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投资环境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化投资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化投资环境

篇1

[论文摘要]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为处于中部的湖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省投资环境的状况,认真分析我省投资环境的优劣,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湖南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物资和原材料资源,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物产资源的大省,而且同周边省份和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必须不断地优化我省投资环境,为引进外资和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湖南投资环境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

1湖南投资环境的有利因素

从地理位置环境来看,湖南地区南北结合、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区域投资环境也随之改善,呈现出投资与开发的良好态势。

从自然资源环境和物产来看,湖南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称;主要农副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外运量名列全国前茅。同时,湖南还是旅游资源大省。

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湖南省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水平、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业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主要农副产品都位居全国前十位,在占全国不到2.2%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6%以上的粮食,可以说,湖南是全国第一大粮仓。

从全球环境因素来看,全球经济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国际资本所瞩目。根据反梯度理论,我省可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吸纳外资的加入。

从国内环境因素来看,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正在由东向西推进,中部地区将成为国家的重点投资地区。从区位上看,湖南是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江经济开放带和华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沿线的大规模投资与珠江三角洲综合实力的加强,将会通过辐射和扩散作用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湖南与湖北、广东等南北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和依存关系;与贵州和江西等东西省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梯度差,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重庆市的经济辐射将对湘西贫困山区的开发发挥着较大的促进作用。2湖南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因素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之间经济运行机制有差异;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食品、纺织品等大多以省外产品为主,电子产品更是为省外、国外产品所垄断;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虽然有明显优势,但却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利用效率不高,忽视资源的加工增值,制约了开发效益的提高;融资和管理水平不高;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等。

2促进湖南投资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2.1优化空间布局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特大或较大城市为发展极、以公路和铁路为延伸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带,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周边地区推进。为此,在投资环境优化方面,我们应重点从建设核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来展开。

(1)努力建设好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投资环境的改造与区域开发应是以省会长沙为核心、以长株潭工业三角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构成与开发层次,合理辐射传统产业,强化综合功能,使之形成全省强大的“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的两翼应是京广线沿线;同时,要重点加强岳阳、衡阳和郴州、怀化和吉首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树立“北大门”、“南大门”、“西大门”的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现与广东、上海浦东和国际市场的金融接轨、产业接轨和管理接轨,全面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把京广沿线地带建成湖南省高效益商贸走廊、高科技工业走廊和外向型经济走廊。

(2)重点建设好四条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是要建设好石长铁路沿线、枝柳铁路沿线、湘黔铁路沿线和永州至冷水滩沿线四条干线。首先是石长铁路沿线地带以湘西北门户城市常德为中心,应加速高速公路、铁路开发和现代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和抗洪设施建设,加强常德、益阳等城市的环境改造,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外向型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城市主导产业应以农业为出发点,并逐步改善食品、轻纺、造纸、机械等行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其次是枝柳铁路沿线地带包括怀化、吉首、张家界和慈利等城市,该区域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应重点搞好怀化和吉首等城市“发展极”的环境建设和交通主干线路的改造,着力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旅游投资环境,以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为契机,促进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资源的投资与开发,注重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再次是湘黔铁路沿线地带,这一地带城市较密集,煤、铁、锑等资源十分丰富,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与环境改造,尤其是工矿产品的深加工应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最后是永州至冷水滩沿线,这是湖南的“西南大门”,应打通湖南至防城和湛江的新“出海口”,加强省际商贸流通环境建设,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对机械、建材和旅游行业的投资环境的改造。2.2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湖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功能并不强;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主导工业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总体层次偏低,结构老化,缺乏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企业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和集团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主要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更新换代,更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缺乏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城市经济职能水平低下,制约了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工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从我省的发展优势来看,我们要把经济开发的立足点放在农业、矿产和廉价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容纳劳动力较多、又能体现我省资源特色的部门,如粮食深加工、建材、旅游业等。同时,我们有必要实行倾斜政策以招商引资;应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此外,我们还必须下工夫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结构,把农工相关产业尤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重工业轻型化,对大型项目的选择要同省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外向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整体经济实力。

2.3不断促进投资环境的优化

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是区域投资环境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硬环境(物质环境)是有形的,是投资者首先要注意到的环境要素;软环境(人文环境)是无形的,它的改善能够弥补硬环境的缺陷,可以促使硬环境的吸引力倍增,从而提高硬环境的效用。

篇2

[论文摘要]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为处于中部的湖南 经济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省投资环境的状况,认真分析我省投资环境的优劣,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湖南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物资和原 材料 资源,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物产资源的大省,而且同周边省份和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 交通 、 通信 等基础设施和经济 政治 文化 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必须不断地优化我省投资环境,为引进外资和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湖南投资环境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 总结 。

1 湖南投资环境的有利因素

从 地理 位置环境来看,湖南地区南北结合、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区域投资环境也随之改善,呈现出投资与开发的良好态势。

从自然资源环境和物产来看,湖南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称;主要农副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外运量名列全国前茅。同时,湖南还是 旅游 资源大省。

从 社会 经济环境来看,湖南省国土面积广阔、 人口 数量众多、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水平、 工业 门类比较齐全,业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农业 生产基础较好,主要农副产品都位居全国前十位,在占全国不到2.2%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6%以上的粮食,可以说,湖南是全国第一大粮仓。

从全球环境因素来看,全球经济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移动, 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的态势和巨大的 市场 潜力为国际资本所瞩目。根据反梯度理论,我省可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吸纳外资的加入。

