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机遇,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76名,这些儿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福利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设立了手工坊、模拟超市、绘画室、运动室、多功能厅、情境教室,并不断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福利院根据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内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里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家”的归属感。
(二)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了康复特教室,聘请专业的康复特教教师,并注重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福利院选派特教教师外出培训5人次,并组织特教人员先后赴标杆单位、兄弟单位学习特教经验;同时挑选特教骨干人员在全院开展定期特教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1、开设特教班,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开设特教班,根据儿童年龄、智力情况和接受能力,对儿童进行分班教学。课程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蒙氏教学为主,结合手工、音乐、美劳、品德教育等辅助课程开展课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与多元智力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拟定包括年、月、周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辅导计划,按计划实施课堂,根据课堂进度、学员接受程度进行课堂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估。目前福利院开设4个班级,分别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学班和语训班。一共有15名收养人员参与到上述班级中进行学习。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对一些有就读能力,可以进入高层次学习环境中的收养人员,福利院院主动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院内提前为这些孩子制订入学前个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入学前能力训练一对一进行强化,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儿童进入张家港市特殊学校就读,1名儿童进入梁丰幼儿园就读,4名大龄收养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会。
3、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从“零”开始,抓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一是对0―3岁的婴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通过音乐、图画、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婴幼儿的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开展了“爱德祖母育婴”项目,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人员充当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做游戏等方式,使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对3―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龄前的教育。以儿童为主导,老师为辅导,主要从语言、知识、日常行为及动作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进一步推行“微笑妈妈“行动,使护理员与孤残儿童间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依恋,满足了孤残儿童情感需求,实现了由按需喂养向回应式抚育的转变。
4、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培养教育孤残儿童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的个人品德,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龄儿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其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是持续开展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送孤残儿童去苏州学习刺绣,并进行展览义卖;三是开展“类家庭”项目,筛选出3名大龄儿童进行类家庭生活体验教育;四是联系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提供学习就业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残疾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独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经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脑瘫儿童可以较熟练地弹奏电子琴; 3名儿童的油水分离画在“《少儿画苑》第1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暨第44界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喜获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5、注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外加上从小生活在福利院这样单一枯燥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为此,福利院将孤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请专业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等方式提高孤残儿童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6、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福利院脑瘫儿童的比例相当大,针对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吸收现代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康复知识,实施一对一和小组化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在保证对其肢体训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以增强脑瘫患儿的自身适应能力。同时融合音乐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养育模式。回归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的,但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孩子因残疾、患病无法被正式收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打破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养育模式,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和规范,定期回访,追踪服务。同时,为了让孤残儿童既能感受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到院内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教服务,2013年福利院探索启动“爱心助养项目”和“类家庭”项目。目前已有16位爱心人士与我院签订了《爱心助养协议书》,成功与8名儿童结对,并开展了畅游欢乐世界、制作月饼、庆祝生日等20余次活动,使儿童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弥补了机构集中养育的不足。
8、开展社工项目,促进孤儿成长。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节日间社会爱心捐赠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春节期间开的“迎新春联欢会”活动,五一期间的“亲子运动会”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爱心同行”主题开放日活动,“小小故事会”活动等等,使孤残儿童在参与活动时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同时,组织儿童走入社区感受居民小区的生活气氛,带领儿童参加相关单位的联谊活动,使孤残儿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条件的有限及人力资源的缺乏,致使该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见的制约因素使该项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专业特教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师中仅1人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毕业,教师专业训练经验不足,仅凭着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儿童传授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长远来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指导、帮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幼龄儿童家庭式抚育跟不上。虽然开展了“类家庭”“爱心助养”等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开展以来,只在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龄儿童间开展,一些重度残疾幼儿还没有享受到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没有感受小家庭的爱和温暖。 应建立幼儿教育模式,再配套适合幼儿成长的家庭式抚育生活照顾模式。
