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辅导

篇1

中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有三个,即能不能学,愿不愿学和会不会学。能不能学是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是态度问题,会不会学则是学习方法、习惯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展对学生学习智能的辅导、学习态度的辅导、学习方法的辅导即为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调查分析与确定目标

对学生开展学习心理辅导之前,教师要首先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能够升入中学的学生中,智能低下和适应困难的弱智者几乎没有,但学习通道障碍的学生却有不少,他们和一般学生一样,智能、视听感觉器官均正常,亦无普遍适应困难,只是在理解或使用口、书面语言的一个或几个心理过程发生障碍,如表现为听、想、说、写、拼音、计算、作图等诸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无能,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关知识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注意涣散、焦虑、思维迟缓、记忆衰退等障碍,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要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我曾多次在任教的班级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典型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定期个别辅导,一般是一至两周一次,通过谈话的方式,使学生情绪放松,逐步向其灌输一些健康心理的基本常识,帮助其分析自身原因。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和失败感。在每次谈话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心理学上的“进门坎效应”,帮助其确定短期可行的努力目标,如作业完成、小测验过关、上课做笔记等要求不高、经过一般努力就能做到的目标。再次谈话时,先看是否达到目标,达到了则确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如作业认真书写、测验分数提高、上课积极发言等;若未达目标,不是责怪,而是帮其分析原因,适当降低目标要求。鼓励其实现目标。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接受心理疏导,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树立起学习信心,而教师则是在“有知有觉”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实践证明,这样的心理辅导比单纯的文化辅导更见成效。

学生能不能学,有自身的问题,如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压抑,个性不能发挥等。也有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不关心,不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条件,父母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教师造成的,只顾教学,不管学生,不因材施教,久而久之使学生出现不能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了解这些客观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环境问题,同时也要沟通各位任课教师,育思想,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实施多方位教育,以解决学生不能学习的问题。

我曾遇到过一名对学习无兴趣、打算弃学的学生,经了解,其父母为个体工商户,只顾生意,不管子女学习,家访时我发现他家中几个房间堆满货物,且环境嘈杂,他根本无法坐下来安静地学习。之后我多次上门,终于为他争取到安静学习的一席之地,他非常高兴,学习信心倍增。我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他欣然接受,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班级后十名一跃为前十名。

二、引导和训练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这是一种心理倾向,是直接影响学习的心理动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愿意学,就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树立学习信念。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怕学、逃学、弃学等现象,都与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有关。

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辅导,一般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常规灌输与引导,可从学好本领、掌握知识为民族强盛作贡献的角度去引导;另一方面,应从提高自身价值的角度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问题并非易事,要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明白如下道理:

人的伟大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只有知识才能使人的思想充实,才能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生活的意义,其次,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需要不断地去开发潜能,不断地提升和超越。能够开发人的有效途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知识帮助人认识世界,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

使学生明白上述道理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心理疏导过程,是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环节:引导。

帮助学生解决了能不能学和愿不愿学的问题以后,其学习效果主要就看学习方法了,即会不会学的问题。目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而多数教师对此不够重视,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辅导的教师则更少!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要么死记硬背,要么囫囵吞枣地被动学习。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更应注意科学方法的指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教育手段。

理论家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学习法,又称学习的主策略,主要作用于信息,而能有效利用大脑,其中又分学法和记法,学法包括听讲法、阅读法、思考法等:另一类是外部学习法,又称学习辅策略,主要作用于个体,而能有效利用时间,其中又分为制订计划、安排时间等。当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表现:

1 不良的内部学习法。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不求懂,没有质疑习惯;上课不发言,阅读时一定要念出声音,不使用工具书,不复习就做作业,抄袭作业,敷衍了事;测验、考试前只会背书,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等。

2 不良的外部学习方法。生活无规律,学习无计划、熬夜,睡眠不足,上课无精打采,时间分配不当等。

3 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时有各种无意识的动作。如东张西望、随意翻书、不断自言自语;边吃零食边做作业,学习时随意离开座位去做无关紧要的小事等。