从国内环境因素来看,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正在由东向西推进,中部地区将成为国家的重点投资地区。从区位上看,湖南是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江经济开放带和华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沿线的大规模投资与珠江三角洲综合实力的加强,将会通过辐射和扩散作用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湖南与湖北、广东等南北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和依存关系;与贵州和江西等东西省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梯度差,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重庆市的经济辐射将对湘西贫困山区的开发发挥着较大的促进作用。2湖南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因素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之间经济运行机制有差异;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食品、纺织品等大多以省外产品为主, 电子 产品更是为省外、国外产品所垄断;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虽然有明显优势,但却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利用效率不高,忽视资源的加工增值,制约了开发效益的提高; 融资 和 管理 水平不高;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等。

2 促进湖南投资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2.1 优化空间布局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特大或较大城市为发展极、以公路和铁路为延伸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带,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周边地区推进。为此,在投资环境优化方面,我们应重点从建设核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来展开。

(1)努力建设好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投资环境的改造与区域开发应是以省会长沙为核心、以长株潭工业三角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构成与开发层次,合理辐射传统产业,强化综合功能,使之形成全省强大的“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的两翼应是京广线沿线;同时,要重点加强岳阳、衡阳和郴州、怀化和吉首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树立“北大门”、“南大门”、“西大门”的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现与广东、上海浦东和国际市场的 金融 接轨、产业接轨和管理接轨,全面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把京广沿线地带建成湖南省高效益商贸走廊、高科技工业走廊和外向型经济走廊。

(2)重点建设好四条主要 交通 干线。主要是要建设好石长铁路沿线、枝柳铁路沿线、湘黔铁路沿线和永州至冷水滩沿线四条干线。首先是石长铁路沿线地带以湘西北门户城市常德为中心,应加速高速公路、铁路开发和现代 通信 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和抗洪设施建设,加强常德、益阳等城市的 环境 改造,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的 旅游 投资 环境,加强 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外向型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城市主导产业应以农业为出发点,并逐步改善食品、轻纺、造纸、 机械 等行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其次是枝柳铁路沿线地带包括怀化、吉首、张家界和慈利等城市,该区域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应重点搞好怀化和吉首等城市“发展极”的环境建设和交通主干线路的改造,着力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旅游投资环境,以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为契机,促进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资源的投资与开发,注重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再次是湘黔铁路沿线地带,这一地带城市较密集,煤、铁、锑等资源十分丰富,能源和原 材料 的开发与环境改造,尤其是工矿产品的深加工应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最后是永州至冷水滩沿线,这是湖南的“西南大门”,应打通湖南至防城和湛江的新“出海口”,加强省际商贸流通环境建设,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对机械、建材和旅游行业的投资环境的改造。

2.2 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 经济 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湖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功能并不强;第二产业 工业 的发展相对滞后,主导工业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总体层次偏低,结构老化,缺乏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企业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和集团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主要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更新换代,更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缺乏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城市经济职能水平低下,制约了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国际和国内 市场 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工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从我省的发展优势来看,我们要把经济开发的立足点放在农业、矿产和廉价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容纳劳动力较多、又能体现我省资源特色的部门,如粮食深加工、建材、旅游业等。同时,我们有必要实行倾斜政策以招商引资;应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此外,我们还必须下工夫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结构,把农工相关产业尤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重工业轻型化,对大型项目的选择要同省域经济 发展战略 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外向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整体经济实力。

2.3 不断促进投资环境的优化

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是区域投资环境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硬环境(物质环境)是有形的,是投资者首先要注意到的环境要素;软环境(人文环境)是无形的,它的改善能够弥补硬环境的缺陷,可以促使硬环境的吸引力倍增,从而提高硬环境的效用。

篇3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投资环境探讨

一、滁州市投资环境概况

滁州市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地处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皖江开发的龙头地带,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滁州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境内,各级公路沟通区内外;境内滁河直通长江;航空就便利用南京、合肥机场。滁州盛产多种农副产品,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长江北岸重要的畜禽养殖基地。滁州市矿产资源量大品高易采,目前已发现和探明的有50多种。

滁州市具有土地、区位、自然环境等比较优势,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招商引资,要招商引资,就必然涉及城市的综合性竞争优势对投资方的吸引力。从2008年以来“大滁城建设”的进度来看,在城市发展的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在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和经济力量等这些“硬实力”较难改变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投资环境关系探讨

1、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内涵

“软实力”(Soft Power)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它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及政策对他国、他人的吸引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包括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以城市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以城市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聚集民意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以城市特质和历史遗存构成的城市识别力,以及由城市品牌、形象等构成的城市影响力。

2、城市文化软实力与投资环境的关系

从投资者的要求看,不仅仅看城市的优惠政策,还要看城市是否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文明的社会秩序、优美的市容环境。除了投资的天时、地利,投资者更为看重的是“人和”,也即通过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带来人的素质提高的。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带来城市环境的大优化、市民素质的大提高,展示城市的良好面貌和人文气息,使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全可以转化为招商引资蓬勃开展的强劲动力;而招商引资的不断推进,能为经济建设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抓好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优化投资环境的有效结合

1、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滁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强调打造“务实兴滁、厚德载州”的滁州城市精神。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政府从根本上转变对文化的漠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发展阶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立法进程。

2、营造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

完善的硬件设施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要分清轻重缓急,从最密切的项目抓起,加快建设进度,改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以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让投资方心动。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城市景观建设,绿化、美化城区。同时,抓好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3、营造舒适和谐的人文环境

2011年9月滁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发展,增强竞争软实力;开展“1131”行动,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滁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帝王文化,以欧阳修、吴敬梓为代表的文人文化,还有以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琅琊寺、龙兴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琅琊山、女山湖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等,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建设可以依托的宝贵人文资源。通过扎实的文化建设,可以使滁州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让投资者在滁州安居乐业。

