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由来介绍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庆节的由来介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到时候我们学校就要放假了。那同学们知道国庆节的由来吗?现在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在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国庆节”。
我还在电视里看到了解放军叔叔为了祖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战场上不怕日本鬼子,用他们的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且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们都放假回来了,和家里人团聚在一起,过这个愉快的节日。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国庆节”,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一个美好的假日。
篇2
一、主题导引:
从古到今,爱国主义一直是永恒的主题,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一种深厚情感,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因此,本次活动意在通过绘画、儿歌、歌曲、游戏等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加强对祖国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萌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的骄傲和自豪。
二:环境创设:
(一)室外环境(走廊):长卷画《我们是一家》材料:布条、卡纸、彩笔、剪刀。
(二)主题版面:1、以安全为主创设《假日安全我知道》
2、以民族、习俗为主创设《中国之最》
(三)室内环境:1、在室内悬挂各个民族习俗的图片(特产)。
2、悬挂自制的五星红旗、服装、乐器。
3、悬挂中国地图,引导幼儿了解祖国的伟大。
三:区域活动:
(一)线描:《青花瓷》:材料:硬的白色卡纸、蓝色记号笔
(二)线描:《中国结》:材料:小型碟片、红色记号笔
(三)水粉画:《不一样的京剧脸谱》:材料:吹好的气球、报纸、白乳胶、不同颜色的水粉。
(四)美工:《北京天安门》材料:各种衣服上的挂牌、素描纸、剪刀。
(五)手工:《五星红旗》材料:立体的五角星
(六)抽象画:《假日旅行记》材料:素描纸
(七)美工:《我给祖国妈妈过生日》材料:卡纸、刮画纸
(八)水粉:渲染《我设计的丝巾》材料:宣纸、水粉
(九)创意:《我设计的民族乐器》材料:各种小型盒子、一次性纸杯、大碗面盒等等。
(十)益智区:拼摆《中国地图》
(十一)创意:《我设计的民族服装》布条、报纸、剪刀、各类包装纸。
(十二)泥工区:《特产小吃》材料:橡皮泥
(十三)积木区:搭建长城
四:家园互动:
1、 通过看电视、上网、图书等形式,让孩子欣赏、了解祖国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习俗、文化,向幼儿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节日习俗。
2、引导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幼儿一起自制一些不同民族的特色小吃。品尝特产。体验一下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3、收集不同民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图片、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和书籍,首都天安门的照片、图片和录像片,与孩子一起欣赏,并认真回答幼儿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伟大的祖国。
4、利用书报、网络、参观市博物馆等方式,扩展幼儿对祖国过去和现在的了解,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在家中利用废旧物品和幼儿自制一件民族的服装(自选一个),带到幼儿园中。
@6、在家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民族的特产小吃,带到幼儿园中一起分享的吃。
五:集体活动:
(一)了解十月一的由来,以及国庆节成立的时间。
(二)知道祖国有不同的民族(56),每个民族的不同(衣服、特产小吃、注意的事情)
(三)绘画:《祖国真美丽》
(四)了解祖国的特色(青花瓷、脸谱等等)
(五)儿歌:《我爱国庆节》《我的家》
(六)知道祖国最基本的知识:
1、祖国的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主题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3、国家的特征代表:《五星红旗》
4、祖国的首都:北京
篇3
说到创业灵感的由来,“大掌柜”说纯属偶然。2003年国庆节之前,老师告诉他,首都时代广场有个促销活动,顾客买够一定金额的商品,就可以得到一件现场绘制的T恤,问他愿不愿意去画,李震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当时很多顾客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还有一部分感兴趣的顾客问能不能亲自画一件。“活动结束我就想,既然这么多人对手绘的东西感兴趣,我为什么不自己弄个店呢?”
