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效益研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效益研究论文

篇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2

瑞典的证券交易税从1983年10月起开征,到1991年12月废除,共经历了8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开征阶段:1984年1月至1986年6月。从1983年起,瑞典的工会组织基于社会公平的原因就强烈要求政府开征证券交易税。工会认为证券交易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一个给予从事这种活动的人高收入的社会是不公平的。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对直接从事国内证券经纪的机构征税。虽然瑞典财政部和商业部门反对征税,但国会最终同意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证券交易税。征税范围为国内股票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实行双向征收,买卖国内资产的税率为5‰,也即一次交易对双方的总税负为1%,而股票期权交易是在基础股票交易1%的税率上额外增加1%,达到2%.开征初期,证券交易税征税范围和税率的设计反映了当时对于不同金融工具有用性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税率越高的金融工具有用性越低。

2.修改阶段:1986年7月至1990年3月。从1984年征收开始,证券交易税的税收收入情况总是令人不满意,证券交易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比较低。

鉴于工会组织的进一步要求,国会对证券交易税做了两方面的修改:(1)扩大征税范围。由于1986年大部分投资者在利率期货和期权交易中遭受巨额损失,1987年国会决定将征税范围扩大到固定收入证券,1989年又进一步扩大到政府债券及其衍生工具。(2)提高税率。本着收益中性的原则,1986年7月国会将原征税范围内的交易税税率翻倍,而期限越长的金融工具税率越高。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税收收入。

3.废除阶段: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税制修订后,证券交易税税收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1987年为37.4亿瑞典克朗,1988年达到40.1亿瑞典克朗。但据瑞典财政部统计,税率提高100%仅能够增加22%的收入,征税效率十分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一,国内外投资者通过离岸账户大量避税。外国投资者直接转移到伦敦或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国内投资者则在国内先建立一个离岸账户,建立时支付相当于一次证券买卖所纳证券交易税3倍的税收,之后所有的交易均通过国外证券交易所买卖,不再征税。1986年提高税率后,瑞典国内11只最活跃股票的60%的交易量主要集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而这些交易额约占瑞典全国证券总市值的30%.其二,对固定收入债券征税使政府债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量锐减。据估计,对固定收入债券征税的第一个星期,长期债券的交易量就减少到1987年平均水平的25%.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于是,1990年4月,政府不得不停征政府债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税。到1991年12月,瑞典的证券交易税全部停征。

二、证券交易税的时效性

瑞典的实践如果延伸到世界范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证券交易税并不是长期有效的税种,它不仅取决于资本控制的有效性,还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市场上投机盛行,征收证券交易税对其有一定调节作用。例如,股票交易的投机性比债券交易大,收益相对也大,对股票交易征收较高的税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票交易的投机行为。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交易税并不是必要的税种。从美国国际税收网提供的95个国家的税收情况看,开征证券交易税的国家和地区仅有27个。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对证券交易税进行改革.

总之,证券交易税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实施宏观调控。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政府一般侧重于增加财政收入的职能。瑞典征收证券交易税的最初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虽然征收证券交易税能够抑制交易频率、引导资金流向、减少短线投机,但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效果较差,导致了证券交易税调节功能在瑞典的失效,因此,其保证财政收入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这种财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表现在税收收入的增加伴随以效率的损失。由于征税,提高了资金成本而减少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和投资,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了证券市场上价格调节失灵和资源配置紊乱。

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改革的取向

结合证券交易税有效性的分析,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在改革过程中不能仅考虑税收收入问题,还要考虑到征税的效率。

一、从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效率看,证券交易税收的改革应该侧重于宏观调控功能

自1990年深圳开征股票交易税以来,我国证券税收的聚财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但在世界范围,宏观调控是征收证券交易税的首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国家证券税制改革的目标是稳定证券市场,在税种搭配、税率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既有利于宏观调控,又有利于长期投资和抑制短期投资的特点。因此,长远来看,证券交易税收的改革还应该侧重于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

1.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收收入将缺乏继续增长的可能。证券交易印花税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体税种,曾是我国税收收入中最强劲的增长点。从今后发展看,证券交易税并不能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成本非常高,仅次于丹麦,居世界第二;同时,由于受市场走弱的影响,2001年前5个月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仅为136.7亿元,比去年同期累计减收78.2亿元,减少了36.4%;2002年1~9月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完成9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3%,减收152亿元.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证券法规的完善,以及证券税收体系的不断健全,证券交易税的收入功能必将大打折扣。

2.证券交易税的宏观调控职能越来越重要。以我国台湾为例,1990年证券交易税税率上调至6‰,几天之内股票指数从12000多点下跌到2500点;1993年下调证券交易税税率至3‰后,股市连续4天上扬,反应十分迅速。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券交易印花税最早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证券市场开征,当时试行“对卖方征收0.6%”的税率,此后经过3‰—6‰—3‰—5‰—4‰几次税率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不同的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证券市场高效、平稳和有序运行。

二、从征税效率的角度看,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改革应致力于税种的设计

篇3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1引言:单维二分法的困境

依照现行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人们也希望计算出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以说明旅游业如何重要,并指出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