4、营造文明规范的社会环境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增强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营造文明规范的社会环境,必须始终突出以人为本这一主题,把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以当前滁州较为突出的交通秩序和小商店门前环境及其他公共场所行为为重点,要坚持德法并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市民行为,塑造城市形象,创造和谐投资环境。

5、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宣传舆论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开动宣传机器,完善强化措施,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是突出宣传重点。挖掘滁州的悠久历史文化,把历代名人的“敢为天下先”、“热爱山水的和谐文化”、 “建功立业报效桑梓”和当代小岗村精神等融铸到 “务实兴滁、厚德载州”的城市精神之中;二是有效宣传滁州形象。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载体,重点借助传媒、文化、企业、旅游等渠道合力打造滁州形象,通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水平,提升软实力营建良好投资环境,进而拉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卫平.滁州市招商引资呈现四大特点·中国经济信息,2003.19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吸收外资工作上新台阶,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优化广东投资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我省扩大吸收外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全面启动,我省扩大吸收外资面临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目前我省投资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吸收外资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随着国内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我省吸收外资区位优势逐步弱化;山区和东西两翼吸收外资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不断增大;能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等。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是做好吸收外资工作的关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吸收外资工作对加速我省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投资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把握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努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诚实、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我省吸收外资的后劲,努力开创我省吸收外资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

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和中央驻粤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加强对全省吸收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的协调领导,分析研究全省吸收外资工作,制定重点吸收外资项目规划,及时协调解决优化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要把年度完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由省外经贸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经贸、组织、人事等部门,制订全省吸收外资工作的考核办法。各地也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切实把招商引资的责任落到实处。

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省财政从*年至*年每年安排招商引资资金,用于组织招商活动,建设海外工作站,奖励各市吸收跨国公司到广东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以及奖励吸收外资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工作者。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厅制定。

三、加强分类指导,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吸收外资的步伐

珠江三角洲要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龙头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提高带动和辐射能力。中心城市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山区和东西两翼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挖掘招商引资的潜力,抓好环境招商、资源招商和优惠政策招商,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石化、造纸、医药、电子、环保、旅游、“三高”农业、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以及资源加工型、农产品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鼓励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联合开发土地资源,由珠三角在山区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园区,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发山区现有工业园区,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创新引资方式,加强引资载体建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主动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与网上招商相结合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政府监管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大力推行委托招商、招商,探索新的招商模式。加强粤港澳三地政府相关部门、中介组织、商会之间的协作,共同搭建新的招商平台,联合推介大珠三角,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在目前清理各类开发园区的基础上,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明确园区定位,使园区从综合园区向专业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招商引资主要载体作用。要从管理体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各地办好一批重点园区,使之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示范区。重点园区具体名单由省外经贸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省政府审定。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硬环境

各地要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一是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等项目的建设,切实加强电力供应工作,到*年初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到*年基本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二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全省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年与各相邻省区通高速公路;切实做好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出省主通道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重点建设珠三角骨干航道网。三是全面启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尤其要抓紧已纳入十大工程、十大民心工程的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的建设。四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工贸易、进出口集中的地区同步发展物流中心,不断满足外商投资企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六、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

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广州港、深港西部通道、珠海港等主骨干口岸及查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口岸的新建、改扩建和迁建工程,提高全省口岸通关能力。进一步深化口岸通关作业改革,实现“提前报关、提前报检、提前报验”。大力推进口岸联网和口岸查验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加强口岸管理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外经贸、税务、工商、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口岸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完善加工贸易深加工跨关区结转新模式,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海关、外经贸部门之间的联网监管工作。

七、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二是努力降低企业营商成本,规范电价、路桥通行费以及各种管理费收费标准和办法。从*年起,对所有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均按照“收费从低”的原则,有上下限标准的一律按下限征收。改革和调整堤围防护费、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收费办法和标准,具体由省物价部门牵头会同省水利、劳动保障、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趸售县电价,逐步实现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的各类用电城乡同网同价。三是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四是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以及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单位应在收费场所公布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依据等内容,供社会各方面监督。五是建立收费投诉监察机制,加大对涉及企业收费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的基础上,抓紧清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法规和规章,以及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收费和年检项目。凡是违法设定、越权实施行政许可,或者不依法履行对行政许可监督职责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大力推行集中审批和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办事全程式服务”、“并联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包括许可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都要在审批中心窗口或部门办公场所公示;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和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记录等要公开,并建立公众查阅制度,为公众提供查阅场所。

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将外商投资(含增资,下同)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各地级以上市,由各地级以上市外经贸部门按粤府〔*〕11号文规定,继续实行合并办理,并负责发放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对3000万美元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基础设施和采掘业外商投资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省外经贸厅审批合同、章程;实行此办法的基础设施和采掘业项目,目录由省外经贸厅会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并由省发展改革委公布。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加快用地审批速度。对企业用地申请,凡符合用地条件的,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用地审核;对使用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的,要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审批,并及时办理土地登记,发放土地使用证。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等用地,要实行专人跟踪制度,加快办理速度。

九、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由省人事厅、劳动保障厅、教育厅按照职能分工,分别组织对全省人才资源现状和需求进行一次普查,制定全省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每年面向全社会《广东省企业人才需求专业目录》,满足外资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技术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加大对山区和东西两翼劳动力培训的力度。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合作,构建外商投资企业与院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

加强劳动力招聘工作。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积极帮助外资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要引导企业逐步提高外来工的各项待遇,改善外来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依法维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

