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价值观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 价值观

我国从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也在迅速下滑,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30~50%;美国为60%,我国排在世界的倒数位置上。因此,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总量绝对过剩,就业难难在局部地区和行业,一些需要大学生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仍然招不到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仍然普通存在。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某些不当导致了所谓“就业难”的困惑。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科学职业价值观教育,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职业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换句话说,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个人的择业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职业价值观有以下四个特点:(l)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2)社会职业具有其客观价值,因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社会职业的客观价值只有被个人认识到并将其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个人需要的对象时,才以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4)职业价值观受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制约,是人生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大学生的需要与社会属性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活跃、极不稳定的部分,直接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活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而呈现特有的变动性。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打破了“铁饭碗”,大学生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在职业生涯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1.以个人发展为目标

“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

2.以需要因素满足状况较好城市为首选

从需要理论的角度来讲,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主导需要,生存需要是毕业生的第二主导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以前一些声望地位显赫的单位在经济上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之相比,大学生更加希望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工作单位,不再追求“虚名”,而是以讲究“实利”为主。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它们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同时满足大学生的两个需要。

3.传统职业观念的淡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调查显示,追求社会地位、声望仍然在大学生职业评价中占据较前位次。而据最新调查表明,“单位性质”和“社会地位高”不再象以往那样被看重,反映出一些传统的职业观念己经被大学生扬弃,评价的标准由传统的“社会地位型”向“发挥个人才干型”转变。

4.大学生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已经较为为强烈,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决定。根据社会的需求,许多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有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这既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

三、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早、最经常、最直接。子女首先是从家长的职业活动、长辈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家庭生活条件与气氛,长期耳濡目染,受到关于职业的启蒙教育。长辈们的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生活经历、思想意识等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重大误区:(l)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轻身教。(2)在教育的内容上,重智力,轻素质。(3)重期望,轻培养。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作为传统因素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取向。

2.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第一,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第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滞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生人员急剧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有的担心不能公平竞争,有的则孤芳自赏,有的则缺乏自信,在择业面前无所适从。而高校的就业咨询体系的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信息化、全程化的指导体系,不能对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职业价值观念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

3.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影响有重要影响。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明确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用人单位选人不仅挑剔其学历,而且还要看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要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有外语及计算机特长的毕业生均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这种市场信号引导大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考证热”、“考级热”正是他们应对知识经济人才模式挑战的回应。

四、建议

1.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信息化进程普通高等学校不但要将毕业生择业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而且应该切实加强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尽其所能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各个省市网络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为到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快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2.培养正确的择业态度

“毕业”的“业”是指学业;“就业”的“业’是指职业。“毕业”并不意味着就能“就业”。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学生克服坐、等、靠及“一岗定终生”等不良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大学生应合理定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还应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看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并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高尚的,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的驱动下,就能克服困难,就容易取得巨大的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因此学校要健全相应的机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有关费用减免、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消除毕业生自主创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障碍。

五、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社会、特别是各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应该适时转变工作重点,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式相当严峻!在此背景之下,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之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十分拥挤。在了解了这一严峻的课题后,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形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心理学报,2005,(5).

[3]雷腾.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2006.

[4]闫明.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市场经济;西方思潮;社会机制;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84-01

我国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要求进步,而市场经济,西方思潮,社会机制和他们的独生子女身份也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独特性,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责无旁贷。

一、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也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使得90后大学生们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市场经济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商品意识和正当权益的观念,促进了90后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但是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短暂的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的现象,容易使大学生们对人生价值出现多重标准,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1}

二、西方思潮对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人们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保全集体利益,在为人处世方面,为了面子和交情,有时甚至愿意“言行不一”。西方的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重视个人主义,强调物质利益,提倡通过个人奋斗最终实现自我利益。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西方思潮的涌入使得大学生们积极努力的寻求自我利益。他们大多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但是同时也容易产生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无法实现富裕,达到目的时,部分大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三、社会机制对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思想教育体系已经逐渐表现出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迹象。少数干部成为了的腐败分子;社会上有些文化产品为了追求利益,不惜误导群众,猎奇贪新;然而学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往往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力度也不够。90后大学生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有的这些都不利于促进90后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四、独生子女身份对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独生子女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已占了相当高的比例。2010年,朱美芬(3)对南京市高校进行了一项关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价值观比较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对待消费上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金钱的支配上又不希望受父母的干涉。在恋爱观上,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由于受到享乐主义的影响,在恋爱动机上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没有长远的打算。在择业观上,独生子女大学生喜欢社会声望较高,收入较高但是工作却相对不太艰苦的行业。

