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案件分析

篇1

关键词:现场分析工作在侦查破案中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现场分析的内容;现场分析时注意的问题

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又称现场讨论,是对发案现场调查和勘验检查中获得的有关犯罪信息、资料进行的临场讨论和推理判断。是在现场勘验检查结束或告一段落时所有参加现场勘查的人员根据勘验检查中所得到的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与现场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揭示案情的过程。它是开展侦查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侦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现场分析通过对案情的剖析和揭示,为下一步侦查工作的部署、侦查方向的确定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刑事技术工作服务和渗透于整个侦查工作的开始。作为一名刑事技术人员,应当高度重视现场分析工作,正确的了解进行现场分析所具备的各种基础条件,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的运用。但目前我们基层刑警队就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普遍对现场分析不够重视,分析不及时、不客观、不透彻。从而导致一些案件难破或久侦不破,使侦破工作走了很多弯路。我个人对现场分析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刑事案件现场分析工作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根据目前我们常见的刑事侦查教科书及相关材料的 论述,现场分析是现场勘查结束后,由现场勘查指挥员组织参与现场勘查的人员,结合现场访问、勘验搜索等获取的信息和资料,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推理判断。从现在看,这种工作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动态化的刑事犯罪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刑事犯罪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职业化、智能化、高科技犯罪日趋明显,尤其是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给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给我们的现场分析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从现场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掌握各种现场信息资料,仔细研究现场痕迹存在的形式、形态及形成原因,以及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逆向思维的推理方法,科学严谨地对整个现场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勘查人员立足于现场,勤于思考,抓住案件的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侦查破案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现场分析要认真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动态,注意对现场有形痕迹及重点部位的分析

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动态分析是依据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再现作案时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动态往往与有形痕迹相互并存,因此,在紧紧抓住现场有形痕迹的同时,积极捕捉现场的无形痕迹,深挖犯罪嫌疑人的内心动态,准确分析其作案动机。现场分析时要注意现场勘查时提取的有形痕迹,这对推进侦查工作进程、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现场提取的足迹、指纹,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人数、年龄、身高等,直至认定犯罪嫌疑人。例如:2006年6月10日我辖区一居民楼内发生入室盗窃案,现场勘查时提取一枚完整足迹,经与事主家中人员所穿鞋的足迹进行逐一比对排除,并结合现场分析,最终确定为犯罪嫌疑人所留。经过工作确定无业人员孙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将其传唤至公安机关后,发现其所穿鞋的鞋底花纹大小、纹路与被盗现场提取的足迹大小、纹路相同。经讯问,孙某某很快就供述了入室盗窃的犯罪事实。另外,可以通过对现场遗留的工具痕迹的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工具。也可以利用现场门窗的损毁和蹬蹭痕迹,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进出口。重点部位是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侵害较重、作用时间较长的现场客体,体现出作案人的目的、心态、个性以及对现场环境的熟悉程度。例如,在盗窃案现场时常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作案人在现场翻动很大,将所有上锁的柜子、桌子抽屉撬开,把抽屉内的物品全部到出,把柜内的衣物翻得乱七八糟,但夹放在衣服中间的财物却未被发现。这种情况往往反应出作案人对现场情况不熟悉,急于盗窃钱财离开现场的心态。另一种现象是现场几乎看不出有翻动痕迹,但仔细勘查后发现作案人翻动准确细致,直奔钱财。这种现象我们通常分析判断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较大。

篇2

【关键词】犯罪;管辖;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89-01

在司法机关办理犯罪案件过程中,由于犯罪波及范围广,常常是跨省、跨地区、跨国的案件,犯罪情况复杂,势头猛、蔓延快,公安机关又享有跨地域侦查权,这就给检察机关犯罪案件地域管辖工作带来问题。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提出办理此类移送案件相关工作建议,既是本文的重点,也为今后审查工作参考。

一、雁塔区人民检察院犯罪案件管辖情况

犯罪案件发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案件的侦查与受案机关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地或犯罪结果地的公安机关,对此,如何协调犯罪案件的管辖权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014年1月至3月雁塔区检察院共受理案件40件,其中审查逮捕案件19件、审查案件21件,审查逮捕和审查的案件中外辖区的案件分别为8件和10件,分别占42.1%和47.6%,即犯罪行为地系外辖区的案件达到40%以上。

二、犯罪行为实施地系外辖区的案件在受案、办理中存在管辖争议及其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公诉部门、法院在审查、审理案件时,如犯罪行为实施地并非在本辖区的指定管辖案件也需要向各自的上级机关申请指定管辖函,不仅增加工作量还直接影响办案效率,也徒增案管与侦查机关、法院及本院业务科室之间的矛盾。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而:

首先是公安机关以抓获、办理的单位为确定管辖的标准。

第一、涉毒案件调查难、取证难、打击难。涉毒案件交易场所多变、抓获时机短暂、难以深挖犯罪组织导致调查难;少量数额的案件证据容易灭失,证据搜集困难、客观事实认定困难,犯罪嫌疑人多具有反侦查意识拒不供述、言词证据难以形成证据链导致取证难;犯罪嫌疑人为逃避罪责往往辩解不知情、主观方而认定困难,以贩养吸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没有在交易时人赃并获仅能以非法持有罪追究刑事责任、打击处理难。

第二、打击案件形势政策要求。案件侵犯的犯罪客体不明显,鲜有报案人,没有特定的案发现场,事后搜查取证可能性较小,侦查机关在办理涉毒案件时往往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调查、等候和跟踪。

其次是内部考核致公安机关各办案单位对己侦办的涉毒案件不愿移交犯罪行为实施地公安机关继续办理。

公安机关打击案件的专项行动对各队、所、科等办案单位有考核要求,且刑事案件侦办的考核量化到刑拘、逮捕等强制措施及是否提请审查、均以相应分值计算。因此各办案单位为了完成各白的考核目标和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对于已经侦办且己批准逮捕的案件不愿移送到其他分局。

最后是近年来、审判管辖权确定程序严格。

犯罪行为实施地(包括抓获地)非本辖区的案件在审查并拟移送时需要向市院申请管辖函。移送法院审判后又需要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管辖函。程序严格繁琐,增加办案人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

三、解决办法

经向其他市区检察院案管部门了解,也存在类似情况。我们认为此类情况并非本院个案,应该是全市各区县院都而临的问题。为了提升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我们建议对此类案件,由市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共同对管辖、受理进行规范。

第一、完善跨区域公检法机关协作机制,加强配合、直接沟通、共同打击犯罪

对于复杂多变的犯罪,检察院应该与公安、法院建立分工合作机制,以有利于整体深入缉毒侦查大局为原则,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原则下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依法及时惩处犯罪。因此,作为办理移送案件的跨区县公、检机关更要加强沟通,加强在犯罪事实认定、犯罪证据侦查、调取、收集等方而协调工作,做到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步调一致、合力打击。一方而受移送检察机关主动、直接与侦破机关联系,阐明存在问题与公安机关协调解决。另一方而移送检察机关也要杜绝移送后与己无关的消极心理,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通力协作打击犯罪。

第二、公安机关对下级办案单位进行规范,对犯罪地非本辖区的案件在侦破后,交由犯罪地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报请审查逮捕、。若由于刑拘期间时间紧,而移交困难较大的,可以由查获的公安机关提请辖区对口检察机关审查逮捕,在批准逮捕后再移交犯罪行为地公安机关继续侦查、移送审查。

第二、公诉、法院对此类案件的管辖,若不存在明显的违法办案、诱惑侦查致使无罪判决等问题,依照侦查机关的管辖指定函办理此类案件,无需再次指定。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犯罪专题整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05.

篇3

被告四川省泸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下属第六工程处在该县兆雅镇燕岩村3社泸永公路侧以集资联建的名义,修建楼房一幢对外进行销售,胥中兴为该处负责人。1999年4月11日,原告曹支富向该处购买了住房一套及门市一间,总金额89000元(其中包括天然气费4500元),约定由工程处负责办理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和天然气使用证(未订立书面合同)。原告于当日支付购房款83000元,由工程处负责人胥中兴出具收条。工程处即将上述房产交给原告使用。

尔后,原告多次向胥中兴催要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但胥中兴都以种种借口推诿。2002年4月7日,原告收到泸县兆雅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催收借款通知单,才得知胥中兴已捋门市产权证办好,并用于贷款抵押;住房的产权证更在卖给原告之前就办在了案外人胥中英的名下。在解决无望的情况下,原告于2003年6月16日在泸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工程处的购房协议,退还所购房款83000元及利息,并按已付购房款金额赔偿损失83000元。

讼争焦点:

本案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商品房司法解释》)出台后,四川首例请求依照该解释判决“双倍赔偿”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在法庭上,被告认为自己不是本案的适格被告,且根本未与原告发生房屋买卖关系,原告所诉乃是案外人胥中兴的个人行为,而非被告的职务行为。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因本案被告不具有商品房开发资质,且其建房乃是以集资联建形式而为,故对于本案能否适用“双倍赔偿”条款,法院内部也存在争论。

