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篇1

一、凡我县城区及建制镇新建道路、桥梁、广场、公园及其他公共地域、住宅小区、9层以上(含9层)商住楼,综合性大楼以及具有地名意义的城镇建筑物(群)等的命名,开发建设单位在向县发改局申请立项的同时,应向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办理地名命名手续,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取得工程项目的合法名称。县建设、规划、国土部门应根据项目的合法名称办理报建、规划、建设用地等有关审批手续;县房产、工商部门应根据项目的合法名称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房屋产权证、营业执照等有关手续;县民政部门根据合法名称编制门牌号码并安装门牌;县公安部门以县民政部门提供的门牌号码作为核定居民住址的依据。

开发建设单位因故不能开工建设或特殊情况需要变更地名的,应及时到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办理地名注销或变更手续。

二、县城区和建制镇范围内道路及居民区地名的确定和更名,须经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评审论证,经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集体商议,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由县民政局按程序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地名委员会及下属办公室负责全县范围内地名规划、论证;县民政局及所属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范围内地名申报、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更换;各乡镇民政办在县区划地名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协助做好辖区范围内的区划地名工作。

四、地名标志设置、更换。县城区及建制镇的路牌、门牌、楼栋牌、单元牌、户牌按照国家标准,由县民政局统一规定样式、材料。其中县城区路牌、门牌由县民政局统一制作、安装;建制镇集镇的路牌、门牌由各乡镇按要求制作、安装;楼栋牌、单元牌、户牌由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制作、安装。

五、从严控制有偿使用地名。全县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广场、公园及其他公共地域,以及建筑物(群)、住宅区原则上不使用企业、单位名称。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冠名,参照长沙市地名委员会《长沙市城区有偿使用地名实施细则(试行)》(长地发〔*〕46号)文件,报县地名委员会,按程序由县人民政府审批有偿使用地名权。

六、加强地名规范化管理。县地名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相互配合,并积极协助县民政局做好区划地名管理工作。

篇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这就对地名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在智慧北仑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北仑“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各行业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体系建设陆续展开。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地名语音查询、地名网站建设、地名信息触摸屏设置、电子地图建设、“地名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等。地名信息标准化、数字化是地名为公众服务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区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和“智慧北仑”建设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不仅能方便大家查询地名信息,而且可与城市经济信息、应急联动、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统联动,成为城市“救命线”,真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势下地名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地名标准化数字化进程缓慢,跟不上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1、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城乡规划与地名规划严重脱节,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巷、道路名称不统一;

2、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地名标志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更新维护不及时、申报、登记、审批手续不规范,出现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门无号的现象;

3、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存在人员配备不齐、条件设施简陋、管理模式落后、手段原始单一,要素不全、数据陈旧,甚至出现毁损或丢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

4、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只有纸质地名资料,尚未借助信息化设备进行成果转换处理,开发利用率低,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完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方便群众。

三、北仑区地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老地名更替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使北仑区地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有的地名数据和管理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1、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包括办理手续不规范、登记备案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数据存在"缺、漏、错、乱"现象。地名要素不全;地名存在错别字,地址信息与建筑实体不符;新、老地名、标准和非标准地名并用,如“大碶”和“大矸”、“霞浦”和“亚浦”混用;不规范的缩略数据缺乏专指性,如将“新碶镇新大路1#商住楼”缩略为“新大路商住楼”等。

2、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早期我区地名工作人员少,且未经专业性培训,地名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支撑,地名建设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保障;我区地名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采用纸质化办公,纸质地名数据未经数字化处理,不利于地名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地名信息共享,这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丞待解决的“瓶颈”。

四、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资源,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能够保证社会各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开展标准地名数据库建设,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1 、组织保障,抓好地名地址库工作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地名工作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地名地址库建设机制。地名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广大地名工作者既要了解人文、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又要熟悉有关地名方面的政策、法规,并重视地名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