篇2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背景,简要说明了研究的方法,以图表的形式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农村高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负荷也在加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家长期待等都对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来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对农村学生的冲击和影响相当的大,这些必然使学生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如得不到及时排除,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农村高中学生从相对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山区来城镇高中就读,在身心的发展中他们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他们大部分长期在学校寄宿,只是寒暑假回家一两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少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会给他们的学习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心理辅导对策呢?这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学习适应问题是衡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指标,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读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我们心理辅导室接待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问题来寻求帮助的。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我校年级主管领导、个别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心理状态。我们还对本校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选择60名学生,男女生各30人。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有来自县城的学生,也有来自偏远山区的;有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也有家庭生活比较拮据的学生。

二、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1.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调查中,50.8%的学生认为上高中以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习,选择此项的人数排在其他选项(如,人际交往、生活费用、饮食、语言交流等)之首。那么学生对待学习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感觉生活很单调”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上升;而“感到很充实”的人数逐年下降,从高一年级到高二年级变化的速度最快。

高一的学生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但也对新环境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因此还是有多数同学感到很充实。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环境逐渐适应了,但学习的困难程度加大了,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当学习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时,会有部分同学感到“生活很单调”。

2.学习的信心与意志力

尽管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也有一些学生感觉到学习中苦和累,但是大部分(每个年级都在60%以上)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信心”,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比例最高(76.7%)。

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30.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55%的学生“有些灰心,但仍会坚持下去”;也有一些学生会“感到悲观,无所适从”。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独立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长期寄宿,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挫折耐受力、自我约束力、情绪控制力、自我管理能力都稍强一些。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坚定性也就表现的较强。另一个方面虽然学校各方面的管理都很到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环节,部分学生会表现的比较自由散漫,在学习上也就缺乏信心和坚持精神。

3.面对考试的心理状态

考试之前,20%的学生“感到紧张,有时会失眠”,22.5%的学生“心理感觉很烦躁”。各个年级的学生的反应差别不大。原因主要有:(1)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较高,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往往是“好好学习、平平安安”,这使得一些学生压力过大;(2)在平时学习中困难比较多,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在考试之前的知识准备不充分;(3)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信心不足。等等。

4.学习目标

在“你学习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中,学生的选择情。

选择“学习是为了今后个人有很好的发展”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当然,这一学习动机如果是在“为了今后为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大前提之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生人数在下降,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国家一直在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支援的力度,为边远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边远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这一学习目标的培养和教育是始终不能松懈的。

5.学习情绪

学生在学习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表现比较突出(情绪时好时坏的学生占30%),尤其反应在在学习方面: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的学生占30%、对作业的热情忽冷忽热的学生占24.2%;

②在反映“强迫性”的问题上,学生选择的比例较高(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的学生占22.5%、经常责备自己的学生占17.5%、 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的学生占11.7%)。强迫症状是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③容易出现紧张情绪。遇事容易紧张的学生占29%;在公共场合,就紧张、脸红的学生占19.2%。

三、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对策

1.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农村高中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差异上更甚于城市学生,为了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其具体做法是

篇3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5] 杨小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夹带法;心理健康;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50-01

中学生处于生理趋于成熟发育而心理发育程度较低的不平衡时期,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家庭与学生的沟通不足,学生倾诉对象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为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和极端性格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温床。而学校承担的教育职责里虽有专业能力强、效果显著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机构,但对于大范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和解决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心理因素,时间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学校专门辅导显得过于形式化,片面性,无法在大范围上对个体学生的辅导上提供针对性,长效性的辅导机制。

因此,心理健康辅导成了学校教育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此外,谈话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很难让学生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敞开心扉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谈话的时间紧促,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所以很多时候解决心理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由于学生顾忌其他方面的因素很难做到长效辅导。因此,建立一种尊重个性,有针对性,长效性的辅导机制就尤为重要了。

夹带法是通过隐藏消息的存在来隐藏消息的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可将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以作业、周记等为载体以夹带的方式递交给老师获得解决的途径。具有强操作性、可靠性、针对性、广范围、长效性等特点。

