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伽利略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伽利略故事

篇1

伽利略出生于1564年2月15日,是意大利比萨人。他是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24岁便做了数学教授。他生平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撰写了《流体力学》、《对话》等。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件伽利略的感人故事

一天,伽利略对他的学生们说:“下个礼拜,我要做一个实验。”同学们不解地问:“做什么试验?”“我要请学校的全体师生,还有比萨的全体公民来观看这次实验,让大家一起来为我做见证。大家会看到,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会同时从高处落地。”这一天终于到了,伽利略满怀兴奋地登上比萨斜塔。试验开始了,他大声说:“请大家看清楚我手里的这两个铁球,一个一磅重,一个十磅重。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亲自上来掂一下,看看是不是属实,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伽利略伸开了手擘,两个铁球,从高空坠落而下,瞬间之后,同时落地。计时的学生大声惊呼:“时间相同,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伽利略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

关于伽利略的故事还很多,有时间我还会讲给大家听的。他做出的贡献,让后人们无限地景仰,他的伟大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他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让我们为曾拥有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而骄傲吧,让我们踏着伽利略的足迹,继续探索科学的的奥秘吧!

陕西延安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四年级:薛书雅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识字学词;品读体味;试验感悟;角色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

教学目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

教学难点:1.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2.从试验中得到启发并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词,引入课文

师:听写上一节课中易写错的生词。(违背、辩论、胆大妄为、宣布、固执) 每组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其余在座位上写。

评价: 师生看大屏幕评价黑板上学生以及其他人的生字。

课件出示句子:

(1)有的说:“这个年轻人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2)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你能汇报对“胆大妄为、固执”一词的理解吗?

生:胆大妄为――胡作非为,固执――顽固

师:这两个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有感情朗读并造句吗?

生:朗读并造句

师:如果用褒义词来评价伽利略应该是哪两个?

生:胆大妄为――小心谨慎 固执――执著

师: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小心谨慎而又执著地进行科学论证“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呢?

设计意图: 扎实地识字学词,使学生会读、会写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在第二课时的伊始听写生词,从褒贬上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为体悟伽利略的执著和不迷信权威做铺垫。

二、学习“信奉”,品读体会人物的“勇敢”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的句子。

生:信奉――信仰、敬奉。

师:人们信奉到什么程度?从第2、5自然段找句子汇报。

生:感情朗读后汇报(亚里士多德的话=真理=不容置疑)

师:为什么信奉到这种程度呢?出示课件――介绍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烧死的故事。

师:伽利略在辱骂和猜疑中试验是什么精神?

生:勇敢的精神,执著的精神

过渡:他的执著还体现在试验上,下面请一名同学配合老师做演示试验。

三、理解“固执”,试验感悟伽利略的“执著”

(一)演示试验

生:读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第3自然段)

师:我也对这句话怀疑,你们呢?做一个试验看看。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铁球同时或不同时地从不同的高度或同一高度下落。

(二)感悟“执著”

师:听到铁盆的声音,看到老师的操作,你认为这试验是怎样的?

生:这是反复的试验,是不断探索着试验。

师:你还认为伽利略固执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伽利略对试验的不放弃,坚持。(执著)

师:带着敬佩之情读课文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反复”是伽利略试验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悟伽利略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体会其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情景角色朗读,感悟“真理”之追求

(1)创设情景:课件――比萨城的斜塔。

(2) 角色扮演,口语交际。

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生:扮演伽利略

师:A.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说:……

B.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C.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说:……

D.劝阻过伽利略试验的人说:……

生:或提问题,或劝阻,或支持

启迪明理:师引读

师: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

生: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

生:原来科学家的话也不都是对的。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事物要怎样?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事物要事实求是。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课文补白,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进行说写练习,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刻体会伽利略对真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五、以读代讲,体会写法中小结课文

师:默读课文,勾画文章对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怎样写人物的?