第一件事是找货源,他决定把T恤作为敲门砖。李震奔波在各个服装厂寻找货源,找到了就自己在家做实验。经历了一个月的寻找,他找到了性价比比较高的服装厂。
接下来的寻找店面,这让“大掌柜”历经了周折。许多商场因为没地方或者是不知道把手绘店分在服装区还是工艺区而拒绝了李震。后来,他偶然看到了地铁里77街招商的广告,结果小店风格和77街面向潮流和时尚的定位不谋而合。
5月1日,雨辰手绘店正式开张。6平方米的小地方,挂满了“大掌柜”一个月精心绘制的300多件T恤。“我确实没抱太大希望,做好了3个月内没什么顾客的心理准备。”李震说。可出乎意料的是,5月1日一天竟卖了500多元。在“大掌柜”偷着乐的时候,接下来的5月2日一件也没卖出去。在整个5月份,雨辰手绘就几乎没有再开张。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帮小店打开了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进入了T恤衫热卖的夏季,络绎不绝的顾客开始光临小店。现在“雨辰手绘”的顾客群已经基本固定,主要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这类追逐时尚的群体为主。“很多人还想DIY,所以我这个小地方容纳不下了。”李震得意地说。
于是,李震租下了相邻的一小块地方,专供顾客DIY。学生放暑假的时候,小店也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那个时候的小店整天被要求DIY的顾客“霸占”着,李震一天也大概要画20来件衣服,每天的营业额有1000多元。
“雨辰手绘”开张不久,就有朋友告诉李震,又有一家手绘店开张了。但不久那个店就关了。李震分析说:“手绘是一块大市场,但是毕竟刚刚起步,市场还没有铺开,所以不能一步到位。”
篇4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做法;体会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教育更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目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从小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骄蛮、任性、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实际工作的体会,浅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做好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德育因素,作为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可带幼儿去观察伙房,看工作人员如何给餐具消毒、拖地等;让小朋友亲眼看到工作人员的劳动,实际观察不仅可以让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扔脏东西。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
在“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一系列的节日当中,教师、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如,让幼儿观看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首都北京、天安门等等。收集各种相关的戏曲、剪纸图片等,让幼儿从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习俗。又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城市及校园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让孩子们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记忆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如,在模仿动物、玩皮球等一些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玩具。在突发事件中,如激烈奔跑,幼儿不慎摔倒时;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要及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和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意识。
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幼儿德育效果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主要场所,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幼儿与父母长期生活,他们往往受父母、家庭的影响更多。所以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思想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强调正确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科学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总之,在素质教育当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志宇.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08-01.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大、小月的区分及记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日历)
日历有什么作用?这有张日历,你从这张日历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表示时间,除了日历之外,还有月历、年历。(出示月历)你见过吗?能找出你的生日吗?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日历、月历、年历都能表示某年某月某日,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是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2.他们中间的学问可多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且已有的经验和材料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并感知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小组交流
如果你是老师,你想带我们研究年、月、日里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研究内容进行主动分析。
(学生自由说)(一年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好,确实我就想和大家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为了方便大家研究,我给每位同学都发了1张不同的年历,大家可以对照这些年历卡,在小组里研究研究,分别来解决解决这三个问题。
2.全班汇报
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成果?(上台展示)
其他组还有什么补充意见?(老师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上台进行汇报展示,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避免了许多课堂学生探究完老师再重新进行讲授的老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自主学习,认识大月、小月
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有的28天,有的29天。那到底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它们又有什么名称呢?你能对照年历和课本,自己进行探究吗?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并评价。
那二月到底什么月?你能起个名字吗?
数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4.质疑提升
人们在制定历法时为什么不安排大月小月各一半都是6个月,这样不是容易让人记住吗?想知道吗?(出示大小月的由来)
罗马皇帝这么一改,我们记大月小月就有点困难了。那有没有好的办法让大家很容易的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学生介绍,老师点评,重点介绍“拳头记忆法”。
[设计意图]:对大月小月的概念让学生进行自学,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避免了机械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列表、讲历史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5.自主探究,汇报展示
一年一共有多少天?你能自己研究并算一算吗?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算法?
还有不同的算法或策略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检测反馈
1.对口令:老师说月份,学生说大月还是小月。
2.拍拍手,点点头。
你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如果在大月,请你拍拍手,如果在小月,请你点点头。
既没有拍手,也没有点头的同学有吗?知道他们的生日是哪个月吗?
3.想一想,说一说。
你知道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和我国的国庆节分别是几月几日?你能用笔在年历上圈出来吗?
