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徐悲鸿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徐悲鸿的故事

篇1

一进书店,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许多多书本,什么百科类、文科类、儿童读物……应有尽有,真是书海浩瀚,扑进去其乐无穷!

其中《徐悲鸿学画的故事》映入了我的眼帘,我被文中感人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当我在读这本书时,眼前不断地浮现出徐悲鸿年轻时在巴黎学画的情景。

当时,有许多外国学生看不起他,徐悲鸿下定决心跟他们比试比试,从此以后,徐悲鸿就更加刻苦学习,一年后,皇天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终于画出了出色的油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他还多次在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巴黎的美术界。他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这本故事还告诉我们,只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了这本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刚放暑假的时候,爸爸找我的问话,教训我说:“你看你写的字,一塌糊涂,还比不上子怡(我的表妹)写的呢。”想到这儿,我非常惭愧,难道我的字真的写得差吗?我不甘心,我要象徐悲鸿一样下定决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有句名言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相信我自己一定会把字练好,不让爸爸妈妈失望,我要让爸爸妈妈有我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自豪!

徐悲鸿那刻苦的品格是多么令人钦佩!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刻苦学习,

篇2

十多年前,我写过《有感于商承祚三批徐悲鸿》,那是写给大人们看的。其实,这个故事对小朋友也有启迪价值。商承祚是著名学者,徐悲鸿是大画家,抗日时期他们同在重庆,关系极好。一次,徐悲鸿画了他最拿手的奔马,商教授批评说:“你这马是三只脚的残马!”徐悲鸿一看,果然有只脚没画好。再一次,徐悲鸿画了幅猫,商教授看后讥笑:“你的猫像狐狸。”徐一瞧,果然,猫尾巴画粗了 。又一次,徐悲鸿画了幅美女图,商教授摇头挖苦:“你画的是吊死鬼!”徐一瞅,果然,美人的脖子画长了。徐悲鸿挨了三次批,躬身谢道:“我来重庆,听到的只有赞扬,只有你一针见血地指出缺点。佩服之至,感恩不尽啊!”

徐悲鸿是国内外著名的大艺术家,但他乐于接受商教授毫不留情的且近于挖苦的批评,真可谓从善如流求批若渴。那只粗尾巴猫即时就被他丢进垃圾篓去了。我想,这大概是徐悲鸿成大业出大名的原因之一。假如他不屑听商教授的批评,毕竟,商教授不是画家,那么,徐悲鸿很可能画更多的“残马”、“狐狸尾巴猫”和“吊死鬼”,说不定,徐悲鸿不是今天的徐悲鸿了。

小朋友在学校里比较听话,包括老师批评自己的“坏”话,那是因为对方是老师,不敢不听;在家里,对父母亲的话就不太听了,当然,现在的父母很少对宝贝崽女说“坏”话;对同学呢,能虚心听“坏”话就更难得了,弄不好会吵起来甚至打起来。

篇3

无锡不仅山好水好,而且还出过很多名人呢。

我打开电脑找了找,嘿,无锡的名人还真不少:秦伯、顾恺之、华蘅芳、钱穆、徐悲鸿、徐霞客、钱钟书、华彦钧……个个都家喻户晓,我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他们的故事。但是我最敬佩的,就是徐悲鸿了。

徐悲鸿是宜兴人,是为国争气的画家。徐悲鸿年轻时,到法国去学画,他的老师很看重他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可是一些外国人却嘲笑他,说中国人永远成不了才。这些话把徐悲鸿激怒了,他下定决心,更加努力的学画,他要用事实证明给那些外国人看,中国人是可以比他们强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创作的油画震惊了整个画界。他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不容污辱的,也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这是多么可贵的为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

