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时间:2023-04-10 04:3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出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诞生更是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改变,带来了活力;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科技的不断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2、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长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而来。因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恰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十分不可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本质的人的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
3、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进步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有显明的二律背反性。所以,着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科技要发展,人类得生活,科学地发展,健康的生活,这必须成为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很重大的课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 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篇3
一、改进物理实验学习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
实验学习的目标其实就是学生实验学习应该达到的要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方面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作为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目标之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之价值追求,其实就是以学习知识为本位转向以能力发展为本位,让学生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能力培养功能,本质上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我们在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之学习目标和能力实现目标,使其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突出能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二、针对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
在高中有关物理实验活动中,学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单一而被动的物理实验实际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它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增强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探索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点拨者和合作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各种形式举例如下:
(1)明确实验主题,增强实验方法的开放性。通过学生自觉参与实验,确定具体的实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选择好的实验方法、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在实验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点拨和帮助。这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符合课标要求。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的教学理念。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开动脑筋、多想点子,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实验资源。比如,我们做法拉第笼静电屏蔽实验的时候,有的老师用纸条粘在金属笼的内侧和外侧,给金属笼加上高压电后,观察金属笼外的纸条张开了,而金属笼内的纸条却纹丝不动,说明了笼内不带电,实验现象明显但是趣味性不够。为此,我改进实验:把小鸟放在金属笼内,外面加上高压电,高压放电时产生的可怕声音和耀眼的弧光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都为小鸟捏一把汗,但是笼子内的小鸟却安然无恙,这时如果再提出问题:试想如果是同学自己在笼子里呢?这个实验一定会更加刺激有趣。在科技馆当中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大型实验。同时,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实际,积极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制作活动,比如自制电铃、自制光电控制开关、制作潜望镜和望远镜、自制量筒、制作针孔照相机等,并且组织展评。科技活动在各个学校中顺利积极开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给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各种实用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开放性的物理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较高要求,也就是对高中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综合检测,是极其重要之实验学习方式的一种。许多物理实验场景,例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动力学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重力等都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因此,当教师和学生提出“自行设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其他各种方案”时,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可行方案,并很愉快地走进实验室,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他们在“做”中“学”,动手解决了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思品教材;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8-2
思想品德教材是例子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比较难懂,作为教师如果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品德事实”,并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地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思品教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生活体验,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用“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丰富和发展思品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思想品德课,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思想品德知识,其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思想品德现象、思想品德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质性的、刚性的认识、思考乃至习惯,这些思想品德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学习思想品德的必要基础和宝贵资源。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思品生活实际,并回忆和思考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目的性,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譬如:在九年级学生学习《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们对以下所列心态和表现进行简短地评价,并谈谈自己面对竞争时的态度和做法。
1.“你们争吧,我先歇一会儿。”
2.“下次再落你40分我就跳楼。”
3.“我就比你强。”
4.“我已经尽力了,为何还是这样?老天,我算完了。”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观点分成小组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通过分析、争论、交流,学生知道了在校园生活里,竞争无处不在,人人须正确面对竞争,这样教学既丰富了学生对“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身边处处有思品学习素材,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激起他们爱思品课、学思品课、用思想品德主动培育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自觉地运用所学思品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积极意识与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教材是资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经验,摄取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开发生活、热爱生活。实施生活化思品教学的首要理念就是:思想品德即生活,生活即思想品德。这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重要理论内核,也是目前“生本教学”双主体教学思想所积极倡导的。
譬如,在讲到“挫折也是财富”这一框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生命之树常青的张海迪、“乒乓皇后”邓亚萍等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迹,感悟“在逆境中崛起”的人生哲理。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是将思品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生活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边生活边学习,学以致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让有实用价值的思品知识成为学生生活的宝贵财富,突破实践与思维的,全方位多角度地去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生活,去习得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指导其快乐优质地生活,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教材是媒介教材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但不是金科玉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思品教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思想品德课,从思想品德课走向社会。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着基础知识、基本观点,遵循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思想品德现象与现状,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思想品德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科学,自觉地遵守学校纪律与社会规范。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对周围同学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探讨与解决;对他们感兴趣的思想品德小调查进行进一步研究、交流、实践、总结;对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的学生进行重点表彰。
