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案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创新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早在一年多以前得知中央统战部正在举办首次“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举办方非常重视这个活动,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资金精心打造。这个活动涉及国民经济众多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企业普遍具有较长时间成长史,具有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具有可信、可学、可比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笔者关注民营经济领域多年,凭着职业的敏感,当时就想,在举国都谈转变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如果把这些案例编撰成书,对民营企业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于是,赶紧做市场调研。调研中发现,企业成功案例类图书品种不下几百种,有案例点评分析、案例集锦、案例精选的,也有评选的MBA案例汇编。这些案例类图书的写法大同小异。由企业提供原始素材、企业家亲自参与、专家点评、经济学者撰写案例的方式还没有。这种案例真实性较强、可操作性较高,阅读价值较大。因为要与众多企业直接对接,对编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于是,笔者与举办方联系,但是举办方当时无意编辑成书。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不厌其烦与举办方多次沟通,并提供了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最终才得到举办方首肯,并允许参与复审。
活动根据评选标准(在推进产业升级、注重自主创新、带头节能减排、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员工素质、改善治理结构方面有突出表现,起带头示范作用)最初筛选了60个案例,然后本着案例文本的真实性、完整性、思想性、典型性、可读性几个原则精选了23个案例。案例初步决定后,与举办方联合组织了一次讨论会。参加会议的除了举办方、出版方、撰写者外,特地邀请了经济学家如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王忠明博士、目标读者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专家、企业家济济一堂,对案例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尤其是明确了文本的格式、整书的市场定位。在此次会上,因案例的示范性和可读性等原因又毙掉了7个案例,仅留下16个优秀的案例。
案例确定后,在栏目设计上也颇费脑神,几易其稿。既想突破传统案例书的学术性,又不想失其严絘鳎挂苊夤俜匠霭锏姆缛げ蛔恪⒀纤嘤杏嗟谋锥恕S谑潜收咚捣靼旆娇车粢恍┒琳卟桓行巳さ睦改俊1热纭捌笠导蚪椤薄懊教灞ǖ馈钡却衅笠敌灾省⒍琳叻锤械睦改浚灰部车袅舜信ê窆俜缴实摹傲斓际硬旒敖不啊崩改俊T黾恿四勘甓琳吣苁艿狡舻系娜胙∑笠档钠笠导叶宰偷乃伎肌捌笠导矣锫肌焙托幸底业牡闫馈5闫赖淖椅颐翘粞×肆嚼嗳宋铮貉д咝妥液脱д咝推笠导摇Qд咝妥抑饕永砺鄣慕嵌鹊闫腊咐匝芯康牟慰技壑担庋砺凵仙搅艘欢ǖ母叨龋谎д咝推笠导抑饕舴⑼嗥笠等绾谓杓氩慰及咐笠档某晒椋绾挝核茫衿笠抵懈卟愎芾砣嗽焙推笠抵髡庋亩琳呔湍艽又惺芤妗N四苋枚琳吒玫乩斫獍咐谋尘啊⑾咐舜车摹鞍咐闭庋某9胬改客猓颐遣慰际谐∈榈淖龇ㄔ谡那懊嬖黾恿艘幌睢耙印保愿闷笠邓Φ男幸倒使诒尘白隽艘桓黾虻サ慕樯堋?尽管精挑细选,但是企业直接提供的素材非常粗糙,很难符合出版要求。我们就请撰稿者深入企业,直接与企业家对话。在外地的企业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做到资料无误、关键性的情节一定再现、独具匠心的做法务必体现,尤其是企业家当时对转型的思考和促使转型的原因。在这个标准下,作者深度采访了每位入选的企业主。由于转型的过程漫长,有些决策其实是当时的灵光一闪,有些决策是众多创始人的集体智慧。企业家已经对部分决策过程难以清楚地回忆出来。为了追求真实,作者采访了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位当事人,对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做了考证,然后请企业家确认。如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与作者座谈了好几个小时。在他的办公室里,王文京仔细回忆了几个重大决策过程,提出了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对当时决策的思考。作者和王文京就转型后的用友软件的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王文京认为“用友一定是往幸福企业的方向发展”。“幸福企业”是用友内部和相关行业热烈讨论的名字,也是用友人创造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作者唯恐读者不能理解,坚持书中不能采用。而我们认为,这是企业独到的见解,突出了企业的创新,“创新”正是用友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遵从了企业家的意见,专门用一节篇幅重点介绍“幸福企业”的内涵。待全部书稿定稿后,秉着事实的准确性和决策过程的严肃性,我们请每位入选的企业家在案例的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种做法在案例类图书的编写中还是第一次。
整本书操作过程耗时、耗力,因为要兼顾举办方的意图、尊重作者的想法,还要体现企业家的原汁原味,同时要考虑市场,该书的编写历时一年,稿件几经讨论修改,邀请专家提出建议,企业家对该书提出修改意见,过程艰辛而漫长。图书上市一个月,我们就重印了2000册,长舒一口气,欣慰不已!