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地方涉外经贸法规,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应遵循统筹安排、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为原则,大力推行合并检查、联合检查的办法,切实保障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土地市场、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形成全社会守信用的监督约束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骗税骗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切实搞好文化、娱乐、体育、医疗、教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在出入境、居留、子女就读等方面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便利,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安全、安心的投资环境。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中心建设,健全外商投诉处理机制,集中受理企业投诉事项,统一交有关部门限时办理。

篇5

一、陕西省外商投资环境现状

陕西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较为单一,亚洲是陕西省吸引外资的重点地区,无论是从投资项目数还是投资金额来看,香港和韩国都是陕西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90%以上的项目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示范区。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指标来讲,陕西省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数额较大的企业当数2012年9月启动建设的三星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引进的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三星项目和配套企业的进驻,有望形成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不仅会使西安成为中国又一个半导体产业基地城市,也将直接影响世界信息电子产业发展。

二、陕西外商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优势不明显

从基础设施方面看,无论是能源和交通运输等传统的基础设施,还是邮电通讯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陕西省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明显处于劣势。落后的基础设施可能提高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投资收益,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自然也会降低,都有可能影响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

2.外资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

由于陕西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商投资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90%以上的项目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西安的投资又集中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宝鸡市是西北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关中西部地区及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中心。而咸阳作为西安的卫星城,随着西咸新区的建成其与西安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这三座城市是“一线两带”的核心城市。

3.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外资准入阶段,陕西省设定的外资准入领域限制和准入条件仍然较多,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在审批制度方面,陕西省已将外商投资审批权限下放至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但是,审批权限下放可能带来审批机构之间协调问题,难以保证审批结果的权威性。

4.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力度薄弱

陕西外资企业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较为严重,自身的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薄弱。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行业,出于加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跨国公司不愿向相同的产业“外溢”技术,陕西本地企业则无缘接触到技术的核心,使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

三.优化陕西外商投资环境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改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条件,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从而促进产业链和产业板块的形成。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资源,从加强产业聚集发展出发,重新规划外商投资布局,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可以改善投资硬环境。

2.积极壮大产业集群

创造集群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创新集群。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壮大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功能和主导产业,处理好招商引资与产业链、产业节点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积极性;加快市场化改革,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

3.健全外商投资法律制度

对国家已有的法律, 要结合陕西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国家目前尚未出台的法律,陕西省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条例。对于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法规要及时进行清理、废止。要密切注意和研究国家涉外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要学习经济特区与沿海省市立法经验,为陕西省外资法律环境的改善明确方向并奠定基础,通过立法使得招商引资政策法规化并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公开、透明的投资环境有助于提高投资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4.注重人才培养并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引进

篇6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现已成为全市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础工作。对我们渭城区正阳镇来说,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更是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强烈现实性的任务。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起点上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保证。20__年以来,我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显著成绩。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我镇经济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基本镇情尚未根本改变,必须在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上有强烈的紧迫感,努力形成投资与发展环境的新优势,才能争取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加速向我镇集聚,从而促进加快发展。事实证明,多晶硅、大唐电厂技改等重特大项目年内相继投产,单晶硅等大项目将相继开工一方面表明了正阳在投资与发展环境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也对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形势下实现“大开放”的根本要求。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程度,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开放的进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深度。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强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发挥正阳毗邻西安的区位优势、泾渭新区全面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机场高速、北环线以及即将启动的连接西安、泾阳的正阳大桥、正阳大道建设等交通优势,全力优化正阳的各类软环境优势,努力形成正阳在渭城区,乃至咸阳市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趋势下实现“大承接”的关键所在。随着西咸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渭城建成未来大西安的“新浦东”,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咸阳“城中河”,全力打造支撑泾渭新区开发、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平台的大手笔,作为西咸一体化渭城的桥头堡,在新一轮产业大转移中,能否成为吸引西安,乃至省内外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转移的承接“热地”,营造优良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是关键。只有努力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才能让优秀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阶段上实现思想“大解放”的战略举措。在不同的阶段,投资者对投资与发展环境的要求是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从最早对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硬环境的要求,到提供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要求,再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提升产业、资金和服务的协调配套能力的要求。现在,已经进入到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人才、金融及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等系统优化、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当前优化我镇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对确定的重点项目,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续建项目抓投产的要求,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夯实包抓责任,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严查“三乱”行为,坚决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必须跟上投资者对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大突破、大跨越。

篇7

当前,我国的招商引资竞争已经从“优惠政策”时期进入了以“投资环境”竞争为主的新时期,作为投资软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日益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

然而,行政服务中心毕竟是新生事物,由于各级政府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提供借鉴,使各地政府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建设好、发展好这一抓手,在地方政府投资促进工作中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投资促进的角度对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从改善投资环境的提出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议。

一、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一)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背景

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源自上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舶来品,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推进得到了普遍认可。1999年,我国第一家综合性的行政服务中心——浙江省金华市集中办事大厅设立以来,到2010年,全国很多地方和部分国务院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近2100家。网络覆盖全国的省市、县和乡镇,成为投资者、社会公民办事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我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调研发现,虽然没有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名字,如:有的为“投资服务中心”或“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市民中心”等,在管理模式、采用的技术手段、入驻的部门和服务的流程方面也不统一,但在基本功能和成效上体现了“服务”和“效能”的原则。

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性质。目前,我国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在组织归属和形式上具有多元性,有政府派出机构,如天津市、大连市、青岛市等;有政府直属机构,如马鞍山市,西安市、台州市和安徽无为县等;还有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如杭州市、漳州市、内江市和象山县等。不管是哪种形式和组织归属,作为政府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行政服务中心承担着政府所属部门及其窗口工作人员办理审批业务进行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责,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0条第一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的规定,行政服务中心应当定为行政机构,才能对政府所属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切实履行监督、协调的职责。

