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时间:2023-03-19 16:0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语文学习方面,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从中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起初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中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落下来。也许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怎样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方法很重要。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狠抓基础不放松
万丈高楼必须有扎实可靠的根基才能平地而起,学习也一样,打好基础很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小学的第一学段,语文学习重点在字词,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通过方法积累,如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升入三、四年级以后,语文学习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高于低年级,学习要求跨上了一个台阶。三、四年级学生考核内容更多是以段落为主,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以外,还要考查学生读懂词句的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打好字词理解、辨析基础,就变得尤为重要,三、四年级也不能放松。
二、立根原在阅读中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三、四年级语文教学更深层次地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让学生喜欢阅读,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写作的源头。阅读可以巩固字词的学习,加深句段的理解;阅读可以令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可令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不管是要巩固语文基础,还是想要出口成章、下笔如神,都必须深深扎根于阅读的土壤中,立根阅读才能更好地汲取写作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积累摘抄,如此,当学生自己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三、日记随笔勤练习
语文学习只有多写多练,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三、四年级的孩子不求多,不求快,但求写作时能“我手写我心”,那么日积月累,用词准确、描写细致,自然水到渠成。然而只靠课本中那几次习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水平的,这就需要平时通过写日记、随笔的方式来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要留心观察,乐于动笔。在日记、随笔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日记、随笔的素材,如对身边人物进行描写,就从观察动作、模拟对话场景、神态等各个方面来写;观察身边季节的变化;记录学校的活动;关注感兴趣的东西……细心观察,勤加练习,长此以往,身边不起眼的事情也会在笔下变得惟妙惟肖!
其次,常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小孩子总是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家长、朋友交流看法;也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四、书写态度长鸣钟
学生一开始写字时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工工整整,但随着三、四年级识字量的增加,独体字过渡到合体字,作业量的加大,以及钢笔的使用,学生的书写越来越差,对待写字的态度也越来越差。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表明,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我回忆起在我所任教的闽侯祥谦中心小学三(1)班组织51名同学轮流写日记,共同记录校园生活。孩子们不亦乐乎,个个爱写!一年过去,我发现孩子们的习作热情高涨,随着天天写、天天读、天天评,每一个同学的日记都“长”了,习作水平也高了。这一年,我收获了一本厚厚的全班同学的亲笔签名漂流日记本。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也可以在一附小的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记“班级漂流日记”的活动。
二、记“班级漂流日记”的实践
1.从优等生开始记“班级漂流日记”
记“班级漂流日记”的初期,我先让优等生轮流写,提供日记范文样式!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继续写的每一个同学谁都想超越优等生!因为“班级漂流日记本”就像一个歌台、舞台或者竞技场,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就像去歌唱、表演、献技,这些都让学生感到兴奋。
于是,我邀请四年(6)班全体同学民主推荐心目中的第一优等生、第二优等生,再决定谁有资格书写今天的班级日记……而后才开始按班级座号正式“漂流”。
孩子们推荐的第一个优等生是周义杰同学,他用236个汉字洋洋洒洒地记录了当天科学课上一次有趣的实验,书写工整,语言生动有趣。我欣喜万分,盖上“小作家”“棒极了”的印章,并在展台展示,让他朗读日记,并赞扬周义杰能从6节课中单单选择科学课来写,看来他是一个爱思考爱科学的小作家!
2.课前5分钟坚持展示日记和点评日记
歌手那英在她的成名曲《雾里看花》中曾经深情演绎:“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在茫茫文字中,一眼相中“我手写我心”的构思精巧的日记,这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写日记。
当孩子们敞开心扉、流露真情,在“班级漂流日记本”上倾诉烦恼的时候,就像是跟知心朋友讲悄悄话,卸下烦恼,身心轻松!