(作者单位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篇2
[关键词]技术竞争情报 技术创新 情报失察 企业 典型案例分析
1 引 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发明创造及其商业化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正在改变着长期以来主要依托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渐成为生产领域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推动了以竞争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吸收和利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宗旨的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活动的迅速兴起和理论研究的长足进步,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第四种要素”[1]。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忽视市场环境下企业与相关利益各方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搜寻与利用行为,往往具有较强博弈性或对抗性这一特征,普遍缺乏开展CTI的动力和有效运行机制,致使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和失败率居高不下。据国家工信部对21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自2000-2009年期间开展的1 280多个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统计调查,失败率高达76.4%,其中完全失败的占到30.8%,部分失败的占到45.6%,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近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对外部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等方面的信息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导致创新决策屡屡出现偏差或失误[2]。因此,应用国际上通行的情报失察(intelligence failure)理论和历史追溯描述性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竞争情报失察现象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客观总结产生失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情报意识,科学建立和完善CTI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情报失察实证分析
2.1 YTG基本情况与技术创新能力
云南锡业集团公司(Yunnan Tin Group,YTG)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金属锡及其制品生产企业,是一家集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锡化工、锡材深加工和新材料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年产8万吨金属锡冶炼、2.4万吨锡化工产品和2.5万吨锡材加工等的生产能力,其金属锡产品生产规模居世界同行业第二位,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2003-2009年期间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1.73%,相继成功推出了集成电路用高精度焊锡球等新产品,其投入强度和技术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都居较高水平。并且从2000年开始,YTG还被国家列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企业,先后在办公局域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上亿元资金,陆续建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体系及其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同行业中上游[3]。
2.2 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研究过程
2.2.1 无铅焊料产品研发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锡铅合金焊料产量及其在金属锡消费中的比例逐年增长,1988年起替代镀锡钢板成为全球第一大耗锡产品,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用各种焊接合金材料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残留的铅等重金属成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为此,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组织实施大规模的跨国无铅焊料及其焊接工艺等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如由美国国家生产力研究所牵头,11家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参加的NCMS计划;由英、德、荷兰和爱尔兰等国联合开展的IDEALA计划,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或限制铅成分在电子产品焊料中的应用,使锡基焊接合金材料的“无铅化”趋势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产品开发的主流方向和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4]。
2.2.2 项目研究的兴起与初创 作为国内金属锡及其制品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YTG认识无铅焊料产品的时间并不晚。早在1993年该公司与美国阿尔法(Alpha)集团合资建立中国大陆第一家铅锡焊料产品生产企业时,就偶然了解到国外正着手研究开发无铅焊料产品的信息,于是其科技情报档案室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国内外锡深加工产品技术动向及发展趋势情报分析”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无铅合金焊料产品的兴起与发展,代表了今后锡深加工的发展趋势,建议将其产业化作为YTG未来产品发展方向之一[5]”。随后公司又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合作,进行“无铅锡合金焊接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希望通过无铅锡焊料新产品开发来改变企业长期形成的初级原料型产品结构。但是,由于当时YTG的发展受锡矿资源枯竭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一度陷入困境,这不仅使为无铅锡合金焊接材料产品研发提供支撑的长期CTI动向跟踪研究被迫停止,而且与阿尔法的合作也因双方品牌使用分歧而中断,造成企业无铅锡焊料新产品研发工作半途而废,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产品创新发展先机。
2.2.3 项目研究的进展与放弃 进入2000年,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YTG再次决定将无铅焊料产品开发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技术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决策者对无铅焊料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严重估计不足,只是通过其技术研究院委托云南省科技情报所进行“YTG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项目科技查新”等信息服务。然而,对国内外专利文献检索结果表明:“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完善,到1999年全球与无铅焊料产品有关的专利授权已达240多项,其中美国、日本两国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到总数的31.8%,欧洲各国的发明专利数也占到17.8%。这些专利几乎涵盖了所有二元、三元合金元素构成的无铅焊料合金材料,基本垄断了无铅焊料制备技术、专用设备开发等领域,其中以Sn-Ag-Cu系列为主流的原创发明专利为美国阿尔法及日本千住集团共同拥有,而国内获得的无铅焊料发明专利授权(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则不足总数的2%,且内容大多是在美日原创发明专利的合金配比基础上,添加部分元素(如稀土等),以提高无铅焊料产品工艺性能,水平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巴西等,在无铅焊料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的专利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并纷纷到我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6]。
但是,受科技查新项目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上述对YTG的科技查新服务并没有对当时全球范围内无铅焊料产品、焊接工艺技术、封装专用设备及其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竞争态势进行深入情报分析,也没有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可能对含铅产品市场产生行政限制这一新动向发出预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决策层对国内无铅焊料产品应用市场前景的判断失误,片面地认为:无铅焊料的使用成本比传统铅锡焊料高2倍以上,难于被国内用户广泛接受,产品可能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决定放弃对无铅焊料新产品的开发。
