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1

有人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成就人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可以受益终身。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思想统一

以“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意识来统一思想,学校从校长到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充分认识到卫生习惯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抓好两个环节:

1.是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卫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是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团队组织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制度保障

学校可以制定卫生行为规范,统一学校卫生建设,班主任根据学校卫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卫生规定,明确本班卫生要求,明确卫生值日小组卫生要求和明确个人卫生要求。于此制度相结合可实施以下活动。

1.学校校卫生值日生督促检查,实行班级卫生积分制,每周评选一次,对卫生搞得好的班级,可评出前三名,授予卫生流动红旗,对相应班级的班主任和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实现奖励。

2.值日班长轮值制:每天值日班长负责监督教室、卫生包干区的清扫保洁,做到每节课余时间督促当天卫生值日生到所在辖区查看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当场解决。

3.卫生区域个人负责制:把教室和包干区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学生分到一个区域,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区域负责,做到整洁干净。

4.卫生工作每天总结制:每天值日班长对卫生工作做出小结,班主任对每天的小结要及时评价,对相应的学生或表扬或批评,对值日班长工作提出指导或改进意见。

三、以“活动”促卫生习惯养成

学校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橱窗、校刊、标语等宣传工具,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培养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卫生教育一般是学生不乐意接受的,通过开展活动,可提高学生参与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愉快、潜移默化地接受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开展以下活动:

1.召开一次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2.办一期以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黑板报。

3.开展一次以卫生行为习惯对自己影响为主题的演讲竞赛。

篇2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好习惯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应通过正面的引导、榜样的示范,以加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反对比,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理解、认知、辨别等能力相对有限。又因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且行为意识较差。因此,部分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能感到一定难度。对此,相关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培养的技巧,采用有效的培养方式,从而提升培养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正反行为对比的方式,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在行为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幼儿,以不断强化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以洗手的习惯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如:“小兔子和小乌龟是好朋友,小兔子有勤洗手的好习惯,而小乌龟没有。一天,小兔子和小乌龟在玩泥巴的时候,妈妈喊小兔子和小乌龟回家吃饭。小兔子吃饭之前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而小乌龟忙着吃饭,说吃完饭再洗手。下午,小乌龟突然肚子疼,妈妈带小乌龟看医生。医生伯伯问了情况,摇了摇头说:‘孩子,你这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吃饭前没洗手吧?’小乌龟脸红地笑了。”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将“小兔子”与“小乌龟”的行为习惯进行对比,让幼儿自己说一说谁的习惯好,自己应该向谁学习。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行为习惯的注意,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研究表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与能力,且部分幼儿喜欢和其他幼儿进行对比。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在当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不同的榜样。

首先,教师自身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熏陶幼儿。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课堂提问时,可以说:“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回答问题”“请说”“请坐”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熏陶幼儿,如:随手捡起教室的垃圾;为幼儿打饭之前洗手;在学校之外的地方遇到幼儿主动和幼儿打招呼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将这些内容引出、放大,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另外,除了为学生树立榜样之外,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寻找幼儿中的榜样。如:卫生习惯。教师经观察发现班级中幼儿A卫生习惯特别好,他的衣服、小桌子上总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对于身边的垃圾他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桶。对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教室中表扬幼儿A的这一行为习惯。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行为训练,强化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反对比与树立榜样属于教育引导,其目的是让幼儿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事实上,为使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离不开行为训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行为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的训练,并将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组织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课堂教学中。以洗手为例,教师在幼儿游戏后、吃饭前、吃饭后、上厕所之后应要求幼儿主动洗手。为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编制相关的儿歌。如:“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我的小手真干净。”在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步骤之前,教师可以边唱儿歌,边为幼儿示范,以此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行为习惯融入游戏中。如:“水彩笔找帽子”。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美术课后水彩笔乱扔,不盖笔帽、乱盖笔帽的情况。为改变这一情况,每次美术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水彩笔找帽子”的游戏,并将学习工具整齐、分类归位。第三,生活好习惯。幼儿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除校园生活外,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培养幼儿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担负起监督、引导的责任,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行为习惯多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相关教师、幼儿应加强重视,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

