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鸣惊人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鸣惊人的故事

篇1

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为欧洲所知,离不开意大利这个文明古国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马可.波罗,没有利玛窦,就没有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马可波罗行纪》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社会介绍了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全民想象。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意大利后的25年中该书出现了法语、拉丁语、德语、托斯卡纳方言、威尼斯方言版本的手抄本,在中世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本书被誊写了2个世纪,从1477年开始继续被印刷成多种语言文字。历史学家评价道:仅一个人就向欧洲提供了如此大量的新的地理信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马可.波罗的书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于旅行、对于新鲜事物和遥远的国度,特别是中国的兴趣,直接推动了巧世纪下半叶的地理大发现,大大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世的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从《马可.波罗行纪》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希望他的旅行是带有传教色彩的。在书中第六章大汗询及基督教徒及罗马教皇中写道:己而大汗详询关于教皇、教会及罗马诸事,并及拉丁人之一切风俗。第七章大汗命波罗弟兄二人使教皇所中写道:己而大汗命人用靴靶语作书,交此弟兄二人及此男爵,命他们贵呈教皇遣送熟知我辈基督教律,通晓七种艺术者百人来。此等人须知辩论,并用推论,对于偶像教徒及其他共语之人,明白证明基督教为最优之教,他教皆为伪教。如能证明此事,他(指大汗)同其所属臣民,将为基督教徒,并为教会之臣仆。因此,这本书也促使欧洲的传教士们想要去征服非凡又神秘的东方人,让他们成为新的信徒。

二、耶稣会的建立和来华意籍耶稣会士

耶稣会于1534年由依纳爵罗耀拉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需求在巴黎成立,1540年教皇保罗三世批准了其组织形式和会宪。耶稣会士誓愿绝对服从教皇,特别致力于教育使命。

耶稣会建立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耶稣会士,这些耶稣会士们的学术成就对他们在海外,包括中国的传教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期历史中,来自于意大利的传教士较之其他国籍的人做出的贡献更为突出。这既包括最早确立和推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传教路线的耶稣会士范礼安、罗明坚和利玛窦,也包括利玛窦之后的郭居静、艾儒略、卫匡国、高一志、毕方济、罗雅谷、利类思、潘国光、毕嘉、殷铎泽、龙华民和熊三拔等著名传教士。

这里要着重介绍和评述的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儒家文学经典有一定推介作用的罗明坚、利玛窦和殷铎泽三人。

(一)罗明坚与《四书》

罗明坚(Michele Ruggeri)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传教士,也是欧洲第一位汉学家。他1543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获得了民法和圣教法的博士学位。29岁时加入耶稣会,1578年和利玛窦等人一起离开欧洲前往中国,并于1579年到达澳门。罗明坚刻苦学习中国语文,他创建经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教授外国人汉语的学校。为了帮助自己及来华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罗明坚编写了《葡华字典》,第一栏是葡萄牙语词项,第二栏是拉丁拼音,第三栏是汉字,第四栏是意大利文词项。1588年,由于在工作中的失误和想要敦促教皇派使节来中国,罗明坚被派遣回到罗马。但因后来一系列变故导致计划无法成行,罗明坚便隐居萨莱诺,再没有回到中国。

在萨莱诺,罗明坚完成了将儒家经典《四书》翻译成拉丁文的工作,其中第一部分的《大学》译文刊载于1593年波色威诺的《精选文库》中,这是最早在欧洲出版的介绍中国儒家经典的译著。意大利汉学家、教授、出版总监弗朗西斯科.达莱利以保存在罗马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国立图书馆中的手稿文献为基础,对罗明坚的《四书》译作做了细致的研究。

(二)利玛窦及其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中部马尔凯大区马切拉塔城的一个贵族家庭。马切拉塔是教廷国的重要城市,宗教气氛浓厚,经济、社会发展也十分活跃。利玛窦9岁便进入当地由耶稣会士开办的学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6岁时他的父亲将他送到罗马大学法学院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耶稣会神父,并最终成为一名饭依天主教的耶稣会修士。

利玛窦在罗马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与教会上层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为后来的传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耶稣会视察员范礼安和耶稣会总会长阿桂委瓦都曾和利玛窦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

1578年3月,利玛窦和罗明坚等14人乘船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利玛窦在印度停留4年后于1582年8月抵达中国澳门。利玛窦起初作为罗明坚的助手,在罗明坚大体确定的传教策略基础上进一步调适和发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罗明坚离开中国后,利玛窦抛弃传教士原有的僧人打扮,改换中国儒生的服装,进一步适应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1600年5月利玛窦一行到达北京,在北京虽几经波折,但利玛窦的广泛交往使他跨越险阻,继续推动着传教事业的发展。他先后用中文撰写和出版了《天主实义》《二十五言》和《畸人十篇》。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

利玛窦很早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学,这也要得益于范礼安的指点,在中国当时特殊的环境中,必须要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经典作品。正如他在文章中写到的那样,他认为:只知道我们的(指西方的)文学而不知道彼国的文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此,他开始非常努力地学习《四书》,并翻译成拉丁文,使《四书》配有拉丁文的解述,以便刚来中国的同教会教士阅读,并且希望他的同事能更好地理解《四书》的内容。