篇4

猫画辨为

真迹松树上点苔极少

徐悲鸿笔下的动物皆生动洒脱,牛的温和,猫的可爱,还有犬、鹿、虎、猪、免等等,他都能准确地抓住各种动物的特点,笔墨得当,形神兼备。在市场中仿品最多的动物是猫。我所见过的仿品猫不下30幅,大约三五种形式:其一,《猫》(图1)100×51厘米,脱胎于徐悲鸿的《为谁张目》(图2)85×52厘米,作于1931年,仿品猫的眼睛画得生硬,眼珠留白,脑门上的白地留得不清晰。原作看上去很精神,黑白相间。明丽清晰。猫身的黑白毛色,原作区分明显,而仿品用淡墨过渡,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仿品在毛色上用赭石色过多,黑、白、赭石、花青等色过杂,没有主色调。再加上猫趴在松树上,松树的主要色是花青稍加赭石色,与猫色相近。难以体现猫的精神。原作则是用赭石色绘松树,衬托黑白分明的猫,立体感强。原作松针茂盛,并结果实,体现出松树的勃勃生机。仿品的松针疏稀。苍老缺水,枯涩,还在树枝上点苔。徐悲鸿在松树上点苔极少,他处理松树的苍老是用线条的提按和树枝的变形。以及色彩变化来体现,非用传统国画的“点苔”手法,这一点一般仿者都注意不到。

其二,《猫石图》(图3)88×44厘米,图绘两只猫,一蹲一卧,卧姿的猫在睡觉,蹲猫也双眼欲合,看来太困了,没有一点防犯心理。悲鸿画猫,没有两只一起都显困态的。如《双猫图》(图4)113×54厘米,作于1934年,卧猫鼾睡,蹲猫警惕精神,双眼炯炯有神,注视环境动向。相比之下,仿品中猫的精神不言而喻。仿品还有三大缺陷:第一在猫爪上,画家们都知道,人物难画手,动物难画爪,此仿品只画了三个“布团”,无爪之感;其二,此山石的画法有点石鲁的侧锋线条,而无徐先生的山石之韵致。看原作《双猫图》,此类山石画法是徐先生写意、豪放的画法。其三,书法题款生硬,纯粹描摹而成。

徐悲鸿极少画懒猫

其三,《懒猫》(图5)60×32厘米,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懒猫。睡态臃肿,无精打采,像一只好吃懒做的猫。徐先生从中国文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时时局的变化出发,以自己长期为艺术革命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行创作,不会画出这样没有精神的猫来。况且落款为“三十七年”,此时的国内战争已是如火如茶,他的思想活跃,斗志旺盛。哪有这样不问世事颓废立意的作品?该画山石的线条软弱无力,像蚯蚓。总之,在这幅作品中难以找到提气的东西。

禽鸟画辨为

假喜鹊颜色露破绽

徐悲鸿画禽鸟的作品不少,以树木花卉配景。常以写实之状绘写生活中的禽鸟,他能找到最好的角度,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他1948年《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中说:“吾人努力之目的。第一以人为主体,尽量以人的活动为题材。而不分新旧;次则以写生之走兽花鸟为题材,以冀达到宋人水准;若山水亦力求不落古人窠臼;……先求一新的艺术生长,再求其蓬勃发扬。”

他以实践论证自己的理论。在花鸟方面,紧追宋人。如1942年作《红梅喜鹊》(图6)80×31厘米,作于1946年,喜鹊的姿态、神情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它们往来顾盼,相互传递信息,一派和谐景象,突出主题,淡化了背景的树枝。另一红梅也一样,只是星星点点作为陪衬,以衬托喜鹊“喜”的主题,主旨明确。现在市场上有不少仿徐先生喜鹊类花鸟,技艺高低不一,水平高的在画面上难以辨别,都是按一比一的构图仿制,主要在色彩用笔上露出破绽,神态相去甚远。如仿品《喜鹊》(图7)96×47厘米,鹊的黑色是死的,像木板印刷,看不到颜色过渡,神态呆滞,只是柳树稍变。还有一幅仿品《喜鹊图》(图8)75×37厘米,这件作品画得比较好,不足之处是鹊颈过长,神态做作不自然。该画最大的问题在题款,我查看过1938年前后徐氏的题款书法近百幅,此款生硬无味,与先生书法在韵致上有很大区别。从作品的协调性看。款字过粗。从字体上来看,

