入标准,适当改变住房补贴标准,最大限度满足职工住房需求。国有企业在解决住房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补贴资金来源,确保国有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顺利实施,从而推进我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稳步进展,真正实现我国国有企业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篇6
一、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住房补贴计算参考基数欠合理
首先,以经济适用住房价作为参考基数欠合理。住房补贴系数40.94%是参照1999年全国平均经济适用住房价2300元/m2制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军队人员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非常困难,大多数复转和军队在职人员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获取自有住房的。其次,以基本工资作为指标因素欠合理,1985年以来,随着历次军人工资改革,军人工资中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以基本工资这一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货币收入作为住房补贴的计发基数出现了偏低的问题。以一名2007年转业的22年副团职干部为例,按规定的计算方法所能拿到的住房补贴在11万元左右。而根据我国城市目前的房价标准,以三类城市中等房价3000元/平方米为标准计算,正团职转业干部若按7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标准购买住房,需要21万元,而退役时发放的住房补贴只占其中的二分之一左右。虽然有部分军人家庭有条件拿出这笔资金,但由于军人家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军人家属就业困难,特别是军属下岗、失业的仍占一定比例,相当一部分军人家庭拿不出这笔资金。
(二)没有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
2000年1月起,军人住房补贴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存入个人账户,到军人申请购房时将累计金额一次性发放,但这其中并未考虑每年物价浮动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指数为3.4%,按这个比例,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每年要下降2.68%左右。而根据目前国家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银行的储蓄利息远远达不到平抑物价上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账户中的住房补贴在几十年后较大程度的贬值在所难免。当然,军人工资也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调整,但调整标准既不会超前于物价水平,调整时间也不会是每年一次。所以不对军人工资的自动增资机制进行改革的话,住房补贴乃至军人待遇整体水平势必都将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住房补贴“挂账空转”存在弊端
现行的住房补贴采用“挂账空转”的方式存在弊端:其一,个人住房资金账户如同个人在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一样,已计入账户资金属于个人财产,不计利息挂账空转,无形中造成了资金的贬值(1999年12月的10万元到2007年12月按照2.25%的低利息计算就损失了18000元)。其二,导致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引不起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的重视,始终有一种“现在挂账空转、退役时再计算准确就行了”的认识误区。
二、加强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灵活的住房补贴系数
军队应利用国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统计技术,定期统计出当年全国各地房产价指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全国各地的系数标准,中小城市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程度划片测算其计算系数并定期公布。全军各级财务部门按照下发的住房补贴系数。结合各单位人员所享受的住房面积、职级,计算出住房补贴数额,从而达到使军人享受的实际住房补贴与现实房价保持一致或保持某种合理的比例的目标。对于地区住房补贴的设置也要在完善其享受范围的基础上,准确测算特殊地区的实际房价采用同样的计算模式予以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军住房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今后军队人员购房方式绝大多数是购买商品房,因而制定住房补贴系数时房价标准应以商品房价格为宜。
(二)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住房补贴的结构设计与人的工资待遇密切相关,军人的基本工资是住房补贴的计算基数之一,应当充分考虑缩小和消除军地收入差距,建立科学合理的军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实现军人工资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增长。应当考虑对军人工资机制进行创新,合理确定军人工资总体水平。要完善军人增资机制,使军队干部收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而增加,并使工资增长速度略微高于国民收入增幅和物价上涨幅度,保证军人享受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合理的增资机制形成时,以工资为计算基数的住房补贴才能够实现同步增长,军人的购房能力才能够得到切实增强。
篇7
关键词:深化;住房货币化;分配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自1998年实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住房货币化分配。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住房由国家或单位建设,分给职工家庭居住,职工支付低租金。这种住房供应形式当时统称为分配。10年过去了,社会环境、住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当时环境设计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出现了许多难以逾越的“门槛”,需要更加完备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
一、住房货币化分配遇到的问题
1.住房分配与劳动收入分配相交错。住房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与劳动收入分配制度交织在一起,承担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改革的职能。按照住房是一种劳动分配的理论依据推理,需要在改革中对原“分配不足”给予补偿。住房的“分配”,成了劳动分配的表现形式,不但要承担将来新制度的成本,还要承担历史制度欠账的成本。1998年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行“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对原有公房按成本价向原住户出售;对新建住房,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向职工供应。还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将老职工和新职工区别对待,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时间点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已“分配”了公有住房的,购买公有住房;分配的住房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发放未达标补贴;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供应经济适用住房。
