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公务员
公务员应当是道德的先行者,其德行操守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的稳定性、地位性,吸引了众多社会各界人士应考,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信任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有着重要作用,也将对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和现状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及价值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控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且可以检验,它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保持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基础。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当前公务员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主流是积极的、上升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1)公仆意识淡化,认为自己是“官老爷”,处处高人一等,办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2)个人利益至上,。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官员腐败的案例时有见诸报端。(3)不思进取,认为捧着了“铁饭碗”,于是过着安稳日子,在工作上不思创新,不思突变,害怕担风险。
二、应届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职业
近些年,公务员报考热中报考者以应届大学生居多。2011年6月,沈阳日报网举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志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占61.40%。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二是公务员五险俱全,工作环境和条件好等;三是现在很多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衰退,追求稳定,害怕冒险,也成为公务员报考热的一大因素。而很多报考的大学生对于公务员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在报考时本着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思想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现代社会各种诱惑增加,社会化生活越来越频繁,大学生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利益至上,功利化趋势严重。诚信意识淡薄,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精神缺乏。2004年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6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可这一点却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
目前,有些大学生不按照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办事,总是“一山望着一山高”,把刚毕业找到的工作当成是跳板,遇到薪水待遇更高的工作就毁约甚至一走了之,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少工作和经济损失。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仍然不改其上大学时的散漫作风,上下班不遵守时间,迟到早退,也不遵守规章制度,或是不遵守工作的操作规程,不服从工作调动安排,工作如果稍不顺心,就到处宣传消极言论,影响其他人工作。
2.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既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再次,许多高校和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度关注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是今后各类高级人才的后备军,担负着整个社会的期望,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期间是人生方向逐渐确立、个性品格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期望,对未来事业道路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因此,积极引导使学生确立合理的道德观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是个人能力全面提高的关键。其次,培育学生诚实信用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在实际的两课教学活动中,多结合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违背职业道德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去分析判断,明辨是非。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也可结合专业特色,从职业规范的角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2.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一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兼职,感受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等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优良品质的具有,会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什么。二是利用专业实习期间,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如医生、教师、财务人员、记者有什么不同,让他们树立起“职业人”的概念。道德不同于法律,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通常是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这些方式实现的,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因此,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3.重视家庭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深远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始发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虽然读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但长期的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和道德选择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父母应该在生活中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家长见利忘义或损公肥私,其对子女的正面教育的作用必然荡然无存,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能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4.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法制化是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性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不同行业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各自的特点,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用法律这种“硬”约束机制来填补因惯常道德约束机制弱化而留下的空白,以控制和干预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
篇2
为树立机关良好形象,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日前,淮委印发了《淮委机关公务人员礼仪规范》,要求全委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各级机关行政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严格遵照执行,淮委直属单位参照执行。该规范共15章68条,从接待、介绍、握手、名片、称谓、交谈、电话、集会、着装、仪容、就餐、乘车等方面,系统地将机关公务人员的打扮穿戴、言行举止、接人待物、工作和服务等以“礼仪”的形式规范起来,这在七大流域机构中尚属首次。
礼仪,对个人是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外在流露,对单位则是文明程度的标尺。“礼仪是淮委文明建设的新亮点”,这句话在淮委广大干部职工中已经形成共识。热情的问候,周到的服务,已成为淮委机关单位的基本要求。
据悉,淮委将把组织开展“礼仪”学习教育活动与文明单位、文明处室、文明职工和文明工地的创建评比活动以及与各部门、各单位制订各类各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努力为治淮大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篇3
大家好!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表演讲。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挑战和希望并存的伟大时代,我觉得忠诚、奉献、务实和向上是每个公务员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是每个公务员的毕生追求。做公务员,就应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呢?我认为是十二个字“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奉献人生”。
