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照片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照片的故事

篇1

十年前、十年后,只是眨眼之间......

十年前,1998年2月25日早上九点钟,六个儿童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了相山公园,他们之中的那个身穿蓝色棉衣的两岁小孩就是本人,六个儿童中最大的那个女孩是我姐姐,小学刚毕业。最小的我已不记得那时的情景了,但这并不遗憾,这张照片把当时的情景清清楚楚的展现在我的眼前。白色的大狮子威武的仰天长啸,顽皮的阿露哥哥还骑在狮子的背上耍着威风。那个沉默寡言的阿蒙哥现在也变得外向性格爱交朋友了。当时学习很差的阳阳姐现在也大学毕业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还有那时实力很好的阿宇现在也戴上了400多度眼睛,一切变得都是那么大。

十年后,2008年2月25日早上九点多钟,还是那一群儿童,不,应改口叫青年了。因为他们当中 的阿蒙哥已上了大学二年级,姐姐大学毕业正当老师,小猛子已1.86米正上高三,四眼宇也已读高一了,最后还要告诉你们那个最小的小布丁已身高1.82米就读于西园中学七年级,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还是相山公园,还是那个狮子,甚至连站的位子都没变。六个青年极力的像十年前那样的站着,但已是不可能的了。阿露还想爬上那狮背,但他忽然发现狮背变得窄小了,不能容得下他了。噢,忘了告诉你们,阿露昨天中午已去北京当兵了,三年之内都不能见到调皮的阿露哥了。想到这时一种伤感从心中涌来。飘飘扬扬的大雪,落在我们的身上却被我们火热的心给融化了。(背景:照第二张照片时的雪下得特别大)

我们约定,等到了十年后的2018年,我们还要相约在相山公园的狮子上,但那时我们家就要再添新成员了。(我想那时的背景---狮子也会被我们围的水泄不通)

那只狮子也在为我们而等待着。

十年前、十年后,只是眨眼之间-----

写于2008年12月14日晚

(李老师注:你精心地去构思了,你的这两张照片让老师看了也很震撼!时光匆匆.......十年后的照片还可以给老师看看吗?)

篇2

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偶然间,我看到一本相册,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发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卷着裤脚,走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背后是一幢幢低矮的茅草屋……

我好奇地问奶奶:“这张照片上的小朋友是谁呀?”奶奶笑着说:“这就是你爸爸呀!”“什么,”我惊讶地说,“这就是爸爸呀!奶奶,爸爸小时候可真不讲卫生,你看,他脚上、腿上这么脏,真像个小泥猴。”说完,我便哈哈大笑起来。奶奶却叹了一口气说:“唉,那也怪不得你爸,那个时候我们这儿很穷,都是泥路,到了下雨天,路上到处都是烂泥、污水,你爸爸小时候上学可遭罪了。”我又好奇地问:“那现在的路怎么会变得这么干净平坦呢?”爷爷慈祥地笑了,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都要感谢国家的富民政策呀,你们可算是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

听了爷爷的话,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是呀,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走路再也不用脚上沾满污泥,更不用愁因路滑而摔跤了。人们出行可方便了,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在路上来来往往,就像一群快乐的小孩子在奔跑嬉戏。

篇3

那滴滴雨水正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天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