篇3

一线教师常常受定势思维的束缚而陷入习惯养成教育的低效之困境。常见的定势思维有法治思维、惩恶思维、负向思维等。剖析定势思维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帮助德育工作者走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定势思维

所谓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帮助我们迅速解决问题;但在情景发生变化的时候,则常常会妨碍我们采取新的方法,从而陷入定势思维的误区。

一、法治思维

[案例呈现]鉴于学生乱丢果皮、果核以及纸张等日渐增多的情况,作为德育处主任,我采用了一贯以来的做法——先利用课间操时间指出问题严重性,接着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最后严厉重申违纪的处罚办法。第二天,乱丢垃圾的现象不见减少,于是召集班主任开会,重申要求。奇怪的是,乱丢垃圾的现象依然不见好转。我想,必须抓几个典型“以儆效尤”。于是一方面发动学生举报乱丢垃圾者,一方面躲在暗处捉“垃圾虫”。没过几天,几个“倒霉蛋”被抓了现行。我于是在大会上对其点名批评,并进行了扣分处理,学校才很难得地迎来了几天的干净。

[原因剖析]案例中,针对学生乱丢果皮垃圾的现象,我首先采取了日常工作常见的“教育三部曲”进行引导:摆问题、讲道理、讲规矩并确定处罚办法。在收不到应有效果的时候,采取了“杀一儆百”的方式,公开批评“反面典型”,以警告学生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如果不怎样做,就要受到怎样的惩罚”的思维模式,就是典型的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来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显然不够妥当,原因有四。首先,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治”。我们知道,人生病了才需要“治病”,管理乱了才需要“治理”,所以法治思维颇有“乱了才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味,日常教育中,如果要问教师希望培养孩子怎样的行为习惯,他们未必能清晰地回答,更多地靠“乱了才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如果不怎样做,就要受到怎样的惩罚”的思维模式,只假设了坏习惯的出现并强调了坏习惯,这就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坏的典型而非好的榜样。第三,法治思维是“哪些不能做”,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维应该是“应该怎样做,可以怎样做”,两者是相反的思维方式。第四,利用权威“震慑”是一种面向成人社会的治理手段,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心智没有成熟、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须知,学校教育应重在引导而不是惩罚。

[对策重构]1.确立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法治思维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线教师并不清楚,好习惯都有哪些。为此,需要帮助教育者心中树立一个系统的、清晰的习惯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安全习惯四大方面来概括。心中有目标,育人才有方向。2.注重引导和教化。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以前抓学生纪律可谓铁一般严格,在门口值日时,对于凡没有问好或者没有佩戴红领巾的,一律登记扣分。学生很畏惧我,效果似乎也不错。但一个小女孩改变了我。那一天,一个小女孩没有佩戴红领巾,她很怕我扣分,于是鼓起勇气向我求情,希望我能给她一次机会,我犹豫片刻,答应了她。果然,之后她再没有她违纪。这让我发现,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既然不扣分也能达到目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扣分?制定纪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治违纪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在怎样的场合该做些什么。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某一天学校在训练队列,我发现一年级队伍中有一名学生歪歪扭扭,正准备警告时,班主任匆匆跑过来,告诉我这个孩子出生时脑水肿,所以肢体动作不协调。当时,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把一些做得不好的孩子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有时候真的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拿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完人”。

二、惩恶思维

[案例呈现]上述案例中,尽管我使用了各种震慑手法,但都好景不长。这逼着我改变策略。我想到了媒体常用的曝光手法,于是尝试在暗处放了一台摄像机,然后把一个纸团扔到地上,自己躲在暗处观察,准备把对纸团视而不见的情况予以曝光,以此警醒大家爱惜环境。但打破计划的事情发生了,纸团竟然很快就被一名学生弯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了!我把这个弯腰捡起垃圾的视频剪辑出来在全校播放,并号召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此后,弯腰捡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多,乱丢垃圾的情况也大为好转。