这些日子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你还知道哪些值得纪念的日子?先在年历上圈出来,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再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让学生接触日历、月历、年历,并进行初步观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探究、汇报的乐趣
在课堂中我提供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生动形象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先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上台汇报展示自学等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并深化理解知识,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3.改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逐渐推进教学进程。我从学生对年、月、日的已有经验畅谈,继而观察年历卡进行验证,再发表自己在观察、思考后的所得,再验证、反思,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始终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其中。坚持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的。
4.正确处理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这时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在围绕年历卡研究大月小月的区别时更多的是合作和探究,而计算一年的天数时则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计算。
篇6
关键词:练习设计;人文性;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天目湖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40张,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切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特点在于:(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道实际问题,使学生密切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3)开放性。本题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四、突出实践性。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某自行车厂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表。其中二月份的产量被污迹遮住了,请你当回“会计师”,帮工厂计算一下,二月份生产了多少辆自行车。
月份 一 二 三 平均产量
产量 22000 24000 21000
实际生活中,字迹或数字被污染不清的事常有发生,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一种探索,是展示自己数学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学生对这样的题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五、强调综合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风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再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 劳动节 建军节 B 儿童节 国庆节
C 元旦 教师节 D 妇女节 清明节
篇7
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共同阅读中秋节活动总结怎么写【5篇】,请您阅读!
中秋节活动总结1一个月过得很快,我们逐步前行,小区的管理逐步好转,更多的业主支持和理解,甲方公司、主管部门、兄弟单位的沟通走向友好,各部门慢慢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化,全体员工都在努力、在进步......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同仁的支持,全体的努力。我也努力做了些应该做的工作:
1、小事很多,原则是不变的,尽可能做到让更多的业主满意;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学习,改进工作中方法,更多的节约了成本;参与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和工作安排中,协调协商群策群力,更加科学的安排各部门的工作,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支持公司兄弟单位需要支持的工作;协调好公司对外部门、单位、团体的工作;
2、专业科学的与工程部完成水管改造我方验收工作,并做详细文字报告,供甲方单位参考;
3、与保安部王凯开小电瓶车到物流提取道闸杆,而不是叫车送货,节约每一分成本;
4、多次与开发方周总友好沟通,呈报合同文本、签署湘粤名城保安工资费用;
5、二次起草解决房产局物业科投诉,向上级部门做好解释汇报工作;
6、国庆安排制作节日庆典横幅灯笼,并与工程部一道丈量尺寸并参与悬挂;
7、沟通被盗业主12-903,在业主不讲道理情况下维护同仁人格尊严,得到业主理解尊重;
8、中秋节前一天多户业主家里无水,经过科学安排,并带领工程部调节好水压,解决问题,得到业主的赞誉;
9、11栋201业主家里漏水,十数次反复勘察、各部门同事多次协商、联系多家施工谈价、给3000元无一家施工单位愿意接手、朱总批复3000元可以列支的情况下,自己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工程部我们一起动手要节约这个费用;
10、12栋3单元消防设备老化损坏,谈了多家施工单位,最低仍需要20__元,报朱总处批复列支费用的情况下,我们和工程部仍一起想方法,自己动手修复,仅仅花费了600多元;
11、垃圾斗链条损坏,修复需要清洗垃圾池,往次都是请环卫处清洗抽水,在朱总批复费用的情况下,我们和工程部在决定的时候慎之又慎,最后工程部不怕张不怕累,做好了这个工作;
12、修复朱总和雅香苑前台电脑,安装系统;
13、漏水业主的问题,户户走访,想办法解决问题,争取业主的理解;
14、支持各部门工作,有顽固的业主,晚上11点车辆乱停,保安部同仁无法解决,我赶过来耐心做解释工作,解决了问题;
15、电信遗留很久的电表电费问题,多次协调的到解决;
16、协调茶楼掉落玻璃事宜,支持甲方地下车库开通工作;
17、2号岗人行道地面陷落,可能导致行人跌倒,我们与工程?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币煌薷矗獬踩艘迹指戳寺访嫫秸拦?