2.住房分配与住房供应体制相关联。住房货币化分配实际上是一个与住房供应体制有关的问题。当年的政策设计是“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住房供应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住房补贴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为基准。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政策设计,是使职工家庭有能力购置住房,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调整,加上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原政策设计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以“买得起”为准则设计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在快速上涨的房价面前左右为难。
3.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企业的住房补贴建立在企业自主决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方式多样,方案自选,民主决策,稳步实施”。其目标是“给个人的住房实物分配方式,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理顺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服务”。绝大多数企业“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的数量越来越少,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的公益金盈余数量不大,很难核定“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进而核定应该转化为住房补贴的额度,老职工的住房补贴无法落实。而对于新职工,企业的工资核定机制并不考虑工资中应该有多少“住房含量”。
二、住房货币化分配需深化
将住房的分配(严格意义上应该是住房供给)与劳动分配联系起来,也是当年为在工资较低的条件下实现住房商品化所寻找理论依据。然而,其基本思路仍然是将住房等价折算成货币,从实物分配转向货币分配。尽管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已经停止,尽管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调整为低收入家庭,但在绝大多数城市,转为“职工住房”,或者是专供企业职工的经济适用住房,从来没有停止建造过。
由于住房是一种转化了的“劳动分配”,异化成“劳动收入”,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劳动报酬与个人是不是已经拥有住房没有关系,已有的住房是不是已经满足居住需求也没有关系,有房的职工不能放弃“劳动报酬”,低价住房的供应范围扩大也是很难避免的了。
也正因为住房代行了劳动分配的职能,职工的住房只能越建越大。早期建的住房,离城市中心区比较近,价值量较高;后期建的住房,离城市中心区越来越远,价值量逐渐降低。同样职务的,购买后期建的住房,同样的面积或得到分配就会低得多。为了平衡劳动分配,只能把住房面积逐步扩大,否则就会出现分配不公。1998年停止了住房福利供给,是城镇住房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没有根本解决住房分配的问题,只是将住房的分配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表现。职工对于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应通过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解决;另一方面应通过控制住房价格过快增长,以经济政策保证住房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去解决。
面对当前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基础上,站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前提下,把国有企业职工住房制度改革作为保障职工利益、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创新住房货币化分配机制,才能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三、进一步完善住房货币化分配
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首先要转变住房的供应方式;通过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用单位缴交住房公积金的部分,增加职工实际的工资收入(或者可以把它表述为增加了职工工资中的住房含量);根据房价和企业效益来完善职工住房补贴方式。
1.转变住房供应方式。原来的住房低租金福利分配制度中的分配,并非指劳动分配,而是指住房的供应方式,在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初期被赋予了劳动分配的含义。准确含义是,从政府或单位向职工直接供应低租金的住房(因为供应不足,总的有先有后,所以称之为分配)改变成发钱,适当增加职工适应住房商品化的支付能力,使得因住房资源不足而被少数职工优先占有,改变成相对公平的货币形式的供给,最终过渡到劳动分配。住房分配货币化分配的还是住房,无非将住房折算成等额货币,由职工到市场上去购买住房。现在应该有条件重新思考,在新的劳动分配体制下推进住房政策。职工关于住房支付能力,应该主要体现在工资增长机制中。
2.扎实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要求各类企业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工资比例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不再与“房价收入比”挂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纳入正常的补贴机制动态调整,住房补贴应当与住房标准脱钩。实行按职级计算补贴差额的方法,不再将住房折算成等额的货币分配,更不应该将达标作为住房货币化分配的目标。
篇8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中低收入家庭。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货币补贴,是指通过变建设用地划拨供应为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变定向购买住房为市场化选择,变分配经济适用住房为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
第四条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房管部门”)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统计、监察、审计、物价、民政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货币补贴方式。先购后补,不购不补。
