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26 21:4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与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与生活

篇1

5月25日,由浦东新区科协主办的2012浦东新区科技活动周暨首届上海浦东文化创意产业科普展在浦东图书馆拉开帷幕。

“2012浦东新区科技活动周”主题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与生活同行”。科技活动周期间,由新区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主体举办“浦东文化创意产业科普展”、“浦东院士科普讲坛”等区级主题科普活动15项,“科普文艺展演”、“ 院士进校园”等重点活动20余项,由学校、街镇科协、区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类普及活动500余项,在全区上下掀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浪潮。

本次新区科技活动周深刻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任务,聚焦新区创新转型发展大局,基于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有效发挥了浦东新区科普工作示范引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科技文化的融合。举办文化创意产业科普展、科普文艺展演、科普一日游、科普摄影大赛、科幻达人大赛等活动。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在社区集中展示浦东近几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成果,传播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与方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推动科技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试点,创办产业技术科普展,并举办2012年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环保学术会议, “2012长三角知识产权调解文化之道”专家论坛等学术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解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热情,营造人人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减灾防灾、科学健身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组织科技专家、科普志愿者、大学生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农村、企业以及通过科学商店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现场咨询和科普演示,帮助市民解疑释惑。

首届浦东文化创意产业科普展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路,所展出的作品从国内外20多家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及科技研发机构中精心选取。依照所涉及的核心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展览分为特装集群、视频集群、数信集群、读听集群、科文集群五大集群。本届展览融合了中外创意产业发展成就,向公众普及数字影像技术、声光多媒体、第三代通信技术等文化创意十大核心技术,可谓亮点纷呈。其中,特装集群的“绿色低碳方舟”由国际创意产业发源地——英国的MGT工程设计公司坐阵,展示的是竹制系列绿色环保自行车系列创意产品;视频集群的“数字影像角”则以自主创作的“飞天侏罗纪”为实例,为观众进行360度天幕影视制作全过程的揭密;在读听集群方面,全景模拟与虚拟环球旅游是网络视听领域的得意之作。

篇2

生活化现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7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内容难、选材偏、陈述烦、观点旧”以及过度偏重于课本及资料的文本知识解读的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立足于当下鲜活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紧扣学生兴趣所在与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有机结合,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空间更加具有开放性。笔者根据多年初中生物教学经验,着重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角度,阐述初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对课堂教学的深远意义以及将“生活”融入生物课堂中的具体措施,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加强师生交流合作,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成为必然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现象是新课改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学生生活实践的大量隐性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的教与学,让生物教学立足于学生充满个人体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生物理论问题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生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的学习。生物课堂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牢记,智力与情操得到了提升与熏陶。如,在讲授酶的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适宜的温度时,笔者适时引入《农夫与蛇》的故事――冻僵的蛇在农夫的怀中随温度升高而恢复知觉并咬伤农夫,让学生领悟到酶的活性在低温时降低,高温时增强的道理。实践证明,只有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实践,才能从教条、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

二、从初中生物学科特点出发,融“生活”于课堂教学中,凸显知识的关联性

初中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这正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本身就具备的生活化特点,比如生物科技、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加以利用,在这样启发与探究性的教育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探究式教学发挥到极致状态。下面通过举例进行探究:(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好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环节注重让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的因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能为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统筹兼顾,探求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新举措

“设疑激思、变繁为简”,实现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将已有知识和生活环境带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于往常的环境和知识等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获得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生物学的知识。例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的新课导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典型的遗传现象。但我们经常发现,肤色很白的一对夫妇却生了一个肤色较黑的儿子,为什么呢?这样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正是由于“生活”的融入,学生获得了自由支配的权利,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生物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学生在设计“香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探究性课题时,可以到医院调查有关香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数量及患肺癌的几率;到实验室研究不同含量的香烟对小白鼠活动的影响。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香烟对身体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3

“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政教育势必需要及时了解并顺应新形势下“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的发展诉求,加快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特征。《生活科技化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刘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生活科技化的种种现象、趋势联系起来,探讨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全书共十一章,系统地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并在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该书的前沿性特征,为当下科技生活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概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以及生活科技化的现象和趋势,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科技化的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探索生活科技化时代的适应和变革之路;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直面生活科技化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生活科技化的积极作用,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创新;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策略、模式创新策略和内容创新策略,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义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第八章着重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创新,毋庸置疑的是,生活科技化的变化深刻且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模式和价值判断,思政教育中的德育工作需要及时抓住这一变化,及时满足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加快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第九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工具理性与机制理性的融通教育;第十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第十一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价值情感教育。