面对90后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出现和社会上形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社会实践为桥梁,以先进人物为示范,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努力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其实在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有宣传正面价值观的例子,如“5.12抗震救灾”,“玉树救灾”,“舟曲救灾”等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加强对90后大学生们进行价值观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指导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成长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价值观;价值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

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六)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

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篇4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 现状研究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YU Liren, HE Wanwen

(Lingnan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Labor's values are cognitive value choice reflected by workers in the labor process, college students' labor values are important to thei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employ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the intrinsic values of labor; to carry out various solutions to correct the values of the labor and career planning,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labor values; situation study; career planning

1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实际上都是个人思想意识的反应。我们从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择业倾向和工作实践中可以看出其内在的劳动观。

1.1 劳动意识淡薄

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感情,不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发放调查问卷并与受访者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却近似地将体力劳动与文化水平低下等同起来。有部分人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家境条件并不富裕却热衷于生活享受,自身的物质需求高于父母的需求,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宿舍卫生条件较差。这些不会凭靠自己劳动付出收获劳动成果的人,既不会尊重劳动人民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更不会懂得丰富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1.2 价值取向功利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竞争不断加剧,人们生活压力随之加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相继涌现,一些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过度的看中劳动报酬、工作待遇、福利享受以及享有的社会地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兴趣、理想以及工作与个人的匹配度,并不是毕业生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求职中体现的劳动观价值功利化。在职业的选择中,许多人往往是基于对身份的识别来评价某种职业,这就给自由择业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与错误的障碍。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劳动分工的片面认识。在职位选择上,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缺乏投身基层的热情,还有些学生会对一些服务业轻易定义,认为其是不体面和不光彩的。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就业选择,还意味着会不尊重这一行业的其他劳动者。

1.3 价值判断多元化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价值观,认同的价值尺度即对社会的贡献。新生的价值观有个人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等等。这些也都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有些人在就业中重视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不再默认传统的设定,不局限于专业的对口选择,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还有些人执着坚定,“一切向钱看”,追求物质的最大化。无论出于何种心理,都无可厚非,毕竟这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宽容和自由。

1.4 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

即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淡薄。独生子女是社会环境中单独长大的一代人,这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性格上的缺陷,例如孤僻、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等。具有这样的性格的人,融入社会时难免责任意识相对淡漠,缺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求职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盲目的埋头苦干,不能够谦虚求教,轻视团队的力量和前辈经验。此次调查中,85%的人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都是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与同学交流的有73%,但与前辈交流、聆听讲座、向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寻求帮助的却不多。前辈及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理论上,他们才能给大学生最多的帮助,但很多大学生浪费了这样宝贵的资源。

2 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塑造学生健康劳动观念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劳动就业的主流和方向是好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业过程中,也不乏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认知和行为。这都是劳动价值观缺失和职业规划不够科学的结果。而这除了属于学生的个人选择之外,也让我们反思当前的劳动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2.1 从学生自身角度端正劳动观,主动就业

诚然,劳动的确有艰苦的一面,但是不可(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22页)否认,劳动中也包含着无穷的创造意义和自我实现意义,是一场快乐和特别的生活体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还可以唤醒我们体内的潜能。从大学生角度来考虑,在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即将定型的关键时期,务必要自觉提高劳动认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劳动价值观。树立了正确而高尚的劳动观之后,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决不能有业不就、眼高手低、消极懈怠。要摒弃懒惰、被动、自利的负面思想,要把追求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与进步结合在一起,作为我们劳动的初衷和就业的目的。

2.2 鼓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实现自主创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劳动也从机械的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过渡,劳动形式不断地创新,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独到的眼光。大学生自身应当重视个人劳动习惯的养成,注重平时的积累,重经验、强技能,不断发展个性、施展才能,探索创造性的劳动,而不局限于原有的领域,激发劳动的创意,大胆创新,开辟更多新的、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近7成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过程中,家庭因素对他们就业的影响较大,如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期望、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是否独生子女等。