然而,这种单维的二分法是为了判断是否要发展旅游而设定的,其实实践中很难找到决定不发展旅游的例子。为判断发展与否的直接与间接划分,不能与资源消耗形成直接的逻辑关系,那样就隐藏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在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多达10余项的成本条目中,确实可以找到旅游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这样的表达,意味着旅游资源也就是占半个款目的分量。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我们一般测度不出来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温泉地要发展旅游是不需判断的,至少温泉旅游学者与温泉地政府十分关心可归结到温泉资源消耗量上的经济效益状况,如果按照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来认识温泉旅游,我们会立即发现在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是消耗温泉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一是非温泉项目带来的效益。我们不能将温泉的经济效益湮没在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中,也不愿意将非温泉的旅游效益并入间接效益,即常规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二分法在温泉旅游应用上出现了问题。

2温泉:可测度耗用量的一种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没有将伴随资源消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单独划分出来,那是因为学术上无法计算出资源的价值,学者能够做到的是将旅游产品分成资源依托型与市场导向型两类并对前者提出资源价值补偿概念,而补偿多少又是个未知数。与其说不知道资源价值量,倒不如讲我们无法计算出消耗了多少资源。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确实存在着一类诸如温泉那样的资源,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消耗了多少温泉水,在实践中各地管理部门还明确规定了用水单价。也即在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且也可以将原有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分为二,其一是消耗温泉的直接效益,其二是不消耗温泉的直接经济效益。

3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收入作为分析指标而基本上不再涉及其他经济指标。按照常规的观点,直接(基本)收入是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游览景点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间接收入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和。然而,如此非常清晰的划分方式,当以温泉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时,一旦欲从旅游活动中挑出消耗温泉的收入项目,就不得不将原来的二分法视角变为三分法甚至是多分法视角,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着可以深入研究的机遇而不继续,不能为了维持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不研究各类独有性质。本文认为,非耗用温泉水的旅游收入必须要与耗用温泉水收入相区别,那样才有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温泉消耗的温泉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也不能将非耗用温泉水旅游收入归并于间接收入中,那样会让旅游直接收入获得较低的数值,从而不利于做出大力发展旅游的判断,况且现实中我们经常低估旅游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出现。

首先,本论文将温泉洗浴、饮用(饮泉、品泉、矿泉水)以及将温泉水向外域出售(管道运输或罐载运输)等直接耗用温泉水活动所获得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是旅游直接收入的组成部分,但根据具体状况,温泉养鱼、温泉蔬菜等项目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它们可以是直接用于观光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不向旅游者开放但间接服务于旅游的项目,也即温泉直接收入强调的是消耗温泉水所获得的收入。

其二,温泉地素有宿城的说法,旅行者在选择投宿地之时如果知道附近有温泉地则一般不会错过,尽管大城市周边的人工温泉地已经开始成为一日游目的地,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远郊温泉地坚持这样的看法。温泉洗浴是很消耗体力的一项舒适性旅游活动,可以认为餐饮是温泉洗浴必然的连带消费项目。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的旅游文化也必然逐步形成并固化在社会需求系统中,那样温泉旅游者将不会错过闲游温泉街区的机会,闲游过程中也必会或多或少消费。尽管目前在我国这样的逛街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观察世界著名温泉地会让我们坚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在旅游规划上也不会出现温泉步行街、温泉城、温泉小镇等概念。本文将通过住宿、餐饮与温泉街闲游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必然性连带收入,这类活动特点是与洗浴活动自然捆绑,表现为立即性和发生在温泉社区内。

其三,在温泉地的周边一定会存在某些观光资源,温泉地政府与居民自豪于并极力推介这些资源,度假旅游者、小团体(group)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很有可能在随后的滞留时间里选择这些资源作为观光对象,本文将温泉旅游者游览域外临近观光资源的收人称为或然性连带旅游收入,因为有的客人前往,但也有的客人并不去那里,这种观光需要额外付出且并不是必须的,这类活动并不消耗温泉资源。另外,交通是旅游者前往温泉地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归类于必然性连带收入,但由于许多客人自驾车而来,或者由旅行社组织而来,这项收入落在温泉地的比例并不高,也可以归类于或然性连带收入。

其四,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收入,诸如税收、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指标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间接收入可以与前三项收入加合,也可以不进行加合,因为温泉地的经济效益分析强调的是耗用温泉水所得的效益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哪些收入,二次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当然可以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因为存在着重复性计算现象而难以加合在旅游总收入之中。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的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划分方法不完全适合于温泉旅游,由于温泉旅游对温泉资源的消耗量是直接可以测算的,故此需要将基于消耗温泉的收入单独拿出来作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效益,将扣除温泉直接效益后的剩余的旅游直接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泉活动必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另一类是温泉或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即或然性连带效益,强调的是发生在温泉社区以外的观光收益,第四类为常规的旅游间接效益。

4辽宁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1概述

弓长岭温泉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俗称汤河沿温泉,其以八宝琉璃井为代表的医疗矿泉水的利用历史相传已有1500年,是我国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里拥有冷暖天然泉眼各一,日允许开采量为6000立方米,实际日利用量为3850立方米,年接待旅游者约100万人次。自建国以来,弓长岭一直以铁矿开采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水上弓长岭、绿色弓长岭、魅力弓长岭”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旅游立区的战略定位,主持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并着重进行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4.2弓长岭温泉直接收入