生:汇报并朗读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写作方法,我采用了默读和感情朗读的方式,这样即训练了朗读,理解了写法,同时更能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

六、家庭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名人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篇3

——备课札记

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感喟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之曲折、艰辛、漫长;惊叹那些在黑夜中摸索的物理学巨匠们的顽强、睿智、杰出.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阿基m德到物理学新时代的伽利略、牛顿到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玻尔……,一代代的物理学家所代表的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使我们关于物理实在的图景的描绘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使物理学大厦逐步地趋向完美.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史,重温物理学家曾经经历的种种挫折与成功,犹如实施一种智力移植;通过挖掘革命性、科学性理论的创造性思路或者伟大科学家从事科学创造的思路,使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更科学、合理,更富于创见,更机智敏捷.如借鉴历史的明镜.依据古人曾经产生过的错误,预料今天初学者脑子里会出现的影像,未雨绸缪、少走弯路.让我们以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为例去寻求启迪吧.

我们从教科书上曾经结识过这两位伟大学者.在落体运动法则问题上.在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这两位时隔两千年的学者的观点的确是相去甚远.在十六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致使人们的思维、观察和知识都紧紧束缚在亚氏所写下的那些东西上.它使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轻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向上的;重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向下的,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天体物质的自然运动则是围绕宇宙中心旋转的.这些自然运动无须外力作用.非自然运动的那些物体都是由于有外力迫使.力是维持物体非自然运动的原因;马车沿着马路行驶当然得由马来拉动;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原本运动着的物体自然便停下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最简单的经验事实那么吻合、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那么相符,所以曾一代一代地被奉若神明,视作人类知识的颠峰而保持了千百年,大自然的真谛隐匿在黑夜中,谬误使人们困惑、迷茫.人类在混沌中摸索…….伽利略伟大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运动问题的概念,使物理学进入了新时期.伽利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几十年时间里研究落体运动,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了与亚里士多德截然不同的结论,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直至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才是物体的自然运动状态,力则是导致物体改变自然运动状态的原因;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伽利略是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物理教科书上,亚里士多德给同学们的形象不妙、他老是出锗,老是作出一些轻率的结论.同学们觉得亚氏实在太不高明而伽利略则比他伟大于百倍.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他有着成就事业的理性方法,又有几乎无所不及的思想成果,他在哲学、逻辑学方面的成就至今还被应用着,不过他在物理学中却的确是错误百出并且谬种流传,整整贻误物理学二十个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悲哀不在于头脑也不全在于时代,而在于研究方法不当.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呢?或许可以用“观察加直觉”来概括,亚里士多德观察了众多的自然现象:火焰向上窜,石头往下落、马车要马拉着跑、尖利的声音传得远……,于是便依赖于直觉推理得出一系列直觉结论.固然,观察与直觉对物理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详实的观察与良好的直觉往往导致伟大的发现,观察使人脑累积事物的形象,形成一种潜知,直觉的想象、鉴别与启发便是这种潜知的信息外传.阿基m德巧解王冠之谜发现浮力规律、牛顿由落地苹果而及月亮乃至天地万物间的引力,就是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曾从观察月食现象而正确判断地球是圆球形的.然而,物理学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它们有时会将人们引入歧途,将“观察加直觉”作为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正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失败之所在.

篇4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伽利略是谁吗?他是一位着名的科学家,他提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新定论,从而改变了人们陈旧的思想。所以,他是我最敬佩的科学家。下面,我们来听一个他的故事吧。

在以前,人们都听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论。但伽利略并不认为“两个不一样重的铁球,重的先落地。”这条定论是对的。于是,他反复试验证明了他是正确的。之后,又到埃菲尔铁塔上做公开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他让我敬佩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因为他对科学、对工作都十分严谨认真。因为他在想到这个定论有可能不正确时,并没有盲目下结论,而是反复进行试验,才下了结论。而我们时常都不这样认真,只是匆忙下结论,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失误。

第二是因为他有坚持真理的精神。因为他在进行公开实验前,遭到他人唾弃,但他始终坚信真理,而使他成功。但在我们之中,有人经常做“墙头草”,始终依靠强势力,从而让真理渐渐消失。

第三是因为他有创新精神。因为他在亚里士多德的定论下,有自己的思想从而改变了世人的观点。创新这种精神,往往很重要。因为如果人们总沉浸在陈旧的思想中,就会形成错误的观念。而往往有一些人,提出新的观点,改变了人们的错误,使人们慢慢地进步。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伽利略的认真、坚持真理和创新精神!