“七年九月,鸿”都存在问题,徐先生“七”字,横长,

“年”字第二横长,最后一横,一般短于二横,改仿品连笔生硬,“九”字是描出来的,不流畅,“月”字站立不起,主要是横折勾的“竖勾”。悲鸿签名中的“鸿”字,经常不写鸟字头上一点,竖画代之,所以竖画总比右边的笔画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悲鸿画掌常用红色

徐先生画了不少鹅,也许有感于王羲之写《道德经》换鹅的故事。悲鸿把白鹅的纯洁与憨态可爱表现得准确到位。如1939年作的《三鹅》(图9)82×47厘米,1942年作的《鹅闹》(图10)92×61厘米,都是通过长期观察与写生,准确地把握其神态。仿品虽然在形态上达到一定的相似,但很难追上原作的“神”。

《鹅图》仿(图11)69×45厘米,山石画法的线条只看到了积墨,线条糊涂。黍米的叶子锯子形的线条过于夸张,且纷乱,平均,过于繁复。徐悲鸿的鹅图每个露出身外的鹅掌都按其自然红色勾画好,仿品把站立着的鹅画成红掌,二只觅食的鹅却是白色的掌子。仿品落款的书法太差,悲鸿先生书法的皮毛都没有学到。

仿品的鹰往往缺乏气势

徐悲鸿的鹰画得很有气派,如作于1944年的《鹰击长空》(图12)104×60厘米,那大鹏展翅俯看天下的霸气,爪下的云彩与小乌的飞翔尽在掌握之中,为了表现鹰之大,落款写在最左下角,字数少,文字笔画细,表现出苍穹无限任翱翔之感。仿品《鹰》(图13)101×71厘米,鹰按比例比原作中稍大些,没有表现出老鹰主宰苍穹之气概,其爪下不知是何物,款多一字,只要有真的对照,仿品就难逃法眼。

篇5

我园研究的课题是“幼儿国画与幼儿情感发展”,孩子们在小、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基础,特别是最近秋游,孩子们去公园后回来,对“马”有较强的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技能和神韵,更好地了解国画,喜爱国画艺术,选择了欣赏《群马》。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群马不同的气势和力度,积累欣赏中国画的经验。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马的叫声及《赛马》的音乐,《群马》图片;徐悲鸿自画像。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马”的叫声导入活动,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评析:用音乐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二、经验再现,初步感受

1.师:画家画了几匹马?这匹马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师:这些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马在奔跑的?除了从腿部可以看出,还从马的哪些地方看出?(马的棕毛、尾巴,往后倒的草。)

3.师: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

评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悬念问题引导幼儿从总体上观察马的神情、外形、动态。

三、多元对话,体验意韵

1.师: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是朝哪个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了解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2.师:画中用的墨有什么不一样?哪里浓?哪里淡?看上去有什么感觉?除了浓墨和淡墨,为什么马的身上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和灰色?(因为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光照到的地方就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黑,侧面是灰色。)

3.师:你喜欢这些马的什么部位?为什么?

4.师:你最喜欢哪匹马?谁来学学它的造型?

5.小结:这位画家用了大块的灰墨画马的体态,又浓又淡的几笔画出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画的马就像活的一样,很壮观很有力。

评析: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线条、造型和色彩的美,充分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与作品对话,并积极表达自己审美感受。使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积累欣赏经验。

四、整体解读

1.师:这些马是谁画的呢?(出示徐悲鸿画像)不仅你们喜欢马,徐悲鸿爷爷也爱马,老师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2.讲徐悲鸿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让幼儿感受画家以马表意、以马寄情的情怀,进一步体验“马”的精神。)

3.师:你觉得画中的马是在什么地方?假如你是画中的马在奔跑,是怎样的心情?