3.加强“班级漂流日记”的内容的选择与写法的指导
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的门前,悬挂着明朝学者顾宪成的一副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幅楹联告诉我们,日记的素材包罗万象。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以第一人称来写,是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从中选择有意义的记录。日记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日记的特点是灵活多样,结构自由,可以写人物、事件,也可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二年级的孩子们就通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24课《日记两则》,学会了按照日记的格式写日记。24课《日记两则》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应该说,到了四年级,学生们早已经掌握了日记的格式,但是如何选材、如何表达?迫在眉睫!因此,在指导的时候要强化写日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字描述做到具体生动。
在读写结合方面,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穿插指导。如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就要求当天的同学负责写日记的时候,模仿运用总、分、总的方法写写。
4.注意引导学生自能、互相修改“班级漂流日记”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日记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在课前5分钟坚持展示日记和点评日记
的同时,我坚持这样一个思想:边展示边修改,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错别字、修改标点、修改病句……每天坚持不懈!
三、开展班级漂流日记本《石榴班史记》的成效
1.珍藏故事的习作素材库
班级日记是一种积累素材的过程,每一个同学的观察角度也不同,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如同“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从而不怕作文时无从下笔、言之无物,同时养成用心把事记下来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可以全面地掌握班级、家庭等各种信息。老师不可能全天候与班级、学生实现零距离,但班级日记可以帮你发现班级里各种关于人和事的信息,有欣喜的、有沮丧的,甚至是愤怒的……
2.记录成长的习作展示台
“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孩子天赋的大门!”(蒙台梭利)
日积月累的功夫是伟大到令人敬畏的!天天写、天天看、天天评,老师、家长、学生都是班级日记本忠实的读者。班级日记,记录着班级学生习作水平的成长史,更连接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心灵。
通过一年的实践,对比上、下学期的两本班级日记本,学生的字迹、写作能力、写作态度一一展示,可以说孩子们的个子长高了,同时日记的字数也长了!
3.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站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的语文教师,我发现作文其实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作文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就是要纸上练兵、作文可以先说后写、作文在修改中“长大”……这些作文的规律需要老师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学生的作品,并从实践中沉淀理论,从实践中反思理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养成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并在日常教学中将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我都持之以恒地进行5分钟渗透式的习作点评和习作方法指导,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横生,或见解独特,都是缘于日记给了老师和学生新鲜的空气、广袤的空间。批阅时,老师留下批语,重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是师长,似朋友。
我积极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感情真挚,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消除日记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我手写我心”。最要紧的是让学生敢写,写心里话。强调这一点,在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和空话大话连篇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我积极推行将日记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写日记的快乐,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题材和表达。
4.每月评选“小作家”的加油站
篇3
关键词:习作教学 积淀 活动 体验
人教版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安排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所以很多教师常常是在单元即将结束时才开始关注习作,然后草草布置,再匆匆指导,结果往往达不到很好的习作效果,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也无明显的帮助。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应该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全盘考虑习作教学。
一、提前热身,做好积淀
当前的习作教学在习作前一天布置或从审题那一刻开始,显然有悖于学生习作规律。习作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对于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可能早已完成,只是潜伏在大脑深处需要设法唤醒;而更多的经历却可能是学生陌生的,需要在习作前经历一段时间的热身、接触、熟悉、甚至亲历,学生才可能有初步的积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项任务驱动,使不甚清晰的印象清晰起来,使不甚熟悉的领域有所涉猎,这时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讲,有想法与人交流。所以,学生的习作应提前开始!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甚至在开学初就予以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准备、实践。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学习课文的积累和感受。