2、 统一标准,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

加强地名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地名,是地名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的重要途径。以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据,结合宁波市编码标准,会同建设、规划、公安、房管等部门统一制定地名地址编码规则和数据采集、录入规范,修改完善适合我区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标志管理办法》、《门牌号码编码规则》、《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确保地名规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部门协调,把好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化关口

地名主管部门与经常性地与建设、规划等部门保持联系,把地名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范畴,编制符合北仑区情况的地名规划方案。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地名法律法规和宁波市地名相关规范对现有地名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和完善,对使用门楼牌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把关,禁止私自编制地名地址信息;规划部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规划竣工验收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填报已领取的门楼牌号。

4、 数据入库,建立高效、便民的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建立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和建库需要,及时向地名主管部门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数据。标准地址库建成后,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并通过政务网络建立地名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地名成果信息资源共享。以该 数据库为支撑,积极推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开通地名信息查询网、公共场所设置地名信息查询触摸屏等,使地名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服务群众的便民工程,努力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

篇3

一、普查的意义、目标与任务

(一)普查的意义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都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试点,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查的目标

全面查清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地名的基础数据,对已有地名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补充、更新和完善,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地名数据库提供现势、准确、有效的地名信息数据,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三)普查的任务

1、严格按照民政部制定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和省地名普查办印发的《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陆地)试点工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全面查清区各类地名的基本信息和属性信息。

2、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按照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对查清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并对涉及国家的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

3、将查清的各类地名的基本信息和属性信息录入市、区两级地名数据库和国家地名数据库。

4、编辑整理普查成果,绘制1:5万、1:1万和1:5千的地名普查成果图,按有关规程逐级上报,并完成普查成果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5、编纂出版标准地名图集,编制区行政区划图。

二、普查范围

本次地名普查共分9个大类,主要包括:

(一)水系类。包括:河流、峡谷、湖泊、河(湖)岛、瀑布、泉。

(二)陆地地形类。包括:平原、丘陵、山脉、山峰、山口关隘、沼泽、森林、洞穴。

(三)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类。包括:①县级、乡级行政区;②村委会、居委会、社区;③矿区;④农、林、牧、渔区;⑤工业区、开发区;⑥边贸区、口岸;⑦军事区;⑧地片;⑨区片。

(四)居民点类。包括: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林、牧场点。

(五)交通运输设施类。包括:水运港口、渡口、公路、铁路、航空港、街(巷)、车站和停车场、桥梁、隧道。

(六)水利、电力设施类。包括:井、池塘和海塘、水库、蓄(泻)洪区、水渠、堤堰、发电站。

(七)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包括:①纪念地、遗址;②公园、风景区;③自然保护区。

(八)建筑物类。包括:①房屋;②亭、台、碑、塔;③广场、体育场。

(九)单位类。包括: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军事单位。

三、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成立由分管民政的区领导为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下简称“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政府办、人武部、编办、教育局、经贸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农林水利局、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卫生局、统计局、民宗局、工商局、国土房产分局、公路分局、邮政分局、火炬()产业区指挥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委会、各镇(街、场)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各镇(街、场)相应成立“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二)职责分工

1、区“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1)负责对地名普查工作中重大事项和有关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和解决办法,处理地名普查日常工作事务,向本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和上级地名普查办报告工作。

(2)负责制定本级地名普查工作方案,并具体指导辖内各级、各单位组织实施。

(3)负责组织召开地名普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培训工作人员。

(4)负责协调、督促各级、各单位履行地名普查工作职责,掌握工作进度,按阶段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和推动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5)负责完成本级地名普查成果资料的汇总统计、审核校对、地图标注、数据录入、总结验收和上报归档等工作,筹划地名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2、区有关单位主要职责

政府办:负责协调区“二普”试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

人武部:协助做好军事区附近等特殊区域地名普查工作和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负责对社会公开军事区《地名普查表》的填报工作。

编办:负责提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名称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教育局:负责提供公立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经贸局:负责提供区内企业、开发区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

民政局: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全区“二普”试点工作,制定普查实施方案,负责地名普查试点全面工作。收集行政区、居民点、民间组织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汇总各部门收集的资料信息,绘制普查工作底图、成果图,进行地名普查外业测量、调绘,建立区级地名数据库。