弓长岭耗用温泉水的直接收入表现在洗浴、矿泉水生产和外运温泉水三项。温泉洗浴设施主要有两种,大中型温泉酒店8家与小型浴池18家,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温泉酒店的洗浴门票为15元,小浴池门票为5元,以两者的平均价10元为单价,鉴于小浴池没有提供相应洗浴用品,故对总收入做10%的放大,则有年洗浴营业总收入1100万元的计算结果。

该区矿泉水开发始于1983年,日允许开采量为1420吨,其中如一、金枫叶、真牛等品牌在辽南地区已经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矿泉水生产达到了年产灌装水4万吨、瓶装水1万吨的规模,以罐装水每吨1000元、瓶装水每吨2000元销售价格计算,则有矿泉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当前的温泉用水量还没有达到允许开采量的限制,一部分温泉水被运送到温泉村以外的地段用于洗浴活动。在距离温泉村6千米的城区内有30余家高、中、低档洗浴场所,其依赖于车装温泉水经营,日运水量360吨,年均营业收入达到2530万元。

虽然以上三方面的收入有一部分落到了温泉村以外的地域,但投资者主要是弓长岭区当地人,且主要营业行为也发生在弓长岭区内,虽然诸如温泉养鱼、取暖等方面的收入尚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未计算在内的比例较小,故可认为上述三项收入之和9630万元基本上代表了弓长岭温泉水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

按照目前年利用温泉水140万吨计算,平均每位洗浴者用水1.22吨,显然这个数字过大,表明当前温泉水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敞流现象十分严重。如此计算,本文得出了1吨温泉水产生68.8元直接旅游收入的结论,然而其中洗浴收入只占11.4%,表明温泉洗浴虽是温泉旅游的核心活动,但并不是主要收入,应该做好与洗浴产品相关的纵深开发工作。

4.3弓长岭温泉必然性连带收入

弓长岭温泉目前拥有床位数3100张,标准间价格不足百元,单床价位在15元左右,以一间夜30元为计算标准,并考虑到客人因住宿而对相关服务产品产生需求,进而每间夜增加20元的消费,则有住宿年收入3750万元的结果。

本地区的餐饮设施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包括2家在建宾馆在内的10家大中型酒店,二是位于汤河镇柳河村(温泉村)的小型饭店,三是紧邻温泉村的汤河水库风景区道路沿边的以温泉鱼、水库鱼为主打料理的带有小型住宿功能的农家饭庄。来访者多是一间夜二餐的滞留方式,少数为洗浴加一餐的一日游方式,这里设定过夜游与一日游的比率为3:1,早餐标准5元,正餐标准为30元,则有3375万元的餐饮收入。

目前该区的街区闲游做得还很不完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泉源文化欣赏上。闲游带来了旅游者的温泉情绪,赏泉、品泉、参观社区、共有汤试浴等会带来一定的社区零售收入,本论文暂按餐饮收入与住宿收入之和的5%计算,则有356万元的收入,虽然这个数值很低,但却是将来温泉地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经过上述计算,弓长岭温泉旅游必然性连带收入是7481万元,这让每吨温泉水所产生的收入累计达到了122元。

4.4弓长岭温泉或然性连带收入

在温泉村周边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资源与设施。其中西北方向上的冷热地在概念上强化了温泉意念,但在功能上仍是一处观光景点。以汤河水库为主要依托的汤河风景区近在咫尺,早在1966年就与温泉区捆绑开辟为风景旅游区,1983年汤河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温泉村东南的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北侧的朝阳洞朝阳古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这里还有汤河水库、参窝水库、姑嫂城、四方台、穆家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据2007年弓长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弓长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0208元,当地的休闲市场是不容低估的。本论文以过夜游客人均30元、一日游客人15元计算,则有2625万元的观光收入。

目前来弓长岭旅游的交通费主要由机构或车主负担,当然也有少量乘坐公交车来访或随旅行团来访的情形。就自驾车而言,交通费包括过路费、汽油费和停车费。总的来说,旅游者个人承担的情形所占比例较小。当然,交通收入的一部分落在弓长岭区外,主体还是留在了辽阳市。本论文以人均30元计算则有3000万元的收入。

4.5弓长岭温泉间接收入

由于旅游间接收入的计算比较复杂,依据实地访谈的结果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旅游年度发展报告,本论文确定了2200万元的旅游间接收入。从地域发展角度来看,税收与就业虽然属于旅游总收入的二次分配范畴,但也可以归为区域发展的收益方面,只是其不能作为旅游总收入的加合项目。据调查结果,弓长岭目前温泉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为680人,这个数字对仅有1700人的温泉村而言是可观的。依据有关研究成果,在我国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员4.9人,依此计算则有间接就业人员3332人,两者合计为4012人。

依据每吨温泉水单价以及参考3%营业税标准,弓长岭财政可获得245万元的资源使用费与748万元的温泉企业营业税,两者之和为993万元。

4.6评述

依据前面的计算,本论文得出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的总收入为24936万元,很接近经验者曾估算的2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扬弃了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框架,将这种分解更加具体化到了下一个层面的指标体系里,其更有利于针对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落实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旅游者人均消费为249.36元的数据,也得到了吨水(温泉)产生178.1元收入的数值,后者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到的指标。