2.2.4 项目研究的恢复和失败 到2006年,随着发达国家无铅焊料技术及其标准的日臻完善,欧盟正式颁布实施《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美、日等国家也制定实施类似法令,明确要求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电气电子产品设备中,铅的含量比例不得超过千分之一。国外不断加强的无铅化立法和跨国公司实施的无铅焊料专利战略,明显对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使电子产品出口面临着环保绿色贸易壁垒的威胁。为此,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等部门于2007年3月联合颁布实施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其相关规定,明确要求投放市场的重点监管目录内的电子信息产品不能含有铅、镉、汞等有害元素。面对新的形势,YTG又决定重新全面恢复无铅焊料新产品的研发,并由公司科教处牵头,采取外包方式,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联合开展《无铅焊料系列产品市场环境监测与预警的竞争情报分析》课题研究,对无铅焊料产品的技术创新动向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与预警分析。
然而,研究结果无情地表明:“进入21世纪后全球在无铅焊料产品研发领域,不仅已构成了以欧美基本原创发明专利和以新兴工业化国家焊接工艺技术应用专利为主,针对我国企业的垄断性技术壁垒,而且几年来北京朝阳助焊剂有限公司、绍兴市天龙锡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无铅焊料生产厂家的诞生与发展,使中国无铅焊料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6万吨,加上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无铅焊料产品,总数已占到焊料使用量市场的25%左右,这时YTG进入无铅焊料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明显增多,难度也大大提高[7]”。同时情报研究还发现,“国外跨国公司对于无铅焊料领域的研发,已由产品专利拓展到无铅焊接工艺及其封装设备制造等方面,即把产品专利中合金材料配比等保护内容转化为焊接温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和自动焊接封装生产线设计规范,从而实现核心技术的锁定,逐渐形成了从材料、工艺到设备一条龙的无铅焊接技术标准壁垒”[7]。为此,课题组建议YTG抓住国内正在制定无铅焊料产品行业标准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的合作,采取购买专利许可等合作方式来加快研发速度,但为时已晚。由于企业开发出来的无铅焊料新产品在核心专利技术上依然受制于国外垄断巨头,不仅与国内其他无铅焊料生产厂商同样处于低端市场竞争,而且在使用成本和价格竞争中也无法与传统锡铅焊料产品抗衡,从而陷入技术与价格两难的困境中,最终YTG历时10多年的无铅焊料产品开发以失败告终。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上述对YTG在无铅焊料产品开发的CTI应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历史追溯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 CTI活动作为克服与降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重要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由于我国企业实施的技术战略大多属于后发追赶型,创新活动基本上是竞争者驱动的,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大多属于市场领先型,其CTI活动重点在于对潜在用户特定信息挖掘以及如何正确把握产品新颖性与市场需求相互关系的情形存在很大不同,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后发企业CTI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领先者技术或新产品的动向跟踪上,需要对竞争对手掌握什么技术,推出什么新产品,其产品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如何以及市场上已有产品需要做哪些改进(如性能、价格、质量或兼容性)等方面的竞争情报进行深入了解,才可能较好地通过与对手的激烈竞争来赢得客户的青睐。因此,CTI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抗性和持续性及信息来源多样性(包括正式交流渠道和非公开渠道)等特征,这与单纯依靠学术文献的科技查新和传统信息分析等服务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对竞争情报理念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使得企业普遍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战略预见能力。例如,虽然YTG无铅焊料产品开发及其决策的失败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有效的CTI支持与预警机制,在技术创新的机会搜寻、市场环境评价、竞争对手分析和威胁预警等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面对激烈的技术创新竞争环境,盲目开展的产品研发行为早已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尽管YTG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和开展无铅焊料研发的企业,其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受到封闭式创新传统理念的限制,始终将CTI工作排挤在决策环节之外,不仅无法及时获得和积累相关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对开展无铅焊料产品研发的外部竞争环境和优劣势难于做出客观的评价,造成了无铅焊料产品创新活动长期游离于国内外的创新网络边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一直处于高风险的状态之中,而且仅有的几次情报合作行动也由于层次较低(从事后来看,其分析研究结论基本上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能为企业创新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撑,对国际上新出现的焊料产品“无铅化”趋势也未能做出正确的市场认知与判断,并且以此做出科学决策,使得YTG的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且缺乏特色,始终未能跟上国际无铅焊料产品、焊接工艺和封装设备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一再错过发展机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导致无铅焊料产品创新未能有效形成核心竞争力。
? 尽管YTG作为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企业,已建立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基本内容仍是对内部信息进行结构化搜集、处理、储存和利用,系统建设与运行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在信息利用方面具有明显 “内敛性”而缺乏“外向性”的特点,在竞争条件下不能根据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和博弈性来很好解决竞争信息知识的集成、甄别和分析等问题,从客观上导致了决策者不可能对竞争环境变化监视等竞争情报工作有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难于有效利用外部信息知识。因而在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时,决策者常常表现出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影响视而不见,习惯于将新产品开发看作是产业链延伸的一个环节,研究工作安排一厢情愿,新产品开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文献资料室的延续状态,对情报工作的理解和管理仍然停留在“查资料”的原始初级阶段,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反应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例如YTG的基层情报人员知识陈旧,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正确领悟竞争情报的特点和真谛,甚至于误将本行业动态技术信息定期收集、报道或者研发项目的“科技查新”等传统科技信息服务,都当作开展CTI活动的主要内容,导致“情报服务”远离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决策要求,与技术创新过程和战略绩效缺乏必然联系,服务功能与面临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使得所谓的“竞争情报”活动及其系统建设最终变成赶时髦的“摆设”,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8]。实践证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及其思维惯性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开展CTI活动的主要体制障碍。
参考文献:
[1] 彭靖里,李建平,张伟.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其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312-316.
[2] 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一五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统计调查分析[R].北京,2010:124-126.
[3] 云南省锡业集团发展简介[EB/OL].[2011-10-25] http://.cn.
[4] 侯正军,陈玉华.无铅焊料的发展[J].电子与封装,2005,5(5):8-11.
[5] 谢仁兴,彭靖里,王丽萍. 国内外锡深加工产品技术动向及发展趋势情报分析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992,38-42.
[6] 陈巨. 云锡公司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项目科技查新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001:3-4.
[7] 彭靖里,张勇,陈晓华. 云南锡业集团公司无铅焊料系列产品市场环境监测与预警的竞争情报分析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007:65-73.
[8] 张勇.对竞争环境下云锡公司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反思[J].红河科技,2010(4):82-85.
