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伽利略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2月15日,是意大利比萨人。他是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24岁便做了数学教授。他生平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撰写了《流体力学》、《对话》等。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件伽利略的感人故事。
一天,伽利略对他的学生们说:“下个礼拜,我要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解地问:“做什么试验?”“我要请学校的全体师生,还有比萨的全体公民来观看这次实验,让大家一起来为我做见证。大家会看到,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会同时从高处落地。”这一天终于到了,伽利略满怀兴奋地登上比萨斜塔。试验开始了,他大声说:“请大家看清楚我手里的这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亲自上来掂一下,看看是不是属实,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伽利略伸开了手擘,两个铁球,从高空坠落而下,瞬间之后,同时落地。计时的学生大声惊呼:“时间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伽利略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还很多,有时间我还会讲给大家听的。他做出的贡献,让后人们无限地景仰,他的伟大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让我们为曾拥有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而骄傲吧,让我们踏着伽利略的足迹,继续探索科学的的奥秘吧!
陕西延安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四年级:薛书雅
篇2
微资源;高中物理;积木式应用
微信、微云、微言、微博、微课、微教案/微学案、微练习、微反思等“微”事物的出现,带来了“微视角”的时代。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追求精细化,也要从微处放大去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微资源”正是在精细化教学的要求下,从微处入手,建立微资源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取或调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积木式应用,正如“哪里不懂点哪里”,哪里不懂就去找到相应的微资源,进行放大与透彻理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资源的积木式应用作一些思考。
一、高中物理“微资源”的内涵与积木式微资源库的建立
1.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所说的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是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视频化、模拟化、情景化、游戏化的小录像、小动画、小图片、小器材、小制作、小实验、小游戏等微小资源。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情景性、实验性学科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可对“微资源”进行积木式的应用。
2.教研集备中强化“微资源”意识
在教师教研与集备过程中,积极树立“微资源”意识。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以物理实验为依托,以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掌握各种能力的训练为导向,学习各种优秀微资源,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校教师对微资源进行展示、交流、研讨等活动,营造一个学习“微资源”、挖掘“微资源”、创作“微资源”的高中物理教研集备环境。
3.引导开发与创建积木式“微资源库”
为了更好地积木式应用微资源,各微资源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完整性,每个微资源都针对并解决一两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高中物理教材,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制作微资源,尽量挖掘教材中的高中物理教学微资源,并对微资源进行收集、分类与存放,把每个“微资源”看成一个“积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调动与组织课堂。
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要求,组织一线的教科研人员,合理规划出物理教学内容的微资源开发内容和项目,并且征求广大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共建共享高中物理的“微资源库”,以满足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微资源利用的需求。
二、“微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积木式应用的实践
“微资源”按照其素材与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录像类、动画类、情景类、实验类、游戏类的“积木”。
不同的“微资源积木”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
1. “录像类微资源”积木,突破重点与难点
“录像类微资源”指的是通过录像机等摄像器材对教学中的一两个重难点,制作成的片段式、积木化的教学片段录像,并以重复展示的形式进入课堂,是积木化的微资源。
例如,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静电现象的应用》的教学,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受课堂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做静电实验的成功率很低。教师可以在课前用录像机把做成功的静电实验拍下来,并库存分类作为“微资源积木”,等教到这一知识点但又难于现场做成功实验时,就调用出“静电实验录像”的这个“微资源积木”,插入到课堂教学中,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又如,《自由落体运动》的牛顿管实验。在演示快速翻转牛顿管的过程中,由于管的长度有限,管里的羽毛、软木、金属片三种物体也快速下落到管的底端,很难看清到底谁下落更快、谁下落得最慢或同时下落,并且无法快速重复在真空、有空气的两种状态下的前后对比实验。这时借助录像,既可重复又可慢放,其情景性、过程性得到充分的观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特点这个重点知识。