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令人感到温暖,因为它们都是过

去真实的记录。翻着,其中有一张我记忆特别深,在众多的照片中,或许没有人能

发现它的不同,而我觉得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一个令我至今难忘的故事。

画面上有三个人,坐在石头上的是我和妹妹,旁边的是奶奶,这张照片是在方塔

公园里拍的。妹妹的样子十分开心,而我不在笑,好像略有所思,奶奶则出神地望

着我们。为什么我和妹妹的表情有所差异,这还要从拍照前说起。

这天,奶奶带我们去方塔公园玩,一路上树木葱茏,亭台楼阁,更有假山池塘相

衬,风景好不优美。我们的兴致都很好,有说有笑。走到一庭院处,看见那里有一

小池塘,奶奶便提议照一张相,我们当然都举双手赞成。奶奶让我们坐在假山前的

两块石头上,嘴里还说着:“来,姐姐坐大石头,妹妹坐小石头,坐好了啊!”我

听了连忙坐了上去,还摆出了我认为是最可爱的造型,可一旁的妹妹却不高兴了,

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奶奶的耐心“交涉”下,终于弄清了缘由,

原来妹妹不肯“低人一等”,坐那块小石头。看着摆好造型的我,奶奶只好继续作

“思想工作”,可妹妹却铁了心地不肯坐上去,这可难坏了大家。僵了一会,我有

写不耐烦了,“快拍啊!”我嚷道。奶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妹妹想坐你

那块大石头,要不。。。?”我连忙一挪身子坐到了旁边的小石头上,妹妹这才露

出了笑容。奶奶夸奖道:“真不愧是姐姐啊,多么懂事,还懂得谦让了!”想着奶

奶说的话,我笑不出来了,心里只是牢牢记住了“谦让”这个词。随着闪光灯的闪

这一刻被定格了下来,而“谦让”也被定格了下来。

现在,我和妹妹都长大了,再也不会为小事而闹不愉快了,但我时时刻刻都记着

这个故事,即使当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谦让”,但起码我做到了,这一

点,是我一直为之自豪的。

篇4

1 《图说老晋江》简介

《图说老晋江》由晋江市档案局(馆)编纂,2013 年1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书中的老照片有的是馆藏图片,有的是向晋江社会各界征集的珍贵照片,时间跨度逾百年。全书分为政经、侨乡、民生、文体4个篇章,以图析文、图文互补为叙述方式,按故事发生时间和内容类别排序,共收录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306张,讲述了100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有的是描绘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是涉及国运兴衰的历史事件,几乎包括老晋江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2 从《图说老晋江》看老照片的价值

2.1 历史价值

《图说老晋江》里展示的晋江档案馆保存的1992年晋江市成立庆典大会的老照片,意味着晋江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对于加快推动晋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晋江撤县设市后制定实施了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的一系列新举措,并且开始着手建设包括陆海空交通、供电、通讯、供水、城建在内的五大网络。又如,书中收录的拍摄于1908年的养正中心小学一周年时的纪念照,照片一角印着“本校创办于一九?七年春(清光绪三十三年),此帧系一周年纪念会时全体员生于朱子祠摄影留念(公元一九?八年二月廿二日)字样”,是其发展的见证。透过这张照片,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个学校一个世纪以前的沧桑历史。在这张老照片中,养正中心小学的校址位于朱熹父子讲学处朱子祠,这在无意中保存下了朱子祠百年前的模样。1921年春,学校迁至奎光阁。1924年10月,中西合璧的学校主楼落成,一时竟成为当时时尚人士拍结婚照的好去处。可见,老照片是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是历史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2 文化价值

《图说老晋江》的封面是记录海边民间捕捞方式的老照片――“手罾”。“罾”,音“zeng”,指的是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20世纪30年代,晋江龙湖、深沪、英林、东石等乡镇沿海一带,曾运用手罾(也称举罾、牵罾)等传统的捕捞方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消失。这张“手罾”的老照片反映了晋江当时的民俗,对研究晋江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书中收录的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几张有关晋江掌中木偶的老照片,向我们呈现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派布袋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南派掌中木偶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伯芬的精彩剧照,让我们感受到晋江掌中木偶这一“东方艺术珍品”的文化魅力。老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社会大众“读图”和“怀旧”的精神需要,它具有其他文字史料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它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传递着文化信息。

2.3 城建作用

《图说老晋江》里收录的几张有关安平桥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里这座古桥的不同风貌。安平桥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又因桥长约5里,俗称五里桥。又如,从20世纪60年代的安海下墟巷(下墟巷,与古时的墟场相关,它是晋江安海千年古镇旧三十六巷中的一个)的照片,可以看出,下墟巷的两边都是水泥厝,西洋式的建筑风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下墟巷已经很繁荣,下墟巷一头所连接的海八路是辐射全省的糖烟酒市场,因此也辐射到了下墟巷。2011年,安海镇实行旧城改造,这个古巷南面也在拆迁改造的范围之内。于是,古巷的两边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一边是推土机在施工,另一边却还是窄小的旧街店面。可以说,老照片既能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情,又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老照片是古今城市发展的宝贵图集,它承载着记录、还原城市记忆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在古建筑的复原和历史街区的恢复方面,老照片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照片档案管理

由《图说老晋江》我们看到了老照片的重要价值,并联想到照片档案的重要性。

3.1 照片档案概念

照片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静止摄影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照片档案分为传统的照片档案和新型的照片档案(也称数码照片档案)。传统的照片档案是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影像为反映方式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一般包括底片、照片和文字说明三部分。新型照片档案(也称数码照片档案)是指运用数码影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形成的照片档案。

