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培训

篇1

1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学前教育开设率低

从总体上来看,我县农村的教育水平基础薄弱,教育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不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存在经费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连老师也只是临时借用一下,校舍也是临时搭建或者在户外凑合。据统计,我县农村还有约20%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8%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解决经费问题的任务仍很艰巨。尤其是教师没有固定的住所,教师的福利普遍缺失。这些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各个教育阶段的稳定与发展。

2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辍学学生比例较多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甘肃省农村共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儿童468.86万人,其中有60.90万留守儿童。在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中,32.10万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辈监护,甚至还有1.37%的儿童无人照顾。没有父母的照顾,上学就不用说了,教育问题更是令人担忧。另外,留守儿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加上辍学的人员较多,违法违纪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

3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少

在我县,农村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专科教师普遍缺乏。与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我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明显落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因此,发展健全我县农村教育必须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教育是关系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关系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的首要条件。也是农村人员素质培养的基础。

4加强农村教育管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4.1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民子孙后代的前途,关乎农民百姓最根本的利益

如果农村的教育出现混乱或不稳定因素,那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和未来的建设者的前提,因此,农村教育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资源的工程,与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必须引起农村建设者的高度重视。

4.2关注留守儿童,给社会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

留守儿童这个在甘肃颇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我们社会各界人士和有爱心的单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一声问候,送去一份爱心,这样做也许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只有我们大家伸出双手,就会给孩子们一份力量。

4.3强化农村教师队伍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已经提了好多年,可真正意义上实施起来,还是有好多的难题,为了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执教水平,提高师德水准,强化敬业精神,树立奉献意识,我们要培养农村教师扎根农村、不计名利、吃苦耐劳、忘我奉献的高尚品德。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4.4组织农民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5-01

一、农村劳动力教育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对相关农业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农民收入有重要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高的农业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也较高,在文盲较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很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影响收入水平的高低,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收入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地区农民收入是保障教育发展的前提,收入低的地区无法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而收入高的地区则可以较好的保证受教育的程度和时限,使农村劳动力有一个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影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从而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素养好的农村劳动力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占农业生产比重较低,大多进入第二、三产业发展,收入较高;而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较低级的农业生产,影响了收入的增加。

二、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是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与经营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极大地影响着农民的收入。目前我国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程度不是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相关资料显示,有过培训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收入一般要高过未接受过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无论从事的是否为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都有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培训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在生产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限制,从而制约着收入的增加。有过培训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更加倾向于在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领域创收,而没有培训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培训与否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的就业,从而影响着农民收入。有过培训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上更有优势,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表现明显,他们大多有能力选择规范严格素质较高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自主选择性较强,不用依赖通过各种关系来找到就业机会,他们有能力选择就业地区,可以选择经济发展环境好、交通便利的中心发达地区就业。培训使他们增强的就业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质,有着广泛的就业选择空间,这就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反过来,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会有力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经济发展的越好,农民收入越高,就会更加重视培训工作,就能通过劳动力培训持续地提升劳动生产经营的效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所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有利于农村经济长期繁荣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应当加大培训的力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培训的能力和水平,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培训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三、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农业发展其他关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在经济学的视域下,农民收入主要决定于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对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水平产生影响,在其他因素(如土地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否和提升程度,有赖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培训程度,所以,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就可以积累农村农业的人力资本,提高农村农业人力资源的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

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从而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供应和价格也不稳定,农民收入有下滑的趋势,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这其中既有农业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程度较低、农民自身素养水平偏低造成的,这是因为没有必要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就不能准确的分析判断市场需求,市场预见能力差,同时缺乏组织对应市场生产农产品的能力,更加没有运用优质农产品生产所需技术与知识的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而又艰难。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为提升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从而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后的就业是农村劳动力的双向选择,这样的机制造就了不管是城镇就业还是农业内部的就业都需要有必备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能力越高、素质越强,越倾向转移,就业机会和空间越大,收入也越高。同时,城镇化进程也需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关键在就业,这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的程度,农村劳动力整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决定由农民变为市民的关键。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既容易就业,有了生存基础,又可以融入城镇,有了发展空间。所以,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4).

