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核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稽核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稽核机构
???第二条集团专门稽核机构为集团总部的财务管理部稽核处。该处在财务管理部具体领导下,直接对集团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财务管理部稽核处有权对集团总部所属部门及下属公司按章行使考核核查的职能。稽核机构仅对被稽核的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不直接参与被稽核单位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集团领导将保障稽核人员依法按章行使正当的职权,任何人不得有对稽核人员打击报复或故意刁难的行为。
???二.稽核的对象范围
???第五条稽核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即指集团内部的法律事务方面的稽核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稽核。
???(一)法务稽核范围主要指发生在经济活动中对经济合同的稽核。具体包括:
1.集团及下属公司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以及采用合作方式设立企业的经济合同。
2.集团及下属公司订立的达到集团《关于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中规定送审标的标准的十一种有名合同包括:
(1)产品购销合同
(2)建设购销合同
(3)加工承揽合同
(4)货物运输合同
(5)供用电台同
(6)仓储保管合同
(7)财产租赁合同
(8)借款合同
(9)财产保险合同
(10)所有的科技协作合同
(11)特殊劳务合同
???3.集团领导认为需要稽核的其它法律事务
???(二)财务会计方面的稽核是指对集团及下属公司以审查财务收入及其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活动。其具体范围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费用和利润审计、财务报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涉外审计、电算化审计、以及有关责任人离任审计。
???三.稽核的原则和依据
???第六条稽核的原则是在进行各项稽核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具体有:
(一)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在进行稽核活动中,首先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同时,还必须遵守国家政策规定以及本集团内部的规章制度。
(二)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原则。稽核活动应当遵重投资人的合法利益,不得损害其正当利益。
(三)独立稽核原则。在稽核活动中,稽核人员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干涉和影响.
(四)保密原则。在稽核活动中,有关稽核人员必须保守涉及的商业秘密,所有的稽核资料要保留存档,不得外借或泄露传播。在执行稽核职务中取得的与稽核有关的资料不得用于与稽核工作无关的目的。
???第七条稽核的依据是指稽核人员就需稽核的对象作出公允客观的判定发表稽核意见的根据。具体是指:
(一)在稽核过程中,依法收集和整理的同稽核有关的合同、技术标准、帐册、凭证、报表等原始证据。
(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四)地方性法规和规定。
(五)集团内部的规章制度。
(六)董事会对具体事项进行处理而发表的书面意见。
???四.稽核的要求
???第八条稽核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集团领导的要求,确定年度稽核工作重点,编制年度的稽核项目计划。
???第九条在稽核过程中,被稽核的部门或下属公司应及时主动地提交相关的需稽核的一切资料。
???第十条稽核机构依法按章实施稽核时,可以事前通知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也可以不通知,直接到其进行稽核工作,被稽核单位不得拒绝。
???第十一条稽核人员在实施稽核时,应编制有关稽核工作底稿,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对收集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证明资料,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防主观臆断。
???第十二条稽核人员在对经济合同进行稽核时,除投资或接受投资的合同的稽核,应根据其当时具体情况应在集团领导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稽核意见书外,对其他的十一种有名合同,应在接到全部资料后二日内提出稽核意见或书面稽核意见书。对财会稽核,应在结束调查阶段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的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被稽核的部门或下属公司对稽核机构出具的稽核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在接到稽核意见书的五日内提出书面报告,向稽核机构或集团领导提出。未提出的,视为无异议。
???五.送审的办法及程序
???第十四条集团部门或下属公司如有按规定须报批的经济合同,应在合同未签字盖章前及时主动地将需稽核的资料当面提交或用邮寄、传真方式递交到稽核机构。待稽核机构出具稽核意见书后,才能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第十五条稽核机构根据年度稽核计划或集团领导交办的稽核任务时,应及时到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履行职责。对有些情况,可以通知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向稽核机构提交相关的资料。被稽核单位应在稽核人员要求的期限内按时提交一切资料。
???第十六条稽核人员在结束对某一具体稽核工作时,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具稽核意见书或审计报告,提交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认为需要报送集团领导的,应同时及时报送。
???六.经济责任
???第十七条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违反集团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稽核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稽核机构责令改正:对局部改正的,由集团领导追究其责任。
???第十八条稽核机构发现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经济合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有关资料或资产,有权予以制止,责令交出、改正或者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必要时,汇报集团领导,请求将相关资料、资产暂时封存。对拒不执行的,集团将视情节轻重,作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经济罚款的决定。对故意或者同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损害集团合法利益的,集团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对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篇2
稽核一词本来是在会计范围内使用。含义是对财务信息与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相关的内控等进行稽查核对。本文所谓内部风险管理稽核是以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形成一种管理力量将产业信息转变成稽核信息,对生产经营中各种老大难问题进行分析管理,可有效地将产业的压力转化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动力。
二、某汽配生产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稽核制度建立前后的情况对比
(一)稽核体系建立前企业内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行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充分,企业虽数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制度体系建设情况良好,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内控制度执行随意性很大,更多是有章不循,公司发现无论内控制度多么健全,无效的内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极大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倘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管理,将会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这些竞争挑战,风险压力和内部问题使得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稽核愈发显得紧迫和重要。
(二)现状
笔者在调研该汽配生产企业时发现,该企业通过内部风险管理稽核每月形成稽核报告并召开稽核会议。对在稽核过程中发现的异常点实施跟踪检查,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部门负责人,与部门负责人商讨处理意见,争取在符合公司管理规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拟订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供决策层参考。从而基本解决了前述中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使企业经营管理成效显著提高。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和产销量以两位数增长,其中2016年产销量增长率超过与全国全行业产销量增长率,而应收账款率创近三年最低。
三、构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稽核制度的做法
(一)核心思想
稽核核心思想就是提升企业价值为设定的主要原则。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及企业内部控制是影响国有企业战略贯彻到位的主要因素,目前,在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汽车相关行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公司应对产业竞争环境,必须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作出回应,并对公司进行事先稽核控制、事后稽查考核,从而持续改进经营。
(二)制度框架
该公司经营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会议充分讨论后,决定成立稽核小组,方案设计中稽核小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组员分别来各个部门,涉及该公司的人、财、物各方面,小组成员主要为普遍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正直敢言,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从繁杂的报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稽核小组由公司各个部门抽调人员任组员。稽核小组直接向总经理负责,每月形成稽核报告并召开稽核会议。针对公司内部管理普遍存在监督流于形式以及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稽核小组通过对各部门数据的收集及联动分析,实时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在稽核过程中发现的异常点实施跟踪检查,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部门负责人,与部门负责人商讨处理意见,争取在符合公司管理规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同时针对公司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订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或规范供上级领导参考修订。
