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青少年读书活动
各校根据通知,结合我镇的读书“一二三”工程,利用图书馆及班级图书角开展了贴近实际的,是有班级特色的读书活动,其中中心校最为突出,该校利用山娃报、广播站、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择优展示,学校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二、读书征文比赛
在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少先队在全镇开展了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比赛,比赛要认真阅读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以“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从一个侧面或角度,以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各校根据通知要求认真组织,踊跃投稿,班主任老师也对本班学生作品加以修改、指导。最终,各校上报的作品都吭于15篇这个底限,作品质量层次不齐,但高质量的作品不多,少先队组织了中心校谢霞、董自红、熊玲三位业务骨干评出:
一等奖:厉庄小学六(2)张慧勤《母亲赞歌》
厉庄小学六(3)林晗煜《心中那永恒的召唤》)
二等奖:厉庄小学六(2)范纳贤《不朽的英名》
厉庄小学六(1)刘玮《民族精神永放光芒》
尚庄小学六(1)徐海洋《爱我中华》
顾赤涧小学五(2)王耀东《读〈董存端〉有感》
厉庄小学五(3)徐淑豪《时刻准备着》
厉庄小学六(3)刘昕《勿忘国耻,珍惜现在》
三等奖:厉庄小学六(2)王蓓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顾赤涧小学六(2)柏宁《读〈爱心伴随我们成长〉有感》
厉庄小学五(3)胡雪燕《烈士们教我们报效祖国》
山北小学六(1)许欣《民族精神代代传》
徐谷店小学五(1)周慧芳《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希望各校在此总结的基础上做好有关总结工作。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近现代史 爱国主义教育
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民族生机和活力。爱国主义产生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并且又不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爱国主义具有鲜明而特殊的重要性。在高中近现代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中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反殖民反封建的抗争史。在民族灾难深重之际,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勇敢探索,大胆革命,为争取国家的进步和民族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历史,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高中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近现代史教学,让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选择。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更好的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高中历史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现实,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背景,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学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奋斗,最终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如何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更好的传授给高中生,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总结经验,学习和继承民族精神,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枯燥的灌输历史知识,而是要以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去传授知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教师的讲课内容要有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性特点,比如选择典型的史实内容,并注意内容的人物和事件的代表性,能够深刻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单纯的只讲理论,正如前述所说,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做到教学语言生动、教学思想明确、感情真实。教师只有自身树立了爱国的情怀,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才能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思想,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
(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容
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真正深刻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中所包含了爱国思想内涵。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知道,不能将近现代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和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划等号。当下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局限性较大,不能完全反应近现代史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有些典型的史实甚至并不全面。所以,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既要注重现有的教材内容,又要进一步去挖掘和掌握重要史实,并通过教材补充让自己的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更加真实深刻。
(三)通过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按照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教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再现历史知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获取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学生在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懂得爱国主义的具体思想内涵。通过学习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的时候,教师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来制造一个爱国的课堂氛围,进而向学生讲述我们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如何不屈不挠的奋斗,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抗日小故事和其他历史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思想情感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特点的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将其与教育事业、师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联系起来。具体来说,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以一颗爱国之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去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学生讲授和谐社会的发展形势,让学生讲自己的学业和社会主义发展大局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内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并不断为之而奋斗。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江长涛.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1(02).