第六条购买住房实行市场化选择。经市房管部门审核批准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购房户,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上自主选择购买住房(新建商品住房、二手房均可,平房除外)。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货币化,为经济适用住房补贴资金的来源,其组成为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净收益金和其他政策性优惠资金。
第八条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经济适用住房年度计划,对经济适用住房用地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所得净收益金和其他政策性优惠资金,由市财政专户管理。市财政部门根据市房管部门的相关手续,定期将经济适用住房补贴资金拨付到市房管部门经济适用住房补贴帐户。
第九条市房管部门会同财政、统计、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居住状况、收入水平和土地净收益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关于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确定每年度经济适用住房用地规模、补贴户数、补贴标准,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年度经济适用住房计划货币补贴户数和每户补贴标准的计算方式:
经济适用住房补贴户数=经济适用住房批准用地规模×容积率(1.5)
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标准(85平方米/户)
经济适用住房每户补贴标准=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出让净收益金+其他政策性优惠资金
经济适用住房补贴户数
本公式中,经济适用住房批准用地规模为前三年经济适用住房用地控制规模的平均值;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出让净收益金为前三年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出让净收益金的平均值。
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发放应按照申请户的困难程度,分期发放。优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中的无房户和未购买过政策性住房(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集资合作建房等)的住房困难户。
第十二条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家庭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市区常住城镇户口(含符合当地安置条件的军队人员);
(二)上年度家庭收入在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中低收入标准线以下;
(三)自有产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平方米(含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
(四)申请前五年内没有转让过住房的。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一)申请。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家庭,应当向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提交下列材料:
1.《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
2.家庭成员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家庭现住房屋和其他房屋的所有权证或承租证原件及复印件;
4.家庭收入情况证明。
《审批表》格式文本由市房管部门制作,申请人可在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所在单位领取。
(二)核实、复核。
1.在单位申请的,由所在单位对申请人的住房及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应当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连同本条(一)项所列证明材料报市房管部门。
2.在街道办事处申请的,由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住房及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应当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连同本条(一)项所列证明材料报区政府或高开区管委会,由区政府或高开区管委会复核并加盖公章后报市房管部门。
(三)审批。市房管部门对符合补贴条件的予以批准,并配发补贴资格号。当配号户数等于或少于计划补贴的户数时,市房管部门可直接向社会公示;当配号户数多于计划补贴的总户数时,公开组织轮候摇号,经公证机关公证后,将摇号确定的补贴户向社会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本年度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对象,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证》(以下简称《补贴证》)。
(四)领取购房补贴。购房户凭居民身份证、《补贴证》、当年度新购住房证明,到市房管部门领取购房补贴。
以上核实、复核、审批及公示的期限均为十五日。
对公示有异议的,由市房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通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补贴证》有效期为一年。申请人在有效期内未购买住房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资格。如需要时,应当重新申请。
第十五条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所购房屋,由市房管部门在《房屋所有权证》上加注“经济适用住房”字样。该购房户不得再申请补贴或购买其他政策性住房;五年内上市交易的,应当如数退还原经济适用住房补贴。
第十六条对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的申请人,除追回补贴外,无工作单位的,五年内不准再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行政处分。对出具虚假证明、把关不严的单位,有关部门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对经济适用住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收受贿赂以及挪用或改变资金用途的,应根据违法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经费从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出让收益金中列支。
篇9
第二条本市行政辖区内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根据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廉租住房保障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的规定,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住房状况,我市廉租住房面积宜控制在每户50—60平方米之间(人均14平方米),以一户二室一厅一厨一厕为主要户型。楼地面和内外墙粉刷全部为普通标准。
第四条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