爱岗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公务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我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我们爱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敬业就是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
我们要把爱岗敬业当成自己生命的最重要部分。爱岗敬业是衡量我们公务员的首要标准,因为他关系到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个公务员的切身利益。我们应该抱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既然人民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人民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每个公务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个公务员都应该为人民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时刻牢记:爱岗敬业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自己尊敬自己的一种表现。
我们要把爱岗敬业视为成功的阶梯。世界上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工作。做任何一项工作,重要的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没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公务员,就无法治理国家,就难以支持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爱岗敬业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是我们个人成功的阶梯。
履行职责的关键是勇于承担责任,做好工作。我是从事财务工作的公务员,不管我自己的能力如何,工作环境如何,关键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责任,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对自己工作责任内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地去做,千万不要等领导来安排。同时岗位责任心体现在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勤于钻研,团结合作,敢打硬仗,不计得失。只要人在岗位,事情就要做足到最后一分钟。我一个财务人员履行职责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理念,讲求诚信,珍惜岗位,严守岗位纪律,能够立足本职,以远大的职业理想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工作实践中,敢于承担工作风险和工作压力,具有长远眼光和吃苦耐劳精神。
我有我自己的岗位责任,我的基本责任就是实现岗位责任的目标,这既是对我责任的衡量和考核,也是我在这个岗位上必须具有的“职业责任精神”和强烈的“责任角色意识”。只有这样,我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努力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
要承担责任必须抓好自身建设。财务工作是个重要的岗位,责任重大,我一定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率先垂范,严以律己,以提高自身素质来做好财务工作。承担责任就是做好服务工作,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时间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做好服务工作上,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搞好服务,获得大家的满意,把财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全面提升财务工作质量,为教育事业发展当好参谋,做好内当家。
“爱岗敬业,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是奉献,做一名公务员就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世界上最美的词是“奉献”,白云奉献给蓝天,才会那样地飘逸;江河奉献给大地,才会那样地激荡;青春奉献给事业,才会那样的美丽。作为我一名财务人员,最美丽,最光彩的是奉献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财务工作,奉献给壮丽的教育事业。
篇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失诚信 行为导向 独立审计制度
要重塑注册会计师诚信,独立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实际的措施。本文结合本人“独立审计制度对注册会计师失信行为的影响分析”一文的分析,提出如下观点:
明确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监督制度是在经济改革中确立的,而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则需要健全的独立审计法律体系来保障。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很难有效推行。只有完善有关法律,才能优化审计环境。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出现某种结果或实施以及不实施某种行为是否应该承担不利后果,都要找到法律法规作为判断依据。实际上,独立审计准则本来就不属于法律法规体系,而只是一种权威标准。依据这种标准执行业务出具的报告也不能绝对保证其真实性和不出现重大遗漏,只能提供合理保证。如果这种标准要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必须要通过法律法规。
标准实际上只能作出事实判断,其本身不是法律判断。如没有遵守标准,导致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是否应该承担不利后果。而承担何种不利后果,标准没有作出规定,这也不是标准应该作出的规定,这是法律法规的范畴。注册会计师要规避风险,只有依赖独立审计准则。
要从法律的角度保护注册会计师,必须正确认识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即独立审计准则作为一种权威标准只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直接认可或通过合同约定才能产生法律效果。但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包括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的相关条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9日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等,都提到以有证据证明无过错作为免责原则,没有明确以注册会计师是否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的标准。这种状况加上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对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或者如果有过错,是一般的过失、重大过失还是欺诈作出事实判断。于是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形成以结果判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要改变这种状况,明确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在相关的确定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条款中明确以下事项:一是审计报告或其他注册会计师报告的性质,或者规定报告本身应该指出其性质和用途,以避免误导报告使用者;二是注册会计师出具报告应当遵循的专业标准及专业标准的制定者,或者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报告和合同中明示其出具报告依据的专业标准,并规定没有遵循专业标准出具的报告为虚假报告;三是出具虚假报告应承担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等的各种否定性法律后果。
健全独立审计制度体系和确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法律制约
制定我国独立审计制度体系并保证其权威性。为此,制定我国独立审计规范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促进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第二,促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照统一的执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第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确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地位,使其内容具有强制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