利玛窦还十分了解《五经》,有些人认为他熟记《五经》甚至强过许多中国官员,《四书》《五经》都是选拔政府官员的科举考试的规定书目。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建立在两大理由上:1.不了解对话者受教育的典籍就无法恰当地与其交流;2.利玛窦找到了有利于传教游说的极为有利的工具,他在展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利用中国经典作品的权威性内容,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学的深厚了解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利玛窦写道:用我们坚持并严肃探讨过的方法,以他们谦恭有礼的举止,他们自会重视圣贤之名。我希望我们可以坚持用此方法直至最后,因为这里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所有人都是神学家,现在没有人不好好致力于中国之文学,因为只知道我们的文学而不了解中国的是没用的。尊敬的神父,您会看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认为这一方法比一万基督徒的功用还大,以此安排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饭依。

利玛窦认真研读《四书》《五经》,因此在1595年开始写作《交友论》时,他也借鉴了孔子关于友谊的一些根本思想。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俊,损矣。因此,好的朋友能帮助你成就仁德,友谊是仁的结果,而仁是人类的至善至美,在这方面利玛窦认为中国的理论与他熟知的基督教教义惊人地相似。利玛窦在《交友论》中写道:正友不常,顺友亦不常。逆友有理者顺之,无理者逆之,故直言独为友之责矣。平时交好,一旦临小利害,遂为仇敌,由其交之未出于正也。交既正,则利可分,害可共矣。诀馅友,非友,乃偷者,偷其名而僧之耳。永德,永友之美饵矣。凡物无不以时久为人所厌,惟德弥久,弥感人情也。

这种独特的方法在《天主实义》中也有运用。利玛窦为了阐释上帝的真正含义,借用了很多中国古代经典。他写道: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朱(朱熹注)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窃意仲尼明一之以不可为二,何独省文钾《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曰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颂》云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抵。《雅》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易》曰帝出乎震。夫帝也者,非天之谓。苍天者抱八方,何能出于一钾《礼》云五者备当,上帝其飨,又云天子亲耕,集盛柜兽,以事上帝。《汤誓》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酞惟后。《金滕》周公曰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上帝有庭,则不以苍天为上帝,可知。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尽管利玛窦出于传教策略的需要,对中国古经书有一些误读,他也无法完全理解中国哲学的复杂性和文字概念的多义性,但他的力辩却充分反映了他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广泛而细致的研读,并通过翻译《四书》将中国的文化思想介绍和传播给西方的耶稣会士。

(三)殷铎泽中国文学的翻译者和传播者

殷铎泽1625年出生于西西里普拉提亚,16岁起进入卡塔尼亚的耶稣会学校,后来成为一名耶稣会士。1659年他作为传教士到达中国,在江西建昌进行传教活动。

殷铎泽热爱中国哲学,对孔子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1662年他将自己读《四书》所做的笔记以拉丁文刻印出版,题目叫做《中国之智慧》,包括2页孔子传记、14页状学译文和《论语》的部分译文内容。1667年他在广州又出版了《中国的政治道德学》,对《中庸》进行了部分翻译,1669年在果阿(印度)再版时他又添加了对孔子生平的介绍。尽管这部作品的流传范围很有限,但因为1672年被法国作家、旅行家、东方学家戴夫诺收录在他的《各种猎奇之旅之报告》中,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目前该作品在世界上仅存8本,被保存在最重要的图书馆中。他所译的《中庸》又与耶稣会传教士柏应理、郭纳爵的译作一起合编为《中国哲学家孔子》,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

殷铎泽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和翻译者,他用拉丁文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经典作品。1696年10月,他在杭州去世。

殷铎泽将孔子及其作品介绍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莱布尼茨和坦普尔在读过《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后都对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赞誉,孔子在欧洲因此被称为道德与政治哲学上最伟大的学者与预言家。自由派人士欢呼这位被拉丁化了的孔子是人类最伟大的英雄人物之一,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三、法国汉学的后来居上及近代意大利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

从17世纪中叶起,欧洲汉学的牛耳从意大利人那里落入到法国人手中,有几方面原因:1. 1658年法国从罗马教廷取得在中国、越南建立主教区的权利,这为在这些教区征招法国传教士提供了方便。法国传教士开始与清朝廷有了深入的接触,在对中国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编写出版了一些大型出版物。2.法国学者将对汉学的研究科学化、专门化,特别是在法国本土,改变了之前意大利人零散、非学术化的风格。3.在和一系列中法条约签订以后,法国人对中国的研究更加直接。4.法国几大汉学家、翻译家,如儒莲等人的贡献突出。

到19世纪,除了古文经书和科学著作之外,法国学者更注重对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如元杂剧、诗歌、爱情小说等。因此,近代意大利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常常受到法国学者的启发,或从法语译本中转译过来。

