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1 00: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人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篇2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名叫《世界名人的故事》的书,它讲述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在不同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名人的故事。海明威、贝多芬、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的不朽事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而在这些名人中,使我印象最深的那要数牛顿的故事了。
牛顿小时候因为家境贫穷,父亲因病去世他被迫退学回家,母亲让他每天以经营农产品为生,但他总是偷偷地看书而忘记了做买卖,结果感动了舅舅。在舅舅的帮助下,他重新走进了校园。后来,他成了科学家,经常忘我地工作。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一个人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见牛顿正埋头计算就没有打搅牛顿而自顾自地吃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准备吃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原来吃过了”。牛顿在发明了万有引力后,却不急于发表,在朋友的不断劝说下仍反复验算确认无误后,才在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于世,成为经典物理的奠基人。
通过读了《世界名人的故事》这本书,我明白了学习和工作要有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正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愿我们以牛顿为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勤奋好学,成为祖国的栋梁。
五年级:昀珈
篇3
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
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文明礼仪是什么?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见到老师时礼貌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人时的一声“对不起”;是人与人相处的亲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供大家参考。
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1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们要做到,并善于发现——文明道德、礼仪。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当然也学了不少文明道德、礼仪。像随手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爱护小草、走人行横等,这些也都是文明道德的表现。养育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我们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上学了,老师也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文明人,,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但我认为,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但我确信,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是文明的最好表现。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生受益的东西,比如,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伟人名人才具备,应当每个人都具备。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可影响国家荣誉。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讲文明、懂礼仪是我们的基本根基。如果我们失去了今天,我们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再来。如果我们失去金钱,我们不算失败,因为生活的价值不在于金钱,如果我们失去了文明,那我们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因为你失去了做人的真谛。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吧。
翻开五千年历史的一页页,古人讲文明、懂礼仪的故事举不胜举。下面我给大家几个文明礼仪的真实故事吧。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清朝大学士张英桐城相府与姓吴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英桐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现在还好好的保留着六尺巷,它已成为我们现代人学习讲文明、讲礼仪的典范。
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一直流传着至今。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四岁时,他已经能背诵许许多多的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捡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捡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大梨还是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因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讲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素质的前则。千真万确学做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当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就从我们身边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吧。
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3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骨架,环境是城市的容貌,市民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不仅是要看它的楼有多高,街道有多宽,种了多少树,栽了多少花,有多少景点,更要看城市中人的素质,关注着不起眼的细节,不引人注意的小事。
是谁每天起早贪黑地为我们打扫着这个无边无际的大城市?是谁每天冒着栉风沐雨在工地上为这个城市点缀上一朵美丽的鲜花?....他们都是“马路天使”,默默地为这个城市劳动,不求名利。
那是一个早晨,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让花儿都躲在小草的背后,让鸟儿都躲在自己的小家里,我也吹着清凉的风扇,舒服地躺在床上睡着懒觉。“刷,刷,刷”的声音不绝于耳,把我从香甜的睡梦中叫了起来,我睁开朦胧的双眼,伸了个懒腰,透过窗户看见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清洁工左手拿着扫帚右手拿着手帕正擦拭着玻璃上的灰尘。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位老清洁工,心想: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出来为这个城市献出一份力,我们也就更没有理由在这里睡懒觉了。不一会一片脏乎乎的玻璃就变成了一片崭新的玻璃,当那位老清洁工要走的时候,我亲切地叫了声:“爷爷,等等喝杯水吧!”那位老清洁工停下了沉重的步伐,迫不及待地喝下了那杯水。“您辛苦了!”我温暖地说道。“谢谢你!”老清洁工满怀笑意地说道。
那是一个冷嗖嗖的下午,狂风中夹杂着几丝细雨,伴着几声雷声,天空阴暗的让人可怕,我躲在家里,突然一阵“哒哒哒哒”的声音,我被吸引住了,打开阳台一看,原来是建筑房子的工人们冒着雨在工地上工作,我心想:难道他们就不冷吗?就一顶安全帽,一件单薄的衣服和一条裤子,一双雨鞋,就能保暖吗?我都抱着暖宝宝了。看着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心里真不是滋味,眼眶不禁红了起来。有些路过的行人还给他们翻白眼,唾骂,但那些工人并没有在意,还是继续默默地工作着,我心想:怎么会有这种人,太不懂礼貌了,没素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他们用那双勤劳的双手正在为我们这个城市忙碌着。虽然他们收入微薄,可是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有一个美好的品质,这个品质感化这任何一个人。我赞美他们,赞美这些默默奉献的人!
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4什么是文明礼仪呢?简单地说,文明礼仪就是一种敬人的行为规范,是表现一个人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也是乡村、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要讲文明,懂礼仪。只有人人都讲文明、讲礼仪,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更灿烂。
在一个国家中“人”是主体。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具备的是文明、礼仪的素质提高,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校园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等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会打扫,扔了又何妨;还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挤挤;还有些同学讲脏话,讲方言,还随意攀爬栏杠,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文明伴我行,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时刻刻在与道德交谈,时时刻刻地做到讲文明、讲礼仪,让自己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学生。
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把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习惯才是保证我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讲卫生,扰乱班级学习环境,就肯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好学生。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习惯,学习就是一定的、良好的、有序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文明伴我行。
不文明的事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这些事情不仅害人害己,还损坏了中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小公民。讲文明、讲礼仪,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吧!
