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投资

篇1

(1)在改革开放初期,公有制经济几乎占到了100%,国家掌握了几乎所有社会资源的控制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目前,国内居民存款及各类金融资产已达10万亿元人民币,民间资本已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4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投资效益最好的部分。一些民营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使其投资教育产业成为可能。

(2)教育产业作为卖方市场对民间资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从市场供应关系看,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供给有限,考生只能通过高考这一唯一公平的选拔方式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接受人数仅为适龄青年人口的13%;而美国早在1940年大学生占适龄青年人口的比例就达到10%左右,目前这一比例为50%左右。与此同时,社会教育需求急剧扩张,教育消费热情高涨,只要有办学者提供充分、合适的教育机会,家庭或个人花钱满足子女或自身的教育需求的意愿也在逐渐增加。从教育产业自身特点看,教育产业具有发展空间广阔、收益稳定、投资风险小的基础产业特征。

(3)政策扶持与实践探索。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教育产业,投资办学,特别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这几年来的实践探索,也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积累了经验。国有民营二级学院、以教育投资股份公司形式运作的大学城等新模式的实践,也为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高等教育产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主要问题

2.1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民间资本投资办学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缺少鼓励、吸引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办学的公平竞争的软环境。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民办学校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对于合理回报的幅度、办学人的回报、允许有多少结余、投资人和办学人之间如何分配、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征税等问题并没有详细规定。另外,民办学校还在招生、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歧视。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生不能享受助学贷款,假期坐火车、汽车不能享受学生优惠票价,就业时通常被用人单位排斥在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2.2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民间资本教育投资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失控。目前,我国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民办教育“谁都可以批,谁都可以管,又谁都不管”的尴尬局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有些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在招生时,投资者未经批准擅自刊登广告,有的广告夸大其辞,随便允诺又难以兑现,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民办学校的声誉。

2.3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机构不健全。有些学校未设立董事会,董事长即校长,校长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投资者,也是办学经营者和行政管理者,权力高度集中。有些学校虽然设立了董事会,但形同虚设,缺乏严格的规范运作程序和规则,并未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董事会成员结构不合理,内部制衡和外部参与机制不健全。有的学校董事会大多由投资者构成,缺少社会贤达人士参与的独立董事和教师代表,董事会的决议往往倾向投资者的利益,而疏忽学校的利益。而且很多民办教育的投资者是商人,不懂教育,严重影响办学效果,造成民办学校的质量良荞不齐;三是董事长、校长之间权力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有的学校董事会超越权限,过多干预校政,校长不能依法行使学校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权,缺乏办学自。

3推进我国民间教育投资的策略

3.1根据市场人才需要进行发展定位

我国民办学校起步晚,缺乏办学积累,社会认可度低,公办学校的扩招又使民办学校面临严峻的生源竞争。因此,民办学校投资者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结合社会需求,专门培养某个方面的人才,树立自己的独特品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空前提高,所以我国的民办高校可以定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各类培训机构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能迅速将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壮大。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与中外著名跨国公司(诺基亚、飞利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合作,专门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学院。该学院采用订单式教育模式,分为“诺基亚定向班”、“三和定向班”等,使教育直接面向具体企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3.2引入竞争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绩效拨款制度,由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绩效拨款制度不仅可以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竞争机制,培育了发展民办学校的良好环境,可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校品牌的提升。政府也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条件和效益比较好的地方,从而提高了投资效益。总之,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向高效的教育机构转移,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低效的教育机构,从而促使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3.3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行“投资者办学,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民办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学校董事会结构。从法人治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出发,民办学校的董事长不应兼任校长,两者应分立;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发掘人”;三是完善法人内部的监督机制。应借鉴国外私立学校法人和我国企业法人的监事会制度,在董事会设立独立行使监督职责的监事,负责监督学校的资产、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审计。

3.4组建民办教育集团

民办教育集团是我国民办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教育规模化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在短短的10余年里,我国涌现出了新东方、力一里、中锐及建平等一批成功的教育集团。与其他教育投资形式相比,民办教育集团具有诸多优势:集团内部运行机制灵活,互补性强;团校分离,分工明晰;办学规模的扩大保证了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配降低了经营成本,有利于集团内各校的均衡发展,同时又可实现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的需要。

我国民办教育集团可以通过借鉴现代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进行运作。首先,教育集团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拥有教育集团财产的所有权,校长拥有组织教育教学的权力,学校拥有财产的使用权,但无财产处置权。其次,教育集团应设立教育总监和财务总监。教育总监负责对集团各校实施教育、教学指导和监督,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开展教育科研,组织各校经验交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财务总监负责管理集团办学基金,确定基金投向,并负责各校财务监督、办学成本核算和规范财务管理等。第三,教育集团还可以通过上市融资,赢得大量社会资金,扩大办学规模。