[作者简介]彭靖里,男,1959年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余篇。
篇3
公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常抓不懈。每年都把《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作为指导公司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1号文件下发。每月开展一次基层领导以上干部参加的安全会议;每周召开一次班、组长参加的安全工作例会,总结上周经验和布置下周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对安全生产责任分解,逐级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
2建立各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
企业安全生产、车间安全生产、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水泥管实业有限公司机关安全管理、电工安全管理。各级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完善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事故隐患尤其是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改,促使公司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得到明显改善,安全文化得到了创新,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各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建立健全我公司各级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使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
3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本着三不放过的原则,有明确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记录和整改措施监督落实制度。按安全体系要求,执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公司每年制定的安全指标体现持续改进方面的要求,有一套完整的职业安全健康保障机制,每年都进行职业危害体检。健全制度,如: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等等。逐年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对作业现场危险点和危险源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各岗位设置安全操作规程,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极大地改善工人的安全生产环境,文明生产。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组织各基层单位,积极开展自主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月、日常安全大检查有机结合,将安全文化融会到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中去,使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及时化解安全隐患,规避安全风险。
4把安全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
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在安全管理中,科学安全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科学安全管理的创新对钢铁企业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安全管理 创新
对钢铁企业而言,创新是职工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是钢铁企业通过计划、领导、组织、控制等方式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法。而钢铁企业的安全工作更是要通过创新管理才能实现企业全年安全无事故的目标。所以本文就安全管理的创新角度探讨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对钢铁企业的重要作用。
钢铁工业是一个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高危险行业。钢铁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随着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理念的转变,安全管理以其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成为钢铁企业新型的科学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的创新是以人为本,通过凝聚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让安全成为每位职工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既传承了传统的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模式,同时又结合了现代人本管理的优点,兼顾了对人、环境、物的管理,是目前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安全管理模式。
一、事故分析需要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提到: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人的行为。在实际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分析人为事故的原因就不能仅停留在人的原因这一层次上,应该更为深入的进行分析。比如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之表现,应区分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生理是心理的原因。对于主观、心理的原因,就要从人的内因入手,运用培训、督促、检查、管理等措施来调整;对于客观、生理的原因,就要从物态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来适应人的客观生理要求,减少人为过失。行为科学当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挫折行为研究、注意和安全行为、人的意识过程、事故心理结构等理论和规律均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事故的原因。
二、以科学管理为依据,创新安全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安全管理同样要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方面,通过激励理论诱导安全行为,避免“三违”行为。使用角色作用理论,使安全管理人员始终保持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在班组人员组合搭配上,为使班组成员安全稳定的进行生产,则需要掌握职工的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让协同作业的职工性格互补,价值观趋向相近等。在工种和职位的安排上,为减少可能的失误,要根据职工的爱好、情绪、能力等进行调整。我们在安全工作中,需要职工不断从学习诸如安全规程、安全事故案例、安全学习资料等,如果一味的仅仅组织开会学习,长此以往,收效甚低,职工也较容易忘记。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应遵循人的记忆发展规律,比如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强化职工对安全资料的记忆。
在实际安全工作中,也要讲究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在制定了一系列安全规程后,执行起来却总有职工置若罔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安全新规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者没有给执行者以及时、正确的反馈。例如职工经常带安全帽时不系好安全带,既没有遇到安全管理人员的惩罚,且系好安全帽的安全带之后也没有得到安全管理人员的正面积极反馈,职工就可能会认为,安全管理人员对职工是否已严格执行安全规定是不关心的,只是为了传达文件而已。长此以往,职工就会对安全工作越来越懈怠,对企业的安全文件漠不关心,并逐渐养成习惯性违章的行为习惯,可能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所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正、负反馈的给予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企业转型为任务,把握科学安全管理规律
钢铁企业目前处于转型期,把握转型期间的安全管理规律,是指必须处理好钢铁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安全管理问题,有目的性的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通过安全管理确保企业转型期的顺利过渡。根据安全管理动态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要把握安全管理规律,首先要处理好先前的安全管理意识于新的安全管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处理好安全管理职工少与安全防范任务多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处理好维持之前管理任务不变与探究开展新管理任务之间的矛盾。安全管理部门在保证圆满完成现有安全管理任务的同时,需要合理调配人员,通过统筹规划,保证先前管理任务和新增安全管理项目可以同时展开。
四、结语
科学的安全管理应渗透到钢铁企业的每个环节,在每位职工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安全管理只有在其运行中才能体现出生命力,也只有在不断地改进、完善、提高和创新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并最终体现在钢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企业安全绩效,实现职工本质安全化。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新策略
全面做好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工作机制,需要油田企业、政府和公安机关互相配合,发挥三者之间的综合职能。首先油田企业应注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政府应该为油田企业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公安机关应协同油田企业加强治安防控工作。本文将从改革油田企业管理机制,加大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扶持力度,提高油田企业治安防控技术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方案。
一、改革油田企业管理机制
(一)坚持人本主义理念
改革油田企业管理机制,首先要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广泛征求全体员工的建议,将人本做为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生成和承载的主体,打造能够被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此外,油田企业应运用特殊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团队意识,强化员工的奉献精神和首创精神,鼓励员工针对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创新建议,总结创新方案,并尊重员工的意见,积极采纳有价值的创新措施。另一方面,油田企业应该注重改善绩效管理体制,通过薪金奖励、精神激励、心理沟通、工作晋升等一系列的人本管理活动促使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为做好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
(二)优化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发展目标,应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取得、配置、开发和使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主旨是提升人的素质和主动性,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确保企业目标得以最优实现。创新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创新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与培训工作,坚持“人尽其才”原则,保证企业员工能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而且,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时,应注意结合“按需培训”方针,根据员工的工龄、技能和学历来选择培训内容,并注重创新培训策略,用讲授培训、案例研究培训、情境培训、角色扮演法、远程培训模式和拓展训练法来指导员工熟练掌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技能,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灵活应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变化,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另外,油田企业应指导全体员工做好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规划,完善职业管理体系,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的绩效和工作特点来设计职业目标,通过轮岗与升迁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员工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认知,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集中员工的工作智慧。而且,油田企业应注意做好职业管理的延伸工作,关注员工的生命健康,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使员工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协调员工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来自家庭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工作与家庭平衡计划”,引导全体员工正确认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找准“工作与家庭平衡计划”的平衡点,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二、加大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注意为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油田企业整合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起点,落实改善民生的政策,促进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互联网技术监管等一切管理资源的整合,定期检查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否顺利进行。对于破坏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犯罪行为,应予以严厉的打击。
三、提高油田企业治安防控技术
公安机关首先应该指导油田企业提高治安防控技术,监督油田企业正确安装现代防I报警器、电子视频监控、PTZ相机和主动式系统,避免监控视频存在缺失和不清晰现象,确保监控工作的持续进行和监控画面的完整性,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全面提高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公安机关理应协助政府和油田企业打击一切破坏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犯罪行为,净化油田企业管理工作,维持国民生计,确保社会生活的长治久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利于发挥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力量,构建现代油田企业发展战略体系,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推动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油田企业应科学改革内部管理机制,贯彻人本主义理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政府理应加大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实改善民生的政策,整合一切管理资源,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安机关应指导油田企业不断提高治安防控技术,确保监控工作的持续进行,协助政府和油田企业打击破坏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犯罪行为,这样方能全面推动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军民.油田企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08).