4.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群马》,看到一匹匹自由奔放的马,感觉到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常用“马”祝福成功。你们能不能用“马”字说句好听的话?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

评析:最后再次整体欣赏,运用故事以及马的姿态,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术欣赏活动得到升华。“美”是心灵的塑造,“术”是技术,把审美教育与美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美”与“术”的统一。

五、活动延伸

1.在区域里鼓励幼儿使用笔墨宣纸进行创作尝试。

2.收集关于马的图片、故事、成语等,向全园宣传展示。

3.和幼儿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马并一起玩骑马、赛马游戏。

活动反思:

篇6

帕米尔高原层蕴藏着一颗雪莲花种,他天生与众不同,因为他是这个雪山中唯一的一颗花种,也是一颗孤独的花种。他的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他被山下一切富有绿色生命嘲笑,他每天只能独自一人来惊叹每天雄浑的日出与日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苦涩。他每天只能与寒风和冰雪相伴,环境的寒冷刺痛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与那些芬芳多彩的生命相比,他的生命或许只如草一般的卑微。他数次想就此了解这一切,可他又知道,自己的职责就是忍受苦难来是自己即将灭绝的种族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为人们进他最大的努力,他坚持了下去,不负众望,他成功了,他是自己的血脉传承下去,而是自己又被皇家誉为御药。草无需卑,因为即使是草,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曾经有个童话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一朵漂亮鲜艳的玫瑰花正在盛放,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美貌,而伴随他的却是一只丑陋的青蛙,很多人惊叹于玫瑰的艳丽,但有同时对身旁有一只丑陋的青蛙而感到无奈,这令玫瑰十分生气,她怒气冲冲地让青蛙离开,花瓣如火一般燃烧,仿佛怒不可遏。青蛙默默的流泪离开。而不久,由于没有了青蛙,害虫肆意侵袭玫瑰,是玫瑰千疮百孔,失去了往日的光鲜,玫瑰又重新找回了青蛙,致上深挚的道歉。但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花不必傲,再美的花,也总有凋谢的一天。

当然,花不必傲,草无需卑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很多地方,而且化和曹并没有什么等级上的差距。俗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扶”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而且在这一点上令我最佩服的是徐悲鸿。徐悲鸿曾就读于国外的一所名牌大学,他的画工十分精湛,而邻近的一个外国学生讽刺地说,说中国人都是没有出息的,都是一群东亚病夫。当时徐悲鸿十分愤怒,并且宣称自己代表中国,让那个蔑视中国人的小子代表他们的国家,进行了一次较量角逐。最后,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击败对手,为中国人争了光,而那个人却羞愧的低下了头……

人生本来没有登记,有成就也不代表有炫耀骄傲的资本,谦逊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范。在《天龙八部》中武功指数最高的,也只有那个被人忽视的扫地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特点,而花草也已如此。花儿再美,却只能绽放一时,而不能流芳千古;草儿卑微,却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篇7

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序

阅读书法

我的书法创作观

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后记

论水墨画的黑白之美

品读王飞飞

五年磨剑 海上花开——评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艺术与学术

喜欢的距离

展现心灵的审美体验

书法不是观念艺术

鸟虫篆印九题

清韵笔笔真率意 逸气草草大性情——谈倪云林书画艺术中的“自娱”精神

金农书法论

拍场拾得(二)

印章的品评

诗情画意阑干外 苍劲雄浑笔砚中——探研钱松嵒绘画艺术的色彩语言

19世纪朝鲜的碑学和秋史书派

“每一个发现都是一种新感觉”——浅谈中国与加拿大艺术职业教育

爱莲

萧平散论

萧平书画集序

走多远 是多远

机心独运 妙境迥出——朱以撒先生艺术印象

中国画发展中的笔墨特征和人文精神

中国画的气韵

“用笔宜留更宜涩”——以林散之为例谈“涩”与“留”的笔法观

彩绘清润 体格高雅——谈顾扬的工笔花鸟画

袁绍明绘画集评

体悟书写的快乐

学书循“理”