判决结果:

本案经泸县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最终从保护相对弱势地位的房屋买受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促进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社会体系的建立的角度出发,参照《商品房司法解释》第八条、第九条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第六十条、第九十四的(四)项、第九十七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一、解除原告曹支富与被告四川省泸县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口头房屋买卖合同。

二、被告四川省泸县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返还原告曹支富购房款83000元,原告曹支富退还被告四川省泸县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出卖的住房一套和门市一间。

三、被告四川省泸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赔偿原告曹支富83000元。

四、驳回原告曹支富要求支付购房款利息的诉讼请求。

分析:

泸县法院的判决结果支持了原告“双倍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下属工程处负责人胥中兴之间订立的口头房屋买卖合同,系双方基于自愿而签订的合法的买卖合同,应受法律保护,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根据交易习惯积极和诚实地履行合同义务。

被告认为原告是与案外人胥中兴个人之间发生的房屋买卖关系,与被告无关。对此法院认为,原告所购的房屋是被告下属第六工程处以集资联建的名义修建并对外销售的房屋,该处的负责人为胥中兴。房屋建成后,对外均是以泸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处的名义进行销售,由胥中兴经办,原告在与胥中兴订立口头合同的时候有理由相信胥中兴的行为是代表被告第六工程处的行为。而该处仅是被告的一个下属机构,没有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其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应由被告承担。

法院在判决书中还说道,本案原告支付大部分购房款后,被告虽然捋房产交付给了原告,但却未按照约定或者房屋交易习惯履行产权证办理义务。其中原告所购门市的产权证明虽已办出,却被胥中兴用于贷款抵押;而原告所购住房的产权证却在原告购房之前已经办在了他人名下;在这种情况下,原告的购房目的根本无法实现。可见,本案被告严重违背诚信原则,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对此被告理应承担民事责任。《商品房司法解释》第八条(一)项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己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第九条(三)项规定,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本案被告六建司虽不具备商品房开发资质,且所建房屋乃是打着集资联建的名义而为,但其将建成的房屋公开向社会销售,本身与商品房开发与销售性质相同,其违约情形也完全符合上述司法解释之规定,故本案可参照适用上述司法解释进行裁判。原告提出的要求被告返还已付购房款及按已付购房款的一倍子以赔偿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此外,因被告已将房屋交付原告使用,加之原告在购房时也未完全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故原告要求支付己付购房款利息的诉讼请求法院未予支持。

结案后的思索:

房地产市场的混乱有目共睹,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恶意违约、虚假宣传、误导、欺诈的行为到处可见。最高法院之所以作出《商品房司法解释》,意在通过司法裁判活动,规范房地产市场。而该解释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了五种情形,房屋买受人可以在要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之外,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俗称“双倍赔偿”条款)。“双倍赔偿”条款的规定,正是为了遏制上述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篇4

关键词:借贷纠纷;程序;实体;裁判观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深化发展,新的特点、新情况、新问题、新的纠纷不断出现,青岛市中院审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需要在审理案件和解决纠纷时加以深入思考,找出相应对策。

一、 争议焦点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可分为程序与实体两方面,实体方面的问题高达70%,但随着民事主体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律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程序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一)程序方面。该类型案件在程序方面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主体是否适格、管辖权异议、送达程序是否合法及诉讼时效等方面。

(二)实体方面。借贷纠纷案件在实体方面的争议焦点绝大部分围绕借贷关系是否成立的问题,其所占比例高达42.22%,而实践中借贷是否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是否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也是比较常见的争议问题。

二、 裁判结果

(一)二审案件的裁判结果。青岛中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二审结果发改率达27.27%。其中5个发回重审的案件,有3份判决的理由均为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三)项,即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另2份除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外,还涉及《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四)项,即严重违反法定程序。

(二)管辖权案件的裁判结果。在摘取的45件借贷纠纷案件中,有4件属管辖权异议,但青岛中院都作出了维持的裁定。

三、 裁判观点

(一) 程序问题

1.借贷合同纠纷案件的适格主体为借贷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而非该借款金额的实际使用人。

上诉人张维波因与被上诉人周延贵民间借贷纠纷案中[(2014)青民二终字第144号],上诉人辩称,其是代姜诚诚给被上诉人书写借条,实际借款人为姜诚诚。青岛中院认为,2014年2月27日上诉人以借款人身份出具借条,即便该款项实际为姜诚诚所用,但姜诚诚以担保人身份签名,上述事实证明上诉人是实际借款人,姜诚诚是担保人,上诉人应承担还款责任。因此,上诉人是本案的适格责任主体,应向被上诉人偿还借款。