皮埃特罗安东尼奥麦塔斯塔西奥(16981782)是意大利诗人、歌剧剧本作家、剧作家、音乐剧改革家,长期为奥地利宫廷创作和演出。他秉性平和,却崇尚英雄壮举。1752年,他将歌颂忠诚正义、舍己为人的中国元杂剧价幽氏孤儿改写成意大利文歌剧,题为《中国英雄》,于1752年春天在维也纳美泉宫皇家花园剧院上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麦塔斯塔西奥对《赵氏孤儿》的翻译和改编参照的就是收录在杜赫德1935年出版的《全志》( Description de la Chine)中由耶稣会神父马若瑟翻译的法语版。

阿尔丰索安德莱奥奇是最早对近代中国进行研究的意大利学者之一。他1821年出生于佛罗伦萨,早年学习法律,他向往民主,同情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作为律师他曾为多梅尼科圭拉齐进行辩护,因此屡遭迫害。在他流亡法国巴黎期间,他结识了法国汉学家儒莲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从此一生致力于汉学研究。他在佛罗伦萨的语史学界教授汉语,尤其致力于阅读和翻译中国作品。1883年,他以《佛牙舍利》为题目翻译出版了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一小部分,并于1885年再版。他对中国的法典有很深的研究,写有《论古中国人的刑法》。他的翻译在字面上忠于原文意思,有时会标注音标,但也不乏缺陷和瑕疵。

图罗马萨拉尼所编写的《E书:远东的回声》收录、翻译了中国古代多个朝代诗人的百余首诗作。全书共176页,1882年由出版社出版,分为25个主题:柳枝、渔父、湖畔,镜中女人、秋沙鸭、秋思、梳放者、七夕等。图罗马萨拉尼1826年出生于曼托瓦,是意大利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位犹太议员。他精通艺术,文学创作风格灵活优雅,著述颇丰。他让意大利人了解了德国浪漫派诗人海涅,推广了欧洲一些不为人知的作家的作品,特别是他对于意大利文学家卡洛谭卡的研究最为著名。

四、明清时期意大利人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译介的动机及特点

篇2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本来是一位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纵情享乐,不处理国家大事。因此,齐国政治腐朽,官吏们贪污腐化、,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齐国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虽然齐国的一些有志之士看出了问题所在,很为国家的命运担心,但是他们害怕说出实情后齐王会降罪于自己,因此没有人敢站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爱听别人讲些隐语,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如果大臣的劝谏巧妙得法,他还是乐于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诫齐威王。

有一天,齐威王和淳于髡闲聊,淳于髡抓住机会对齐威王说:“大王,微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

齐威王兴趣来了,说:“好,讲给寡人听听。”

淳于髡讲:“齐国有一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高飞,也不发声鸣叫,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是一个聪明人,他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于是他沉思了一会儿,暗自下决心要从此改过,并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有了这个决心,齐威王对淳于髡说:“嗯,这是一只奇异的大鸟,你不了解它。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高空;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声音洪亮使众人震惊,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酒色,停止了为享乐而兴建的工程。他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七十二县的官吏,一一加以考核,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和淘汰。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朝气。

另一方面,齐威王也着手整顿兵马,加强军力,并亲自率领军队作战,奠定了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以前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处理国政是他的职责,可是他起初却没有恪尽职守。幸亏有淳于髡的点拨,齐威王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有了后面一鸣惊人的励精图治。

【原文】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韩非子》)

淳于髡名字的由来

篇3

侯孝贤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个朋友对待场景的选择经常是大动干戈,煞费苦心。为了对应影片中一条幽致的小巷,他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罗了数十条很有民族特色和风情味的巷道,一个个权衡比较。最后,他觉得个个都很动人,难决高下,于是就被这条条小巷整得头痛欲裂。侯孝贤就告诉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钻进小巷里,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花在选择小巷上……”他还细心地说:“其实,只要选一两条小巷就够了,把自己的切身感悟融进巷子里,深深入迷地沉进去,达到爱的程度,这样你才会真正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和内涵。如果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你就不会在错综复杂的事态变化中,找准事物一鸣惊人的地方,从而确定你自由表达的精髓和空间。”

朋友按照侯孝贤的建议选择了一条,只是这条巷道的尽头有个卖烧饼的老头,生意奇好,天天炊烟袅袅,这对影片诗意般的意境简直是极大的讽刺。朋友与老头商量,愿意给他三倍的收入让他熄火一天,可老头不干,说就是给他金山,他也不愿意让一街的老邻居一天没烧饼可吃。

朋友无奈地与侯孝贤谈及此事,他笑着说:“剧中不是有一处杨姑娘路过街岔买风车被刺客盯梢的情节吗?直接把买风车换为买烧饼不就行了……”

侯孝贤继续说:“拍戏很是考验人的主观能动性,你只要把握住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就不用担心会出什么状况。下雪的时候有下雪的飘逸美,起雾时有起雾的朦胧美,卖烧饼有卖烧饼的烟火故事,即使下着倾盆大雨,也有下大雨的独特拍法。没有对客体清楚的认知,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制约,一旦天气有变,就不知要如何拍摄了……”