一、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首先,该书充分强调了课题的实证性调研,深入大学生群体,针对生活科技化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了较为专业、全面的调研,在肯定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影响的同时,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换言之,该书的研究论述十分贴近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思想状况,并从科技发展史和生活科技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即将迎来的机遇。一般而言,在生活科技化的时代,大学生的自然生存逐渐演变为一种技术生存,科技创新所引起的思想变革与价值观创新正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鉴于这样的环境背景,大学生思政教育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重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新语境,同时也要提防大学生在社会思想激荡中的迷茫迷失问题,降低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该书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研究全面兼顾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加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强调了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的影响。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来说,生活科技化要求高校及教师充分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对大学生的影响,转变工作思路,革新教学观念,并引进科技化的技术手段、内容资源、创新模式,继而切实带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全方位调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来说,高校及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科技化的新渠道和新平台,搭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平等、实时的互动中接受教师实时的指导与帮助,强化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最后,该书重视实用性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想异化的实际问题,并从问题出发,重点阐释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教育。实践表明,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同时还有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后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是深刻且深远的。随着生活科技化程度的加快加深,工具理性主义泛滥,人们过度强调功利主义,强调消费主义,强调过度娱乐化,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沉沦,人们的价值判断、情感选择、审美偏好、人际关系维护等因此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迷失自我,被消极的观点、风向所裹挟,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鉴于此,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应当正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工具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精神观念的冲击,坚持核心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减少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放大生活科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继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的选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

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显著影响,人们的理性精神、主体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社会观、自然观、历史观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中遇到的新难题,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系统分析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变化,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需求,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具体来说,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建设与拓展,打破传统的思政教学理论框架,注重思政教育中知、行、情、意的系统发展,强调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而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专一的初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始终能够与时代共鸣,与社会主义建设共振,将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优秀人才。就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设置来说,高校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生态教学观,以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体系能够更好地和时代适配,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现实需求。第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加快教学手段、技术和模式的变革,引进多媒体、网络直播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混合式、交互式、项目制等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能够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相对一致,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生活科技化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不妨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化的教育对话方式,重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得以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创新性地展开思政教育的“教”与“学”,又好又快地达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计划与目标。第三,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重视制度性的变革与创新。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是深远的,与之相匹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只顾眼前,只改革表面的、一时的内容或形式,而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以长效发展的目标,在制度设计上进行逐步的改革和创新。生活科技化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下,生活科技化的内容、形式还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届时又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新的影响,造成新的现实性问题。因此,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具备前瞻性思维,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预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制度设计的发展方向,科学性地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各项制度和战略方案,包括课程评估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等。不仅如此,生活科技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应当注意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保障,包括政策上的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创新、科技伦理制度的构建、科技法治化体制的完善等。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该书之后,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改革路径所作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应当高度重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影响,积极应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建构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做好理念、内容、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逐步促进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发展与实事求是创新。

篇4

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感受,本人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只有语文教师热情投入,随情入理,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爱上语文,懂得运用语文,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有显著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这一主导者和学生这一主体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就要求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做好下面工作。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这些言论都把教师的地位标得很高,教师总是站在“师者”、“父亲”的高度去教诲学生,师生之间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布幕。学生哪有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想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人认为,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这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保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的场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这样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课堂教学就难以实现原定的目标。当然,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保护与合理控制,也要靠教师。否则,过度的民主就是“大放羊”式不负责任的教学了。

二、燃起情感教学的火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尤其应重视人文关怀,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温情,倾注爱心,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愉快、自信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有主导作用,而且还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点燃情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自身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社会经历、交际经历、游玩经历等等人生经历当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与学生分享。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心海的涟漪,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使其受到感染,唤起其内心相应的感情。

三、把握教学中关键的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上得饶有兴趣,不是街头卖武,什么行当都用尽,而是要讲究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化,不能激活学生思想的思维,课堂气氛也就没法活起来,我们所说的“兴趣”,实质上是指学生思维被激活,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必须相机诱导,教师不仅对整体教学有效掌控,更要对细节上的变化“因势利导”。