比如指导编写童话时,引导孩子提前进入童话世界,布置孩子们充分阅读童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的情节、语言等特点。指导写小伙伴的作文,可提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同学或小伙伴,注意他们的言行细节,同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写人的文章和书籍,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时可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与小动物亲密相处,建立友情,甚至可以买来小动物亲自喂养,进行观察,积累鲜明的表象……正是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语言积累,孩子们的习作才会精彩纷呈,孩子们的童话世界才会如此神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观察日记×则》为例,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亲历观察过程。如建议学生培植蒜苗、种植大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还可以在教室内种植一种植物,集体亲历观察。但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还很粗浅、缺少方法,针对学生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及时提示学生从本单元阅读篇目中汲取科学的观察方法,如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抓住一点或几点连续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时怎样和想象结合?观察结果还要随时记录,等等,这就是从读学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一过程学生在真正亲历,本次观察日记才可能在学生原有的习作基础之上有所提升。
二、全面规划,丰富活动
既然一进入单元学习,习作活动已经开始,那就不能功利地把习作布置成一项任务到季节再“收割”,我们应做好全面规划,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它成为本单元学习的丰富元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为例,本单元讲的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普通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敬佩的人”在四年级学生头脑中可能有模糊的概念,但“为什么敬佩”“还有哪些人也值得敬佩”学生却并不见得非常明晰。怎样帮助学生再次叩响自己“敬佩的人”的门栓,或者再去探访一些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去对方家中小坐,从而架构并丰满自己的敬佩偶像呢?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共同亲历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我们可以策划这样一组语文实践活动:
1.采访。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敬佩他们?把“敬佩的人”具化,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同时弱化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身边的亲人都有“敬佩的人”,敬佩的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仔细观察、耐心寻访,伸手可及。
2.阅读。阅读单元篇目和同步阅读教材及精选的名人传记故事五则,把学生的视野拓宽,认识更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在与更多心怀高远目标并不懈追求的人物对话时,学生内心会有所触动,相信本次主题阅读,对学生既是一次名人探访之旅,可能还会是一次有意义的人文洗礼和有力的价值观撼动。
3.探访。经历前期的活动之后,反观自我,我“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何值得我敬佩之处?目标锁定!若是目标就在身边可作进一步探访、观察,甚或采访了解他(她)的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讯息;若是在阅读中相识,那可继续阅读追踪,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他(她)的可敬之处。如此实践,“我敬佩的人”会站立在学生面前,丰满鲜活、生动可感。
4.分享。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心中“我敬佩的人”呼之欲出。及时安排交流分享,既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展示前期活动实践的收获,满足活动体验的愉悦;又了解伙伴“敬佩的人”,分享成果,拓宽视野;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做好相应指导。
如此体验,学生经历的是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到这里,习作前期的准备才算真正告一段落,接着要完成的才是习作的点拨、动笔、修改、讲评一系列活动。
三、利用资源,多种体验
如果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那么要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可利用的资源就太丰富了,单从练笔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就可能有多种形式的体验。还以“敬佩的人”为例,可作如下尝试:
1.调查报告。前期的“采访”是一次主题口语交际活动,有了充分的言语实践,学生从不同对象处获得了零散的讯息,但稍作整合就是一份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如果此时鼓励学生动笔记录下来,既有材料、又有感受,学生并不觉得困难,会欣然动笔。
2.读后感。大量的阅读之后,许多可敬之人、可敬之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选择其一记录下其人其事,如果能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练习机会。
3.素材筛选。目标锁定之后进行的是定向探访,此时关于敬佩的某一人,定会有大量的讯息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要做的是梳理事件,选取典型。这个筛选工作教师要从旁指导,我们可以以一名学生选取的众多事件为例,一一列出集体合作筛选,帮助学生明晰哪些是体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这是习作选材的有效训练,可有针对性的安排。
篇4
【P键词】习作素材 积累 观察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0-02