2.3 从家庭方面培养健康的劳动观念

家庭是人类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关键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耳濡目染而又根深蒂固的。因此,强化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必须从家庭开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摆脱过去愚昧的劳动等级观念,正确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培养健康的人格。此外,还要在家庭中形成“知行合一”的劳动观教育体系,督促学生参加体力和家务劳动,增强身体素质,也可以借此磨练个人意志,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4 提高就业指导和劳动观教育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其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体现。劳动观的价值在于,尽管劳动观只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其中一个内容,但劳动却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衡量价值的开始。高校要想突出就业指导和劳动观教育的地位,必须首先从两个群体做起。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形成劳动观教育的目标,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强化对学生劳动观的培养。其次,要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务必将就业指导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一个长期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各个部门倾力配合,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和活动,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3 结论

归根到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在共同作用,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和职业规划的不合理都会带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的培养有赖于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寄望于能够引起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和改进,以有效促进广大大学生充分、健康就业。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断涌现新的变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思考和努力,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的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变化,最终对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等有所裨益。

本文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1年度当代大学生劳动观调查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1 ZZ003)成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餐桌文化 价值观 影响 对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更多的人去研究吃的问题,生活中也充满了用吃来形容的某种事物或行为,如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等。又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1]吃的过程也慢慢成了人们拉近感情的一种方式,以至于到现今难题大多要在餐桌上才能解决。餐桌在当代的中国交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在大学生当中也同样被重视。觥筹交错、划拳猜令居然也成了大学里流行的事情,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掌握基本情况,我们在大学生流行文化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餐桌文化的相关题目,于2010年6月在广州、武汉、长沙三地的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在回答“你过生日时有没有请同学大吃一顿”的问题时,19.22%的学生选一次,22.25%选二次,23.97%选三次及三次以上,34.55%选从来没有。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有超过65%的学生在过生日时有请同学大吃一顿的经历,这些学生中又有超过三分之一经常在过生日时大请同学,这足以看出餐桌文化在大学之流行。那么大学里餐桌文化为什么会流行,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的原因

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的原因显而易见,即受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觥筹交错的风气,父母经常参加某种聚餐的“示范”,让学生耳濡目染。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为分析问题,先来看本次调研中学生是如何看待餐桌文化的。

表1 问题:你对过生日宴请同学怎么看?(多选)

数据显示,认为餐桌文化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是最多的;其次是选“无所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概对餐桌文化持一种应付的态度;再次,显示出许多学生的一种心声,那就是迫于无奈。结合调研,可以分析出餐桌文化在大学流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能增进同学间感情。不可否认,餐桌上确实能增加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许多相互之间不太打交道的同学能够在餐桌上相互了解与交流,许多在课堂中或平时的交流中都没机会说的话在餐桌上能抓住适当的氛围说出,一些憋在心底里很久的话也可以借着酒兴道出。这就是为什么表1中选“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的是最多的原因。可问题是增进同学间感情是否一定要建立在餐桌上,过生日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却成了被宰之日,这能否真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2.对锻炼交际能力的渴求。大学生到大学来绝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还需要抓住机会锻炼能力,能力的锻炼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交际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交际能力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是将来大学生毕业后的生存本领之一。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而当代的大学生受电影、电视、社会的影响极大,电影、电视和社会中经常会出现餐桌上解决问题时主人公所表现出的过人交际能力的画面,当这种画面反复出现时,学生就会以为餐桌上是最能体现交际能力的地方,于是竞相模仿。

3.迫于无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宴请同学,因为他们中许多人根本没有资金。可是无可奈何之下,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请同学们一顿,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还情,二是顾全面子。人家过生日请了你,你过生日不请人家感觉有点对不住,情是一定要还的,于是乎痛下决心请一顿。而有的学生想的是人家过生日请了全班人,我又不比他差,我也要请,而且档次不能比前面的人差,不然多没面子,于是乎不顾一切地要请全班人。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二、餐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常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时期。餐桌文化在社会中有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带来一种奢侈、浪费之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导致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请人聚餐是要花钱的,当请的次数多了,并且参加别人请客的次数多了,便会认为到餐厅请客吃饭是一种常态,是经常会做的一种事情,从而对其花销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生活的一种必需。久而久之,学生的奢侈、浪费之风便成形了,便会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应该每天这样潇洒地度过。

2.改变学生对周围人的看法。人与人相互之间有无好感,与对对方的看法是有很大关系的。经常沉溺于觥筹交错中的人会认为酒中豪杰是他们所要交往的对象,能在餐桌上游刃有余的人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一些老实的或不善言辞的人却变成了他们嘲笑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所能交到的朋友大多是一些酒肉朋友,很少能交到真心、知心的朋友。