3.2 照片档案的收集

1)家庭照片档案的收集。家庭照片档案反映了家庭成员的成长历程,记录了家庭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家庭缺乏家庭建档的意识。尽管每个家庭都拥有或多或少的照片,但是,传统的照片大都被散乱存放着,有的被压在玻璃框下,有的被放在抽屉里,而数码照片一般很少被洗出来,人们一般只是将相机或手机里的照片拷贝到计算机的硬盘上,很少进行备份保存,这些都不利于照片的长期保存。因此,笔者建议档案部门要加强家庭照片建档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家庭照片建档的意识。

2)机关、企事业单位照片档案的收集。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经常会以拍照的方式来记录活动的画面,并附上活动的照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报道。但是,在信息报道之后,这些照片的价值似乎就“消失”了,甚至逐渐被“遗忘”。因此,笔者建议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单位照片档案的管理,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要及时收集,并做好照片的保管利用工作。

3)档案部门要注重收集照片档案。

一是,要明确照片接收的侧重点。对于反映本地历史面貌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的照片,反映历代村镇、市政建设变化、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人物衣着、装饰、自然风光、地形地貌,著名人物的照片,档案部门要进行重点接收。而且,档案部门在接收照片档案时要把好质量关,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二是,要多渠道丰富馆藏照片档案信息资源,并加强开发利用。档案部门可以采用向社会征集或购买的方式多渠道收集照片档案。在馆藏照片档案资源丰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举办照片展览、出版画册、建立照片档案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馆藏照片档案资源,提高照片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照片档案的利用价值。

篇5

----追忆

打开尘封的相册,一张老照片悄然滑落,那是一张已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幢老屋,这老照片中的老屋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照片中的老屋是外婆老家的房子,外婆的那个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老屋在外婆出生前就有了,经历了许多许多,显得十分沧桑。瓦片上的青苔在蔓延,墙角的爬山虎也已十分茂盛,老屋墙上的斑驳与这生机成了格外鲜明的对比,更透着一份古老。

老屋接纳了不知多少代人了,我在那里也有一段记忆。那时我还很小,父母都得上班,只有周末才能休息,我就被送到那里,大概我生来就与老屋有着别样的情愫吧!那里散发着青苔和露水的气息,我没哭,但对老屋还是有些不情愿。那时的我性格十分内向,总是一个人蹲在墙角发呆或坐在椅子上看着忙碌的外婆。有一次不知怎的,椅子向后倒去,年幼的我没有能力去控制,我摔倒了,后脑勺磕出了血,我一下子呆了。忘记了喊叫,外婆看见了,急忙跑过来,把我抱进屋中,又看见老屋了,我趴在外婆的膝头,盯着老屋的石板,之后发生了什么,也记不太清了……

篇6

去年暑假时,我做完了作业,在家闲着没事干。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现在没事干了,你三姑家正在装修房子,你要不要去你三姑家去玩?”我说:“好”然后妈妈嘱咐我去我三姑家要干活,顺便在那里住几天。

我拿好东西,准备向三姑家去。到了三姑家,三姑见了我很惊讶,说:“呀,你怎么来了?”我说:“来把你给你们干活呀!顺便在你们家住几天!”

紧接着,我换了一身衣服,帮三姑干活。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地上的砖都弄出来。别看这活很好干。其实,在我眼里,却比登天还难。我和三姑要了一样工具。挽起袖子,好像要动真格似的。得满头大汗。干了一会儿,可把我累坏了,我直接躺在了地上。三姑对我说:“你现在这么热,买块雪糕去吧!”我接过钱就跑了。

我到了小卖铺,买了一块雪糕,立刻就吃完了。吃完之后,又洗了手,吃了饭。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开工。

终于,我把所有的活都干完了。吃了晚饭,睡觉去了。

几天后,我跟三姑再见了之后,回家了。

篇7

小阎就是一个专门卖“老东西”的人,他的店开在上海的绍兴路,一个寸土寸金但又是闹中取静的地方。

走到店里,你首先可以看见的就是一堵贴着很多老照片的墙壁,这些老照片都是经过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洗礼,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连串的故事。

老板小阎很会做生意,这些老照片都是他从各个旧货摊,各条大街小巷里淘来的,成本很低。但是这样的东西却很有市场,小阎说,一些怀旧的餐厅和茶室,就很喜欢用老照片做装饰,在不久前,就有一个法国的咖啡馆,从他这里一次性拿走很多照片。