[原因剖析]案例中,把“不良行为”归结为“道德问题”思维模式,不妨可归结为“惩恶思维”。这种思维下,极容易导致教师错误归因,总去钻“道德问题”的牛角尖,而忽略了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规律。固然,不良行为不排除道德不良的原因,但也可能是不良习惯造成,还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不能统统认为是道德问题。事实上,经媒体曝光的不良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多了。几年前富士康的十四连跳事件,还有校园暴力袭击事件都是最好的说明。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曝光不良现象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消除坏行为,反而会强化了坏的行为,树立了坏的典型。

[对策重构]1.正确认识学生的“错”。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正是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犯错很正常,正因为他们会犯错,教师才有了存在的价值。2.少“惩恶”,多“扬善”。案例中,我顺势把“曝光不良现象”的计划改为“嘉奖良好行为”的做法,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这充分说明,嘉奖和肯定容更易鼓励学生模仿和学习,好的行为会在嘉奖和肯定中不断强化。所以说,“扬善”要比“惩恶”有效得多。

三、负向思维

[案例呈现]同样是上述治理乱丢垃圾案例,我对整个纠风行动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前期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效果甚微,而一个嘉奖视频却让事情逆转?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一直告知学生“不要乱丢垃圾”,那么怎样才是乱丢?垃圾该怎样丢?我可一直没有说清楚;但嘉奖视频播出后,学生知道了“有垃圾就要捡起来”,这个要求就清晰多了。类似“不要做危险游戏”“不穿奇装异服”等等的表述其实都是很模糊、笼统的,我们以为说清楚了,可是学生不太清楚。于是在往后的习惯培养中,我很少用“不要”“禁止”之类的表述,而是正面教学生该怎样做。有一次,针对餐盘乱放的问题,我抓拍了两组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图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叫“整齐”,什么叫“乱”。第二天乱摆现象就有了好转。

[原因剖析]“我们应该怎样做”是一种正向思维,而“不能怎样,禁止怎样”是负向思维。可以发现,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负向思维几成一边倒之势。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联结,要养成某种习惯,关键是建立刺激与个体反应的联结。刺激,其实是一种符号,具体的物件是一种形象符号,语言则是一种抽象符号。案例中,我一开始要培养的习惯是“不要乱丢垃圾”,结果收效甚微;但后来播放了某学生弯腰捡起垃圾的视频后,乱丢垃圾的情况大为好转。这至少可以说明:其一,“不要乱扔垃圾”的刺激指令是一种抽象符号,相对于“见到垃圾就要捡起”的形象物件而言其效果要差;其二,运用正向思维培养习惯要比运用负向思维的效果要好,因为正向思维是“进行什么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而“负向思维”则是“进行什么刺激就不要怎么样”。负向思维的弊端是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较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在“不要乱丢垃圾”的表述里面,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要乱丢”,那么,怎样才叫乱丢?不能乱丢,垃圾要怎样丢?培养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垃圾放到垃圾桶”的联结,而不要说“不要乱丢”的虚化的话。

[对策重构]如何走出负面思维的困境?笔者试用另一个案例来说明。为了加强学生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在开学典礼上,我郑重向全体师生说:“为了让学校焕发讲礼貌的新风尚,我承诺会从自己做起,主动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学能和我一样。”随后的班主任会议,我也请求班主任们配合抓好礼貌教育。在接下来的两周,每天早上我都坚持早到学校,和值日老师一起在门口向进校园的学生和家长问好。

一开始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适应,总是在我问好后才腼腆地向我问好。于是白天,我故意在下课时间到校园走走,一看见学生就微笑问好,渐渐地学生看见我会抢先问好了。放学后,也会站在门口主动说再见。有同事没有回应,我就叫停他们,再次向他们问好,直到听到回应,我才满意地一笑。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学生乃至家长主动打招呼的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在第二周的例会上,我具体描述了几位特别讲礼貌的孩子的表现和我当时的感受,并且热情赞扬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进步。之后,我站在门口和打招呼的次数逐渐减少,而学生的习惯渐渐养成。

案例中,我运用了“四个正”的要诀来训练学生习惯:

1.正向描述。使用“我会主动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学能和我一样”的方式描述习惯养成的要求,清晰明了,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效果要比较好。