3.改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餐桌上大家夸夸其谈,谈天说地,而说到实际问题时,时不时还推心置腹。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借着酒兴也可以让人感动。高兴之余一些实际问题确实能够得到解决。这让许多学生错误地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到餐桌上才更好,从而引发了对社会认知的改变。他们会以为餐桌是社会交往和解决问题的履带,是社会的中心,动不动就会想到餐桌上解决问题。当然,这与我国的饮食文化有重大关系。

4.不利于学生务实精神的培养。餐桌上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却并不能体现一种务实的精神。许多外国人都不理解中国餐桌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养成了讲究实际的习惯,一件事情能否解决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而不能凭餐桌上一时的热情与冲动。当学生见惯了甚至习惯了在餐桌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后,在碰到难题时便会一味地想到通过餐桌来解决,而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这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真正发展的,也会影响到个人务实精神的培养,不利于个人的良性发展。

总之,餐桌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将会改变大学生对周围人与事及社会的看法,从而影响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到个人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针对餐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不利影响,大学教师理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纠正。

1.加大勤俭节约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宣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这门课程最容易讲得枯燥无味,如果学生不听,则教师讲得再多也无益。因此,教师应注意平时结合活动多宣传勤俭节约的思想。许多学生往往就是在一些平时的活动或小事中偶然感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多帮助学生组织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座谈会,或组织类似帮助贫困生、城市里困难户的活动,或组织学生去考察、慰问一些山区的村落与学校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勤俭节约在当今依然非常重要,从而从思想根源上消除动辄花钱请客吃饭的奢侈念头。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餐桌上看似亲密的朋友,在实际中却并不一定是真心朋友。真心的朋友在平时会对自己有许多的帮助,而却不会计较收获,也不一定看起来很亲密。一些对自己会有所帮助的朋友,或品行都比较优秀的朋友,因为性格的原因不一定会看起来很友好。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正确地辨认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3.剖析社会,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经常沉溺于餐桌之中,会让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向。教师应该向学生深入剖析社会,社会绝不是以餐桌为中心和履带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以创造社会价值为中心。社会也是复杂的,餐桌仅是社会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通过餐桌来解决,因为人们会越来越现实、客观。

4.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大学生将来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有一种实干精神,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精神后,才不会碰到问题就想一些歪门邪道的办法,自然也就不会想着通过餐桌解决问题。这一点要向西方人学习,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中国人确实不应该那么看重吃的问题。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3]可见西方人在交际中并不是不吃,但他们的吃都是比较实际地解决某一问题,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的务实精神,而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精神,这将是餐桌文化中不良风气转变的一个根本。

5.典型示范与“杀一儆百”。学生属于群居体,示范的作用在学生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树立一些勤俭节约的典型,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对动辄大宴同学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这种坏榜样的m头进行遏制,如此才能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

总之,餐桌文化在当今大学生中的流行不能不引起重视,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大学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并纠正餐桌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餐桌文化也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采取措施时应注意把握一个度。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网络直播;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点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2.

[4]王靖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杜柯妹.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6]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新兴媒体,2016(08).

[7]曲涛.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J].调查与研究,2016(26).

[8]钟绪君,王燕荣.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东南传播,2016(09).

[9]杨仕宇.网络直播乱象背后的思考———以斗鱼TV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篇7

[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顺利实现择业就业,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对实现人才竞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原因,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在理论上提供一定的依据。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大学生对各种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表明了大学生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职业价值观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繁杂,但从总体上看,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职业价值观看作一般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笔者比较认同余华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即:“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在尺度”。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公布了面向2008届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结果显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职业价值主体追求个性发展

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85%以上的大学生把“个人发展前景”作为选择工作的第一位。当前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但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谨慎态度,认为目前影响自主创业的障碍还有很多。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和个人选择已经开始逐步回归理性,在强调个人选择的同时,也开始舶现多元化的选择;在注重一次性就业的同时,大学生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从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调查报告巾我们看大学生在众多的择业因素中,首先考虑的是“发挥个人才干、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这些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将对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符合个人的特长、单位发展前景广阔、工作单位中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都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同时,反映了他们寻求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念,表明了个人价值南突出个性发展的观念正在形成”。