四、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当主人,教师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在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

篇5

一、灵活运用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素材

由于数学知识非常抽象化,这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要如何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图片,像是小学生所非常喜爱的玩具、花朵、文具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辨别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寻找各种 “角”,从而使学生深入到生活情境当中来进行^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体会。

二、还原“生活实践画面”,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还要注重做好生活画面的“还原”,让数学知识从抽象概念转变成为生活中的具象内容。“生活画面”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效衔接。比如,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拿着十元人民币到超市进行购物”,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形:现在你的手中有10元钱,买了三斤苹果,每斤3元,现在你付给收银员阿姨10元,收银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元钱呢?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能够带给学生启发性,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都可以对数学进行应用。

三、利用现代科技,把生活实践引入教学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达,可以将生活实践更快速、简便、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情境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使生活情境可以更直观、鲜活地展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对图形的认识中,小学生因为之前可能没有进行过具体的认识与了解,所以可能对图形的认识不够具体。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够展现立体图形的多维动画,如圆形的图片展示,圆形与长方形图片的比较,就可以知道圆形与长方形的区别是圆形的线条特点。通过把图形具体形象展现出来,并把生活中的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能联想到生活中更多的图形,从而可以对图形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或者在学习图形运动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运动过程和轨迹,如展示时钟里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轨迹,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时钟运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如在学习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某餐厅推出的套餐,让学生为自己和妈妈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由此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诸如8+3、7+24、20+30、30+28、24+28此类的算式,简单的题目,老师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理解决掉,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学生摆小棒说理、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获得基本的算法。这样的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本班的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步测到学校的距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6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数学实现生活化的策略,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辩证的态度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兴趣 体验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3-01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使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良好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教师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认知理论的内在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对求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念,使学生有关的需要由休眠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进入课堂环境。比如,我在讲《10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创设了如下情景:在我们身边接触的事物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10表示的?10除了表示10个具体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周边环境中寻找答案,从而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开展活动,营造课堂参与分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不能(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生与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好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把数学学习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生活的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探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的兴趣点、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来营造课堂的创设情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使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信息交流,挖掘学生潜能,激发探索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教学也要能够“投其所好”。游戏规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载体,把学生能够带入一个快乐的求知世界,把”玩和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感悟,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愉悦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乐乐在其中,不仅巩固了知识点,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变枯燥抽象的数学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营造师生愉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活化课堂教学 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生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活动,并构建活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此。本人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兴趣,倡导互动――探究式学习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互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模式。此学习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的背景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情知的互动,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深化思维等学习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活用教材资源。激发课堂活力

中学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化学、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实行一纲多本,即围绕着一个教学大纲,出现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生物教材,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特色选用生物教材。在讲授《生物技术》这一节时,我没有用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而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生物技术的成果,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搜集的资料,并组织课堂讨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等方面的成果。这样,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而且学生学有兴趣,学得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喜欢;第一节数学课;学习乐园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07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变“苦学”为“乐学”。下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就如何让七年级新生喜欢上数学课问题谈点浅见。

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才会愿学,才会学有所成。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或孩子来看待,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笔者举这样的例子:现在老师存折上有100元,下午存入300元,明天取出50元,后天取出100元后,存折上还有多少元?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存折上的余额是如何计算吗?若余额为负数说明什么?让学生去计算、去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她必须爱她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将其当作自己的孩子;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积极的情绪、平易近人的态度、笑容可掬的表情,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气氛;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教师的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才真正得到学生的喜爱。

二、上好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数学不再是单纯的计算,而是数学进一步内容拓宽、知识更一步深化,加上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设计好开学第一节数学课非常重要。

第一,课前,教师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着装大方得体,有亲和力。第一节课最好不要多讲正课,可以讲一些和正课相关联的知识及其生活实用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求知的欲望。若教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教师,对教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上第一节课要做自我介绍,要有一个漂亮的出彩的亮相,可以介绍自己的过人之处和自认为是闪光点和值得骄傲的地方。这个开场白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过去、教师的长处,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你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要让学生感觉教师是一个博学的教师,聪慧的教师,从心里敬佩的教师。