篇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也就没有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自从读了这本《上下五千年》书后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惑,比如说:“三皇五帝”是哪八个皇帝?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是: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少?、太?。

这本书里有许多历史事件和许多历史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言而有信的晋文公、卖国贼秦桧、狡猾的李林甫、虚心的孔子、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稳坐钓鱼台的姜子牙、知错就改的廉颇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机智的管仲,公元前663年,北方燕国派来使者向齐国求援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一大隐患,一定要征服他。”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后发现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追踪的时候又被敌人引进了圈套。茫茫无垠的黄沙,让人人不清东南西北,大对人马怎么也走不出去。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管仲想出了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前面带路,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就叫人挑了当地的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这几匹老马果然走出了迷谷,并且打败了山戎,他表现出来的镇定、机智、智慧,让我感到敬佩

我最不喜欢的历史事件是英法联军。1860年10月,继《》签订以后,英国人越来越不满足他们已经获得的权利,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想谋求更大的好处。于是他们发动了第二次,不久别的国家也趁机派兵入伙,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你来我往,争相入园,各个满载而归。把园内珍藏的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抢走。这还不算,他们认为只有把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描写“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圆明园烧毁才是对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才能达到并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于是他们手持火把,在圆明园到处放火,园内的三百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全部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冲天三日,余烟月余不息。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换得侵略者的撤退。

《上下五千年》记载了成千上万的古生的事情,读了这本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许多成语故事的由来,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样,将来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篇5

读书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进入了高考的决战阶段——最后三十天!

三年来,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们朝夕相处,和你们一同走过了你们生命中最亮丽的青春花季:每一个书声朗朗的早读,每一个充实饱满的午读,每一个安静高效的*着这样一份信心,哥伦布向着茫然无知的前方,在惊涛骇浪中前进,在艰难险阻中前进,终于发现了新大陆,演绎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惊人的壮举。拿破仑也曾说过“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这是强者的风范,是一种“自信”而不“自负”的表现。同学们,高考注定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有“质变”到“突变”的过程。最后三十天,年轻的我们应该相信“奇迹往往发生在最后一刻”的道理,因为年轻是“无所不能”的。

其次,我们要有“拼到最后”的决心。我们从青春的舞台上走过,应该留下什么呢?是无尽的遗憾和低回的叹息吗?是悔恨的泪水和无奈的告别吗?……这些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要留下的应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姿态!我们应该明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拼搏的人生是无怨无悔的。当然,我们也还会遇到各种或大或小的失败、挫折,但“人在高三飘,哪能不挨刀?挨过三两刀,便练就绝招!”我们只有善于要从失败中找到教训,从教训中找到方法,就能扭转乾坤,浴火重生!

第三,面对高考,我们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众所周知,高考不仅是智力高低的较量、毅力强弱的较量,更是心态的较量。好的心态意味着好的行动,好的行动预示着好的结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多想好的一面,它会促使你为之奋斗;以消极的心态面对高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我们心浮气躁、无所适从。古代有个“秀才赶考”的故事:有*两个秀才进京赶

考,遇到一支送葬队伍,一名秀才想,今年真倒霉,赶考碰上死人的,肯定白考一场。一路上灰心丧气,最后名落孙山。另一名秀才却想,今年运气真好,棺材的谐音是“升官发财”,自己肯定能金榜题名。一路上信心满怀,终于金榜题名。这就告诉我们: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同学们,最后我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结束我的讲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志存高远应该成为我们坚定的信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我们的理想,吃点苦、出点汗、甚至是掉点肉,这无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经过千百次的追寻后,我们会发现原来理想就在身边。

篇6

一鸣惊人的过去

家有一女儿,不是神童,却常常有着普通孩子的“一鸣惊人”。刚刚两周岁的她看着残缺的月亮,着急地说:“妈妈,不好了!天上的那只碗摔破了!”看见挤出的长条的牙膏,乐滋滋地叫道:“妈妈,我也会做拉面了!”入园后,她的“妙语”更“惊人”。 笔者在组装刚拆洗的电风扇,手忙脚乱的,她对正在一旁玩电脑游戏的家长说:“爸爸,怎么不与妈妈合作呢?”作为刚执教过《学会合作》的语文老师,笔者惊愕地追问:“嘿!丫头,什么叫‘合作’呀?”“哈哈,合作就是两个人一起做呀!”说完歪着脑袋又补充,“还要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她会说:“奶奶,请你帮个忙!老师说的‘要互相帮助’!”而她老奶奶让她办点小事,她会振振有辞地说:“老师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奶奶原话反驳,她狡辩:“可老师说的是‘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呀!你是大人,怎么能要小朋友帮忙呢?”老奶奶无奈却乐呵呵地“自己动手”。

审视现实:“一字千金”