从表1也可以感觉到,弓长岭温泉目前旅游收入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温泉水的项目开发,还有待于开展高附加值的旅游经营活动。

根据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弓长岭区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目标,2012年全区旅游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届时旅游总收入为6.33亿元,其中耗用温泉水直接收入24272万元,必然性连带收入为21499万元,或然性连带收入12350万元,间接收入达到5200万元。如果设定届时的温泉水利用量恰好为日允许开采量6000吨,则吨水(温泉)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将由目前的178.1元提高到289.0元。

篇4

关键词:江南农业;明清;经济发展;水稻;集约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李伯重先生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并著有《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等3篇论文。在对这3篇文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做出评价。

1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3篇论文均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从题目就能简略了解到李伯重先生所进行的探讨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时间为明清时期;地点为江南;对象为农业经济;着眼点为发展特点。在我国农业经济史上,探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李伯重先生认为自唐代后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是在进步的。因此,有必要尝试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2)李伯重先生认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唐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关于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对江南农业进行动态考察,以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状况。

2论文选用的材料

李伯重先生的三篇论文所使用的材料均以文字记录史料为主。其中,地方志使用频率最高,有《南浔镇志》《菱湖镇志》《湖州府志》和《杭州府志》等。现就论文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举例说明。《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一文中通过使用三则材料来研究、论证明清江南水稻种植中劳动投入量的估数。这三则材料分别是孙志熊《菱湖镇志》中的万历时湖州归安种稻、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中的万历时通州水稻种植、包世臣《齐民四术》第一“农一”中的嘉庆时江南种水稻。另外,为更好地理解估数,更清晰地掌握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李伯重先生还参考了《沈氏农书》“运田地法”中的有关材料。《“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一文中通过使用明清史料中一些关于蚕桑业生产中劳动力价格的材料来支撑蚕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例如,运用《蚕经》九之“戒宜”和明万历人庄元臣所著《曼衍斋草》来解说每667m2桑园上劳动投入的情况。《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一文中,通过使用姚廷璘《历年记》所记载的自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期间上海一带的棉田667m2产量数字统计来解释在松江东部种棉的经济效益比种稻高。而后,就种稻和种桑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投入进行比较,得出种桑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稻的结论。此外,还使用张履祥和包世臣的论点来说明种植经济林木的经济效益亦颇高,进而提出明清江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效益提高的观点。

3作者的主要观点

从整体上看,3篇论文共同的立论依据是: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农业区,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江南经济史进行专门研究的意义非凡。李伯重先生的主要观点如下:《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一文阐述三大问题:1)明清时代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有所提高及提高的方式;2)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达到的水平;3)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的可能性。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江南水稻生产的集约程度仍有所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以肥料投入为中心的资本投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推动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一文先后讨论三个问题:1)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业中的劳动投入;2)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业中的资本投入;3)明清时期蚕桑业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与水稻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的比较。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桑争稻田”在明清江南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改稻种桑引起的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比水稻生产自身集约程度的提高的余地要大,值得继续深入探讨。《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一文通过分析江南平原、宁镇丘陵和浙西山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出结论:明清时期江南人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并没有达到顶点,尚有继续提高的空间。今后江南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平。

4作者的论证逻辑

李伯重先生这三篇论文的论证逻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运用。论文除使用传统的历史学方法以外,还特别注意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在分析问题时,使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根据和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尤其是突出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论文有意识地使用定性分析,在结论归纳时采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研究手段,如对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的分析、对投入—产出关系的重视等。另一方面,论文使用定量分析。以明清文献为资料基础,进行很难精密的定量分析,但对论文定量分析所得的各项结果,只能大体上做到准确。在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合理运用,能使研究更具科学性。2)注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论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观察生产力方面发生的变化。为更深刻地认识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论文一方面广泛吸收农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直接运用农学原理去探讨问题。3)注重比较研究。判断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程度,需要有比较对象才能得出结论。论文在“蚕桑业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与水稻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中进行大量比较。

5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李伯重先生对明清江南农业生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对当今社会农业发展进行思索。完成这3篇论文后,李伯重先生还发表了《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和《“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伯重先生也认为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尚存继续探讨的空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清江南农业经营规模及收益方面的研究;二是明清江南农业结构与同时期欧美农业结构之间的比较研究。

6结语与建议

这3篇论文的论证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说精确,但受限于史料贫乏,行文有一点粗糙。深入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史时,建议灵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同时附上相关计量单位的折算结果,使之更为明了。

作者:唐媚媚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J].中国农史,1984(1):24-37.

[2]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J].中国农史,1985(1):1-11.

[3]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J].农业考古,1985(2):150-163.

[4]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J].中国农史,1986(3):1-19.

[5]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商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J].中国农史,1996,15(1):1-14.