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范围。政府所属部门进行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在逐步拓展:一是纳入国有资产交易;二是纳入建设工程招投标;三是纳入公共服务事项。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及取得的成效

行政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服务功能,即能够通过“一站式办公”平台,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监督功能,即能够规范审批行为,防止“吃拿卡要”,通过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统一收取,加强了对预算外收入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协调功能,即在涉及多部门联合审批、多单位推诿扯皮时能够协调帮助有关部门分清职能,理顺职责促进工作配合;

纽带功能,即能够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亲民为民的政府形象,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示范功能,即能够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的新型运作机制,成为政府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和效能型政府的示范和标杆。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初步构建了集行政审批、行政信息公开、行政监督和政策与咨询为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对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公开,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促进依法行政,破除部门利益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政府管理创新积累了经验;四是建设“一厅两网”,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信息化和行政公开水平;五是实行“五个一”运行机制,即“一个中心对外、一个大厅办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全面推行“即时办理制、承诺办理制、联合办理制、网上并联审批制、全程代办制”等快捷高效的服务模式,让办事群众事半功倍;六是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实时监督,显著提高了行政监察效能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七是增强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三)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发展,全凭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而领导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领导的认识程度。从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情况来看,解决认识问题是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国的发展还不平衡。从了解的情况看,全国地县两级行政中心建设,发展较快,而且几乎涉及所有的地县,而升级行政中心建设,仍不在多数。三是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是由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旧体制的排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行政中心的发展。四是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一般没有审批权,只派出单位一个收发室。这种状况不是普遍现象,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五是全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名称繁多,机构性质各异。如天津叫“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有的称之为“便民服务中心”,有的称之为“政府服务中心”或“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理应有统一的名称。

2.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其主要原因:一是法律地位的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还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政府部门,这就对该机构,在国家层面的合法性带来问题。二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政府部门服务意识还不强,以“审批代管理”的工作方式,在现实工作中,仍占上风,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上的水平不一。三是没有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格局。省级行政中心仍不在多数,国家也没有把各部委集中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这就很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格局。需要国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尽快推动各地区扩大开放,优化投资环境改革的力度,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全国应有统一的步伐。

二、中外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模式比较

西方国家的行政服务模式。一是“一站式”服务。根据相关资料,英国自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政府竭力推行行政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务,让公民在政府机关办理有关事务时,只要在一个机关或窗件,就能完成所有程序。意大利也有类似机构。二是市政大厅。美国洛杉矶采取了市政大厅的方式,相关行政许可机关集中办公,涉及多个部门联合审批时,成立联席会,会议主席由不同部门轮流担任,且会议主席并无任何特权,只起到主持会议的作用。加拿大也有类似机构。三是“亲切服务运动”。韩国,对西方经验进行亚洲式整合,推行“亲切服务运动”,大办公制与窗口服务制。大办公制只一个部门或几个业务相近的公务员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分为前台后台,办事人员可以直接看到工作情况,有助于消除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神秘感,推行政务公开。同时根据办件量和项目推行专门的窗口服务制,引进酒店式服务。

我国当前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一是“收发室”模式。这种方式其实是一个虚设的集中办公场所,只作为一个对外收件、发件的窗口,行政人员集中办公,采用“通透式”的办公方式,但并不存在权力的协调与集中实施,只不过是一个物理上的几种办公形式,有关审批事项的处理基本上还是在原有的行政审批体制下运作。二是“集中许可权”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行政服务中心即成为直接实施主体,又成为行政许可的协调实施主体。各地现在都在尝试探索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归并工作,即把一个行政部门若干个受理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科室归并集中到一个科室,然后把这个科室整建制迁移到中心,并全权代表其行政机关独立行使许可权,完成了物理模式上的集中。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创新、完善,中心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审批链条完整的行政许可机构。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外,我国还在探讨“服务型”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按照《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法治政府的要求,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府依法审批、高效为民服务的窗口,必须努力率先成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和法制政府的缩影。美、英、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政府为老百姓办事的机构叫市政厅。目前的行政服务中心具有服务型政府的雏形,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就是要紧随政府从无限向有限、从权力向责任、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过程,责无旁贷地成为体现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的平台。政府的办公厅、办公室是政府负责办理行政机关内部文、会、事的机构,而中心则应该是本级政府或者由本级政府授权负责办理面向社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社会经济事务许可的主体,这是政府工作具体事务中不可残缺的两个方面。因此,按照这种模式,行政服务中心将来准确的职能定位应是:代表政府履行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依法审批的监管协调机构,与此相适应,中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是成为类似西方国家的市政厅,代表政府集中办理所有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宜。

三、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投资环境改善的典型案例

从2010年我国引资外资的排名上,排位比较靠前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都比较好。四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沿海开放的地级市都走在了前列,相应的他们的服务中心建设方面也在向全国不断的输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天津市的“行政审批、要素配置、社会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管理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海的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以及北京市首家24小时自助行政服务中心的启用等,都促进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伴随着审批制度的改革、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投资环境的优化,外商投资的热情也不断的高涨。2010年,上海、天津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了100亿美元,分别是111.21和108.5亿美元,排在全国的第一、第二。北京和重庆也达到了63.7和63.6亿美元。四个直辖市的实际利用外资均在前十名。

副省级市和地级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勇于创新,不断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如成都的“并联审批”、大连的“五合一模式”和苏州速度等。这些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力发展有效的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外商的好评和当地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的提高。我们将其模式作为案例整理如下:

典型案例一:并联审批 成都打造“快政府”

成都市行政服务中心2004年开始运行,于2007年7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行政审批的“”,开展了“一窗式并联审批”项目尝试,探索建立了“依法行政、提高效率、规范服务、方便群众”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该模式解决了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首席代表制和过错追究制,政务中心当场办结率达80%,创造了全国办一家公司仅需并联审批工作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成都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好评,成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竞相投资的场所,2007年被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联合调查组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新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的城市。

典型案例二:职能“五合一” 大连让软环境硬起来

大连市2007年开始探索,通过不断整合行政服务资源、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逐渐成为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信息、行政投诉办理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职能的“五合一”体系。通过大力削减审批事项、强力推进网上审批、打造24小时不关门的电子政府,推行行政许可超时默许制、绿色通道等,逐步实现了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到2010年,大连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行政许可项目最少行列,总体审批时限压缩了61%。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据统计,2010年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达1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67%,规模和增速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大连市实际到位外资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居全省之首。

中国外资 典型案例三:铸造完整审批链 彰显“苏州速度”

苏州市场行政服务中心先后经过2005年、2011年两次扩容,坚持“应进则进、一事一地、充分授权、既受又理”进驻原则,实施ISO90001标准体系建设,严格实行许可依据、许可主体、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法定时限、审批流程、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十公开”工作机制,实现了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型、传统审批向智能服务型、单一审批向综合服务型、串联审批向并联服务型的四大转变。在全国地市级中心率先推出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注册登记联合审批新模式,彰显了“苏州速度”。据统计,2010年苏州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37个,增长6.8%,实际利用外资85.35亿美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四,地级市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同比上升3.65%。

通过对我国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行政服务中心成功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那里改革的步伐快、精简的审批事项多、服务的意识强、现代技术信息手段用的多,则那里的投资环境就越好,相应的投资商越聚集,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大项目竞相投资的首选之地。

四、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主导的行政服务中心改革趋势与建议

行政服务中心在我国运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现代信息技术,减少工作环节,缩短审批流程,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投资促进的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更好的服务投资者,这是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首选方向。从比较典型的模式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种趋势:

趋势一:精简审批事项成为行政审批的改革方向。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践中,投资主管部门牵头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与投资项目有关的行政审批,通过“一站式”审批来提高效率,方便投资者,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并联审批、联络审批等方面展开的许多制度和技术创新,成为今后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趋势。

趋势二:建立标准化的审批流程成为改革的目标。引进先进的国际管理体系,改善当前行政服务中心一些政府部门的审批条件、申请材料、流程、环节等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标准,成为大家学连模式、苏州模式的重点。编制业务手册、实行ISO9000、ISO9001等国际认证成为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标准化审批流程的重要目标。

趋势三: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一站式”服务的手段。为了实现“一站式”的总体目标,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化政府是重要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政府服务的“实体”与“虚体”的结合,实现单级审批网络体系、二级审批体系、三级审批体系的互联互通,以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向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和服务,从而构建有回应力、有效率、有责任的服务型行政服务中心。

趋势四:理顺部门关系、完善运行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行政服务中心在进行集中审批、收费的时候,必然会触及部门和个人利益。因此,这就需要在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完善、流程改造时不断调整组织结构,理顺职能部门关系,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与大部制改革进行呼应。

针对以上趋势,为更好的改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塑造地方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变投资软环境为硬环境,变投资服务的慢政府为“亲民富商安商”的快政府,我们提出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从法律制度角度看,对行政服务中心的法律地位和统一的规范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化。将“投资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审批中心”等统一名称,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网络覆盖的要求,不断补充建设省级行政服务中心,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审批共联的机制等。

二是完善行政公开的机制和监察投诉机制。在简化审批事项、实行流程改造的同时加强政务公开和效能监察工作。开展行政服务中心的“阳光操作”,做到审批的法律依据、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办理结果等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并且公开的渠道多样化,如大厅的显示屏、网站、微博等。在监察方面,从现场办公评价器、服务意见反馈卡、设立投诉窗口、后期跟踪服务等对窗口的服务质量、内容、态度等进行评价。

三是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积极推进服务模式的创新,因地制宜的将“机构集中”与“业务整合”有机结合,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不能偏废,不能缺失。在处理与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等“条”管理的职能之间合作时,从改善地方投资环境的大局出发,创新机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瞄准国际上行政服务中心的先进经验,不断引进国外的经验、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国际惯例,不断开创“服务型”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永伟,唐璨:行政服务中心:理论与实践. 北京:企业出版社,2006

[2]段龙飞: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篇8

1 企业管理优化对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意义

促进煤矿企业的管理优化对于煤矿企业及其决策者提供更安全准确的决策信息有重要作用,这样更便利于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者通过企业的管理情况来深入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了解。这样也就有助于企业管理体系的优化,能够让企业在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并重的前提下获得更加和谐稳定前景广阔的发展经营环境。第一,优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煤矿企业经常因为员工短缺而耽误生产,但是盲目的引入人力资源又无疑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企业经营成本的无节制攀高。第二,管理的优化可以让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费都以自觉节省费用为基础观念进行转化,从而在达成预算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削减企业的预定成本,有效避免超支费用减少预期收入从而达成生产目标。第三,企业管理的优化还能够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科学整合和科学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完善成熟的预算管理机制来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在各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矛盾进行灵活的协调和科学的配置,达到企业资源的整合再分配,从而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顺利完成企业管理模式转型,实现预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2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下煤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