写作能力是语言素质的综合表现。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进行的是“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任务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学生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感受单调,题材雷同;内容贫乏、空洞,毫无特点,缺乏创新;照搬照抄,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混乱等,而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限,见识面狭窄,是习作素材匮乏的主要原因。再者,教师重写法的指导,而忽略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这也是导致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成因。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对于积累写作素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特点,按顺序观察
罗素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处小景,一件小事,只要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是好的习作素材。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在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人物从外表特征、表情变化,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四季,从季节变化感受景物的特征。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某种小动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它整体的模样、大小,给人的印象,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其外型特征,比如样貌、身体毛色、尾巴等有什么特点,最后是它的生活习性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观察有顺序,思维才有条理,文章的语言表达才会层次分明。
(二)精于思考,用心体验
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思考边观察,这样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加真实的感知,笔者准备了植物爬上虎,首先让学生观察爬山虎长什么样。学生大都能抓住爬山虎的颜色、形状进行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绿绿的”“爬山虎的脚弯弯的。”笔者让学生用手去感觉,他们对爬山虎又有了新的认识:“爬山虎的叶子向上那一面滑滑的,向下那面却不滑”“爬山虎的脚软软的。”笔者抓住时机,总结出观察的方法:要想对事物有更具体的了解,除了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手去触摸,有时还可以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最后还要用心想一想,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爬上虎的特点,并记住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迁移写作时能学以致用。
二、挖掘教材资源,积累语言文字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为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提供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现实资源,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中悟情,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活用习作素材,积累语言文字。如扩写文本的空白处,针对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展开来写。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七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租界里看到的这揪心的一幕,让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在写这令人揪心的一幕时,省略了许多语言描写,如果让我们帮作者填句子,添加哪些词句更能表达人物的心情呢?如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对她训斥道:“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洋人的嚣张、妇人的悲愤、巡警的可恶、围观者的无奈。教材中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结尾往往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文本结尾,让故事在学生们笔下延伸。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由于感受到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大多数学生都给故事续写了美好的结局,有的写勤劳的渔夫有一天捞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们一家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有的写渔夫的孩子长大以后个个又孝顺又有出息,夫妇二人过上幸福的晚年;有的编写虽然不太符合情理,但美好的结局折射出学生美好的心愿,他们希望善有善报,希望善良的渔夫夫妇有美好的生活,等等。可见,学生从理解迁移到自己运用课文句式写作,体现了句式、段落仿写的层次性,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三、广泛阅读,丰富素材积累
仅仅注重知识积累,获得写作素材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办法,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首先,要推荐好的读物,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健康、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化,如结合历史题材课文《将相和》《火烧赤壁》等,阅读有关历史故事书;结合常识类课文,阅读相关科普读物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制定相应的阅读加分制,定期评选“阅读明星”。其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专门用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老师每个月检查一次,期中、期末开展阶段性评比,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第二种形式是制作“阅读卡”。“阅读卡”主要是记录阅读篇目的主要内容,阅读收获和感受,还有向同学推荐的理由。学生在完成文字的编排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精美的插图,并定期进行展示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爱读、多思、勤写。