本办法所称租赁住房补贴,是指市、县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发放补贴,由其到市场上租赁住房。
本办法所称实物配租,是指市、县政府向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直接提供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
本办法所称租金核减,是指产权单位按照市、县政府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已承租公有住房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给予租金减免。
第五条市政府成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市、县建设局负责本辖区廉租住房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市建设局负责安康城区廉租房建设选址规划、设计、招标、工程质量监督等工作。
市、县房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工作。市房管局具体负责安康城区廉租住房建设的报建、施工管理及廉租房的配租、管理工作。
市、县发改委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的立项审批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的审核、划拨工作。
市、县区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资金筹措和监管工作。
市、县区税务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有关税费的核减工作。
市、县区物价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核定工作。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由维修费、管理费两项因素构成。单位面积租赁住房补贴标准,按照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差额计算。
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保障条件的制定和保障对象的审查工作。
市、县区公安消防、供电、供水、有线电视等部门负责本辖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的功能配套工作。
第六条市、县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基本条件为:
(一)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居民;
(二)城镇领取社会低保的居民;
(三)城镇无住房的居民;
第七条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资金的来源,实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市、县区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廉租住房补充资金。
(三)社会捐赠的资金;
(四)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八条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资金由市、县房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根据现有廉租住房资金的实际情况和本级财力提出廉租住房年度资金需求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列入年度预算,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房地产管理部门按照计划,专项用于租住房补贴的发放,廉租住房的购建、维修和物业管理等,不得挪作他用。安康城区廉租住房财政预算资金实行市区共担。市财政承担廉租房建设所需资金,汉滨区财政承担城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货币补贴和租金减免所需资金。市、区财政根据廉租住房资金需求计划将资金划入安康城区廉租住房资金专户统一管理。
第九条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以收购现有旧住房和直管公房改造为主,并按住宅小区商品房建筑面积的8%提供廉租用房。实物配租应面向符合条件的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及其它急需救助的家庭。
第十条新建廉租住房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新建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免收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登记费;
(二)新建廉租住房免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定额管理费、墙改费、统筹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道路占用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除本条(一)、(二)项外,其他收费减半征收;
(四)廉租住房收入免征房产税和营业税;
第十一条房管部门购买个人居住超过五年(含五年)的普通住房作为廉租住房,免征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
第十二条租赁住房补贴发放和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分配实行申请、审核、公示、登记、轮侯制度,其程序为:
(一)申请
申请人持书面申请报告、身份证、户口簿、婚育证明、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或单位出具的住房情况证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最近一年,如有孤老、烈属、下岗、残疾证明的应同时提交),向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
(二)审核
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办事处)会同县区民政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社区(居委会)调查情况和初审意见进行复查核实,签署审查意见后,报市、县房管部门。
市、县房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在15日内完成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廉租住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领导小组专题审定。
房管、民政部门及城区所在乡镇政府(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进行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三)公示、登记
经审定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日。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登记,并将登记结果予以公示。
(四)轮侯
经登记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对于申请租金核减的家庭,由廉租住房产权单位按照规定予以减免租金;对于申请租赁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的家庭,由市、县房管部门按照规定条件排队轮候。
>