2.1 加强煤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手段和步骤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种类型资源的统一分配和精准控制调配,可以让优化配置的企业资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简单的说,这是一种企业内部员工和决策层包括各单位各部门领导层全员参与共同执行的全员化预算管理模式。要将这种预算模式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首先需要煤矿企业的管理决策层成员能够拥有科学合理的管理观念,不要抱着旧有的管理习惯和管理思路不变。要通过企业的自主控制协调来实现管理层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预算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牢牢掌握企业发展规划大原则大方向,合理分配企业现有资源,让合理利用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的合理化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把握对定编定员定岗的制度进行坚决贯彻,同时还要着重改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发现并处理工资收入分配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维护员工利益和基本权益的目的。职工工资收入量化考核标准的建立完善能够让员工把自身收入与企业的出勤考勤制度、产品质量监管和企业公有财产保护等方面形成联动效应,让员工为了保障和提高个人收入而不断加大共有财产和公有纪律、制度的保护与协同性,增加员工参与企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良性循环来拉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获得更多收益,员工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形成。要争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化调整来协调各单位各部门不同工种人员在工作中的协调连动,让生产环节和辅助服务环节在技术工种和岗位、职称设定等诸多环节以科学的比例和标准进行协调,尽量规避人力资源盲目调配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煤矿企业如果能够根据预算小组报告的生产进度信息和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对员工的工作顺序及作息轮班制度进行优化改进,也会非常有利于最大程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伤及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

2.3 强化煤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也就是要求员工能够形成主动维护共有设备并形成习惯性的设备修检意识,以及具备必要的设备修检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对设备修检之前之中之后的结果进行数据化分析汇总,形成企业设备修检计划表格,制度化规范化处理企业设备的修检工作,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汇总经常出现的问题和最佳解决方案,降低企业设备意外事故发生率及造成的损失。这一制度的建立也能够大幅提升现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和更大限度的发挥设备功能效用,降低设备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形成良好的设备管控和损失规避能力,保障企业生产生活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对于企业中已经制定的设备修检表格要认真填写认真执行,发挥基础员工在设备维修养护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线检测和点检技术方面的成熟应用来实现修检数据和设备工作 运行状态数据的实时传输分享,方便检测维护人员掌握一手信息,及时准确的应对设备检查检测方面遇到的问题。点检系统的运用应以离线作为主要检测手段、把线检作为辅助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在线监测相关技术标准,整合多平台反馈的设备检测数据分析内容来保障企业设备低损耗高效能的完成生产任务。

2.4 加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也逐步需要推陈出新,管理层将眼光放的更长远,对成本的管控也从单一的强调节约成本上升到降低企支出成本,提升企业现有资源和设备、人力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运营步入良性轨道的战略着眼点。煤矿企业要提高煤矿运输成本使用率,也就是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来降低运输的频率和由高频率运输及设备消耗损耗造成的资源浪费,以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资源整合来完成最大载重效率和配车设计方案的计划实施,从而降低配送运输成本,让员工也养成优化运输成本,提高车辆配送效率的观念,让煤矿生产在紧凑协调的成本管控制度下高效运行。

2.5 加强对煤矿企业物资消耗的管理

煤矿企业的成本管控要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现有物资资源的高效率低损耗使用和优化搭配来改善各项资源包括基本的水、电、油等的使用,根据预先制定的企业成本管控计划和预算案以及相应的生产经营计划等综合评判审核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在工作中的资源消耗情况,杜绝资源浪费,特别是人力可抗拒的资源浪费行为。可以尝试将准确规范的计量统计工具和数据作为企业各环节成本管控的主要手段,客观公正的进行水电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规避各种细小环节存在的水电资源浪费现象。

篇9

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是资源良好利用的过程。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资源利用需要掌握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原则。投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投资环境影响了金融投资管理的多个方面。从基础环境上讲,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管理上有秩序,优质的文化环境,能够促进管理的人文交流,正确的政策环境,能够保证投资活动健康稳定。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政策框架就是在金融投资中所享受的宏观该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商业便利机会主要是在金融投资活动中的便利性,主要是金融投资的促进措施和金融投资的鼓励措施。经济决定因素就是金融投资管理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投资目的地资源可利用性和价格,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专业技术劳动力可用性等诸多因素。金融投资过程中,良好的投资环境既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对金融投资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从当前金融投资实际来看,构建健康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保障金融投资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金融投资具有正向的决定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正确理解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的影响,才能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实效。因此,认真分析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是提高投资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2投资环境在金融投资管理中的影响

(1)投资环境适应性决定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程度。从硬环境来说,气候环境日益恶化,在倡导环保的基础环境下,自然环境作为最为前提的条件,如果存在严重弊端,就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国内投资的基础设施条件没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样的投资环境下必然导致金融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很难引入外资的投入。从软环境来说,国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的服务环境与国外服务环境差距较大,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占优势,诚信环境没有条件开发。这样的投资环境也会导致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如不改善,投资环境很难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考虑到金融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要想有效化解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的整体收益,就要在充分认识金融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的适应性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做到积极推动投资环境建设,使投资环境能够根据金融投资过程进行适应性调节,达到防控金融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正确理解投资环境适应性决定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金融投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投资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给企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投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投资人员和整个投资活动要保持动态管理状态,来增加金融投资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的投资人才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金融投资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单一,严重缺乏评估、管理、审计等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金融投资管理效率不高。从目前金融投资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建设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前企业投资管理实际,投资环境的诸多不确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人才结构,使得企业只有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才体系,并优化人才配置,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金融投资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把握投资环境构建原则,并做好投资环境建设,才能满足投资需要。

