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4: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校四年来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直接体现。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创作这一环节的学习,并通过这个课题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提升绘画技巧,为日后的美术创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首先,作为美术类专业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创作目的的观念。针对本科美术类专业,毕业创作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这个时间段学生虽然不像前三年被排满了专业课和文化课,但却正是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实习、面试以及参加考研复习的时间,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张都将重心放在了找工作等事情上,对毕业创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了毕业创作作品的水品参差不齐。表面上看,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创作是无奈之举,但实际上这正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创作的重要性的结果。因此,提高学生对创作的重视程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到,毕业创作这个需要短时期内投入大量情感、精力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些专业上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技巧练习、知识补充,更重要的是引发其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二、毕业创作并不是完成一项日常的作业,而是需要实践、思考,有创意、有激情的一项工作。
学生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要积累经验,并加以思考,为最后一年的创作打好基础,而不是简简单单按照大纲的教学计划进程表学习完每学期的既定课程,考试达到合格就可以。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讲授每一门独立的课程时除了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绘画技巧的提升之外激发其创作灵感。文化是一个广的概念,我们的学生既要掌握美术专业的技法、知识,又要了解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听讲座、观摩展览、欣赏音乐演奏会以及网络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不拘囿于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其文化修养、思想高度,刺激思维的活跃性,激发灵感,进而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创作的作品将具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怀、创新性。以我校艺术学院的某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将中国传统音律的特色与江南水乡古建筑、小桥流水的造型相结合,并进一步抽象化,创作出一件有着水乡古朴特色且有旋律意味的书籍设计。相反的,一学生的毕业创作借用中国篆刻造型来设计标志,作品外轮廓保留了篆刻的刻刀雕凿效果,但内里的文字部分却使用了平滑的印刷体,失去了协调感和本想表达的古代文化意蕴。
三、毕业创作的素材也应当尽量丰富。
这素材既可以来源于课堂作业,也可以是闲暇时间的习作,或者是在外写生的采风记录,甚至是来源于网络的内容。并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写生得来的才是可用的素材。倘若对课堂作业进行深入研究,把技法磨练好,把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同样可以成为日后进行毕业创作时有力的素材。日常的习作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来自生活的最朴素的素材有助于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以我院某一毕业设计为例,学生在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结合翻阅查找历史资料,把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的各种不同形态用刺绣的形式再现到了书籍纸张之上,给观者带来亲切、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相反的,某一学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是将摇滚乐明星的造型印制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风筝之上,文化的格格不入的冲突感带给观者并不太美好的感受,这则是一例简单拼凑文化元素的反例。大师黄永玉曾评价庞薰琹先生:“他不像许多俗子所表现的穿花衣、扭苗舞、带银饰的浅薄庸俗猎奇角度弄出的作品……他懂苗族人气质和美的所在:淳朴、憩静、温良”。抗战时期,杭州美院迁徙,庞薰琹先生曾经长期深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在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装饰材料的同时,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增进了与乡民的感情,进而创作出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毕业创作虽然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长期在外体验生活,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提高学生在平淡中扑捉趣味、然后借由毕业创作来生动的再现美的能力。
四、毕业创作的选题也要做到尊重学生。
根据学生的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爱好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选定一个适合学生的创作命题。根据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其毕业创作是伴随着毕业论文一起呈现的。为了深入对创作的研究,应尽可能的选定与毕业创作相关的论文方向。随着创作和论文的一步步完善,指导教师也要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意见。这个意见更多的是启发性的,因为创作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指导教师要巧妙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自身的艺术特点。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06-2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篇3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场所,其教育目标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招生的不断扩大,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这成为中职美术专业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中职学校都在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地方经济资源与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策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美术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中职美术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1 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6]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篇6
马晟瑶,200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至2006年攻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6年起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2004年,油画《红色畅想》获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优秀奖;2005年,油画《女人体》获辽宁省第二届百花艺术新秀奖;2006年,油画《盼》获韩国釜山艺术节特优奖;2011年,油画《蝶》入选建党90周年书画大赛。