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5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帮助那些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去评价你。我认为文明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文明修养。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不管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路边,文明礼仪每天伴随着我们成长,他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看到垃圾要捡起来,尊敬父母、长辈和老师,不要追逐打闹这样的好习惯,苏联乌克兰作家奥列西·冈察尔曾经说过: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篇5
1、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2、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车胤囊萤映雪。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
德高望重的伏尔泰很受人尊敬,可是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格调不高的聚会。聚会组织者认为大学问家伏尔泰的趣味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高,与自己正是一路人,于是第二天晚上,他又邀请伏尔泰再次参加聚会。结果伏尔泰说:“伙计,你知道吗,我去一次,还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听了这样风趣而委婉的回答,邀请者只能识趣地走开了。
“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伏尔泰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心啦。”
“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它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一个读者给伏尔泰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其仰慕之情。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谊。谁知道,从那以后每隔十几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礼貌的伏尔泰还是忍耐着给他回信,但回信越来越短。
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了,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没想到几天后,那人的信又到了,上面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伏尔泰这次的回信可不怎么客气:“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吃午饭与擦皮鞋”
伏尔泰有个仆人,为人忠实但很懒。一天,主人对他说:“把我的皮鞋拿来。”仆人遵命拿来了皮鞋。伏尔泰问仆人:“你今天早晨忘记擦皮鞋了吧?”仆人答道:“没有忘,先生。只是街上满地泥土,两小时后您的皮鞋又会跟现在一样脏的。”伏尔泰笑了笑,穿上皮鞋,一言不发地走了。
没过多久,仆人从背后追了上来。“先生,”仆人说,“钥匙呢?”伏尔泰听了,明知故问:“什么钥匙?”
“橱柜的钥匙,一会儿要吃午饭呀!”仆人说。伏尔泰露出了笑容:“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呀?吃了饭两小时后,你又会跟现在一样饿的。”
“都说错了”
篇7
(1)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2、关于梦想的名言:
(1)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事实。
(2)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
篇8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3、囊萤映雪。
篇9
这是发生在唐文宗时代的一个故事。洛阳城内阳光普照,莺歌燕语,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此时,在繁华的市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喝彩声、击节声不绝于耳,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忘记了手中的活计忙着去赶场,身居雅斋的饱学之士也迈出斗室匆匆忙忙赶去观看,就连身处异乡旅行者也驻足欣赏。
是什么游戏杂耍如此热闹,原来是被世人称作“张颠”祖籍为苏州的张旭长史正在挥毫泼墨,你看他,脸色红润,额头青筋突起,酩酊大醉,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呼喊大叫,时而踉跄奔走,如醉如痴,如颠如狂。蓦然,他手操饱蘸水墨的毛锥,似醒似醉,摇摇晃晃地在铺张开得宣纸上,神驰般地尽情挥洒开来。
刹那间,笔墨淋漓,满纸氤氲,变幻多端,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群龙戏海,跃然纸上。通观此时的书作,斐然跌宕,动静交错,波澜起伏而又井然有序。时而低昂回翔,翻转奔逐,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状其声潇洒澎湃,抒其情深沉豁达。书者的情感在酒神的相助下,似明空的皓月,如澄澈的流水,像铿锵的玉声。围观者翘首观望,喝彩声、顿足声、击节声响切云霄。
一会儿,张旭将毛笔丢向一边,东奔西走,嘴中大呼长啸,浓浓的酒气从口中散出,狂态颠逸之相,让人忍俊不禁。正当围观的人们为之惊讶、赞叹之时,可见醉意狂态中张旭将头迅速的放到了盛满墨水的砚池当中扭转了几下,然后神速地将濡墨的头在纸上游走如飞,来往无矩,身体不断的晃动,嘴中不时地狂喊,墨水不住地流淌。此时此刻头变成了书写的工具,身体成了粗壮的笔杆子,颈部似乎变为了执笔的灵巧有力的大手。
顷刻间,接连不断的喝彩声喧哗声顿时戛然而止,整个场面空气似乎一下子凝固了,山色为之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人们面面相觑,无不叹为观止。诗仙李白有诗赞道:“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熊侠争追随”。
张旭精彩的书法表演,很快不胫而走,传为佳话,大江南北,朝野上下,无不为张旭的书法艺术所感染。
篇10
康熙帝即位时,年仅8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一个叫鳌拜,倚仗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康熙14岁开始亲政后,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于是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没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走进宫。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招架不住,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喜读书爱英才
康熙帝自幼就发愤苦读,青年时代读书过劳,甚至咳血;三藩乱起,京师震恐,他日理万机,读书不停;南巡时,每每读书到三更;暮年,仍手不释卷。他通晓多种民族语言、数种外语;精通诗词歌赋,喜欢琴棋书画;他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君主,曾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工程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康熙不仅喜读书,而且爱英才。有一次,康熙南巡私访,路过杭嘉湖旁的梅会里,看到池塘边草亭里坐着一个50多岁的老汉。天气寒冷,池塘结冰,老汉却敞开衣襟晒太阳。康熙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么做,老汉幽默地说道:“肚里装的书太多了,时间一长都发霉了,只得敞开来晒晒太阳!”
康熙知道他有学问而不得志,回京后便立即召见他。他果然带来自己的81卷著作。康熙浏览一番,发现这是一部字迹秀雅颇有价值的巨著,对他说:“你以后不用再晒肚皮了,就留在京城吧。”不久,封他为翰林院编修,赐匾额写有四个大字“研经博物”。这个老人就是文学大家朱彝尊。他擅长诗文,诗与王士祯齐名。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代表,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词坛并峙称雄。
被困煤窑
康熙亲政后不久,臣下向他禀报门头沟一带“关门窑”的情况,他听了以后半信半疑,想亲自去查个究竟。
有一天,他装扮成平民只身前往门头沟私访,走到过街塔附近,看见一伙像罪犯一样的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