(三)部门职能
稽核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各职能部门根据稽核小组确定的具体目标指标,履行各自的管理职能,做细做实相关管理工作,为“稽核小组”提供详细一手资料。稽核小组每月形成稽核报告并召开稽核会议。稽核小组通过对各部门数据的收集及联动分析,实时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四)运作模式
自成立稽核小组以来,该汽配企业通过对各部门、各岗位是否按公司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程序文件、管理办法、作业流程、岗位说明书、会议决议等规定进行作业,对采购,销售,生产,经营,管理实施全过程、全方位风险监控,使得绩效管理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得以落实解决,同时稽核小组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类解决。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点,再根据检查情况,与部门负责人积极沟通,细化相关人员的工作要求,形成PDCA闭环管理,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益。部门之间及内部无法解决的工作或问题,愿意提交稽核小组进行仲裁。
(五)初步成效
篇3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资金 监管 问题 完善
黄石市自2002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市直预算单位达到221家,全市累计办理支付金额94亿元。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改革范围的不断推广和扩大,随之而来的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大稽核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才能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一、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监管数据不畅通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作为预算执行的基本制度,应包含对财政收支两个层面的管理与监督。但从改革伊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明显快于收入改革。当前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主要围绕资金的支付环节进行管理,并结合改革方案重点监控财政授权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目前财政非税收入收缴、工程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的批复和转拨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还未纳入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范围。此外,财政部门、国库支付部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财政支付信息网络系统也尚未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管缺乏连贯的数据,难以有效的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
(二)国库集中支付监管权责不明确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行后,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了改变,存在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面对工资、工程采购支出、零星支出等不同形式的财政支出,部分单位还不能做出恰当的财务分析。少数单位甚至出现为了达到一定支付金额而拼凑不同指标的情况,还有些单位不设内部财务审计,完全以财政国库审核支付为主,大量原本适应授权支付范围的小额物品采购、服务采购支出、交通差旅报销等都用直接支付的方式报审,不仅增加了国库支付部门审核的内控风险,也忽略了单位内控制度的监督,弱化了单位自身对于资金支付的源头监控。
(三)国库集中支付监管过于依赖电脑网络
在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中,指标拨付部门、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收付局、银行、清算银行形成了一个内部网络平台。预算单位指标的下达、执行、审核、支付、清算等大量的数据借助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功能实现。部分预算单位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工作人员习惯于在网络平台上对支付数据进行汇总、上报、审核,忽略了对纸质原始凭证的编制和审核,可能导致财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实际上,部分单位在网络上报的支付数据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单据造假等现象。
二、加大稽核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
(一)做好稽核岗位,完善财政资金事中监控
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具备对资金支付行为具备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能力。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我市国库集中收付局下设稽核科、支付科、会计科三个业务科室。支付科主要是保证资金清算的及时和准确,会计科主要是建立会计档案,均属于对国库集中支付行为的事后监督。稽核岗位是实现“事中监控”的重要岗位,是财政资金支付前的最后关口。加大稽核力度,能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管体系,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明确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划分国库集中支付职责范围
预算单位应该在原集中核算时取消的会计机构恢复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单位会计主体的职责,按照《会计法》依法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支付的操作流程,按照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适用范围选择支付方式。对于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且单笔金额在限额以内的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等符合授权支付的财政金额,预算单位会计部门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在授权范围内独立核算办理,承担相关财务管理职责。
国库支付审核岗位对符合直接支付范围的大额支付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核,审核内容包括:1、支付要素填报的规范性、完整性;2、支付要素之间的逻辑性;3、预算项目使用的合规性;4、支付账户的合规性、安全性;5、政府采购手续的真实性、合规性; 6、现金支付或对个人转账借款的合理性;7、工资性支出的合规性、时效性;8、补支出的规范性;9、实拨类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10、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三)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实现标准化管理
国库支付审核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方式制定国库集中支付稽核规程。建立健全稽核管理规章制度,规定报账单位送审资金的范围,确定稽核岗位的审核流程,制定标准统一的申请书及原凭证报送方式,建立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稽核人员使用的工作手册,将稽核流程标准化、参数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提升动态监控水平,强化动态监控管理。
(四)紧抓原始凭证审核,加大财政资金源头监管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经法规;会计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是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与企业规模大小、业务构成等要素紧密相关。内部会计制度只有立足于法律法规基础之上,才能确保财务披露,免于违法处罚。
首先,大部分的企业基本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准则、以及上下级相关的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这样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贯穿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和会计工作人员之中,在经济业务处理方面和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保证了财产和业务的安全、完整,我国很大部分的公司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不成熟,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是其规划与实际不相符,不成体系,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部分企业在设立内部会计制度时,并没充分考虑到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无法使内部会计制度真正荣誉现实会计管理中去。
其次,现今多数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制定时,不能在内部审计制度方面贯彻彻底,这样就无法使得会计制度的方针落实,缺乏一定的监管,内部会计制度很难严格执行下去。很多公司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会计数据漏洞,造成各种虚假账户,帐实不符,来达到各种非法目的,这和之前的假账行为有所不同,过去的假账行为大多数是处于个人利益因素,通过假账来掩盖,现在主要是为了公司利益来利用假账掩盖。
再次,相关审计部门,监督部门都没有在监督和检查方面做到位,这是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明确的重要因素。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国有资产流失氛围两种,一种是公开流失,即看得到、摸得到的国有资产流失,被低价售出的国有资产。而另一种是指被暗箱操作、估计低价、低估转让国有资产,使得大量国有资产外流个人,潜在流失是正常利益的无辜损失。
另外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也是制约内部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样职业道德水准也不会很高,归根结底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并且会计人员没有树立起经营观念和市场观念,缺乏内在动力。
