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写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学写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南乐县福堪镇孟后刘小学河南南乐457400)
【摘要】目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觉得写作文麻烦的状况,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写作缺乏兴趣,把作文当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而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便会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文
How does the instruction primary school living to write a composition
Jia Chang-suo
【Abstract】Currently in the primary school living widespread existence afraid write a composition, feel condition that write composition’s trouble, this is because of they for writing lack interest, was the composition as a heavy burden.But the interest be the premise for seek knowledge, the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 once being stir up then will feel "such as the bone Geng is in the larynx don’t vomit not quick".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Write a composition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最基本的。要学生作文有兴趣,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比如要写看图作文了,可以让学生将画面串联起来表演一番,这样静止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小品,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深的表象,发挥更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当活动一结束,立即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活动的经过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动笔写下这些活动的场面、欢乐气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动、动作神情。这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们都盼望多上作文课。
一、减少束缚,培养自信心 怕则生难,难则生厌
学生为何 “怕”?当然来自于失败的经验。要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首先要使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因而,每次的习作要求我都不能提得太多,只有减少束缚,学生方才敢写,并且,教师的评价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习作,我的评语常常是:“选材真不错!”“这个词用得很合适!”“你很好地把握了这次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上次相比,你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多了,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段神情、心理描写真棒!”并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此处若加上几句你心里的想法,会显得更具体。”“若把逗号和引号加正确,会使这篇文章变得完美起来!”等等;作文的等级评定,我也特别注意不断地提高,由“优-”到“优+”甚至“优++”,我毫不吝啬。对于习作中优秀的句子和片断,在评讲时,我总是声情并茂地朗诵,并盖上红红的奖章,使习作者充满兴奋与激动。这样的鼓励加上实在的指点,使这些“畏虎”的小学生有了在平时课堂作文中渴望而不可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功感,习作自信才会真正建立。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写作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对于这些畏惧写作的孩子,更需要为他们创设他们喜爱的游戏与活动,使他们在欢乐中敏捷思维,丰富语言。如开展喂鸽子、溜冰、野炊、放风筝等活动。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观察和体验的指导,因为这些孩子观察的习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还未养成,常常是“可写的事儿满街跑,临到写时三句了;玩时欢喜得不得了,待到写时没词了。”因此,带学生活动前,教师要指点从哪些方面去寻觅、探索和参与活动中。我与他们一起活动,并在关键时刻装作情不自禁地用优美词句来描述,让学生学会表达。如开展喂鸽子前,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鸽群的样子,重点观察一只你喜爱的鸽子的颜色、嘴、脚及吃食、飞、跑等的样子,你是怎么和它玩的,你心里想些什么等。喂鸽子时,我也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喂,看到鸽子飞到手臂上的样子,它啄食手心里食物时的感受,我和学生一起描述。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自由写作。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一只鸽子看见我手心里有食物,马上跑来,它走近我的手,头往下一点,就吃了一颗玉米。当我伸出另一只手,想捉住它时,它却“扑”地一声飞走了。我原以为它啄我的手心会很疼的,现在一试,原来一点也不疼,还痒痒的,怪有意思。”“我高兴地冲进鸽群,鸽子不但不理睬我,还跑得远远的,有的还拍着翅膀飞走了,好像故意惹我生气。”“我又看见地上有一颗玉米,不知被谁睬了一脚,玉米陷在泥里。一只鸽子起劲地啄着,可怎么啄也没用,逗得我和同学们哈哈大笑。”学生观察得多么细致呀!描述又是多么的具体呀!