篇3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创新;模式

一、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要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要提升当地师资的力量。而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教师师资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西部地区受教育人群角度来说,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教师的自身角度来说,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农村地区学校教师作为西部地区学校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经济落后、师资缺乏,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知识信息闭塞,观念理念落后,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第一,经费短缺,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培训实施。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自我多方面的筹款为辅。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水平落后,财政收入薄弱,有的县市甚至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更别提相关的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了;[1]不少农村学校因为经费短缺,导致办学困难,教师的基础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有些村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但是很多教师自身的收入并不高,如此一来很多人就只好放弃继续教育培训。[2]第二,机会稀缺,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但中国西部地区的教师数量并不少,每年通过公招、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等各种渠道进入到西部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于教师队伍的数量来说是远远不足的。以“国培”计划为例,基本上一个县能够分到的名额就是两三个,一般均分配到县级重点学校,能够分到农村学校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3]第三,远程培训的制约,难以达到相应效果。很多农村地区网络条件和计算机硬件条件都比较缺乏,加之有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不能面对面地互动,使得远程教育难以落到实处。[4]

三、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尝试

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可以结合在线点播与学校有效结合,搭建起在线的教育平台,整合国内的在线教育资源为教师进修培训服务,丰富其教育资源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PC或者手机连接互联网进行学习,培训机构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教师异地进行进修和学习,还可以通过习题的设置和监控,规范教师在异地进修的行为,提高教师参与在线教育资源进修的效率。由于在线点播的培训进修不受时间、空间、位置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个人的时间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农村地区教学师资水平。第二,在现实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很多教师因为个人或其他的原因无法按时地参与培训进修,错过了直接学习的机会,这时便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直播,在家或者学校重新进行进修学习。视频直播拉近了教师与培训机构的距离,教师只需要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就可以搭建学习的课堂,有利于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实时地参与到专家、学者组织的趣味课堂,听取他们对重点难点热点的精辟分析,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了解,解疑答惑。第三,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但是,对于硬件条件的缺乏,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培训机构也要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第四,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经常组织相关的授课人员走进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进行指导。捕捉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收集一些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培训的理论支撑,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对于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地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资金和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搭建现代化的在线教育平台,让每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适时外聘专家学者亲自授课引领指导,层层辐射,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送培进疆新课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总结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1).

[2]曲中林.关于集成性—回应式教师培训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3]沈有禄.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篇4

当前,各地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工作重心放在推动教师有序流动、鼓励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方面,这无疑是重要的举措,但教师的空间流动主要是以“物理变化”为主,而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则是促进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化学变化”。

自“八五”至今,北京市各区县对农村教师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未曾间断过,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面始终不够理想。首都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不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基本格局都是以逐级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心。就北京来说,市级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市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区县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区县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通常占用了大部分的优质培训资源,培训模式也较为多样;而对其他普通教师的培训投入的资源则极为有限,也鲜有深入有效的对培训模式的探索。

结合北京市的这些具体状况,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应抓住“大规模”与“有效”两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思考:既要大规模,又要高效益

1、首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师资

农村义务教育是首都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目前,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在教师素质这个最关键的要素上,城乡差距仍然很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差距,既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决定性因素。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大规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努力。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活跃期推进的。通常,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往往会使得城乡教育、城乡教师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并利用改革的机会缩小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教育公平要求每位教师都有接受优质培训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要体现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上。要想让最大多数的学生最终受益,必须先让最大多数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接受培训也是教师的一种权利。分配培训资源,提供培训机会,也应该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让所有教师都享有培训的权利。北京的教育培训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农村教师几乎没有从中受益。在现阶段,作为一种补偿,对弱势教师群体采取特殊的倾斜性培训政策,为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3、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队伍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整体上还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培训的重心不是要解决齐而不尖的问题,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从北京市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特点看,10个远郊区县的小学、初中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农村教师这种年轻化的水平是空前的。一方面,年轻教师的职业生涯还很长,几代人的教育都要依靠他们,北京市今后几十年农村教育的质量由他们决定,因此,必须尽早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具有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内在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培训的最佳时机,大规模开展农村教师培训。

4、对普通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边际效用最明显

长期以来,在培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的培训模式是先培训骨干,再通过骨干带动教师群体,试图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这种模式不仅周期较长,而且辐射的数量有限,在传导机制上有难以克服的软肋,其效果并没有较充分地显现出来。

借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骨干教师群体长期享有较多的培训机会,培训的边际效用存在递减的趋势;而其他大多数农村教师则很少有参加高质量培训的机会,由专业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教师培训,完全有可能实现边际效用的递增。