四、坚持写“漂流日记”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件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作文的形式和技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指导,和学生写作中真情实感表述的指导,学生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对于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为了使学生对写日记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笔者选择以日记作为记载写作的形式,通过“漂流日记”的方式促进集体写作机制,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本日记,组员轮流写日记,期末进行评比。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可以一览其他组员的日记,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同学作文的表达方法,打开习作思路,增强习作的兴趣。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不仅有东西可写,也有了表达的愿望,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日记;习作;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3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习作回归生活就要教学生养成平时留意生活的习惯,督促学生去主动地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我曾苦苦思索让习作回归生活的方法,深深体会到:作文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而不在作文课上;语言的吸收,功夫也在平时,主要靠阅读。有了这“今天以前”的积累,写作文时方能水到渠成。“日记是生活的镜子,是心灵的独白,能最真实的表现自我”。所以我认为:要解决作文中遇到的困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写日记。
1动用身体感官,写简单的生活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练笔活动,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我让学生“口说我心,手写我口”,要求学生调动全身的感官去发现、感受生活,把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尝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只要真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看着低,在第一个月,着实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还没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拿起笔却不知些什么,学生大喊头痛。都说一个好习惯要21天养成。过了这艰难的适应期,学生便习惯了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记下来。如邢蕊同学在四年级时写的《第二名》便记下了发卷子时的感触:
我赶上前去问:“杜老师,我考的咋样?”杜老师看看我,说:“挺好的。”这我一听,心里这块石头就落地了,我想,但愿前七名呀!……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杜老师的一句话发卷子。我无比的激动。我想:我必须认真听第五名、第六名和第七名,可我刚想完,老师叫道:“邢蕊——97。”我一听,第二!马上飞到前面,领上卷子,回位,不停地做出“V”的手势。
2细心观察,写细腻的生活日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事物也不仅仅局限于用眼、耳、鼻等感官,习作也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框架,我们要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生动耐读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心去观察。怎样细心观察?说着容易,实施起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提高观察事物的要求,如以前写“我说”,现在就要写“我说”也就是对人或物进行细微的观察。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的心思愈来愈细腻,并逐渐落实到写作中,当然,也有反应慢的,怎么办呢?我实施了日记宣讲,把好的、差的日记都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品评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学生通过对比,明白了自己文章的缺陷,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自然提高了写作水平。注意的是:宣讲前,教师必须明确,不评好坏,只为学习、提高作文水平。否则写作差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读的,强读只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3用心体会,写鲜活的生活日记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人家怎么写,我也怎么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要把别人的指点化成自己的领悟,才能真正受用。”前两个阶段其实就是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训练,其中少不了生搬硬套的东西,写的再好,那只是在描述生活。要想让文章耐读,那需要“我手写我心”。这需要学生不仅会观察生活,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诠释生活,赋予生活以生命,这样的文章自然鲜活。如高铸成同学的文章《可恶的蚊子》,就以自己的风格生动的描述了一场人蚊之战。
它像一架轰炸机在我的上空盘旋,我没把它当回事,确切的说,我是懒得动它,否则啊,它早到九泉之下见它老祖宗去了。它见我不理它,便更加嚣张,摇身一变成了吸血鬼,落到了我的头上,真是得寸进尺的家伙,看来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是不行了,“乖乖就擒,我让你死个全尸,否则,我让你尸骨无存!”它也许察觉到了危机,从我的头上飞了起来溜走了。我想算你识相,今天我就饶你一回,下次若再让我碰到,哼,少说也得让你脑袋搬家。可它偏不领这个情,又跑到我这来撒野了……
篇6
你好!
我很高兴能从《亲爱的汉修修先生》一书中认识你。虽然很害怕在你面前说错话,我还是想大着胆子问你几个问题:
1。你长什么样子?2。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3。你有宠物吗?4。你有什么烦恼?
这些问题你都很眼熟吧?没错,这都是在你二年级的时候,汉修先生通过书信曾向你提过的呀!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你都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回答的了吧?没关系,让我来替你回答吧!
你个子中等,大概是圆脸、黄色的头发;你爸妈离婚以后,你和妈妈从贝克镇搬到加州中部海林镇的一栋小房子;你喜欢宠物狗,并仔细读了汉修先生的《狗儿的快乐秘诀》一书。但最后你同意让“土匪”跟着爸爸,这样他跑长途时就不会打瞌睡;你烦恼的事情是,总是有人偷你的午餐。但是后来你终于做出了一个警报器,之后再也没有人偷午餐了,你也原谅了那个窃贼。
我还知道你之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是因为你妈妈不肯把坏了的电视机送去修,你才决定用自己的笨脑袋来回答汉修先生的烂问题!
当读到这一段时,我会心地笑了,这与我多么相似呀!我最初写日记的动机是因为妈妈“威胁”我说:“你再不坚持写日记的话,就别想再看动画片了!”怎么样,还真有点“同病相怜”吧!