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更要转变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自觉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笔者的做法是:
运用思想品德教材教思品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活力教学内容,笔者注意充分挖掘,运用教材开展活力教育。譬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框时,无论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还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都蕴藏着社会生活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真理,它们既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点燃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力的有效素材。教学中笔者运用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理分析全球变暖、酸雨、天灾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均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从而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活化思想品德教材好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一
定要以全新的理念改革教学,创造性地处理与利用教材,使其能充分体现时展的需要,努力恢复和彰显思想品德课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情境性和实用性。
譬如,在教学《践行民族精神》这一框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1)交流:你了解或参观过哪些引领我们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举它们,并谈谈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什么优良传统美德。(2)探究:联系与分析抗震救灾的有关材料,谈谈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3)实践:说说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学生现实生活的具体要求;为班级弘扬民族精神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使教材趋于情境化、问题化、生活化和个性化,从而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世界、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与能力相沟通,也就是使思想品德知识恢复到人的生命生活质性层面的鲜活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有效点燃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活力。
篇5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之后许多省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关键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本文结合个人的职能工作,谈谈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的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数不胜数。其他的不说,据记载,中国仅戏曲就有275种,影响最大的有京剧、越剧、沪剧、豫剧等10多种。我国还拥有3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5处,位居世界第三。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如同工业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一样,发展文化产业同样离不开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和服务,谁才真正拥有了它,掌握了它的主动权。因此,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位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政府必须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规划决定方向,规划决定发展,规划决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千资源,万资源,规划是最重要的资源。规划搞好了,可以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反之,规划搞不好,则容易造成文化资源浪费,甚至破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不同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制定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人无你有、人有你优、人优你特,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同时,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善于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产业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自觉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思想观念、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创新
当前,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创新也是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中国的杂技,建国以来一直是活跃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上的主要艺术门类。可是,部分院团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服饰、音乐、舞美、灯光几十年“一贯制”,致使杂技的艺术生命有所衰退,对观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2005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杂技团共同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了国外创作团队,深入挖掘中国杂技特有的艺术元素,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融合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以“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的理念,创新打造出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该剧从2005年9月27日开始定点演出,截至2008年1月15日,连续演出916场,中外观众近90万,票房收入过亿元。
再如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制作、战士杂技团(对外称中国广东杂技团)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被国外媒体称赞为“神奇精彩”、“不可思议”。这些都是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创新的结果。
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活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文化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可以激活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目前,与高新技术联系比较密切的有网络游戏产业。据有关方面公布,2007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2.1亿,成为仅次于美国(2.15亿)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市场。预计今年将达到2.44亿。由于注重自主研发,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国游戏市场的主导力量。另外,近几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年产量几乎每年翻一番。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动漫作品还不多。这固然有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等客观原因,也与我们自己的动漫脚本故事创作能力较差、科技手段运用技术落后不无关系。由此可见,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创作经验和技术制作水平,大力提高自身的动漫原创能力。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
在所有外部条件如人才、资金、土地、市场、政策等方面,人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对象,是“死”的因素,而人是文化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况且,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所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多发现培养一些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讲政治、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部命名的十多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教育部所属的19所院校开办了面向社会招生的文化产业专业,还有60多所大学有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或公共文化管理的学科。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缺乏、从业人员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篇6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4-02
《初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
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直等教师魔术表演结束,学生们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马上想一探魔术中蕴藏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精美的图片,例如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海水制盐、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情景交融,帮助学生领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图片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易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而从当下教学实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仍然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把教学定位为如何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完成”了哪些既定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必然使得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案例二:“我们只制取了半瓶氧气。”