在现在的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举手,在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中,常常是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教室里。这是我国教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种课堂氛围。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巨大障碍。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沉默”的呢?华中师范大学的闫旭蕾将这种“沉默课堂”归于一种教育方式的“必然产物”,并具体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①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套上精神枷锁。在课堂上学生不敢寻求独立性,不敢向教师提出冒尖的问题打破课堂教学平静顺利发展的局面。②讲授教学法从心理上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讲授的时间越长,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表达的时间也越长。③学生课堂中的挫败体验,增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进行。疲于应试的教与学,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有时学生好不容易捞到一个发言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的闪光点缺乏热情和肯定。若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缺点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就用眼神和其他肢体语言阻止学生“口若悬河”地说下去。学生在这一次次的“特殊关爱”中颓尽了表达欲望,学会了察言观色,体会到了“言多必失”,逐渐信奉“沉默是金”!这些“沉默课堂”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锻炼。

追求理想:一气呵成

多么希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沿着儿时的道路继续发展呀!让他们能用一句生动的话打动别人,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的道路总是很崎岖,然而只要有目标、有正确的方法,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1.创设表达的情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学生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学生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 ”。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说”与“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复述、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例如,教《落花生》时,孙双金老师设置了“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你愿意做个苹果式的人还是花生式的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外的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少先队、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模拟谈判、模拟电话,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辩论、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引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斟酌、取舍、连缀、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这类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锻炼口才的积极性,入情入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给予自由表达的权利。马克思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自由的基础。”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比学生说得是否正确更为重要。

插话: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强,自控能力差,有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插话正表明了学生在认真听积极想,是灵感的一种表达,是顿悟、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不可简单地斥止,而要聆听、警示、引导、尊重。

争论: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标新: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一个范本而不作对手,那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标新”思维中组织语言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思想。

失言: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如果对叙述的错误总是加以训斥惩罚,那么学生就会为了不犯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或干脆停止对学习的探究而免开尊口。帮助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比惩罚更重要,找到起因对他的发展是又一个新起点。

3.增强表达的底蕴。

(1)丰富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学生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应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在与学生相处中,笔者发现,凡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手做的事,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充分让学生手、脑、口并用,边做边说。如组织学生植树,在学生亲手劳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步骤地说出劳动过程,最后让学生想象绿树成阴、大树成林的美景,产生喜悦之情,增强表达欲望。还可以组织各种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外出旅游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篇7

关键词:关维兴;城南旧事;水彩画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41-01

让鼻子发痒的是春天,风从袖中过的是夏天,雁儿一字南飞的是秋天,冬天,小英子的冬天在驼铃声中开始了,正是那长长的骆驼队和稚气天真的小英子带我认识了中国水彩大师――关维兴。看到关维兴画作的第一眼,记忆就活泛了,脑子里蹦达出儿时开满花的小院落和一抹陈旧的橘色水影。那时候,庭院里的海娜花是曙红的,李树花是嫩白的,海棠花是浅粉的,大片大片葡萄架下不知名的小花是黄黄紫紫的;那时候,奶奶是暖橘色的,裹着蓝白相间的头巾,着一身厚实灰暗的袄子,双手交叉着缩进袖管里,就似关维兴创作的耄耋老人,只一眼,就看了数十载的春冬秋夏。

生活中各色的人和事像越积越厚的尘埃,生生将最真实的自己掩埋,在看绘图本的《城南旧事》时,是最靠近自己的,林海音质朴自然的文字,关维兴形神兼具的水彩,和开篇从雪中走来的一长串的骆驼队,轻巧地扑去了身上的尘埃。关维兴说,“艺术作品应是美的,孕育它们的生活是充满阳光与爱的,虽然也会有阴霾与罪恶,但却更能激起人们对阳光和善美的渴求,我热爱生活,绝不冷漠相待。”

《城南旧事》是关维兴应林海音的邀请创作的北京系列风情画,不管是那染满岁月风尘的四合院,浓墨重彩的天桥杂耍,还是那穿行古都的大小胡同,都带着浓浓的“京味儿”,最可贵的是他将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表达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深思”的情绪完美的融合在画面中。

从关维兴的画作里不难看到他对西方画派借鉴的痕迹,但相比西方画派的写实风格,他更讲究中国的泼墨“写意”,强调“神似”和“味道”。他曾说,“我画早春是赞美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画老农是颂扬纯朴与善良;画乡情是讴歌养护过我的无数具有温馨胸怀的人们;画儿童是表露我的爱并憧憬人类美好的前程。我愿把对生活的热情通过作品献给观众,愿人人都建立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内心世界。”“神”是水彩画的灵魂,画人物讲究人物内在情感的妙不可言。在创作人物时,关维兴首先用内在情感描绘好五官的“形”,让它们自然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黑眸或明亮活泼,或好奇疑惑,或难过忧伤,着实点亮了整本书。关维兴在水彩画里的形体运笔多呈曲线的奔放笔触,使人物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产生碰撞。《惠安馆》篇节里有一段写到妞儿和小英子蹲坐在西厢房的藤箱旁看小油鸡,两个人小心翼翼的抚着小油鸡的羽毛,画中,泛黄的厢房,妞儿小脸蛋儿上闪着些泪珠,歪曲着胳膊托着小油鸡,小英子一手托着小油鸡,一手翘着小拇指顺着羽毛,流畅的线条配着妞儿的故事很自然的勾起读者的怜惜。