1.操作性强,适合绝大部分老师

通过师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教师具备心理学专业相关基础知识,有较开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学生有兴趣、能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有敏锐的感受性和应变能力,个性结构完整,身心健康状况良好,能够恰当地具备及表达同理心,能关注正向发展,能对当事人尊重及温情,重视事件的具体性,并能做到真诚与可靠。相信定能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

2.信息隐蔽性好,可靠性强,容易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敏感时期,其心理敏感而又脆弱,就被辅导者的内心角度考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小秘密被其他人知道,只有当他们与辅导者达成某种心灵上的共识,觉得辅导者可靠时,他们才肯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他们的烦恼。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形象,大部分学生可以放心的将他们的心理问题与老师求解,但苦于没有机会,而夹带法恰恰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作业对于师生来说是一个常规的交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学生诉求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相当隐秘可靠。在上交与教师接收的中间时间短,所经人手少,甚至可以直接由学生递到教师的办公室,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保守秘密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3.一对一解决,可最大范围的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一般而言班级学生基数较大,个体心理问题的差异,使得集中辅导很难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通过夹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周记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四个工作日内的闲暇时间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而其他作业内的问题如果教师受时间的限制则可以分批次,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按顺序划分。对学生没有表达清楚的内容可做适当的提示批注,做好下次继续交流的延续工作。

随批随记,对于心理学功底较扎实、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师而言不需要过度的准备通过一次作业的批阅过程可完成大部分心理问题的疏导。

4.过程性强,易归纳,形成长效辅导机制

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期间体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和过程中,辅导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分析理解及表达同理心,过程性的关注正向发展,能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及温情,重视事件的针对性,过程性及长效性,就可以相信定能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师生的相处时间长,处理心理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在对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老师可以分阶段,归类解决。注重问题的过程性,挖掘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从问题的浅显处入。不断总结反思,在类似心理问题的的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已有的可行性较高方法。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摘要】班主任是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教育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加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沟通,就能统一步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和调节;问题;措施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现代文化教育和过去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时代的差异。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现代班级管理存在学生难教育、难感化、难协调等问题,成为班级日常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班级管理风险防范和学生心理辅导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调节的具体措施。

二、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班级的凝聚力较差

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学生之间应该互相信任,班集体应该有确定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学校大部分的班级凝聚力都较差,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对班集体的建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出谋划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二)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科任老师或班主任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或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可以称为成文的制度,其明显的弊端是导致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另一种是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个体意识较强,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三)学生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学校要努力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适应集体生活。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缺乏凝聚力,课外活动程序化等方面。

三、学生心理辅导和调节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心理方面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成绩不好,进入中职院校后,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没能进入高校而觉得低人一等,心理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自我否定;要么自我膨胀,自私自利,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这种心态使得学生有着很大的戒心,不容易沟通,加深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

(二)个性心理方面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中职学校的管理不再是中学那种灌输式、跟班式管理,学生相对比较自由,暂时没有升学压力,中学时期的压抑得到了最大释放,个性心理彰显无疑,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想和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是非判断能力差,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叛逆心理等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

(三)人际心理方面

主要表现为社会往萎缩,异往上的行为偏差,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人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同学间交往充满江湖气,网络交往失度失范。这种现象是个普遍问题,也是所有中职学校所面对的另一大难题。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必须长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调节才能有成效。

四、如何解决学生心理辅导和调节的问题

(一)加强心理沟通,使班级全体学生在心理上认同管理目标

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校和教师对学员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心理有差距的情况。这时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安排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

2005年,我校安排了一位年轻教师来任教本班的数学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教师上课节奏快、音调低,学生听不懂所教内容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语气、观点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那位教师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如果这次被换下去,对他以后成长极为不利。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并告诉学生这位教师刚刚大学毕业,思维比较快,说明大学授课与一般中职院校的异同,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知识如何渊博,在大学期间曾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奖,并在大学毕业前拿到了技师认证。学生听了之后,渐渐对该教师有了崇敬之心。加之该教师主动找学生谈心,自习课上常常辅导学生,慢慢地学生知识也能掌握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