篇5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 看拼音,写汉字。(3分)

D tún yòu jiē tà gān zàng

( )部 ( )龟 ( )开 糟( ) ( )

二、 形近字组词。(5分)

幸( ) 健( ) 惑( ) 捎( ) 赛( )

辛( ) 键( ) 感( ) 梢( ) 塞( )

三、 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4分)

兵( )神速 半( )而废 知难而( )

不速之( ) ( )精会神 ( )态万千

连绵不( ) 疲惫不( ) ( )吞虎咽

四、 选词填空。(8分)

1、危险 危急 安静 寂静

(1)、就在这( )的时刻,爸爸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2)、经过医生们的奋力抢救,孩子终于脱离了( )。

(3)、上课铃一响,教室里顿时( )了下来。

(4)、森林的夜晚一片( )。

2 、即使......也......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因为......所以......

(1)、( )黄河中的泥沙越来越多,( )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

(2)、( )我们没有见过大海,( )不知道大海有多辽阔。

(3)、( )我们的劳动任务很重,( )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

(4)、今天的天气( )再寒冷,妈妈( )要去上班。

五、按要求写句子。(3分)

1、树上有一只小鸟在唱歌。(扩句)

2、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改为“被”字句)

3、糖葫芦被父亲做好了。(改为“把”字句)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1、精诚所加, 。

2、 ,长河落日圆。

3、朝霞 ,晚霞 。

4、 桂花落,夜静 。

你一定也积累了不少名言、对联、谚语、警句吧,请把你最欢的两句写在下面横线上(课内外都可以,但不可重复试卷中出现过的)。

七、默写本学期课内你喜欢的古诗,别忘了写上作者的姓名。(5分)

八、本学期你们开展了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通过这次活动,你了解了

观察了 (3分)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读文段回答问题。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查卷2011-08-04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_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_事实是无情的_会让他丢尽了脸_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在“ “处填上标点符号。(2分)

2、当伽利略准备公开试验的消息传出后,人们有哪些反应?(2分)

3、”固执“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2分)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2分)

5、当伽利略做完试验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会怎样做呢?你能写一写吗?(3分)

6、根据片断内容,请你提一个问题并回答。(2分)

问题:

回答:

7、你认为伽利略的哪些行为值得你学习?(2分)

(二)、阅读短文《借腿》后,回答问题。(15分)

借 腿

大灰狼捕了一天猎,累得够呛。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

碰到了狐狸艾克。

“该死的,”大灰狼蛮横地说,“我走不动了,你背我回家!”

“哎呀,狼大哥,我也累了一天......”

“少废话!你背不背?”

“好,好,我背是背不起,借两条腿给你使吧。”

大灰狼想,多两条腿总好些,“行!”

于是艾克前腿搭在大灰狼背上,后腿假模假式地帮他赶路。

走着走着,大灰狼感到比往常还要吃力。

“喂,我说伙计,你没使劲吧?”

“哪有的事?我吃奶的劲都使上了!”

大灰狼好不容易挨到家,一进窝就累得趴下了。艾克假惺惺地也趴下来:“哎哟,可把腿都累断了,这下该你送我回家了。”

1、“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半路上碰到了狐狸艾克。”本句中“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与“疲惫”一词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是“ “。

2、根据意思写词语。(3分)

(1)、装模作样。( )

(2)、(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

(3)、虚情假意的样子。( )

3、狐狸借给了大灰狼两条腿,为什么大灰狼走得比往常更加吃力了呢?(2分)

4、读了短文,你觉得大灰狼和狐狸各有什么特点?