篇5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队伍 存在问题 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8-02

人们常常用“红烛”、“春蚕”和“人梯”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实编辑工作者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编辑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铸造者。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搜集、分析、策划和再创造才能转化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为全人类所共享。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报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也是科研人力资源大国。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科研人力资源已达4000万,居全球第一。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学术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其中,属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主办、主管的学报、专刊达到3500种。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产工作,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就科技报告的受众面及其经济效益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迄今已公开的93万余份科技报告中,每天有逾2.3万人次的点击率。相关研究显示,科研人员每阅读一份科技报告,即可产生1280美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经济贡献率情况并非如此令人乐观。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虽然数以万计,但理论上存在的庞大读者群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表现为:一方面,论文的点击率、引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学报的发行量少之又少,自费订阅者可谓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知名的刊物数量十分有限,很多高校创办的学报、期刊只是流于形式。稿件的来源大多是以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很难做到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同时,部分刊社对稿件审查力度不够,造成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这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质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诚信危机,而且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这固然与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学术道德缺失及稿件缺乏原创性、创新性等有关,但学报编辑,作为论文接收、审查、批准、整理、加工、排版环节的专业人员,仍难辞其咎。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企、事业单位沿袭多年的“官本位”制反映在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上,便出现了所谓的科级编辑、处级编辑,由此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铁饭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使一些编辑工作者自认为高高在上,缺乏进取精神。他们在稿件的搜集过程中固守一贯的“等、靠、委、要”的传统思想,不能深入实际,不能很好地履行编辑组稿和约稿等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不少编辑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学术价值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稿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二)编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编辑考核机制尚不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高校的外延扩张急速膨胀,但本应与之同步的高校内涵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一方面,面对数量剧增的稿件,尽管老编辑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不惜违背编辑出版规律,但仍感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新增聘的编辑人员在政治理论素养、学术水平、理解选择能力、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还达不到编辑从业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要求。其突出表现为编辑工作和所发表的论文编辑含金量不足,质量不高。除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存在编辑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编辑考核指标和考核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编辑工作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角色意识模糊,创造性劳动思维发挥不足

编辑是优秀论文的欣赏者、发现者、发掘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的使命是对需要编校的客体进行精心的选取和能动的改造,将潜在的客体经过细致的加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编辑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不清,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无论多高水平的论文都会被埋没。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当前很多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固守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初始稿件仅仅是进行简单必要的修正,很少在编辑过程中发挥创新性思维,并狭隘地认为论文中的创新点仅仅是作者的职责而与自己毫不相关。其实,新形势下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编辑,更是如此。

(一)规范行为,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牢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职责,在编辑工作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学报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从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常管理中,要改变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态度,使编辑对自身活动有一个审慎的客观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对编辑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要坚持把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认真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编辑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己劳动成果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要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无论获取、使用还是传播信息,都必须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认真分析,慎重处理;要淡泊名利,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充分尊重作者;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在信息时代中,编辑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占有能力,是编辑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编辑实力的体现。因此,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业务素养。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负责高校学报的相关部门,要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适时地对编辑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这对提高高校学报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承载了编辑大量心血的优质稿件,不仅可以提升该刊的知名度,同时对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编辑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其职业生涯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编辑,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热衷于学术,并不断鼓励创新,积极地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编辑在选取加工内容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思想保守、内容陈旧的文章应一律筛除,而将精力重点放到一些题材新颖、观点鲜明、形式独特且具有前瞻性、创新点的文章上。这样才能使编辑出来的期刊和论文有亮点和深度,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编辑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及时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 ,才能选取优质的稿件,进行高水平的加工。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提升了稿件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报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才华,体现了学术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不管是编辑工作者还是相关的负责部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善编辑队伍建设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原.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权利与伦理道德修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篇6

文章系统阐述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评价系统缺乏针对性、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并对完善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等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13403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对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和完成后,在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给出项目产出情况总体结果的行为。所谓绩效也就是包含着“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1]。“成绩”主要是在成果方面,如研究报告、著作、高水平的论文等;而“效益”主要是指成果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效益等。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为科技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确保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有效执行,也有利于为项目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高校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3-4]。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更是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主力战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科研项目的产出,恰当地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绩效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定性评估系统

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成果完成法。比如有些学校对校内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其后续是否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以及完成的论文数量和论文级别等。

2.定量评估体系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多指标综合评议法。这种评估体系用得比较多,常常采用先由项目负责人自评,再由主管部门评议,最后根据比例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

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这个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仅用定性的方法或者仅用定量的方法都有失偏颇。这种评估体系一般是先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分值,再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评议[5]。

(二)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

科技项目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类等,三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研究一般是对基础性、自然性的物质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著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应用研究类主要是针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科技支持进行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以及各种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人文社科类主要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产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指导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成果一般表现为学术报告、论文以及可以送交有关部门采用的政策性导向的成果。由此看来,不同类型的项目其研究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成果形式都相差甚远,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研究的领域和阶段都不同,往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也造成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困难。

2.评估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缺点

现在高校职能部门繁多,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估都有自己的系统,比如人事部门提出根据人才选拔的需要建立体系,针对项目组成员获得的人才项目或者人才奖励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价;设备部门则要求项目经费在用于购买试验和科研设备方面的成本和比例较高,该设备在国内的地位如何,能够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效益等方面;财务部门根据经费使用情况也建立评估体系,考查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各类使用方式有无违规现象等;而科技管理部门则综合考查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情况、经济效益情况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项目负责人则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而怨声载道。这种绩效评估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不能达到绩效评估的目的,而且打击了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6]。