[2]吴允壮.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篇3
关键词:“8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断裂性与继承性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英雄壮举,同历史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重大胜利,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爱国热潮,而主角自然是当代可爱的青年人。
审视今天,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80后”为青年主体的新时代,我们该怎样描述80后出生的这一代呢?他们曾是媒体嘴巴里“垮掉的一代”,是让国人发愁的独生子女,人们担心在娇宠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艰苦,不懂得责任的这代年轻人是否靠得住?可是就在今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我们的年轻一代以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从签名反对“”到反击辱华言论,从爱中国红心大联合到争当北京奥运志愿者,从护卫奥运圣火到积极抗震救灾……特别是面对这次汶川大地震,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们,凭其极大的精神热情、坚强意志和专业技能,成为抗震救灾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汶川地震,让全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80后”大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爱国心和坚韧心。同样是在奥运会赛场内外,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以美丽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备受瞩目。
一、“80后”大学生爱国思想呈现出的新特点
当前,“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正是这些新的变化使他们的爱国情结显得独特而又深沉。
(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
“80”后把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协调统一。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80后”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他们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其实是可以如此高度一致的。在汶川发生地震时,他们满怀对灾区人民的爱,迅速开展了募捐、献血和担当志愿者等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着坚强和成熟,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他们用微笑,用爱心诠释着最美丽的中国。他们不等动员、不等号召、不等组织,完全由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而行动,从中我们恰可以发现“80后”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契合点。
(二)断裂性与继承性的并存
“80后”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科技、经济发展之迅猛,社会变化之深刻,多元文化碰撞之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元素、价值规范受到了巨大冲击,弱化了它对“80后”青年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加剧了代际差异,形成了某种传统“断裂”现象。但是透过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发现“80后”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尤其是政治认同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所坚持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与政治思想观念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等所构成的多维合力孕育并塑造起来的有关。更为根本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深化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说“80后”大学生在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了很好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三)前瞻性与可塑性的融合
从到汶川再到奥运,我们可以看到“80后”青年在看待处理问题上逐渐摆脱了情绪化和主观化的影响,更加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民主法治意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化的思维也必将在全社会逐渐确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诚然,我们的爱国主义似乎紧贴着外在刺激,被外在刺激牵引着、因外在刺激而兴起,但实质却是内在爱国主义思想品质的展现,是我们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显现。平时,爱国主义似乎很淡,我们的教育似乎没有效用,但是在外在刺激存在的时候,多难兴邦,爱国主义是实在的,长期积淀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爆发,成为我们面对困难,共度难关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此时我们更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引导他们直面时代挑战、走出思想迷茫、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俱进,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时事形势,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8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目前抗震救灾已转入灾后重建,奥运会也已经圆满闭幕,为了让这份热情永葆活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在磨难中立志,在实践中成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顺应形势,丰富教育内容,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勇敢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充分展露了中国人民神奇无比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了前进的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呢风貌。我们要充分利用抗震救灾在全国所营造的团结奋发向上的气势和氛围,抓住有利时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大学生中集中宣传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和可歌的故事,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增强对党的信任和对国家的忠诚,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热爱和拥护。我们还要及时利用好抗震救灾这一题材,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牢固树立起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以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
(二)审时度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永恒的主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才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教育紧紧抓住当前的形势,审时度势,利用在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及热点事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幅幅雄壮的赈灾感人画面,不会忘记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不会忘记一次次的在奥运会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些都是一部部教育和激励广大人民的生动教材,它深深的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地锤炼着人们的灵魂。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这一鲜活的教材,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和载体,摆脱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的被动教育局面。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会、图片展,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人本”情怀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从而培养出他们浓郁的爱国之情,坚定他们报效祖国的意志。调动他们志愿参加抗震救灾的支援活动,亲历灾区做实地调查和研究,以便了解灾区人民的生活疾苦,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人民之情和增强他们勇挑重任的责任之心等等。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切合时代的主题,来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形势,使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三)乘势而上,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让当代大学生领会抗震救灾和奥运精神的要旨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了将这种精神和热情永远的保持和传递下去,在大学生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我们必须真抓实干,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使他们的激情提升为深刻的理性认知,进而孕育出一种持久的动力,并转化为学习生活中、工作上的一种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2]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广大。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强化主题实践,培育社会责任及服务意识,把爱国热情凝聚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汇聚在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业里。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这一光荣传统,就是“要把爱国热情准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向往追求和拚搏付出,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青年人的一生。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刻苦学习,“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增强立身报国的本领。[3]
三、结语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要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执著追求高尚人生,自觉塑造金色年华,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生生不息,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代代相传,从而努力成为真正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世界强国的华夏中国,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
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只有爱国主义能壮其声威、成其伟业。中国五千年历史,多少曲折,多少磨难,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让中华民族由孤弱变强大,自强不息,绝地奋起。我们深信,当亿万中国人将爱国热情化为强国行动,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参考文献
[1]孙承斌.“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总书记在四川特大地震灾区什邡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N].人民日报,2008-05-19.