事实上,仅有相应的法律和规范,还不足以使独立审计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当与独立审计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的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就需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克服注册会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制约注册会计师不择手段地从事任何一种个人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的谋利活动的行为倾向,从而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持。注册会计师是理性的。理性会促使他们接受道德的支配,使诚实、信用等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手段。一切不义、欺诈等行为都不符合道德的精神。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所无法代替的。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执业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取决于注册会计师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受到一般道德―――伦理道德的制约,还要接受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规范的范畴。但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所确定的内容如独立、客观、公正、职业胜任能力和技术准则、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它责任等都可以看作是一般道德在独立审计行业的具体化,应当在全面了解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基础上,制定职业道德准则。所制定的规范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鉴于独立审计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应具有强制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
构建审计的强势主体
独立性的丧失对注册会计师和整个行业来讲,是自身制度的不完善,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其职业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笔者认为,只有让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个强大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并以公正的姿态面对各种利益冲突,为社会公众代言。
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委托与付费,以割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保证其独立性。笔者认为:由专门的机构行使委托权,将从根本上改变审计关系中已往的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相重合造成审计关系失效的局面,建立起规范、完整的审计三方关系,为审计的独立性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专门的机构给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付费,可以切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消除了被审计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提供了经济基础,也可以有效解决付费的不需要,而需要的不付费这一矛盾。
行使审计委托权的机构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代表社会公共(众)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出于公心,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行使职权,笔者认为,真正能代表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只能是国家,是政府。因此,这个专门机构应该是由国家(政府)管理的非营利机构,由国家支付其日常费用而不能通过委托权的行使来赚取收入。
要解决审计费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的办法是:由投资人、债权人根据自己权益金额交纳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交由专设机构作委托费用,二是由政府出审计费用。理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其受益者既是债权人、投资人,也是整个社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好转,经济的有序发展,将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所以由政府代表社会出一定费用也是合理的,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一笔必要的成本,何况这笔费用,国家(政府)又可以从投资者、债权人的印花税、所得税、营业税,从经济的发展收益中得到补偿,所以说由政府出这笔费用是可行的。
建立制约制度
使会计师事务所真正成为合伙制、股份制的经济实体,使其真正能有承担起经济赔偿责任的能力。这是严管重罚政策、保证金、风险金政策的一个前提或经济基础。
要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起高额的赔偿,交纳得起风险金、保证金。必须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低资本额(应根据经济形势适当调整),使其有承担最低风险的能力,并相应规定其承担各种规模业务所必须的资本,使其具有相匹配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收益与风险相匹配。这样既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具备一定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促使其严格控制风险,提高质量,又能促使其壮大发展(联合、重组),从而承担更大的业务,获取更多的利益。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收益水平,提高其门槛是对其严厉处罚、追索的基础,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否则,严厉的处罚将无力承担,严厉的追索将使注册会计师都放弃这一职业,反过来又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影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待遇,既能增加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又会使他们的违纪成本上升,违纪收益率下降;同时注册会计师优厚的待遇又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从而形成竞争,形成压力,促使注册会计师为保住饭碗而努力,而减少违纪。由于有大量人才的愿意进入,也为提高该行业的门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业务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可仿照新加坡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即建立公积金制度。其资金来源:每次审计的报酬,都要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审计业务委托)扣除一定比例,国家再出一部分,为注册会计师建立公积金。该公积金平时不能动用,直到规定的年限后才能给予注册会计师。该注册会计师一旦在规定的年限之前因违纪受到开除或不能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则该注册会计师名下的公积金将被没收,转为国家所有,以用作其他注册会计师的补贴和奖励。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从制度上监督其做出公正结论“失去监督的权利必将导致腐败”。
2002年4月2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奥克斯利法案,规定成立新的由5名主要来自非会计行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方面,我国应该说法律法规规定的较好,但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是:一是对多头监督,非专业管理情况,应成立单独的监督、管理机构,独立行使监督职权。二是在法规上,应比照美国等国家,执行“深口袋”赔偿制度,给广大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者以追索权,向执行该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追索,从经济上打疼这些渎职者、造假者,同时制定有关法律,以传播、制造重大虚假经济信息罪等对这些注册会计师进行刑事处罚。
强化风险导入审计模式
我国已于2003年7月1日颁布实施修订后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持续经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引入审计准则和审计技术。笔者认为,还应该在《错误与舞弊》、《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等具体准则中,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地将风险导入审计程序和方法引导在审计实务中。
参考资料:
1.王越豪,审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篇5
高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守纪律,我行我素,上课、开会迟到,缺勤不事先请假,问起来还振振有辞。
2. 注重个人功利。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关系。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少数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挣钱,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以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安心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部分高校教师耐不住寂寞和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绞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