[2]孙光.油田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2014(11).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档案;问题分析;发展趋势
在当下社会,知识经济高速转变,互相依托,这为企业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存在工作人员结构和体系单一、意识尚未转变和档案价值利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比对研究,本文给出了人员调整,理念结合,知识共享,部门协同等创新趋势建议。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学术界普遍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目前中国的企业主要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合资、外商独资等类别,其中国有和民营企业是主要的企业类别。企业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企业知识管理是以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知识为对象,确认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得的知识资本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性要求。基于知识管理和企业档案,学术界对于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念。1.档案的资产属性。由于档案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记录,不仅具有鉴证和凭证价值,其存在也是企业知识和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管理层面来说档案也具备知识的资产属性,它具有隐形的实际价值。在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档案资源资产观的概念也被明确提出。有学者认为,企业档案可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无论创新还是扩大再生产,通过利用档案都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档案可以作为一种资产[1]29。客观上讲,企业档案的知识资产观就是对企业价值链和企业知识的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将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向知识资产转化,以提高企业生产力、响应力、创新力和决策力,从而有效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临的变革[2]76。企业档案是企业经历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记录着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历程和问题,同样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宣传和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是企业显性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档案的知识管理属性。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和机制很多是片面地依托档案实体和管理工作来进行的,而知识经济和现代日趋成熟的知识管理理念正在对传统企业档案管理产生冲击,通过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与拓展,新型的环境必将带来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也必将带来新的变革。从知识管理层面上来说,存在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逐步升迁,知识管理将会在以信息为依托,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知识组织为目的的企业档案工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档案的工作重心也应从简单的档案信息的收集、累积和实体保管放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上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必将拓展为以编码化模式为主、以人性化模式为辅知识化的、高级的档案管理模式(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3]24。3.档案的知识管理价值。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不仅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修整,也需要对新的环境下的原有工作进行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来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知识管理环境带来的变革。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应结合协同创新思想,档案分类适宜采用内容分类法,同时加强其分类操作的标准版式,如设立内容主题词,也可以加强内容关联性系统的研发与构建[4]52。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也有极大的知识关联,知识管理时代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亦应充分掌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以便能够挖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能重心应转变为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5]153。在企业档案的主要发展方向上面,档案管理应以知识资源管理为发展方向,知识资源管理则应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依托。通过对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知识管理环境中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档案在企业知识管理环境中的定位研究、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及知识管理环境中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面向知识管理环境时企业档案工作存在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尚未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理念对档案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的先进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档案的价值与应用。传统企业档案工作中,档案人员工作重点是对实体档案或电子档案的保管和及时的提供,其工作的关注点往往固化于档案载体,而对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关注不足。在知识管理的大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转变思维。档案作为企业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其价值不仅有固化于载体上的凭证价值,同时也具有脱离载体蕴涵于信息资源中的情报价值、文化价值。知识管理的环境中,档案工作人员不应把自身仅定位于档案实体保管者和提供者,同时也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各类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开发者。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档案认识,其次要同步保证档案管理质量与服务需求,最后要明确必要责任主体,以信息资源观的理念和知识开发者的身份定位对待日常的企业档案工作[6]61。2.企业档案价值未被充分利用。在现有企业当中,企业档案一般都重“利用”轻“保管”,往往档案人员对于利用的观念以提供为主,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当企业内部有档案需求时,能够及时提供就是合理的利用。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忽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在知识管理时代,企业档案工作重心依旧是“提供利用”,但此时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及时提供,而应当注重对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利用”不应将思维固化为将档案提供给需求者,而应当转变思维。档案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企业内部的需求,结合企业内部的档案资源,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精炼,进而形成知识产品并主动提供,这才是知识管理环境中正确的企业档案利用方式。3.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精炼,最终形成档案知识产品,那么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利用各类专业信息技术软件,同时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人员结构较为单一的档案部门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企业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构成上一般存在两种情况,国营企业中以档案专业人员为主,民营企业当中一般以办公室人员兼任档案员。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工作人员结构单一。4.管理体系单一化。在面向知识管理的档案工作时,传统档案的管理一般只限于存取,独立的档案管理体系是企业中存在的大多数现象,而在中小型企业中,一般都存在独立的档案室,各类企业中档案部门一般都相对比较独立。与企业中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研发部门存在的联系也仅限于存放或者调取档案的环节。知识管理中档案工作人员如果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一方面要了解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两方面的因素就要求档案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知识管理的运用将有效地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使以实体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以硬性管理为主向以软性管理、以区域性管理向全方位、网络化管理等转变[7]25。
三、档案知识管理发展创新趋势
1.企业高层引导知识管理理念。在各类企业当中,企业高层的决策、理念往往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说改变一个企业的走向。同时,在企业当中,引导一种思维、一种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高层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或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引导企业员工理念的形成。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也应该从企业高层开始转变,并通过企业高层的引导逐步从上到下延伸,最终在档案部门甚至全企业形成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思维。从另一层面上讲,如果高层领导不能重视这个理念的推行或实施,即使档案工作人员有这样的意识,也会因为缺少技术设备支持或相关人员支持无法在企业当中进行知识管理,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强化知识观念,创建共享的企业文化,同时建设知识资源管理平台[8]93。2.企业档案管理提供利用向知识提取、共享延伸。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知识管理环境中,企业档案工作者所要做到的“提供利用”不仅仅是提供利用档案实体,同时也应该开发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形成档案产品并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由于档案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档案部门在知识管理中应更注重实现“知识共享”,这些都需要以企业高层的意识为导向。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要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知识资源的管理,强化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9]54。这就要求企业档案部门从制度、管理机制入手对现有档案管理流程再造。将提供利用具体化,将原有的对档案实体的提供利用延伸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共享,形成一套“接收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档案实体提供利用—了解各部门需求—知识产品开发、共享”的业务流程。3.企业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专、兼职人员结合。知识管理环境中,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信息资源开发、知识产品生成及共享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设备,二是人力。设备问题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解决,但解决人力问题并不是单纯增加人数。首先,对于知识产品的开发、生成来讲,一方面需要了解信息资源开发软件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当前知识领域有相关了解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了解档案的专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来讲,在档案部门配备这么多人力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在这方面为了解决知识管理中人力的问题,可以采用专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专职人员指档案工作人员,兼职人员是企业内部有知识需求部门临时调派的协助人员或者是熟悉信息开发软件的专门外包人员。通过这样专、兼职人员的结合可以使企业在节省资本的情况下解决知识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人力问题。4.企业档案管理吸引其他部门交叉协同工作。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部门如果要实现知识产品的生成及实现,首先需要了解各部门的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管理。同时,在知识产品生成的过程中也需要各部门的参与。企业想发挥档案的价值,从中提取知识、共享知识,企业档案管理应由多个部门协同参与,这样的参与并不是多个部门全程参与档案工作,而是多个部门参与到档案工作的主要阶段,如档案生成、档案内容利用等方面。档案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属于知识资源的经济资源[10]91。在充分了解了档案作为资产的一面后,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会给档案管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使得各企业之间展开了知识储备竞赛,档案部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管理活动中原始记录的存储地,为知识产品的生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档案部门及工作人员应适应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知识管理的需求,适时转变理念、调整管理流程、机制、加强与其余部门的合作,利用好这个平台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世林.企业档案资产和所有权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1(2).