[2].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news.省略/photo/2005-
11/27/content_3841037.htm,2005-11-27.
[3].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报,2008-05-04.
篇4
本标准给出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CJ 25―2000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CJ 66―91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national archivespatriotismeducation base
指经各级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批准命名、公开挂牌,由国家档案馆管理,以馆藏档案为主要资源,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县情教育及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场所。
3.2 基本陈列permanentexhibition
指以档案原件或复制品、仿制品的陈列展出为手段,揭示档案馆馆藏,系统反映馆藏特色,内容相对固定,在馆内常年展出的方式,是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基本活动形式。
3.3 专题展览specialexhibition
指主题比较单一,举办时间相对较短、地点灵活的展出方式,是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3.4 网上展览onlineexhibition
指利用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展览形式展出的方式。
3.5 流动展览circulatingexhibition
指利用活动展板将基本陈列或专题展览等转化为可移动展览的展出方式。
3.6 辅助展品assistantitemondisplay
指用于辅助说明基础展品的材料,包括图表、照片、拓片、模型、沙盘、绘画、布景箱、景观等辅助材料。
4 总则
4.1 基本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的各项活动应有利于传播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促进文化交流。
4.2 工作要求
挖掘馆藏档案的社会教育价值,结合档案的特点开展活动。
4.3 活动形式
以基本陈列和展览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多种教育形式。
5 机构职责
5.1 基本要求
明确档案馆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管部门,确立内部机构及职责,配备或聘请相关业务人员。
5.2 机构设置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模等实际情况,设立陈列展览、教育工作等业务机构。
5.3 主要职责
5.3.1 负责基本陈列和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以及展品的采用、鉴定、研究、保管、保护等项工作。
5.3.2 负责社会宣传、观众组织、接待讲解及开展其他形式社会教育活动等项工作。
5.3.3 组织业务人员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岗位教育、继续教育等专门培训,并定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5.4 人员素质
5.4.1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
5.4.2 热爱档案事业和教育基地工作,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热心公众服务。
5.4.3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档案学理论,了解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工艺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
6 规章制度
6.1 制定要求
各项工作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应随着实际工作的变化对之及时修订。
6.2 爱国主义教育管理制度
6.2.1 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层级。
6.2.2 确定各个工作环节、内容,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6.2.3 提出工作人员的岗位教育及继续教育要求。
6.2.4 明确监督检查内容、方式、时间和奖惩规定。
6.3 展品征集移交制度
6.3.1根据展览主题,向社会广泛征集档案、资料及其他形式的展品。
6.3.2 对所选用的展品进行登记造册,填写《选用展品登记表》(见附录A的表A.1)。
6.3.3 展览结束后,将展品移交给保管部门妥善保管,移交时要填写《展品移交清单》(见附录A的表A.2)一式二份。
6.4 展品管理制度
6.4.1 建立展品总登记账(见附录A的表A.3),详细登记每一件展品,准确描述其珍贵程度、利用情况、完整情况等各方面特征。
6.4.2 展品展出应符合有关档案开放、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6.4.3 展品应保持历史原状,对内容和形式作出人为改动的,应予以注明,严禁伪造。
6.4.4 复制品、仿制品应加标注,并与原件分类登记,注明参见号。
6.4.5 展出档案原件应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有效控制温湿度、日光与紫外线照射及有害气体等。
6.4.6 定期对展品进行检查,发现损伤、丢失等问题应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6.4.7 展品的调整、移交和借出应经分管教育基地的负责人签字批准。
6.5 展厅管理制度
6.5.1 展厅环境的温湿度及防潮、防水、防光、防烟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和防盗等防护工作,按JCJ 25―2000第5章(见附录B)规定的要求进行。
6.5.2 展厅内不应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展品安全的物品,严禁吸烟和明火。
6.5.3 定期清洁展厅卫生,保持展厅整洁有序。
6.5.4 应每日检查展厅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
6.5.5 维护参观秩序,保持展厅安静。
6.5.6 制定符合实际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疏散预案,保证观众安全。
6.6 展览审核制度
6.6.1 所办展览应经档案馆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
6.6.2 重要题材的展览应报当地宣传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6.7 展览开放制度
6.7.1 向国内外公众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不应少于300天。