(二)教会学生“心理换位”,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但不能刚愎自用,要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应该学会理解教。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教师,学着用教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教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耐心地做心理辅导,不能让矛盾激化,要让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处事方法,发生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若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应该争出个是非来;若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要给人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有肚量。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 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就主动认错,多赔不是,以获得别人原谅,避免矛盾激化。

(三)从个性特点出发,关注班级学生中相似和相容的个性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个性是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学生在信念、价值观、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因素上相近而形成的学生群体,这些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班集体的倾向,为班级管理带来不便。班主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个别学生心理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个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融入整个班集体中。还可以通过个性互补来使这个群体融入班集体,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外向的、能主动与他人来往和内向的、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自主性强、喜欢支配他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让其互相补充,相处融洽。

(四)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教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师,才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

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调节工作,既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又能引导每个学生为集体做贡献,使班级管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炳密.提升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路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224.

[2]夏桂花.浅谈中职青年班主任培训[J].科教文汇,2009(16):14.

[3]刘星期.构建工业安全心理学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3,26(02):341-342.

篇6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1]在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杨鲁静、徐光兴( 2009)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学校心理学应将预防医学、公共教育与心理咨询和矫治整合为一个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大目标, 从分级预防的角度来开展学校心理学的工作。随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化,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模式也是美国目前十分广泛的一种教育模式[2]。该模式认为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教育场所。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及时疏导,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等,让学生拥有一个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

2、建立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3]。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因人而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因材施教。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让学生个别咨询,对他们进行个体指导,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对检测出心理健康指数比较低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4]。

3、学校-家庭模式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学校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主导取向[5]。这个模式要求学校和家庭都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帮助建立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在国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心理培训,并陪同心理健康全职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和进行家访,他们是开展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举行家长座谈会,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主题的家长培训学习活动等。

家庭环境和父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携手父母,家校共建,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学校可以联合村民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输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一个文明、和睦、愉快的家庭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其中,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流程中,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不多见[6]。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日益重视, 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 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因此, 关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4、学校-社会模式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社会的良好心理环境。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人际交往不断增多,对社会各方面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时刻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学校应当配合地方政府、公安、工商行政部门,彻底清理学校周边的非法摊点、商铺、网吧、游戏厅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

二、结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将是心理健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2]吕婧.从宏观到微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德育心理,2012,(10).

[3]郑晓边.学校心理辅导应三级预防 提高实效[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

[4]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5]潘珊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从字面意思看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现状并非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方面,加上辅导员对学生比较了解,发现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囊括在辅导员职责之中。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现在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日常事务多且杂,信息员制度必不可少。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利用同学之间一块儿上课,一块儿休息等便利条件,及时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现状。信息员制度,不仅要做到每个班、每个宿舍都要有信息员,对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学生,还要具体到个人,一个信息员负责一个心理问题学生。该信息员要对该同学熟悉,在一个宿舍,热情、有爱心,如果发现该同学有异常表现,能立即报告辅导员。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健康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关心爱护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学生,而且要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懂得学生管理业务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结合高校改革实际的基础上,联系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广开思路,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德行上的贤师、心灵上的明师、能力上的高师,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把他们真正成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3]田智、韩素贞.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职业圈,2007, (15).