关维兴画景物时讲究“意境”、“气韵”和“景外之象”,用墨时提倡“顺势成就”,酣畅淋漓的涂色,让水彩自由渗透,达到一种奔放的美。《驴打滚儿》篇节中,宋妈带着四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讲故事,吮指的燕燕挤在宋妈旁,红黄花朵在大片大片的水墨树荫中晕染。绿荫的似水般流动,花朵在渗化中开成一片自由的波光,水色在自然雕琢中虚实相生、冷暖和谐,整个画面明亮华丽又不失恬静祥和。

“有张有驰,有厚有薄,有工有写”是关维兴对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把握的艺术章法。无论是古老的井台、被冲刷得格外光滑的水槽、轱辘来去的水车,还是小英子柔顺的发丝、兰姨乌黑的麻花髻、杂耍老人的两鬓白胡,每一笔都张弛有度,或是透明湿润得如流水般灵动轻巧,或是浓重细致得如鬃毛般润泽淋漓。

篇8

主演:科林·法莱尔、杰西卡·贝尔、凯特·贝金赛尔

类型:科幻、动作

出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上映:2012年8月3日

剧情:

2084年,战争几乎摧毁了整个地球,废墟之上建立起两个超级强权——欧美利坚和新上海,两个国家为取得霸权而斗个你死我活。道格拉斯·奎德(科林·法莱尔饰)是个普通建筑工人,因为每天被充满暴力的噩梦折磨而痛苦不堪。奎德不顾妻子洛瑞(凯特·贝金赛尔饰)劝阻,去拜访瑞考尔公司,这家公司声称能帮助顾客植入他们不曾有的任何记忆。在接受记忆植入的过程中,奎德被机械警察袭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超级强权派到对放卧底的间谍,他从前的记忆全部被抹掉,而替换为建筑工人,但他并不清楚自己是哪个阵营的人。

全新翻拍

《全面回忆》翻拍自1990年同名科幻动作片,施瓦辛格主演的老版还有个更气势磅礴也更为大陆影迷所接受的译名——《宇宙威龙》。22年前,健美冠军施瓦辛格那时刚升级为好莱坞动作巨星,揍起人来也特别暴力直接。而来自荷兰的新晋科幻片大师保罗·范霍文也凭借投入产出性价比极高的《机器战警》在好莱坞换来《全面回忆》导演机会,当他不再为资金犯愁后,澎湃的灵感动力随即在镜头前转变成一个又一个火爆的动作场面以及后现代感极强的火星景色。而其中殖民公司限量供应空气,在稀薄空气环境中长出的变异人等桥段无论在创意和视效上都令人耳目一新。莎朗·斯通在片中演施瓦辛格的妻子,是出场不多的配角,性感但狠劲十足,令人过目难忘,她显然也让导演过目难忘,所以得到机会在两年后主演范霍文的另一代表作《本能》,并一脱到底大放异彩。

《全面回忆》改编自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短篇小说,是当年好莱坞的第七号卖座片,北美票房高达1.19亿美元。许多影迷都对其记忆犹新,就连挑剔的影评人也纷纷奉上好评,罗杰·艾伯特给出三颗半星,认为该片是“多年未见的科幻佳作,视觉效果令人眼花缭乱。”不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评人抱怨的焦点是过于暴力,过于铺张,有趣的是,这在今天反而是优点。伦·怀斯曼炮制的新版《全面回忆》,特地保留了《全面回忆》中的很多经典设计,比如奎德的工人身份,在记忆公司里意识到他的记忆被改造过,妻子其实是被派来监视他的间谍,有三个的,以及用全息技术生成的头像等。但在主要情节设置上,《全面回忆》却是个新故事。

剿灭回忆

《全面回忆》并没有忠实地翻拍22年前的《全面回忆》,其中改动最惊人的部分是主角奎德并没有火星之旅,而火星部分却是老版的重头戏。相对来说新版《全面回忆》的政治意味更浓,实际上化用的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立的典故,只不过是将时间背景设定在2084年,以便日新月异的电脑特效有用武之地。片中会出现大量眼熟的未来空中城市和漂浮汽车的镜头,会令人回忆起《银翼杀手》和《少数派报告》,而这两部影片也都是出自原著和编剧菲利普之手。

执导《全面回忆》的伦·怀斯曼,今年不过39岁,却已经是好莱坞最抢手的新锐动作导演之一。他刚出道时师从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后来以拍摄音乐录像带崭露头角,最终在30岁那年以导演处女作《黑夜传说》并一鸣惊人,拍摄该片期间,已婚的他与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激情迸发而不可收拾,两人分别离婚结成伴侣,这次他又把贝金赛尔带来饰演莎朗·斯通当年演过的性感卧底女杀手。怀斯曼五年前执导的第一部大制作影片《虎胆龙威4》曾大获成功,这也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敢于把2亿美元制作经费交给他的原因。