18、地下车库施工,及时科学安排冲洗;
19、水管改造后,安排各部门配合清洗;
20、10栋化粪池已满,导致粪水倒流,及时安排疏通清理,同样体积的吸粪车,以前单价是400元,通过自身的人脉及以前合作伙伴,降低了价格,这次和以后的单价都是300元;九月中秋节活动总结报告
21、安排小区灭鼠,消灭了大量老鼠,业主满意。
并形成制度,以后每月灭鼠一次;
22、慰问安慰道闸杠碰伤老奶奶,做好家属解释工作;
23、起草湘粤名城投标书,协调相关事宜;
24、准备迎接上级单位检查,安排好各项工作,准备各种资料;
25、在早工作中不断要求教育员工,项目员工队伍更加团结,部门配合更加协调;
26、认真做好日常管理,支持配合各部门的任何工作,完成其他公司需要的工作。
中秋节活动总结2按照开发区党工委礼貌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要求,继承和发扬好传统节日中的优良民风民俗,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家园,度过一个安全和谐的中秋节。现就我局20__年“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建立全国礼貌城市,着力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主动倡导礼貌和谐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礼貌新风,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礼貌素质和城市机关礼貌程度。
二、活动资料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知识竞赛、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1、围绕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为中心,营造“和谐在我心中、安全在我手中”宣传氛围。
透过签订安全生产职责书,落实岗位管理真实姓名制等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2、在中秋节期间,开展团结、团圆、庆丰收主题活动。
一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敬老助残、扶贫帮困、清洁环保、礼貌护绿等资料,透过走访、座谈、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形式,为他们营造快乐、温暖的氛围。二是开展以“传承礼貌颂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文化茶话会、故事会和书法比赛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节日民俗,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3、开展以“感恩、团圆”为主题的中秋网上寄语活动。
组织引导机关干部利用网络媒体,上网寄语、留言,发送手机信息,抒发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事的肺腑之言。向外地的亲人传达节日的问候,表达企盼团圆的思念之情,在人人思亲情、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提升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职责感。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要把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精神礼貌建立及法治宣传活动的重要载体,同建立礼貌城市、礼貌单位、礼貌行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领域、丰富资料,不断提升活动的思想文化内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努力营造浓厚网民以及媒体氛围和优良文化环境,透过新闻媒体、座谈讨论等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和主题活动的开展状况,扩大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营造浓厚网民以及媒体氛围和优良活动环境。
3、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干部职工的审美情趣、理解潜力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增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主动倡导礼貌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礼貌新风。
4、树立典范,创新做法。
在组织活动中,要提炼亮点,推广经验,确保“我们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构成声势。
请各街道安监站将活动开展状况于9月20日前书面报送安监局。
中秋节活动总结3一.利用国旗下讲话,认真开展宣传教育
9月19日升旗仪式,我校初三4班学生张佳玉作了“我们自己的节日——中秋”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及纪念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普及。随后,德育办叶红老师又对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做了补充,要求全体学生,了解传统、尊重传统、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9月27日升旗仪式,初三3班学生王娇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生动讲述了我国各项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勉励大家,发奋学习,回报祖国。之后,吴兵校长就国庆节做了专题发言,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这天的完美生活,爱护校园内的各项设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二.用心开展各类主题班会活动
1、“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
9月14日,我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向每位班主任老师下发通知,要求各班利用9月20日班会课时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并透过《告家长书》的方式,请家长协助孩子,共同收集中秋节相关资料。9月20日下午第三节,全校15个班级以不同的形式分别开展了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猜谜语、讲故事、吟古诗、唱歌、吃月饼,使孩子们在了解中秋节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感受到中秋节时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感。
2、纪念“胜利__周年”主题班会
9月27日下午第三节课,初二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了,纪念“胜利65周年”主题班会,各班透过回顾抗战血泪史,了解了中华民族以前受到的屈辱,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在应对亡国危难时,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同时,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图文并茂,用PPT展示了近期发生的钓yu岛事件。透过此次班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学习上海、感恩祖国——我拿什么感谢你”主题班会活动
结合第__个国庆节,初三年级六个班利用27日班会课时间,开展了“学习上海、感恩祖国——我拿什么感谢你”主题班会活动。活动中,各班透过PPT展示了灾后重建都江堰城区及我校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上海的援建之恩。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珍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三、认真开展“感恩、奋进”大家唱活动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恩之情,我校认真开展了感恩歌曲传唱活动。
首先,德育办安排广播室负责老师在网上下载《都江堰谢谢你》、《重建辉煌》、《四川欢迎你》、《四川依然美丽》、《我祝愿》等歌曲,分别刻录了两张光盘。广播室利用午休及下午放学时间,轮流播放以上歌曲。
其次,音乐老师利用音乐时间,教学生演唱《都江堰谢谢你》、《重建辉煌》、《四川欢迎你》、《四川依然美丽》和《我祝愿》等歌曲。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同学已经会唱四首感恩歌曲。
最后,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开展每周大合唱活动,由音乐老师指挥,全体学生合唱一曲感恩歌曲。
中秋节活动总结4中秋节结束了,我校开启的主题活动也圆满的结束了。现就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育学生了解中秋传统文化。
1、学校通过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主动自行了解中秋节文化,收集地方中秋习俗,让学生更易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体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开学后各校组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国旗下讲话,开展“中秋节”主题班会。
3、制作黑板报,通过营造节日氛围,宣传中秋知识,让学生多渠道了解传统文化。
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节日。
1、中秋节是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这情感的寄托节日,是一个以亲情为主干线的节日。
全县各乡校广泛开展了“表孝心、送关心”、发亲情短信、送节日祝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实践活动。
2、开展了以“品月饼、赏圆月、过佳节”为主题的征文、绘画、书法等活动,帮助学生合理表达过节的愉快心情。
三、开展中秋节慰问活动。
1、中秋节前,我局组织
人员到援疆教师李维超家进行了慰问。表达了对援疆教师家属的感谢和祝福,让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援疆教师家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2、各乡校开展慰问退休教师活动。
为家庭困难的退休教师送去月饼、水果等慰问品,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献县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各乡校还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慰问贫困学生等活动。
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节日。
中秋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局通过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而且能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秋节活动总结5今年中秋节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_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说:看呐,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几乎全都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道: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
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轮明月,又象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
我们在院子里高兴的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
月有悲欢离合,人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全国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饮这一杯高兴的月饼吧!