篇8

关键词 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 辅导员 心理隔离

中图分类号:C-44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大学生活是学生从小家进入社会这个大家的过度期。如何能让学生平稳过度、努力学习、生活愉快、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做辅导员的所面临的课题。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那种圈养式、命令式、填鸭式的管理方式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失败。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辅导工作的特点,希望能给广大辅导员以帮助,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切入点。

二、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以前的大学重视的只是学校的师资队伍的构成,有多少讲师、教授,学校的教学设备是否先进,校园的环境是否广大、优美。学校往往把学生的辅导工作简单化、边缘化。这使得近年来诸如马加爵、郭力维、丽江女生、药家鑫...等恶性事件频发。这些事件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的缺失,学生辅导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管理性工作,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细致的心理发现和教育引导的工作。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就变得重要起来。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在现实中的表现。

人的发育大体可分这样几个阶段;婴幼儿期1至2岁,儿童期2至12岁,少年期13岁到15岁,青春期16岁至18岁,青年期19岁至30岁,中年期31至55岁,55岁以上就为老年期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各阶段的年龄也会发生些许变化,发育提前或衰老推后,但这不影响我们的研究。

大学生进入学校时一般已经过了青春期,进入到了青年期。第二性征已经完全发育成熟。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已明显缓慢下来,男生的肌肉组织更加紧密有力。女生的肌肉则更富弹性。男女生的体态均呈现出成年人的体态。这一时期是人的运动能力,创造能力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脑机能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峰值。由于神经系统的拟制机能的发展,兴奋与拟制过程变得更加协调,现实表现为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人体是复杂的,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影响到脑垂体,从而导致兴奋,使某些个体抑制过程表现为不稳定,导致冲动。男生表现为极易发生争吵甚至斗殴、伤人事件。女生除争吵之外可能会走极端,甚至产生轻生的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在现实中的表现。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时间和地点的不同使心理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中的的心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着,且因人而异。有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终止,其实不然,自18世纪后,西方某些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认为个体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是否连续,是否成熟决定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循规蹈矩,是否积极阳光。因为心理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心理发展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学生从原来熟悉的中学,从熟悉温暖的家庭进入完全陌生的大学。环境、人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不适应感,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隔离心理”。隔离心理又分为客观隔离心理,和主观隔离心理。其现实表现为从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无法返回熟悉环境造成的可观隔离。由于个体沟通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差异,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我保护,远离陌生而造成了主动隔离。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自闭症,或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激。马加爵、和郭力维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强烈的主动隔离造成了同学的几句话,某些正常的活动在他们眼里,耳里成为莫大侮辱,对他们的莫大攻击,脑垂体的异常兴奋导致行为失控而酿出悲剧。如果辅导员、班主任或是老师能早些了解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及时采取妥当的补救措施,这样的悲剧发生的概率就会小得多。另一种主动隔离的现实表现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冷漠,个体的极度自私。现在流行语"羡慕嫉妒恨"也可以归为主动隔离的范畴。如何消除可观隔离带来的影响和拆除主动隔离这堵“墙”,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应首先解决。

(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相互作用。

人在老年时期常说这样的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讲的是人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到峰值开掉头向下,走向衰老。各项生理指标走向衰落,想干的事情由于身体机能的限制而无法完成。而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正处在上升期,像形容的那样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而且体内还蕴藏着巨大潜能。这时候的学生往往变现出积极向上,渴望求学,追求创新但有时又会出现好高骛远、贪大喜功等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上都是生理发展作用于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些作用属于直接作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既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起作用。发生在学校的“校园恋爱”就是这种作用的集中体现。对待这个问题是否合适一直争论不断。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是同一文化背景,不同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也会因个体差异对校园恋爱看法不同。

三、消除隔离心理乃辅导员工作首之要务

在了解造成心理隔离的原因以及心理隔离所造成的后果后辅导员就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和补救措施。第一、放下身段、深入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首先和学生们交朋友,尽可能地同学生们打成一片。发自内心地平等看待学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隔离。应避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心理隔离。第二、耐心细致,缓入为先。凡学生出现问题时,应仔细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motive(动机),切忌主观匆忙作出判断。第三、减少命令、增加沟通。命令可以轻而易举地下大,但学生毕竟不是军人,无法做到军令如山。所以命令式的管理收效甚微。我们应多听听学生的诉求,与之沟通从而事半工倍。

以上只是从心理学地某些部分研究了学生辅导员工作开展之法,限于篇幅,无法将更多的观点赐予读者。简而言之,辅导员应做学生们的心灵鸡汤,让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学校期间健康发展,这样一定能做好辅导员的工作。