3. 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高校中却存在着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学术道德观念淡薄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也包括文化界、高等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主要是指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学术官僚化”(是指是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学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
1. 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的20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2003年,高等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超过2.33万元,比2002年增加2261元,比1985年增加近2.21万元。于是,社会上有人把高校教师也列入了“高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的热点、前沿;其次,高校教师是不坐班的“全天上班族”, 但是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如果这样看待高校教师每个月人均2、3千元的收入,就不应该认为其属于高收入。应该说是极少数创收能力强的教师“泛化”了教师形象,绝大部分的老师被他们耀眼的星光所遮蔽。一部分清贫的高校教
师为了生活的更好一点,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兼职和讲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教师的道德问题的根本还应该是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工资。
篇6
一、市场经济体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困境
(一)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该文献建议各国应该将教师职业视为专门职业。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此后,教师专业化运动逐步在各国开展起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同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开放、平等、质量和效益等特征,它使教师从对单位的人身依附中解脱出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专业发展道路;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劳动得到充分的肯定;它强化的教师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意识,使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为教师进一步专业化提供了动力。但是,市场经济的监管不到位和它本身固有的消极因素也给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击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市场经济形成的前提之一在于人们文化、观念的多元性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但是,它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时代,来自电视、网络媒体和手机的信息正在争夺课堂的知识阵地,教师的权威让位于电脑和各种教参资料。其次,教师人生价值观偏离了职业规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随着公务员身份的剥离出现了下降,经济地位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收入并不可观。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把教书育人等同于商品生产而获取报酬。有些教师上课应付差事,下课忙于创收;科研弄虚作假,从中谋取钱财,使物的价值上升、人的价值下降,造成商品拜物、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扭曲人生价值存在的根本,造成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影响。颓废人生观必然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的下降。最后,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取代了奉献精神。教师的职业强烈的示范性,除了教书,还要给学生作社会生活的表率,因此,奉献精神是其职业的内涵。市场经济奉行等价交换原则,然而,有些教师将该原则错误地运用于教育中,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投机取巧,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学生和家长索要礼物,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使他们放弃了职业操守。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业社会早期,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较低,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构成了教师职业的核心内容,相应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较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知识学习渠道已经从教师、学校转向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复杂化,教师职业需要专业化。21世纪我国教师队伍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好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转型,他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工作态度与前辈们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作为专业化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要求与更高的道德责任。在教师专门化阶段,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应该向专业化要求过渡,形成专业道德。职业道德与专业道德的区别是,职业道德主要依靠外在的行为规范约束教师的不当行为,监督教师履行其职责与义务。专业化阶段,教师依靠外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监督与约束作用降低,因为专业道德主要靠自律。因此,市场经济背景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就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
二、专业伦理的内涵与特点
(一)专业伦理的内涵伦理指社会中人的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伦理与道德不同:道德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规范,倾向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强调个体内在的自我理性控制。教师专业伦理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映教师专业素养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规范。专业伦理可以发挥下列四种功能:(1)强制执行的专业伦理准则可以确保专业服务的提供达到合理的标准,而且符合道德行为的规范。(2)可以确保专业人员为大众的利益服务,由此获得大众的信任、信心和支持。(3)提供一致的准则与行为标准,确保自的行使与避免外部的干预。(4)专业伦理是专业地位的标志之一。可见,专业伦理比职业道德更具约束力。
(二)教师专业伦理是职业道德的超越教师的专业伦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5]。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过程不是对原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简单维护,而是摒弃和超越不合时宜的道德规范,以时代精神主动建构新的专业伦理的过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的环境下,理清教师专业伦理结构和特点,对于教师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师的专业伦理的结构
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结构或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看法。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认为教师除了一般道德,还要有4种特殊的道德:威严、自我控制、公正和对人的认识[6]。梭克特(Sockett)认为教师有五项专业品德:诚实、勇气、关怀、公平和实践的智慧[7]。德波拉夫(JosefDerbolav)提出,教师有五个中心德性:权威、教育爱、教育的正义、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幽默[8]。我国学者傅道春认为,教师的专业伦理是由专业精神、专业规范和专业人格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9]。张西方将教师伦理分为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10]。这些职业伦理要素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特定时期专家对教师的职业伦理素养的期待或要求,我们综合这些要素,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阶段的职业规范要求提出以下的专业伦理结构:
(一)专业伦理观念专业伦理观念反映了教师专业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属于教师专业伦理中的理性层面。专业伦理观念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教育领域各个主体,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主体关系的行为准则。按照卡尔(DavidCarr)理解,教师专业伦理观念包括:(1)师生之间的道德的争议应该采取符合逻辑和经验的理据来解决。(2)教学要有道德教育的内涵,而且以一种相当权威的方式进行,以避免因表现失当,而让人失望。(3)教师的性格和人格对学生影响很大。(4)教师要有道德典范。教师的专业伦理观念中,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师专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它们是社会上一般的道德规范与教师的专业道德的结合。其中,一般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德性基础,专业道德是教育领域教师德性的专业化要求。专业伦理观念是教师专业首要原则和基础性的要求的体现,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专业伦理责任责任伦理概念由德国哲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责任伦理是指行为者意识和对自己言论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它强调的“预防性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意识,是一种事先责任意识。教师的专业伦理责任是教师专业化的体现,它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教师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了解,对心理异常、行为失范的预见性及其采取的措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及其应对策略;教师对教育教学中安全责任事故的预见性与防范措施,等等。教师的专业责任通常由相关部门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确定。它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道德行为标准。教师的专业伦理责任对于确保教育领域的科学与创新、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伦理精神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是教育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教育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基于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和伦理责任而表现出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热诚服务的奉献精神。教育领域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伦关系。教育教学中,学生希望把老师当成朋友,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回应,则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情感随之产生。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不是师道尊严,而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师友关系。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专业伦理精神的构建
(一)以专业伦理观念重树教师的新人形象教师专业伦理观念的构建,首先是将传统师德与现代价值观念整合。传统师德观念需要我们批判的吸收、继承和发展。有些宣扬封建、愚昧、落后的“三纲五常”等观念应当抛弃;有些道德规范如“忠”、“孝”、“仁”、“义”、“礼”应去除其中狭隘的封建专制内容与阶级等级观念,以现代民主精神提升其人民性、民主性、科学性;对于积极的师德观念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培养积极向上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具有现代情怀的崭新形象是构建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影响着学生,还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守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作风。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理想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职业作风为“无私奉献,廉洁从教”。职业理想与作风可以保持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在内心中筑起一道坚固的道德防线,使教师在多元价值取向中保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
(二)以专业伦理责任强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专业伦理责任的担当的前提是掌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提高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可预见性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教育问题。在教育伦理问题上教师经常遇到的伦理责任问题是保障与落实教育公平与教育自由原则,把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教育公平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民族、出身、经济条件而另眼对待;二是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三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发展。教育自由原则要求教师要捍卫学生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选择。当学生行为失当时,教师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培养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主要依靠制度化管理,尤其是法制化管理以避免人身伤害事故和校园安全事故。教师职业道德法制化体现的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最低层次的要求,即对于因责任疏于担当或伦理行为不当且超越师德规范的教师,不仅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而且使他承担法律责任。除了不可抗拒自然力引起的学生安全事故,如暴力、踩踏、火灾等,只要教师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大都可以避免。因此,教师要加强安全注意义务法律常识的学习,提高校园事故的防范意识。
篇7
从教师职业属性看,不论是学校建设教师队伍,还是教师自身实现职业发展,都必须明确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权利,即教师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利,同时履行怎样的职业责任,并在履行职业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职业伦理。这些,从职业角度说,是必须的“要件”;可是,这些“要件”在当前的教师职业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甚至变异。
首先,教师的职业责任,本应是专业责任,可现在却成为行政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之所以压力大、心理问题严重,更多并非来自教学本身的压力,而是非教学事务繁重,除了要迎接来自上级的没完没了的检查、评审、评估之外,整个教育教学也服务于行政考核指标——升学率或者学生的统考分数。在重庆的调查中,就有38.5%的老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领导风格不满意,但是出于对上级和领导的服从,为保全自己的饭碗,很多老师委曲求全,有好的建议也不敢提,有好的方法也不敢去试,独立的个性被磨蚀,并且过大的工作竞争压力对身心造成伤害。从中可见,“行政责任”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针对教师队伍的问题,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责任,仍旧没有从专业角度加以强化,而是进一步强调行政责任。比如,国家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这貌似可以通过定期注册来把不合格的教师淘汰出教师队伍,可问题是,谁来进行注册的认定?是教师同行委员会,实行专业评价,还是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行政评价?如果是前者,这或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如果是后者,这很可能成为强化行政权威的新手段,会导致教师的行政压力更大。
其次,教师的职业规范,本应属于行业规范,可现在却是行政规范。2008年,教育部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从性质上说,就是行政规范并非由教师行业组织制订。而且,这一规范的条款,也十分抽象、概念化,甚至把法律问题和师德问题混为一谈。比如,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其中,“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的内容,如果教师违反,就属于违法行为,这就不是师德问题了。再比如, 规范要求教师“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由于中高考评价制度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学校、老师都被束缚,要改变这种情况,唯有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不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却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要求出来吗?