市、县房管部门应当根据轮候顺序,对申请人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并将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和配租廉租住房的结果予以公布。
在轮候期间,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申报;经审核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取消轮候资格。
第十三条经市、县房管部门确定符合租赁住房补贴条件的家庭,可以根据居住需要选择承租适当的住房,在与出租人达成初步租赁意向后,报房管部门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方可与房屋出租人签订廉租住房租赁合同。房管部门按规定标准向该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并将补贴直接拨付出租人,用于冲减房屋租金。
经市、县房管部门确定可配租廉租住房的家庭,应当与廉租住房产权人签订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廉租住房承租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缴纳租金。
第十四条建立健全廉租住房退出机制。享受廉租住房待遇的最低收入家庭应当按年度向房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变动情况。房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政、公安、城区所在乡镇政府(办事处)等有关单位对其申报情况进行复核,并按照复核结果调整租赁住房补贴或者廉租住房。对家庭年收入超出当地最低收入标准的,应当取消其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停发廉租住房补贴,或者在下一年度内收回廉租住房,或者停止租金核减。
提供实物配租的廉租房住户,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不符合廉租房保障条件且在合理期限内拒不搬离的,产权管理单位可依法予以强制搬离。
第十五条廉租住房申请人对房管部门的审核结果、轮候结果、配租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房管部门申诉。
第十六条最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时违反本规定,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由房管部门取消其申请资格;已获取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退出廉租住房并补交市场平均租金与廉租房标准租金的差额,或者补交核减的租金。
第十七条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承租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房管部门收回其承租的廉租住房,或者停止发放租赁补贴,或者停止租金核减:
(一)将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的;
(二)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
(三)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居住的。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房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廉租住房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对已批准的廉租住房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关键词】 高校住房 管理 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伴随着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货币化的进一步实施,一个崭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建全与住房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住房管理机制。
一 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的回顾
住房是人们赖以栖身的根本条件,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每个社会成员是否能够“居者有其屋”,这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服务的理念水平和管理能力。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不足、建设数量有限,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住房分配一直是个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受到了改革的巨大冲击,高校住房制度的变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的弊端愈益突出,全面推进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的精神,国家的房改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国家房改政策和目标已经基本明确,高校进行住房分配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住房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分配体制,停止住房福利分配,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初步实现住房货币工资分配的改革目标。取消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是实现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二 高校住房管理改革中的问题
随着房改深入发展,全国高校的自管住房大量出售,职工个人在住房消费中的投资比例逐步加大。货币化分房的实施,住房的产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原有的行政型、福利型的住房管理模式向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住房管理体制的转变已成必然。但是,高校住房管理体制转变过程中仍将遇到许多困难。
1、思想观念上的转换需要过程。行政事业型的住房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一些教职工思想还停留在福利型的管理体制,对市场经济下的住房管理体制认识不足,要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机制之路,广大教职工的观念一时难以接受,对新形势下的住房管理体制的实行有抵触情绪。
2、住房管理基础薄弱。由于房管部门长期以来执行行政性、福利性的住房政策,以低租金和国家补贴养房建房,造成资金不足,失修失养,超期运转的旧房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高校在住房制度改革转换期间对旧的住宅小区的公用设施、公共部位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维修改造、集资兴建。同时管理人员和管理手段也跟不上转制后新的住房管理形式要求。新的住房管理体制运行,绝大多数工作岗位要求政策性强、信息化程度高、反映迅速,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增添必要的房产管理设备,为新的住房管理体制提供必要支持。