[2]张晓娟,马瑜,左田原,黄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4).
[3]徐拥军,周艳华,李刚.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2).
[4]陈海静.基于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档案工作创新[J].兰台世界,2010(6).
[5]高萌萱.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10(5).
[6]刘晓红,夏春阳.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7]许桂清.知识管理与档案科技创新[J].档案学研究,2007(3).
[8]秦伟强.浅析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3).
[9]范韶敏.将知识管理引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以潞安矿业集团为例[J].中国档案,2010(12)
篇7
一、我国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可靠性,经常性、稳定性,涉及到安全法制、文化、责任、科技和投入等方面,要保证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但是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做不到这些,热衷于就事论事静态式的常规方法,整个管理不能形成动态的、封闭的循环过程;片面地停留在某个方面,忽视了整体效果,不能构成顺畅的运作;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顺利,同样导致了各个环节之间的不连贯。这些实际上都导致了制造企业内部没有保证安全管理模式的长期正常运行。当前,国内很多制造企业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组建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安全管理运行的保障机制,导致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之后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制造企业只是三分钟热度,应付检查、应付认证,空喊口号,不做实事,这样就造成了制造企业自欺欺人、急于求成的现状。因此,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型亟待改进和创新。
二、我国制造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与改进
(一)制定安全管理目标方针
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目标方针是制造企业体现人文关怀,维护职工安全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证制造企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总领行纲要。在制定这个方针时,管理层可以借鉴国外优秀制造企业的经验和做法,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安全、环境、健康三个角度制定出长远、有指导意义的目标方针。尤其要强调环境、健康的重要地位。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企业安全的方针目标,忽视了环境、健康,其实,环境也是安全管理方针中的重要一环,环境变量间接地影响职工的生产活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所以管理层在制定安全方针时必须予以关注。同时应加强各级人员的安全培训,真正理解制造企业安全方针目标,确保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安全目标应是多层次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保证目标的可执行、可审核、可量化的实现。
(二)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管理理念的提升首先应加强安全风险意识。风险预控是提升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基础,任何安全措施都要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所以在制造企业日常生产中,我们必须牢记风险控制,努力实现制造企业生产零风险的目标。其次,一个优秀的安全管理模式应体现系统管理的理念。和谐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理念乃至制造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制造企业的生产不能只顾眼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后人的影响。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应站在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其自身的战略定位。在此,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应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制造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文化管理理念、未遂管理理念都值得我国制造企业借鉴和学习。
(三)合理划分组织结构
目前组织设计方面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安全生产部门,其实,是否成立独立的安全生产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要考虑其与原有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应在制造企业原有的组织框架基础上进行设计。重要的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尤其是合理界定责任和权限。在执行安全管理信息传递和控制中应考虑组织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制造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一方面需要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参谋,并负责制定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并监督和实施。另一方面也应该靠直线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一般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制造企业直线部门各代表组成,这种组织结构能兼顾实际生产部门,能更好地加强制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当然设计好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制造企业的规模以及制造企业的性质等等。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部门中的安全员的工艺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
(四)培育优秀安全文化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本企业优秀的安全文化需要加强新员工安全培训,包括在岗培训、各级安全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前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员工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对于新员工来说,加强安全培训是提升员工安全意识良好的开端,而持续的安全培训对在岗员工来说同样重要,能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工作的状态。制造企业应当通过持续的在岗培训为员工更新技能、强化安全意识。
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比如,直线型组织结构能加强各部门、各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育全员参与安全文化的氛围。还应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模式,可以学习国外优秀制造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方法,保证员工激励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制造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阶段建设可以借鉴杜邦公司四阶段安全文化模式并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五)优化管理运行模式
制造企业安全管理运行模式应该符合PDCA原理。PDCA管理模式是计划、执行和检查循环运行过程。计划是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中的第一步,它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的预期目标制定安全管理的改进计划以及计划的更新。执行是在安全管理运行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对整个管理模式进行的控制,保证安全管理的正常运行。检查也即通过审计方法,定性和定量地对安全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帮助制造企业找到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然后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从而实现整个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实践;创新
一、安全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1)安全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安全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应主要体现“三个发展”:管理对象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事故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隐患管理发展;管理阶段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事后管理逐步向事前管理发展;管理手段的发展,要从安全生产的结果管理逐渐向安全生产的预警管理发展。只有坚持安全管理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从被动防范向基础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预警预防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从专项整治向规范管理转变,从控制伤亡向职业健康转变。(2)安全管理创新的特征。首先,安全管理创新具有时代性,安全管理的创新必然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手段与内容。其次,安全管理的创新就是要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所以其具有预防性。除此之外,安全管理创新具有主动性。安全管理的创新要促进企业将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转变为现代的内激型安全目标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全管理创新还具有动态性,安全管理的创新就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深入研究我国安全生产的规律与发展走势,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创新要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为安全生产服务,所以还具有社会性。
二、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与创新措施
(1)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创新首先应当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是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企业的安全管理同时面临着来自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时代提出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不论安全管理的方法进行何种创新,企业都应当将安全发展的理念放在首位。(2)推动安全生产预防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不能体现“预防为主”的理念,基本上是事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应当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管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要变事后处理型为问题发现型管理模式,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超前预防上,为生命安全与生产发展建立坚实的屏障。比如近些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京市顺义区以及广东省珠海市等地区,及时排查治理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由事故管理向隐患管理的重大转变,这些地区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预警,大力推动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对企业定期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统计、分析,有力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自主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投入、隐患治理等因素,建立模型,预测企业安全生产的趋势,使得这些企业都能做到超前防范风险,对安全生产心中有数。(3)开展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新成果,实现了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方法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措施、企业具体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管理和规范管理水平,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将安全生产责任从法定代表人开始,逐一落实到每个从业人员。目前对企业来说,既需要加强组织发动、广泛实施,也需要加快相关评定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完善,更需要结合各行业实际,促进整改达标,抓好监督检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4)加强区域合作。管理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涉及面广、难度大,历来是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要通过建立危化品道路运输省际联运机制,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提高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为创新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提供了手段。按照“源头严管、动态监控、区域联动、协同救援、信息共享”的工作思路,建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联控机制,在国务院安委办的组织下,安全监管、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目的是提升区域内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可控度。