三、用仿写突破难点,重点项目重点训练
因在长期的学习中积淀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到高年级了仍不会用书面语言表达想说的话,这样的学生仍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怎样引导学生到达这一成功彼岸?我认为仿写是一种十分有效地学习途径。 如写一件事,学生往往只是概括叙述或用第三人称介绍,不会对人物的语言、运作、神情进行描写。我便设计了这样一则对话练习:先读课文《白杨》、《穷人》中典型的对话描写段落,说说你发现课文在写人物对话时有什么特点?(有动作、神情描写,对话提示语有三种不同位置。)特别指导三种对话提示语各自不同的标点符号,然后提示几种对话情境:考试卷发下之后、家长会之后(或老师请家长之后)、向家长要零花钱时、家长逼我吃饭时、犯错误之后等,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写一段对话,学生的作文写得十分成功。
篇2
关键词:写作环境 作文题材 文章气势
不可否认,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尽管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小气,内容狭小,写法拘谨,语言刻板。读着这些文章,好比坐听古刹中单调的木鱼声,虽然可以感受到音符的跳动,却无法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一个个跳动着鲜活生命的青少年,一个个富有青春朝气的中学生,写出的却是毫无生气的作文,实在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缺憾。
这个缺憾由来已久。中国的作文教学历来讲究的是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作为一个传统代代相传。虽然这个传统千百年来造就了无数文章大家,但是到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由于我们自缚于这个传统,加上训练不得法,作文教学中舍大求小,小题目、小题材、小感情,一说写作文,就只知道在自家一亩二分田里找素材,提起笔来就是小猫、小狗之类。这种训练模式羁绊了学生的思维、销蚀了学生的智能、矮化了学生的志向。显然,这不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正确方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文教学也要适应社会发展步伐,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得大气一些。这或许会给作文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一.为作文营造大环境。作文训练的大环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很大关系。”这说明阅读至于作文是多么重要,可是恰恰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为了使考试成绩上去,我们教师不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大量接触课外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生花的作文?所以,要想作文教学富有成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实在是不可偷懒的环节。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或者为学生接触社会创造条件。我认为,吸收不限于阅读,感受生活也是吸收。教师不应该止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作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把吸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心得,进行“合于法度”的倾吐。这种作文教学大环境的旨意,就在于把作文教学从课堂小环境中解脱出来,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如此或可破解学生作文小气的瓶颈。
二.帮助学生寻找大题材。所谓大题材,是指关系到中国和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如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环境、经济全球化、反恐等等。这样的题材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写?或者我们的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去写?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中学生能不能写这样的大题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写这样大题材的认识基础。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基础,并给以恰当的指导,什么样的题材学生都敢试笔。近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大题目让学生写,如《节能减排对生活的影响》、《你怎样看拉登之死》、《中东国家局势动荡给我们的启示》等。这些素材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写这样的大题目,一方面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尽量选择那些事实清楚、背景资料丰富、性质明朗的事件,便于学生把握,容易成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挖掘新意,避免人云亦云,漫无边际,尽可能写得具体可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媒体上收集写作素材、如何剪辑和组织材料,而且摆脱了空发议论的作文套路,每篇作文都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指导学生写出大气势。文章的气势指文章所表现出的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态势:如读《沁园春.雪》,我们会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放性格和改造社会的博怀;读《背影》,父子间的真挚情感令我们为之动容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得文章的气势。文章的气势因题材不同而各具特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材的不同、所表现的主题和感情的不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造势。基本做法是,把大事写“宽”,把小事写“活”,以此展示出文章的博大气势。如此训练,假以时日,学生的文章自会呈现出感人的力量。
篇3
关键词:描写人物;小学;作文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外貌描写是描写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外貌的描写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利于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塑造人物的灵魂。例如,“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她的鼻子小小的,耳朵也小小的,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透着一种小聪明的感觉。红彤彤的小脸,总是鼓成一个包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很喜欢哇哇大哭,有时候真拿她没办法。”这段描写从“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哇哇大哭”可以看出她有点不讲道理、怕挫折、怕困难。又从“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看出她十分的水灵和可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描写出小女孩有点野蛮却又十分可爱,让人感觉文中的小女孩实在让人爱恨不得。其实,从侧面去表达一些事、一些情,更添生动。
二、把握人物语言的描写,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把握语言的描写,更能直接反应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背景、地位、品质和性格等等。如,
在庭外的大树下,爷爷总喜欢跟邻家张爷爷“杀”一局。
“老张,快快快,别磨蹭了。”爷爷摸着胡子,兴奋地说。
“偏不,我就不行,你这就赢了。等我想一步,再杀你个片甲不留。”张爷爷瞪着眼睛,愤愤不满地说。
从对话就可以一眼看出,爷爷和张爷爷都是属于老顽童的一类,孩子气的爷爷十分热衷于象棋,而且,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最好让人物“自己说”,完全没有必要去加上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更具立体感,文章显得真实而不做作。
三、注意人物神态的细节,才能形神结合起来
神态可以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一种真实感,使文章生动、形象。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多多少少都和神态有关。所以说,神态的塑造,是描写人物的重点。如,“她双手紧紧抓着他的衣服,脸色白得如纸一样,额头上的冷汗一滴接着一滴,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眶都红了,却忍住泪水,迟迟不让它落下。”这写出了女孩的悲伤和疼痛,从神态上描写的悲哀,更触动人心。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必须让他们学会从外貌特点、语言、神态上入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篇4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展现个性,提升语文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改进作文教学,就必须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勇于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一、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误区