财政局:负责全区“二普”试点工作经费保障,确保所需经费落实到位。

建设局:负责提供区内房屋、亭、台、公园、广场、市政设施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区内道路、桥梁、场站、码头、港口、水运等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农林水利局:负责提供农场、林场、渔区、山脉、山峰、森林、洞穴、河流、峡谷、湖泊、泉、井、池塘、水库、堤堰、发电站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负责提供区内旅游景点、风景名胜、碑、塔、酒店、体育场、纪念地、遗址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卫生局:负责提供区内公立医院、卫生所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统计局:负责提供本区基本单位地名信息普查资料和其它相关统计资料。

民宗局:负责提供寺、庙、宫、祠等相关地名普查资料。

工商局:提供个体工商户、企业的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业务范围、单位网址等相关信息。

国土房产分局:负责提供矿区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以及各种比例的地形图,配合做好区级地名数据库建设。负责在出具房屋所有权证时使用标准地名。

公路分局:负责提供国、省道,县级列管道路及相关的桥梁、隧道等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邮政分局:负责提供邮政编码变更情况。

火炬()产业区指挥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委会:负责提供辖区内相关地名信息普查资料。

3、各镇(街)、大帽山农场、村(居)委会主要职责

各镇(街)及大帽山农场具体负责组织所辖村(居)配合普查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地名进行核查、登记,并将成果资料汇总到区民政局。

四、方法与步骤

在市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在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采取政府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式展开地名普查工作,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本区普查任务。

(一)第一阶段(2012年月底前)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和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要求做好筹备工作,成立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制定地名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内容和方式,做好经费预算和资料收集等。各镇(街)成立相应的地名普查工作机构。

2、动员培训。区“二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区民政局组织开展区镇(街)地名普查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做好地形图准备及地名资料搜集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2年月至2012年5月)实施阶段

1、基础资料收集和处理。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第一次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历年地名命(更)名文件资料、各类地名图、录、典、志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地名普查要求和部门职责分工搜集地名基础资料,填写地名普查表格,并录成电子文件后汇总到区民政局。区民政局以工作图原图图载地名信息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图、资料,编写地名普查目录,据此整理、查阅和考证相关资料,绘制普查作业工作图,填写地名登记表。

2、外业调查与数据采集。采取政府部门协作分类核实资料、发放调查表、分片调查、召集当地群众座谈、现场踏勘等方式组织开展地名调查。根据地名普查目录、地名登记表、工作图到实地对照、核实、采集地名信息,实地标注工作草图。采取图解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应用GPS技术测量地名、地名标志的坐标,使用统一的工作平台,同步录入地名属性信息和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

3、内业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计算机上对实地采集的记录、照片、录像、录音等进行检查、整理、编撰,处理为标准内容。

4、地名标准化处理。依照地名管理有关法规,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并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更名。地名标准化处理按照民政部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7号)第三章规定执行。

5、设立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地名普查前独立设置的、目前仍使用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行政区域地名标志、专业地名标志、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标志,以及街、路、巷地名标志应测量标志位置,实地拍摄标志照片,填写地名标志登记表,将数据录入地名数据库,地名普查成果图上不标注。

6、普查数据录入地名数据库。把地名普查试点的成果数据全面更新入库到区、市两级“地名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中,并通过数据接口将相关数据导入到国家地名数据库,完成地名位置和地名属性信息的导入、转换等工作。同时做好国家地名数据库中矢量地图的修改、整饰和地名普查数据与图形匹配等工作。

(三)第三阶段(2012年6月底前)验收阶段

1、成果验收。陆地普查试点成果由市民政局组织区民政部门先行自查,自查合格后报省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

2、上报归档。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按有关规程逐级上报,并完成普查成果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地名普查成果图一式四套,国家、省、市、区四级地名主管部门各存一套。

五、经费保障

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普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年度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次地名普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各级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明确专人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填报,并及时为地名普查提供相关资料并给予协助。区级要组建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监理组,负责对普查工作施行监理。确保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