(作者:本科,武汉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学)

参考文献:

[1]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篇9

关键词:中高考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探索

G448

一、对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研究表明,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遇到困难临危不惧,乱中求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能够承受压力,在事业方面易取得成功。对中高考学生而言,实力固然重要,但考前心理辅导同样必不可少。

1.情绪辅导

许多学生具有考前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慌手乱、坐立不安、思前顾后、心情烦躁等,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则必定会影响考场发挥。情绪辅导要点:一是考前以放松心情为主,避免大量做题引起情绪烦躁;二是正确认识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夸大、不放大,不畏惧;三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2.认知辅导

学生对中高考成绩过于重视,导致考前焦虑症的产生。研究表明,考前焦虑症中的认知部分会占用部分脑容量,干扰学生对知识记忆,使之慌乱失措,学习注意力下降,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及情绪躁动。首先,考生应明白消极或错误的认知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利用WSOT分析法,正确认识考试过程,以积极思维应对考试;最后,保持平常心态,自我控制患得患失的心态。

3.韧性辅导

具备坚韧品质的人成功率会很高。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在失败后再爬起来,中高考仅是人生一个阶段,从生命的长河来看,并没有“一招定输赢”的效果。考生应将考试当作一次挑战而非威胁,用自身骨子里的韧劲去战胜考卷中的每一道难题,增强考试信心。

4.复习辅导

众多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一科“瘸腿”将影响中高考总分成绩,因此考前复习策略辅导很重要。如认知策略辅导、时间管理辅导、各科交叉辅导等,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次、有步骤、讲策略的复述或记忆。一是文理科交叉辅导,考前复习具有侧重点,补缺补差,不偏科;二是高效利用复习时间,增加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三是减少扰次数,抓紧时间复习。

5.亲子辅导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高,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这条捷径走向美好的人生,于是片面的追求卷面分数,以中高考成绩论输赢。学生考前忧虑与压力部分来源于家长,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期望和不正确的教导方式是帮助学生备考的关键。学生日常应与家长多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以良好的心态备考。

6.考中辅导

考中辅导重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答题策略辅导;二是心态辅导。答题策略包括审题、答题技巧、时间掌控、难题应对等,这些策略在平时做题中积累,但考前几天一定要重温这些技巧,必备不时之需。心态辅导主要包括考试前一天心理疏导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求救”策略,不慌不忙,乱中求稳,应对中高考带来的挑战。

二、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方法

备考时间紧张,考生对一切占用他们复习时间的事物,都具有抵触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临考前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如肚子疼、冒虚汗、头重脚轻等症状,这些均是由于考生心理出现短暂性问题。因此,考前对中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改变其认知误区。

1.故事法

讲故事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叙述某件事情发生的始终,具有客观性,若触动当事人内心,将起到共鸣效果。中高考仅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成绩优异它不代表将来一帆风顺,成绩略差它不代表未来没有出路。因此,学生备考前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应专注于当下,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等纠正自我认知的盲区和错误。

“热身”是一节课的开始,在仅仅有3-5分钟时间内如何将学生从纷乱的思绪引入到教学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热身环节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可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热身具有激情或活力四射呢?笔者建议可做以下几点设计:

2.视频法

视频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它是集画面、音乐、影像、文字于一体,从视觉、听觉给观众以冲击,相^于单纯的文字教学,视频法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现代影视作品以现实作题材,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如《士兵突击》、《永不放弃》、《阿甘正传》等,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呈现出的韧劲、勇敢、坚持,都诠释着“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坚持,就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理。

3.成功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引导人朝着某个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直至成功。作为一名备考的学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像某位学长或学姐一样考取某所理想的学校,若自己与该学校录取分数仍有一段距离,如何改变当前学习策略可以达到。备考初期,即使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只要静心奋战一年,同样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音乐渲染