除了照片,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老的东西,留声机、老的日记本,甚至还有老式的热水瓶。

小阎说,他这里卖的都是真货,每一件东西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不愿意做假货,一来会影响店里的声誉,二来,做真货,这些老东西还有个升值的可能在里面。

小阎非常看好做老式家居这个行业,他说,老式家居不仅可以把它当生意做,也可以把这些老的家居用品当作一种收藏。以后这些东西也是非常的有升值空间。

现在每个月除去各项开销,小阎可以从这个店里得到4万元的利润。现在他每天都在店里摆弄一些自己喜欢的老式家居用品,招呼招呼客人,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规化。

小阎不喜欢兜售他的产品,他说,他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的,所以喜欢他店里东西的人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品位的人,给顾客一点欣赏的空间,有时候会更加容易把东西卖掉。

篇8

家境贫寒的徐朝林靠四处借来的600元钱和弟弟抬着两个酥饼炉子,在偏远的浙江临安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这是当时临安唯一的一家酥饼店,由于酥饼确实做得好,生意相当红火。一年后,兄弟俩就小有积蓄,于是又在临安县城的闹市区重新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徐朝林发现,临安人主要买现烤的热酥饼当点心吃,要外出送礼,还是会买临安当地的土特产,很少有人会买金华酥饼作礼物。真正喜欢酥饼的人又觉得正宗的金华酥饼肯定要到金华才买得到,所以要做大酥饼生意,还必须立足金华。徐朝林毅然关掉生意不错的临安酥饼店,再次回到故乡金华。

1993年4月,回到金华的徐朝林在金华默相街开起了酥饼店。徐朝林借开店的默相街名,又把“相”字改成“香”,一字之改,使得这个酥饼牌子顿有意味。1995年,徐朝林向当地工商局申请注册了金华酥饼行业首个注册商标“默香酥饼”。为了让顾客放心,徐朝林请人设计了一张质量跟踪卡,向顾客承诺:如果吃到有焦、油、不酥不脆的酥饼,或给默香酥饼店提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的顾客,将给予加倍的赔偿或奖励。

这一举措,很快赢得了顾客的信赖,甚至出现了排队购买酥饼的现象。有时早上5点钟就有人敲门买酥饼,到中午11点一过就没酥饼可卖了。

延续数百年的金华酥饼名声在外,但金华上千家酥饼店的经营者,没有谁能想到给这个行业定个产品生产标准。1995年,24岁的徐朝林参照食品卫生标准及金华酥饼的传统工艺要求,在金华市质监局的协助下,首家对酥饼的水分、脂肪、微生物等含量规定了具体的数据,制定并通过了金华酥饼“企业产品标准”。

为让酥饼走得更远,迎来送往拿得出手,徐朝林开始对默香酥饼的外包装进行升级换代,从牛皮纸、塑料袋到纸盒。如今,他又请广州的专业设计师为默香酥饼包装量身定制了精美的礼品盒,设计品牌LOGO(标志),使产品礼品化,一看就让人爱不释手。徐朝林借助互联网技术,于2000年创办了默香酥饼企业网站,并于2001年抢先注册了金华酥饼网络实名。人们打开电脑,输入金华酥饼4个字,就可直达这一网站,有关金华酥饼的历史、特点和默香酥饼的有关内容就可一览无余,全国各地爱吃酥饼的人还可通过互联网购买酥饼。2001年,默吞酥饼获得了中国(杭州)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

现在徐朝林与杭州华商集团签约,把默香酥饼打入了省城杭州华商集团名下的150多家世纪联华连锁超市和华润万家连锁超市,在杭州市场占了一席之地,成了杭州市民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酥饼品牌。

故事2:把画印在桌上,把钱挣到兜里

龙清向,贵州人,2001年到成都,先是帮人做装修,然后来到一个家具厂打工。由于龙略知油漆技术,被安排做油漆工。作为装饰,有些桌子在油漆的时候会在中间想办法弄上一张画。老办法是先在经过处理的桌面中央刷胶水,再贴画,画面容易起泡,时间长了容易脱层,影响家具的质量。