6.7.2 免费向未成年人、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开放。
6.8 接待讲解制度
6.8.1 接待服务主动热情,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6.8.2讲解员在岗位上应着装整齐,佩带标明身份的胸卡。
6.8.3 讲解员应使用普通话进行讲解,保持语言和举止规范。
6.8.4 基本陈列和展览应提供全面准确的文字说明和针对不同观众的讲解词。
6.9 文件归档制度
6.9.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履行职能、进行管理等各项
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文件材料都应归档保存。归档内容包括:――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如请示、批复、报告、协议、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展品登记、统计账目及管理材料等;――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各类展览策划方案、展览大纲、设计样图等;――服务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参观登记、领导与来宾重要题词签名、观众意见簿、观众数量统计、有价值的观众意见和媒体报道材料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非纸质材料;
6.9.2 归档要求和归档时间按照国家和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发的有关规范执行。
6.10 其他制度
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展品保险、代保管、暂借、出入库、运输以及全过程展品监控保护等制度。
7 档案展览
7.1 基本原则
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在一定环境内以档案或相关资料为主要展品,配以适当辅助展品,实现进行直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功能。
7.2 基本陈列
7.2.1 以展示馆藏精晶和地区特色作为主题,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7.2.2 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编制大纲。
7.2.3 围绕主题选择馆藏档案为主要展品,并辅助以其他展品。
7.2.4 设计展具,如:展柜、开放式陈列柜等。
7.2.5 根据主题、陈列大纲及展厅空间,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科技等手段,将展品、文字等有机组合,使之能够鲜明准确表达主题,提高教育感染力,充分展示馆藏特色。
7.2.6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常年展出,根据馆藏变化情况,定期对展品进行调整、补充。
7.3 专题展览
7.3.1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大纪念活动和社会需求,根据馆藏相关内容,确定主题。
7.3.2 主题应多元化,注重实效和时效性,规模适度。
7.3.3 展品选择精当、适量,以档案为主,可利用有关资料、复制品、照片、模型、多媒体等辅助展品。
7.3,4 可与其他单位、组织合办,扩大宣传范围,加强交流与合作。
7.3.5 可引进、复制有特色、受欢迎的展览。
7.3.6 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或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及社会公共场所展出。
7.4 网上展览
7.4.1 除将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制作成网上展览外,还可根据需要专门制作,主题可涉及馆藏各个方面。
7.4.3 选择本馆馆藏档案资料,配以外部的各种教育信息。
7.4.3 独自承办或合作举办。
7.4.4 采取适合网络特点的艺术形式。
7.4.5 在本档案馆网站或公共网站、政府网站上举办。
7.4.6 展期符合网站管理需要。
7.5 流动展览
7.5.1 根据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陈列、专题展览,或其他单位的陈列、展览,全部或部分复制成可移动展览形式。
7.5.2 以活动展板、挂图等为主要制作方式。
7.5.3 到公共场所、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巡回展出。
7.5.4 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减少展板等方式,调整展览内容。
8 其他活动
8.1 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适合活动对象特点的、除展览之外的多种活动,深化教育效果。
8.2 专题讲座、讨论、报告会
8.2.1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条件,以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馆藏或展览,确定主题,聘请专家、学者主讲,或组织互动活动。
8.2.2 选题广泛,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等。
8.3 征文比赛、演讲
8.3.1 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作为主题。
8.3.2 可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部门,共青团、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组织联合举办。
8.3.3 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对参与者及优胜者给予鼓励。
8.4 党、团、队日
8.4.1 联合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充分利用党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人学、人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办主题活动。
8.4.2 活动形式主要为参观、座谈、交流等。
8.5 夏(冬)令营
8.5.1 利用假期举办,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对象。
8.5.2 以在校学生为重点,进行活动的宣传组织。8.5.3 活动形式包括参观、动手操作、记日记、交流等。
8.6 多媒体教育
8.6.1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等场所播放电视片、幻灯片等,作为辅助教育形式。
8.6.2 可单独或与具有制作权的部门合作制作录音节目、拍摄电视专题片,在电台、电视台播放。
8.7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教育活动。
9 服务规程
9.1 服务目标
通过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全面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