简论顾工书法

翁同龢与荫堂——翁同龢尺牍赏读

高校研究生写意人物作品 魏安

高校研究生写意人物作品 安萍萍

高校研究生写意人物作品 魏福波

高校研究生写意人物作品 胡晶

吴湖帆故事六则

从李瑞清的书法说起——兼析“愚忠”与“高古”

卷首语

下笔惊风雨 落墨结絪缊——张立辰花鸟画的审美指向

玩书画的好处

朱新建的画风

精灵朱新建

宏博超新——何应辉的书法艺术

我的书法之路——随感三章

郭舒权其人其艺其论

曾翔:重要的在于发现

牵着奔放的线条去漫步——管窥胡紫桂及其书法

胡紫桂印象

一个旧派的山水新人

中国20世纪著名画家的书法艺术之三 徐悲鸿的“师造化”

吴大澂的金石学研究与篆书

高山仰止——走进黄宾虹

我爱风景画

画马英才尹瘦石

徐悲鸿故事十则

篇8

关键词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指导带着批判性学习

案例:《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段:

师:(板书时故意将“励”些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这是“严厉”的“厉”,应该是“鼓励”的“励”。(改好)同学们,“励志”是什么意思呀?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其他同学也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既然如此,题目就改成“立志”也行吧?(教师边说边改)

生:(迟疑地举手)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早就立志学画了,而这篇课文讲的是受到外国学生侮辱后让自己的志向更坚定。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纷纷举手)我觉得也不应该改,“励志”比“立志”意思更深一层。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是去学画的,志向已经有了,只是后来被外国学生侮辱后就“励志学画”,意思是志向更坚定地学画了。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讲的真好!“励志”就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的意思。(投影出示词义,再次改课题)

……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励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学习语文。教师巧妙地三改了课题,第一次写课题故意出错,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纠老师的错;第二次改课题后让学生主动提出不应该改课题,并让学生说不应该改的原因;最后在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能改课题后第三次把课题改为原来的。每一个教学步骤,无不暗示着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拥有批判性的眼光是多么重要,虽然最终课题又改回了原样,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批判性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理解也更透彻了。

二、指导语文学习的规律

案例:《开天辟地》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看看第七自然段怎么背?先读一读,试着把它分成三个小部分。

生:第一部分说“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第二部分具体写变成了哪些东西;第三部分说的是“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师:很好!我们先把要背诵的内容的层次搞清楚了,背起来就方便多了。再看中间八个“变成了”,你怎么记它的先后顺序呀?

生:第一、二两个“变成了”跟“口”有关,第三、四两个跟“眼”有关,后面四个分别与肌肉、血液、筋脉和皮肤有关。

师:说的真好!下面大家试着背背看。

生:(诵读,试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诵后,漏了几处,师生共同指出错误,生重新背诵,一字不漏。)

师:(小结)看来,背诵时,首先要理清课文层次,再寻找一个记忆点,搞清顺序,然后尝试背诵,在纠正中提高、改进,背诵就一点儿也不难。

这个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一段课文,指导学生总结提炼了背诵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学会先理清课文层次,再找出八个“变成了”来启发学生学会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再尝试背诵,发现薄弱环节,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的不仅仅是会背了一段课文,更重要的是领悟了语文学习的一些规律,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指导从生活中学语文

案例:《开天辟地》教学片段:

师:学过《开天辟地》后,你知道什么是神话了吗?