篇8
一、主要做法
1. 强化“三种教育”,以学习强认知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我县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升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同时,我县把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检查。
(2)强化遵纪守法教育。我县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纪律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定期给教师念念“紧箍咒”,敲敲警钟,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净化教师的思想;要求教师签订《工作纪律责任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形象。
(3)强化履职尽责教育。我县采取激励措施,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履职尽责;引导、帮助教师树立和坚定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来干的信念,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把学校当作“家”来经营,把学生当成“孩子”来关爱,用实际行动发挥才能和潜力,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奉献才智和力量。
2. 着力“三个重点”,以实践强内功
我县每年在全县教体系统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全力促进全县师德建设工作“四引领”“三确保”“四提升”目标(“434”目标)的全面实现。“四引领”,即用思想引领为教师播种梦想,用精神引领为教师传递梦想,用文化引领为教师共筑梦想,用行为引领为教师放飞梦想;“三确保”,即学生对教师满意度零投诉,家长对教师职业道德零投诉,社会对学校办学行为零投诉;“四提升”,即教师师德素养、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1)夯实“过四关”,坚守“师德底线”。“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到“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的作用。通过夯实“过四关”活动,即在职业道德关教育上下功夫、在社会责任关教育上下功夫、在关爱孝敬关教育上下功夫、在遵纪守法关教育上下功夫,要求教师坚守师德底线,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2)突出“练四艺”,提升综合素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我县通过突出“练四艺”活动,即做人艺术、管理艺术、协作艺术、交往艺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好务。
(3)奋力“展”,促进聚能圆梦。良好的班风、学风、师风、校风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家长、社会的殷切期盼,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凝聚,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县通过奋力“展”活动,即展学风、展班风、展师风、展校风,积聚、传递、发挥正能量,共圆教育梦想。
3. 加强“三大建设”,以纪律强意识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敬业意识。围绕师德、师能、师表三个方面,突出“四个强化”,进行“三种激励”,实施“四项制度”,执行“五个严禁”。“四个强化”,即强化教师的思想教育,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强化教师技能培训,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强化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创造显著的工作实绩。“三种激励”,即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激励教师争做名师,激励教师到农村任教。“四项制度”,即实施师德考核制度,实施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实施教师文化知识检测制度。“五个严禁”,即严禁教师打牌赌博,严禁教师体罚学生,严禁教师在校内酗酒,严禁教师在课堂内打接电话,严禁教师有偿家教家养。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把“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高超的领导艺术”作为校长队伍建设的客观标准,要求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四带头”,做到“三过硬”,严格“五不准”。“四带头”,即带头讲政治、带头讲正气、带头作表率、带头树形象。“三过硬”,即勇挑重担,务实创新,做到工作过硬;不占便宜,不谋私利,做到经济过硬;按时上班,生活严谨,做到作风过硬。“五不准”,即不识蓝献ㄐ小⒉蛔寄比∷嚼、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搬弄是非、不准行贿受贿。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干部工作纪律,坚持上班“五不准”,下乡“五严禁”,作风“五不要”,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办社会满意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五不准”,即上班时间股室不准关门,上班时间股室不准无人,上班时间干部不准娱乐,上班时间干部不准酗酒,上班时间干部不能离岗。“五严禁”,即严禁拿物,严禁酗酒,严禁赌博,严禁收钱,严禁娱乐。“五不要”,即不要说假话,不要搬弄是非,不要互相拆台,不要扯皮吵架,不要违法违纪。
4. 落实“三项制度”,以待遇强激励
(1)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实施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倾斜政策,保证农村教师绩效工资优先全额落实,每人每年24140元,比本县公务员每人每年多1140元;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目前,我县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按四类标准执行,即1200元、500元、400元、300元。同时,积极落实乡镇学校教师工作补贴制度。
(2)落实农村教师农教补贴制度。在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基础上,我县把绩效工资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设立农教补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农村中心完小教师每人每月100元。
(3)落实交流轮岗教师工作补助制度。每学期结合交流轮岗教师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并根据期末考核结果,对交流轮岗教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补助,并为交流轮岗教师统一购买意外保险。
5. 采取“三大举措”,以机制强管理
(1)实施师德师风承诺制。我县每学期要求教师面向学校、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社会进行师德师风公开承诺;公开承诺以上墙、上网等形式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实施师德师风监督制。学校聘请教师、家长、学生、村干部、乡镇干部等人员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通过开展“学校领导接访日”,设立“师德师风举报信箱”等方式,对群众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
(3)实施师德师风考评制。我县以考核为手段,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管理的重点工作,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完善了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切实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依法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收获
1. 教师思想认识实现新提升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进一步淞,教师逐渐认识到:要想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光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还需要与学生成为朋友,融入学生的生活,确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不复存在。
2. 教师服务意识实现新转变
以往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对口支教工作,学校只能是按制度轮流选派教师参加,现在主动请求去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人数逐步增多。2016年,城区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先后有63位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出现了城镇学校教师纷纷到农村任教的喜人局面。
3. 教师职业精神实现新提振
如今,走进我县的各中小学,无论是清晨、午休还是放学后,到处可见教师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情景,随处可见教师辅导后进生的情节。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工作拈轻怕重的思想骤然消失,主动争取工作量的教师越来越多。
4. 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资金的有力投入,校园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教师经济、政治待遇的不断提高,积极调动了全县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稳定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 教育教学成绩实现新跨越
我县先后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500多项。2015年我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案例”的县(市)。2005年来,连续11年荣获全州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高考连续11年应届生本科上线万人比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
篇9