其中,股份制办学是最有活力的一种形式。股份制办学实行的资产按产业机制运作、学校按教育规律运作的双重运作机制,确立了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有效克服了产权模糊的制度性缺陷。所以,股份制办学应成为今后民办集团发展的重点。

3.5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资本市场融资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本,从而加速资金的聚集。对于我国民办学校来说,利用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是解决目前多数学校办学资金不足、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势整合,改善教育产业结构和经营状况,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资产重组,从而提高整个教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一些民办学校己不同程度地介入资本市场。2002年8月,重庆海联学院与澳大利亚阿姆奈特(Amnet)上市公司在澳大利亚成功上市,海联学院以校舍和土地等资产作价3~4亿,占新上市公司51%的股份。

由于我国的教育投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资本市场运作不规范,民办教育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现阶段我国营利性民办学校直接上市融资还面临许多问题。目前,我国民办学校、民办教育集团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合作,采取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方式间接介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通过学校的介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学校通过上市公司实现从资本市场融资的目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借助自身高科技产业介入资本市场。民办学校可以依靠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投资创办高科技企业。然后通过高科技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学校作为股东进行分红,从而筹集办学经费。

(2)通过教育投资公司介入资本市场。教育投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展各种教育服务的教育投资公司,其资本主体为各种教育用品;另一种是营利性民办学校或教育集团成立的教育投资公司,其资本主体是学校。通过教育投资公司上市发行股票,从而形成股票市场上的学校教育板块,为民办学校筹集资金。

(3)借壳上市。民办学校可以先通过收购某一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取得对其实质性的控制权后,再将自己的资产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内,实现间接上市。

(4)吸引上市公司投资或参股。民办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上市公司投资或参股,将上市公司的资金优势与民办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起来。上市公司介入民办学校后,可以对非直接的教育活动,如资金募集、后勤管理、资产经营、校办产业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使民办学校全心全意办好教育。

摘要在目前教育供需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动用民间力量发展教育具有可行性。分析了在开发民间教育投资潜力时应注意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民间教育投资的配套措施。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作,不仅需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法规,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素养,善于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输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更是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将左右我国新历史使命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教事业则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目前高教经费不仅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因此,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备与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交换的法人地位,高校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也就是提供了劳动,接受其劳动的部门以及个人会因此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们之间可用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为准绳进行等价交换,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劳动成果与社会不同的部门、单位以及人员进行交换获取经费,这就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投资体制的性质、

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主与多”的性质与内涵

各个渠道的性质和它们的职、权、利是不同的,具体说来:

(1)政府拨款为主--主渠道。“为主”的含意,应该是指政府的拨款投资在整个国家高教经费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主要部份。它反映在办学体制上则体现为高校是公办为主,非分办为辅;反映在公办大学的经费投入中,应该是国家政府的拨款投入为主,当然在这个为主的投资中除政府直接拨款外也应包括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的、政策的以及法律的手段支持高教的间接性投入(如免税等)的部分。

篇3

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能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设计自我。通过教育的有限发展致力于进取精神的培育,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是教育投资的根本收益之所在。教育投资的个人经济收益:(1)个人未来有较高的收入。据统计,在美国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的收入,大约分别为中学文化程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的收入的1.5倍和2倍。这种相关性不仅使教育投资得到补偿,而且进一步鼓励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产生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从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个人未来有较大职业机动性。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相比,易就业而不易失业。教育投资可以提高投资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的工作更有保障,更具安全感。

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表现在,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接受教育后,提高了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了劳动素质,形成了有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和创造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潜能。

二、对我国的教育投资分析

首先,从改革开放以后到200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是增长的,但城镇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农村。尤其在近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比较快。从恩格尔系数上看,城镇的恩格尔系数要低于农村,从1978年到2005年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是下降的。而且下降速度类似。这表明,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是同时提高的,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也就是说,生活必需品支出在农村的人均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要高于城镇。

其次,东部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比较小。其他三个地区程度比较接近。但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例相对高一些。从绝对数上看,具有高收入的地区则相应的教育支出偏高;从相对数上看,高收入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收入比比较低,这说明高收入地区和地收入地区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地区间教育投资不同比例的原因。

最后再从各地区农村人均财政收入和学杂费来看,各个地区的人均学杂费占农村人均收入的比重都不同。其中,北京,上海,吉林,湖北,陕西的人均学杂费占农村人均收入的比重比较高。