2.合同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此外, 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施行,根据该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因此,确定借款合同的履行地应以新司法解释为准即以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中“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的规定不再适用。

(二) 实体问题

1. 借款人出具借据,且贷款人实际交付借款,双方借贷关系成立。

上诉人周健与被上诉人青岛玉柘木业有限公司民事借贷纠纷案[(2014)青民二终字第196号]中,原审法院认为,玉柘公司主张其于2012年10月18日给付周健20万元系借款,周健虽对此不予认可,主张该笔款项系玉柘公司替他人向周健偿还借款,但周健并未提交证据证明该主张,以为提交证据证明其与玉柘公司存在其他债权债务关系,故对玉柘公司主张该20万元系借款予以支持。上诉人于上诉期间提交的证据证明:①被上诉人股东分别为张守玉、张吉春、张桓;②在被上诉人支付上诉人20万元以前,上诉人曾支付张守玉10万元,支付张吉春8万元。但不能证明上诉人有向被上诉人借款的意思表示,仅凭该银行转账凭证证明双方当事人存在借贷关系证据不足。

2.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在上诉人藤素英与被上诉人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花园支行借款合同纠纷案[(2014)青金商终字第62号]中,原审法院认为,本案借款发生于两被告夫妻关系存系期间,藤素英应与王波承担共同还款责任。青岛中院认为,结合①上诉人与王波于2004年6月26日签订了关于收入与债务相互独立的协议书,②两人于2009年10月4日将上诉人单独购买的房产产权进行公证,该两份证据,认定上诉人与王波对于家庭财务收入和支出相互独立。上诉人对于本案借款,既不具有借款的意思表示,亦未实际使用款项,不应对王波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3.借贷合同中的借款金额为借贷合同记载的金额,但贷款人未足额交付的,以贷款人实际交付的金额为准。

在上诉人纪毓德与被上诉人栾志强民间借贷纠纷案[(2014)青民二终字第114号]中,栾志强在一审中辩称,人民币10万元的借条纪毓德实际只交付了9.7万元。原审法院认为,纪毓德提交的借条只能证明双方存在借款的合意,因纪毓德未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其履行了借款交付义务,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结合栾志强提交的借条及双方陈述,确认纪毓德实际支付栾志强借款的数额为9.7万元。而青岛中院认为,被上诉人没有提交证据证明上诉人支付9.7万元的主张,故本院认定被上诉人向上诉人借款10万元。因此,被上诉人应偿还上诉人10万元借款。

四、 结语

本文是对青岛中院近两个月来已公布的借贷纠纷审判案例的简单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借贷多采用书面形式、债务人逃避债务的手段增多、借贷合同的形式多样等问题,因此借贷纠纷所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涛著.民间借贷法律问答[M].天地出版社, 2008.

篇5

本人检索了最高法院从2011年到2014年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数据,通过2010年到2013年知识产权案件数据分析我国四年来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数量变化。

一、民事案件

从2010年到2013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如下表:

民事案件

年新收专利商标著作权技术合同竞争案件其他

201042931578584602471967011311966

2011596127819129913518555711372193

2012874199680198155384874611232207

2013885839195232725135194913022514

备注:其中2010年统计数据各类案件相加的和是42731,比总数少20件。2011年各类案件相加的和是59882,比总数多,2012、2013年统计数据总数与各类案件相加数一致。

各类案件所占的比例

在统计的六类案件中著作权案件始终占有超过50%以上的比例,其次是商标案件,约占20%,专利案件始终在10%左右徘徊。从数据上看,专利案件所占的比例呈逐年略微下降的趋势,而商标案件一直保持略微上升的势头。

二、行政案件

行政案件

年新收专利商标著作权其他

201025905512026211

201124336541767210

201229287602150315

201328866972161325

行政案件每年新收案件数量较为平稳,增幅没有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剧烈,其中商标案件始终为大头,占比一直在70%以上,专利案件占比20%以上,著作权案件一直是个位数,占比约为千分之一。

三、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

年知识产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

20101254585345182285550

20112967106086337015943049

20127684201219066156330182743

2013495715461496350114991550

刑事案件数量上升幅度很大,案件多与商标相关。刑事案件中著作权案件所占比例提升很快,从2010年0.6%上升到2013年的39%,似乎在著作权侵权领域加大了打击力度。以侵犯商业秘密罪保护商业秘密依然是个乌托邦,每年案件始终在50以内徘徊,占比从来没有超过1%。