2.正面榜样。以自己的行动与承诺作为示范,为全校学生主动打招呼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其后,在周会上的总结,也以表扬好现象和突出同学为引导。结果效果要远比批评反面典型好得多。

3.正向强化。案例中,我采取了正向强化的方式:一是大会上语言表扬,一是看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打招呼。当看见没有问好的学生,我一改以往批评的方式,向他们再次问好,以强化他们问好的习惯。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立足长远,但也要抓住最佳时机,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初期发展阶段,受其成长规律的影响,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就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环境熏陶,外因内化助推行为习惯养成

环境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生很长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除了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独特的校园整体文化外,班级文化最接近学生,对学生成长具有直面性。在外部物质建设方面,班主任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组织学生精心布置,着力打造渗透班级特色的文化气息。班主任可以把教室划块分割进行布置,在教室四壁设置适合班级特征的名人名言、学生作品、班级光荣榜、黑板报等,在布置过程中,尽量发挥集体智慧,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让学生参与,让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班级软环境的建设,如班级的口号、班规、班训、班级精神等,可以通过征集确定后,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让学生烂熟于心。让每个学生置身于深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学习、生活习惯并自觉保持。

二、制度约束,指导矫正规范行为习惯养成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小学阶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强化制度宣传,向学生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各项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订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的班规。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强化过程监督,要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建立学生行为表现奖惩机制,对执行好的优秀学生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引领带动全班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指导,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规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树立榜样,示范带动引领行为习惯养成

榜样是一种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种素质犹如火药,为使他燃烧起来,必须有引火星,而教师的榜样就是引火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主导”作用。学生也有意无意地从各个角度模仿他们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要有榜样意识,必须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从思想品德、教学态度、工作方法到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都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自律自省,情感体验固化行为习惯养成

校纪班规是通过“他律”的手段来规范小学生行为的。“他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教会小学生“自律”。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强化教育,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小事着手,从严管理,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强化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使学生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从而巩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严禁以点带面,一棍子打死,要施以耐心,给予关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自省反思中不断规范行为,走上正轨。

篇5

关键词:一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一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1.文明用语伴他行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章节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语文学习乐园的天地,就是在教小学生如何称呼自己身边的人,如何文明用语,如何与身边的人开展对话。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除了需要教会小学生会拼拼音、会认字,还要培养小学生文明用语的说话方式。当小学生还没有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可能会受到自己身边人的一些不良用语的影响,然后可能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说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语言。那么教师在对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就需要先纠正他们原来的语言习惯,让他们改掉自己原来使用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教师在进行课后的语文学习乐园天地的练习讲解中,让学生们学会使用文明的语言,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文明用语。

2.品德教育懂道理

品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小学一年级处于一个人生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从小开始就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帮助他们今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妥善处理好一些基本的问题。但是传统的说教的方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厌烦,那么教师就可以以童话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的形式给一年级的小学生们传达这些道理。学生容易谦虚骄傲就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喜欢嘲笑别人就给他们讲《犀牛照镜子》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故事里了解到自己是不是犯了和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一样的错误,让他们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希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其他人和谐相处。

3.自主管理他自律

一年级的小学生是调皮的,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在学生身边监督他们的行为,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成监督小组,让他们在老师不在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管理,小组成员对其他的同学进行监督,通过同学的检查与监督,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管理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教导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被接受管理、检查、监督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律,不再需要别人的管理和监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己督促自己爱干净、讲文明,自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恒心耐心进行时

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十分顽皮的,所以教师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心,拥有恒心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不是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不可以半途而废,相信孩子们最后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耐心就是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以及行为纠正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到学生的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要有耐心。

5.以身作则做榜样

一年级学生与教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多的,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轻声细语,注意自己的仪表形态,不要在学生面前失态,或者是说出一些不太文雅的话,在学生面前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让学生按照教师说的去做,去和别的小学生一起玩。以文明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良好的习惯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

6.家长沟通助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应该发挥他们的自身作用。教师在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时,教师就需要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告诉家长,并且将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的家长,让学生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家里也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另一点需要做到的就是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与在家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如果有的话,那么双方要进行商量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家里的行为表现一致。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也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双方共同成长,也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更有利。

二、结语

从以上的六个方面阐述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本文所写的六个方面。教师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一年级小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加强学生的认知。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帮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董秋蕊.谈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小学),2016,(03):220-221.