在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有这两种常见的错误思想主宰了语文写作教学,一种是应试教育,一种则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高考的评分标准为准则对学生进行语文写作教学,为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优异成绩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则倡导学生丢开考试的“枷锁”,提倡学生自由写作,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这两种思想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使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形成两种差距很大的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机械的写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与传统写作教学相符合,一味要求学生按照严格的作文模式写作,机械化地让学生写议论文、记述文或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永远是一些大众观点,通过举一些常见的名人名事来做自己的论据,永远是“头小,肚子大,腿短”的文章结构,毫无创新。记叙文则是通过一些常见的事迹,表达自己对祖国、父母、朋友的深切感情,甚至对于同一件事,大家都表达出歌颂或者排斥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完全是机械式的。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作文,并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排斥心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约束,不利于高中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完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任务。
而另一种则是自由的写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美其名曰为素质教育。可是,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条件,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培养作家,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表述变成书面形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的真正诉求,学生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是熟练使用书面形式表达情感的同时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这种相对的自由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及时得到提高,面对考试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具体方式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增长,再和时日相依相伴,方可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养成方法,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第一,拓展学生阅读范围。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忙于备战高考,他们的语文阅读范畴比较狭隘,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语文教材的层面上,这是导致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一大原因。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历年来高考的作文考查方向,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助长写作能力、扩展写作素材的文章,以此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长期坚持的话,学生的阅读范围不仅明显扩展,而且对写作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扩大大学生观察视野。当过分投入到一件事情时,周围的各种美丽风景都会错过。高中学生就是这样,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忘却了季节更替,忘记了茶余饭后的休憩,更失去了观察身边美丽风景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然事件和写作内容联系起来,选一些生活化的美好题目,诸如“一场冬雪引发的思考”“从父母的背影中看到了……”等题目,以此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认知和观察,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2.营造写作情境,诱发写作欲望
在高中大部份学生心中都有这一想法:“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发烦,有心不作吧,老师瞪大眼,勉强写作吧,不是抄袭就是瞎编”。这更是当前高中学生面对作文时的一种普遍心态。究其原因,就是写作兴趣不大,写作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失去了写作兴趣,一切跟写作有关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兴趣很重要,如果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激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来营造学生的写作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用爱激趣。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只要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达到情感的沟通,就会感情交融,为求知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善用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体态、一句表扬的话语。
用美激趣。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的本身就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写作课上,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适当播放一些经典歌曲,就能使学生沉浸在用心的倾听和欣赏中,体会到音乐中美的感染力,调动了自己全部激情与心智,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达到写作创新的最佳情境。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生活的点滴,让写作“活”起来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存在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无穷尽的流注出来。”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写作来说,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积极参加课外的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去了解生活,并且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可每天写一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滴。同时还要大量地阅读好的、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的一个很好的指导老师,当学生具备了生活的体验和阅读优秀文章得到的素材,那么他的写作必然是妙笔生花。
4.给予学生鼓励,帮助树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句话说明教师应该学会表扬,要给予学生鼓励,帮助树立信心。
首先,有针对性地表扬。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互评作文时,要多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写作中的创新之处,多提优点,少指缺点,多给一点鼓励,少给一点斥责。哪怕是精湛的一个词、精妙的一句话、精彩的一个段,独具匠心的开头,画龙点睛的结尾,新颖独特的构思,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其次,把握时机地表扬。我每次批阅完作文后,都能从班里找出十篇优秀作文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然后评讲哪一部分写得好,哪一部分还需改进,这样学生就会得到直接的写作指导,被表扬的学生就更加有信心,没被表扬的学生也能找到写作失败的原因,下次写作时就信心倍增了。
篇5
许多从事写作研究的大家都重视文章的真情实感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思是写文章的人有了真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淌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即内容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情,用我文发我真实的感慨。
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感来”。叶圣陶先生如是说。是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感情、观点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就是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学生的写作课向学生开放,让美好生活的本身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性。让学生打破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厚障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指导学生作文注重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的习惯,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决不回避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要面对,都要积累。要观察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认识、了解,何谈感受?何谈对生活有真情?当然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生活。我们现在的学生现实生活面比较窄,经历的事情比较少。但他们的生活有波澜,有色彩。学生生活里不是只有学校和家庭,也不是只有功课和考试。除此之外,还有阳光、雨露、风吹、草动;还有同伴间的会心一笑;陌生人之间的举手之劳……这些美好的事物与瞬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只有当学生把视线投向生活,把紧闭的心门打开,释放所有的枯燥与乏味,拥抱多彩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甘泉滋润学生贫瘠的写作园地,相信学生一定能摆脱无话可说,为文造情的尴尬境地。