总体分析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一个颇为奇怪的“2012年现象”。2012年无论民事、行政还是刑事案件都有大幅上升,其中刑事案件上升超过132%。2012年看起来是个怪点,同时似乎也是个拐点,在2013年只有民事案件略微上升1.33%,行政和刑事案件数量全都下降,其中刑事案件甚至下降了将近30%,造成这个“怪点”和“拐点”的原因尚待分析。

篇6

超市内食品卫生问题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是卫生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泰州市区2003~2005年度超市业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分析,为今后卫生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超市自身卫生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泰州市区存档的2003~2005年度超市业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而被行政处罚的案件卷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年来泰州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共197起,其中超市业的处罚案件达124起,占63%,居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而被处罚行业之首,且被处罚的现象有逐年呈上升趋势,2003年35 起,占28%,2004年40 起,占32%,2005年49 起,占39%。

2.2 行政处罚案由分类 124起的行政处罚案件中,因无有效卫生许可证而被行政处罚的8 起,占7%;违反定型包装食品标签规定的29 起,占23%;违反保健食品管理规定的37起,占30%;因食品抽检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50起,占40%。

2.3 被处罚主体分类 124起被处罚的案件,大型超市48起,占40%;中小型超市76起,占6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超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销售的食品品种也是琳琅满目,超市正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主渠道。但是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泰州市区超市业2003~2005年3年间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而被行政处罚的案件占63%,这与我市组建卫生监督所以来,专门成立了负责流通领域监管的科室而加大了监管力度有关,同时也说明了超市业食品卫生现状不容忽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卫生监督部门一直以来重餐饮业而轻流通领域,使得超市经营者对食品卫生管理思想上不重视;②无超市业专门卫生法规,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条件较低,这给超市也遗留下很多隐患;③食品经营者文化素质低,卫生法制意识淡薄,不能严把进货关;尤其是中小型超市,进货渠道广,各种食品鱼龙混杂,索证率低,食品质量无法保证;定型包装食品标识不全及违规宣传是中小型超市被处罚的主要事由;④随着外地大型连锁超市的进入,超市经营项目也在增加,如制售熟食制品,但是这些专柜大多租赁经营,或者生产加工场所在外地,这又给食品卫生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大型超市抽检不合格的食品中有80%就是自制熟卤制品;⑤处罚力度低,由于卫生行政处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人情关、软环境建设等),虽然3年来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起数在增加,但是罚款总金额并没有增多,这也弱化了对超市的卫生监督管理。

综上所述,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超市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力度,加大对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继续在超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单位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促进超市负责人自律,提高超市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 暴力抗法 执法 特征 对策

2009年至2012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暴力抗法案件36件49人,其中,妨害公务案件29件42人,故意伤害案6件6人,故意杀人案1件1人。2009年,批准逮捕暴力抗法案件4件6人,2010年批准逮捕暴力抗法案件12件13人,同比上升200%和116%,2011年逮捕15件25人,同比上升25%和92%,2012年上半年逮捕5件7人,同比上升12%和21%。可见,近年来,花都区暴力抗法案件上升速度较快。笔者通过案件实例分析,发现该类暴力抗法案件主要发生在日常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中,涉及“三乱”整治、“五类车”整治、道路交通执法等,针对的对象主要为在城市管理领域执行公务的民警、交警、城管、工商、交通协管、治安、综治委等工作人员。花都区人民检察院批捕的暴力抗法案件中,妨害派出所民警执行公务、交警执法、城管人员执法、工商和交管人员执行公务的分别占48%、18%、21%和7%。此类案件多发,凸显出城市管理的一些难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与关注。

一、暴力抗法案件的主要特征及其不良影响

(一)执法对象的特殊导致抵触情绪严重

城管执法对象多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异地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文化以下的居多,他们一般没有掌握效益好的工作技能,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时,他们一般无固定职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营运资格或商品买卖场所。所以,这个群体的人就业难度较大,且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成为暴力抗法的主要人员。结合案件情况看,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学历约占72%,外来流动人员约占59%;无固定职业的约占68%。由于这些群体的人多半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多数无业人员往往依靠在城市摆摊或非法营运维持生计,当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受到影响时,容易将执法人员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对象,或为逃避、抗拒执法检查处罚,或因酒后闹事与执法人员纠缠,临时起意使用暴力抗拒正常的执法活动。