篇6

关键词:行为习惯;细节教育;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细节体现素质,细节代表形象,细节决定成败。社会细节怡人,家庭细节容人,作品细节感人,教师细节动人,学校细节育人。笔者认为在管理班级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强化细节教育。

一、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德育工作,从细节入手,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强化学生个人形象、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黑板报的宣传,做到常出常新,并在每期黑板报出版后,结合黑板报主题开一次主题班会,强化教育;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加强学生自己的互动,从细节引导道德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我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要时刻关注学生细微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并能从多方面了解变化的原因、方向、程度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做到一针见血、有的放矢,绝不是每次交谈都大话套话,毫无效果。

二、强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度重视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这就要求必须从每个学生、每处细节抓起。首先,要求班干部们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在班级管理上起到很好的核心作用,各科代表在各自学科中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带头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带动其他同学。特别是在每次考试之后,及时找个别学生谈心,分析他们的现状,交流他们的学习体会,指明努力方向。要求学生认真自我总结,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通过很多细小的环节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此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常抓卫生管理,从我做起,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教育学生,一要注重个人卫生,注重自己的仪表,穿着整洁得体,要学会自我管理,特别注意自己的桌椅周围保持干净清洁。二要学生注意集体的卫生,维护全班的良好环境。慢慢地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卫生观念,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也带动了学习,促使班内形成良好的班风。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细节都很重要,教师更要言传身教。“学高当师,身正为范”,从育人方面看,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

篇7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1.室内环境创设。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在每个主题开始前,我们都发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从网上、从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主题墙内。在主题进行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不断地丰富主题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2.室外环境创设。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为了引导和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们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展示于楼道内,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四、加强游戏的运用,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及时、正确评价幼儿,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这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这些评价能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地运用好评价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8

一、用规范约束学生

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校纪、校规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如在升国旗、出操、课间要求、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发扬严于律己、勤奋好学、健体强身的精神,为祖国、为社会勇于奉献自己的气魄。学校、班级应在学生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使规范落到实处,获取实效。

二、用榜样给学生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可讲述的事迹,再如展示学生中涌现出来的遵守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的事迹。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良好示范作用。

三、重视表扬学生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良好行为的强化剂,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坚持表扬为主。当一个以前经常违反班级班规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都可以遵守班级班规,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吝啬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实物奖励(如一些文具)。比如某班的某某同学平时上课总是喜欢插嘴或是做小动作或是讲私话,从来都不认真听课。有一天要大家写作文,发现他写的有点创新,虽然错误很多但经过修改后我还是拿到班上表扬并把它念出来给大家欣赏。一开始他刚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发现他上课时的很多坏毛病都改了,上课也认真听了。所以通过表扬一些人,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反复进行行为训练。班主任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不乱丢垃圾的训练……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先给学生讲清楚危害并且以后及时提醒,见到一次纠正一次。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形成正确的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对于成才有着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和评价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的各种因素中,成为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应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应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创造德育情境,让学生针对具体行为习惯问题,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努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篇9

一、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

记得2005年在周田镇河墩小学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时,班上70多名学生,有近40名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第一节课上,班上乱成一锅粥,学生随意在教室玩耍,哭的哭,闹的闹,更有甚者在教室随意大小便,因此在开学初,给他们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首先,在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必须亲切、友善地对待每一个新生,说话态度温和,面容和蔼可亲,要给儿童留下一个幸福、愉快的好印象,消除儿童们紧张的心理和陌生感。

其次,要带领学生对校园进行参观。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给他们说明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进出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他们介绍本班教室、活动场所、男女厕所、老师办公室和住室等。还有告诉他们有的地方不能去,有的东西不能动,不能去、不能动的理由,使刚入学的儿童懂得一些校园生活常规。