(三)心理辅导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残儿童多半有很多心理问题,随之表现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但福利院没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开展该项工作,虽然成效不错,但亦显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不仅能解决很多行为问题,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计划上来看,整体设计上缺乏前后呼应的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模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开展略显单薄,不能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堂;从总结评估上来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特教、康复、养护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沟通。
三、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一)不断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实现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设施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优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强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残缺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等,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通过协调人力资源部门,招募志愿者等形式,为我院输入具有正规教育学历的幼龄和学龄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弥补我院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与救助管理站共享资源--“阳光心灵”心理咨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盘游戏室。
(四)将特教工作贯穿于机构养育工作。特殊教育与其它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增效。从模式、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优化人员结构配置,组建特教老师、社工、保育员、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缓解特教人员紧张局面。强化生活教育,带着孩子做游戏、踏青游玩、做家务、及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德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引导孩子的思想发展,实现儿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课外学习、生活管理的全覆盖。
篇2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二、培养审美感知力
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的同时,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头脑中产生美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演奏古筝的过程就成为一种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形式,而不仅仅只是演奏技能的简单重复。
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典型的乐曲,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去感觉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作用。如在表现激动、热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加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减弱。快节奏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抒情、忧伤的气氛。
笔者在教授学生《战台风》这一古筝曲时,向学生讲述古筝曲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通过笔者的一边讲述一边示范,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英勇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学生在演练这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激情澎湃,仿佛自己就是正在与台风搏斗的勇士一般。
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要素都不可能形成音乐。同时,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明确地体会、理解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古筝教师坚持把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儿童古筝教学之中。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不管是创作音乐还是感知音乐,音乐想象力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童话故事
中图分类号:G613.3
一、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
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集中体现。在当前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题材中,大都会将人生哲理蕴涵于充满生动趣味的故事中,所以,故事可以作为培养并促进幼儿正确人生观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著名的《安徒生童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丑小鸭》,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丑小鸭虽然处处遭人嘲讽,被人看不起,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它仍然保持着自信的品质、顽强的性格。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有效促进并培养幼儿自信的人生态度,维持良好的心理成长。又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海的女儿》这一童话故事,引导他们感知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那么他必然会积极生活,努力工作,拥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在很多的童话故事中,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些细节,以此为切入点,对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学习,从而帮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个体的行为会与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价值观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指向功能,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可能完全相同,或者重视金钱,或者重视名誉,也有的重视地位和品格。所以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中,同样不能缺少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当对童话故事展开深度发掘,从中发现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宝贵教学资源,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感知,以此促成他们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童话故事深受幼儿们的喜爱,也非常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因此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感知,可以通过鲜明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话,清晰地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对于这一类童话故事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差异,因此而提升正义感,坚定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的信念。
在培B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其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就是培养幼儿的正义感。在童话故事中,很多故事都重点突出正义的力量,由此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感知正义的力量,体会其重要性。
三、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观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核心内容便是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在童话故事中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想象性和夸张性,但是,作者会将人生哲理蕴含于故事中。所以,同样还具备着主题的鲜明性和积极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善于把握童话故事这一教学资源,有效促成幼儿积极的道德观,如此才能够促使其良好的心理成长。
例如,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拇指姑娘》为代表的这些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在这部分故事中,大都是以民间的劳动人民作为原型,故事的发生以及发展都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善良、正直、坚毅和勇敢的品格,所以,教师应善于把握这部分教学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当然,在这部分故事中,同样也会存在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形象的“坏”,通过和正面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直的、积极的道德观,能够对邪恶以及黑暗进行批判。