5、大规模培训的模式有待创新和发展

大规模培训已往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网络、光盘、大报告、资料与自学,或者“以会代培”、“以赛代培”。这些培训形式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全面深入开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大规模培训的目的。但是,农村学校自身资源有限,往往地处偏远、规模又小,开展校本培训处于最弱势,在没有外部资源支持时,校本培训恰恰又是最难进行和最难有成效的。

质量是培训的生命线。为了解决大规模培训最容易出现的只有数量实现,而没有质量保证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集中面授、专家引领、课题带动、实践跟进等小规模“精英培训”的模式,引入大规模培训并作为主要形式;而将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原有的大规模培训方式,作为一种补充和支撑。

二、实践:“绿色耕耘行动”让大部分农村教师受益

北京的特点是既有较充分的财力又有极为丰富的培训资源,通过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与资源整合机制,对培训进行科学设计,完全可以直接面对农村教师有效开展大规模的、分层分类的培训。结合北京的实际,在上述思考的指导下,自2004年开始,北京市组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面向京郊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4年来,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小学教师已有两万余人接受培训。

1、“绿色耕耘行动”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在项目设计方面,我们通过广泛开展需求调查,本着解决“教育急需”和“教师发展急需”的原则设计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主要定位在乡镇以下的校级骨干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项目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所有学科,关注与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的学科,突出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短缺学科。同时,特别关注对“教非所学”的教师的培训。

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采用层级设计模式。课程内容以模块化和专题化形式呈现,集中面授课程和分散指导课程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多样化设计。

在组织实施方面,逐渐形成“集中面授一追踪指导一成果展示交流”的三阶段培训实施模式。在追踪指导环节,通过对学员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指导,使集中面授的理论与学员的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并形成指导团队和学习团队的深度互动,成果展示交流环节则进一步激发了学员的创造性和反思意识。

在资源整合方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培训系统,培训者来源的“大跨度”、“大力度”是北京市教师培训中前所未有的。在前三期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院士、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外籍教师超过1000人次,参与追踪指导的市级和地方导师达1200人次。

在质量监控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监控。从项目立项申报、方案评审、过程督导和总结验收四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2、“绿色耕耘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搭建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平台。“绿色耕耘行动”是一座农村教师与全市各方面教育教学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它使分散在各个方面的优质培训资源通过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为大面积的农村教师服务。

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师通过培训,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了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在农村教改实践中做出贡献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绿色耕耘行动”已成为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培训项目。

篇5

关键词:集中培训;校本培训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谷朝勇(1975―),男,汉族,山东省成武县人,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已越发显得重要,但因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教师校本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师资缺乏

在调查的两个典型县区(六个典型乡镇)的86所学校中,发现农村中学第一学历达标率仅为34.7%,包括第二学历达标率也只有70%;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转公的教师就占五分之一以上,并且专业大多不对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科学课此类课程在小学开设不足,有的学校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没有开设。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层教书育人,却享受不到基本的待遇保障。待遇不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农村学校用于教师培训提高方面的资金几乎为零,大部分地方乡镇中小学培训提高费用基本要靠教师个人承担。由于工资待遇本来就比较低,靠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困难较大。

(三)校本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校本培训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许多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往往失于简单化。虽然校本培训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已成为共识,但目前我国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探讨工作,尤其是具体的微观理论研究还十分贫乏,培训教材不足。在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落后、师资缺乏,图书、报刊、杂志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农村教师没有时间、没有设备、更没有经费得到相关理论的指导。

(四)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及奖惩机制

校本培训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各校是方法不一,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仍旧是传统的陈旧模式:1.以学历补偿和学历提升为主的“学本”培训模式,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补偿和提高学历,用以弥补学历的不足。这种单一的学本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多元的教师培训需要,特别是难以完成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任务。2.利用节假日对教师开展的运动式、报告式、理论灌输式的集中培训,这种方式由于参与者较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3.对教师参加培训后的考评仍然是传统学院式的纸笔考试评价,缺乏对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水平的评价体系。

二、农村校本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重视,在教师培训上加大资金投入

把以校为本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结合起来,纳入工作计划,上下统筹安排,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落实培训经费,保障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费紧张的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教育事业经费经常性支出渠道,确定教师培训经费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以保障。

(二)继续深化培训模式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当地实际的培训模式

1.系列讲座。如办学特色讲座、方针政策讲座、教法创新讲座、优秀教师讲座、继续教育讲座,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及时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及时改变观念。

2.组织研讨。目的在于组织教师们的交流与学习,优势在于互动性与互补性,进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教学经验的最大化效应。