二、必须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观察生活,只是了解生活,而要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对生活产生情感,还要感悟生活,即“心入”生活,“潜入”生活的底部,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动地透视和剖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经历了某事,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仍然感到“写不出”或“没的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于感悟生活,即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事只是入耳入目,但不“入心”。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体验,感受肤浅,无法洞察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无以领悟生活真谛,无由激发写作意念,形成不了内在冲动。总觉得生活平庸,无甚可写,区区小事,何足下笔。即使勉强提笔,他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感悟能力的训练。写作中想抓住一些感人的瞬间,学生必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真心去体验生活。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世界,最平常的也就是最感人的。学生在写作时,并不用苦思冥想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时只要想想早上出门前妈妈的一声叮咛,雨中爸爸及时送来的雨伞,感动早已存于心间。要想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就必须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用饱含真情的双眼去关注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有真心去感悟生活,并赋予这些客观事物以独特的见解。
三、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积累作文材料的渠道有以下几点。
1.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生活是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要做到:①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真切体验、细心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回顾总结。③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坚持写好日记,特别记好情感日记,做好文字积累。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丰富了,作文的真情味也就十足了。
2.记忆积累
记住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作文时就不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一般说来,要做到:①每学期都要选择一些最优美的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选择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名言佳句、好词语,要求学生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进行吟诵、品味、内化。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词句,而且积累了一些句式、段式和文章结构的方法,作文时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3.阅读积累
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特别要对名著进行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学生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写感想、写随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以上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了丰富的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何愁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必须营造写作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看到或经历过事件的全过程,真实体验其间的酸甜苦辣,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五、必须放宽命题,促使学生尽情倾吐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要重视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只要放宽命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才能令他们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只有当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开拓,变得越来越活泼而缜密,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更好更快发展起来。”张志公如是说。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促使学生尽情倾吐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若以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为惟一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被动接受作文训练,则会造成学生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而没有机会说,想写的内容没机会写。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时空,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尽情地倾吐他们的真情实感。我们不妨为学生多提供自由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放胆写文,写放胆文,题材不限,体裁不限,思想不拘,尽吐他们的情,他们的感悟。可以采用大作文形式,也可日记或周记形式。这样,我们会看到情文并茂、新鲜活泼的好文。每个学生的胸中都采用有一弯心湖,自由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6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乐写作文 会写作文 爱写作文
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乐写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最健康美好的情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现就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简单地说说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激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促发写作欲望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小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状态,使其情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张扬,创造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培养。
如在辅导学生写一个活动场面时,我事先准备好几个气球,然后把气球系在几位学生的脚上,让他们模仿电视上的游戏来进行踩气球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快乐的同时,应重点观察做游戏的同学,看看他们是怎样踩的,动作如何,踩气球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窍门,再留心观察整个教室场面,其他同学的表情怎样,自己的心情怎样。学生记清要求后,开始活动。当活动一结束,立即让他们互相说一说活动的经过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动笔写下这些活动的场而、欢乐气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动、动作神情。这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他们都盼望多上作文课。
(二)活动体验,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本身生活阅历浅显,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均很有限。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为学生的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激发习作兴趣。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后,作文便显得详尽具体,真实感人。
如我一次让学生写一个场面“记一次迎而接力比赛”时,由于同学们只是看过个别年级的比赛,而且时间已久,所以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我虽花了不少精力讲解、引导,但大家所写作文简短空洞,干巴巴的。于是,脆用一节课,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迎面接力比赛,大家相当投入,玩得很尽兴。第二天,同学们交来的作文令我耳目一新,篇篇内容充实具体,让人如临其境。可以看出,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自然也就积累了写作素材,不仅积累生活事件素材,还可以积累优美词句,一举两得哦。