总之,幼儿非常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其中充满了趣味性,拥有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夸张的语言表达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针对童话故事中不同的情节或者人物特征等特点,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使幼儿可以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评估工作量大大增加,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开发高效的教学质量评枯系统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1开发教学质最评估系统的意义
①为学院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客观标准。②有利于完善学院的教学管理,使之更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学院的综合竞争力。③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促使其发挥优势,加强弱势,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联系,使之更具广度和深度,促进教学双方更好地结合。
2需求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评价理论,在对外语学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标准,能全面反映学院教师的师德风范、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
①操作简单。各类用户只需用账号和密码登陆,即可在权限范围内完成评价或管理任务。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指标也有所差别,需设置指标体系设置模块。③功能完备。系统不仅要实现学生评教,且要实现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为防止部分学生恶意打分,需设置无效问卷设置模块,对异常数据修正,体现真实教学质量。④保密性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数据库,自动提取信息,实现学生、教师、课程的对应,自动验证身份,同时设置浏览权限,保护教师及测评学生的隐私。⑤结果分析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对结果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3系统相关技术
①面向对象。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业务调查并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将产生三种模型:功能模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② B/S模式。以Web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模式。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构成三层结构服务器体系。③ ASP.NET技术。是已编译的基于.NET的环境可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创建应用程序,从而简化页面的代码。
4评估指标设计
①教学质量的观测点:教学态度、内容、方法、效果等是主要观测点。态度包括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备课充分;内容指掌握基本知识、概念熟练程度,理论准确度及先进性等;方法指采取的适宜的方法或手段,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状况;效果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知识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品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②评估指标:本系统采用多元化评估主体,即学生、专家、领导及教师自己。针对外语课程性质和特点,又分为理论课、听力课等,教学的单项指标不同可使评估指标的可测性更好,更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评估是教学相长原则的充分体现,学生对教师有最全面的接触和最深刻的了解,学生评估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学生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估、应届毕业生问卷以及在线预警。
5系统功能模块及流程
①系统流程图。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本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模块:用户登录认证模块、评估模块、结果搜索排序模块、用户分级模块、管理员管理模块。认证模块验证用户是否合法,根据身份做相应的权限控制。其目的是避免数据的泄漏、非法修改或破坏。评估模块包括:领导评估、专家评估、学生评估和教师自我评估4个子模块。结果搜索排序模块的是对评估结果汇总排序,排出全院学期授课质量总分前20%、后l0%的教师以及应届毕业生问卷中最好和最差的教师。用户分级模块将用户分为二级:院(系)领导有权限随时查阅教师的评估结果;教师本人只能看自己的结果。管理员管理模块负责各级用户的密码和数据库整理。
6教学质量评估算法设计
我们在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群组决策系统数学模。包括分析评估系统中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层次模型;对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影响上一层次中某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子指标相对与其父指标权重,即层次单排序权重;计算各层指标相对系统评估目标权重,即层次总排序权重。同时利用群组决策判断矩阵算法实现判断矩阵修正,使其满足一致性条件,综合考虑不同评估团体参与决策或对评估影响,以及评语值的模糊性等,对各被选方案或被评对象进行优劣排序,最终得到评估结果。
篇5
【关键词】媒介受众 心理 儿童 教育影片
随着电视、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的数量与日俱增,影片之间收视率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态势下,儿童教育影片如何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需要和兴趣,拍摄出适合受众需求的影片,提高收视率,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概述
(一)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①因为受众的层次不一、身份不同,对于影片的心理需求也不同。
(二)儿童教育影片受众
就儿童影片而言,其受众市场主要是青少年。但是现实中其受众群体的目标市场不应局限于青少年,还应扩大到每一位能引导青少年观看影片的家长以及老师。他们是青少年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启蒙者。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生活体验,渴望孩子能够从电视和电影上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文明礼貌的传授。
(三)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主要是指受众的分布地区和年龄的广泛性。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定位主要是青少年,他们分布在各地,年龄不等,是影片主要的接受者。
2、复杂性:主要是指受众的职业身份的复杂多样。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不仅是青少年儿童,还有家长、老师、大学生等,他们也是影片的关注者。他们的职业不同,知识文化参差不齐,对影片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教育影片受众的心理特征
受众对影片的选择主要受他们的心理需要驱动。根据“需要――追求――满足――强化”的心理学原理,主体的选择在获得了相对满足的心理需要以后,会自我强化,成为主体的一种心理定势,然后继续启动和支配着主体作出相应的具体行动。受众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心理学中也称作“直接兴趣”,即用不着再加启发、说明,人们自然就会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趋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②儿童影片的受众群体首先要对影片的片名和内容产生好奇,然后才会行动起来,将这种心理动机转化为现实的实际行动,主动选择观看影片。好奇心理是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本能的心理需求。
(二)求近心理
所谓求近,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上的接近点,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③所以“求近心理”应该分为心理上的接近和地域上的接近。儿童教育影片的受众观看影片的目的是从中寻找一种心理共鸣。人作为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会因为影片人物与自己的经历相近而或喜或悲,即所谓的心理上的接近;或者是因为影片的发生地点在自己的住处或家乡,而产生地域上的接近感,即所谓的地理上的接近。例如,影片《新鲁冰花》,反映的是贫苦家庭孩子古阿明的人生遭遇,受众看完以后,可以从小主人公的身上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由于求近心理使受众会情不自禁地卷入影片的气氛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求知心理
随着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影视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读者不只是为了好奇心理去观看影片,而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有所收获。老师和家长尤其希望青少年在观看影片以后,能够有心得体会,得到心灵上的启迪,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娱乐。比如,儿童教育影片《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在为受众带来娱乐的同时,教会了孩子应该坚强独立、孝敬父母,遇到困难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困难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或者没有真实体验的做人道理。求知心理是受众心理需求中较深的层面,也对影片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有利于增加影片的知识内涵。
三、儿童教育影片赢得受众三部曲:选材、视角、内容