暑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你的故事,我发现你有许多和我相同的地方。
和你一样,我也有一个好妈妈。每当我遇到什么烦恼的事儿的时候,她就让我把它们都写在日记上,她还说这样烦恼就会不见了。后来我试着去做,果然性格逐渐变得很开朗了。
我也和你一样,很喜欢小狗。还曾经写过有关它的日记呢。日记的开头我是这样写的:“我有一只小狗,全身是白色的,耳朵也是白色的。”而三年级时我改成了这样:“我有一只小狗,它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就像一个能走动的大雪球,又像是画家特意用画笔把它涂成了白色一样。”
咱们俩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写作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我在刚写日记时,和你一样,也经常会写错字,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呢!后来我也像汉修先生告诉你的那样,平时多看书、多观察、多写。我按着这些去做,果然文章也越写越好了!这不,我最近还在“家校圈”得了一个优秀征文奖呢,祝贺我一下吧!
亲爱的鲍雷伊,以后我会经常给你写信的,无论是遇到开心的事,还是难过的事,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的,你永远活在我心中!
祝生活开心,天天进步!
你的朋友:郑文宣
2010年8月13日
篇7
为此,我们自2005年起,以真问题解决为抓手,持续探索重构回归真实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针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一是让老师们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在备课组内达成研究意向;二是循因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实证问题解决的策略;三是将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手册,促进其在校内分享。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研新范式。
一
虽然探究的冲动与生俱来,贯穿人的一生,但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也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教师的研究,它一定是基于敏感的发现并分析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M管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可是一提到研究,他们又觉得找不到问题。即便有,也会不断地质疑:“我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吗?”“我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这些问题别人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们总是觉得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宏大的,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倡导老师们做小课题研究,把自己课堂里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让老师们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发现规律、创新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我们倡导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是因为课题组老师研究的问题常常也是备课组老师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思辨、课堂观察等方式的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能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也能促进团队的专业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构建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见表1)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新学年之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以此来解决问题,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
教科室问题库文件夹中的问题有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要尽可能协调组长的兴趣和组员的兴趣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达成共识?以2014年我校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为例,研究的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为问题筛选聚焦会,根据2013学年“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中收集的11个问题(包括写字、拼音、写话教学等),经分类、讨论,达成研究方向共识,将写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为调查准备会,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
据老师们观察,好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以2014年9月入学的一(1)班为例,全班41人,符合握笔姿势标准的只有3人(见表2)。
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握笔低的现象,到底有多低,我们进行了跟踪测查(见表3)。
上表告诉我们,一(1)班共41人,平均握笔高度为1.9厘米。其中最低的是1.0厘米,最高的是3.2厘米。不足2厘米的有18人,超过3厘米的只有2人。那么,按规定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教写字姿势的时候,常常用“三个一”来教,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前与书桌距离一拳,手指(握笔)与笔尖距离一寸。一寸约3.3厘米,这样来说,这个班除两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存在着握笔过低的问题。