总之,良好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保障公司利益、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现状来看,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阶段导致的企业效率地下,效益难以增加,甚至人为的浪费现象,以及无章可循、有章错寻、数据不规范、操作不当等不正常的行为经常出现,在此类事件的处理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对此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形成秩序良好、达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可以使企业在自身利益达到保障的同时,还确保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从古至今,中国的腐败现象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这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市场经济的权利监管、处理环节薄弱等相关。因此企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弱化使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面临众多来自国外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需要提升内部控制手段,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且合乎规范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在社会潮流中的竞争力。
三、优化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建议
1.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的形成,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账务处理程序、原始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成本核算和财产清查,在对不同的项目应当建立不同的会计制度,体现针对性,对于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的建立和优化需要首先完善以上账务处理程序、原始记录管理等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奠定和保障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的基础和内容。
2.建立和优化稽核制度。会计稽核制度是基于会计内部工作人员对于账目审核和检查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需要结合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稽核是会计机构队员核算的本身的自我检查和审核,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会计日常核算工作容易出现的漏洞和错误,这就可以进行及时的改正和优化,进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内部稽核制度是会计机构内部的一种工作制度,和单位在外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工作进行审核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同。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首先:需要在各个层次建立不同的会计组织;其次:一套健全的内部治理模式必不可少。最后:为了与内部治理形成合力,还需要强化外部监督。为了在企业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及时的改进或者修改,企业可以根据其治理结构的需要来决定内部审计结构的隶属关系,建立行之有效有的制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分离以达到制衡的目的。无论如何,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必须与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相适应,必须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的权威性和工作的独立性。
4.成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员工队伍。会计工作的进行本身就需要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来做,而会计制度的实施更需要称职的人来实现,因此要发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最大作用,要将各种不合规范的会计业务处理办法以及相关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改正和制止,就要重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办法,进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仅注重其会计业务的实务水平,也要在道德方面进行加强,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5.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会计相关工作部门可以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不定期的举行突击检查力度,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整改,对于出现的有规则的影响恶劣的行为,可以制定具体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给出整改意见,落实到位,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出现,另外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坚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基层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基层单位的银行账户,统一汇集资金到会计核算中心账户,集中办理资金结算、进行会计核算、集中整理会计档案的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
我师自2002年由师财务局组建成立事业单位(含公检法司)会计核算中心,为更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师教育局组建教育会核算中心,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管理范围,对师教育所属学校进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2011年师教育核算中心合并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包含50余个事业单位,32所中小学校。
一、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师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降低内部财务风险。有利于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合理阻止了单位财务收支中违法支出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正常的开支,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二)规范收入,有效杜绝单位“小金库”。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所有资金收入全部纳入核算中心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制度,按预算收支进行核算,对于应列收入而列往来挂账的资金,以及应缴核算中心而未缴的资金收入均视为“小金库”,从源头上、核算上有效杜绝了“小金库”行为。
(三)突出集中核算的强制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被核算单位资金的使用管理成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中心核算会计通过预算执行事前监督,稽核会计事中事后监督,使各单位收支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专项资金挪作他用;对于不合理及违法支出核算会计予以拒付,体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强制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四)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教育系列的事业单位学校,其隶属关系相对特殊,管理多极化,教育资金占用居先,使用滞后,统一核算后,彻底改变拖欠教师工资福利的不良局面,保障全国以学校为绩效工资的实施管理。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及时到位,各学校合理配置资源,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了全面较好的改善,使包括工资福利待遇、公用经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在同一地区无差异、无异议。
(五)有效地保证上级部门拨款的统一性,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预算单位相同性质的财政拨款特别是人员经费均能保证按时统一拨款到位,有效地保障了人员工资及相关人员支出的及时发放,更好地体现了预算中“保吃饭”再建设“的重点。
二、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师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弱化了单位的资产管理职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实物管理与会计核算是相分离的,国有资产的增加与减少若不涉及货币资金,国有资产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另还有账务在下级部门处理,实物在上级部门使用等现象,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会计核算中心便无法真实反映资产情况,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深层次的资金转移。成立核算中心后,一些单位为逃避核算中心对所有资金的监督,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将非常规化资金转移到有关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从而缩小了单位资金的监督范围,增加此项资金的支出随意性,使集中核算难度加大,真实性减小。
(三)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经济事项监督环节薄弱。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不参与各单位具体的经济事项,只是通过核算办法注重审核其所附原始票据的直观要素是否齐全、报销手续是否完整,对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缺乏有效的辨认,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深度也因人而异,不能完全监督到位,从而增加了核算会计的核算风险。
(四)削弱单位内部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取消单位的会计机构,无形中削弱单位负责人的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对核算中心的依赖性。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仅通过报账会计反映,看到的问题是不全面的,报账员(兼职居多)只是承担了部分会计职能,会计职能同时分散在会计及报账员头上,三者的职能起点不同,会出现互相减少自身责任,降低会计监督的本身职能,会计集中核算是从宏观管理上监督,忽略了微观管理的作用,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失掉了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也就失去了最有效的内部监督。