(一)影片选材时,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满足受众好奇心
1、选材的必要性
影片收视率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受众与票房的竞争。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一些影片出现庸俗化、娱乐风盛行等现象,对观众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为了追求高额票房收入,影视界陷入一种形式误区,重视影片的前期大型海报和新闻会等宣传活动,大肆渲染一种氛围,以此来调动受众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形式上的,只有那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选材,为了增强受众的技能,提高受众的思想觉悟,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影片,才会真正得到受众的青睐。
2、选材的标准
(1)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儿童教育影片的目的应该是让受众通过观看影片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顺应时代的主旋律,引导受众养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这是儿童教育影片最基本的选材出发点,也是选材的根本。
(2)生动典型的故事情节。好的影片不仅要有好的形式,更要有典型、生动的人物故事情节。不一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但一定要有清晰、鲜明的人物故事情节,或以小见大、或以点带面。比如,《小小心愿》这部儿童教育影片,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代表,通过小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想让半身瘫痪的妈妈见到大自然。于是决定赚钱给妈妈买一个轮椅,她开始一边捡破烂,一边办起了板画班。在办班的过程中,她一天天地成长,学会了自立、坚强,遇到困难不低头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反映了一个大的社会主题,给受众启迪。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二)影片视角上,要站在本土化的角度,拉近与受众距离
1、本土化
儿童教育影片的“本土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视角选择的贴近性,将镜头对准老百姓所关注的与他们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拍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与生活、生计相关的话题,具有地缘和心理上的双重贴近性。儿童教育影片的本土化定位就是要从影片受众的接近性出发,立足本土实际情况,挖掘本土资源,服务本地受众。
2、本土化表现
(1)主题的本土化。影片的主要题材是反映本地或者本国某一地区的真实故事,或根据故事原型改编的。总之,就是从现实中取材,这样才会产生社会认同感,取得好的收视效果。比如《俄玛之子》,主要场景取自云南省红河州的欧式古镇――迤萨,反映了哈尼族父子的亲情、故土情怀和师生情谊,吸引了当地人的兴趣,同时也给全国各地的受众以启迪。
(2)语言的本土化。最近红起来的东北二人转,就是用方言凸显了地方特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通过方言土语可以唤起说同种语言人的共鸣,从而扩大影片的影响力,满足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
(三)影片内容上,要体现“教育”理念,增强主题厚重感
影片收视率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内容质量的高低。主题角度的选择是影片成败的决定因素。儿童教育影片应对受众具有教育意义,能给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因而儿童教育影片要增加内容的深度,经得起推敲。厚重感是相对于内容浅薄、低俗化而言的,好的影片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还要深化主题,体现教育意义,这样的影片才会有更广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受众是影片的服务对象,是影视产品的消费者,更是影片收视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因而,儿童教育影片应该从选材、视角和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将受众的接收状况看成是未来选材的出发点,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从而提高儿童教育影片内容的针对性,使其更加适合受众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影片故事情节中的内在价值要素,增强影片的播放效果。■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96页
②张艳荣,《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314―315页
③陈丹、房瑞标,《如何使科技人物报道活起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第6期63页
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
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篇7
一、特殊儿童教育首先是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也是儿童,特殊儿童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教育的基础上,儿童才是特殊儿童的第一属性。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会喜爱每一个儿童都会喜欢的东西,如游戏、动画片、玩具等。他们在学习时同样喜欢教师生动的讲述、虚拟的带入、贴切的关心。教师以较慢、较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儿童更好地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即将入学的儿童在课堂上“坐得住”的习惯。很多儿童喜欢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具体动作,如跳跃、鸭子步、深蹲等,有运动障碍的特殊儿童也对此充满好奇,因此教师更应该采用直观教学,有效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
二、平衡教师威严与儿童平等
特殊教育教师“送教上门”需要放下“师者为上”的传统教育理念,需要“威严中的爱与自由”,即教师要处理好压力与放纵之间的平衡。在需要严厉的时候,教师要态度明确,但平时应该多鼓励,关注细节教育,让儿童感受到自由与温馨。例如,教师可以每天给儿童温馨的问候,给需要的儿童端杯水,帮助不能自理的儿童擦擦嘴。在这样的细节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耐心和爱心,儿童自然能够感受到。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或多或少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的或非语言的都是有可能的,教师往往很难快速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不妨耐心地与儿童沟通,多听几遍。当教师不能理解儿童的某些做法时,如有些儿童在教师的劝解后还坚持哭闹,教师应该想想儿童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教师绝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儿童的问题。f31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儿童的心意,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相反,若教师误解了儿童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就会失望。这两种情况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学生要么接纳教师,要么排斥教师。儿童之所以会接纳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因为教师满足并激发了儿童的内在欲求。例如,笔者“送教上门”的一位脑瘫儿童(化名乐乐),在喝水时会说:“老师,你喝—”虽然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当笔者回答他,眼神注视他时,他就会很开心,因为他知道教师在关注他。
三、教学的具象化应用
儿童往往对具象化的东西以及现实情境中可以展现的事物或场景拥有较好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特殊儿童出于生理的先天或后天不足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师采用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信心,培养学习热情。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乐乐的教育不能急于讲解较高难度的内容,如在对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笔者直接的教授乐乐难以理解,教学效率低。笔者经过反思后改进了教学方法,开展了包括空间想象力、数数能力、数物能力、数字的意义等的针对性训练,逐步引导乐乐进行计算。从借助笔算的加减法过渡到心算,引导乐乐不借助笔进行计算。实践证明,在笔者的努力下,乐乐的空间想象力和数数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同时,这也说明多基础能力同步推进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推进儿童数学能力的整体发展。
儿童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对于学习的新知识同样好奇,有求知的欲望。教师把握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进其主动探究。例如,乐乐经常问:“老师,这是什么?”有时候,也会说出他对某事物的理解。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解答,哪怕再小的问题也要细心、耐心的解答,若儿童看到教师的不耐烦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儿童每一次主动地提问,主动地学习,都是教师对其教育的良好时机,比教师的被动说教效果好得多。
四、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及德育渗透
篇8
该站成立于2007年,是专注于为中国儿童提供服务的绿色门户网站,宗旨是为广大的儿童打造一片纯净的网络天空,启迪孩子们的智慧,照亮孩子美好的前程!通过自主研发以及与各渠道强强合作,提供了十多万个儿童歌曲、故事、游戏、英语、有声故事、儿童MP3等资料,免费提供广大儿童学习欣赏。在六一儿童网,小朋友可以听儿歌、看动画、做游戏、学画画,不知不觉中掌握成长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网站同时开设了儿童论坛、儿童博客等互动平台,开掘了未成年人上网的通道!