2. “动画类微资源”积木,模拟过程与细节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或过程虽然可以演示,但难于用肉眼看清楚,而看清这些过程的细节对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把那些难以观察到的、较复杂的现象或过程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而且动画制作中可以设置播放快慢的模拟参数,用以调节动画进行的快慢。可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动画模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可以像积木一样应用。这种动画类微资源积木可以展示直观过程,可以模拟物理现象的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布朗运动”难以利用高中教学实验器材看清现象,如果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小颗粒的运动反映了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师可用计算机制作形象逼真的动画来模拟,让学生清楚看到布朗运动的本质。
再如《原子的结构》的粒子散射实验。由于其实验器材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演示,但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交互式、参数化的实验模拟动画。这种动画类的“微课资源”克服了传统物理教学中无法实验、仅能通过图片介绍知识的不足,使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
3. “情景类微资源”积木,增强直观与兴趣
微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情景性,并且小巧可随时调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有: 实图、实物、实例、实景及物理学史小故事等情景性微资源。它们可以把高中物理知识中的抽象内容和复杂过程简化分解,使物理学习更加直观和感兴趣,使知识建构具体化、突破重难点案例化、研究方法过程化。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小故事,往往真实体现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史过程中,反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正确性与可行性。
例如,《向心力》的教学中:①画实图。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出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图进行分析。②展实物。展示向心力演示仪、自制的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块旋转平台等。③举实例。游乐园里转椅、双人花样滑冰旋转、过山车、圆锥摆运动、火车转弯等。④播实景。播放链球运动员在将链球抛掷出手之前,在加速转动几周时总要双手用力拉着链条的实景。可见,以实图代替文字,以实物代替口头,以实例代替描述,以实景代替虚拟,以实践代替展示,真正使教学资源直观化、具体化,使物理教学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又如,温度计的故事:300多年前,人们找到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请他帮助解决医生们无法准确测量病人体温的问题。伽利略凭着一股科学探索的勇气答应了,他一直苦苦思索着、探求着正确的解决办法。当时他正在威尼斯的一所大学任教,一天,他教学生实验课时,得到学生关于水热胀冷缩问题的启发,伽利略找到了发明温度计的理论依据,他立即跑到实验室做实验。但是,一次次实验失败又使伽利略陷入了困境。有一次实验,他用手握住试管底部一段时间后把试管上端倒插入水中,松开手后发现试管内的水被慢慢地吸上去并高于水面一截;当他再握住试管的时候,水又慢慢降了下去。伽利略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在1593年找到了解决办法:把一根很细的试管装了一些水排出管内空气,再把试管封住,并在试管外壁刻上刻度。这样,世界上第一个能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就诞生了。
立足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科学发现的情景,讲解科学家们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正是这样一种物理学史微资源,可以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少走弯路,便于理解,易于掌握,激发兴趣。通过收集与整理这类物理学史微资源,随时把碎片化的微资源融入到平时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研究方法内涵的理解。
4. “实验类微资源”积木,加强思维与实践
这里的“实验类微资源”积木指的不是实验室里传统所用的实验器材资源,而是器材简单、随手易得、实验时短、贴近生活、启发教学、随时调用的积木式的小实验微资源。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通过说和做能记住信息的90%。因此通过做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规律时,让一位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做个小实验(实验器材仅是一张笔直的新百元钞票),面向全班告诉这个学生:我这里有一张百元新钞,你拇指与食指先留一条缝,做好捏住钞票的准备。现在我准备让钞票自由下落,你要最快反应来捏住钞票,但我没有松手之前你不能捏,如果学生能捏住钞票,这百元钞票就归学生。这时,全班都兴奋起来,都想看教师是不是说大话。教师开始放手,钞票自由下落,结果该学生怎么努力都不能捏住钞票,全班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就在这里设疑,这是为什么呢?引出自由落体下落时间的计算规律的探究。
又如,在学习“惯性”时,把一个啤酒瓶倒立放在另一个正立的啤酒瓶上,中间夹一张较厚的白纸条,抓住白纸一端,用一把尺快速抽打白纸中间,发现两个啤酒瓶都没有倒下或打碎;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做单摆碰鼻小实验(器材仅为一根绳,一个球);在学习“弹力”时,让学生用力将气球压爆,感受弹力的存在等等。
可见,高中物理教学利用简易器材,如一根绳、一张纸、一把尺、一个球、一个盒子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小实验器材积累成为实验微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5. “游戏类微资源”积木,激发探究与体验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趣味游戏,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通过参与性、知识性游戏,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游戏类资源的运用要服务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并在课堂内完成,因此这种小游戏要遵循知识性、简易性、安全性、教育性的原则。
例如,“倒杯运球”小游戏: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些乒乓球,不能用手拿,要求用一只较大直筒塑料杯倒扣将乒乓球移到另一个桌面上且不能落地,在规定时间内移球多者获胜。学生们经过探究,可以想到做法,即旋转杯子,让乒乓球在杯内作圆周运动并达到一定速度后,球就不会从杯子里掉下来,这时迅速把球搬到另一个桌 面上。