(二)执法环境的复杂导致执法难度大

该类案件主要散布在城市道路、交易市场、商铺、学校、出租屋、城中村、大排挡、酒店、歌厅、洗脚城等场所,执法环境较为复杂。在这些场所,人员复杂、人流量大,妨害公务行为种类多样。花都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暴力抗法案件中,涉及整治乱摆摊、占道经营、无证经营等“三乱”现象的约占20.2%;涉及整治电动车、摩托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人力三轮车、拼(改)装报废车等“五类车”的占19.5%;涉及醉酒闹事的占18.8%;涉及交警处理交通违法的占10.7%;涉及民警处理民事纠纷的占12%;涉及其他执行公务行为的占18.8%。部分群体对抗者常常抱着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特别是在一些带头分子恶意煽动之下致使事态迅速恶化,出现集体起哄、围攻执法人员或强行夺取被扣物品等行为,造成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执法环境更为复杂,甚至升级为。

(三)执法保障的缺乏导致执法人员偶有受伤

一是缺乏法律保障。妨害公务罪只适用于妨害国家机关公务人员执行公务的情形,而对于治安员、村治保队员等主体缺乏有效保障。只有当有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场,上述人员协助执行公务受到伤害时才能对妨害人员定罪。二是缺乏人力保障。执法人员往往2人执法,在专项联合整治行动中,也不过十数人联合执法。面对恶意煽动后情绪激动的数十人甚至几百名群众时,往往难以自保导致受伤。三是缺乏硬件保障。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看,已从最初阻拦、谩骂、顶撞、肢体接触殴打,逐步发展为使用棍棒、砖头、刀具等暴力手段抗拒执法,甚至出现纵火、自制炸弹等行为。在执法部门相关防备设施没有及时完善的情况下,执法人员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通常无法直接对执法对象的伤害行为进行反抗,导致执法过程中受伤。

(四)执法能力的贫弱导致执法效果不佳

由于执法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尤其是辅警、治安协管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理念上存在偏差,重管理、轻服务,加上传统的权力行政的惯性,导致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屡禁不绝。同时,由于城管综合执法部门享有的行政处罚权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机关划拨过来的,其本身不具有人身执法权,只能进行财物暂扣,一旦与被执法人发生争执,与相关职能部门间出现管辖异议等,容易导致漏管、错管、重管,且执法公信力也容易受到公众质疑,严重影响城市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诱发暴力抗法事件。

(五)惩治力度的不足导致抗法人员嚣张气焰

由于取证困难和执法力量不足等原因,对暴力抗法的人员进行刑事或治安处罚的只是少数,尤其在一些行政执法文明程度相对欠缺的场合,现场群众往往不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对抗法的取证;当抗法行为人为少数民族人员时,出于民族政策考虑只能从轻处理,客观上助长了抗法行为人的气焰,导致频频出现暴力抗法事件。

(六)法制宣传的不力导致群众缺乏正确认识

一是对城市管理、交通整治等法律法规宣传不够经常。二是对行政执法的正面宣传力度不够大,一些媒体较多是对行政执法的不规范、不文明方面进行负面报道,从而引起群众对某些行政执法的反感。三是对抗法人员处理的宣传面不够广,较少在社会面进行公开宣判或处理,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二、打击防范暴力抗法案件的对策建议

1.建立利益均衡的城市管理机制。对于占道经营、无照经营的流动商贩,应适时调整政策,在维护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与保障弱势群体生存权之间取得平衡。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同时,可采取减免租金、管理费、帮助推荐就业和鼓励创业等措施,引导流动商贩入室经营;为符合一定条件的本地低收入者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2.推行风险评估,严格执法程序。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并将执法操作规范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于重大事项实施前,深入细致地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对实施前、中、后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项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矛盾化解方案。

3.理顺城市管理职责,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执法制度、移送案件制度、委派人员驻队制度等,有效强化城管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广数字化协调方式,逐步整合治安、交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

4.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在城市管理立法、执法层面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推行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法规出台听证制度、公示制度,落实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市民、志愿者、社区和社会团体的互动,把社会各界力量融合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通过媒体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消除市民群众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隔阂和误解,赢得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5.坚持依法文明执法,增加执法公信力。一是执法主体要合法,执法人员要有执法资格,辅助执法队员需由正式执法人员带领执法。二是执法要有依据,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法,一般应两人以上共同进行,跨权限的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三是执法要强化证据意识,要充分借用监控、照相等手段,注意收集和固定证据,以便出现不服执法的申诉时,有证据证明执法的正当性,从而保障执法的权威和效果。

篇8

从受理的这6起案件来看,呈以下特点:

一是多数源于外地。涉嫌犯罪的8人中,4人是外地人,占50%。二是从犯罪主体来看,男性多,为7人;年龄小,平均年龄30岁;文化层次低,多为无业人员。三是贩卖的主要是甲基苯丙胺(冰毒)。四是作案方式比较隐蔽。主要利用现代交通、通信工具,采取钱货分付、人货分离、临时改变交货地点、汇款付账等多种逃避打击的方法,零星贩卖,数量少,易藏匿。五是成交地点主要集中在酒店、洗浴中心、旅馆、歌厅等场所。

分析贩毒案件高发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贩毒暴利的强烈诱惑使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二是一些吸毒者为筹集毒资,走上“以贩养吸”的道路。三是买方市场活跃。涉毒人员主要是社会闲散人员,思想颓废,精神空虚,为寻求感官刺激而染上毒瘾。四是部分贫困地区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犯罪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必须多管齐下,切实加以防范和打击:

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普及防范知识,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禁毒教育,使其增强禁毒意识,自觉抵制的诱惑。

二是加强吸毒人员监管。吸毒人员一经被发现,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吸毒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劝其戒毒;对屡教不改的“瘾君子”,依法实行强制戒毒或劳动教养。特别是对涉及的青少年,一定要本着“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让其在涉毒路上戛然止步,确保其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对外来人员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堵源截流,切断的输入渠道。

篇9

【关键词】民事案件;执行困难;执行原因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23-01

一、执行困难的现状与案例

执行困难的例子屡见不鲜,女职工官司胜诉十年遭遇执行难。宋继凤通过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和再审,官司最终于1998年5月19日以胜诉告终。宋继凤四处奔波,可至今官司胜诉近10年,会议纪要也作出了8年多,生效判决就是得不到执行。

由于执行的缺失损害了当事人的权利,违背了司法公平的原则,执行难会让社会产生信用危机和信任危机,同时也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山东临沂东方兴业置业有限公司通过参与拍卖合法取得一地块,却面临三年多的时间被执行人一直侵占此地块房地产,拒不履行法院裁定,而相关执法机构却对此境况放之任之。

法院的生效判决执行不了,无异于打了法律“白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人们对司法机关的信心。并且,“执行难”案件又出现了新的“难点”特性,体现在被执行人是国家一些强势部门和具有“特殊身份”人员。如,政府机关、军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或法人代表。

因此,在法院判决让企业承担履行债务责任时,这部分“特殊群体”便利用权力、特殊行业或代表、委员的身份,不断向法院施压,甚至做出违法、抗法的行为,致使法院的执行工作受阻。

今年春节大年三十,一位六旬的北京老人许力明要去天安门广场“自焚”,被家人和单位同事劝返。这位老人“寻短”的原因竟是缘于八年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下的一桩民事终审执行案给他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2002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2002)高民终字第435号判决书内容,判定作为原告法人的许丽明北京商建房地产开发公司,与被告北京北郊农场合作建房协议有效。法院终审判决后,市、区两级人民法院先后下达了三次强制执行通知书。国家局、北京市政法委、市办领导也进行批示、督办,但此案八年来仍无法执行法院的终审判决。这伤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投诉无门。

二、导致执行困难的原因

(一)执行机构的原因

1.案件审判质量较低。案件的判决明显侵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审判和执行是法院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执行必须以生效的裁判文书为依据,审判必须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法官忽视了审判、执行紧密关联的关系,调解力度不够,作出的裁判文书不严密,致使实际执行中碰到困难。

2.法院不合理的运作机制。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庭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决定,因此案件的最后结论很多时候不是执行法官个人或者是合议庭的意见,同时案件执行的好坏不能与执行法官个人的责任联系,即使不能执行,也往往找不到负责人。

3.执行人员素质较低和执行装备的落后。高效率的民事案件的执行离不开高素质的执行人员,有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尽心尽力去做好执行工作;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差,执行方法错误,应付执法工作,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并且执行装备落后,影响了法院的办事效率,这也是造成执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4.缺乏执行力度。由于各种地方保护政策或者是财政上的原因,执行力度较小,导致对于一些可以执行的裁定无法执行或者是加大了执行的难度。

5.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有限职能。法院对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团体、商业组织的干涉与影响受到行政级别与部门界限上的约束,不可能无所顾虑的裁判。社会个体的财富控制力相对低下,很难掌控当事人的财产,而只是从中调和。我国法院在整个国家行政运行体系中的权利也是有限的,无论社会控制还是权利保障,法院的权力话语与施展空间难以有更大的拓展。

(二)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的原因

1.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被执行人与申请执行人不懂法,法律意识单薄。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支付义务,以为单纯的躲避就可以逃过法律的追究,并且对抗执行,有些还会出现暴力对抗执行的情形。申请执行人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诉讼意识较低。甚至有些人想单纯的依靠不正当的方式获取债款。