生:神话是古代传说中的故事,故事里有神仙的。

师:是啊!就是神仙。你们还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开一个故事会,请大家把从书上看到的,听别人说过的神话故事等讲给大家听听。

生1:(讲奶奶给他讲过的《赵州桥》的故事)

生2:(讲叔叔给他讲过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生3:(讲自己在书上看过的《五色笔》的故事)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讲述,老师也来讲一个吧!(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知道这个故事哪儿来的吗?前几天老师陪女儿看中央台的动画片,听到了这个故事。看来,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关键是同学们有没有留心聆听、留心观察!

篇9

《愚公移山》的灵感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人称“愚公”的老人毕其一生力图移走大山。杨福东借此故事展开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这也正是这部时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将会呈现的内容。

在视觉层面,杨福东受感于中国画大师徐悲鸿(1895-1953)在20世纪40年代初创作的水墨作品,使《愚公移山》在某个光影瞬间还原了作品画面的内容,同时呈现出徐悲鸿画作中所蕴含的坚忍精神。影片重新解读了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中国神话传说,将我们自幼熟知的古老故事与现代精神融合、碰撞,试图引发新的思考。母亲的精神同样是这部作品的核心,这一角色由知名演员万茜倾情演绎。

古老的故事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述,如何才能表达清楚?怎样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愚公移山》中,杨福东回归自然主义的单色基调,是他作品的标志性特点,这在《雀村往东》(2007)和《青・麒麟》(2008)等作品独特的场景中可见一斑。《青・麒麟》反思了采石场工人的劳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愚公移山》则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继续探讨人类无休止的劳作。因此,《愚公移山》出色地完成了杨福东为自己设置的挑战。为了将个人特色融入其中,他创作出一个令人感动的影像作品,既沉重又尖锐。

此次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行的展览中,影片《愚公移山》将作为最主要的作品与公众首度见面。除此之外,还将展出杨福东另一部相关的彩色影像作品,以及新作拍摄过程中丰富的图片资料。

索菲亚・伯吉斯:白垩与黑炭或无物的神话

2016.12.02-2017.01.22 | Foam博物馆(阿姆斯特丹)

索菲亚・伯吉斯是一位来自巴西的艺术家。她以自己的直觉方式,进行着影像、绘画、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她的创作全部以现实为依据,诸如我们是如何控制着我们周遭的一切,并赋予其意义的等。

伯吉斯的影像关注着细节。她对于自己影像作品所要展现的角度有自己的选择。影像中表现的物品摒除了它们被赋予的属性与含义,而是作为它们本身而存在着。影像创作毕竟不是文献性的记录,而是有着一些诗意、超现实和阴翳的。神话,以及难以置信的生物是她作品的主要部分,其他还有关于表现、再现的哲学问题。

作为媒介的摄影,从其定义来看,与逼真紧密相关。但是摄影也可以完全抛弃真实,正像绘画和雕塑一样。伯吉斯被自己用摄影捕捉事物的兴趣,以及摄影所宣称的真实性所引导。

篇10

或成资金蓄水池

虽然2008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许多品种“惨不忍睹”,但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中国嘉德近日公布的2008年业绩现实,全年总交易额突破18亿元,创出公司年成交总额新高,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总成交额更是高达9.9亿元,傲居全球艺术品拍卖中国书画门类榜首。

在沪上的拍卖市场,朵云轩2008秋拍中国书画竞买气氛热烈,迭出,而且成交率比春拍提高了近8%。其中潘天寿的巨幅精品《耕罢图》,估价550万至80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176万元,更为即将到来的牛年带来了第一口“牛”气。齐白石的《大音无声》,最终以高出估价4倍多的268.8万元成交。朵云轩拍卖行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有能力把好质量关,就卖得好。

艺术品作为资金蓄水池的作用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挽救了不少亚洲公司的命运。印尼一家大型石油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后,公司总裁将公司所收藏的艺术品全部拍卖,得到了足够的周转资金,使公司避免了破产的命运。日本企业曾经大量收藏世界名画,如凡・高的名作《向日葵》就挂在一家日本企业总部大厦内。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危机爆发,这些名画又大量流回欧美,兑现的资金帮助日本企业度过艰难岁月。从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国书画由于其保存方便,且容易被投资者接受,所以有可能成为资金的蓄水池。