二、培养写作习惯,让学生会写作文
作文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根据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写作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习作质量。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义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的资料图片,观察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石榴花的颜色、形态等,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还使他们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也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还能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素材,以后写作文也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
引导小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不仅能丰富作文的题材,切实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过好作文的内容关,而且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名著、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上信息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积累到的好词、好句以信息的形式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种种方法让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也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好的文章,网络上查阅的资料都记录摘录在好词佳句本上。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培养学生自觉练笔的习惯
多读多写是作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多练才能熟练掌握写作规律。我经常利用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内、外活动,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联欢会,包括班上的主题队会,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利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养成自觉练笔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爱动笔、多动笔。除了每周的小练笔,我还给班上的同学设立了一本共用日记本,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天一个学生,轮流写下去),等每个学生都写完后,再来评比出优胜的小组。学生兴趣高涨了,不知不觉,学生还养成了自觉练笔的习惯呢。
三、改进评改方式,让学生爱写作文
一是自主评改,享受成功。叶圣陶说过,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怎么改呢?我认为自改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首先是训练学生打单稿,让学生先自己修改,改的时候要用嘴读,读到不顺的地方就修改。然后老师浏览学生草稿,提出修改建议,如,批改方法是否得当、批改符号是否恰当等,再让学生二次修改之后誊写。
二是小组评改,分享快乐。使学生互帮互学发挥集体的智慧,其实在读别人作文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他能给别人找到问题,也能约束自己,同组同学对他的评价有时比老师说的要更容易接受。
篇7
青岛市一年级
林嘉一
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托管班,其中有一节课是作文课。
每次上课,老师先让我们讲故事,讲完故事又让我们从作文书上选读几篇作文,再发下写作文用的资料,然后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去读作文,最后老师教给我们写作文地方法,让我懂得怎样写作文。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题材;激发兴趣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怕上作文课,更怕写作文。即使写出了作文,也是七拼八凑,错别字多,语言枯燥,结构呆板,不能正确明白表情达意。导致农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视野狭窄,作文题材贫乏。农村地处偏远地带,生活条件落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信息传媒更加滞后,这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接触社会单一,从而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二是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在教学时生搬硬套,造成学生丧失写作欲望,对作文望而生畏。
我认为激发农村中学生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易于操作的途径有下面三条:
一、巧设命题,激发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厌恶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脑子空空如也,既没有话题可写,也没有技巧可用,更别说有强烈的的写作冲动,表现欲望。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的特征。倘若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他们从心理上会感到很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在命题时,可以拟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思考。如《耕耘一定有收获吗》、《近墨者一定黑吗》,或者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命题,如《学校看门人》《同桌二三事》等。这些命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思考,又可以让学生贴近身边事,身边人,从而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在这方面,我国许多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就有人提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学生自己命题写作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以“我手写我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了。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可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的空间和自由进行思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如此巧设命题,学生自然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写作了。
二、注重导写,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这里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作文课上教师的导写;二是引导学生写随笔。
作文课上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发兴趣。在导写中,教师要变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达到从容成文的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愚公可敬吗?令你可敬的地方有哪些?你是怎样看待愚公的这些做法的?你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学习愚公的精神?大家经过讨论,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内容可写,一吐为快。在激发了写作兴趣之后,从写作思路和技巧方面进行导写,告诉学生,读后感可以从“引议联结”四个方面结构全文。学生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下笔自然就有话可说,又法可依了。此外,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时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学生觉得“有得写”,就会“乐于写”,就不再视写作文为难事了。可以说,教师的导写,要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进行,不但要导清楚有哪些内容可写,还要导清楚有哪些方法可用。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随笔。所谓“随笔”,就是让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可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也可随手摘抄报刊的佳词妙句。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引导学生写随笔,其实质就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描叙身边的见闻,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的过程。