又如,“臂力拔河比赛”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两位同学各用一只手抓住较长铁棒一端(一端粗糙,另一端光滑),再各自靠臂力迎面拔河。让学生探究和体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再如,“叉腰互拉”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甲同学一手叉腰,乙同学竖直下拉甲同学的肘部,然后交换角色,感受上臂被拉,下臂被压的两个分力作用效果。游戏后,学生对“力的分解”中有关轻支架下挂物体的重力分解的两个分力方向的有了真实的体验,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3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情境中来,创设物理情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创设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设实验型问题情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通常承载着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锻炼能力的功能。实验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例如,在讲授《气体的压强》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矿泉水瓶子,并在瓶子底部扎一个洞,装满水。上课时打开瓶盖,学生可以看到水从瓶底流出。然后又拧紧瓶盖,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水又不流了,学生一下就被吸引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来了。还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时,可以找一个化学实验用的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漏斗口向下,请一个学生把乒乓球用手托着放在倒立放置的漏斗口处,然后问学生如果从下向上对漏斗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多数学生因固有的生活经验都会说会掉下来,当他们看到乒乓球悬浮在漏斗口上方时都惊叹不已,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利用好实验手段,创设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课导人过程中,新颖而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自觉地融入到新课学习的情境中来,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是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青少年都喜欢听故事,而物理中有些物理规律的发现,都和一段曲折而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一些精彩有趣的小故事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授《重力》时,教师先讲关于牛顿的故事:牛顿坐在树下苹果落到他的头上而砸到他,于是他就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要往地上掉,而不飞上天空。通过这一故事引入到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当中来。在讲授《浮力》时,先讲关于死海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统帅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统帅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传说故事引入《浮力》的教学使学生充满好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这种故事的讲授可以使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创设复习型问题情境。巴甫洛夫曾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同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复习前面已学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设复习型问题情境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牢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授《汽化和液化》中引入液化的两种方法时,就可以简单地对前面熔化和凝固以及汽化的生活实例以及相关概念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强化学生对前一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是创设生活型问题情境。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价值,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师在讲授“气化和液化”的概念时,就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天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汽水表面会“出汗”?冬天在室外呼吸时为什么会从嘴巴和鼻子里呼出“白气”?这里的“汗”和“白气”是气体吗?在学习《压强》时,可以问学生每天背的书包为什么要用扁而宽的带子,而不用细绳?履带式坦克为什么不像汽车一样用四个轮子?上述所列生活经验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遇到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同物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生活经验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获取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现象。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许多物理概念。例如在讲授日月食的成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给学生直观地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样能清楚地展示给学生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关系和光影情景。“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用具体的实验演示,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总之,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能有效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情境之下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挖掘潜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艳青.创设物理情境激活课堂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0).