3.集体办公。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共同批改等,目的是促进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实际上也是常规教学的重要内容。

4.教育科研。加强教师们的教研工作,着眼点在于经验总结和论文撰写,目的在于提高理论水平,激发积极性,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

5.现场示范。就如何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等问题,邀请部分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进行现场课堂教学示范,使实验教师通过亲自感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

以住的集中培训,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工学矛盾和多于城镇教师的经济负担,再加上农村、城镇一样的培训内容和标准,也脱离了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此在远景建设规划中,通过天网(卫星电视)和地网(计算机网络)加上人网(传统培训体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离岗,不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且较好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现实中可以利用乡中心学校在农村教育中所处的中心、示范和辐射作用,在乡中心学校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配备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设备和各种教师培训教材及图书影像材料,并与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因特网相接,接收丰富多彩的远程教师培训课程,供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将开发的培训课程和优秀教师的讲座制成网络课程、VCD、卫星电视课程,通过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传送给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四)建立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激励制约机制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督导评估制度和激励制约机制。

1.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考核、晋升、聘任、奖励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建立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3.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和学分管理制度。

4.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和师范院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培训基地办成本地区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可以考虑由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积极推进农村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参照教育部制定的示范性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中心与资源中心。第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于校本,以“研训一体”方式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

(六)以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

1.大力开展适应当前农村教师现状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主要有,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等等。虽然在条件较好的城镇教师看来技能都很简单,但现实是农村的大多数教师都知之甚少,他们的感觉到了强烈的差距,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广大教师一个迫切愿望。

2.专业学科知识的深化与更新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需要,开展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使广大农村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推进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改变学校面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举措。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篇6

一、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

1.实然的“工具论”

基于此种假设和理念,大多数培训过多的注重于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现代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和技术等,而教师师德与教师职业礼仪、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科学研究、体育教师健康与心理调节等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必然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培训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

2.应然的“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求体育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参训者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服务对象——国家和学生,还要关注他们自身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二、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公平问题

1.缺少制度约束的实然不公平

通过对2010年“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23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共有123名体育教师兼任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学,占总人数的52.1%,而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共有85人,占总人数的36%,只有23人专任体育教师,占总人数的9.7%,其中初中17人,小学6人。还有5人是专任其他科目,与学校体育教学无关的教师,占2.1%。这反映了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的现实情况,教师兼任课现象普遍,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教师培训政策贯彻不力,对国培计划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以致在参培学员的遴选中忽略了教师的培训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没有培训制度约束,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2.基于教师法和教育政策的应然公平

首先,我国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教师享有权利中明确提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这说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权参加进修以及各种方式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都应当予以保障和提供相应的机会。其次,我国《教育规划纲要》鲜明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已经成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虽然主要聚焦在学生身上,但体育教师的教育公平也必然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应当在制度上予以完善和践行。

三、农村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组织管理

1.各种利益诉求中松散组织管理的实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级别、类型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相继展开,教师培训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已经成为诸多机构和单位试图分割的美餐,而真正能承担培训责任和高质量完场培训任务的却为数不多,许多承担机构的师资力量、专业结构、培训场所等捉襟见肘。从培训组织来看,基本上是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出,各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项目招标和形式上的管理、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市场的分割和组织培训,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负责人无利可图,就表现淡漠。这种现象随着培训的级别越高越普遍,因为培训级别越高,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获得培训经济利益的可能就越小,以致他们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越低。其次,由于培训政策对培训机构约束力的薄弱,缺乏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仅是笼统地要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适应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没有量化标准和质的检测尺度。由于有国家专项资金保障实施,各培训机构是比较热衷于做,因为既有经济效益,又积极支持了国家的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名利双收,于是乎出现了教师培训“实工虚做”[1]。

2.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的应然要求——形成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纵横合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民族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使命光荣,教师责任重大,教师培训责任更大。《意见》(教师[2011]1号)指出: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摆上重要日程,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管理到位。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单位和个人都应该统一认识,将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放在国家兴亡、民族强盛的高度去认识,它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以及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它需要在纵向上各级部门自上而下的团结与协作,包括培训政策法规、精神理念、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的贯彻与执行,培训的各种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公开与共享;在横向上培训机构、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培训方案、内容、方式、资源、组织管理等内容的研发与讨论,培训经验与总结、心得与教训、反思与启发等内容的分享与交流。