从善、恶对立来看,由道德与不道德的关系而带来的困境道德是善,不道德是恶,二者为相互对立的范畴。构建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扬善祛恶的事业,所有师德教育均以此为自己的使命。而且人都具有向善性,这是师德建设的前提条件。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这个世界绝不会单一的只存在着善,不道德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一样永远存在。所以说,不道德是“永存”的,它和道德与人类同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以承认恶的存在为前提,如果没有不道德现象,道德教育则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构成师德构建的困境之一:师德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弘扬善、用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去取代“不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又同时不得不面对“不道德行为”从根本上永远无法消除的事实,甚至是“不道德行为”使得师德教育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道德行为无处不在,师德自我构建永远处矛盾之中。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由人所固有的经济人属性而带来的困境在生物学上,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成员,因而不可避免具有生物学上的种种特质。物质需要就是其一。心理学证明,人的满足是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及满足物质需要。但是,教师的传统形象被塑造成以义抑利的道德人形象。无私奉献、安贫乐道、清廉守节成了教师的代名词,是师德核心。但是,教师目前的实际社会地位却很低,其合理权益更缺乏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缺乏、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出现。虽然相关法规明文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仍然是一纸空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教师连基本的物质需要都无法满足。所以,教师所要承担的道德义务与其获得的经济收入存在着巨大差距,任何道德宣传和说教都无法弥补。
从师德构建的过程,由理想与现实而带来的困境任何道德教育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师德教育也不例外。师德教育将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至善”人格,如“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于行”(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第二》)作为教师行为标准,希望教师通过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范型作用来赢得崇高的职业尊严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不可否认,人都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使人具备某一品质。但是,正是人的可塑性特征同样会使道德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效力。因为教育的过程受到主客观影响甚多,难以保证教育的效果达到理想的预期目的。另外,面向善的师德教育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的恶,认为通过丰富教师的道德认知,加深教师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符合师德规范要求。这种预设也带有极大的片面性。比如,教师一出校门甚至在校内会发现现实生活世界中存在着种种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现象,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正常需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不公正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只能给教师带来困惑和无所适从,师德建设效率低下的原因也在于此。从本质上讲,教育活动不是经济活动,而是道德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关系。但是,教育活动本身并不立刻产生经济效应,所以教育离不开经济支撑。纵观以上师德建设中的困境,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左右着师德建设的效率,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是师德建设的最大阻力。师德的自我构建就是要在个体内部为二者寻找平衡的支点。
经济人与道德人摩擦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教师因寻求不正当的利益而迷失道德心。换句话说,正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才引来了人们对师德滑坡的诘问。那么,经济人与道德人在师德发展过程中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吗?二者有没有可能通过拮抗而对师德进行调节而使师德状况维持在较高水平?
1.经济人与道德人存在摩擦的必然性
经济人或称经济人性,最初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种假设,指不抱任何其他动机,只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并只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行为主体。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自然人身上的道德性和经济性。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基石,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首先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一定具有人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人性的标准就是道德。道德与人性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道德是生命中的正能量,起着防止生命下坠的作用。“道德人”表现为在物质生活中有节制;洁身自好,不放纵与没有贪念;在共同体生活中对他人具有尊重、责任、宽容与勿伤害的品性;在个体精神生活中有所敬畏;有精神的终极追求与关怀。以“蜡烛”为隐喻的教师十分符合道德人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人的精神终极追求是无法按照经济原则进行计算的,这就导致了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终极追求与行为准则方面的不一致。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量与工作价值无法完全用经济进行衡量。作为人的一体两面的经济人与道德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此消彼长,导致了摩擦的必然性。
2.误解导致了摩擦
摩擦并不一定是由于矛盾引起的。任何接触物之间均会存在摩擦。在师德形成过程中,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摩擦是由于以下三种误解引起的。第一种是用局部否定局部或整体。师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拥有善的职业生活。获得好的或善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是“得道”,而不是“得”外在的“利”,即好或善不是由利而是由道而德。换句话说,有“德”才是“善的职业生活”,有“利”则“不善”。这是明显的用人的道德性去否定人的经济性,进而否定具有经济人性的整个人。第二是用有限否定无限。师德并非是教师先天就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潜在可能性,而是一种后天的获得性的职业角色品质。是教师获得教育实践之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只能产生并表现于教育实践之中。与其所有的人类共有的特质相比,师德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在人生的长河中,单纯强调人的道德性或经济性都否定了人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第三是用个体否定群体。人在从事某一活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得一些报酬,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推开学生的一刹那间可能没有想到精神或物质的报酬,但事后社会所给的“报酬”之高也是她没有想到的。她所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仅国字号的就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她当选黑龙江省残联副主席后,有人质疑舍生忘死、见义勇为者估计不只“最美女教师”一人,只对“最美女教师”奖以官职无疑有失公平。我们认为,无论是钱财还是名誉,都是排他性的,一个人获得的多,其他人就少。当我们把目光都聚向道德人或经济人时,少数人(个体)对多数人(群体)的否定与剥削也就产生了。
3.摩擦后的拮抗
拮抗是生物学术语,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从而稳定身体内环境的作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人对经济人的排斥,另一方面是经济人对道德人的排斥。但是,摩擦不一定会产生排斥。亚当•斯密认为,正是因为利己的需要,才导致了对利他的实现。如果调节好二者的关系,可以让教师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即教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好的职业生活之可能性,而非制度或舆论的强加。首先,任何道德行为都不排除互利,即不排除利他与利己的统一。经济人并非单纯的指向物质利益,还强调行为的效率。经济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利益。其次,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经济行为层次不同,作用不同。再次,道德人也包含了与经济人相一致的部分,二者的相容当然会起到促进个体经济利益的获得,这是两者相适应的效应。为了阻止拜金主义的恶性泛滥,抑制个人私欲的无限制膨胀,人们在超越经济意识的道德文化制约下,才能引导人的行为按其应有的规则运行。
师德自我构建的一般路径