王静,200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2006年油画《阳光》获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金奖;2009年,油画《去往桃花源》获辽宁省美术家作品展优秀奖。
张丽岩,女,1974年生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电脑美术专业教师,平面设计师,从事中国画、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多年。中国画作品曾多次入选辽宁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参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校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立项等,主编多部教材及美术资料。
篇7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篇8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为传统图书馆采编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文章探讨了艺术院校图书馆美术专业图书服务、采编、编目等工作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美术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特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此类专业图书馆的应用及意义,提出了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美术专业图书服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超文本、网络等新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一些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现代图书馆跳离了“以藏致用”和“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其功能转变为整合各种信息,提供知识的与推送,使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利用方式、服务内容、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信息技术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1.1获取资料比较方便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人们只要待在家里就可以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搜集资料的时间。
1.2检索功能强大
网络检索的方便、快捷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极大挑战。
首先,传统网书馆的检索工具,需要读者具备相关的图书馆知识。如寻找一本书,读者需要通过目录查找到该书的索书号,然后再按照索书号到书架上寻找,消耗读者较大精力。但网络检索则小存在这一问题,读者不需具备太多的图书馆检索知识。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读者只要把书刊的名字或其关键字输入电脑,网络就能够很快地将有关的资料检索出来。
其次,网上检索到的资料比较系统、全面。由于图书馆的书刊借阅具有即时性,因此读者经常出现借不到所需要资料的情况,或只能借到其中的一部分。利用网络检索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而且网络中的资源可以同时为多人所共享。
1.3借阅时间不受限制
传统的图书馆借阅资料受时间的限制,而网络借阅则不存在此限制。如,图书馆有开馆与闭馆之时,但网络借阅则是24小时开放;图书馆有借阅册次限制,网络借阅则可随看随调,不受限制;图书馆有还书期限的规定,过期需缴纳罚款,但网络借阅则不存在此情况。
1.4馆际服务完善
传统图书馆之间通常是没有联系的,除非读者到每个图书馆检索。传统的图书馆每年都花费大量的经费购书,但读者并不完全知道买回的图书又有多少是进了馆藏。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央数据库,除了图书馆采编使用外,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如,文献信息资源藏于哪一家图书馆的信息),为区域内的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1.5文献共享范围更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献出版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能力满足读者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纸质书刊价格逐年上涨,图书馆经费不足普遍存在。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本地区的中央数据库,协调订购,促进本地区的图书文献合理布局,为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建立联合体系。
1.6提高图书馆分类、编目等基础工作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在传统图书馆的应用,为图书馆文献的分类、编目、成果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过去各个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是按照各馆分编的标准,采用标准尺度不一。现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区域性数据库,可以完善、统一分类法及具体规则。
2信息技术与美术专业图书的联系
2.1美术专业图书馆的特点
2.1.1艺术专业图书收藏投入大
艺术专业图书价格高,投入大,资料共享缺乏外部条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学和科研所需的专业图书资料,除了对内容要求较高外,特别注重印刷效果和载体质量,如图像清晰度、色彩准确度等;一般印刷成本高,工序复杂,图书需要量有限,价格往往高于文字印刷型资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美术作品原件价格更高。
2.1.2采集工作需要亲临现场
艺术专业图书采集方式与众不同。艺术图书的采集,不同于其他图书采集(即通过报道的征订书目和零散新书目介绍进行预定,其他图书的采集就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艺术类图书简单的文字报道难以反映或描述出具体作品的色彩、笔触、情感,以及图像的清晰度、色彩的准确度等,而这恰恰是艺术类教学和科研的重点,所以艺术资料的采集需要亲临销售现场,借助专业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进行多方面的权衡比较,才能把有限的采购资金用在刀刃上。
2.2美术院校图书馆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2.2.1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可节省成本
一些图书馆中学术性较强的资源,往往得益于其学术价值高,因此吸引了众多读者,进而形成“马太效应”——资源越多的图书馆读者越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用户发展迅猛。图书馆的馆藏品正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许多地方或小型图书馆通过授权方式为读者提供国家级馆藏书籍阅览服务。而且,在传统的采购环节上,这一技术使得美术类图书馆尤其受益,特别是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价格高昂的艺术类书籍共享大大节约了成本。
2.2.2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库
互联网中公开的数据资源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渎者通过检索关键字就能找到相关的主题创作资源,这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国外最新的艺术发展态势、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艺术之库中搜寻一切可供参考、启示的资源,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2.2.3为各大美术院校学术交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网络架设了信息的桥梁,也缩短了沟通的距离。运用信息技术,美术院校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学术活动重要桥梁的图书馆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图书资源共享、读者互动、各美术院校学术研究成果,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交流。