(二)职业价值选择注重经济收益

注重经济收益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得到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择业倾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大学生的理想月薪中可以清楚地看到,80%以上的大学生追求1500—4000元的月薪水平。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月薪,大学生的职业判断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在择业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水平”等因素。把自身价值的体现作为大学生薪酬标准本无可厚非,但大学生也应该看到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也是影响就业薪酬标准的重要因素。这里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生确定薪酬是必要的.这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但要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个价值必须通过社会的检验。过高的薪酬期望或过分降低月薪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职业价值实现途径多种多样

随着以“市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渐普及和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变得更加容易而快捷,大学生可以到不同的部门了解就业需求信息。如到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市场;借助于老师、家长等社会关系的推荐,媒体和网络等渠道的招聘;主动到单位去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参加社会上的人才交流活动来落实就业去向;采取先学习深造而后就业的策略等等。这些方面使大学生就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原因

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体制转型、社会文化变迁,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四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经济体制转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反映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打破了大学生安于现状的心态,使大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能够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个人的经济地位和个人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风气盛行。平等与竞争共存的经济体制从各个层面深入影响和渗透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有些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生活享受,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变得世俗化、功利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Ⅲ现多元化、功利化趋势,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追求个人利益。

(二)传统文化中消极的观念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同,但随着丰十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观正在迅速地瓦解,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形成、演变,但却没有确立一种主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巾的消极、落后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一些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这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仍然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而且现在的集体主义是以承认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这就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也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对社会价值的兼顾。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消极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在滋生蔓延,这义导致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务实进取精神的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两方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极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在大学生中开始滋长蔓延,使得一些大学生淡漠社会价值的行为选择取向,追逐个人利益,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滞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新形势下,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担负起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教育的重担。现今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片面注重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而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相对薄弱,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盲目,不切实际。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i者之间利益关系。

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和内容相对滞后,使得大学生在择业的选择和择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克服和解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人员急剧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学校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

(四)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大学生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来自父母的看法与建议是他们必然考虑的重要方面。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职业评价、言行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疼爱甚至溺爱,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将影响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独立性维度和人际关系维度。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重大误区,一方面是教育方法上,家长们往往对孩子赋予了太多期望,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许多家长重视言传而忽视了身教对孩子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上,家长由于对子女期望过高,将求稳定、保终身等传统观念灌输给子女,从而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的选择。此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也有明显的从众倾向,会受到其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的途径

我国社会转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良的职业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年轻的知识群体、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教育与引导其形成与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事关丰十会和谐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应从政府、社会主导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政府要为营造良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围提供制度保证

政府作为国家事务的领航者,应做到率先垂范。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就业监督和法制建设,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将就业工作纳人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能进、无用的人能出,真正做到优才优用。实施高等教育调控机制。高等学校办学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改革大学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和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审定办学目标和提高办学效率,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职业价值观。

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丰十会树立一种平等竞争、实力至上的理念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十分关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性工程,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有效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创造一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氛嗣,引导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因此,政府要为营造良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嗣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二)构建和谐的择业竞争文化,使大学生以良好的态势参与求职竞争

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是引领社会变革的高智力群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不能脱离丰十会现实,应该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现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神会的高度,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和谐的价值观,进而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要主动培养竞争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人才市场竞争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主动培养竞争意识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要具有不怕失败的参与意识和不畏强手的坚定信心。只有把握好每一次机遇,积极参与择业竞争,才有可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其次要及时调整择业方向。毕业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不能专注一个行业,要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择业方向,扬长避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增加竞争的成功率,减少竞争的挫伤感。

最后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当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接收能力有所削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择业过程中竞争愈为激烈。因此,大学生主观上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应对此加大教育的力度,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方式来缓解大学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的压力,减少大学生心理就业压力问题的发生。应教育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调整好大学生竞争心态,让大学生能以良好的态势参与竞争。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应引起高校的重视。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择业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这一行为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要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要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最后,高校应继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切实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渠道,以各类教育活动相辅,从学生入学开始,结合专业特点,分年级、有侧重地将就业指导、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59-02

青年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个体最认真也最为迫切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最重要的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渐定型和稳定的决定性阶段。他们所抱有的人生价值观是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及意义、个体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系和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传继。笔者通过个人访谈形式,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趋势与深层原因,为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新特点