四、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内容

1.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应然需求

我国于2010年开始对全国18000名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5天的研修培训,为各地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为此,对于培训单位、培训组织者和培训者来说,在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理想中的“应然”,即他们认为,体育教师的培训就应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能力与水平,必须掌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等。目前,从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实际来看,大多数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修养”为基础,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农村体育教师培训中的实然需求

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在培训中,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工作,搞一刀切,大谈特谈先进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思想的实质是将教学看成是一种技术规则,可以复制,却忘记了教学也是一种发生在特定情景中的艺术,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2]。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说,什么才是他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呢?在2010年“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中,组织者安排了北京师范大学某著名教授与培训学员之间3个小时的互动与交流,根据参培学员对该教授的提问中发现,所有学员提问中,涉及现代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寥寥无几,而其他问题却五花八门,有的涉及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有的涉及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有的涉及农村体育教师交通问题,有的涉及农村体育教师的婚姻、家庭、生活、养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庞杂零乱,不值得向这位国内著名专家请教。然而,在冷静思考之后才发现,这些问题正是困扰农村体育骨干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种“应然”需求与“实然”需求之间的矛盾,让培训真正走进农村、满足农村体育教师的“实然”需求,是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3]。

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我国农村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大力加强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是新时期农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颖华.教师培训中“实工虚做”现象解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篇7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 培训策略 黔东农村地区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日益受到重视,为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培训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式,其培训质量与效果不仅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发展问题,更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黔东农村地区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课程模式,探索有意义的培训方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1.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理念

1.1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实践水平。

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发展,最终表现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师德修养、更新教育方式等基础上,应当把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新技巧与新技能上,把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作为培训的重点。在培训中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应当将学前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主体,将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实践能力增长需求作为依据开展培训[1]。

1.2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注重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怎样规范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保教行为,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应当把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标准作为各类课程选择与实施的根据,把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其展开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及观念的更新,而且应当注重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后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自我反思、不断进步。怎样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在培训的氛围过后主动学习、自我提升,则需要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者自我学习能力的有关内容。比如,怎样查阅资料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怎样以自身教学情况为案例开展教研活动等,从而使其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理念[2]。

2.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的策略

2012-2013年黔东农村地区对8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这8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中大部分参加培训人员为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参加培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文化层次比较高,大专以上占84%,教学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然而,他们的教育方式普遍比较落后,缺乏幼儿心理学知识,保育意识比较差,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策略有以下几点。

2.1建立灵活的模块化课程。

(1)建立专业普修模块。调查显示,黔东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培训中应当涉及的课程包括:第一,怎样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怎样与幼儿互动、课后评价与反思;第二,体育、美术、音乐等专项技能知识模块;第三,幼儿心理与学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知识。在培训过程中,每期培训集中一个专题,对专题中的知识进行分解、细化,并且依据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实际情况调整课程的深度与呈现形式。(2)增加时间课程。选择优质、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选择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学科技能顶尖的骨干学前教育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参加幼儿园内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撰写听课记录,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上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效培训。(3)建立选修课程。把技能普修与选修课程相融合,依据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个性需求,把教学方式与老师个人素质培养相融合。通过课件制作、书法、礼仪等课程,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能力,拓展其自身素质,增强培训效果[3]。

2.2建立系统的师资团队。

对师资团队进行系统、有层次的划分,高校专家及各地教研员为第一层次,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展开政策解读与专业知识引领;一线幼儿园园长与老师为第二层次,把专业理念与本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始终贯穿于培训之中。高校专家、各地教研员与幼儿园园长、老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合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

2.3建立行动学习小组。

充分利用参训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把教学反思作为核心内容,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鼓励与支持受训学前教育工作者组成行动学习小组,开展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活动,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实践智慧。(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主题研讨,依据不同的培训目标,设置不同的研讨主题,例如,班级创意管理、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开展等。对研讨成果进行整理汇总,选择代表进行汇报。(2)学习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形成小型互助团体。在对小学成员选择方面,可以把层次较高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相搭配,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工作者个人反思及主动学习能力,达到显著的培训效果。

3.结语

培养出优秀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培训的最终目标,各级培训机构应当通过高效、针对性强的培训,切实提高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技能与业务能力,促进黔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现代化教育方式的骨干前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魏曼红.有效培训:改变农村幼儿教师生命的职场――提升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对策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9):103-10.