同类网站:
5068儿童网:
小精灵儿童网站
该站是小精灵儿童网工作组主办的面向儿童(12岁以下)、家长、教师的综合服务性儿童网站,网站的全部内容全部免费开放,是一个集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儿童的抚养、教育、学习、娱乐于一体的网站。育儿类包括母亲的怀孕、生产、健康以及婴幼儿、学龄儿童的健康、安全、护理。教育类知识有幼儿识字、零岁教育、古典诗词、教育杂谈等。学习类有学校教学的数学、语文、英语、体育。课外自学的有琴、歌、书、棋、舞、画、手工等。娱乐内容有儿歌、故事、游戏。除此之外还提供论坛、相册、下载、建站、博客和搜索等服务。
同类网站:
锦州儿童网:
亲亲宝贝:
育儿网:
中国儿童网
该站是由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开发、运营及维护的大型儿童教育门户网站,凭借中国儿童中心的优势教育资源,在儿童教育、科研、培训、营养、活动等领域,为广大少年儿童开辟一个学玩结合、学中长智、动手动脑、学习创造的绿色网络空间。包含众多儿童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家长的意见问题,有青少年儿童喜欢的科学发明、手工制作,也有孩子喜欢的美术作品、绘画技巧,还有在线儿童歌曲、儿童故事、儿童漫画、儿童益智游戏等……丰富的内容可以让青少年儿童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课堂以外的快乐,遨游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该站也为家长提供权威的家庭教育指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中国儿童资源网
该站以“绿色上网,快乐成长”为建站理念,为中国儿童提供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学习资源。资源量达10万以上,并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开站以来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孩子的好评,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儿童网站之一。现开设儿童文学、动画片、歌曲、有声故事、小学作文、儿童知识、猜谜语、少儿百科、育儿大全等栏目。
同类网站:
小丫丫儿童资源网:
Windows 8的“好伴侣”
Windows 8预览版已经推出,相信很多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使用了,可当你初次进入Windows 8后,是不是有些不适应了呢?是的,Windows 8变化很大,特别是主界面,此时你就需要快速适应Windows 8。Win8优化大师就是Windows 8的好伴侣,它完美支持64位和32位Win8系统,内置了Win8开始按钮,可设置是否开机启动。它提供了Win+X快捷菜单管理功能,可自定义快捷菜单,其右键菜单快捷组功能,可在右键里面添加一个神奇的快捷键组,关机、重启会非常方便。另外还可以优化系统,提高安全性和速度。
/windows8master
查看局域网内的设备
家里装了无线路由,经常被人偷偷蹭网,那么怎样知道有没有被别人“占便宜”呢?使用Wireless Network Watche,它就能检测局域网内的设备,可以扫描当前局域网中的所有设备,包含无线网络中的设备,并显示目前连接到网络的所有计算机和设备的清单,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7BhcF5
FlicFlac 轻量级音频转换器
转换音频格式是常用操作,FlicFlac是一款轻量级的音频转换软件,无需安装,解压后仅有900KB大小,支持 FLAC、WAV、MP3、OGG和APE 格式的互相转换,其中MP3可以在设置中修改比特率。拖拉音频文件至软件中间位置,在后面选择转换格式,转换后的文件保存在源文件的文件夹中。
/6NjKxH
老树新花
PPTV 3.1.9版
近期网络电视软件PPTV进行了小幅度更新。新增画中画功能,可将喜欢的节目拖放到桌面,有更新时立刻提醒,VIP频道全新改版,游戏时自动限速,修复了一些Bug,增强了稳定性。
WPS Office2012(SP1)
作为国产办公软件中的佼佼者,WPS Office2012以其免费而实用的功能赢得了不少用户。新版本改进了备份管理、最近使用文档管理、保存用户设置、自选图形、优化段落布局等功能。新增功能包括表格新引擎、文件保险箱、PPT直接转换DOC、高粱显示引用单元格、在线设计模板、多种界面配色、文档并排窗口、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自由添加水印等。
谷歌浏览器正式版 21.0
Chrome是Google开发的一款设计简单、高效的Web浏览工具。新版支持使用PageDown/PageUP键以切换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条目,可以选择是否允许网站上弹出广告,修复在雅虎地图中放大操作出现的崩溃问题,解决当系统内没有安装打印机(驱动)时打印命令不工作也没有任何提示的问题,修复一系列在打开新窗口时产生的常见问题。
/chrome
篇9
针对绘本在儿童教育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本刊记者两次与其进行了座谈。
幼教,从学会自由开始
和宋占美、胡志远的见面在明湖路上的一家咖啡馆。采访之前,胡志远先拿出一张纸巾,“一人画上一笔”。说完,自己圈了个圆圈当做是开笔。记者画上了第二笔,眼睛的部分。宋占美负责身体。随着氛围和谐,每个人的创作欲大增:你在脑袋上加个天线,我在耳朵里长出一朵鲜花,最后记者给小人画出了八只手。
画作完成,记者受命给作品取个名字。
望着乱七八糟、天马行空的作品,记者题上一行字:“他叫呆呆,他有很多手,却没办法干好一件事情。”
看这幅画,眼睛歪歪扭扭、方方的脑袋呆头呆脑。三人捧腹而笑。一个简单的绘本就这么诞生了。什么是绘本这个复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绘本,即是用最简单有趣的图文,表达最有哲思的生活道理或者童稚可爱的方式诉说引人一笑或者内心发省的话题。
胡志远随身带着几部绘本作品给记者观看,“不止儿童可以阅读,成年人在其中也可以随时有体悟和发现。”相比连篇累牍的理论,无字绘本或者图文并茂的绘本,则是这些想象里的“留白”。
“现在这么多昂贵的儿童玩具,比如遥控飞机、豪华赛车,我不觉得对孩子的创造性帮助能有多大。”宋占美拿80后幼时最爱玩的橡皮筋当做例子,“橡皮筋最简单不过,却可以有各种玩法,可以跳皮筋、翻花绳、做成弹弓等等。”反而是简单素材留给儿童创造、开发和想象的空白可能性更大。