龙清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画直接印在桌面上?他发现将某种树脂和草酸与另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经过简单处理后,就能将画报中的彩色画脱印到任何平整的物体表面上,包括瓷砖、大理石、玻璃、墙壁、木板等都可以。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先在欲上画的物体表面刷上配制好的脱画剂,然后将画报对着贴上去,过几分钟再把画报揭起来,原来的画报变成了白纸,彩色画就脱印在物体表面上了。这项技术的好处是画面色彩鲜艳,耐酸碱,可以用水清洗,即使表面不加上玻璃层作保护,也可做到历久不褪色不变色。

自从发明了这项技术后,龙清向就辞了工,专心创办自己的事业。他将主攻方向定在做工艺挂匾上,将各种山水画、人物画、明星画直接“脱”在经过处理的木板上,安上框架就成了工艺匾。由于制作成本低廉,销售随行就市,很受顾客欢迎。

这项技术用途广泛,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除装饰装修市场外,根据此项技术的特点,在青年人喜爱的DIY市场也有一定潜力。除成品外,脱画剂本身亦是一项不错的产品。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技术,将“脱”画变成可以“脱”相片,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可观。

股市3:“教人吃饭”也能赚钱

两年前,于清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很多用人单位都以不需要为由将她拒之门外,原因便是她学的专业――人类营养学。

有一次,于清和一位做生意的老板闲聊的时候提到了有关健康的话题,于清告诉那位老板:疾病往往都是由不规律的饮食以及不科学的膳食结构引起的。然后她又从因肠癌去世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谈到了所谓的“总裁病”,说其实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饮食来预防的。看到那位老板仍然半信半疑,于清便亮出了自己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并免费为他制定了一份食疗方案,告诉他只要严格按照上面的规定去吃,一个月便能见到成效。果然,一个月后,于清便接到了那位老板的电话,说自己的高血脂、脂肪肝等病症已经好了很多,并且要求聘她做自己的私人营养师,专门负责自己和家人的膳食问题,月薪2000元。于清欣然应允。后来那位老板还把自己生意场上的几位朋友介绍给了于清。

营养的问题不仅成人需要,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前一段时间,于清的表姐告诉她,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体质非常弱,经常生病,而且还偏食,对青菜连碰都不碰一下。别人说是缺营养,于是表姐就给儿子买了很多营养品,有补钙的,有补铁的,还有补锌的,花了不少钱但却不见成效。表姐没办法便来向于清请教。于清告诉她:“并不是吃补品就是有营养,也不是贵就是有营养,营养的摄入是有一定比例的,吃多了一是浪费,二是可能还会物极必反,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针对孩子的心理,于清让姐姐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了许多花样,比如把番茄做成花的样子,把黄瓜和胡萝卜做成小动物的形状,不但好看而且好吃,有营养,她还告诉表姐怎样搭配菜品,怎样烹饪才能减少菜的营养损失,怎样做才能色香味俱全,结果时间不长,表姐的儿子便胃口大开,身体变得非常结实了。

通过小外甥的事,于清发现了孩子原来也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却缺营养,因为现在的家长并不知道让孩子“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于是于清便跑了附近的几家幼儿园,向园长说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听完后几位园长也都表示支持,但由于经费的问题还需要和孩子的家长们商量一下,并让于清留下了联系电话。

几天之后于清便接到了其中两位园 长的电话,告诉她幼儿园已经决定聘请她做兼职营养师,专门负责孩子们的饮食问题。于清的工作是:每周为幼儿园拿出一份综合的营养食谱,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体质弱的孩子重点制定一份家庭营养食谱。

现在于清还在一家健身减肥中心为客户做营养方面的规划,为顾客量身设计完善的菜单。她的业务越来越忙。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于清这份教人吃饭的“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

故事4:小照片,浓缩大商机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老照片翻新、新照片设计、数码冲印等等需求开始涌现,各种各样与照片相关的商业点子层出不穷,演绎着一个个经典的创业故事,小小照片蕴涵着无限的商机。许多人拿出来的老照片各个年代、各种背景的都有,一些甚至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前来修复照片的人,对老照片都倍加珍惜。除个人珍藏需要外,还有一些单位为保存历史资料也会前来要求修复一些老照片。

因此,开一家老照片数码设计店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投资小贴士:

1.选择交通便利、靠近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人口居住稠密区或机关事业单位集中的地区,如超市、商业街、影剧院、公园、名胜、娱乐、旅游地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要做好设计室的装潢设计工作,因为客户群主要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所以布置一定要朴素淡雅,尽量不使用特别时髦的装饰品,可以在设计室摆放一些经典老照片。