三、为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师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时调整核算目标。全方位积极掌握各类收入的真实和完整资料。重点检查收入来源是否全面合规,是否全部入账并列入正确的相关会计科目。
(二)及时把握核算重点。审核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支出的结构和事业成本的合理性、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比例是否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专项资金是否用到实处,大型建设项目是否按程序办理。尤其要对金额大、报销内容不合理的支出项目予以重点审核分析。
篇6
关键词:医院 内部会计控制 完善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当前,医院一方面要履行社会职能,是福利性单位;同时,医院又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这一点又与企业相同。因此,如何把内部会计控制应用到医院的管理中去,对于切实解决医院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的经济属性和面临的经济环境
从医院的经济属性来看,我国大部分医院属于国有医院: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国有医院的经济属性从传统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逐步转变为了社会经济体系中有重大影响的自给性经济实体,营利性不断凸显。这种变化要求国有医院的会计核算与预测,会计决策与考核等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遵循节约成本、改善经营等原则,以实现医院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国有医院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福利功能,其公有性和公益性仍然是区别于其他性质企业的重要属性。这种双重性的经济属性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就必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从国有医院面临的经济环境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卫生事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医院经营模式的改变,国有医院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1)国有医院由国家直接统管转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现在国家对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业务进行监督。这要求国有医院必须建立完备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有效的管理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实行医疗业务收支和药品收支分开管理,试行成本核算和盈亏控制。(2)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疗卫生科技高速发展,检查和治疗设备更新换代很快,这就要求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反映现实的客观规律。 (3)目前国有医院往往集医、教、研为一体,随着市场竞争深入发展,公益内涵更加丰富,国有医院的经济业务种类不断增多。既有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拨入的科研、教学经费,又有医院与其他机构的横向经费,既有主营业务收入,又有繁多的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二、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的经济特点和经济环境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是我国医院对这些要求作出的反应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一)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当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医院的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权责划分不清:在很多医院,存在着各科室之间权责不清的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职务说明书,各岗位人员责任不清,日常工作不是唯上司之命是从,就是跟着感觉走,规划性不强。而各级主管向下多采取口头授权的方式,且主管对于所授予下级的工作,缺乏监督和评价。 (2)操守以及价值观:有的医院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内部会计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少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缺乏书面的行为守则,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能及时予以惩戒。(3)人力资源政策存在弊端:医院不实行公开招聘,人员进入凭关系,导致人员素质低,结构失调;没有建立员工绩效考评系统,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注重员工培训,不鼓励员工学习与发展,没有建立完备的用人机制。
(二)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锁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它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医院财务控制的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盲目投资:医院对于市场没有仔细分析,对项目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设备购进后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有没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率低,回收缓慢。造成占用大量资金,增大财务风险。(2)信用管理欠缺:病人记账,结算等环节控制不严,出现病人逃帐却无人追究的现象,不能及时清理应收帐款,造成大量呆账、坏账,使医院遭受重大损失。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医院财务控制的主体部分,也是医院财务控制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门诊收款与医院结算:(1)有的医院存在着收款系统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务未分离的现象;(2)虽然规定收款室、住院处每天都对账,但依然存在着科室不对账,即使对账发现错误也不处理的现象;(3)无独立稽核人员;二是药品控制:(1)个别医院存在白条抵库借药,造成管理混乱;(2)微机上的药物库存与实际库存不一致,药品清资不认真,造成长期帐实不符; (3)未能真正实行价格公开,由此造成与病人发生纠纷和舞弊行为。三是医技检查:(1)各种检查项目收费弹性空间大,不符合牵制原则,易产生舞弊行为。(2)个别医院存在做人情检查不收费的现象。四是预算控制:(1)预算编制的依据是上年预算,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编制的方法是靠财务部门的主观估计。(2)预算缺乏控制,预算调整随意,没有实行集体决策,预算得不到执行。
三、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具体业务控制措施
完善和落实各项财务内控制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是经济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本文针对近年来经常发生问题,选取了预算、收入和货币资金三个具体业务的控制方法进行讨论。
(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为了使医院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贯穿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等环节,因此要关注一下几点:首先,预算编制控制。医院编制预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收支统管。医院应将各项资金来源逐项划分清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一切财务收支全部列入预算。二是细化部门支出项目。医院各支出项目要尽可能细化到具体项目,不能细化的应有主管预算单位在相应的预算科目下填列。三是注意收支预算平衡。医院应根据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保证当年预算收支平衡。其次,预算的执行控制。医院要按照批复的年度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控制,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
(二)收入控制
收入控制是对收入的全过程的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收入控制方式:一是岗位控制。建立收入业务的职责分工制度,使收入业务发生与收款业务职能、收入退款与审批等不相容职能岗位相分离。二是授权批准控制。实行收入收款授权控制,医疗机构的所有收入必须统一由财务部门管理,未经授权批准,任何人不得收取款项。三是会计核算控制。确定收入统一结账时间,正确确认收入。建立收入报告制度,编制收入日报表。四是预算控制。编制收入预算,确保医疗机构一切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不得擅自坐收坐支现金,不得私设“小金库”及账外帐。五是安全控制。门诊收费室和住院结算处限制非财务人员的接触,印章妥善保管,加强收入票据管理、审核,建立收入票据登记簿,确保收入票据的安全完整。
(三)货币资金控制
货币资金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一是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制约和监督。二是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业务授权批准制度。明确被授权人的审批权限、审批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员按照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三是规范货币资金支付的程序。①支付申请。用款时应当提交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等内容,并附有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及计算依据;②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③支付审核。财务审核人员负责对批准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审核,审核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合规等,经审核无误后签章;④支付结算。出纳人员根据签章齐全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并及时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签发的支票应进行备查登记。
总而言之,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生存和发展,医院必须向管理要效益,人民健康需求的增加和医院竞争压力的增大迫切需要医院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财政;监督;会计;秩序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32-02