[2]兰波.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29).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阅读材料 教学重要性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3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与技术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现在的高中,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重压,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如数学课本中出现的“阅读材料”,在他们看来也只是课外阅读之物,与高考联系不大,可讲可不讲,对学生来说学不学无关紧要。孰不知,高中数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揭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对学生情感教育很好的素材。
一、阅读材料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作用
(一)阅读材料关注素质培养,成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
阅读材料作为高中数学人教A版的特别教学栏目,主要是实现数学教材内容的拓展,在阅读探究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学习延伸。现有的数学教材往往更侧重基础数学知识的讲授,而阅读材料是对数学教学的有效补充。例如,高中数学中常见的三角函数,在阅读材料部分结合圆形来讲解阐述函数的应用范围,说明函数的基本性质,在阅读材料的引导下学生建构函数知识框架,更深入地学习函数知识,自主开展函数学习。作为对基础教学部分的补充,阅读材料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文献:
(二)阅读材料设置更为灵活,提升数学教学弹性空间
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使高中教育的面向对象越来越广泛,而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不同,数学学习需求也略有差异,基础教材内容弹性不足,而阅读教学的增设就是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弹性调整。高中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原有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及数学习题,其根据学生个性与学习实际引导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得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促进优秀数学人才的培养。相较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其更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提升。
(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阅读材料设置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兴趣为导向带动学生数学探究、数学创新。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使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信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而阅读教材部分富有情节性与意境性,例如《丢番图的墓志铭》,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数学思考,学生对丢番图去世年龄充满兴趣,在自觉研究与探讨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情景故事的结合,而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不具备的教学优势。
(四)阅读材料弱化功利色彩,奠定数学后期应用基础
高中数学涵盖多个方面,其教学着眼点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计算方式,熟练记忆各种数学定理与共识外,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学以致用,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数学应用的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而阅读材料为学生数学学习树立新思路,将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联系起来,学生树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科与社会发展意识,把握数学规律正确探索世界。
二、高中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知识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延展性
在教材中,知识化的“阅读材料”仍然是重头戏:《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第一章)、《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第六章)、《向量与直线》(第七章)等等,都是一些知识化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对教材章节知识的强化、拓展和延伸,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其知识层面上下工夫,同时要重视它的延展性。例如《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第一章)与《从集合角度看排列与组合》(第十章)两篇“阅读材料”,遥相呼应,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集合表示的直观性,不仅阐述了用集合方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问题的优势,而且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很有帮助的。另外,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掌握、无穷等比递缩数列求和的应用、欧拉公式与正多面体的种类的感悟等,都来自于对“阅读材料”知识的延展,因此,对于这一类材料的教学,要充分重视其延展性。
(二)生活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应用性
储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支援国家建设、安排好个人与家庭生活具有积极意义。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第三章)作为数列的应用,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储蓄利息的计算;《潮汐与港口水深》(第四章)则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优美诗句的衬托之下,对港口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的潮汐与港口水深的密切关系,通过正弦型函数来进行近似的描述,体现了正弦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重视这些材料的应用性,应该是教学中永远的思考。
(三)实验化“阅读材料”,要重视其探索性
篇5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物理;探究教学
学校实施创造型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在创造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谈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1. 让学生乐于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创设探索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其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砝码时,细线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2. 精心设计探究的过程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3.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到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4. 在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1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教学创新方法
1.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时期,接受能力强,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因此,物理教师应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加强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老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讲故事,图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传统枯燥乏味死板的物理课程变得灵活,有趣,生动。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以及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对知识充满欲望。比如,讲重力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左右手分别抓着一颗石头和一根铅笔,然后提出问题,“这两个物体谁先落地?”然后将两物体在同一高度松手落下。事实是这两个重量悬殊,形状完全不同的物体却同时落地。用这个小故事向同学们引入重力的知识,成功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学习上,还引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1.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更要创建一个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一个压抑,死板,严肃的教室中,学生的心情受到压迫,思绪不敏锐,难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提不出新颖的科学问题,创新能力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1.