精品之作重点关注

或许有的投资者担心,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许多人都需要资金周转,能否有人接棒呢?其实,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冷清,它不缺资金,缺少的是顶级的作品。虽然日本商人斋藤了英将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买下了凡高的《加歇医生的画像》及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以7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出让的故事,成为了艺术品投资失败的经典案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位日本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筹集到了1亿多美元,这是股票以及房地产所不能匹及的。从国内的拍卖市场来看,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在2008年上海敬华秋拍上,程十发在1948年创作的《葛稚川移居图》立轴,成交价为168万元,而在2006年中贸圣佳的春拍中,其成交价为198万元,仅仅在当年无锡的秋拍中,其成交价就已经超过了231万元。在当时被认为是精品升值的一个范例,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是过度炒作引发的泡沫。

之所以会出现精品掉价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前两年书画市场的过度炒作,透支了其升值潜力,像《葛稚川移居图》首次出现在2005年香港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只有121万港元。现在只是其价值的真实回归,但对于买家来说,购买这些精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自己想出手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接盘,而不必担心流拍。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书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价值已经历史化了,容易评判,而且门槛高,炒作困难,价格变化也不明显,本身在艺术市场很稀缺,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市场的避风港。因此,书画作品,尤其是精品佳作,在当前的情况下格外受关注。

书画投资寻找特色

在2008年京城秋拍中,齐白石的《虾嬉》镜心,估价25万~3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53.76万元。齐白石晚年居于京城西太平桥外,案头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作画,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白石画虾善用生宣纸的特性,独特的“破墨法”之运用,在墨色未干之际加一笔浓墨在头部和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虾的分量,也表现出虾体躯干的透明,眼睛的画法,两黑点改向外横,将“色分深澹”演绎得炉火纯青。图中画草虾十六只之多,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徐悲鸿的《柳下骏骥》立轴,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从50万元起拍,成交价也达到了70.4万元。这幅作品是徐悲鸿送给学者但荫荪教授一家的。当徐悲鸿将此《柳下骏骥》赠与但家时,但家人原先担心此为徐氏对其表达不满的方式,因为徐氏习惯送赠描绘马的背面给他不欣赏的人。幸好,这幅画的马头回望向观者,但家因此确定这并非徐氏对于但家的负面评价,而这幅画亦成了他们两家友情的见证。

除了特色画作之外,一些特色专场上的作品也值得关注。在2008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共推出的五个藏家专场,分别为“迥风宦书画存珍”、“五桂山房藏珍”、“海庸精舍藏近现代绘画”、“怀石楼集萃”、“二知轩藏明清名画”,以及秋拍推出的两个精致的高价位专场《山川乡国情》和《逸云堂藏画》专场,第十五及十六期嘉德四季推出的“心迹――近现代名人书法”,均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专场,专场的设计向着突出文化品位,集合高质量精品方向推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颇具创新意义,为藏家称道。其中张大千生前尤其钟爱之作《太乙观泉图》就在《逸云堂藏画》专场中,以616万元被藏家收入囊中。这是张大千1946年所作精品,用笔精细,设色清润,泉流溪水勾勒一丝不苟,夹叶树枝笔笔精到。所以,从专场上寻觅具有投资价值的中国书画也是一种投资技巧。

另类书画值得关注

为纪念张大千先生今年110周年诞辰,去年艺术品秋拍市场上,张大干的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但是张大千不仅是大画家、大书法家,而且是举世少有的美食家。早年他在国内时就以美食家而著称。后来,无论住在美国,还是定居中国台北,一日三餐的饮食都极为讲究。至今仍流传于蜀中的“大千鱼”,便是他老先生亲手所创的。而在拍卖市场上,由张大千亲自书写的菜单也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