笔者在川北某省属重点师范类院校,对在校学生通过个体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受访大学生个体访谈,对他们的学习认知心理、价值结构、人文关注等方面作了较深入了解,受访目标116位,其中女性受访对象为82位,男性受访对象为34位,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笔者发现在西部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同样反映到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西部师范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利益观和金钱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受访学生普遍关注职业、收入、家庭,认为个体的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物质是幸福的基础,将金钱、收入、地位作为成功的标准,部分受访对象甚至表现出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泛化到校园生活中,对自在学习、院校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付出进行成本化计量的倾向,反映了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实现手段的功利化倾向。

1.2 价值观内容的职业中心性

就业,占据成为受访学生的价值优先位置。在师范专业受访群体中,70%的学生提处作为教师的基本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观的趋近取向,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职业的业务道德要求的符合完成匹配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跟就业高关联度的国家等级考试、师范技能成为受访群体普遍关注的学习内容。

甚至,在高校学生中出现职业价值化的倾向,在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将其与就业的有效关联度作为考横的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就业在人生价值观众的地位。

1.3 价值目标混乱

大部分受访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个体的完善与发展,但是抱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以个人发展为中心,以回馈家庭为支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为发展空间的多层面目标的交错咬合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整体的理性,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多数受访对象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个体难以实现价值体系的较高层面,即对社会的责任。他们更倾向考虑价值目标实践的现实性,对更高的个体发展和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缺失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和理想虚无表达出一定程度的不安与焦灼。职业规划与物质导向的差距,也会导致部分受访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

学校、寝室通过高等教育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这种价值观结构跟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并体现出低幼性与思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结合的状态,同时因为价值观结构内部的张力,很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紧张与焦虑,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倾向。

2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所体现的上述特征,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转变而造成的社会形势相关,也与高校内部的如下几个因素紧密相关。

2.1 全球经济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高强度竞争以及金融危机降低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期许。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扩招也导致高校毕业生求职变得愈加困难。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的职业需求逐年递减,就业缺口日渐缩小,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多流向中小城市市县镇。

高校学生入校起,就业就成为首要关注问题。学生在高校生活各个层面的选择,例如专业的调整、课程选修、社团兼职等,都与就业紧密相连。同时,学生关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出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考虑,有意识地养成符合职业发展的习惯,这种自发的职业的自我内化,使得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更明显的职业导向性。

2.2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信息获致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交往模式,开辟社会关系的新场域,更新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尤其是改变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致途径。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近日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半年增幅5%,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目前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仍然是学生。在依赖互联网获得大部分信息的受访对象中,更多的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和冲突的倾向。深究其原因有两点:

(1)受访对象生理与心理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稳定性,对于事物的判断还流于表面,无法有效地对互联网上得海量信息进行甄别;

(2)互联网上的信息呈现出爆炸性、易逝性、复杂性的特征,这也使得性对激进的观点易被这个时期的青年所接受。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滞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具“重施教、轻受教,重灌输、轻引导”特点,远离学生自身发展和内在需求,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无法达到引导教育服务学生的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赖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完成对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在配置辅导员工作时,没有将学生专业与辅导员严格联系,同时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另外,在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时,辅导员承担了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专业导师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培训使得辅导员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时效性的要求。

3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3.1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导致人生规划的短视性

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新时期表现出的这种内在的矛盾性,表现为“效果”成为他们第一个下注的举足轻重的砝码。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上的浅显与急功近利的状态,使得青年学生较难把握人生价值观的深层内容,因此在人生规划中表现出短视性的不足。

他们或将人生归结于简单的职业规划,或则将阶段性目标与手段等同于人生规划。大学生涯的规划停留于具体可操作目标,对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与奖学金等直接在求职中使用的证书有高关注度,二较少关注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较少地流露出审美和道德情感的诉求。

3.2 高校学生价值观变迁新特征导致高校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的流变性,个体性与差异性成为主流,使得高校覆盖全校的管理模式愈来愈跟不上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诉求。如何有效地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完成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新时期学生个体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紧跟时代变迁,越来越具有个体心理因素,高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的跟心理疏导、情绪引导、情感导向、道德教化、和审美培养紧密相连,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学生所不喜的说教方式,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无疑加大了高校管理教育学生工作的难度。