三、合理性建议

针对我国教育投资的地区性差异,因该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政策,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争取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程度和教育均等化。对此,有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把对农民培训的计划落到实处,财政资金给予扶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农民免费或低标准收费培训。要依靠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培训投入,把农民的培训经常化、可持续化。同时提高全民对教育投入的重视。除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外,农业科技人员和师资队伍是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传播者,是提高农村人口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有条件下,办好农村教育的决定因素在教师队伍。

第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是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对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第三,改革农村教育内容与方法。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率提高最根本就是在农村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农村的教育不应单纯把升学作为主要目标,偏重于授予学生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应该深入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法制和公民教育。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智力教育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德智体协调发展的人才。同时还要开设一些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教育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第四,从地区上看,增加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居民的收入。以缩小它们与东部地区差异,向共同富裕迈进。从而提高整体对教育的投资水平,来最终提高全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在提高收入的同时,合理运用国家财政性经费,把国家财政性经费与私人及团体办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促进我国的教育投资。

篇4

但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就是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真实写照。

据专家估计,仅仅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的总额已达到270亿元。以北京为例,城区择校的学生高达50.52%,农村比例为12.05%。而在本刊所做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择校后,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孩子在择校后,成绩还不如以前,且新添了很多坏毛病。

类似的还有校外班,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本是满心希望,望子成龙,结果却收效甚微,适得其反。

一边是倾其所有的高额投入,一边却是没得到好的回报,有的还耽误了孩子。教育投资,已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痛。

国内教育:谁的眼泪在飞

名校资源是有限的,家长的“热情”却是无限的,“攀名校、挤重点”这种非理性的教育消费热情成了名校高收费的砝码。价涨得越高,拼抢得越凶,竞争就越激烈。

为了让孩子能进名校,家长们往往不计成本。

选择小学是序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学生不就近在9年义务制的公立学校上学,想选择一个好学校,几乎都要变相交“择校费”,也就是“捐资助学款”。普通公立学校价格基本是2万元。这与教委规定的公立小学、初中不能收“择校费”相悖。

在北京,中关村一小名气颇大。它除在电脑派位范围内招收本市户口的学生,其他学生想上中关村一小,必须交纳4万元赞助费。即使这样,学生还要参加测试,过关后才能顺利入学。

刘越(化名)今年6岁,他的父母在北京买了按揭的房和车,每月收入已经所剩无几。对他们来讲,为孩子找一所质优价廉的小学是今年必须面对的事情。由于是外地户口,不管选哪所学校都必须交费。赞助费最低的要收1.8万元,最高的达7万多元。

家住某机关大院的李女士为孩子升中学,托人找关系整整忙了一个月,交了2万元“捐资助学款”,才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她说,想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再出2万元也行,她惟恐学校不收择校生,把钱退回来。

至于那些未能通过考核的孩子进入名校,则需花费8~10万元。还有一点,择校费只是就读名校费用的一部分,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朋友的女儿跟随学校去英国参加夏令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花费人民币3万元。

教育之于家长如时装之于女人,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而在家长看来,自家的孩子也是永远缺少一堂课。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择校之外,家长对校外班也是“乐此不疲”。

家长们不计成本,但现实中,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挤进名校后,很多人收获的却是失望和后悔。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本刊记者分别对三个不同的家庭进行了采访。

现场同期声

“拔苗岂能助长!”――吴先生(高级工程师)

我最初让儿子上了一所普通小学,儿子到了四年级时,全年级从原来的3个班减到一个班,别人都转到重点小学去了。所以,我也花钱把孩子转到重点小学,希望他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后,会有进步。

但第一次分班考试结果出来,孩子彻底泄气了,因为他的名次得倒着数。从此,他便经常成为家长们议论的对象。花钱进了一个好学校,却考进了最差的一个班。

“幼小的心灵不再有阳光。”――刘先生(公务员)

我女儿原来在石景山区重点中学上学。初中毕业后,本已顺利地考取本校高中部。但别人推荐,说是最好能上市重点,这样考大学才有把握。于是,全家人为了女儿,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往学校跑了不下20次,直至缴了5万元的赞助费,才进入海淀区一所市重点中学。

在市重点中学的两年时间里,语文老师在其作文中常常读到灰色的天空、碎石、残垣断壁等灰色、消极的东西。经过老师的了解,原来她在竞争激烈的新环境中感觉非常压抑。在以前的学校她是优秀学生,到这里后发现自己落在了后面,几番努力不奏效之后就开始放弃自我。

“无所谓,就算说得再多做得再累。”――陈先生(普通市民)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5年级,两年前,我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英语班,总共花了1.8万元。但孩子常常告诉我,她听不懂奥校所讲的内容,学过的单词还不太会念。可直到现在,每逢周末以及寒、暑假,我和孩子还是要在城区的校外班和怀柔的家之间奔波。