2.被执行人没有能力履行义务。被执行人虽然愿意履行法律规定的执行义务,但是没有能力履行。这种没有能力履行既包括被执行人现在没有能力履行,同时也包括将来也没有能力履行债务。这使得执行进入了死胡同,无法继续执行下去。

3.申请执行人不能及时提出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或者依照申请或者依照职权,依法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性保护措施,以避免财产被转移、隐匿、损害。申请人做了财产保全,可促使对方当事人尽快与其解决问题,当事人的争议一旦经立案进入到诉讼程序,这种争议的事实即处于一种待确定的状态,双方当事人应保持这种争议事实及相关财产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财产保全可以防止财产转移、隐匿、毁灭情况发生,防止“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情况发生,对判决书的实现执行程度上有重要的保障性。因此申请人不及时提出财产保全措施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三)其他外部原因

1.不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滞后,立法行动落后于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执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司法执行制度不健全,司法权威缺失。

2.市场主体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尚处萌芽状态,制度的缺失与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等种种诚信缺失行为尚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而社会舆论及其公众又没有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致使无形中纵容甚至助长了这种失衡观念和行为的滋长和蔓延。

三、针对民事案件执行困难的几点对策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源于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举报投诉受理登记档案。

1.2 方法

对举报投诉的方式、内容、处理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举报投诉来源分布

2008年共接到举报投诉351件,其中来电的数量最多,占77.5%,其次是来信,占9.4%(表1)。

2.2 举报投诉专业分布

351件举报投诉中,以医疗执业类举报投诉数量最多,有222件,占63.2%,而医疗执业类的举报投诉中,反映非法行医的举报最多,共194件,占所有医疗执业举报投诉数的87.4%;公共卫生方面投诉129件,占36.8%,公共卫生类举报投诉中,公共场所卫生方面投诉49件,所占比例最高(表2) 。

2.3 举报投诉查处情况

对351件举报投诉均予以受理,并件件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共查实200件,占57.0%,未查实71件,占20.2%。查实的200件中,87件实施行政处罚,55件采取强制措施,49件给予监督意见书,9件采取其他措施。另外还有80件举报,处理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无法追溯(如反映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差、游泳后皮肤痒、接触噪声后耳鸣等),均进行了相应协调,给予举报人答复(表3)。

3 讨论

3.1 来电是举报投诉的主要来源

从举报投诉来源看,电话举报最多,可能与卫生监督部门在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了举报热线,且采取电话方式投诉方便快捷有关。提示卫生监督机构必须落实24 h举报投诉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提高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举报投诉的受理工作。

3.2 匿名投诉所占比例大

本文351件举报投诉中,有132件为匿名举报投诉,未匿名举报投诉的绝大部分也仅提供姓氏,其真实性有待查实。分析匿名举报投诉的可能原因是:怕打击报复;举报的内容不真实,不敢留姓名;同行相互排挤,不能留名。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实名投诉的真实性明显高于匿名投诉,未查实的71件举报投诉大部分是匿名举报投诉。因此,在受理举报投诉时,监督员应细心询问,提倡投诉实名制和举报查实奖励制。执法人员在查处举报投诉事项时,也要做好保密工作,确保举报人的安全,提高社会对卫生监督机构的信任度,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形象。

3.3 非法行医是举报投诉的重点

351件举报投诉个案中,非法行医(包括机构无证)的举报投诉共194件,数量最多,且重复投诉多。闵行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非法行医问题日显突出,给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已经成为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近几年,卫生监督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种举措,对无证行医的查处始终处于高压态势,但无证行医被取缔后,往往迅速“回潮”,而且很多行医人在多次被取缔后采取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大大增加了执法难度,使非法行医的举报投诉数量居高不下,提示地方政府和卫生监督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打击无证行医的综合长效管理机制。

3.4 生活饮用水质量问题的举报投诉数量逐年上升

2008年,在举报投诉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有关饮水方面的投诉有所增加。我所在闵行区部分小区实施了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状况公示,让更多居民进一步了解了小区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状况和反映饮水卫生的投诉方式,让社会监督小区二次供水的管理,这可能是饮水投诉增多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2006年上海市把自动售水机纳入卫生监督监管范畴,2008年有关自动售水机的水质质量投诉明显增加。因此,卫生监督机构要面对新形式,在做好集中式和二次供水单位的监管同时,进一步加强自动售水机的监管,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自觉维护机器设备安全的意识,共同提高监管成效,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3.5 工人的健康检查工作仍然是企业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