简单化的教学是英才学院学前研究院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幼儿教育便应该从给儿童独立发现的留白中开始,学会自由是学会一切的开始。”宋占美把绘本当做一片启发儿童思考的自由天地。
一座学院里的“绘本”探索
宋占美对教育的反思成为她推行绘本教学实验的动力。目前,她和绘本专家胡志远在山东英才学院里搞“绘本教学”实验,学院设有学前教育研究院,绘本教学是其中一个重头。
以胡志远作序的一本绘本书《小火车头》为例,绘本里火车没法再走一步,向强壮的大火车头求助,对方有更重要的任务;向老火车头爷爷求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老资格,应该由年轻人来做……最终小火车头勇敢的承担了任务,并顺利完成。
“这些绘本开发大多基于人文的熏陶,没有什么太知识性和专业性的灌输。借着绘本的美好、哲思、生动来推广‘全面、全人’的教育。”宋占美留学美国时发现,大多成功的政客、商人皆为历史、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毕业,综合的知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与人打交道的情商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比如现在我们教育出的很多‘高考状元’往往不能生活自理,高材生性格偏激、高智商犯罪的案例也不少见。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止是为掌握一门技能。解决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一个目的,但更深层的目的是面对生命的选择,是品质和修养的塑造。”
宋占美所负责的学前研究院专门设有“故事姐姐服务”。到偏远山区讲故事、提供给山村幼儿园更好的教育模本、免费帮助筹建打造儿童教育规划是他们的工作项目之一。
“教育没有功利性,教育和公益更是息息相关的。辅助落后地区教学是一种公益,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最大的公益。”宋占美说。
教育者的革命:孩子没有想象力,成人先反思
在风靡世界的童话书《小王子》里,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写道:“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
为何献给大人? 6岁时,圣埃克苏佩里画了一幅画:一条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他把巨蟒肚子里如何消化大象的情景画了出来。几乎所有的大人们都撇嘴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一顶“帽子”?圣埃克苏佩里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感到怀疑,受挫之后他放弃了绘画,长大后成为一名飞行员。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出了错误,而是教育他们的大人们想象力出了问题,教育革命先从教育者开始。”宋占美说。
篇10
1.对儿童性本善的信仰“孩子天性善良”是尼尔的终极信条。他说:“一切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具有的信念———把孩子看作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恶人的彻底的信念”[5]139,“当我们看一个婴儿时,我们知道他不是邪恶的———他不会比一棵白菜或一只小老虎更邪恶。初生的婴儿带来一股生命力,他的意志和潜意识都有活下去的冲动,他的生命力催促他去吃,去探索他的身体和满足他的愿望。他在自然的引导下成长……”[2]198由于天性善良,儿童能够自发地约束自我,能够自然地养成自我认知、自我尊重、自我选择、自我信任及自我责任。教育对儿童进行训导和培育的前提是人生来具有“善”的胚芽,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把儿童的善良天性引发出来,避免和防止外界权威对儿童产生压抑。因此,在夏山实验学校中,尼尔不教育孩子遵守规矩,不为孩子设立一整套禁忌,不对孩子进行规训和钳制,他相信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就可学会分辨好与坏,孩子会自然长成一个好人。当时有人问尼尔夏山学校是否由他一个人支撑起来时,他坚定地回答:“学校是靠不干涉孩子的成长和不向孩子施加压力的信念支撑起来的”。[6]792.对情感主义教育的偏爱尼尔认为,西方理性主义教育的极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教育的另一半,即教育对人的内心及情感世界的关爱,这种教育甚至会造成“损伤情感的罪恶”。[7]298尼尔在别的学校给学生讲课时发现,学生只被教给怎样了解,但没有学会怎样感受。学生友善、和气、热心,但缺乏情感因素和使思想臣服于情感的能力。他说:“再完备的实验室或工艺室都不能帮助约翰、彼得和伊凡超越情感伤害和社会罪恶。”[2]24因此尼尔尤为偏爱情感主义教育。他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学校培养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他说:“自由的儿童喜爱数学。他们还从地理和历史中发现乐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9]167他认为儿童一旦有机会可以随心所欲做事情,就会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活动。情感是人格的主要承受者和表现者,它充满生气。自由发挥儿童的情感,智力就会得到自然发展。相反,一味地追求儿童理智发展而压抑情感,就会导致问题儿童产生。事实证明,在尼尔情感主义教育原则下培养的儿童自信、果断、善于交际,适应生活能力很强。英国教育部视察报告和对萨默希尔校友的跟踪报告表明,绝大多数萨默希尔学校的毕业生,都具有一种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所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所必备的自信心和追求自身理想的决心与勇气。[3]390可见从儿童教育思想的发轫,到倾其一生的儿童教育实践,尼尔都在勇敢地“破坏”着传统教育。由于对教学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尼尔和新教育运动分道扬镳,因而被认为是“英格兰极端主义教育思想的肆无忌惮的宣传者”。[8]178但正是对人性本善的坚守及对儿童情感的关切,使尼尔的儿童教育思想别具一格。