5、把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在横线上,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

6、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7、如果有人向你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你会怎样去做呢?(2分)

篇6

栀子花盛开的狂热夏季,每一点一滴,或是被誉为永恒的瞬间,都在教我们明白些道理,关于人生,关于未来。

这个夏天告诉我,其实生活没那么复杂,种豆子和相思或许都得瓜。

少年已成熟,不管经历什么,他们都最幸福,愿你能听我倾诉,带酒相拥。

若是此刻给我一种选择,等一个人十年,为着一个不确定的十年,你是否愿意。我想,我可能没有这种耐力。若是十年光阴可换来一个真心所爱之人,我会。然而如果是不确定因素,我想,还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没有必要为一个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过你的人而终日惶惶。而她等来了她的伽利略,可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所谓的伽利略让我们去等,算了吧,还是要为自己活。

其实不想写些什么了,只是随意抒发一下,没有结构,没有条理的随便写,这种感觉,似乎也不错。

很想去看一部电影,再次感悟感悟人生,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恐怕又要泡了汤,只希望未来的生活可以不这样拘束,但是,对未来憧憬太多,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

最近感冒和闹肚子,不知道是不是和姐姐串通好了,真是颇为有趣。

愿后来的我一席长裙落地,为你束起长发挽起发髻,一点一滴,去经历与感悟。

愿后来的我可以不像今日这般自卑,可以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和温暖和感动,敢于大声说出来。哪怕是有勇气去打个招呼也好。

愿吕老师一直在,很温暖,很搞笑,没有帅的潜质的告诉我,你很好,只差上一个好学校了。

篇7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揭示了物理学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性,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史实,不仅使学生从历史的素材中,透视物理知识发现和发展的来龙去脉,认识物理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特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贯穿物理学史的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一、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史知识的必要性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当今物理学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了解。在教学中, 物理学史的渗入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体会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从而对物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种文化。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它研究的运动普遍存在于其它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之中, 因而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 对整个科学系统产生着深刻地影响。

介绍必要的物理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问题的背景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认识到物理绝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物理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许多领域内的学生都发现自己正在学习物理学,这是因为它在所有的现象中起着基本的作用。比如:物理学与数学关系密切,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帕斯卡,高斯等对这两门学科都作出重要的贡献。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创立了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微积分,顺利地处理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物理学与化学本来就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有人说,化学是分子、原子水平上的物理学;生物学是大分子集团的物理学,物理在生命科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需要讲授的物理学史内容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新教材的编排为落实这一理念也做出了相当努力,在物理学家生平、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实验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介绍,相应的图片资料,文字信息和阅读链接都做得很到位。当然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具体落实,以及教材的实际操作,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展开学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可或缺。

从物理教学的角度上看,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方法不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和装饰品,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常说,在物理教学中讲物理理论,给学生以知识;讲物理学史,给学生以精神和智慧,二者不可偏废。

二、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物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物理学感兴趣。物理学史中有许多有趣、有用的史料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由兴趣转化为志趣,从而形成学生的物理学科情感。

例如在讲解“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打点计时器的作用,不能理解交流电源的频率50赫兹与打点计时器计时周期间的联系,教师如果能结合人类计时技术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打点计时器是一种精密计时仪器,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实验的原理及其意义。

我在授课时,先给学生介绍了人类使用技术工具的历史和当前计时工具的发展状况,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前所不知的,因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例如: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

学生听了我的介绍后,对人类计时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各类计时工具及其精确度,提高了学习打点计时器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讲授“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时,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全面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以及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不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理论有严重的局限性,他认为数学对描述地面现象没有什么价值,另外,他强调直接的,定性的观察是形成理论的根据。简单的定性观察使亚里士多德在生物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事实表明,只是认识到数学推导和精细测量的价值之后,物理学才真正得到发展。伽利略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他创立了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此外,伽利略还创立了理想实验法,他设计的实验虽是想象中的,但却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容易于认识其规律。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我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是如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很感兴趣,分别行动,查阅了资料,并创造性地排演了一部科学小品,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学到了物理学史知识,领会了物理学发展的艰难和伽利略的过人之处,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能告诉我们物理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 它的渗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 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 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在教学“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以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斯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 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物理学史知识的渗入可以引导学生不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 对任何知识细节自觉地追根朔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应用了那些科学方法,从而可以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它与科学知识、方法、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居里夫妇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从几吨矿渣中找到了几克镭;在α散射实验中,卢瑟福和他的学生共记下了十万次以上的闪光,终于发现了个别被金原子核弹回的α粒子,并以严密的论证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等。这些优秀事例,都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之美。