3.可以增加老照片合成婚纱照、制作电子相册VCD的业务。还可以把老照片经过图像处理以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挂历和日历来增加收入。

故事5:给服装加香,有“钱程”

市场:现代人在讲究仪表的同时会更加重视自己的体味,渴望馨香常在。但无论多么昂贵的香水,喷洒后其香味最多只能保持一天,若开家服装加香店,市场前景一定看好。

服装加香店利用专业的技术及设备为顾客提供衣物加香服务,经过处理的衣物其香味可保持3N6个月。此外,还可对宾馆、酒店房间、汽车驾驶室及学生校服、各商场待售的服装批量加香。

篇9

我的床位靠窗,来到学校不久,宿舍楼外的那盏路灯便融进了我的世界里。每一个深夜,它都孤零零地站着,发出有些寂寞的光,像泡在水里的黄昏。晚上11点宿舍楼就关灯了,我睡不着,打开笨重的应急灯,有时候做数学题、英语试卷,但更多的时候是看鲁迅和张爱玲的书。夜深人静,偶尔有一两个学生走过,低着头踢着小石子,灯会默默地注视着,护送他直到另一盏灯下面。

我的很多梦混合那黄昏似的灯光,消融在夜色里。我想,当我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带走的那一箱东西,里面一定有这一束光。

读书

睡在我上铺的桃子总说:这丫就是一个回忆者。因我喜欢写日记、翻旧日记本、看老照片,动情的时候,开场白就是:“桃子,你知道吗,以前……”桃子曾说,16岁的我,像一个60岁的老太太。或许吧,我觉得比她们老很多,从没看过宿舍里疯传的韩国版爱情小说,或者小女生杂志。而有谁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喜欢鲁迅杂文和《收获》呢?我确实挺老的,语文老师总说我写的文章有股小老人的味道,不是这年龄所看到的青涩。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姥姥家,时常在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时候,独自跑到堆满旧书的阁楼。那些文字对我有种特殊的魔力,不同的排列会得到不同的惊喜。我遇见的第一本书是《顾城的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些诗句便是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童话故事。在小小的字里边,听见那些瘦小的黑蟋蟀已经开始歌唱,青蛙的一家也开始排练,暖融融的大母牛边微笑边把纯白的奶汁注入黑夜,蚂蚁在十字架上遵守着交通规则……

长大后陆陆续续看了很多中外名著,但始终离不开身边的,便是《顾城的诗》――来自童年最初的回忆和幻想。

老照片

我翻书的时候,也习惯翻老照片。

我喜欢抚摸黑白的、彩色的、泛黄的、承载着旧年华丽与悲怆的影像。一本小小的相册,竟可以承载那么长的岁月;如沙漏般的年华,流下了那么多的故事。那年5岁,我扎着羊角辫,喜欢大红色;那年8岁,我没有过六一儿童节,因为那段日子爷爷去世了;那年11岁,我拿了一个作文比赛的一等奖,在旗杆下笑得像一棵初春的小杨柳;那年14岁,我和整一个年级的人在市中心义务卖报,雨天对着镜头一笑,一个月后把钱捐给了山区的孩子……

有次看电视,记下了一位主持人说的话:“世上的好人与坏人是有年龄限制的。小孩是好人,当小孩开始变坏时,他便长大成人了。现在我们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坏人,会撒谎、会拍马屁、会看别人脸色办事、会在别人背后骂人……”那是一个很爱搞笑的主持人,然而那一段话,我看见他说得好悲伤,即使他是笑着说。

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想,现在的自己应该还是个小孩吧,希望是。

记忆

去年夏天,小姨给我买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下两册,很厚,字很小,密密麻麻。普鲁斯特的每一个长句都写得那么那么的美,但每次只看了十几页就迷迷糊糊想睡,看不进,直到现在也只看了全书的七分之一,或许要等到一个阶段,自己才可以通读完。

我总能记下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爷爷在的时候,一笑,那长长的胡须会稍稍翘起来;大姨家后屋的酒窖里那种微微甜的味道,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储物间。等老了,我会对桃子说,那时你时常说梦话,而且夹杂着几种语言。然后我会很诡异地把录音放给她听……