二、儿童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教育目的:追求完满人格
尼尔的儿童教育目的观,在于培养儿童的完满人格,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种完满的人格包括内心自由和自信勇敢两个方面。1.内心自由尼尔认为,内心自由意味着“自由意志的选择”,这是自我自由与彼此尊重相统一,自我决定与自我负责相统一的选择。[1]4这不仅是充分发展儿童德性、理性和个性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尼尔对儿童人格的期盼。自我自由与彼此尊重相统一体现为:在夏山学校,孩子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因为他自己内在的法律管束他。他只能对自己的事随心所欲,假如他愿意就可以整天游戏,因为工作与读书只影响着他个人,但是不可以在下课时吹喇叭,因为这样会影响别人。自我自由与彼此尊重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儿童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实际上,在“放任”、“随心所欲”的夏山学校中,尼尔实现这种教育目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这样一个环境要求儿童养成高度的自尊,要求他们真正尊重别人,学会这一点要比九点钟自觉上教室听课困难得多。自我决定与自我负责相统一,更多地体现在每周六的学校全体会议中。所有与集体和生活有关的事情,如就寝时间,添饭加衣,是否可以到海里游泳,是否可以攀爬屋顶,放假前的周四或周五是否停课,以及对违反规定的学生做出何种惩罚,都是由学校全体大会投票决定,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不受年龄限制,拥有同等的投票权。大胆采用学校全体会议这种自主管理体制,既是基于尼尔对儿童生来就具有正义感、责任感的坚定信念,也是因为只有自由才能让儿童的善良本性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参与真实的自我管理活动,年龄小的儿童逐渐学会操作规则,依次成为致力于自治制度的理想主力。[9]171-172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没有哪个违规受罚者对学校的裁决表示不屑或者怀恨在心,孩子们心甘情愿受罚。尼尔正是通过学校的民主自治大会,使每位儿童学会尊重集体决定,并对这个集体决定负责,由此达成集体间的内部和平。2.自信勇敢自信是尼尔情感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他在谈及夏山学校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是萨默希尔来的青年人,”他说,“我极想知道,现在你和从旧学校来的青年人混在一块,你对你在萨默希尔所受的那种教育觉得怎么样?”“假如你必须再作选择,你要进伊顿,还是进萨默希尔?”“喔,进萨默希尔,当然。”杰克回答。“但是别的学校不给而萨默希尔给的究竟是什么?”杰克搔搔他的头。“我不知道,”他慢吞吞地说,“我想它给你一种完全自信的感觉。”[5]140尼尔认为,情感主义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世界充满信心。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家长和教师应该摈弃权威和孩子们站在一起。他说:“养小孩和养小狗很相似,被鞭打的小孩和被鞭打的小狗一样,会长成一个顺从自卑的人”[2]80-81,“小孩对爱和了解的需要远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2]96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肯定,爱与赞许是对儿童自信心的表扬。当家长和教师与儿童站在一起时,儿童心中的诸多顾虑就会消失,而且慢慢变得自信起来。为此,尼尔反对对儿童实施体罚,因为体罚会挫伤锐气从而削弱儿童的自信心。经历了加尔文教控制下的恐惧童年,尼尔更希望孩子们勇敢发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为自己的观念辩护,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他给予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管理学校,培养孩子自信心,都是为培养他们的勇敢品质做准备。在尼尔的教育实验中,儿童不怕大人,更确切地说是儿童不惧怕权威。孩子们敢于说出“不过是尼尔!”之类的“挑衅”话语。勇敢是坚定意志的体现,是突破现状的重要品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更需要勇敢品格。
(二)教育内容:寓课程于游戏
1.体验比书本重要尼尔指出:“孩子应该在玩耍中度过童年,任何忽视这个事实的教育系统都在采取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6]59但他并不是忽视课程,他甚至保留了应付入学考试的某些必修科目。他认为书本不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儿童需要的只是读、写、算,其余的应该是工具、泥巴、运动、喜剧、画图和自由,即快乐的情绪体验和健全的人格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尼尔在夏山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工艺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它只是为儿童提供一种在自然和生活中的选择,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是否上课。如果儿童对某一门课程感兴趣,用不着别人要求,他就会自发地学习,因为这合乎儿童的天性。