情景一:教师在教授“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时,按照教材先通过演示实验把操作中易出错的地方祥详细细地进行了剖析,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错误操作引发的后果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了学生,最后由学生在教师一声声清楚的指令和悉心指导下模仿着制取出一瓶瓶O2。教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情景二:同一课题,另一名教师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但没有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说明,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各个学习探究小组组员旁作为一名“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了小组的探究活动。“老师,我们只制取出了半瓶氧气。”“我们的水槽中出现了紫红色的液体。”“我们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到了试管中了。”“我们......”该教师要求把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记录下来,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组内有困难的可以求助其他小组成员,及时调整和修改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我知道了,我们刚才原来是因为忘了在试管口放棉花。”最后由小组中的“小小发言人”进行汇报实验现象和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
既然教材的案例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得为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案例三:“实验室碱性废液的检测和处理”
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生实验产生很多碱性废液,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若把这些废液收集起来,检测其中的成分,并把它处理成适合排放的废液,不仅有效整合了碱的化学性质和废水处理的学科知识,而且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时学生对平时避之不及的废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我知道如何检验废液中有无碳酸钠。只需要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即可。”“老师,碳酸钠溶液存在的情况下好像无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呀?”“我知道,我知道,只要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沉淀下来,就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了。”“我知道废水处理有好多方法:蒸馏、过滤、活性炭吸附、明矾沉降、分别用酸或碱性溶液将碱性或酸性溶液调节至溶液中性,最好用上次我们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酸性废液刚好把这次碱性废液中和了。”
课堂上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验废液作为载体,学生通过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境教育课。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化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化学课的作业布置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只重视书面作业,轻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做作业只是照抄照搬课本知识,一味的纸上谈兵。这导致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能力脱钩。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行沪教版化学教材上有很多现成的作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上册P9第二题“谈谈你所知道的污染环境的事例。”P23第六题“家庭小实验:(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P53第七题“地球有水球之称,但现在水球缺水。有些科学家预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些什么想法?”等。教材下册P159第八题“举例说明生命现象与溶液由密切的联系。”P184第九题“与同学合作,检测本地区雨水的pH若干次,分析是否出现酸雨。若出现酸雨,调查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领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通过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篇7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 多元评价 提升素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仅只是从大的方面教孩子热爱国家,尊老爱幼等,更重要的是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教会孩子去思考去行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达到了其育人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教育,还要拓宽德育教育的空间,摆正德育教育的位置,重视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德育教育的科研能力,德育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一、删繁就简三秋“书”
与传统奖罚评价体系不同的是,发展性评价属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合”一代新型人才。而不是注重对学生的检查、区别、选拔、奖罚等。因此对于此没必要的条条框框也就该删的则删,该简的则简,只要对学生发展不利的,就算是再久远的传统评价方法也没有保留的必要。具体操作如下:
1.重视综合,促进全面发展
品德学业评价内容是品德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反馈具体的德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内容应改变过去偏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强调对学生基础政治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内容的综合评价。教师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情感变化、意志品质、交往与协作能力等,并把这些纳入评价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辩证思维方法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在自身内部进行整合,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2.强调互动,体现人人参与
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了单一的把纸笔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强调多元化互动参与,“学生本身也是评委”就是最大的改革。品德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那样单纯,那是因为品德课程特殊的德育目标所决定的,因此更应体现人人参与,于是不是像传统的奖罚性学业评价那样总是以管理为中心,以管理被管理者为先导,从此,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被评价对象,从而在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探索与应用,使学生真正融入“主戏”里,变客体为主体,全面、客观地反映自身品德课程学习结果,自我提出对发展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3.删繁就简、突显效率
当然,一改传统评价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有针对性地删繁就简、突显效率。更不是随意地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或是把评价的责任推给家长与社会,评价教师中还是要发挥着主导作用,更是是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的指导者。这样无形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必须高度把握品德教学评价的目的,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式和参与评价的主体,在整个组织评价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发展性评价真正的价值取向。
二、标新立异二月“话”
传统评价标准,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评价则一改传统惯例地以学生为主,不断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因为在如此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有E时代,现在的学生学习,真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色彩的动态过程,所以相应地评价实践也应采用别出心裁的方法。
1.形式新颖、典型趣味
现在的品德新课程内容丰富,多面立体,既重视学生的认识,也重视学生的学习的态度、情感、分析与解决问题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更不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地,评价体系也要形式多样化,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多边、互动的评价,变着戏法似的让学生及同学、家长及亲友参与到德育评价中来,方式要灵活多样、创新,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这样方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来。
2.结合实践、重视体验
发展性评价总是强调发展性、参与性、个体化,而实践则是最好的体现,诚如品德课程大纲所提到的“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同样,不管学了什么大道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教师要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各种社区交互活动,在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中学会友好合作,学会自我反省,学会体验生活,如此既有利于学生认同评价结果,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
3.标新立异、发展素质
新一轮课改下,品德课学业评价目标已由单纯的面对过去奖惩学生,转变为面对未来发展素质,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改革。正如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所感叹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来?”那是因为传统观念、传统评价体系的束缚,只有标新立异、大胆创新,长期有效地执行发展性评价,才能不断地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如此还愁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那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品德新课程学业发展性评价的改革想是大势所趋了,不管如何,学业评价从本质上来说都不是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一个提高改进师生的教学活动、调动师生积极性的过程。德育之路,长途漫漫,评价无定法,有效便是招!