第二,要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习方法,首先,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粗略地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笔者要求学生预习时应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知道本节所要讲的内容。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三做练习,通过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其次,在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操作等过程建构新知,节奏慢、坡度小。很多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到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较快,演示、操作减少,抽象的思维活动增加,很多学生深感不适应。因此,要教会学生处理好课堂“听”、“思”、“记”的关系。“听”每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问题),“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思”是指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并善于大胆提出问题。“记”就是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层次掌握,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考才会学习,“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三、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陶行知曾以《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为题,阐明儿童教育应该包括的内容,其中有句发人深思的话,“我要多玩玩”。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不喜欢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练习。我们要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法,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1. 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知识而且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笔者力求设计各种情节有趣、形式新颖的练习形式。例如:引入负数后,七年级新生的计算出错,很多是符号出错,笔者就设计了如下快速抢答题,1×(-5)= ;1÷(-5)= ;1+(-5)= ;1-(-5) = ;-1+(-5) = ;-1-(-5) = ;-1×(-5) = ;-1÷(-5) = ;(-3)= ;(-2)= -2= -2= 。要求回答对的,就通过。回答错的,教师点拨后,出题再做,对了,就编题给同学做,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平时笔者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2.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轴”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校要在校门公路旁植树,每隔3米植一棵树,问在21米长的公路旁植树最多可植几棵树?有学生可能会得出:21÷3=7,可植树7棵;有学生结合数轴就很直观了,可植树8棵。经过大家讨论得到结论为:这类题要结合数轴,要注意考虑线段的端点,否则容易出错。再如,为让学生能找到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对面,笔者让同桌合作将展开图折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究性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获得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 合理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例如,有一次笔者出示口算“3+(-6)”,一个学生,回答说:3+(-6)=3。笔者没有直接“宣判”对或错,而是说:“非常接近标准答案,你能再想一想吗?”这位学生放松地想了想,答:“3+(-6)=-3。”“你再编一编类似的题目,考考其他同学。”该生自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体面地坐下了,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宽容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眼神、笑容、一个手势等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所以,每次学生回答后,笔者常用“你很聪明,你的回答对了!”“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同学出错的地方!”等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数学是快乐的,从而喜爱上数学课。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比赛、表演等活动形式,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愉快学习,从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学习乐趣。

七年级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如果七年级新生能爱上数学课,就可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为了使七年级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须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让七年级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天明,黄永明.数学教学方法的更新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1).

篇9

一、生活化课堂的基本特征

1 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本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面对一个“浓缩”的、关于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无法直接感受的书本世界时,学生是依靠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来理解这些真理和建构“意义”的。只有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生活化情景,来丰富和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2 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根基于历史和现实,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展方式的一种生活。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要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对现实生活的净化、指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构建一种崭新的、更为完美的可能的生活。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会规划和全面负责。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质上是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其过好每一天。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设置生活化情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给养”,才能不失为真正的教育。

二、如何让英语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在英语课堂中把握“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各种关切?笔者认为,应使英语教学内容、氛围、目的、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1 生活引入,引导参与

教师导入新课应创设较为真实的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这还可以适度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烦躁等负面情绪。

笔者在导入牛津初中英语7AUnit6 Fashion这一单元中的新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人物的衣着打扮,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有关衣物颜色和质地的词汇:“Amy is wearing a yellow cotton blouseand a pair of blue jeans,Sandy is wearing clothes from the 1990s, She is wearing a black wool skirt, a pair oflong red leather boots and a red silk blouse,Simon's trousers are white and his shirt is purple, His tic is yellow and red,He looks very colorful.”接着导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What are you wearing?What iS your shirt made of? What is the color of her skirt? What kind of shoes do you wear for sports?”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积极参与,纷纷介绍自己所穿服装的质地和颜色,并畅谈自己所钟意的服装。可见,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必然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背后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6 A charity walk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你是一名慈善团体的自愿者,你的学校有一位同学不幸罹患重病,他的父母是普通职工,无力承担庞大的医疗费用,眼看就要耽误他的治疗。因此你希望通过慈善行走这个活动来帮助他募集资金,要求把你的活动方案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课文内容重组,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主动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3 小组讨论,人人参与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是生活化课堂的主要体现。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才有活力。无论是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还是讨论式教学,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讨论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但若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信息。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的特点,启发引导,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What's your best friend like?”这一话题时,应预先设计一份充足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围绕表中的内容展开小组对话,使讨论更有意义。(见表)