现在许多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不懂得美好生活和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物理学史中可以找到很多正面素材加以教育。如焦耳为了探索“热”与“功”之间的数量关系,在1840年到1879年间,做了几百次实验,才测出了精确的热功当量值。法拉第为了找到“磁生电”的方法,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教师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经过精心观察、实验和复杂、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的,一项科学成就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篇8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护目标达成的土壤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反应敏捷的“物理专家”,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师生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学习氛围不佳,这样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当前形势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呢?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我们教师来主动构建.

1.1构建一种水平而非垂直的师生关系

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远离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水平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足够的平等与尊重,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1.2构建双主体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是不是课堂就完全释放给学生探究呢?笔者认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可或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一起探究,给予其及时的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至于生成习得性无助现象.

1.3打造共生、共乐的学习氛围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过程是饱含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获得了成长,对于教师而言也将获得正生长,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实验,学生是快乐的,是乐于去发现和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而我们教师在提供实验的过程中自身必然需要对传统实验进行思考,因此自身也是获得了有效发展的.

2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为了有效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们可以以“知识”作为载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过程与方法.

2.1引导学生寻找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物理知识都并非浅层化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不停留在概念的表层,而是深入到现象与事实的本质深处,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大量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规律,自主找到获知的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形成意识:“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抽象、验证”得到的.

2.2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物理实验思想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误差”、感受“创新”、感受物理的严谨与实在.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从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后来方法的灵光一现,学生在成功估测分子大小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转换法”.完成对这个实验的准确把握,体验和感受到了如下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1)在用油膜法时,为什么可以看成单分子油膜?(2)一个油酸分子的大小是不容易测的,我是如何“转换”的?(3)油膜的面积与分子的直径、油酸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3以物理学史为载体,渗透过程与方法

虽说我们当前的获知的过程提倡探究式学习,但是每个知识都是前人探究的成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前人探究的“过程”和“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呢?借助于物理学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感受物理规律得到的来之不易.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我们完全可以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方法的聪明和科学,自然地想去了解伽利略这个人,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去“接近”伽利略,这一过程很显然学生会被伽利略所感染,并萌生出要好好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信念.

3以问题解决为抓手,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篇9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分别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 “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方面展开。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篇10

一上课,老师就向我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交流互动,表达感动;二:不动笔墨不读书;三:进取、成长、阳光。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同一舞台,同一游戏。”老师还希望大家要明白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不一会,老师在大屏幕上又打出了这样几行字:“对待一棵古松的态度;1、实用的态度——意2、科学的态度——知3、艺术的态度——情。对待科学,要做到“理解、欣赏、践行”。科学是可以欣赏的。这是让我们认真对待科学。不久,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画——《雅典学院》里面有不少大科学家,柏拉图、拉斐尔、亚里士多德等。画这幅画的人是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可是,这样的一位大人物却只活了37岁。他被葬于万神殿,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圆顶。

下一个名人是伽利略,1609年他用自己做的望远镜观天,而且他还是一位业余画家。他死后被葬于先贤寺,先贤寺于15世纪末建成,高98米。

还有牛顿,他于1727年逝世,他说过:“勤奋,勤奋,再勤奋。”他死后葬于西敏寺。我们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用全面的态度看科学,用全面的态度看人生。”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主题,看待科学,就必须怀着一颗高尚的心,用全面的态度来对待它,科学带给了人类很多,大家追求科学必须有特殊的勇气,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激情才能探索科学,有能力才能了解科学,有才能才能发现科学,科学是一门艺术,在不懈的努力下探索真理,让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探索科学之前,你还要从科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书才是你的好老师,伽利略一生就酷爱读书,这才造就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科学无处不在,探索科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