当然,如果儿童自愿参加初等教育考试,也可以请求教师给予特别的教学和辅导。在尼尔看来,课程应作为启发儿童理想、希望和意志的存在,致力于拓展儿童的精神生活,引导儿童追求自由、希望、爱以及真善美等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2.在活动中学习在夏山学校,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属劳动、玩耍、表演、音乐、舞蹈和体育。在该校医务室的劳动实践中,尼尔发现儿童非常喜欢劳动,他们搅拌水泥、运输沙子、清洗砖块,忙得不亦乐乎。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尼尔认为在劳动中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劳动让他们进入了成人世界,感觉梦想成真。儿童在劳动过程中可以提升自我感觉,从而获得自信并度过愉快的自我概念阶段。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他们也不会在潜意识里留下遗憾。“你几乎可以说现代文明毒瘤的起因就是孩子们从来不能尽情地玩。”[6]58玩耍在养成完满人格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被认为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事情。在玩耍活动中,儿童把自身的幻想付诸实际,毫无禁忌地体验实际生活,从而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表演课是儿童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尼尔把这一课程开设在周日晚上由球场改建而成的小剧院里。表演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自信品质,无论孩子是否擅长表演,每个人都有上台的机会,并会得到台下观众的赞许。音乐课程内容广泛,多种形式的音乐课能够提升孩子们的鉴别力。同样,学校举办的所有活动都少不了舞蹈这一环节,舞蹈可以激励孩子们勇敢、创造性地表达。尼尔相信,敢于独创舞步的孩子将来也敢于向宗教、教育、政治等各种权威发起挑战。另外,戏水池、沙坑、跷跷板、秋千等属于儿童体育课的场地,体育课教学并不是强制性的,尼尔认为真正的运动精神只有在自由地决定玩与不玩时产生。可见开设相应的学科课程并非等于教授儿童智慧,尼尔的可贵之处是认识到课程开设目的并非灌输给儿童理智和认识,而是要触及儿童的灵魂,引发儿童善良天性,培养健全的个体。当尼尔将灵魂教育的目的融入课程之中时,也会更好地促进其他教育目的之实现。
(三)教育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在夏山学校,如果孩子愿意,他可以整天玩耍,他可以冲老师大喊大叫。但儿童教育的自由并非对儿童的放任与放纵。强迫儿童不扔石块和强迫他学拉丁文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涉及他人,后者只与自己有关。尼尔将自由区分为个体自由和与外界联系的自由。在儿童教育中,尼尔尽可能多给儿童自由并保护这种自由不受侵犯,但这种自由只在个体活动范围内有效,一旦与外界发生联系即将对他人产生影响时,这种自由就会受到约束,这就是儿童教育方法上的“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来说,在规约儿童外界自由或社会意义上的自由方面,尼尔采取了如下教育方法:1.联系常识正如尼尔所说,任何思想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如果不与常识联系起来都是危险的。尼尔通过全校大会制定基本的安全常识规章,如每六个孩子必须在一个救生员陪同的情况下才可以下海游泳,不准攀爬屋顶,不准使用气枪等伤人的武器、禁止将危险品带入校内。此外,基于常识的重要性,尼尔还将一些必要的规定强加在孩子身上,如必须在火炉旁边加上护栏以防孩子烫伤,孩子发烧、生病时必须吃药且不准随意外出玩耍,玩累的孩子必须上床休息。总之,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原则下,给予孩子适当的社会意义上的自由。2.集体规约在尼尔看来,每个人都负有对他人和自我不可推卸的责任,集体规约以不干涉他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为出发点。例如,在夏山学校,如果一个孩子周一来上过英语课,直到下周五这个孩子才来上第二次英语课,其他孩子就会责怪他影响了全班的进度而不准这个孩子上课。通过这种集体规约,儿童会逐渐意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并逐步由自我自由走向自我与他者相结合的自由。在集体约束下,儿童会逐渐培养起责任感和正义感。此外,集体规约也体现在学校全体人员大会上,但尼尔意识到儿童并没有管理所有事情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学校全体会议的作用。3.个别谈话尼尔认为,大多数在自由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并不需要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主要针对问题儿童,如自我主义儿童、具有病态偷窃行为的儿童。问题儿童的出现是因为他们缺乏自由和关爱。对不够成熟且尚未达到“社会年龄”的幼童来说,教师规劝本身就是一种机会,他们的意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儿童的决定,但它要求儿童愿意做出这种选择才行。因此,尼尔的个别谈话往往以火炉边闲谈的形式出现,他试图以这种自由的方式消除问题儿童的恐惧,在教育和治疗过程中传递儿童生命中值得把握的价值,尼尔多年后发现正是自由谈话帮助了这些问题儿童。可见,“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巧妙的教育方法,它的巧妙在于建立在对儿童特性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在于它最易于教育目的实现。这种教育方法蕴含着让儿童成为一个健全个体的期待。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审视
- 上一篇:团组织生活策划
- 下一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