9.2 宣传组织
9.2.1 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特点和功能、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以及与公众的文化交流等。
9.2.2 与学校、部队、社区等开展共建活动,每年都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稳定并逐年提高观众接待数量。
9.2.3 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同时,将未成年人作为宣传组织重点,使其接待数量不低于年接待总量的25%。
9.3 接待参观
9.3.1 接受集体预约参观。
9.3.2 指定专人全程接待集体参观。
9.3.3 征求观众服务需求意见,填写《观众需求服务表》(见附录A的表A.4),及时准确予以落实。
9.3.4 讲解员提供现场服务,并宜针对不同观众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
9.3.5 讲解员应按要求规范讲解,并宜根据实际情况,对讲解内容,解说语言、语速、语气、语音等进行调整。
9.4 跟踪反馈
9.4.1 认真做好参观人数、人员构成等项目的统计工作。
9.4.2 发放、回收《观众调查表》(见附录A的表A.5),收集反馈信息。
9.4.3 采取口头调查、直接观察、开座谈会等直接调查方式获取反馈信息。
9.4.4 通过进行抽样调查、整理观众留言等间接调查方式获取反馈信息。
9.5 研究改进
9.5.1 分析反馈信息,对所开展的活动及相关工作进行评估。
9.5.2 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10 场所、设施和环境
10.1 基本要求
应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设施,并应满足开展活动和对外接待的基本需求。
10.2 场所
10.2.1 具有开展活动所必需的展厅、教室等场所,展厅面积一般不低于200nf。
10.2.2 展厅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展览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
10.2.3 展厅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
10.2.4 展厅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室内设计应考虑在布置陈列展览装具时有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10.2.5 展厅的室内净高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外,不应低于3.5m。
10.2.6 展厅的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有条件时宜选用有利于减轻观众步行噪声的铺地材料。
10.2.7 人行通道便捷通畅,宽度不应少于3m。10.3设施设备
10.3.1 配备举办展览所必需的装备装具、展品储藏和保护设备,以及教学所需的桌椅教具等基本设备。有条件时宜配备多媒体教育设施及保证档案原件安全的复制设备。
10.3.2 配备适用于展厅、展品的消防器材及防火、防盗报警装置。
10.3.3 配备控制展厅温湿度、洁净度和均匀度的空气调节系统。
10.3.4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满足观众基本需求的服务设施,如:咨询服务台、休息室、饮水处、卫生间、停车场等。
10.3.5 设置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基本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满足残疾人需要的卫生间等。
10.3.6 设置开放区与档案馆库房、办公区相隔离的设施。
10.4 环境
10.4.1 除特殊要求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外,普通展厅应根据展品的特征和陈列设计的要求,确定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分布和组合。
10.4.2 展厅内应防止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白炽灯。
10.4.3 展厅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类别确定,推荐值参照JCJ 66―91第四章第四节第4.4.3条表4.4.3(见附录C)执行。
10.4.4 展品尤其是原件展品,应防止阳光直射。
10.4.5 对活动场所内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灰尘和有害气体不能超过有关标准,其浓度限值应参照JCJ66―91第四章第五节第4.5.1条表4.5A(见附录D)执行。
10.4.6 绿化设计宜选用有利于降温、滞尘、净化空气的树种,不应选用易生虫害和飞花扬絮的树种,并应防止紧贴展厅建筑的散水坡或排水沟种植。
10.5 管理要求
10.5.1 设置参观导向标识,标明开放时间、参观须知、安全疏散通道、参观路线图等。
10.5.2 定期对活动场所和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确保设施完好有效、疏散通道畅通无阻。
篇5
关键词:美术课;爱国主义;教育
引言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在完成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美术课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爱国情怀。美术教育,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前提下,课程内容充实,不以描绘类型的课程代替一切。美术课实现学生不仅动笔描绘,也要动脑构思,还要动手制作,同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课上通过学生使用美术工具、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多种美术工具、材料。有很多是我国劳动人民进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摸索、总结研究生产的,蕴含着很多力量、智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我抓住上课使用工具的机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手工课使用的剪子,世界剪刀在最早的记录中是由古埃及人———爱德华发明的。但最有名的是中国的张小泉剪刀,是中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他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产品远销世界各国为国争光。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从南方到北方形成里不同的流派,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剪子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在图案设计课学习时,学生用小毛笔画边线、画小面积,用大毛笔绘制大面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毛笔由笔杆、笔锋、笔腹、笔根组成。