篇8

【关键词】贫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教育

虽然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1],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低下、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未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就业或创业存在知识的想法,尤其是贫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务农或务工,自身综合素质相对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已出台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创业各项政策,并且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与技能,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在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1贫困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现状

1.1农民基础教育发生分化现象

据研究表明,部分学生专心于学业,在努力学习后已到大城市读大学,而部分学生则在初中毕业走向社会,甚至也存在学生小学辍学的现象。因此,在初中毕业以及小学辍学走向社会的这部分人在外工作多年后因年龄较大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重返家乡成为贫困农村劳动力队伍中的一员。

1.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大部分农民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乡与土地,因此在城市中均可发现由农民在交通业、建筑业等行业组成了一支极具特色的产业群体。虽然,农民在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部分大龄农民由沿海经济的发达地区重返家乡后无法快速就业。

1.3我国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的推动与进展虽然为社会经济框架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有力机会,但在这一情势下,由于贫困农村农民相对缺乏创新的劳动技能以及市场、生产经验,导致部分农民盲目生产与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赚不到钱,而且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贫困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的措施

2.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指依据职业的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开展的规范性培训,在贫苦农村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1)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免费技能职业培训:遵循实用、实用等原则,同时分析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形势,依据劳动者培训的意愿作为导向,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确保其顺利就业或创业;2)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针对部分农民缺乏就业户创业意识这一点,相关部门在继续宣传创业培训与实施就业政策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的创业意识,并且有目的的选择就业项目或是创业经营项目等;同时,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对家乡创业者实施部分税费减免的政策,针对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培训等,在使用开放性资金方面上适当倾斜于农业创业方面;最后,全面宣传创业知识与模范等,在农民群众中选出个人综合素质优、生产经验丰富等的农民进行培养,并且予以相应的指导,确保他们在贫困农村中灵活应用学到的技能,或是与其他村民传授技能,以提高平困农村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3)加大就业服务体系中培训职能: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列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作日程中,并且贯彻落实到基层劳动保障所,严格开展绩效动态与目标责任管理,推动职业培训技能工作的进展。

2.2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为全面推广贫困农村力职业培训,可依据相关管理机制,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在农村内通过培训会,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同时,采取理论与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培训、务农与务工培训共同结合的方式[3],由农业培训部负责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多种培训信息,并且普及农民免费培训政策,在贫困农村中由专业教师向农民讲解惠农政策、民生政策等。同时,幺专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依据农民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为农民解决难题,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劳动力技能,并通过劳动技能帮助贫困农村劳动力脱贫。

2.3将农民纳入中职教育

相关研究表明,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考虑到农村生活环境与城镇的差异,可能在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后已开始放弃读书的机会,走向社会。这部分学生因缺乏工作经验或是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进入社会后通常从事技术技能低、流动性大与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同时他们对于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工作之余不乐于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并考虑到职业教育招生与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可通过三方结合开展教育之路。如,企业应聘新员工后由职业学校负责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而这些学生在签订协议后入校培训与学习,在这一期间中产生的培训、学习费用或是学生生活费均由企业或国家补贴。同时,也可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职业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费用的问题。在这种方式下,也能够保证企业与学校招收到所需的人才、学生。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教育提升培训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确保在进入社会后有能力解决生存与就业问题的重要能力。同时,提高创业意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信息平台,可及时帮助与知道其中的部分创业学院,避免他们走弯路。此外,在培训学习内容中融入法律知识与国家政策等相关知识,通过培训学生,在帮助务工农民掌握关于就业与创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法律意识的提高,享受到帮扶政策,保障今后的生活与工作。

2.4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教育培训一方面需要将就业作为导向,同时分析市场状况与贫困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以及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其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确保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为贫困农村劳动力提供切合实际的帮助;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基础上适当增加心理辅导培训课等内容,帮助他们从其他途径了解职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培训形式与手段,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知识水平作为开展培训的标准,例如针对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则选择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的技能内容进行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大的创新技术则注重在年轻农村劳动力中开展。此外,相关部门可通过寻求企业帮助等方式增加教育培训成本,避免师资缺乏对贫困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造成影响。

2.5积极引导农民创业

在开展职业培训后,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创业,鼓励农民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但部分农民因为长期务农或是在外打工,对于创业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创业风险大、创业需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等,导致他们无创业的想法或是不愿意创业。虽然不可全部否定以上的想法,但相关部门应帮助贫困农村劳动力正确看待创业,真正认识到创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的创业风险意识。同时,在改变贫困农村劳动力对创业的看法后,帮助他们找准创业定位,并规避风险,或是由农民成立专业的创业合作组织,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贫困农村劳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创业,而且能够通过合作增加贫困农村劳动力的整体信心,促使他们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2.6为农民提供有力保障