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部门为保证财政分配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财政分配过程中依法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或个人涉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收益及其他有关财政管理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监控、检查、稽核、督促和反映。而良好合理的会计秩序是财政监督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指令性分配方式。国家财政分配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分配方式上变统收统支分配体制为分税制机制;二是在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变单一按劳分配方式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三是在国家财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分配关系上,变预算内、预算外分配双轨制为逐渐向预算内单轨分配转变。财政监督也从直接监督,变为依法监督和间接监督。通过社会监督机构,监督企事业单位资产运行过程和财务会计活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企业出资人利益,所有这些缺少良好的会计秩序是不行的。
因此,我认为可以利用财政监督的三个转变从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作用、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诚信三方面来规范会计秩序。
1发挥注册会计师鉴证作用,健全财政监督管理职能注册会计师事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服务作用,不仅是财政监督职能的延伸和拓展,而且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财政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好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作用,构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新体制,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
1.1注册会计师鉴证服务作用,不仅是财政监督职能的延伸,而且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领域,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注册会计师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在宏观领域,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也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财政部门对社会审计也日益重视。无论从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鉴证作用,还是从健全和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财政监督的职能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注册会计师法》和财政部门有关规章制度来看,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再监督,这样可以确保注册会计师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担心。
1.2要切实保证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管理监管到位
这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监督。二是对违法违纪的处理。包括对注册会计师违反工作规则的处分和事务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工作规则等事项的处理。对事务所违反法律、法规和工作规则的,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和撤销事务所的处罚。
1.3加强部门配合,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要发挥好监督管理职能,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省注协和各地注协要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与沟通。特别是做好与审计、司法、证券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把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与审计业务检查结合起来;把事务所的检查与对企业的检查、税收稽查结合起来;把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与《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联动的合力,同时也可以减轻事务所接受多头检查的负担。同时要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力量,建立起大要案曝光制度、举报奖励制度,共同促进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1.4把落实市县注册会计师管理任务与健全机构职能结合起来,抓好机构的组建工作目前,由于许多市县的注册会计师管理机构没有建立起来,靠省厅注协的力量,已越来越不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按照“服务、监督、管理、协调”的职能要求,抓紧健全或充实市县注册会计师管理机构,完善其职能已迫在眉睫。
1.5规范注册会计师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建立规范的中介市场秩序,既是保证当前经济正常运行的迫切要求,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2从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入手,加强财政监督的力度我们在对一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都有虚增现象,利润也大幅虚增,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严管,才能真正地实现财政监督。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和指导:从法制上强制性要求某一规模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置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记录、核算、反映;加强会计人才的社会化培训,为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企业管理者应重塑管理理念,强化财务管理;要正确认识监督检查与服务的关系。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机关,要有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应与税务、工商、银行、社会中介机构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好工作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协助指导好企业会计工作,使财政监督发挥应有效力。
3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部门为保证财政分配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财政分配过程中依法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或个人涉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收益及其他有关财政管理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监控、检查、稽核、督促和反映。会计诚信和财政监督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建立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目标。“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会计行业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维护财经秩序,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取信于社会。会计诚信和财政监督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建立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目标。
3.1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财政监督是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围绕服务财政改革这个中心,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它从过去单一地对企业财务收支检查,转向对财政收支全过程实施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
会计监督包括对会计监督体系、单位会计行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及其职业人员质量的监督。可见会计诚信是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3.2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
财政监督通过有效地利用监控、检查、稽核、督导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和结果,特别是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制裁和公告,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威慑力,起到警示和制约作用,对加强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管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进诚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已历时多年,财政监督的成效日益显现出来。财政部门本着客观公正、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被查单位下达了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对部分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单位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将抽查、处理结果予以公告,这样不仅对违法、违规者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使被查单位在检查后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制定整改措施,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地促进了会计诚信建设,也为地方财政监督规范会计秩序提供了依据。
3.3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目标