3.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益难以界定

一般科研项目在申请之前必定已先做了一部分的研究,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而前期包括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作为当期费用已列支,项目经费到账后,这部分费用按照要求是不能再列入这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的。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因为这部分的投入和项目的产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对这个项目真正投入多少也很难界定。

4.评价未体现项目产出的“滞后性”

科技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研究的过程。项目的结果有些能够马上从论文、实验数据结果中体现,有些却不能完全体现,或者说要等到转化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项目成果效益。如果局限于在项目结束时或者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始绩效评价,必定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或有偏差。

5.评价中的指标数量和权重难以确定

中国国内针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指标数量从五个到二三十个不等,其权重也各有不同,这样必然导致指标体系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库的借鉴,因此使得绩效评价中很多指标设计较为随意,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同时,还存在很多指标获取难度大、设立不切实际等问题,致使评价结果失真和缺乏可信度。

二、 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客观、公正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完善和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绩效评级体系,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估。针对以上所列问题,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 以目标为导向,使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其目的就是给项目以确定的目标,使项目负责人能够有的放矢,管理部门也可以有据可依,使最初的目标设置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不落虚名,同时也保证绩效评价的系统连贯性。

(二)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使绩效评价集共性和个性于一体

高校中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各种类别的项目其成果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类项目的共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基本涵盖项目评价的各个方面,保证不是一类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上的部分细化,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三)以科研考核为主线,兼顾其他管理目标

目前高校都存在着科研项目评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往往一个项目要面对好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绩效评估,令人不胜其烦。高校科研项目首要责任应该是完成科研任务,其次才能兼顾其他目标任务。因此,高校应该破除这种局面,立足于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以科研考核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成果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做到有层次、有定位、有目标地进行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以定量方法为主导,辅之以定性方法

量化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应用较多,既能直观表现,又能够客观说明问题。但是科研项目的成果有其特殊性、滞后性和无法预测性,针对目标进行的科学研究往往得出其他不同的却有创新性的结果,或者有些成果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马上体现,这时仅看定量考核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说明项目的绩效,因此必须引入定性分析考核,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做好绩效评价。

(五)建立通用指标库,规范权重设计

解决目前各类指标繁多、权重不一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研究建立科研项目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设立一定的指标设定原则,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框架,规范通用指标的权重和细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评价体系走上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评价科技的投入产出效果,而且更为高校科技项目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存在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立足于学校战略发展,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建立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多层次、操作性强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产出与评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30-233.

[2] 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9-92.

[3] 戴国庆,李丽亚.国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与借鉴 [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45-48.

[4] 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3):114-118.

[5] 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J].科技管理研究, 2009(4):119-121

[6] 姬郁林,彭晓菊,潘燕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分析[J].重型机械科技,2002(2):49-51.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school research project

YI Lili1, LI Ke1, LIU Jinying1, ZENG Jinping2

(1.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Hangzhou 310018, P.R. China;

2. Jiangxi Donghua Institute of Metrology and Testing, Nanchang 330000, P. R. China)

Abstract:

篇7

一、发展经济实体,落实经济责任制,巩固科协经济基础。

今年初,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和作用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制定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职能作用考核办法。打破了过去的统算统分,形成了按经济效益和职能作用独立的考核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指标和目标,并实行独立核算。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协自己创办的机械加工厂在去年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经理和骨干的新老交替。使企业在年轻化、产品化、规模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展。经济效益得到巩固。科技楼自年初施行独立承包以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寻求新得经济增长点,调整资产和人才的合理配置。经营和管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承担起科技楼所有消耗费用和办公室一半在职职工的工资,还自费更新了一部捷达汽车。增加了科协的自有资产。办公室本部在搞好科协活动的同时,注意资金的合理利用和投资收益的回收。有效的保证了科协的经济来源。弥补了失去厂内科技咨询业务收入的损失。为科协的生存和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和了有利的保障。

二、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展科协活动。

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调整和独立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办公室本部的职能作用突出出来。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协活动的开展。今年,我们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科普宣传、科技论文评选、科技讲座、科技培训以及丰富科技人员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5配合社会形势和工厂中心工作,开展政治与科普宣传教育。今年我们的科普橱窗共出刊八期。(160个版面)

5春节前,我们与厂报社联合,搞了一期集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主要内容是一年来厂报上刊载的工厂科技信息、科技动态以及与铁路机车车辆行业有关的科普知识。全厂职工踊跃参加,共收到答卷846份,由于大家认真查阅有关资料,答卷的正确率很高。有124人获奖。

5今年三月,我们还组织全厂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知识答题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分赛区,把中国科普研究所出的科学知识竞赛题转载在厂报上。还买了80本《当代科学知识》发至各科协分会供大家参考。此次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共收到答卷1860份。(全部报到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经验卷,95分以上的就有951份。我们为随机抽取的120名参赛者发了奖。此次活动获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组织奖。5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对征集来自科技一线的40篇科技论文,组成了包括总师、副总师在内的专家评审组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最后以打分的办法评出一等论文二篇,(各奖1000元);二等论文四篇,(各奖800元);三等论文六篇,(各奖500元);四等论文八篇,(各奖100元)。并将入选论文编辑成科技论文集印刷1000册,用于厂内外科技交流。我们还从中优选四篇推荐参加第四届**工业企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其中两篇获三等奖,两篇获鼓励奖。