夜色已经很深了,深夜也渐渐的浓了,皓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全家都流连忘返,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着那轮明亮的月亮!
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我真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仍然开心!
老师们,同学们: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也不怕。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
为什么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一样,全国各地的语言也都不一样。虽然同是中国人,说的都是中国话,但是,彼此之间言语不通,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推广普及普通话就能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我们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随着对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我国推广普通话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在不仅在学校里能听到普通话,到了公共场合,说普通话人的也多起来了。一些常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员也必须要说普通话,整个社会都掀起了说普通话的热潮。我们学校的老师人人都会说普通话,而且都进行了普通话测试,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齐心协力说普通话,用规范语,在校园中营造一片文化氛围,让普通话成为我们的校园语言,实现语言的顺畅交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8
教学方法 文化交际 大学西班牙语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一个由于自身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文化对语言反过来又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在大学的西班牙语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本技能而忽视外语文化教学,在西班牙语的教学中注重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西班牙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意义
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对文化传授重视不足,历来一说到外语教学,人们往往只谈及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等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的讲授,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同的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发音准确、语法知识牢固,但是学生往往弄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致使说出来的外语经常令人费解,甚至造成误解。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故而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西班牙语教学从语音、语调、词汇到表达都无处不渗透着异域文化的色彩。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和了解其文化知识的过程,难以想象一个缺乏对异国文化知识背景的人能这一国家进行正常的交往。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El abad lo que canta yanta.”这个西班牙语句子,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句子,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最著名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一句著名谚语,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内涵,而仅是单纯地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也只能懂得句子词汇的表面意义和语言结构,而无法真正了解这句话的意义。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西班牙语教学中重视语法、忽视文化教学的现象,以及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休克现象,西语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己任,全面提高西班牙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在西班牙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渗透有着不可低估的实际意义。
三、西班牙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大学西班牙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要攻克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造成的障碍,在大学西班牙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首先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对于那些干扰学生交际的文化因素,要详细解释,多做练习,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课堂上文化的导入尽量与学生所学的教材相结合或是教材内容的适度拓展,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见缝插针地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使语言教学更富吸引力,更加生动实用,也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
1.从词汇入手,努力挖掘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般两种语言的常用词汇中意义完全对等的情况比较少见,表面意义对应的词,也许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大学西班牙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留意挖掘、搜集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经常对比、归纳和总结这些词汇与我国文化的差异。
举例来说,在动物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方面,西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就相当明显。猴子在中国文化里颇受青睐,它是聪明伶俐、活泼灵巧、追求自由的象征。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猴也有很高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猴”与“侯”同音的说法,“侯”为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王制》中记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但历代都有侯爵。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的封侯拜将,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封侯使“猴”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使得猴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得以大幅提升,而在西班牙语里,猴子则带有“微不足道、滑稽可笑”之意,在与猴子有关的习语里多为贬义。