财政监督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财政监督使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权益及其他财政管理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良好的收入征管秩序、规范的财政资金分配秩序、良好的会计秩序,确保财政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对会计领域的监督,通过对各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中介行为实施有效监督,督促各单位按照统一的法律和规则开展会计工作,监督中介机构规范、公正地执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促进全社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敏敏,谢志华.论公共财政下完善财政监督的前提[J].财政监督,2013(9).
[2]张信柱.我国财政监督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2(15).
[3]康贵民.服务型政府框架下行政监察职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修订变化 衔接探讨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形成背景与变化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形成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创新与变化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出台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为了达到财政部对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着力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被加强,新准则和新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新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体系,实行优化原则,注意了相关法规政策的一贯性,会计核算的范围被扩大。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加强了对基建账的管理,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的计量原则,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对原来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
二、对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衔接工作的思考
各事业单位要切实执行好新《会计制度》,就需要各相关部门做好《会计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各部门应精心组织,以保证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过渡。
(一)财政部等部门做好《会计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会计制度》实施后,各级事业单位对《会计制度》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开展《会计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指导各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落实《会计制度》。
第一,做好《会计制度》的宣传工作。财政部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资源开展《会计制度》的深入宣传,及时应对和解决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总结并促进各地交流实施经验,深入分析执行情况和效果,以加深有关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做好《会计制度》的培训工作。财政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尽快逐级开展培训,培训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充分利用《会计制度》全国师资培训班,对各省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有关人员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财会人员开展《会计制度》培训,确保扎实做好《会计制度》落实、新旧制度衔接等工作。
(二)各事业单位加强财会队伍的培训
各事业单位要加强学习,认真领会《会计制度》精髓,全面学习《会计制度》内容,不仅要重点学习新旧制度变化,还要深入了解相关的修订背景、意义和实施要求,尽快掌握《会计制度》改革的各项内容,保证新《会计制度》顺利施行。
(三)尽快做好财务软件的配套升级
要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尽快更新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各事业单位量身定制财务软件,以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财务信息,确保做好新旧科目衔接,为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提供数据支持。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事业单位一直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而新制度对此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导致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说明。
(二)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核算的难题
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科目,但是,在进行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的实际核算时,新制度中只是规定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和摊销,并没有对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折旧方法的运用进行具体的说明,也没有对这方面的详细规定。
(三)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主要可以划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依然采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针对部分经济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在哪些具体情况下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
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严格和具体的要求。会计核算一方面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则要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缺乏质量要求,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会计信息难以对决策有用,这最终会е禄峒坪怂愠晌一种机械式行为。
四、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一)减少会计信息操作空间
为了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从会计准则方面入手,对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稽核制度、会计人员轮岗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的真实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源头预防和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会计信息操作的空间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才能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提升财务内控工作水平
在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上,一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法可依,能合理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之前,广泛听取广大员工尤其是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在企业职工代表的监督之下,按照方案流程进行制定。在制定的内容上,一定要明确重点细节。
(三)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
我国事业单位采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有限的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形式获得资金,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这给我国事业单位的持久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和弊端。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该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开核算,使得预算资金能够在事业单位之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将财政资金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增强财会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熟悉,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会计人员就新会计制度变化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五)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事业单位施行新会计制度中遇到的科目核算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力争和有关部门一道进行修改完善,使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结语
篇9
1.不设置“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发出商品”这几个会计科目,如果实践中小企业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业务,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来执行;
2.不设置“包装物”科目,将包装物纳入“材料”科目核算;
3.对于存货的盘盈盘亏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而是直接按照批准核销;
4.对于低值易耗品不采用“五五摊销”的核算方法;
5.在计提跌价准备时不采用“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规定;
6.删除了“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一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
7.《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存货发出时是否结转准备”规定了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必须结转,其他的情况可以不用结转。
同时还强调:
1.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小企业,可以增设“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2.低值易耗品较少的小企业,可以将其并入“材料”科目;
3.小企业接受其他单位委托代销商品,可以增设“受托代销商品”和“代销商品款”科目;