同时介绍毛笔的拿法,我们画线时使用笔尖,我们画面时使用笔肚,画大面积有时还要用到笔根。小小的毛笔在绘画中的作用很大,能让我们运用自如灵活,绘制出漂亮的作品。我重点介绍毛笔的历史,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湖南、河南,70年代在湖北、甘肃以及新疆等地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汉唐时期的毛笔、在我国发现的两幅两千多年前的帛画,也是用毛笔、黑墨画在帛上的。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笔、墨、纸、砚、颜料、笔帘、笔洗、调色碟子、乳钵、垫毡、镇尺、界尺等等,由我国勤劳的劳动人民不断地在改进,为绘画的成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我们要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努力完成各方面的任务,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另外国画使用的瓷器笔洗,绘画和生活当中使用的纸张都是中国发明的,我们在授课的同时可以抓住时机灵活的进行介绍,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2上国画课向学生介绍中国画技法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授课时向学生介绍中国画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绘画历史悠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悠久发展的历史中,中国绘画艺术以及绘画理论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方式。其中写意画在用墨和用色上,强调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远近法、似与不似之间等画论规律流传至今。一只毛笔通过积墨法、破墨法、蘸墨法、焦墨法和用色法、用水法就能画出想要的效果,可见中国的魅力无穷,意义深远。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表现画者胸怀坦荡、奋勇的精神,中国画的创作拥有无限瞎想的空间,国画的内涵是一种修养。世界很多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皮肤的世界友人积极地学习中国的国画、书法,把中国的艺术传给了世界。我们学习中国画不只学习他的外在的形象、用笔、用墨。更重要的是学习国画的内涵,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有一种责任在里面,国家需要我们努力学好各方面的知识,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3在临摹简笔画作品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前教育简笔画临摹绘制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流传很广的一些卡通形象,更重要的介绍我国“孙悟空”的形象设计,1941年我国出产的第一步动画片《铁扇公主》深受观众欢迎,最令人喜爱的是孙悟空的形象。1964年我国又出产了一部《大闹天宫》动画片,这里的孙悟空形象让很多观众至今还回味无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设计的卡通形象也不断涌现出来,给全世界展示各国不同的风格,给人们带来愉快,并且产生很大的效益。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人,在学习他人优点的同时,我们更要努力学习专业课,时刻记住创新这个理念,相信我们有能力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让大家、让世界都喜欢的卡通形象,为国争光。
4在欣赏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向学生授课的同时,积极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实践证明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国画、雕刻、瓷器、建筑、刺绣、剪纸、家具、饰品……。使学生能够体验这些风格千差万别的美术作品,让我们更开阔了眼界,思维更加敏捷,思想更加活跃。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辉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结束语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广,但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要加强。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责任,是必要的。我们也要身体力行,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加强建设,产生共鸣
为了更好地展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小学音乐的课堂建设过程中。首先,老师应该深化自己对音乐教学的认识,把小学音乐课本中的疑难问题转化为能让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抓住教学中每个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从而开展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老师热情的指导下和正确引导下,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曲家想要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中,就有“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的歌词,这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曲子,教学中,先让学生学唱歌曲,让他们在歌唱中抒发真挚的爱国情怀,然后,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舞蹈视频,让学生伴着歌声起舞,使他们能够深刻体会歌曲中爱国主义情感,最后,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我们要进行课堂总结,让他们谈谈本节课中,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并且要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爱国主义歌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情景教学,陶冶情操