第三、要给他们讲上课常规,每项要求都要说具体,要亲自做示范,再找能按要求做的好学生当榜样,让他们照着做,而且要组织他们作反复演习、排练。

比如要求学生上课怎样坐好,怎样举手发言,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花费好几分钟,好几次才能练好。

第四、要向他们讲明简易的纪律要求。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好懂易做的条例,上下楼梯靠右行,下课不能乱奔跑等,这些纪律、规则也要分期进行,或一天学一条,不能一次太多。

二、明确行为习惯的各项要求

(一)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要求。1、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起床、睡觉、回家。2、按时就餐,不将食品带入校园、教室。3、及时清扫教室和卫生责任区。4、讲究卫生,不乱贴、乱写、乱画,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物品。5、养成积极创建文明班级的好习惯。

(二)品德习惯养成教育。1、参加升国旗仪式,学生要行队礼。2、语言文明,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不骂人。3、举止文明,不推拉拥挤,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慢步轻声。4、注意仪表,衣服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男女生均不得染发或留怪异发型。5、拾到别人丢失钱物及时交公。6、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7、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主动帮助有困难和有缺点的同学。8、遵守公共秩序,课间操、升旗及集体活动时听从安排,严守纪律,保持良好形象。参加集体活动守时肃静,作文明观众。

(三)安全习惯养成教育。1、安全观念、法制意识强。2、妥善保管钱物,严防丢失。未经他人同意,不拿用别人的东西。不偷窃、不敲诈、不勒索别人的财物。3、养成防火、防电、防溺水的良好习惯。4、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不打闹,不骑自行车,不闯红灯。5、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6、不攀越栏杆、校门及围墙。

(四)学习习惯养成教育。1、良好的书写习惯。2、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的习惯。3、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切磋交流的习惯。4、课外阅读、记读书笔记的习惯。5、良好考试的习惯。

三、适度强化新生行为习惯的训练

刚入学的儿童,在家过惯了自由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从他们的实际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如要求他们坐姿要端正,但时间不能太长,中间可插入一些有趣的活动,或给他们几分钟的休息时间,让他们轻松轻松;他们的注意力难持久易分散,当老师的就要把握他们注意力集中时讲授一点,内容不能单调,方法、样式也要多样化。教学时应尽量使用事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加深他们的印象。儿童的模仿力强,教师就应以身作则,以模范行为影响他们。儿童的自尊心强,爱表扬,爱听好话,教师就多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为了使他们能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当的训练重要,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可能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但是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好习惯也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在训练中我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1、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如对学生的作业有四个要求:一是书写规范,二是格式正确,三是正确率高,四是按时完成,及时复批。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出色的或有进步的,印上红旗或小红花,开展一日无错题活动,经常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

2、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一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的,在训练中强调"反复和严格",不怕麻烦。如:要求学生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要经过多次严格训练,反反复复,听到口令,就要求"脚停动止队形成",慢了,提出问题,解散重做,好了表扬。虽然刚开始花时较多,但这样几次三番强化教育,行为要求已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就逐渐提高了。不过还要把苦练和趣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五种姿势(坐姿、站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时,我就经常在班上找榜样,开展"请你象他这样做"的有趣活动,学生很有兴趣,逐渐养成了姿势端正的好习惯。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日前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讨论了在中职教育中,重视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等加强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表现

当前,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段辍学者,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自私自利,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组织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不强,对父母依赖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不愿意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讲话、打游戏、发短信、看小说、听MP3、看MP4、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厌学、逃学,谈恋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有一句名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日常行为习惯训练为契人点,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中职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1.重视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激励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学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自律能力不够强,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观点,可以制定激励制度。实施激励评价。举办技能竞赛、学习竞赛,采用鼓励谈心,甚至采用恰到好处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法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其潜能。有计划地请一些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作报告.讲述其亲身经历。破解职场迷局。用学生身边的成材事例,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让他们看到这些榜样离自己是如此之近,能使学生更有真实感、亲切感,更容易受到激励,让他们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重新做好人生规划,重新点燃他们人生的激情。

2.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要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中生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加强监督。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注重信息反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