另外,在颜色词汇的文化附加义方面,两种语言的差异也不小。西班牙语和汉语中对绿色这个色彩词汇在语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语中的ponerse verde de envidia翻译成汉语就改变了颜色,意为“害了红眼病”或“眼红”。另外,在西语中的verde还可以用来表示“生的,未煮熟的(专指食物)、不成熟、知识浅薄、缺乏经验”等类似的意思,例如:“Ese baloncestista es bastante joven y está aún un poco verde.”(这个篮球运动员相当年轻,经验还不足)。还有,西语中的“verde”又是还可以表示“风流的,好色的”的意思,例如,“viejo verde”指“老色鬼”,“libros verdes”意为“黄色书籍”。让学生在掌握了西班牙语词汇的特殊文化背景之后,他们对“sangre azul”(贵族血统)、“ponerse rojo”(感到害臊、难堪)、“oveja negra”(害群之马)、“un día de perros”(糟糕的一天)、“comer pavo”(指在舞会上,没有被人邀请跳舞的女人)等词汇也就不难理解了。
2.从西班牙语国家的特有节日入手,进行文化渗透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西语国家大多节日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以西班牙为例,每年约有200多个节日。除了国庆节、元旦、圣诞节、复活节、圣周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日。比如在教授《西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时,教材中提到了西班牙世界闻名的两个节日,奔牛节(San Fermín)和西红柿节(Tomatina),这是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时机,在课堂上通过展示PPT课件和播放在西语网站上下载的与这两个节日相关的新闻报道、广播音频,向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介绍节日的地点、由来和庆祝方式,以及相关词汇表达,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
3.对比西汉“熟语”表达差异
西班牙语和汉语中都有相当多的习惯用语、谚语、成语和俗语。西语中的这些语言现象统称“熟语”(modismo)。它们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情绪等的具体反映,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大多语言洗练、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时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西班牙语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讲授习语的文化背景,并进行适当地知识拓展,逐渐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西班牙语中有大量来自《圣经》和西方神话的词汇,比如“apocalíptico”(取苦难、恐怖之意)、“diluviano”(形容历史久远的事务)。
另外,熟语的产生源于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他们常用浅显鲜活、生动简练的语言,高度地阐述了人文习俗、思想好恶,并体现其民族的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因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非语言交际知识
人类交际往往强调语言交际,却忽略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流的所有符号。莫然(Genelle G.Morain)将非语言文化交际分为三类:
人体语:与他人交往时所使用的移动、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人体接触、人体距离。
物体语:与他人交际是所使用的标志、图案、实物、服装和个人饰品。
环境语:颜色、亮度、建筑、空间、方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虽然非语言文化内容不太直观,但它同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容忽视。例如,在一节外教课上,西班牙籍教师在课堂上向一位同学提问,学生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表示“他需要想一想,考虑一下”,而西班牙外教却因此而生气了,因为这个手势在西班牙表示“alguien está pasado,loco,ido,chaveta”,即“某人做事情做得过份了或某人丧失理智、疯了”。如果教师在获知这种情况后,能够及时地准备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讲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手势的不同含义,这样既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汉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大学教师教授的西班牙语背离了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只剩下一个空壳了。优秀的大学西班牙语教学必须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由始至终地贯穿于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西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尽力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因素,利用各种机会、不拘形式地向学生们灌输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和灵活运用西班牙语。
参考文献:
[1]常世儒.西汉口译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唐民权.西班牙语习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孟宪臣.街头西班牙语习语[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8.
[4]孟宪臣.街头西班牙语俚语[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士钰.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盛力.西汉翻译教程[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季”族词;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词义演变
一、引言
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活动在北京举行,而2012年这一活动更名为“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北京国际电影季”与“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季”到“节”的更名方式耐人寻味。
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释义上看,现代汉语的“节”具有多种义项,其中一个义项对应于英文的“festival”,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oon Festival)”等,而“季”字在词的后字位置上表示“季节”或“具有特点的一段时间”义,如“春季”、“秋季”、“旱季”、“雨季”等。综观世界各国的“Film Festival ”,可在春、夏、秋、冬的任何季节举办,无季节性,开展活动的时间也比较灵活。那么“电影季”中“季”字表达的语义是什么?“季”与“节”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本文拟在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影季”以及其他后字为“季”的“季”族词的语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季”与“节”的比较,揭示“季”族词语义演变的模式。
二、“季”字字义考察
电影节是为了推动电影艺术,提高电影艺术水平而开展的一项活动。“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包括电影季开幕式、北京展映、电影魅力·北京论坛、北京电影洽商、电影音乐会、闭幕式与第18届北京大学电影节颁奖典礼等六大组成部分;“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包括电影季开幕式、北京展映、电影魅力·北京论坛、北京电影洽商、电影嘉年华、闭幕式与电影交响音乐会等六大组成部分。从活动的主要内容上看,两者大同小异。从“北京国际电影季(或‘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网站的介绍上看,“季”或“节”与一些活动有关,这与“节”在《新华字典》中的第四个义项“节日、纪念日或庆祝的日子” 1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人们在这些日子会通过一些活动表达“纪念”或“庆祝”之义。那么,“季”是否具有“节日”、“纪念日”、“庆祝的日子”或与此相关的语义呢?