创设情景教学也是一个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在设计情景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音乐建立一个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之后再进行深入的引导,从心灵上打动学生。爱国主义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作为“引路人,开门锁”的教师们,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特殊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的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从《保卫黄河》这首曲子中,我们都能被义勇军奋起抵抗的拼搏精神感染到,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歌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音乐用它自己的方式传递着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再将这份情感传递给它的聆听者,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言而喻,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再结合上述的教学环节,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联想,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利用资源,建立环境
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爱国主义”。老师可以通过“视频,音像,图片,文章”的呈现,再现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饱含真情地来歌唱这些曲目,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音乐学习环境。并且结合学生对动画的理解能力强于文字内容的学习特点,将音乐融入动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讲情”比“讲理”更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一段,就可以通过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时期,中国人民的艰难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义勇军们英勇杀敌,不畏困难的坚定信念和意志都通过歌曲传递给了听者,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真正理解歌词中的丰富情感,把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复杂的“理”,变成了让学生能够迅速理解的“情”,从而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 志愿者服务
一、开展红色教育,挖掘精神内涵
从1995年公布第一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09年公布第四批,共公布353个爱国主义基地。这些基地是中小学以致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应该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关系,有着不可割舍地缘人文关系。很多学校的诞生、发展、命名、校训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关。很多学校都与这些基地签订了共建协议和资源共享协议。
武汉市京汉学校与武汉二七纪念馆就是典型的种种关系。京汉学校的前身是江岸车辆厂子弟学校,2006年移交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管辖,与江岸铁三小、二七民族中学合并,更名为武汉市京汉学校。江岸车辆厂是京汉铁路的发源地和核心。1923年2月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江岸区是这次罢工的重点地区,罢工的主力军就是江岸车辆厂的工人,在这次罢工中有52人惨遭杀害,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开除流浪,涌现出施洋、林祥谦等一批英雄人物, 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学校就是为了教育培养江岸车辆厂子弟而建立的,秉承二七革命传统,学校植根于这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洗礼过的热土上,应充分利用好二七红色资源,充分挖掘二七精神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挖掘,把二七精神总结概括为四个方面: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严格守纪的团队精神,前仆后继赤字以恒的坚毅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服务学习
1995年把武汉二七纪念馆作为第一批爱国主义基地向社会公布。京汉学校毗邻二七纪念馆,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把二七纪念馆作为京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系列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紧紧依托自己独具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学习。
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二七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寻访英雄的成长足迹,了解革命志士们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京汉学校以二七纪念馆为主阵地,开展服务学习。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当中,在社区中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从而强化公民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行为能力[1]。京汉学校把二七纪念馆当作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第二课堂,每学期与纪念馆合办一期讲解员志愿者培训班,学校选派20名优秀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参加培训,培训后成为二七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承担大型纪念活动和大型团队参观活动的讲解任务。每年二月七日、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学校都组织全体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凭吊烈士,开展纪念活动。学生志愿者每月到纪念馆参加维护馆舍、清洁场馆、绿化环境工作。做到志愿行动、服务学习与二七精神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将二七精神、爱国主义化着学生的品格、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服务学习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拓展服务学习,树立责任意识