考虑到贫困农村劳动力在面对就业与创业时,不可避免的会担忧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是缺乏保障,导致他们缺乏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公民提供有力保障:1)定期开展贫困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与创业知识等相关培训,从中带动农民劳动技能的提升,有效减少企业解雇或下岗的现象;2)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贫困农村劳动农民参与到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置建设工程中,为农民提供推进社会发展的机会;3)贯彻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农民享受到各项惠农政策,并且在贫困农村农民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积极提供指导与帮助,激发农村农民的潜能;4)全面保障农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避免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确保农村劳动力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篇9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师 培训 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分析

1.1培训成果转化的概念

Taylor将工作场所的培训项目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将参加培训后获得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受培训的教师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和行为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和坚持。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有效而持续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运用于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

1.2培训成果转化的形式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受训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转化为体育新课改的效益。在转化中我们要增强来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推广能力和维持能力,要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回到原学校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培训成果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特征

2.1.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在农村边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兼职较多,专职的较少,很多没有经历过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培训,所以对各种体育教材、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1.2培训动机

动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一个人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很积极,但有少数参加培训出于被动或者是应付上级要求或者被迫参加,仍处于被动培训阶段,他们尚未领会到培训对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2培训设计

2.2.1培训课程的设计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系统性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回应,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2.2.2自我管理战略

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学习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层面的过程: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从认知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过程,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理想的更加深入地自我认识过程。从情感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斗争过程。从行为层面看,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自我管理战略就是通过这三个过程达进行学习行为的塑造进而学习规范内化。

2.2.3工作环境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他们要上体育课,还要上其它课。职称很不好评,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目有偏见,绩效工资在学校较低。 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长期以来缺乏对体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得不到学校领导支持,体育教师消极教学,长期忽略专业发展。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云南体育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底下,体育教师不能全心投入体育教学,阻碍了农村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发展。在培训完以后回到原单位,有的教师又回到原点,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没有执行机会,有的有执行机会,由于学校经费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而无法实现,有的具备以上条件却没有转化氛围,就培训教师孤军突围。

3培训成果转化效果提升的措施

3.1科学的需求评估

科学的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专业活动。要想使培训达到较好效果的基础是做好专业需求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新课改要求的专业能力与初中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率,阻碍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培训需求是组织及其成员在绩效、行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培训来加以改变的差异。”如果能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找到教师“增长点”,就能使培训课程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不断提升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3.2基于需求发现增加培训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培训中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培训需求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方案之前,由有关人员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内容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训需求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设计有针对性、能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

3.3良好培训前准备

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准备中有主要领导出面参与成果汇报;上级的沟通、了解、参与、指导和承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2011.

篇10

11.27—11.29,我有幸参加了农村青年英语教师培训,集中听取了全县优秀英语教师的展示课,走进了他们的课堂,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虽然时间很短,去的学校也不是很多,但是收获颇丰,它打破了从前农村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闭门造车的现状。

姚老师说,一堂好的英语课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师的语音面貌,教学设计,语言输出,分层作业,评价方式等,而他的一堂拓展课则很好地展示了这些方面,他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教学资源,选取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并且环节之间层层递进,从他设计的活动中,我看到活动并不是很多,但每一个他都充分利用,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还用了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这节课最闪光的地方,其一是采用了多样的评价方式,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班级学生不是很熟悉,又是在许多老师来听课的环境中,学生难免紧张,因此,如何让学生消除陌生,紧张感对于上好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话语的玩笑和鼓励,能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在学生逐渐消除紧张感后,又采用个人争章的评价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们在这堂课上可以看到学生们举手的数量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到后来的遍地都是,可见此教学方法的成功;其二,设计分层作业,通过星级作业的布置,既能让优生有挑战性,发现出彩的语言输出,又能让差生有话可说,改变英语课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局面。一堂课真真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水平,而我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除此之外,其他老师的课堂也是非常精彩的,如杨文英老师的英语课考虑到了考试,因此课堂练习多,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实验小学两位老师则多让学生反复听纯正的英语,学生口语能力非常棒。这些细节也是我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最后,我认为纸上谈兵都是无益的,只有我将学到的知识实践到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我才能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