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创新能力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多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及效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自主空间,学生难以由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相应的创新思维不断地熏陶学生。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总结、类比等,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做出猜想,逐步运用假设的方法处理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再现法引导学生,即让学生沿袭前人的方法推理,经历失败和成功,体会创造的趣味性和收获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建立物理模型,并根据现象和事实进行归纳、假设、推理。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扎实基本功,更有助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事例比比皆是:伽利略敢于质疑,不盲从;牛顿善于动脑;布鲁诺为真理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事例,可以深入的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热情。
1.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充分结合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真正结合起来,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点,不会提出科学性问题,更不会拥有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都是老师做得多,学生是观众,或者是老师示范性地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做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步骤来做。盲目的遵循教师的实验步骤,以求和教师的实验结果达成一致,导致学生根本不明白实验的目的,更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抛开教师的包办,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描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然后有学生自由分组结合,自己选实验设备,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做出结论等等。该方法不仅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真正主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去分析实验现象,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再局限于机械的模仿和追求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
篇7
【关键词】 有趣;好奇;学习兴趣;物理实验;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尤其在女同学的心目中都对其有一定的畏惧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克服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关键。因此,上好第一堂物理课―――《科学之旅》尤为重要,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第一堂物理课。下面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用三个“W”和大家探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什么,以供大家探讨。
一、了解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What)
《科学之旅》这堂课,由于没有具体的知识点,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内容,因此对这节课轻描淡写,很快就上完这节书的内容,甚至有些老师干脆不上了,让学生自学而过。我却觉得这堂课如果好好利用,不仅可以介绍物理学科是门什么样的学科,而且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这堂课不是为了要教会学生学会哪些物理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包括什么内容,要让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空前高涨,要让学生对物理更加期待。为了能让这些即将进入物理世界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可以顺着教材中的一些图片,列举学生身边的和物理有关的一些事例,比如,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是怎么听到的,课室里面的电灯、电风扇是怎么工作的,擦黑板的时为什么有阻力,黑板上的字我们是怎么看到的,我们做卫生时怎么拿扫把扫地比较省力,通过这些身边的物理告诉学生我们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告诉他们物理学科是一门有用、有趣的学科,它包含了声、光、热、电、力等形形的物理现象。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通过做实验探究来经历和体验物理知识的学习。在这节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又容易操作的实验:比如演示“观察玻璃钟罩内长短蜡烛哪个先熄灭”、“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透过装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隔着玻璃、课本、搪瓷盘、塑料片等用磁铁吸引大头针等,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东西也存在许多不为他们所知的奥妙,物理学其实就是研究身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弄清其中道理的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Why)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让学生了解学好物理有什么用,这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源动力。然而,许多物理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一点,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也是这样,需要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首先,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上课时师生间的交流运用了声学的知识,厨房里面煮饭炒菜运用了热学的知识,对镜梳妆和照相都运用了光学的知识,自行车上用到了许多力学的知识,家中的各种电器都用到了电学的知识,打电话则是电磁原理的应用。把这些介绍给学生能够滋生他们迫切的想学习这些物理知识的欲望。
其次,学习物理可以培养科学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成就一份事业即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又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介绍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介绍伽利略两个铁球的故事,激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机遇总是赋予有准备的头脑;介绍课本上富兰克林“费城风筝实验”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为了追求真理无所畏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物理知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备基础。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现代科技成就中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学好物理。如:结合历史知识介绍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迎来了机械化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法拉第发现磁能生电迎来了电气化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这些变革都是利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取得的杰出成就,同时又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生活中的照明、交通、通讯、航天、国防等领域都充斥着物理学的成果。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会增强学好物理知识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How)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科教师的基本职责。我们不能泛泛的告诉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物理,学生听不懂这些空洞的教条;我们更不能挟着教师的威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做到哪几点,那样会让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结合实际问题来渗透学习物理的方法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首先,学好物理要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勇于提问、勤于思考、联系实际。