服务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来满足社区需要,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使学生服务学习做到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2]。服务学在自己的“学习社区”“生活社区”开展外,还要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拓展。
京汉学校的服务学习就是以二七纪念馆为中心不断拓展,形成横向辐射其路径是:“二七纪念馆――所在社区(长湖地社区)――所在区{江岸区}――所在市(武汉市)”,例如,学雷锋志愿者走进长湖地社区,开展尊长敬老,助残帮困,清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等服务活动,了解社区的生活状态、环境状况、以及社区的需求,学生中的电脑高手教社区老人使用电脑和手机,帮社区工作者整理电脑资料,使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了是社会责任感。
纵向连串服务活动:以“二七纪念馆――江岸车辆厂――施洋公园――林祥谦纪念馆――二七工会旧址――铁路系统”为主线开展服务学习。例如,铁路小卫士志愿者和铁路民警、车站职工深入社区、铁路道口、火车站发放宣传资料,宣讲铁路安全知识。到施洋公园瞻仰烈士雕像,到林祥谦纪念馆做保洁工作,到江岸车辆厂看望慰问老职工。
深入扎实的志愿者活动,使服务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学习活动呈现多样化,向纵发展,还有“两型环保志愿者”“义务服务小志愿者”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在是实践中理解和体验社会公共生活,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承担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篇8
一、学校重视,充分准备
在活动开始前,学校成立活动小组,通过商讨确定这一系列的"迎国庆"活动方案,层层推动活动开展:
(1)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前期宣传,向全体同学发出活动倡议。
(2)利用心理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感恩教育视频,为“十一长假”布置感恩作业打下伏笔。
(3)精心设计假期“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4)布置符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的活动:手抄小报评比,板报评比,《阅兵式》观后感评比,展开“我为红领巾添光彩”活动,“庆祖国60华诞,读中华经典”读书活动,“爱家方能爱国”感恩作业。
(5)重视反馈,及时总结。
二、通过日常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学校日常教学当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为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因此,自发出活动倡议以来,班主任积极激励使得学生参加积极性更加高,例如在手抄报比赛中,学生就以个人或者几个人为一小组来参加比赛,而且为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他们在课后的时间里到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里查抄相关资料。
三、活动的精彩,令人回味
1、国旗下讲话,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契机。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奏起雄壮的国歌,全体少先队员那规范的队礼,洪亮的歌声,队员那雄壮有力的讲话,怎能不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
2、手抄报比赛(中高年级)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画面的精美、布局的合理、字体的端正,无不令人惊叹: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实在令人敬佩。
3、《阅兵式》读后感(中高年级)让同学们把对祖国的无限崇敬之情尽展,更将气势恢宏的阅兵式带给他们的震撼淋漓表达。
4、“爱家
篇9
接上级文件要求,以67周年为契机,结合纪念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组织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网上面向国旗敬礼并签名寄语,积极参与网下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抒发热爱祖国、祝福祖国的情感,表达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远大志向。为了广泛有效开展此项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将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把开展网上寄语活动要纳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统一安排,加强落实。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也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寄语活动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在大队部的安排下,各班级通过主题班队会、晨会向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印发《关于开展“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的通知倡议书》,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网上签名寄语。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课及队活课时间级组织学生登录中央文明网进行网上签名寄语,在课堂上伴着雄壮的国旗声面向国旗敬礼并签名,留言寄语,抒发感言,表达心声。大队部还利用升旗仪式,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并将学生网上发表的精彩寄语在仪式上进行宣读,以此将网上签名寄语活动推向。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校学生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新贡献。
篇10
山西省怀仁县五中038300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学科教学 渗透德育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讲““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