55月16日,协助**市技协在我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教授主讲的科技报告会。各单位参加报告会的有600多人,其中我厂职工有近500人参加。

5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厂科协配合教育处,举办了工厂中层领导干部微机基础知识普及培训班。以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其掌握、运用微机进行办公的能力。这次参加培训的共有196人,按不同的基础分为A、B、C三个班,每周半天脱产学习,有考核,有考试。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5在“**科技周”活动中,我们组织科协、技协骨干50多人,参观了中国科技馆、观看了穹幕电影《梦想成真》并游览了居庸关长城。

5评选厂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6名,并又科协出资组织他们赴张家界、三峡参观旅游。

5今年,我们出资两万多元给全厂1400多名科协、技协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由我们总公司编辑出版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新技术》,做为日常学习的科普资料。也为我们下一步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打下基础。

5今年我们还在全厂科技人员中,组织了业余飞标比赛。先给各分会配置了120个标盘,让大家练习、选拔,然后进行分组预、决赛。共有近千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项活动。

三、配合厂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今年四月份,厂工会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以“技术比赛”、“创一新”和“征三绝”(绝活、绝技、绝招)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我们科技协办公室做为组织成员之一,积极配合这项活动的开展。

篇8

包装本是一个中性词,比喻对人或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使之美化和有特色,不含贬义。几乎可以说:包装行为,人皆有之。譬如,在文明社会,人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前,一般都会习惯地把头发梳理清爽,衣帽穿戴整洁,鞋灰擦干净,男人会修刮胡子,女人会化个淡妆,显得容光焕发,彬彬有礼,自己觉得很有信心,他人看来也蛮舒服,适度包装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近年来,有些人和事包装过度,成为造假且蔓延成风,欺世害人不浅。因此,社会上有些人误把包装等同于造假,成了贬义词。我以为,我们应该把适度包装与恶意造假切割开来,还包装一个清白。业务工作总结作为申报者的自荐书,当然要着重写成绩、写贡献,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要是真有其事,自我赞美几句,无伤大雅。当然,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对于一般的缺点或失误,少写甚至不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没有的事写成有,把一分成绩放大成十分成绩,甚至把别人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功劳,抄袭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佳作,那就是典型的造假了。

近年来,个别申报人员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现,尤其在专业论文方面,请人捉刀或从网上下载论文,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一字未动地将原文中的错误也一并拿来,闹出不少笑话。高评委的成员多数是会计专家,此类问题一经发现,都予以严肃处理,不仅被取消参评资格,还会对你的道德诚信形成一个污点,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其实,会计实务工作者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同,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也不要求相同。现行规定除了对破格申报人员适用破格条件第三项时,有论文的数量、字数和刊物等级等求以外,正常晋升人员的论文,只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论文即可。应该说,对于要求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人,这个要求并不很高。大学毕业后工作十来年、数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工作磨炼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要是有心人,总不会毫无体会、心得,把它们梳理一下,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命题,进行探讨,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就行了。如果没有写过论文,也可以提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资料。我想,只要认真对待,应该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高师申报人员必须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诚信水平。决不造假。造假会被戳穿,即使侥幸蒙混过关而获得晋升,也于心有愧,一辈子背包袱,何苦呢!

这里需要提醒: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专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财会工作直接有关,与财会工作无关的其他专业论文,高评委难以评价,无法确认。其次,如果有多篇专业论文,在总结中可只选一、二篇代表作,介绍其写作的背景、主要论点及其依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等等,其余论文可只作概括叙述。

二、实事求是当仁不让

会计人员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谦虚谨慎,处世低调,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尤其是涉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话题。过份谦虚,不敢显示会计工作的艰难和成绩,不利于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会计的任务是记账、算账、报账。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只要会写字、会打算盘的人,就能当会计。企业里流传:一线工人创造价值,供销人员实现价值,他们都能增加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嘛,收收付付,记账造报表,会算企业经济效益有多少,却不能创造效益。改革开放后,会计创造经济效益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会计通过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本运作、合理筹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税务筹划、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待遇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同仁应该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在总结中如实反映这方面的工作和业绩,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目前的问题是:会计直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可以计量,也容易确认作出贡献者,而间接创造的效益,往往是多人参与,甚至是整个单位全员参与,并且效益递延实现,时间跨度较长,情况非常复杂,较难计量,或虽可计量却难以区分各人的贡献大小。稍有不慎,会计人员就会涉嫌“争功”,因此,宁愿避而不谈或笼统写上几句。对于这种情况,我以为不妨先把整个事情作一概括介绍,然后说明自己在其中担当的角色是建议者、组织实施者或执行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审阅者自然会从中了解底细,作出判断。