教师在演示课本上的小实验时,要边演示,边与学生互动,从而渗透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如:做蜡烛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哪根蜡烛先熄灭,然后告诉学生猜想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我们应该动手做一做,观察究竟是哪根蜡烛先熄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刚才看到的现象是不是偶然的,换用一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上面,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同,告诉学生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篇8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创设探索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其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砝码时,细线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二、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三、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到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四、重视主体,发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开拓创新,深化探究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物理问题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方法、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最终得出了加速度和力、质量三者之问的关系,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实验,并从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中学到了规律性的知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自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借助多媒体,内化探究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它提供的许多可能往往是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电和磁的多种应用,作为本节课的尾声。学生通过色彩丰富的动态画面,看到了电和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感受到了物理知识广泛的应用前景,体验到了物理学科对时展的深远意义,从而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教育效果远远胜过了空洞的说教。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曹磊,谭树杰.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美学培养;策略
0 引言
在我们以往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以及考试体制的束缚,过分强调既有理论的学习和科学概念的灌输,对学生缺乏素质教育的,这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对于真正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科学探究,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少之甚少,更不用说去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当中的美。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美学培养,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的同时,而且还强调对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深有体会,自身用美去感化感染学生,用艺术来熏陶学生,这样就大大帮助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此同时,使很多同学不再惧怕学习物理课,而是渐渐地接受甚至爱上了这门科学。
1 物理学中蕴含的美学
1.1物理学的精神美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苦过程中,一方面热烈追求物理中所蕴含的真理,另一方面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又被强烈的表现出来。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表现出他执着追求美的精神,他深信和谐和简单的是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的体现;托勒密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来解释天文观测的现象,使得天文理论变得相当复杂。因此,哥白尼克服极端困难的条件,潜心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深体会到日心说的美感,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还有牛顿、哈雷、伽利略、吴健雄、施士元和钱学森等等,每一位科学家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为了科研工作,他们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和不惜牺牲生命为代价,这些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在为真理奋斗不息中体现出精神之美,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用来作为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典范,如此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1.2物理学的简洁美
在姹紫嫣红的物理世界中,尽管各种物理现象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可归结为若干基本的物理规律,这就使物理学在理论体系上呈现出高度的简洁美。作为反映物简洁性并不仅仅在于物理内容本身的简单,而且最主要的是物理数学表达形式和理论结构的简洁。比如说物理中的电学部分,U=I*R直接明了的体现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如此的简明,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妙无比的自然规律,这种表现出来的简洁美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定程度上燃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3物理学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协调,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对称,给人以一种匀称和均衡的美感。对称之所以让人产生美感,是因为对称中存在着某种“重复”、“均衡”、“有序”的东西。因为物理学中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如杠杆的平衡、平面镱成像、电荷的正负、引力和斥力等表现了物质的直观形象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周期、节奏、频率等体现出时间上的对称性。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美学培养策略
2.1 在教学中感知美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尝试着去体会科学本身及众多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的美。
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三棱镜的色散实验、蓬莱海面的日出奇观、钱江涌潮等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录像,以及“神舟九号”升空以及与天宫一号的准确对接的录像等等,让他们觉得物理很神奇,同时,就此去引导他们领悟其中的美。然后鼓励同学试着讲一些自己知道的科学家与艺术的小故事,教师适时地补充:譬如达芬奇,就是一位把科学美和艺术美结合得无比完美的学者,播放一些达芬奇作品的幻灯片,开展寻宝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科学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屡试不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2在教学中喜欢美
学生感知美之后,随之就会对美的事物产生的喜爱之情。无数的事实证明,新奇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以及闪光的灵感,都是和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爱好广泛的人息息相关。
例如我们在教授《电磁铁与自动控制》这部分知识时,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法。首先在课堂上解剖了一个实验用电磁铁,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利用一些同样的器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电磁铁,带到学校来利用之前购买的电学实验器材来探究电磁铁的性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开始对探索科学规律更加感兴趣了。只有爱好科学中的美,才会更加热爱科学,也就更加容易理解科学了。
2.3 在教学中以美为乐
以美为乐在美学培养中境界最高,它是建立在人的全部审美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达到乐美境界,就能够感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就能够调节以情感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因素,把对美的追求和体验与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和创造统一起来,使人们进入那种不能自我摆脱和自强不息的完美境界。如果想要把学生带入以美为乐的境界,就得引导学生走一条自觉而且自愿,坚持不懈的实践之路
3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感受物理学所呈现的美,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培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物理,进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好物理,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鸿.意义世界观下的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1-12.