成为高成本影片中的动作英雄,是所有好莱坞明星的梦想,法瑞尔也不能例外。《全面回忆》的另一个灵魂人物科林·法瑞尔,是击败了迈克尔·法斯宾德、汤姆·哈迪等强劲对手才得到奎德这个角色的,实际上,施瓦辛格也对新版也表示过兴趣,但他们的决心都没有法瑞尔强大,他认定自己可以将施瓦辛格演绎过的经典角色演出不同的味道。他说:“在过去六七年里,我着迷的是那种花钱不多但够聪明的电影,而拍摄大制作影片看上去非常可怕,可如今它们对我格外有吸引力。”他还说:“我对科幻片有感觉,在拍《少数派报告》里就知道这一点。我跟怀斯曼碰头,我看了影片的概念图,被看到的绝妙画面震住了,我告诉自己,如果什么东西能把你吓得灵魂出窍,那一定是值得拼命去做的好东西。”

《全面回忆》新旧两版经典对比

老版主人公奎德虽然肌肉发达,但被施瓦辛格巧妙处理成冷幽默高手,新版奎德在冷酷之余,还带有几分痞气,这也是法瑞尔的天性。

老版中莎朗·斯通饰演的奎德妻子,是个给人温暖和希望的角色。新版中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奎德妻子,是个狠毒决绝的杀手。

篇9

初进皖西学院,初进学生会。如同一个陌生的一叶小船来到了长江,尽管有导航灯的指引,但还是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随波逐流。就恰似我的来到,只知道学生会是让人与困难并进的乐土,在前进中不息成长、在前进中锻炼体魄、在前进中学会了做人……这样,我选择了外联部,这个让我在仅仅半年中克服了自己很多困难,又读懂了很多的她。

外联部,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部门。每个人都想锻炼自己,克服自己的一些心里障碍,但是在这里要让自己成长起来必定要兼受很多的困难,这里没有“旁观者清”的道理,只有你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它的苦和付出努力后甘甜的汗水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外联部,是学生会最为活跃的部门之一,“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外联作为一种团队的文化,信息的共享,能使我们彼此获得更大的发展。外联的主要职责在于与外界商家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商家达到双赢的局面,并为学生会提供一定的活动资金;外联部的工作相对其他部的工作来说比较特殊,我们的工作要走在其他部门之前,很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提前得到各部门的协助,所以我们与各部搞好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外联部将会尽可能的发挥本部的作用,与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各企业、事业单位做好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为我们的各大活动提供物资所需,保障活动的完善与到位;外联部对外代表着社联乃至学院的形象,因此,外联部在搞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应尽量在校内外树立诚实守信、精炼能干的形象,我们应以培养个人素质的基础工作做起,并与各部保持密切联系;外联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平时多注意校园周围的商家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商家,发掘潜在的赞助商,洞察潜在赞助商的合作意向,及时收集信息。开展在同学在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利益所在和共同需要,并以两者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与同学及赞助商进行双向沟通,保持密切联系。

在外联部的半年我付出了很多,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还是有一些小的收获(一) 就我而言外联工作其实并不是不难,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对方会给予什么帮助,在双赢的基础上谈问题,同学的利益是主要的,但外部的利益是要多加考虑的,使对方损失最小,利益最大就可以了.

(二)做这个工作要有信心,要会言谈,要有礼貌,还要适当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本位利益有损害的事情坚决不参与并严正回绝.有理有度,有实有据,有气有节. 适当分析问题,不要偏激,多想,多做!灵活办事!

(三)一次成功的赞助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故事,它是学习、计划以及一个赞助合作代表的知识和技巧运用的结果,需要你在背后付出很多努力;

(四)在取得一鸣惊人的成绩之前,必先做好枯燥乏味的准备工作,有些同学对刚开始的“跑”有很大的兴趣,他们把它看做了逛街,但是时而久之他们就厌烦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五)对与公司产品有关的资料、说明书、广告等,均必须努力研讨、熟记,同时要收集竞争学院、社团的宣传资料等,加以研究、分析,以便做到知己知彼,如此才能真正知己知彼.采取相应对策,我们初生牛犊总是过分的自负,总相信自己临场的发挥,弄一些小聪明,最后却是空手而归;

(六)选择客户,衡量客户的购买意愿与能力,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犹豫不决的人身上。

着眼我们现在外联的工作其实不免有些单调,但是我们过的充实。风雨里我们齐头并进,阳光里我们共同洒脱!一张张永存的照片……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一个个出去工作的搭档……

外联部……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篇10

新电影之前的几部侯孝贤作品常被摒弃,那些片子带着琼瑶片影子,纯粹用来取悦市民阶层,动不动就歌儿飘飘。然而,在《在那河畔青草青》时,侯孝贤跟陈坤厚已经开始尝试变化。尽管《光阴的故事》是台湾新电影开始的标志,然而,《儿子的大玩偶》引发的事件才真正把新电影推上了报纸版面的头条。