3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研究
3.1应用电子商务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
建立和开展电子商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因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担负3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校内师生进行图书自动化管理的义务服务;二是为校内外或网上提供馆藏的无偿或有偿数据库服务;三是为校内外课题提供跟踪有偿服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图书馆还承担着许多书目数据库中心的建库工作、远程多媒体教育工作等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任务。21世纪高校图书馆将是重要的信息枢纽中心,图书馆将为网上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多元化文献传递等方面的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投入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有限,只有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在书馆领域应用电子商务方式,才能增强图书馆在网上信息服务方面的竞争实力。
3.2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传统美术图书馆对信息的展示与加工仅限于一般性、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读者一般只能获取一次文献,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美术科研工作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对美术作品信息进行深加丁,将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以及综合归集,并编制与之相配套的二次、三次文献,通过加工、整合,建特色的美术作品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创造一个适合网络化需求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设计算机检索服务、远程服务等,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美术图书馆可以利用网上聊天的功能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中,工作人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用户的需要,能更快捷地提供服务,节约用户的时间。咨询服务的开展,能增添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3.3注重电子资源购前工作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采购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而电子资源种类多、价格贵,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涉及多种因素,比传统文献的采购要复杂得多。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资源一般取材于印刷文献,有些电子资源则是把印刷文献进行重新组合,内容重复较多。在选购电子资源时,一定要了解本馆的收藏情况,对没有必要同时拥有电子版和印刷版两种版本的文献,一般情况下应不再购买电子版本。但需要区别对待的是,在订购时对于一些利用率高、质量好的外文核心期刊,如果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应两者都订购,其优点是价格便宜。美术专业素材是利用率较高的资源,而且有些素材难免有重复的现象,采购时要考虑选购的素材和馆藏的素材重复的部分是否过多,而且所购素材的内容是否能为广大美术专业设计人员所利用,若利用率低则不应购买。
因此,在进行美术电子资源采购之前,须建立专门的电子资源调研小组,进行读者需求调研,而采购部门则要了解学校学科设置,向本校所有学科发放调查表,调查用户对电子资源内容的需求现状、读者教学科研的需求方向等。搜集了较全面的出版信息后,让专业人士参与电子资源的使用以测试其性能。测试内容如:电子资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是否受用户欢迎;电子资源的检索系统是否容易为用户接受和使用;与本馆已订购资源的比较,是否可以补充学科方面的缺漏;引进本资源是否符合本图书馆的职能要求;使用后能否给用户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通过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由调研小组审核、讨论,决定取舍,最终作出订购或不订购的决策。只有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评价电子资源,正确抉择,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使电子资源系统建设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3.4要注意提高馆员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
现代化的网络需要现代化的人员来操作,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来驾驭网络技术,再先进的网络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现在美术专业最新的信息90%以上是外文信息,如果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人员只懂得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缺乏外语知识,就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最新科技信息,其信息服务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因此,负责美术书籍管理的图书馆馆员在抓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的同时,应加大力度抓外语培训,培养既了解网络,又具备美术专业图书知识,还熟谙外语的复合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户需求,提供高质、高效的现代信息服务。
篇9
根据多年来对美术教学备课形式的研究和应用,笔者认为,绘画备课、文案备课、形象备课、资料备课和科研备课等五种方法,都是美术教学的有效备课形式。
一、绘画备课
绘画备课即以教师的专业画种为依托,进行相关的写生、练习和创作,是一种提高教学基本能力的课前绘画准备,是美术专业最具特点的备课形式。进行绘画备课,必须明确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要以提高美术能力为目的。美术教学是以技能传授为特点的教学,教师绘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教学能力的强弱。绘画备课的过程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目的。美术教育是一门集直观性、示范性和榜样性于一体的艺术教育。高校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看他的绘画水平。中不中,看行动,千言万语,不如教师具有绘画水平,亲自动手画给学生看。这样,学生的理论困惑、技巧疑问,就会在教师的真画实景前化解、消除。
第三,以研究解决教学重、难、疑点问题为目的。绘画备课,不是简单地进行绘画练习,而是要在绘画练习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将要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和相关问题全部弄懂、弄透之后,才能在学生面前坦然地、胸有成竹地教授自如。
二、文案备课
文案备课即以语言的书面形式一文字为主的备课方法,通称为教案。教案是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法,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美术专业的教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单位样式进行备课。
一是以单一课题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像美术写生、艺术实践、参观展览、艺术讲座、幻灯欣赏、美术创作、毕业论文、构图和摄影等课程,都属于单一课题的范畴。教师要在课前的文案准备工作中,充分而全面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因素,做到胸有全局,逐步落实,方法得当,效果突出。