第三次为汇总分析会,各班调查情况与一(1)班大致相似,于是,课题组最后把“一年级学生不良握笔姿势成因分析与矫正”作为研究课题。
二
问题即课题,发现并澄清自身的问题后,立项为课题,就要设想方案,循因设计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实证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寻招”,即寻找招数。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们构建了两个机制: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寻招”机制;二是付诸实践,构建了“磨招”机制。
1.“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
引导老师们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类似于选题后的方案设计,但比方案设计更为简便,指向也更为明确。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 之后将“三招”填入《问题解决“招数”表》(见表4),交由集体讨论。
如四年级语文组研究的课题为《克服思维定式,促进习作选材多样化的策略探索》。在此认识定位上,确定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内容上的多样,其次是立意上的多样,再次是达到每个个体的多样选材。经集体研讨后在招数上确定了“三招”:一是材“源”上,在积累中派生,包括“巧设情境创素材”和“火眼金睛积素材”。二是材“料”上,在梳理中引爆,包括以点带面,在图示联想中引爆;创设话题,在畅所欲言中引爆;创设情境,在激励竞争中引爆。三是材“质”上,在选择中提升。
2.“磨招”机制,指向行动改进的策略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两次以上的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招数研磨的流程图为“三次研讨、二次上课”(见图1)。
在磨招过程中,我们强调基于实证,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作业检测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六年级课堂“从对话走向交流”课题研究时,我们运用了如下观察量表(见表5)。
又如五年级批注式阅读课题,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抽样统计与分析。40份学生做的批注材料中,共批注106处。针对文本内容类批注的占79%,针对写作方法类批注的占8%,疑问类批注的占13%;首尾段落的批注比中间段落的批注多,其中第2~4自然段的批注合计只有21处。由此可见,学生的批注与阅读思考没有很好地结合,批注指导需要示范引路。
三
长期以来,在教研成果表达的要求上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尊重,缺乏对一线教师需求的了解。一味地拔高要求,一味地迎合专家路线,研究报告刻板冗繁,做的人怕写,学的人不愿读,常常为应付、为评奖东拼西凑,完成后便束之高阁,再无用处,极少传承。我们认为,教科研成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应用,所以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果表达和旨在实践跟进的成果交接。其中,教学手册便是我们学校教研成果呈现和交接的一种方式。教学手册是指教师教学的指导手册,分专题式、备课式和历程式。
专题式教学手册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某个具体问题,根据研究所得的成果,提出专门的教学建议。如《低段易错字调查与提前干预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手册为《低段易错字提前干预教学手册》。该手册第一部分为易错字形成的原因和分类,第二部分是一、二年级易错字及错因分析,如表6。
第三部分是易错字提前干预案例。如“夜幕降临”的“临”字,学生容易写错右下部分,教学时建议教师采用形象想象法。“夜幕降临”是指太阳下山要睡觉了,所以“临”字的右下角为躺着的“日”字,既形象又好记。
备课式教学手册把研究成果直接纳入到备课资料中,形成教案或学案,供老师们备课和教学时参考。如四年级语文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观察单的中年级单元习作教学手册》,以下为该手册第五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指导方案:
【习作内容】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出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教材解读】中年级习作教材共安排了两次观察日记,四上第二单元要求写连续观察日记,而本次习作却无“连续观察”要求。本单元学习期间,《科学》教材内容正好是观察蜗牛,这次观察活动可分两次练笔:第一,集体观察同一种动物;第二,分散观察感兴趣的小动物。
【操作过程】
第一步,集体观察蜗牛
1.明确记录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蜗牛的同时,想一想:蜗牛壳让你觉得像什么?你伸出手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办法让蜗牛动起来?蜗牛动起来你看到了什么?
2.同伴交流观察内容,不断充实细节。
3.再次观察蜗牛,修正、补充第一次观察所得。
4.独立习作。
【优秀习作】
历程式教学手册采用叙事的方式,按研究的历程,把如何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招数应用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效果如何,一步步地揭示给老师们看,让老师们了解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应用招数的信心。历程式教学手册既是教学的指导手册,也是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教学手册形成之后的交接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学年我们会组织全校语文备课组召开研究成果会,介绍研发的《教学手册》,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学期初,新备课组产生后,我们会安排一对一的成果交接,将研究成果转化后的教学手册交接给新备课组。教学手册的交接,不仅在于实践中应用成果,更倡导深化研究。如六年级组《基于预学单的学情诊断与教学跟进》研究成果手册交接后,新的备课组提出了《基于小样本检测的学情研判和教学跟进》的研究。
篇8
我给“他”起的名字叫窝窝。龟壳浅绿色,身体是绿色,龟壳下面是黄色发绿,眼睛晶莹透亮,嘴巴里面是红色的,还有一个粉色细长的舌头。“他”整天笑眯眯的,在水里悠闲的走来走去,像个老大爷!