国内教育投资误区

好学校,教学质量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择校首先要考虑孩子一贯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到重点学校读书。有些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较弱,如果他们考上了区重点,就没有必要再上市重点。

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中学时,一定不要只看到重点中学的光芒,而要结合小孩的实际,多考虑如果孩子到了这所学校后,是否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

误区二:课外班多多益善

周末以及寒、暑假里,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和家教服务,形成了一股“特长大拼比”的社会氛围。许多幼儿园也开设了特长班、兴趣班,供家长选择,每课时一般收费50至100元,各类教材、乐器的支出也随之增长。

这是刘女士为10岁女儿列出的“教育清单”:其中校外的教育费用是长长的一串,舞蹈班每月150元、英语班每月150元、奥林匹克数学班每月160元、每月增加车费300元。校外班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校内的费用。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造成校外班市场火热的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培养孩子特长的需要;二是在当前强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很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这类辅导班获得一些竞赛证书,从而在升入上一级学校时有较好的择优机会。

采访中,小学生家长张先生认为,未来社会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孩子学钢琴并非为了要当音乐家,而是作为一种素质储备,一旦日后需要这方面素质的人才,他的孩子才不至于错过机遇。

还有一位家长给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同时报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校外辅导班。家长的想法是,牺牲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这类辅导班,就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在作文、数学奥林匹克、外语等各类竞赛中取得名次。这样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不但喜欢要,而且会减免一些学费。如今好学校就那么几所,面对高昂的择校费,家长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多参加校外班、多参加竞赛、多得名次。如今各种各样的竞赛很多,说不定哪个竞赛证就管用。

然而,很多上了两年奥数班的小学生,其实还是听不懂奥校所讲的内容。课外班这笔教育投资的效果可想而知。

出国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出国教育蔚然成风的今天,送孩子出国不仅成为一种风气而且成为一种标志,人们互相攀比,随波逐流;不管家庭财力如何,争相往外送,咬牙往外送;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出国教育投资,不仅耗尽了许多家庭的积蓄,而且使不少家庭负债累累,不堪重负。

出国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就向美国派过幼童。几十年来,香港商界一直保持着将孩子送往英国读中学(甚至小学)的传统。近十年来,中国再次兴起出国教育潮,不但在规模、人数上大大超过以往,而且波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处心积虑地将孩子送往国外的,不仅有大款阶层、白领阶层,而且还有工薪阶层。

在本刊关于出国教育投资的采访中,有一半以上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后悔,表示当初的出国教育投资并不理智。

仅就出国教育投资而言,为了孩子,把那么多钱扔到国外值不值呢?这么小就送到海外读书,效果又如何呢?什么是出国留学的最佳年龄?出国教育投资最经济最有效的道路在哪里?出国教育投资的误区和陷阱又在哪里?为此,我们采访了分别把孩子(中学生)送到英、法、德、澳读书的四位学生家长。

现场同期声

“早出去早受益。”――王先生(商界人士)

高三一开学,我就把女儿送到了英国。其实我女儿在北京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这个学校去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一百多人。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考上北大清华绝对有把握。为什么现在送出去?主要考虑国外的教学质量比国内高,早出去早受益。国内的应试教育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如果现在不送,让她再上一年高三,四年大学,那时候再出国留学年纪太大了,不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女儿现在英国一所女子学校读预科。为什么往英国送?是因为把中学生送到美国比较困难和麻烦,送英国非常地简单,就是钱多点。

女儿在英国一年的开销是30多万人民币。如果读两年预科、四年大学,全部费用得200万,再读研究生、博士生,那就更多了。现在看来,到英国留学的费用是全世界最高的。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赵女士(重点中学教师)

我儿子高三没能考上理想大学,那年他18岁。于是,我们通过中介公司把孩子送到了法国。开始在一所不交学费只须200美元注册费的公立学校念预科,去之前,中介告诉我们一年的生活费为五六万人民币,但实际上孩子第一年的花销就是十多万。

出国前,中介公司为孩子找了一个法国老太太做监护人,但孩子与其相处两个月后,实在生活不到一块,就自己搬出住了。

高中时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原打算让他早点融入西方社会,现在看来十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很难融入西方社会,他们一去就和当地的华人扎堆。

我儿子读了一年语言和一年半预科后,考上巴黎大学;但因费用太高没有去。后来又考上法国一所工程学院。现在上了还不到一年,还不知何时能拿到学位?钱已经花了几十万,我们也不知道能否把他供出来?