三、生活化课堂评价

生活化理论要求,在教学评价上不再单纯以分数看人,不再设立所谓标准答案,而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建立多元、开放、激励的发展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1 让评价具有人文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充满真的爱与真切的情,追求人文性教学评价。学生天性喜欢被表扬,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的几句赞美会形成无形的力量。笔者在教学中时刻不会忘记这一点,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就会及时赞扬,轻轻的一句“Well done!”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运用积极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身心的活力。评价学生时,不仅看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其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

2 让评价进发智慧的火花

课堂的生成性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时刻都在发展变化,这也是课堂生活化的重要特征。课堂上学生的实践练习或讨论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优美的或是有哲理的句子,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成长。

3 让评价具有多元目标和运用多种方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的做法,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而且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

学生的内心世界蕴藏着神秘的宝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中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充分展露思维全过程,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喜悦,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活跃,内在激情的焕发,让评价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取心灵的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四、实施生活化课堂的初步成效

“还课堂以生活本色”的实践,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跃起来,学生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使英语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 有情有景――语言表达更活

生活化英语课堂,不仅课程的内容活了、形式活了,而且通过师生在有情有景中的互动,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容易快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 有内有外――学习方式更活

生活化英语课堂,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这也使学生学习的目标从单一性发展到综合性,学习的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跨越到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

3 有学有用――课堂容量更“活”

篇10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根本的一条,是“三新”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展开和取得明显的实效。基于“新大纲,新课程,新教材”的“三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今正在全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笔者查阅过许多资料,都没有权威的答案。不过,多数同行倾向于素质教育。笔者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众多基本提法还存在较大争议,也没有实际的操作原则和方法。因此,素质教育事实上还没有在我国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都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用什么理论支撑“三新”改革?笔者认为,发展中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可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思想”也完全可用。在“三新”中,处于基础地位和关键环节的是新课程改革。一般地,课程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笔者坚定地认为,“生活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教育思想是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吻合的

生活教育中的真人,即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有道德的人中之人,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独立职业”的会创造的人。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别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老眼中的真人,即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有道德的人中之人,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独立职业”的会创造的人。通过教学做合一,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本领,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真人”。

二、生活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首先,生活教育是平民教育,提倡“有教无类”,这与我们现有的义务教育相一致;其次,生活教育是乡村教育。1926年,陶行知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并亲自创办了合川育才学校和晓庄师范,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相一致;再次,生活教育是全面教育,陶老指出:“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忍受土匪、土棍、土老虎的侵害而不能自力,遇了水旱而不知预防;他教的农夫子弟成了书呆子。”这与我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第四,生活教育是终身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老这些至理名言,仿佛就是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讲的;第五,生活教育是创业教育,陶老指出:“人生志在创业,奋斗是万物之父,勇敢的活才算美的活”,“创造是美中之最美者”。陶老亲自编写的《手脑相长歌》,我们至今耳熟能详:“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与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相一致。

三、生活教育是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的

生活教育是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的,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为生活而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文化为中心,为教育而教育;生活教育造就的是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本领,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真人”,传统的应试教育则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造就的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一心向往吃人的升官发财的书呆子”;生活教育是教训合一,传统应试教育是教训分家;生活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则是“读书教育”,“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即使有所知,也是知人所知,不是我之所知”;生活教育是“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的封闭式教育。

四、生活教育的目标与新课改的目标是一致的

生活教育以“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原理,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吻合,也为我们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即既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又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生活教育以“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原理,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生活教育的课程最广:“社会即学校”;内容最丰富:“生活即教育”。这些论述,更为我们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

五、生活教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原则

生活教育从概念,到原理,到根本方法,再到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具体途径,体系完备,包罗万象。既有宏大的理论思想,又有多彩多姿的实践方法,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财富。生活教育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中产生,在中华民族追求解放中壮大,既有浑厚无比的国情基础,又吸收了世界教育成果的精华,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巍然成家。生活教育创立者陶行知先生,“十多年来,一直跟着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的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更是“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世界十大杰出文化名人之一”。原中陶会副会长韩邦彦指出:“生活教育对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改革教育结构,建立全民全社会的教育体系,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和提高教育干部素养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有我们借鉴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