篇10

外界的猜测有很多版本,但对韩寒来说,《独唱团》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就像一部黑。2010年,韩寒在上海市松江区租了一套公寓组建杂志工作室,并将自己在2009年度赛车所得收入120万悉数砸进―仍旧不够,到处找钱。到处找的还有刊号,几番求不得之后,第一期《独唱团》以“以书代刊”的方法艰难面世,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加上再印,创刊号共卖出150万册,但因“以书代刊拖累了原来的出版社”,第二期随即被迫转往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就在第二期准备付印之际,“多家谈定签订的合作方都表示无法操作”,《独唱团》被叫停,随后整个操作团队宣布解散。照韩寒的说法,《独唱团》停刊“并非因为新闻出版单位或宣传单位施加压力”,具体原因不明。

与《独唱团》相比,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之死像一部扑朔迷离的悬疑剧。2011年11月1日,这份市场反映颇佳、毫无政治敏感性的文艺杂志,在第三期下厂印刷之际,被忽然叫停。第二天,《大方》编委会在新浪微博上正式宣布停刊。没有人知道《大方》停刊的确切原因。《大方》编委止庵说:“《大方》的经营很好,这(被叫停)跟钱、人、稿件都没关系。”在《大方》内部,也“几乎没有人问为什么”,只有编委马家辉问出品人陈明俊到底为什么,陈明俊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第二期《大方》的末篇为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绝笔《Goodbye》,这部小说还未完成,作者就自杀了―仿佛宿命一般,刊发完《Goodbye》,《大方》同样谢幕。

这两本“被叫停”的MOOK也许是个例外。创办已六年的《读库》主编张立宪说:“你不要看《独唱团》、《大方》停刊了,就认为这个市场不行了,其实有更多的MOOK生存得好好的,最早的MOOK《老照片》就已经存在将近20年了。大家不能片面地看这个事情。”

张立宪说的《老照片》创办于1996年,是我国最早的一本MOOK,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主编冯克力。冯克力给《老照片》的定位非常简单清晰:只刊登老照片,诉说老照片里的故事。《老照片》至今已经出版整整16年。紧随《老照片》之后,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MOOK形式的《经济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2004年8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MOOK《岛》,郭敬明由青春作家摇身变为杂志主编。

2006年,MOOK已然形成一种出版潮流。这一年,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创刊,这本以青春小说为主的杂志书,每月一期,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达到了120万册的销量。据说,郭敬明从每本《最小说》中可赚1.5元,他每年的收入达2000万元。超过他的众多畅销小说,《最小说》成为郭敬明最主要的财富来源。在郭敬明手里,原本属于非正常出版方式的MOOK,成为一种主流。2007年1月,《最小说》的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会,公开介绍《最小说》在MOOK方面的出版经验。同年,对国内之后MOOK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读库》也创刊了。这本定位精英知识分子读者的《读库》同样获得成功,至今保持每期3万多册的高发行量。

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MOOK这种最初诞生于日本,属于书与杂志混合体的出版形式,在2007年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图书界人人想得的商机。畅销作家主编青春文学主题,成为MOOK市场的示范性组合。 眼下的国内图书市场上,据不完全统计,共存有50多种MOOK―即便早在2008年5月1日,国家出台的《图书出版管理条例》中第二十八条就已明确规定:“图书出版单位不得以中国标准书号或者全国统一书号出版期刊。”但在资本运作下,各种MOOK仍纷纷诞生。

如何规避第二十八条,成功打出球?有心人总结出,判断一本书是否属于“以书代刊” ,关键看其是否走期刊的发行渠道,看其是不是连续出版物。如果在报刊厅出售,或者标明年份和期数,且使用了书号,基本可以认定是以书代刊。这仅仅是民间好事者总结的标准。我国图书出版政策―如同第二十八条一样―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事实上,就算在《独唱团》、《大方》停刊之时,也没有任何单位或机构能够给出明确的说法,解释它们是因为违反了“第二十八条”而被停刊的。

最近上市的一本MOOK《缪斯超市》,是由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洪晃与北京世纪博湾文化出资的系列丛书《by small ilook》中的第一本。第一期《缪斯超市》市场反映不佳,首印两万本,出版不到二十天就已在众多图书网打折倾销了。投资方原本想借主编春树的明星效应推出第一本后,为之后的几本书开路,但他们似乎失算了。主编春树只把《缪斯超市》做成了一本“自己想做的书,并没有往商业路子走”,她甚至说“不管销量,做完第一期就走”。如此这般,由棉棉主编的《社交网络》,作为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二本,还未面世就已经陷入尴尬。明星主编加青春文学的传统MOOK路子似乎无法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