我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了两年,然后用自己挣的钱出国留学,到国外一年就拿下了学位。这样一比,我觉得把高中孩子送出去读书不值,我现在已经后悔了。

我应该算工薪阶层,为了送孩子到法国读书,卖掉了车,动用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现在身体不好,爱人又没工作,为了供孩子上学,我不但要排满学校的课程,还得出去兼课干家教,不然根本无法凑够孩子的费用,真是不堪重负。现在想想,真不知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周女士(外贸公司职员)

我的儿子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但我还是把他送到了德国。高中生出国的好处是18岁以前不要外语成绩,在国外上高中,然后考大学比较容易。

孩子到了德国先学了一年半语言,后来又上了一年预科。出国留学到德国最便宜,因为德国的公立学校不要钱。一年的生活费是六万多人民币。当然比在国内上大学还是贵得多。首经贸大学每年学费7000元,加上生活费,每年的花销是15000元左右。

孩子在德国也很苦。在德国上学的几大花销是房租、水电费,饭费和保险。儿子为了省钱,每天上半天课,中午在学校吃,晚上回来自己做。有一天,孩子半夜打电话来,问我猪头肉怎么做?我问他为啥不做猪肉呢?他说,德国的猪头肉便宜。我听完一阵心酸。

德国新移民政策规定,研究生毕业并在德国有固定工作者,可以办移民。还规定读高中、语言和预科的外国学生不能打工。所以,我儿子在德国的全部费用都得家里来承担。

孩子到德国上学后,几次闹着要回国,我没答应。但我后悔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

“衣带渐宽终不悔。”――郑先生(媒体人士)

我在报社工作,收入一般。女儿是高二时被我送到澳大利亚的。开始三年读语言和预科,每年花销是10万人民币。那些年我的压力很大,东挪西借,背了一身债。现在女儿在读大学三年级。她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只需家里补贴一部分。我现在的负担没那么重了。

女儿学的专业是广告和计算机,她准备再过一年考研究生。

送女儿出国留学虽然使我吃了不少苦,但我不后悔。因为女儿毕竟快学出来了。

出国教育投资误区

误区一: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

学语言越小越好这是无需论证的,但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是值得商榷的。假如抛开金钱,无疑在国外学总比在国内学效果好。但在国外学语言的投资是在国内学的8倍,其学习效果绝对相差不了8倍。其实,国内的许多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外语教学质量已经很高。几年前,美国副总统到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访问,与其对话的初中生英语非常流利,这让他非常的惊讶。几个月前,比尔・盖茨到该校访问,学生们出色的英语也使他吃惊不小。

至于国内的语言学校和民办大学预科,一般都大量地采用外教和海归。其教学质量与国外同类学校差距不大。主要差别是语言环境。但如果出国留学的学生无力支付住在外国人家里的昂贵费用,而是住在中国人处(大多数学生如此),其语言环境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是出国教育投资的一大误区。倘若你是大款,你可以这样做。倘若你是财力并非十分雄厚的普通家庭,花几十万就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学好语言就不值得,也不理智。因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国内只需1/8的花费。

误区二: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许多家长急于把上中学的孩子送到国外的理由是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一些国外专家也认为23~30岁出国的中国学生已经很难融入欧美社会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首先到国外读书的高中生多为高二、高三学生(目前把初中学生送往国外的中国家长还很少)已经十六七岁了,融入西方社会的难度并不比23岁以上的大学生小多少。其次,融入西方底层社会两年时间就足以,但要想完全融入西方上层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一定应该把融入西方社会、移民作为留学的终极目的。有专家指出,中学生出国留学还容易被边缘化。因为其中国文化观尚未定型,出国几年之后可能非中非西,自身的身份意识相当的含混。

误区三: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

有些家长送中学生出国的原因是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这还是一个误区。诚然, 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国内大学,但其中学和预科就不尽然。英美的许多中学教育质量并不比国内重点中学强。国外的许多语言学校和预科学校的质量也不比国内的同类学校高多少。

绝对地说国内学校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只有国外学校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是事实。国内学校经过多年改革已有长足进步,并自有其优势。如果不是这样,欧美学校就不会到国内重点名校来抢学生。英国的大学校长曾说:北京四中的学生来一个要一个。

误区四: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

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越多越好,这是更大的误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钱可以包办的。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成才概率,一味往国外送。结果怎样呢?一位媒体人士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但因学习成绩不好,呆了三年没考上大学又回国了,家里白扔了几十万。