(一)现代汉语工具书关于“季”字的释义
据《新华字典》的释义,“季”字有两个基本义项和两个引申义:2
1 兄弟排行,有时用伯、仲、叔、季做次序,季是最小的。
引申义:末了:季世
2 三个月为一季。
引申义:一段时间
其中,关于“季”的第二个引申义“一段时间”与每年举办一次的电影节在时间的表达上有一定的联系,但以此表示“纪念”或“庆祝”之义还很牵强。
再看《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季”字头的释义:3
1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个月。
2(~儿)季节:雨季、旺季、西瓜季儿等
3 指一个时期的末了:清季(清朝末年)、季世。
4 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季春
5 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季弟
6 姓
可见,上述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季”字的释义,均无“纪念”或“庆祝”的意思。
(二)古代汉语中的“季”字字义
旧词新义和词义“返祖”是新词出现的重要途径,旧词新义是指在原有词语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词义“返祖”是指某个词或某种词义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语言使用中的现象。为了考察“季”字的源流及演变,本文首先对古代汉语中“季”字的字义进行简单的梳理。
文献资料中关于“季”的释义如下:4
1“季”的本义为“排行最后的”,如:
季,少称。--《说文》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又如:季女;季父;季指;季弟
2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如:
季春之月。--《礼记·月令》
季冬讲武,习射御。--柳宗元《时令论上》
3指“下等”,如:
季绢。--《管子·乘马》。注:“三等其下者曰季。”
4三个月为一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5 “末”,一个朝代的末期,如:
虽当三季之王。--《国语·晋语》。注:“末也。”
汉世昔云季,中原争逐鹿。--杨炯《广溪峡》
6 “一段时间”,如:瓜季
“姓”
可见,自古至今,“季”字的引申义均围绕着“排行最后”之义展开,其中②、④、⑤、⑥的义项具有时间性,但都不包含“纪念”、“庆祝“之义。因此,“电影季”中“季”的义项不属于“返租”,是指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尚未收录的新义。下面,我们将通过“季”族词与“节”族词的比较,进一步分析“电影季”等“季”族词新义的主要组成部分——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
三、“季”族词的词义考察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古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季”字有“一段时间”之义,没有“庆祝”或者“纪念”之义;而“节”字自秦汉时期,就有“纪念”或“庆祝”的日子这一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该义项的“节”字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如“妇女节”、“国庆节”、“中秋节”、“儿童节”、“圣诞节”等,这些词由来已久,已经被收录到各个时期编撰的词典中。根据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的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系统中,不会长期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词汇并用的现象。经济原则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因此,如果“季”的新义与“节”固有的义项完全相同,从语言的经济原则看,“季”族词的产生与使用缺乏依据。然而,语言使用的事实表明,“季”族新词的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季”族词和“节”族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下面,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依据,用语言实例分析和内省的方法,研究“季”族新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分析“季”族词可能的来源,进而揭示“季”族词使用与传播的依据。
(一)“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以及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具有“家族相似性”,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人们是从最好地理解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一个概念的。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季”族词中的“季”字表示现代汉语工具书中尚未收录的新义。因此,我们首先要收集并分析含“季”族词的例句,并从这些例句中,提炼出该词的“家族相似性”。利用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的高级搜索功能,按关键词和年度进行搜索,就可以发现“欢乐季”、“感恩季”、“冰雪季”、“樱花季”、“电影季”、“文化季”等“季”族词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以“樱花季”为例,该词2003年首次在文本中出现,出现频率为2次;2004年至2008年之间每年出现频率为2至9次,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据剧增至4980次;2010年为11300次;2011年为13800次。为了准确地界定“某某季”模式中“季”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本文通过反复筛选,选定同时含有代词“此”与某一“季”族词的例句,根据“此”的指代功能,界定所指概念的语义。
例句:
1.江山半岛国际欢乐季将于5月在美丽的江山半岛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欢乐无国界”为主题,……。