应该说,《儿子的大玩偶》里,侯孝贤还没有完全宣告他个人风格的出现,这个风格问题是以《风柜来的人》为划分,二者是同一年拍摄。要说《儿子的大玩偶》比《光阴的故事》更具锐意的是它所采用的大量方言。电影带有一股浓厚的乡土味,与生动小人物一起留下记忆力的是电影导演们的真心和良知。

一九八三,《风柜来的人》——强烈个人情怀的首次倾泻

《风柜来的人》宣告了侯孝贤风格的问世,更令杨德昌大为震惊。贾樟柯也说,电影拍的是一群台湾青年,但总觉得是在讲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他上大学那会,因为看过《风柜来的人》,顿悟到原来电影与真实的生活如此之近,而贾樟柯也因此对侯孝贤的电影推崇备至。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侯孝贤远远不只有这样一部带有青春色彩或者强烈个人情怀的电影,之后的《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它们都再三感动着观众。

整个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时期,侯孝贤忙于梳理不同人的成长往事,几部作品包括了朱天文、侯孝贤和吴念真三人各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即《冬冬的假期》(朱天文零散的点滴回忆)、《童年往事》(侯孝贤的伤感追忆)和《恋恋风尘》(淡然和黯然的初恋)。余下的作品是一鸣惊人的《风柜来的人》跟试探都市却铩羽的《尼罗河女儿》。

《冬冬的假期》包含了两个孩子(冬冬和婷婷)的不同视角,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儿童电影,同时又让成人世界的纷纭无奈晓于孩童的目光所察中。《冬冬的假期》折射出来的孩童与成人间的距离,被影像巧妙地缩小了,通过孩童的目光来注视成年人的世界,在目光中写下了成长的注脚,在彼此共同注视的世界面前,懂得关爱与理解,学会承受和分担。台湾新电影对于人性美好的淳朴和追求的执著,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里面,阳阳对成人世界的光怪陆离感到懵懂困惑,但在他身上,又凸显了成人世界里所不可能有的、孩子般的真诚。

《童年往事》散发出时代变更的浓烈气息,这不仅仅是由于导演讲述自身的成长记忆,而是面对三代人的目光投射。父亲、母亲、祖母,三位至亲先后离去,从童年成长为少年,一个时代已经悄然离去。生与死之间,影片的情绪让人心情低沉,许多场面叫人动容,无法不动真情感。在《恋恋风尘》里,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三人联手,电影散发出让人着迷的味道,其中的细腻情绪,在轻拨弹动的吉他声里显得更为忧伤。这部电影以简单的故事,大量省略的情节和美妙的摄影配乐著称,九份山城的魅力更是被发挥到无穷尽。

一九八九,《悲情城市》——先于杨德昌登上国际舞台

凭借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悲情城市》,侯孝贤先于杨德昌,在80年代末登上了人生高峰,此后不断受到国际上的好评,接连入围戛纳。较之于杨德昌,侯孝贤更早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他的长镜风格和隐忍情感正对西方人的口味。《悲情城市》以港都基隆为题,讲了一堆人的家族事,电影说到底还是在讲个人与时代。一去一来的统治者,催生了太多变故,不变的只有那港口上空的雨雾煤烟。很多人会被《悲情城市》的主题音乐所吸引,它大气磅礴又透着一股凄冷的寒气。辛树芬在九份山道上的画外音,金马影帝陈松勇的本色风采,完全依靠眼神和肢体来表演的梁朝伟……这些演员都成就了电影的经典程度。

1993年,侯孝贤拍出了《戏梦人生》,一部风格极度成熟却有很多人看不懂的片子,电影借李天禄的一生讲述了台湾的历史,一件事情会出现多种叙事手法的差异,相当微妙。与之相比,讲述投身革命的《好男好女》无疑要弱上许多,有些散乱。

《南国再见,南国》——他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再到回归现代题材的《南国再见,南国》,侯孝贤依然没能圆得奖的命。即便是展示上海的传统《海上花》,片中的微弱光线,难解难开的人物关系,这些也是侯孝贤作品的另一个极致。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侯孝贤在2001年选择了改变,他再一次选择了城市,然后失败。《千禧曼波》矫揉造作的人物情绪,实在令人作呕。再到致敬小津的《咖啡时光》,他描摹别人的东西,却失去了自我。到了回顾自我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也只能拍摄了三分之一的好片,这些东西更是他以前拍剩下的。想到这样垂危的艺术生命,侯孝贤的确没有让人放心。及至《红气球的旅行》,不温不火,没有太多可说的东西。

现在,当侯孝贤忙于《聂隐娘》,试图用它来完成一次巨变,然而,他一直卡在了剧本一环,会因为找不到拍片的感觉而选择放弃。事实上,面对这样的导演,我们似乎不好期待更多了。也许,属于他的最好时代早已过去。

影评人评价

荡空山:他形成了一套足以面对他那个时代的电影语言。也对台湾做出了精准、复杂、冷静而诗意的表达,留下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序列,以至于若干年后我们必须从那里进入某个年代的台湾,而在这之后,他逐渐进入失语或反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