那些为了孩子教育不计成本的家长近年来纷纷把目光投向英国。英国的学校不但世界最贵,而且几乎没有奖学金。

最贵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吗?诚然,英国有不少物有所值的好学校,但英国也有很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掏中国家长钱包为目的学校。它们巨大的财政缺口就等着中国家长的人民币。

篇5

【关键词】教育投资 财政支出 GDP

一、教育投资概述

教育投资是指投入教育领域中的最终通过货币表现的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各种投入及消耗的总和。教育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替代。一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一)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分析

如前面所述,教育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具体来说,教育投资总量由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和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投资投入两部分组成。我们以贵州省1991~2011年贵州省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自1991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不断增加,2011年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比1991年增加29.10倍,这个增长率是相当大的。国际上通常以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重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作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例的衡量指标。近二十年来,贵州省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同1991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分别增长了19.27倍和42.11倍。可知教育投资的绝对量有明显的增长。同时,由以上数据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表1 1991~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教育投资和财政支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不断在增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教育投资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也是处于不断增长中的。

(二)贵州省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投资绝对量不足。尽管贵州省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在近几十年来是一直在不断增加的,但是与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相比,其所占比例还是很小一部分。以2010年为例,2010年贵州省教育投资为292.06亿元,全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为13490亿元,贵州省教育投资仅占全国教育投资总量的2.17%。

2.贵州省教育投资相对量不足。以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例进行分析,虽然贵州省教育投资总量近年来是一直不断增长的,但是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的确是先增后减的趋势,由增变减的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该年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最大值27.1%,之后便逐年减少。到2011年,贵州省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8%,而北京市这一比重为43.6%,二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对贵州省教育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投资不足。贵州省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省份之一,有限的财力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略显拮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各方面资金需求量较大,供应难免不足。教育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以至于造成教学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师待遇及工资方面难以提高等问题。

2.政府投资主渠道不到位。教育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国家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地位要发生改变,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仍然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在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体制还未完全建设成功的现阶段,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并且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领域。

3.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贵州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居民生活刚刚能够解决温饱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没有更多的精力跟财力关注子女的教育,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就很难使社会成员对教育进行投资,教育投资不足,教育事业就发展缓慢,教育效果就不显著,人们对教育就更不重视,如此恶性循环。

三、政策建议

针对前文贵州省教育投资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资

由前面的分析可得,贵州省教育投资的力度明显不足,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制约贵州省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教育投资总量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育决策部门要从全局考虑,从长远考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一定量的教育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大教育投资的绝对量需要“开源”:一是适时开征教育税,保证教育投资有固定的来源。二是建设教育投资多元化体制。鼓励、引导企业、团体、个人投资教育,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考虑发行教育公债,以保证财政对教育的稳定支持。

(二)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要从贵州省现阶段的具体省情及贵州省现价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基础教育作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教育,应该重点对待。尤其是在贵州省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仍不能很好实施的情况下,就更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投入基础教育,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

(三)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贵州省整体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又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具体表现为升学率低、教学设施配备落后、师资水平较差。农村地区作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最需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地区。农村地区及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贵州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储中志.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实证分析.

[3]王立军.中国教育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硕士,2006.

[4]郭迷.宋涛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5]樊文汉.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5).

[6]赵妍,陈刚.赵婕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

[7]沈百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05).

[8]刘旦.我国教育投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9,(2).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水平都不断提高。同时,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方面更愿意为孩子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家庭的收入除了投资必要的、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父母们用于支付为孩子请家教,上各类特长班、兴趣班、文化补习班的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家庭教育投资并非投入越多、收益越大。如果父母们在家庭教育投资中缺乏理性思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抱着“多花钱就能买来好的教育”的错误观念盲目投资,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阻碍孩子的成长。以下几个案例,也许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1

小杨夫妇是大学教师,家境优越。他们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小杨夫妇希望女儿将来出国留学,因此认为从小学好英语很重要,于是花重金为孩子聘请了一个英语外教,单独教授孩子英语。小杨夫妇还认为孩子应该有个特长,于是为孩子买了钢琴,请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教孩子钢琴。可是孩子无论是对钢琴还是对英语都不感兴趣,每次上课之前总要跟父母讨价还价,甚至吵闹一番。曾经有一次,孩子为了逃避练琴,竟然自己把手指弄破了。

案例2

小倩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每天的课业已经很繁重了,可是她的父母还为她聘请了家庭教师,每周三晚上补习数学,周五晚上补习语文,周六周日还要去特长班学钢琴和英语。小倩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她要么整日埋首于功课之中,要么穿梭于特长班之间,没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和自由,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案例3

小东刚上初中二年级,节假日基本上就是在各类文化课辅导班上度过。小东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当然要学习好、考高分,因此他们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很舍得花钱。小东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他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却兴味索然,平时郁郁寡欢,感觉生活很没有意思。

上述案例并非个例。在现实生活中,按照父母的意愿学习各类特长、上各种文化补习班、请家教辅导的孩子比比皆是。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孩子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学习着并非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失去了自由、闲暇和快乐,身心受到压抑,前进的步伐被阻碍。如此这般,怎么能期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人生呢?