我先观察“他”的吃食顺序。我把一块生肉放到“他”眼前,蹲在一边悄悄地看着。只见乌龟在那什么也不动,好像看不见似的,过了21分钟,才慢吞吞地爬到肉旁,张开大嘴咬着,再用爪子把肉撕开,一块一块地吃。要是咽不下去,就仰起头嚼几下就进去了,真是神奇有趣,你觉得“他”是不是反应迟钝,这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呢!
窝窝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懒虫呀,“他”早上九点才起床,下午四点就睡觉,睡着了的时候我使劲碰“他”一下,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气呼呼地瞪着我,好像在说:“你为什么叫醒我,找揍吗!”
有一件事让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那天窝窝可当了攀爬选手呢,“他”竟然爬到了一米多高的墙角上,我先把窝窝竖在墙壁上,一开始“他”特别害怕,最后奋不顾身的爬起来,“他”那锋利的爪子把洁白的墙壁挖了好几个道子。最后一翻“车”,趴叽一下掉到了地上,真是缩头乌龟四脚朝天!
篇9
做好素材积累要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做好素材的积累,就要从读书开始。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按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合学龄儿童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开阔视野,汲取习作素材。而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同时,老师依据课本教学要求,按照课文后面要求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学生掌握了优美的好词佳句,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笔者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写作的源头是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哪里呢?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既要能观察,还要会观察。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星空、风、云、雷、电等景象的变化;鸟、狗、猫、虫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向往观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选择不同视角,探寻独到特征。既要看到别人能发现之处,想到别人能想到之处,又要看到别人发现不到之处,想别人想不到之处。三是把握全面,重点细节。观察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观察生活化、具体化。四是小结发现,张扬个性。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观察结果。相互交流、补充细节,组织多次观察。这样举一反三的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学校》习作时,笔者先提出了观察要求:观察有序,突出特点。抓住重点的1至2个观察点详细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观察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位置,按观察顺序的重点交流校门、教学楼、花园、操场等几个观察点,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简单记录,达成“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校的写作便成为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有详略、有重点。
习作训练要提前做铺垫
篇10
作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难点。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整个小学时期的作文教学是由三个阶段、六个步骤、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所谓三个阶段是指:一、二年级练习说几句话为主;三、四年级以一些片段为主;五、六年级练习成章作文。六个步骤即每年级具体要求;若干环节即单元的单项训练。教学活动应在《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制订出具体的系统计划,逐步实现各项小目标,由量变向质变飞跃,实现教学目标。
一、读写结合,教给学生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阅读和作文同时起步。一年级从写句子开始逐步到写一段话,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写;二年级学习写短文,逐步从汉字夹拼音写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作文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在学习《爱迪生救妈妈》一文后教给学生“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命题方法;学习《雷雨》后,教给学生“文题点明所写景物”的命题方法。在学习了《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后,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再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可以用汉字加拼音写一句话。在学习《我为你骄傲》等课文后,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用文字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并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找出几个优点进行表扬。同时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从中习得大量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方法写作。
二、加强阅读,组织课外活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通过课堂学习或者老师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为学生选好读物。老师要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好的图书。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经过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兴趣。
2.摘录妙词佳句。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出来,在学习、交谈、作文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词语,增加大家词汇的积累。
三、经常“模仿”,促进能力迁移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
1.移物模仿。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地描绘一事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就是移物模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句式模仿。仿写课本中一些有特点的句式。如《揠苗助长》中: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用了“一边……一边……”这个句式,在理解后运用,并边演边说。再如《找春天》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想想春天还有哪些景物,仿照句式写一写。
四、每日一记,锻炼写作能力
“常说口里顺,常写口不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词汇,学到了写作方法,如何才能变为自己的能力,写日记是最好的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想说的用一句话写出来,逐渐到写一段话。二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扩大日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几类日记变换着写以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的日记还要及时评改,发现好的予以鼓励,并提供给全班同学评论或抄在墙报上供大家欣赏,还经常评选优秀日记,真正使写日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阅读中积累了词汇,学到了写法,写日记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