4.小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等要求,可以将“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合并为“生产费用”科目,并设置相关的明细科目;
5.对外提供劳务较多的小企业,可以增设“劳务成本”科目核算所提供劳务的成本。
存货的核算
一、核算中应设置的账户:“在途物资”、“材料”和“库存商品”等。
二、存货相关业务的核算
(一)在途物资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或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企业应设置本科目,否则应设置“物资采购”科目。《小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运用计划成本法,下文的表述均仅限于实际成本法。
1.本科目核算小企业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抵验收入库的材料或商品的实际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当中的表述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所表述的含义是一致的。
2.小企业购入材料及商品,如果已取得发票等凭证或已支付货款但材料或商品等尚未运抵,应按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已支付或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待购入的材料、商品等运抵企业并验收入库时,借记“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小企业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抵验收入库的材料或商品的实际成本。
例l:甲企业购入一批原材料,货款已经支付,取得电子版专用发票一张,发票上面注明价款为10000元,增值税税金1700元。原材料尚未到达甲企业,专用发票已通过认证。
借:在途物资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二)材料
1.本科目核算小企业库存的各种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燃料、包装物等的实际成本。小企业对外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而收到的原材料、零件等,应单独设置备查账簿和有关的明细账,核算其收发结存数额,不包括在本科目核算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1)包装物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是单独核算的,而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则是纳入“材料”科目核算;(2)对于包装材料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虽然没提到,但是也应该在“材料”科目核算。
2.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由下列各项组成:
(1)买价;
(2)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不包括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小企业按规定根据运输费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可抵扣的增值税额);
(3)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4)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损耗,并减去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
(5)购入物资负担的税金(如关税等)和其他费用。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小企业,购入材料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购入材料成本中。小规模纳税人和购入材料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小企业,购入材料支付的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所购材料的成本。
以上第(1)项应当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第(2)、(3)、(4)和(5)项,凡能划分清楚的,应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不能分清的,应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合理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该规定与《企业会计制度》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购入商品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采购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不在本科目核算。
3.取得并已验收入库材料的账务处理:
(1)小企业购入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原已记入“在途物资”科目的材料,在验收入库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在途物资”科目。
例2:接例1,当材料到达入库时:
借:材料
10000
贷:在途物资
10000 (2)自制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小企业发给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按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贷记本科目。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按委托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
(3)投资者投入的材料,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借记本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两者之和贷记“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等科目。
例3:20×1年12月20日,甲、乙、丙、丁、戊五方共同投资设立了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公司”)。甲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投资(兴业公司作为原材料管理和核算),五方确认该批原材料的价值为5000000元。兴业公司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500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00元。同时,假定兴业公司的股本总额为30000000元,甲在兴业公司享有的份额为10%。
兴业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分析:在本例中,由于兴业公司为一般纳税人,且投资各方确认的原材料的价值为5000000元,因此,兴业公司接受的这批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5000000元,将增值税850000元单独作为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进行核算。
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0
贷:股本――甲
3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850000
(4)小企业接受捐赠的材料,如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包括捐赠方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的增值税额);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其市价或同类、类似材料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对于一般纳税人,需要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4:甲公司(一般纳税人)2005年接受捐赠原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300000元,增值税为51000元。同时支付相关的运杂费用1000元。要求分别按下列情况做出相关的会计处理,假设除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率为33%。
(1)编制接受捐赠时的会计分录;
(2)假设2005年甲公司税前利润10000元;
(3)假设2005年甲公司亏损251000元;
(4)假设2005年甲公司亏损360000元;
(5)假设2005年该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待转资产价值可在5年内平均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当中,2005年实现利润100000元,2006年亏损60000元,2007年亏损80000元,2008、2009年实现利润均为90000元。
分析:
(1)借:材料
301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0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51000
银行存款
1000
(2)2005年盈利,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捐赠部分应交所得税=351000X 33%=115830(元)
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351000-115830=235170(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5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1583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235170
会计利润部分应交的所得税=10000X 33%=3300(元)
借:所得税
33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
(3)2005年亏损,先弥补亏损再计算所得税,接受捐赠部分应交的所得税=(351000-251000)×33%=33000(元),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351000-33000=318000(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5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318000
(4)2005年亏损360000元,接受捐赠的资产351000元不足以弥补亏损,本年不用缴纳所得税,接受捐赠的351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中。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3510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351000
(5)待转资产价值每年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数额=351000÷5=70200(元)。
①2005年盈利100000元,接受捐赠部分应纳所得税=70200 X 33%=23166(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702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47034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166
会计利润部分应交纳的所得税
=100000 X 33%=33000(元)
借:所得税
33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0