二是以单元课程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像素描、水彩、国画、油画、版画和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都是以单元授课的方式安排教学的。每个单元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也是美术专业最具特点的教学形式。这要求教师全局观念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进程合理,时间分配合适,作业安排具有针对性,还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三是以单幅作业为单位的文案备课。在教学中,单幅作业的时间安排,决定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师备课的样式。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幅作业为目标提出目的要求,明确重点、难点和研究教学方法,还要进行课后小结,对本次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解决的办法,以此为下一次作业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作用。
三、形象备课
视觉艺术的教学内容,就是研究形象、表现形象和创造形象。形象备课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课堂上要使用的人物、人体、静物、风景等写生和研究对象进行课前的构思、选择与安排。形象备课的关键在于要根据课程的进度和难度来确定形象材料。例如:人物的男女老少、造型特点、职业特征和精神气质,风景写生的地点、构图取舍、场景情调和空间透视等等,都是形象备课要把握的内容和要素。
四、资料备课
资料备课是教师根据视觉形象的直观性特点,在课前进行对学习有参照、引导和帮助作用的绘画资料的翻阅、收集和准备工作。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资料有以下几种:画册、画页、幻灯片、光碟、录像带、多媒体课件、学生留校优秀作业、教师范画以及收藏的美术作品等。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直观性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和较浓的学术氛围。这样的备课和教学形式,于教师有利、学生有益。
五、科研备课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80-01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一代代优秀人才的为社会做贡献,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作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确立了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观念,预示着现代美术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首先是整体思路为改革,只将自身放入社会大环境中思考,以适合基础教育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为主要任务去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才能有根本意义上的改变,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各各都培养成“毕加索”“达芬奇”,高师美术教育不同美术专业美术院校不同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教育对象应具备更宽泛的学科基础。传统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技术的训练,长期以来高师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大多继承专业院校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技能训练过分突出,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据调查,大多数高师美术专业的技能训练占总课时将近70%而艺术理论仅占6%左右)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重技术轻理论”的弊端,使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偏离了为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身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知识技能本位到人文的重心转移是改革的首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综合院校有利的优势资源,增设艺术人类学、美术人文教育、文学、民间美术、建筑、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进修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视野自然扩大了,综合素质自然提高了,这样才能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理论型教学的逐步转变。
第一,专业基础训练实践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征总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自身的艺术天赋的不同,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意识和心理特征。例如每个学生在审美视角、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等都存在异同,那么体现在艺术趣味、艺术创造、艺术鉴赏方面也都有异同,所以只有尊重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才能充分发展,更注重学生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学生独立创新,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呼伦贝尔学院在专业基础课训练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并将其纳入“五段式教学”方法中,五段式教学方法中还特别注重讨论式的集中讲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画画还要评画,可以运用师生互动的模式,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把教与学放在平等的位置,启发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空间。
第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再原有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速写)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例如摄影、雕塑、沥粉画、纸板画、剪纸、篆刻、壁挂、设计软件等等技能选修课,真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从敢听、敢看、敢说、敢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技能知识,掌握技能知识,运用技能知识,利用技能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花大力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增加学生可以选择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的启发学生的个好和兴趣。
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课外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参与社会上的竞争,选择社会上有意义的美术活动,同时也促进教与学的双方受益。例如笔者所在院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海拉尔冰雪文化节的雪雕比赛”,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要非常重视学生课下的实践活动,在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并从中得到了乐趣,认清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为步入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小成,余继平.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M].艺术教育,2004.
[2]肖剑锋.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M].美术界,2011.
[3]何旭.从“空间”到“空间”[M].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安玉杰.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M].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于平.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M].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