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通过跳动的音符向世人传达美妙的声音,给人听觉上的享受。备考时期学生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多听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打破备考压抑的状态。笔者建议,晚间复习资料时可听舒缓的音乐,静心完成每一道试题;白天课间时间可听些斗志昂扬的音乐,如杨培安的《我相信》、汪峰的《我要飞的更高》、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音符向学生传达不屈不挠、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激励每位学生拼搏奋斗。

5.行为训练

备考期间,学生长时间伏案会导致颈椎弯曲、视力下降、精神压抑,通过行为训练和疏导,能够缓解肌肉的紧张感。一方面,备考期间应插入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如慢跑、篮球、快走等;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活动,喊出备考口号,如“我能行”、“加油就是胜利”等,这种心理暗示能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中高考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也是对学生考场心理的测试,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即使平时成绩优异,考场上发挥也可能差强人意。因此,做好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心理辅导应做到全员化、通俗化、有效性三点,分步骤实施心理辅导课程。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内容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篇10

关键词:学生;中考;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因此,家长和学生对于能否进入一所好高中学习都极其重视,认为这关系着学生以后能否进入大学或重点大学,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因此,在考试前给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对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中考前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论述,以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思路,更好地对考前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整,积极备考。

一、教师如何做好中考前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在中考前的教学阶段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多和学生谈论每个人的优势和定位,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进步。一定不能打击学生,使学生失去信心,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同时针对学生的弱势科目也要进行鼓励,不使学生懈怠或放弃。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努力目标。既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使学生处于不思进取的状态,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使学生望而生畏,裹足不前。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精神状态,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有异常时尽快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昂扬的状态,不因考试的临近而焦虑。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以平常心对待每次考试,这样才能在中考时做到轻松应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考试,认真对待考试,但绝不以一次考试论成败,更不能以一次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使学生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状态。帮助每个学生认真分析考试反映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最终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应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的过程同样精彩。努力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最终的人生理想,而考试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在面对考试时可以适度地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又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复习。

班主任在考前几天一定要给学生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放松心情,让学生不要对中考产生畏惧心理。对于陌生的考试环境和老师,要辅导学生不要害怕,老师只是维持考场秩序,在自己不违反考试纪律的情况下,不需要对老师有任何畏惧心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正常发挥。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及时调整考试过程中的心理波动,避免出现难题或自己不太熟悉的题目后,就乱了阵脚,影响整个考试的答题节奏和思考状态,无法顺利进行后续的考试。教会学生如何平复心情,以及如何在慌乱后迅速重新进入稳定的考试状态,这些对考生能否考出理想的成绩至关重要。

班主任在考前应做好对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好对待中考的压力,出现急躁烦恼的情绪,无意中发泄给学生,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备考。因此,老师首先应和家长做好沟通,教会家长如何自己调整好心态,再帮助孩子以一个正确心态去积极备考。

二、家长如何做好中考前学生的心理辅导

1.留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

家长是孩子心中的向导,在某些方面,家长的作用甚至要大于老师。作为中考孩子的家长,应多了解考试信息和相关考试规定,并尽可能多地和孩子探讨交流,这样孩子心中有数,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对考试产生畏惧。有些家长甚至比孩子还要紧张,整天神经兮兮,唠唠叨叨,还没考试好像就知道考不好似的。这种紧张的家庭环境最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心态调整。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尽可能帮助孩子减负。可以在吃饭前放一些孩子爱听的轻音乐,孩子休息时让他看个小品、讲个小笑话。了解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排解孩子的烦恼忧愁,让孩子放下负担,轻松应考。

2.重视鼓励教育,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升学压力下,家长也极易产生急躁情绪。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状况,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了批评打击,希望孩子能发愤图强。但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厌恶学习。还有些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严重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3.多给孩子关爱,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情,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各种压力和问题。家长是孩子精神的支柱,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做好分析和参谋,从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鼓励。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落实,引导孩子多做自我分析,让孩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心理研究表明,低紧张度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在考前给予学生适宜的心理辅导对于考生能力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文论述了考前教师和家长应分别做好的一些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希望通过此文能帮助孩子和家长正确面对中考,不因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以此指导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积极备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