创新安全管理来源于安全生产实践,并且创新的方法也是为安全管理的实践进行服务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对于企业整体和员工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时代获得了发展,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时间需求,必须加强合作、树立观念、采取各种各样高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管理创新增添活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篇9
(浙江浙能绍兴滨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 绍兴 312073)
摘 要:安全文化的创新方法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展开。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更深的层次来影响人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理念,明确安全目标,规范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
关键词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86-02
1、引言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预防人身、设备事故,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物质的安全,既是企业的第一追求,也是国家、社会的要求。电力行业非常重视安全生产,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注重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安全设施,加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但是在电力生产中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仍有发生。从事故原因分析发现,98%的事故是人为失误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原因是员工的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有欠缺。而人的安全素质和能力主要源于有效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氛围影响。电力企业创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树立领导和职工对安全生产的正确态度,积累丰富的安全知识,提高执行规章制度,反对违章的自觉性,形成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道德等文化氛围。
2、安全文化的定义和功能
安全文化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8 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其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该定义比较高度概括,但没有实际可执行的内容。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CSAI)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的重要思路、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层面。
在国内将安全文化归纳为:“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从事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的功能在于将企业的全体人员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念和专业安全文化知识的本质安全人,可以归纳为:
(1)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在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规范每一个人的安全行为,形成安全文化熏陶的人文环境,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在强有力的安全文化场的约束与控制下,个别不安全的行为也将被群体所不容而受到纠正。
(2)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立的价值观、态度、安全生产理念、行为准则、目标等,据此对企业中各部分进行组织及协调,实施安全管理。
(3)使企业进入有序发展的良性状态。安全文化是社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人的价值观上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避免事故对生活及生产的破坏作用,使企业稳定发展。
3、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的价值观、理念和目标。安全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生产方针,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确保电力生产中人身和设备安全,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电能。其次,安全文化建设要注重对人的管理,明确安全生产中各级人员的行为规范,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过硬安全技能,把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安全行为、精神面貌凝聚到共同的安全理念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因此,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可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四各方面开展活动。
3.1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首先从树立安全生产的价值观做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是安全生产永恒的主题,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家庭的幸福,公司的效益。重视安全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企业的负责,对国家的贡献。全体员工要明确企业的安全愿景是企业和员工安全健康地度过每一天。企业的安全目标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并组织安全活动、安全学习,利用网站、视频、看板、安全手册等载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价值观、理念、目标。通过安全誓言、安全签名等活动,促使全体员工对安全作出承诺,形成“我要安全、安全为我”的良好氛围,使安全精神深入员工心中。
3.2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就是企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等体系,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贯标。编制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体系以及生产技术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和人力资源、后勤、财务管理制度,覆盖企业安全生产各个方面、各个层面,明确各级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与权限;细化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公司及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
3.3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从安全工器具、安全设施、劳动保护用品和防护器具装备、安全标示标识等方面建设,通过对现场安全设备设施的投入、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用品的配置,满足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需求。在厂区、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区域按照相应规范设置安全设施和安全标示标识系统,公司为员工配置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和劳动保护用品和特种防护用具,并定期进行检查、检验,保证合格有效。建立安全设施管理规定,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现场安全标志标识以及设备、管道介质流向标识、员工个人安全工器具和防护用品的管理。
3.4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要研究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建立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安全生产的方法、知识、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准确的安全行为规范,让员工熟知自己的安全角色和责任。同时要加强对作业过程进行反违章检查,对违章行为,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考核。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意识的培养,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遵章守纪,反对违章行为的安全观念,最终塑造“本质安全人”。
4、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经验
4.1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企业文化建设中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和要求,并与建设企业文化工作同步实施。安全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的理念、价值。确立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单独制订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编制安全文化手册等。同时要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加强安全文化的群众基础。
4.2安全文化建设要注重提升企业形象
电力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污染企业,提供的电能和热能产品,与人民生活,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发生事故对社会生活影响极大,同时电力企业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企业,社会了解度不高。电力生产过程中保证人身、设备安全,保持生产、工作场所清洁文明,做到废物达标排放,实现环境友好,这是社会提倡的大安全概念。抓好安全生产,不但是企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因此,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所在社区,同时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约束员工的安全行为,提升企业形象是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之一。
4.3不断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建立了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安全生产形势良好。但是也容易固步自封,不太容易接受国际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时要与时俱进,及时吸收转化利用先进安全文化理念,要不断修订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