3注重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的相互促进

(1)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要和谐共融。首先,科技发展水平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安全保障功能。高科技能提供一个电子交易系统的投资活动,它的投入使用能很好地改善投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金融交易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也越完善和强大,科技发展水平给金融投资管理带来了安全保障,避免操作风险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其次,合理规避金融风险是投资管理的重点任务。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时期里,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频繁,金融活动的创新必须要与投资管理相适应。金融创新能在金融投资管理中起到活跃因素,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环境。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亮点。金融投资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类别,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和改善金融投资管理活动的效果。结合金融投资管理实际以及投资环境建设经验,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投资环境既对金融投资管理有着正面的影响,金融投资管理也反过来影响投资环境建设。因此,只有保持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和谐共荣,才能促进投资环境建设并保证投资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使金融投资的整体效益得到全面提高。(2)优化投资环境,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健康运行。投资环境中所在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基础设施等建设水平,时刻影响这投资管理的各个方面。基础环境往往能给投资者直观的视觉感受,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投资有重要意义,金融投资管理必须依靠必要的物质设施投入来完成,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衍生出良好的基础条件。任何投资和管理都需要依托环境作为支撑。金融投资管理活动,对于投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就是因为金融发展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相关联。金融产业升级需要稳定的基础,商业的繁荣是其中必要的条件。投资活动可以缩短投资者对正在出现的投资机会的反应时滞,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科学性发展。鉴于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的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建设中,根据金融投资的需要重点构建良好健全的投资体系,并逐步优化投资环境,才能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实效。因此,优化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了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措施,对推动金融投资管理发展和满足金融投资管理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投资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4结语

篇10

【关键词】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市场体系

一、前言

投资环境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概括地说,包括影响投资活动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者的认可程度与分析评估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的高低。针对主要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改善成为许多当地政府发展的关键,而为了更好的发展趋势,优化的范围便不断扩大,改进措施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现状

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的优势又为经济持续性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一个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因素有许多,但是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对投资环境的优化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在可行基础上提高实施方法的质量。区域内的政策环境、法律保障等影响因素在短期内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进行优化措施首要针对区域内的投资软环境进行改造。

三、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投资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有些政策并不如人意。笔者经过对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一味的提供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是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者时经常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尽管可以吸引许多外来投资,但并没有为地区发展带来长远的发展效果,甚至会造成新的区域问题。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投资者侧重于对区域内有望增值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全盘考虑,但仅仅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投资者不会从根本上为区域整体效益着想。一味的提供优惠政策,却不注重平衡区域经济的长久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没有想象中的积极作用。

(二)投资环境的整体水平

投资环境的整体水平,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配合,所以受资地区不仅要注重经济因素,还要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等各种影响因素。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不论是优美的环境、发达的教育水平还是开放的社会环境等,都应该是发展的对象。

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鉴于不同区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的差异,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而差异一旦形成就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即使在差异程度收敛的过程中,也会因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诱发新的差异程度发散出现。所以,在不同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就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笔者在以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进行讨论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区域内的软硬环境都是投资者在进行选择投资时的考虑因素,相比较之下,经济环境是首要和核心问题。区域中的经济基础会因为发展历史和先天优势有较大的差距,利用发展的机遇来加强经济环境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方式。加强经济建设主要是从提高市场发展的完备程度以及明确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来实行。第一,要定位区域特色性,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当下的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越加明显,适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体系有较为持久的发展动力。第二,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建立第三产业体系,即能扩大区域工作岗位和机会的需要,也对基础公共领域的引资力度有实际意义。第三,积极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发展,优化外贸经济结构是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第四,民营企业投资是市场发展的新动力,但是在实际市场应用中有较多阻碍,为了取得一定的成效,应该依靠市场发展机制进行积极的调整。对民营企业要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加大支持的力度,促进企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区域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投资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基础设施中,交通是首要的因素。交通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会对人们日常生活水平起重要影响。通过加强机场、铁路、公路等建设,可以优化投资环境中的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当下许多投资商在进行投资地点选择时,都会将生态条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营造出适宜国内外投资者宜产宜家的现代化环境,使得投资硬环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提高办事效率的建设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管理措施的变革可以清除部分投资阻碍。在改善投资环境的过程中,政府要注重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意识。同时,依法行政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不仅要维持市场的基本秩序,也要积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安全放心、保障的政治环境。在各行政部门进行办公时,也要注重减少复杂交叠办事程序中的时间浪费,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和职责人工,严肃整治精力涣散及办事不力的现象,提升投资软环境质量。

(四)完善法制方面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也是投资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法制法规环境是进行市场规范以及维护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竞争的基础,为了保证市场竞争,提供合理秩序,法制法规的建设需要结合时展新特地点进行进一步完善。从政策法规方面来说,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保障投资行为涉及的法律法规;从信用秩序规范方面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以及个人的诚信系统,对违反合同和契约的行为应该严加制裁,同时,加强教育,督促企业在遵守承诺和信誉方面的守信。2017年第06期中旬刊(总第663期)时代TimesF

(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论什么发展时代,人才永远都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要想发展,人才便是关键。从历史来看,没有人才作为支撑资源的企业,在发展中一定会遇到发展瓶颈,即使再有潜力的产业也不能真正做大做强。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将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进行发展,按照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环境并不缺少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专业人才较少,能够适应于市场发展的人才更少。所以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将人才发展的环境依托于市场需求,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真正做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人员是人力资本的精髓,为了培养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应该尽可能的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成果以及经费的支持,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经济成果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提高区域的素质水平,是长远来看最具有竞争力的手段,也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升级有基础支持。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