2.此次“感恩季”活动以“母亲节”为契机,号召各学院学生在母亲节当天通过各种方式向
父母传递自己的关怀和感恩之情。
3.针对此次年终超购感恩季活动,苏宁已提前开始和各大家电厂商洽谈,签订百亿元
采购大单……
4.在花开满园的上海植物园中,此次“爱之希望——公益樱花季”活动持续了6小时。
上述例句1至4中,指示代词“此”经常与“活动”连在一起,构成典型的组词模式,即“此……活动”,以此指代文中提到的内容,即“某某季”。 “某某季”紧扣“某某”主题,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句1和3的活动与商场的促销活动有关;例句2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对父母儿女之间亲情的反思,表达一种现代人希望回归传统的人文情怀;例句4则是从日本引进的樱花节活动在上海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一种国际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方式。这些活动的方式轻松而时尚,请看以下含有“季”族词的例句:
5.昨天,记者从湖南卫视获悉,5月份起湖南卫视将打造“红色青春季”,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的献礼节目、大型晚会及红色自制剧。
6.昨天,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召开首次新闻会,公布了明年电影季的活动方案。
7.4月27日,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联合国内16家网站共同举办大型系列网络文化活动2012互联网文化季正式启动,文化季推出的 第一项活动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同时上线。2012互联网文化季的主题是“爱网络,爱生活”,将陆续举办5项系列活动,分别是: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微电影及微电影剧本征集、网友书画作品大赛、微小说大赛和网络摄影大赛。
例句5和6是指电视、电影媒体开展的时尚活动。例句7是指以“爱生活,爱网络”为主题的网上文化作品评比活动,具有网络时代的文化特色。从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季”族新词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举行的纪念活动或者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可以定期举行。从词汇色彩上看,“季”族词跟“节”族词不同,上述例句中的活动主题及活动内容表明,“季”族词表示“时尚的”、“轻松的”、“地区性的”等色彩意义,与“节”族词不同,两者的异同请见《表1》。
注:“节”族词不属于新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其进行例句分析,其词汇意义摘自《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色彩意义来自作者本人对例词的内省。
从《表1》可知,“季”族词和“节”族词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色彩意义上,两者的意义边界有重叠部分,但具有清晰的原型范畴,“季”族词的使用不违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具有理据性。
(二)作为“侨词”的“季”族词
虽说“季”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理据性,但从“季”与“节”固有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上看,用“节”字表达“季”族词所指称的那些新概念,应该更具表现力,“季”字则需要增加更多的义项才能准确地表达所指概念。上海“樱花季”的来源为我们揭示了选用“季”的另外一种可能的原因。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樱花深受日本国民的喜爱,日本各地每年春天都会举行“樱花祭”活动,日语的“祭”具有两种基本语义,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祭祀”义,还有“纪念、庆祝、宣传等活动”之义,如“祝祭”、“祭典”等。查阅《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中关于“祭”字头的释义,其本义均为“祭祀”,虽然现代的节日源于“春祭”、“腊祭”、“端午祭”等古代的祭祀活动,但在汉语中,“祭”字始终没有“庆祝、宣传的活动”之义,只有某种“纪念”义,而这种“纪念”是隆重而庄严的,如“端午祭”、“轩辕祭”。本文开篇就提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实际上,日本的“东京电影节”更是举世闻名,“电影节”用日语叫做“映画祭”,“祭”字的意义与用法跟“樱花祭”中的“祭”相同。现代汉语的“祭”与日本的“祭”具有相近的语义,但日语中的“祭”还演变出“庆祝、宣传的活动”之义,日语“祭”的轻松、愉快的语感与汉语“祭”的庄重、肃穆的语感完全不同。
近十年来,新词新语中,来自日本的新词颇多,由于同样使用汉字,来自日本的新词可以直接移植到汉语中。学界将这种从我国输出到其他语言,而后经过在其他语言中的演变,重新回归汉语系统的词称作“侨词”。那么“樱花祭”为什么没有直接进入汉语系统,而变成“樱花季”了呢?本文作者认为,原因在于词的色彩意义上。汉语的“祭”源于对天、神和祖先的崇拜,“祭”的对象不是“凡夫俗子”,而且“祭”的活动具有神秘感,因此,汉语的“祭”与日本的“祭”所表达的语义色彩相差甚远。现代汉语中,“季”与“祭”语音相同,而且“樱花季”、“电影季”等活动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异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选用“季”既能与原词汇的汉语语音保持一致,又不与原词汇的汉语色彩义发生冲突。
四、“季”族词的色彩意义和词义演变模式
关于“季”字的文献资料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现代汉语语料表明,在本文所指的“季”族词出现之前,“季”字并无“节日”之义,也无“纪念”或“庆祝”的语义。“季”族词的出现源于语言自身发展的原因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包括文化的交流与语言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