3.3 高校学生价值观结构转型导致学生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高校学生出于对自身位置的认识,同时网络信息量的大量摄取,使得高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复杂性。与之相连,在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未经甄别的信息时,他的价值机构使得他往往吸收其中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高校学生的长期同化,使得高校学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候,偏离自身的具置,将自身带入一个被动的、弱势地位。

这种自我弱势化的认知,从积极方面来看,会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自我,对未来不抱过高的期待,从而脚踏实地地努力。从消极方面看,往往导致学生对主流社会抱有某种不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发展会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使高校学生与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张。

4 针对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1 以人为本,分类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群体分类。根据学生经济条件、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利用“两课”课堂和个体辅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团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涉及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受访学生中78%的学生在访谈中仅仅提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其中45%的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等视于职业的顺利发展,高达60%的受访学生将家庭与父母纳入到在价值目标体系。

4.2 个性咨询、心理疏导,以“八荣八耻”帮助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观纠偏

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跟踪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开展个别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精神,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纠偏。高校学生价值观表达了大学生对特定结果和行为的偏好,或者他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高校承担了培养学生价值体系的诉求。学校系统地通过社会化疏导过程,将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传递给青年学生,力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高校学子的内在规范,使青年学生转化为社会习惯、规范所规整的“社会人”,完成个体与社会有效整合的结果。

5 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以集体主义精神指导高校学生有效规划人生

以就业为为中心,规划先行,帮助学生及早的建立职业规划计划,分阶段解决高校青年遇到的问题,将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有机结合,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高校学生,完成高校青年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并将低层的就业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内化于学生的价值体系。

6 结语

高校学生出于人生发展关键期,价值观结构的形成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社会存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构。尤其是在高校扩张后,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脱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容易被互联网上未经甄别的信息所吸引,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内化成为主要的形式。

因此,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过程那个中,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价值体系目标的交错咬合、物质导向性、职业中心性、目标紧张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高校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的混乱,自我认知的模糊,同时也造成高校学生与社会某种程度上得紧张。但是,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革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心理从未成熟期进入成熟期,这种混乱、迷惑、紧张、焦虑的状态将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篇9

>>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提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系探析 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滴灌模式”探析 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微博载体建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以党的十精神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郑永廷教授访谈录[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作者简介】

篇10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宣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功利主义思想呈现出的弊端影响着大学生。本文分析了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辩证看到功利主义,注重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使其价值观趋向合理。

关键词:功利主义主义;大学生;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为西方功利主义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渗透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而青少年,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集体,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道德理想、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广大深远,非一言以弊之。

一、功利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功利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它承认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它以功利为核心,激发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中国的功利主义思潮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各个领域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它主张实效、注重利益、贴近现实的道德观,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深刻影响着“90”后甚至“00”的大学生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尊重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但也要看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取利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被淡化,光荣的集体主义精神被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所消解,他们越发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自我价值。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政治文化底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甚至走上歧途。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拥有突出的学习和成才意识,但是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学习上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他们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就业为目标,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分配在英语、电脑等各种资格考试上。

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设定理想和前途时,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职业岗位,而是以收入高低、权利大小评论职业优劣,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他们忽视职业的理想价值,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

对当代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追求时尚消费、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注重身份。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动接近对自己有利益的人,故意远离对自己无用的的人,甚至以钱和权作为交友的标准。将爱情和婚姻建立在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非“高帅富”不嫁,非“白富美”不娶。

二、思考与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另一方面,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身处功利主义带来的价值迷雾中,许多大学生会迷失自我,追求物欲。这迫切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高低、行为活动的好坏都通过这四观表现出来。学校应该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加强以反对功利主义和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认真学习、循序渐进、遵纪守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端正价值观,认识到功利主义不良影响的危害,提高自身在面对各种诱惑时的定力,自觉抵制这种不良思想的侵蚀,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思想意识。

2.辩证看待功利主义,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大学生追求实利、实惠的心理意识在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利主义倾向,但是现实中的功利主义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与教育意义。因此,首先要发挥功利主义主张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大学生要勇于参加学校或社会的各种活动,从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取必要的物质奖励或宝贵的经验价值。其次,功利主义以功利为核心,激发人们大胆求利致富,推动社会发展。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功利主义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为个人利益而服务,也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在坚持功利主义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下,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3.注重社会主流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净化社会和校园环境,消除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的内容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低俗无趣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内容的影响。因此,各类网站要重视网络教育,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上网秩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引导,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再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陆玲玲.西方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社会,201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