【参考文献】
[1] 王文哲. 谈谈小学的德育教育[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2).
[2] 李煜婷. 浅谈影响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因素[J]. 中国教师,2014(08).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结构的科学”“数学是引出必然性结论的科学”“纯数学是一组假设与演绎的理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家们这样论述什么是数学。
但是,数学家们论述的是“数学科学”,却不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数学科学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数学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果说作为科学的数学的面孔是“严肃”的,那么,作为教育内容的小学数学的面孔则是“活泼”的、“亲切”的。
二、从分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学科数学的小学数学与数学科学在目的、形式、顺序、认识的起点上(或基础上)是不同的。数学科学,是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是严格的推理、是以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
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小学生学习加法的时候,并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从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出加法的法则和意义的。
尚未入学的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现实经验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即:充分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的来源。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即: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评价建议要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作为科学的数学,是将人类所发现的数学规律,即数学研究对象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序关系等,按数学自身的逻辑结构建立科学的体系。传统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多数教师着重从应试的角度让学生去记忆知识点、背公式、记题型、做大量习题。学生考试时,先看是什么题型,然后套用以前做过的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旦碰到不知什么题型的试题,就不会做。因而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内、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体系,而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即: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和谐发展。
篇9
一、层次性
素质教育具有主动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个学生的需求。容易解决的问题能使学生获得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则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其具体做法是:1、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有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2、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温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
例如,对于“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笔者选编了下列A、B、C三组作业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A组题(基础题)
1.函数y=-5sinx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
2.函数y=1-cosx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B组题(中档题)
1、函数y=sin(x+)-sin(x-)的最小值是。
2、函数y=sin(x-)cosx的最大值是。
3、函数y=sin2x-sinxcosx+cos2x的最大值是。
C组题(提高题)
1、函数y=2sinx-cos2x的最小值是。
2、当-≤x≤时,函数f(x)=sinx+cosx的最大值是。
3、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是。
二、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题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型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条件完备、答案固定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做封闭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翅膀,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增强作业的开放性,适当、合理地设计一些开放题来充实作业。由于开放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在讨论、推断可能的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科学思维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学会求知的素质。
三、应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数学界强调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性和它的社会价值,即生活中需要数学,要让学生养成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联系实际用数学的习惯。近年来的高考题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这为中学数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数学作业中必须加强应用问题,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解应用题是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能切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态度,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形成。例如,在二次函数最值的教学中,我选编了这样一道实际问题作为作业题:
有甲、乙两种商品,经营、销售这两种商品所能获得的利润依次是P和Q(万元),它们与投入资金x(万元)的关系,有经验公式P=,Q=。今有3万元投资经营甲、乙两种商品,为获得最大利润,对甲、乙两种商品的资金投入分别为多少?能获得多大的利润?