上述案例中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投入,既是金钱的浪费,也是对孩子生命的浪费。孩子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享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成为痛苦的根源。父母期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从而不惜牺牲孩子现在的生活,使得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在哭泣、恐惧和奴役中度过,这样的状况怎能不令人心痛呢?孩子的时间被父母排满,没有自己的闲暇和自由,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闲暇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孩子处于闲暇状态,自由自在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兴趣和内在的天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从而发现真正的自我。唯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

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孩子的自由成长,为了使家庭教育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父母进行教育投资时要进行理性思考,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

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适合学习的内容,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其次,选择学习内容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提出“盈科而进”的思想,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他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的过于迅疾,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因此,案例2和案例3中的小倩和小东,在课外的强化学习中,也许短期内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取得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未必能保持这样的成绩,甚至可能出现大的退步。另外,父母为孩子选择学习内容时要量力而行。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提出对待儿童教育要量力而行,“随人分限所及”,而且使儿童学习要留有余地,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乐于接受教育。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篇7

校外实践教学可以聘请相关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补充课堂理论教学不足。“外聘专家”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一种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因为聘请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授课,其授课效果相对好;又因为其内容和专业课相联系,所以学生听课积极性高。例如,可以聘请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在经纪业务、投资研究、资产管理、实践操盘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介绍和讲解,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外聘专家”对专业课教学而言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效果,是补充课堂教学不足的方式之一。“外聘专家”这种实践教学做法的难度是请一位符合教学要求的证券公司相关人员不容易,要求相关人员有实践经验,而且能够表达清楚,但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证券公司有经验的人员不一定愿意来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是语言表达方面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或者是授课时间安排与企业的活动有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做法是授课教师直接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反复研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外聘专家”是逐步提高、不断改善实践教学过程的良好方式,对讲课效果好的“外聘专家”要保持联系,在下一次相关课程教学时继续聘请,但在内容上可以进行充实、更新等,以符合教学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设计

在授课过程中,可安排学生以5-8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同时,任课教师对实务操作性强的知识要点的讲授选择在校内证券投资实验室内进行,结合自编的实训教材与案例集,对相关知识进行现场的演示与互动式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实践环境的建设

《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实践环节的关键是建立证券模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证券模拟交易等手段进行模拟化教学,还可以进行综合性试验。学生可以通过股票发行、上市、交易的设计性、操作性实践训练证券投资分析及融资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相关金融软件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完成实践教学要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篇8

(一)企业和社会投资与负担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我国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频繁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不良现象,企业和用人单位不付任何费用就可择优获得人才时常发生,这从实际上来说违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受益者付费原则。但是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通体来看企业主要是通过政府缴纳税款来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分担教育的成本也不是根据企业接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来确定。虽然社会和企业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目前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它们在高等教育的成本中的比例来说仍然显得微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分担教育成本。

(二)高校自身投资与负担教育成本的现状分析由于收入的减少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导致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恶化的不断升级。因此,一些高校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而不得不以贷款等非常规性的筹资渠道来筹措教育成本,致使部分高校的债务不断积累,导致贷款的规模远远超出高校自身的偿还范围。又由于大量的社会职能在高等学校中的穿插,例如学生食堂、医疗保险、职工退休金、学生的医疗及安全事故等一系列费用,由于这些费用没有确定的分担对象和分担目标,高校也不能全额分担下来,从而导致一些高等学校承担了的成本开支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建议

(一)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国家不仅应当把高等教育投资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来对待,还要确保一定时期内国家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重要引导地位,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投入,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用为辅”的规定,充分落实国家《教育法》制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总体变化,同时各级财必须加大对财政的投资作用和力度,在财政投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尽量保持高等教育在扩招后有所提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预防手段,从而保证我国的教育总经费占GDP的4%左右,确保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占到GDP的1%以上。除此之外,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下,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扶持弱势群体的办法。同时,必须加强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在政策上要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和帮助,增加对弱势人群的捐助力度。