三、引导修改,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评改是教师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校乃至家长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精批细改。遗憾的是这把“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其实,这样的精批细改,已经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养成了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两者毫无联系,互不相关,学生做学生的,教师做教师的。离开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批改,即使教师批改得再详细,学生又如何能掌握写作文的技巧呢?学生又如何能从实践中提升写作文的能力呢?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
1.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
我用叶老等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鲁迅先生、曹雪芹先生在修改文章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文从改中出”的真味。
2.教会学生怎样改
做法上,我是在通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选出一至两篇有代表性且有修改价值的学生作文进行示范性的导改,然后,组织学生互改。学生上交作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定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老师提出要求,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下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改,又可以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有积极性。
3.小结提升
每一次引导学生自改或互改之后,都要求学生自己或担任组长的学生进行小结,对本次作文的得失进行较详细的得失分析,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的每一次自我批改或互改都有收获,都能知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找到发扬和改正的地方。
篇9
我以前觉得作文可难写了,妈妈为这件事情伤透了脑筋。后来妈妈让我参加了一个星期天的作文写作兴趣班,学习班里有很多091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学习。
教我们写作文的老师姓黄,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每天都面带笑容给我们上课。黄老师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了让我们写好作文,每次写作文前她都会给我们读几篇佳作,让我们先感受一下别人是怎样写出好作文的;然后黄老师就利用小黑板教给我们写作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让我们一个小时内独立完成作文。老师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中途时不时过来给我们点拨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现在觉得写作文容易多了,不但有内容可写,而且写作字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写作了,取得这些进步我得感谢黄老师,我喜欢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努力,说不定以后我会成为一个大作家呢。请你们拭目以待吧。
篇10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水平
《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作文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理念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而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如激发农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其作文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原因,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作文时有畏惧感和厌倦心理,作文虽是难事,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因不是他们腹中空空,缺乏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习作指导,对写作不感兴趣,当然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兴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真希望自己快点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难是易?是有趣还是乏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他们的思维空间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特别要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这就是激发好学生的作文兴趣。
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去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呢?大自然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写作素材。农村――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清水秀,泉水丁冬,景色秀丽神奇;蓝天白云,牛马成群,炊烟袅袅;民风淳朴,趣味无穷。只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他们写身边的事物他们就一定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平时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从中寻找习作的乐趣,如:做家务、干农活、放牛、打柴、游戏等,都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把学生带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来到野里,看满地的金黄,到树林里,听鸟儿悦耳的歌唱……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是作文,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
针对习作对象,放低习作要求。农村学生刚学写作文,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作文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师这时所要做的,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只要学生不怕写作文,目的就达到了。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并获得提高,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多体验、勤习作。其实农村学生当学生能灵活运用词组和句子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乐于积累词语,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5 用好教材进行仿写练习
新教材加强了写作尤其是仿写的练习,几乎每单元Section B的3b都是在3a课文学习和听力材料2a 和2b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的写作练习。由于模仿性学习写作有模式可套用,所以比较容易,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热情由然而生,同时,她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点以及词汇,然而,这样的仿写练习在一些老师的眼里由于认为“容易”而被忽视,但这样的练习在学生眼里是 “恰恰合适”,所以,在教学中不要忽略利用教材进行仿写的练习。
6 要及时批改与点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及时批改与点评,这样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记忆,有效地纠正错误,对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短语搭配不当,习惯用语误用等较为严重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在班上进行投影点评,既直观又节约时间,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而且还要举例说明,讲清、讲透,最后再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如,very much thank you. Thanks you a lot. I very like English.等错误表达要彻底纠正,一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教师要多用些激励性的评语,以换取学生的写作热情。
英语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写作训练,这样,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体验生活是非常多的,但缺少真正诱导和认真的观察,很多学生知道是那么一会事却无法进行书面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和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非常重要。如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佳作,多收集,多摘抄,积累知识。学生多收益多,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习作就会有不少帮助。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刚开始习作,农村学生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但他们充满了更多的童真和乐趣。虽然整篇习作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遇到学生的“佳句”,应学会表扬,学生定会备受鼓舞。习作方式要多样性,可以是仿写、改写、续写、补空、写读后感等,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一个片断。让学生在习作交流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