这是一道函数最值的应用问题,是学生较熟悉的商品经济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解答这道题,学生受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四、典型性
通过数学实践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作业负担中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题海战。造成题海战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率低,作业量多而质差,缺乏典型性。为了抑制题海战,教师要把握好精选辅导材料关,防止学生由于作业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在精选作业时,要做到科学化。选择作业的量是辨证的,没有一定的量当然没有一定的质,但又不应是无边的题海。教师要精心选择足够类型、形式多样和适当数量的材料,为学生布置一些典型的作业题,达到学生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五、多样性
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必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使部分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做改进,实现作业多样化。例如,阅读作业:结合教材内容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口头表达作业:识记内容的复述,数学公式的应用,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等。
论文作业:让学生写小论文。
实际作业: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自办数学小报),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之有趣,用之有味。
六、社会性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祖国的富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身边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在于数学等。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关心一下身边的社会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在教学时,笔者布置了如下一题:
宁夏某自治县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大力垦荒种粮,致使草原沙化现象严重,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成为不毛之地,至1989年底草原面积缩减到50万hm2。20世纪90年代初该县抓紧草原恢复,启动“绿化工程”,计划10年后使草原面积不少于100hm2,问该县操场面积年平均价增长率至少为多少?(精确到0.01)
篇10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改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2)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3)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要求考核初步实践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正如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所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点,而且一直是高考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中创新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兴趣的激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味化学实验为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所以,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不是急于讲课本的内容,而是演示一些跟本堂课知识有关的化学实验。如:讲到三价铁离子的性质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表演了“仙姑驱鬼”,即用一萝卜雕刻成鬼怪状,预先放在KSCN溶液中浸泡,表演时再用一蘸有FeCl3溶液的小刀砍向鬼怪状的雕刻物,即刻可看见血红色的液体流出。通过这样一个趣味化学实验,学生对于Fe3+的检验方法就非常熟悉了。因此,以趣味化学实验为开头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索化学奥秘的欲望,而且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以探究性实验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效果会更好。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教学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探究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模仿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即通过教师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查资料等方式对自己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从而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化学科学观念,而且能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
案例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创设情境]利用视频播放:自然界中铁的发现和应用,以及生产、生活中钢铁的腐蚀及防护。这样能引起学生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兴趣。
[发现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再铁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知识储备]教师提供以下两个背景,学生可以阅读这些资料,并且获取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1.如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就应该寻找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另一物质,通过实验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以Fe?葑Fe2+?葑Fe3+价态线让学生分析这些物质的性质。
[提出假设]
1.只具有氧化性的物质:FeCl3溶液。
2.只具有还原性的物质:Fe。
3.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FeCl2溶液。
[实验方案]教师提供实验试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组长汇报实验方案,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点评,最终定下比较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即表一)。
实验试剂:铁粉、稀硫酸、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水、稀硝酸、铜片、锌片、硫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案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化学科学修养。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事做,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表二)。
[实验结论]FeCl3溶液只有氧化性,FeCl2溶液具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Fe只有还原性(即低价还,高价氧,中间价态两头转)。
三、以实验设计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化学知识,查找一些实验原理、药品、仪器和实验装置的改进等,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分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
案例二:Fe(OH)2制备方法的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汇报自己的方案,方案如下:
方案1:如图一将盛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直接插入试管里FeCl2溶液的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2:如图二在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液封,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逐滴滴入事先煮沸过的NaOH溶液。
方案3:如图三,(1)在试管Ⅰ里先加入铁粉,稀硫酸。(2)在试管Ⅱ里加入NaOH溶液。先打开止水夹,待气体连续冒出时关闭止水夹。
[分组实验]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试剂,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方案1: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方案2: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方案3:产生白色沉淀,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实验结论]制备Fe(OH)2一定要隔绝空气,方案3效果较好。经过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情感体验,调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化学课外活动为辅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更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加强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形成过程的体验,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中学化学老师要善于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对有关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而化学实验可以探究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制作“水果电池”
设计实验方案:(1)学生选择实验材料,材料应从生活中选取,且要实用、环保、实惠、易获得。如找到废弃干电池的碳棒,铁钉,导线,小灯泡,苹果(或柠檬)。(2)组成原电池。(3)通过小灯泡,测量不同水果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电流,并做好记录,得出论证。
例如:高一讲到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和变性,有些同学对两个概念会混淆。为了突出这两个重点,我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最常见的物质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如盐析:往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轻金属盐或铵盐,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盐析是物理变化的,加水又可重新溶解。变性:蛋白质在加热,酸、碱、重金属盐和紫外线等作用下,会使蛋白质发生凝聚,失去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的,是化学变化。
设计实验方案:(1)向蛋清溶液加入几滴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再加水,观察现象。(2)给鸡蛋清溶液加热,观察现象,再加水,观察现象。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他学习方法不可替代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探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发表见解,培养创新能力,体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乐趣,真正感受到探究的艰辛,同时充分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