(二)制定合理的个人分担标准定价模型著名教育学家舒尔茨(T.W.Schultz)认为,教育相当于是一种对人的长远投资,而个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和载体,必须分担教育所带来的成本和费用。这种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接受教育的个人不仅仅要分担高教成本,而且应该基于所受教育质量不同(主要是学校差别、专业差别、培养层次差别)从而使高教成本的付出不同。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以下具体的学费标准构建模型:前提假设:市场的自由竞争;各专业成本能够科学地计算总公式:某学校某专业平均学费=学费成本比×专业平均培养成本×专业差别调整系数×学校差别调整系数×培养层次调节系数。

(三)社会企业加强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投入第一,加大对高校理想化教育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使社会意识到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第二,社会各慈善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原有资助群体不变的基础上,多拉赞助,多跑单位,通过大型媒体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明星校友情感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加捐资助教的筹资金额;第三,高校应设立高校发展办公室,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动员各大院校毕业的新老同学,事业有成者为母校捐助,做好接受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工作。第四,政府需要以各种政策来鼓励单位、个人捐赠等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捐款人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制度,同时以经济和名誉上的双重回报给捐款人,在捐款人与学校之间创造出双赢的局面。

篇9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投资 义务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的投资经费短缺

国家虽然加大力度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不断加重,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仍然存在着十分短缺的情况。目前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投资配置方式不合理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下放到县政府手里。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税收严重不足,县政府并无稳定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由于同一地区县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县富得流油,有些县又穷的吃不起饭,这种地域本身的发展差距也对义务教育的投资配置提出了严峻考验。

(三)公共资源浪费率偏高,资金挪用现象严重

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总体不足的同时又存在公共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的局面。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分布十分广泛,这些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分布不合理、规模小、师生比例偏低等问题。有些学校学生人数稀少,有些学校教学资源紧缺,这都造成了公共资源利用率偏低的局面。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经费紧张,很多用来搞教育的钱被挪去偿还学校贷款,补发教职工工资,这都进一步造成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困难的局面。

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不健全,缺乏强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义务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起步较晚,发展至今还不十分健全。期间国家虽不断进行调整,但由于农村地区本身财政转移支付系统的不完善、政府职责划分的不明确以及监督环境的严重混乱,致使国家多项政策得不到完整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间相互博弈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教育经费使用的不规范和使用效率的低下。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协调,资源分配不均

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协调是影响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失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在同一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的取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再加上农村地区本身环境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贫乏,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充足的教育投资。

(三)教育理念偏差,眼光狭隘

发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多领导干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看不到教育发展的前景,使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尤其义务教育又无法像高等教育那样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掩盖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民族素质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重大意义,造成广大领导干部缺少对发展义务教育所产生的巨大意义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的减少。

三、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问题的改革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掌握经济的命脉,在对义务教育进行投资时,应当注意合理规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将义务教育投资的重心适当上移,避免各级政府间推卸责任的情况出现。

注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注意对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地区的投资力度的适当倾斜。在明确财政转移支付主体的基础上,保障教育投资经费的二次转移,避免层级剥削。使财政转移支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的均衡化,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

(二)建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保障机制

制定并实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最低标准。以学生数为基础,实行城乡间义务教育拨款均等化,打破义务教育向重点地区重点学校倾斜的怪圈。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基金,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努力降低义务教育投资的非均衡程度。同时,扩展投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增强监督管理力度

在对原有法律完善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的稳定性。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投资均衡发展评估体制,将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纳入政绩考核。

篇10

本文作者:赵晶晶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不断完善教材内容。独立学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尽量选择实践性强的教材,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和证券市场实际情况,添加新内容比如一些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以弥补现行教材内容的不足,此外,还要删除教材中已经过时的理论内容。另外,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院培养目标的教材。加强实验室建设。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相应硬件和软件支持,学院应该重视实验室建设,及时完善和补充实验设施,购买和更新相应证券模拟软件,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接触到证券业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软件,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证,担任证券投资学教学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他们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可以聘用具有多年证券从业经验的专家为教师,另一方面,选送本学院优秀教师到相关单位进修和实践培训。教学手段多样化。首先,采用模块化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考证热情和从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将证券投资学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从业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信心。其次,引入案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难度的变化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选择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典型案例,将复杂的、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既可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供学生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专题讲座。课程实践通过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设备和证券模拟软件,在授课时,安排一定学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训。实训的主要方法有教师演示和学生模拟操作。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证券交易的操作过程、增强对大盘的分析能力。专业实践通过学院与证券公司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使学生操盘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专题讲座采用不定期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证券从业人员来校开展投资和理财类的讲座,培养了学生的从业技能。

独立学院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认真分析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授课期间不仅安排有课程实践还有专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此外,我院还通过改变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实践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将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实践考试以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网络模拟炒股比赛业绩给予分数奖励,通过多种实践方法的配套使用,促使学生平时注重操盘能力的锻炼,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