[2] 李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J].山东教育,2004(9):40-42.
篇10
【关键词】教学艺术;信息技术;科学美;语言;能力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形式,而课堂提问是双边活动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先进问题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成为备课的一个核心部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学过程可以设置成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课堂提问要有适时原则,即抓住时机,注重在某节课的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才是恰到好处,这也是提问的艺术性所在。再次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梯度。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近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设问。最后提问的内容要有趣味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还要多角度、全方位、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艺术的体现也表现为教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既要扮演教的角色,也要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又是教师基本功的一种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教师就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帮其分析,直至最后指出其观点的正确与否,同时也要对学生思考方向的意义给予肯定。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同时又得解惑,因此每个老师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而很多的知识教师也应该借助各种渠道获取,其中可借助现在的互联网,也可以通过其进行很多信息的收集,同时又可通过幻灯片或电脑动画制作将一些通常条件下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一些相互作用的过程很好地展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一些疑惑点,这些疑惑点会影响到他们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因此要多多考虑学生学习的障碍,为学生解惑。这样做又能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它包括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思维,想像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拿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关注教学用语呢?1、用语要确切、表达要准确无误。如说书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说法就是错误的,既不科学也不准确,而且会误导学生。2、用词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物理课程中有些概念很抽象,这时需要教师运用简化的、形象的、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话语来描述,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3、物理学科有着较强地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应明白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中逻辑要严密,条理性要强,且层次要分明。教师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课上思路要清楚、主次分明,学生也才能抓要领、明主次。4、课上节奏要恰当,语言要幽默。教师课上的语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过快或过慢会使学生感觉疲劳,诙谐幽默的用语会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也会因为兴趣而更热衷于学习。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因此要不断提高语言素质。
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揭示科学美。对物理科学美的认识是对物理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理学科的美。物理学中有很多美的例子,如感受力的平衡美、光的色散,力学中的质点、弹簧振子则是一种理想的美。这些例子都充分地展示出物理学科美的意境。追求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美,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在探索一样去学习,去发现许许多多奇妙的事物,逐渐产生美的意识,同时也能认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公式和符号中感受到自然界规律的美。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阅读材料。阅读本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而且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与我们的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充分利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学习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了解其探究实验的过程,能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利用阅读材料还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学生感到抽象的概念、规律变成活生生的物理图景。如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中的运用,超导在磁悬浮列车中的运用。总之,阅读材料的安排有其用心之处,可以深化它,可以穿插到教材内容中去,使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完整。
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教师讲的和生活无关,尽是些滑轮、木块、斜面等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物理本身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因此应让学生跟实际物理世界挂钩而不是只有课本习题。如讲解做功和能这一节时可以先讲瓦特是发现水蒸汽不断冲击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小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材料更好地将物理课程与实际问题联系。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使学生不需要教师,所以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是教不完的,能力提高了就有本事自己去获取知识,所以课堂上还应关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一。如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中的主角,仍处在一个认识的阶段,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简后繁,从易至难,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地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目的。因此应让学生知道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学会自己找到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即学会捕捉信息,分析、理解、贮藏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同时这一过程又是一种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要得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上是可以灵活的,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自己的讲法,将课堂上讲课上升为一种艺术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