师德自我构建过程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发展过程。其困境也在于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在互动中的制衡。师德自我构建的一般路径是阻止一方对另一方的僭越,使其得以不断生成与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有效的师德自我构建。
1.在统一的师德规范下,将师德内化纳入评价指标
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多次修改并颁布了各类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这些师德规范是宏观的界定与一般的要求,无法进行具体考核评价。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异,各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具体化的师德建设目标,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如果统一的师德标准不与具体教育实践相契合,师德建设就极易简单化、形式化。另外,师德教育不仅是个道德说教的问题,而且还是个“整体性”问题。因为一旦有教师不遵守师德行为规范,获得巨额收益的“违法乱纪”者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或代价极小,必然会让那些遵守规范者陷于十分尴尬或无奈的境地。所以,公正有效的评价指标就是师德内化的保障。
2.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为“道德人”提供生长氛围
道德人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某个角落,是与整个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包括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如校外的社会风气、政策法规、道德舆论及校内的教风和学风、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考核制度、教师素质。要形成良好的师德,还要给师德内化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即给予教师的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让个体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中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达成道德自律。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能激起教师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内在信念、规约,使其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教师的许多工作都是其独立完成了,校长或其他教师无法时时介入其工作过程。教师的职业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机制可以对教师行为进行调控,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尼布尔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因为在涉及行为的关键问题上他们能够考虑与自己的利益不同的他者利益,有时甚至能够做到把他者利益放到自己的利益之上。教师经历积极的自我修养,形成自己有关教育的内在精神信念,就能进入这种“考虑与自己的利益不同的他者利益”的超越的人生精神境界。
4.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经济人性”需要
篇10
一、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
1.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分析中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做好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印发《市教育系统普法依法治教第六个五年规划》。各学校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本校“六五”普法规划的制订工作,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
2.组织“六五”普法启动宣传。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普法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通过网络、宣传橱窗等开展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宣传,为“六五”普法规划的起步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教体局将对各学校“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二、突出学法用法重点,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3.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推进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每月一次的干部政治理论和法律学习制度,强化干部学法用法的检查和监督。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参加统一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落实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制度。
4.以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为重点,创新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认真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的“四落实”。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利用漫画挂图、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法制文艺、征文比赛等有效载体开展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初、高中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必须进行一次法制教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深入开展依法治校活动。联合团市委、关工委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法制教育活动,共同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5.以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为重点,加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学习宣传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学习宣传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依法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能力。坚持师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学习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观贯串于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加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要主动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广大师生上法制教育课,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增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6.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题活动。各学校要以国家、省、市等开展的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6.26”禁毒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12.1”世界艾滋病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反等宣传活动,开展禁毒、消防、食品、交通安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项法制宣传教育。突出主题,营造声势,增强师生法制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加强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教,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7.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意识。认真推行教育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行为。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法制办有关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要求和我市教育系统实际,进一步明确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继续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透明运行工作,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8.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一是要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作用,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要求规范和深化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健全校务公开机制,将招生、教师考录、评优树先、职务评聘、教育收费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全程监督,防止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促进教育工作规范、公开、透明、高效。
二是加大行业规范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教育专项治理力度,要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败坏师德的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
四、有关要求
9.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