②2006年亏损60000元,小于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部分金额70200元,应先弥补亏损,然后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接受捐赠部分应缴纳的所得税
=(70200-60000)X 33%=3366(元)
应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70200-3366=66834(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702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66834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66
③2007年亏损80000元,大于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部分金额70200元,不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接受捐赠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处理。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702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70200
④2008年盈利90000元,弥补2007年的未弥补亏损后剩余金额=90000-(80000-70200)=80200(元),接受捐赠部分应纳所得税=70200 X 33%=23 166(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702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47034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166
会计利润部分应交纳的所得税
=80200 X 33%=26466(元)。
借:所得税
2646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466
⑤2009年盈利并且以前年度没有未弥补的亏损,接受捐赠部分应纳所得税=70200×33%=23166(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70200
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47034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3 166
会计利润部分应交纳的所得税=90000×33%=29700(元)
借:所得税
29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9700
各种方式取得存货的入账价值核算见表1。
4.发出材料的账务处理:
(1)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领用材料,按实际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小企业发出委托外
单位加工的材料,按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贷记本科目。
(2)随同商品出售但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按实际成本,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随同商品出售并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按实际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3)出租、出借包装物,在第一次领用新包装物时,应结转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出租包装物),或借记“营业费用”科目(出借包装物),贷记本科目。出租、出借包装物,应加强实物管理,并在备查簿上进行登记。收到出租包装物的租金,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收到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押金,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退回押金作相反会计分录。
这里与《企业会计制度》有一个小的区别,就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出租、出借包装物金额较大的,可通过“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分次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全部采用一次转销法。
5.小企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对不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材料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其特征是注重所发出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目前这种计价方法主要用于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的核算。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成本与月初存货成本之和除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与月初存货数量之和计算得出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相关的公式如下: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②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4)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之和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对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计算存货平均单位成本的公式如下:
①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次进货的数量)
②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出存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5)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假定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在这种方法下,月末存货成本按较早的单位成本确定,而发出存货的成本则按最近一次的单位成本计算,如果发出存货的数量超过最近一次收进存货的数量,超过部分要依次按上一次进货的单位成本计算。
6.小企业出售材料,按已收或应收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月度终了,按出售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7.小企业的各种材料,应当定期清查盘点。盘盈的各种材料,按该材料的市价或同类、类似材料的市场价格,冲减当期管理费用;盘亏或毁损的材料,其相关的成本及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减去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料价值之后,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属于其他情况的,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8.“材料”科目应按材料及包装物的保管地点(仓库)、材料的类别、品种和规格设置明细账。材料明细账根据收料凭证和发料凭证逐笔登记。企业至少应有一套同时包括数量和金额的材料明细账,由财务会计部门登记,也可以由材料仓库的管理人员登记数量,定期由财务会计部门稽核并登记金额。
篇10
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政务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政务环境。近年来,衡水市政府破除思想上的“旧、怕、窄”,作风上的“虚、浮、懒”,工作上的“推、拖、等”,把打造和谐政务当作首要的政治任务,通过一系列措施主动接受监督、虚心听取意见、真诚寻求帮助。一是倍加注重班子沟通。健全完善了向市委的请示汇报制度、向人大的工作报告制度、向政协的汇报交流制度和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会领导参加政府常务会议的工作制度,使政府工作有效地得到了党委的指导、人大的支持、政协的参与和纪委的监督配合,“五大班子”目标归一、众擎齐举的领导氛围愈加浓厚;二是倍加注重科学理政。建立了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市政府专家顾问团和经济发展顾问团,对有关决策和发展事项进行先期咨询和超前论证;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效能建设,健全了衔接紧密、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政令通畅、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三是倍加注重民主决策。建立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开展问卷调查的工作机制,开通免费市长公开电话,在衡水热线、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市长信箱,建立了政府部门倾听民生接待日。群众有什么困难和想法,随时可以传至政府及部门领导,并在规定时限内给予答复、协调和解决。近年每年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好事实事”,大多来自上述渠道。这种广泛听取意见的做法,被市人大、市政协领导誉为“开了民主政务的先河”。
把架构和谐规划作为首善之举
和谐发展是对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扬弃,是以“和谐”为主旨的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发展境界,这与传统的中庸之道本质迥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更多的是革故鼎新而不是率由旧章、是拨乱反正而不是放任默许、是规范疏导而不是一味折衷。
针对衡水设市晚、发展思路“短缺”的实际,衡水市委市政府力求“宁缓勿乱”,把架构和谐规划作为首善之举,用近三年时间完成了以《衡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规划》为统领,涵盖工业、农业、信息、教育、文化、人才、城市化、水资源、衡水湖保护建设等十六个领域的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内涵上,衡水市委市政府将“和谐盛市”贯穿始终,与“工业强市、开放兴市、特色立市”共同构成衡水发展的“四大主体战略”,和谐成为发展的主题词和目标取向,恰如其分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协调和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民生问题以及强化公共事务管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和谐社会要靠机制去创建,靠制度来保障
和谐社会要靠机制去创建,靠制度来保障。而政府自身的体制是否顺畅、机制是否和谐,则不仅决定着政府行政的效能,而且会产生一种普遍的社会导向和示范效应。有了和谐的行政机制,就有了融洽的行政氛围、完整而简短的行政链条、到位的政务服务和可持续的行政力,也才有可能设计并实施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和发展战略,驾驭经济社会在差异中趋于协调、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因此,加强政府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近年来,衡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把完善政务机制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