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如操作电气、高温高压、高转速设备,处于高噪声、高温、粉尘环境,接触酸碱、液氨、氢气等危险化学品,从事高空、起重、有限空间危险作业。为此。危险因素的排查辨识、分析评估、控制消除等工作非常重要。对危险因素的管理,要纳入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中,并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和标示标识系统,做到持续改进。
4.4重视宣贯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经常性的活动,使员工理解并落实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
根据电力企业实际情况来看,需要经常对员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宣贯培训,特别要重视新进员工的安全三级教育和老员工的继续教育,使全体员工掌握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4.5充分调动企业三个层面人员的积极性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整体性活动,是企业内部的各级人员和每个部门、班组,形成一个团队的共同要求。因此,调动企业三个层面人员的积极性是建设安全文化的成败关键因素。
决策层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决策层要抓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计划和监督执行。同时领导者应保证投入相应的时间和资源,并对安全做出表率。
管理层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执行者。各级管理者应积极执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内部的安全活动,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安全文化并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同时要进行公司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有机推进。
员工层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安全文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主体。安全文化建设与实施的许多内容,比如安全理念树立、安全承诺、安全责任履行、参与安全培训、执行安全制度规范等,都是以员工层为核心。员工不但自己要遵守而且要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负有对自身和同事安全的重要责任。
4.6严格进行检查考核
没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将会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电力企业应建立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对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审查评估,同时也要对安全目标、指标体系的实施及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安全文化建设要按照活动计划有序推进,并根据节点进行检查考核。在生产中要加强作业现场反违章的检查考核,严格执行员工的安全奖惩制度。利用榜样产生的群体效应引导,创立“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光荣,违反安全行为规范可耻”的大环境,促使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5、总结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理念,明确安全目标,规范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最终使员工的行为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方法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开展活动,建立和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创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在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积累丰富的经验,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企业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张景钢 ,谭允祯;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电力安全技术,2006, (6)期.
[2] 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9)期.
[3] 赵文新,邵军;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构建本质安全企业;电力安全技术,2013,(2)期.
[4] 仝世渝,张宇;供电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电力安全技术,2012,(1)期.
[5]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
篇10
【关键词】企业 档案工作 管理 创新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使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使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不断进步,创新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档案事业亦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生存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档案信息和档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档案部门作为企业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只有在观念上、体制上、服务机制和手段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战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出现了滑坡。有的企业在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晋级后,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对企业档案管理监督弱化,出现了无目标、无压力、无动力的放任自流现象;有的企业把追求经济效益当做经营管理的核心,由于档案工作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不少企业中档案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实行经济承包的企业领导,搞短期行为,只立足于自己在任期间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不愿从企业发展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命运,宁愿多给职工办福利,也不愿多在档案工作上多投资。由于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管理意识不到位,议程排不上,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其结果是,档案机构被削弱,档案队伍被削减,档案工作制度被废弃,档案管理出现问题,档案工作的命运令人堪忧。
2、档案管理体制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所有制成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权责体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变化,特别是改组、改制的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变化很大,主要表现:(1)、领导关系的变化。原来企业的档案工作一般由主抓技术的企业领导负责,改组、改制后,有的由工会主席领导,有的由主抓行政的副领导负责。(2)、机构设置的变化。改组、改制前,各企业都设有档案处、室、科,集中统一管理各门类的档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体系,改组、改制后,有的企业档案设在办公室,有的设在技术部门,还有的设在后勤部门。(3)、档案所有权的变化。改组、改制前,企业的性质只有国营和集体,档案的所有权理所应当归国有或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后,各类档案的所有权问题也就相应产生了。民营、集体、乡镇企业,特别是外资企、合资企业的档案,如何管理,如何保护,没有现成的模式,于是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
3、档案队伍素质不高。一是队伍不稳定。在基层企业,档案专业人才缺乏,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办公室勤杂人员兼任,且变动频繁。二是人员素质不高。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档案人才队伍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目前,许多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还停留在收发、保管、查找的阶段,即使使用计算机管理,也只是简单的录入和查找,还远远没有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不少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档案服务手段落后,基本处于“你来我查,你问我答”的被动局面。还有个别档案人员不思进取,业务生疏,工作懒散,致使档案管理质量一直上不去。
三、加强企业档案工作的措施
1、强化企业档案意识。要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首先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要把企业档案工作放到与企业同进步、同发展、同命运的轨道上去,把档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真正列入企事业的议事日程,做到定期研究、定期分析、定期检查。其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坚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努力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坚持依法治档,确保档案“集中统一管理”。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2、理顺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社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转变和调整,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以使各类企业拥有决定档案工作发展的切实权利,使企业在对档案的管理摸式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档案部门应立足现实,破除已经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旧的权责体系,实事求是地建立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档案工作体系,在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不搞一刀切,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适合自身工作特点的体制。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设置不同层次的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数字档案馆,实现网络化管理,没有条件的企业仍然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档案工作只要适应企业的发展,就不应苛求它是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3、加强档案队伍建设。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档案队伍,这是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希望所在。所以要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培养档案方面的新型人才,不仅要使档案人员具有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觉悟,还要对档案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教育,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个合理的人才群体,才能使企业档案工作有活力、有发展、有保障。
创新是时展的主旋律,它为各项事业,包括档案事业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我们只有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主动探索,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机遇、超越自我,才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才能不断开创企业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赖捷梅 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
技(下旬刊),2011(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