3、住房交易、出租现象严重。教职工校内住房通过房改政策购买后已经取得了所有权,从法律角度来说具有处分权和收益权,教职工在房改后几年间个人情况又产生了一些变化,对住房的需求、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新的要求。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教职工一般都能通过购买商品房、参加配偶方建房等途径获得二套以上的住房,必然导致部分职工将校内分配的福利房或房改购房出租、出售。用通常的住房管理手段来制止房改房出租和出售行为基本上没有政策依据,限制校内福利房的出租和房改房交易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必然这给学校的整体发展,给校园环境的建设,给住宅小区的治安管理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住房补贴矛盾突出。自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后,住房货币化分配是解决住房矛盾的唯一出路。高校目前多数教职工住房不达标、部分教职工无房,对差额面积部分实施住房补贴所需的资金额度较大,在目前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不能完全配套的情况下,靠高校自身的财力一时难以兑现。即使部分高校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也因资金额度有限收益面较少,实施住房补贴的难度较大。
5、物业管理问题。高校住房出售后,产权关系发生了变化,其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尽快建立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后与产权多元化格局相衔接、相配套的高校物业管理机制,不仅是广大教职工的迫切愿望,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方向,更是高校传统的房地产管理由行政福利型向市场自主经营型转变的唯一途径。
三 建立与住房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住房管理机制
住房制度的改革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运作的,高校在这样的形势下,结合本校的特点,积极与稳妥的在政府属地政策的指导下,对住房分配货币化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与住房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住房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是高校住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宣传,转变思想。许多年青教职工的思想还明显滞后,认为进校后学校就应解决住房问题,学校安排的宿舍应当是一种福利性的教工住房,只应收取象征性的租金。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住房改革政策的宣传,推动转变教职工思想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2、合理配置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停止实物分房、开始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关系到高校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校新教师大量增加、人员流动比较多,教职工的职务、职称等,发生着动态性的变化,因此要建立健全职工与住房货币化分配有关的动态档案。此外,由于房改政策是通过房改工作人员传达到广大教职工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房改的好坏。所以必须合理配置人员,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岗位培训吃透房改精神,加强与本地区各高校住房管理人员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加强高校住房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高校的住房进行管理,是适应高校住房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积极开展高校房地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集成,建立住房管理改革的相关平台,用于政策精神、下发通知文件;建立教职工住房情况数据库、开发住房补贴动态管理软件;建立教职工公积金、住房补贴查询系统,住房管理论坛等。
3、建立周转房的使用管理体系。高校的周转房是有效解决新进人员的住房安置过渡的方法之一。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房源中划出一定数量的住房(成套的宿舍或公寓)作为专用的周转房,在房屋的使用范围上加以明确。管好用好周转房,围绕出台周转房的各种条例和规定时,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周转房的流转功能。
周转房实行协议管理的办法,协议期内住房补贴和公积金按规定照常发放,按照使用年限不断地提高周转房的租金,迫使周转房使用人在3-5年内主动退出公寓,走向社会去购买商品房或租住住房。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周转房管理条例,使新进教师过渡安置的住房不断周转变化,向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是解决新进人员住房安置问题的良方,也是各高校继续推进住房货币化一个重要的保障措施。
4、筹措资金,实施住房货币化政策。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形式有序地解决高校教职工住房需求,改善居住条件,是实现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办法以后,教职工解决住房主要由个人购买。购房资金来源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住房补贴。住房补贴包括:租金补贴、购房补贴、工龄补贴。高校房管部门应尽快落实住房分配的资金来源,住房货币分配的启动与调整住宅租金制度同步。
5、加强管理,避免学校住房流失。高校中有许多出国调离人员将其住房转让、出租他人,还有许多非在编人员仍占据学校的房源。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加大清房力度,对一些不合理的用房进行了清理整顿,清退不合理占房,个别疑难问题诉诸法律解决。
为了避免学校住房流失,高校向教职工出售住房时,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中,对购房者未满服务年限擅离教育岗位的加入所售房屋所有权的限制条件,为学校对购房者未满服务年限按原价收回其住房提供法律效力的依据。实践证明,这种处理购房者未满服务年限擅离教育岗位人员的住房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6、进一步完善住房物业化管理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是高校房管部门转换管理体制的最主要形式,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服务性的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教职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建设和规划,住宅区管理交由以教职工代表的业主委员会委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使广大教职工逐步树立起有偿服务的思想,变学校无偿为职工承担物业管理有关费用为向产权人(使用人)收费,使教职工住宅物业管理部门完成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罗志良. 姜晓刚.《通过市场机制改善和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 高校后勤研究》,2004,(增刊1).
[2] 尹勇.《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