篇9

一、 适度包装 决不造假

包装本是一个中性词,比喻对人或 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使之美化和有特色, 不含贬义。几乎可以说:包装行为,人皆有之。譬如,在文明社会,人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前,一般都会习惯地把头发梳理清爽,衣帽穿戴整洁,鞋灰擦干净,男人会修刮胡子,女人会化个淡妆,显得容光焕发,彬彬有礼,自己觉得 很有信心,他人看来也蛮舒服,适度包装 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近年来,有些人和事包装过度,成为造假且蔓延成风,欺世害人不浅。因此,社会上有些人误把包装 等同于造假,成了贬义词。我以为,我们应该把适度包装与恶意造假切割开来,还包装一个清白。业务工作总结作为申报者的自荐书,当然要着重写成绩、写贡献,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要是真有其事,自我赞美几句,无伤大雅。当然,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对于一般的缺点或失误,少写甚至不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没有的事写成有,把一分成绩放大成十分成绩,甚至把别人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功劳,抄袭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佳作,那就是典型的造假了。

近年来,个别申报人员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现,尤其在专业论文方面,请人捉刀或从网上下载论文,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一字未动地将原文中的错误也一并拿来,闹出不少笑话。高评委的成员多数是会计专家,此类问题一经发现,都予以严肃处理,不仅被取消参评资格,还会对你的道德诚信形成一个污点,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其实,会计实务工作者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同,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也不要求相同。现行规定除了对破格申报人员适用破格条件第三项时,有论文的数量、字数和刊物等级等求以外,正常晋升人员的论文,只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论文即可。应该说,对于要求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人,这个要求并不很高。大学毕业后工作十来年、数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工作磨炼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要是有心人,总不会毫无体会、心得,把它们梳理一下,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命题,进行探讨,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就行了。如果没有写过论文,也可以提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资料。我想,只要认真对待,应该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高师申报人员必须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诚信水平。决不造假。造假会被戳穿,即使侥幸蒙混过关而获得晋升,也于心有愧,一辈子背包袱,何苦呢!

这里需要提醒: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专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财会工作直接有关,与财会工作无关的其他专业论文,高评委难以评价,无法确认。其次,如果有多篇专业论文,在总结中可只选一、二篇代表作,介绍其写作的背景、主要论点及其依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等等,其余论文可只作概括叙述。

二、实事求是 当仁不让

会计人员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谦虚谨慎,处世低调,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尤其是涉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话题。过份谦虚,不敢显示会计工作的艰难和成绩,不利于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会计的任务是记账、算账、报账。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只要会写字、会打算盘的人,就能当会计。企业里流传:一线工人创造价值,供销人员实现价值,他们都能增加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嘛,收收付付,记账造报表,会算企业经济效益有多少,却不能创造效益。改革开放后,会计创造经济效益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会计通过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本运作、合理筹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税务筹划、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待遇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同仁应该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在总结中如实反映这方面的工作和业绩,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目前的问题是:会计直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可以计量,也容易确认作出贡献者,而间接创造的效益,往往是多人参与,甚至是整个单位全员参与,并且效益递延实现,时间跨度较长,情况非常复杂,较难计量,或虽可计量却难以区分各人的贡献大小。稍有不慎,会计人员就会涉嫌“争功”,因此,宁愿避而不谈或笼统写上几句。对于这种情况,我以为不妨先把整个事情作一概括介绍,然后说明自己在其中担当的角色是建议者、组织实施者或执行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审阅者自然会从中了解底细,作出判断。

篇10

【关键词】我国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效益

一、建筑企业施工与安全效益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问题是产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此产生的安全经济学就是研究安全的经济(投入、收益、效益)形式和条件,企业通过对安全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实现最合理的安全投入,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安全效益。

安全的目的首先是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病残,减少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所以,人们不仅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能获得最大安全,而且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的实现最省时、投入少,以求综合的最佳效益,实现系统的最佳安全性。

对安全与经济进行合理调控,宏观上要避免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效益的现象;微观上既考虑到先进性也考虑到适用性,既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内部的和直接的效益,也考虑到社会的、外部的和间接的效益,使社会总体的安全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安全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安全效益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社会(国家)、对集体(企业)、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安全的直接效果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保障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是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安全的另一重要效果是维护和保障系统功能(生产功能、坏境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捍,这是安全的“价值增值能力”。对安全效益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方面,也要重视非经济效益的方面,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建筑企业安全效益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其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投入后,降低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而产生的一种效益,这种效益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安全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效的,不仅在措施的功能寿命期内有效,在措施失去“功能”之后其效果还会持续或间接发挥作用。如安全教育措施的功效,不是当时当事的作用,如受安全教育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将会使教育者受益终身。从层次上,安全效益分为企业的安全效益和社会的安全效益。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等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反映了安全的企业经济效益,即内部效益;安全活动对社会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和作用,对国家、社会发展及企业或集体生产的稳定、家庭或个人的幸福所起的积极作用,体现其社会效益,即外部效益。

二、我国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效益实现及发展

安全的非经济效益指对人的安全与健康的保障,对社会安定、环境污染和危害控制的功能等。对于安全的非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把事故发生量、危害事件发生量减少,即能达到目的。社会长期以来对安全的要求一直是建立在这种思路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安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这种对安全的认识及其实现过程的请求和指导,是自然与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增长,一方面,事故或灾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问题,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对人类自身的安全实现了一定保障的基础上,应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高效;另一方面,当今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使人对安全的要求大为担高,安全的实现手段在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经济的消耗与过去相比,负担大大加重,国此,安全的成本向安全科学技术提出了挑战。基于这种背景,对安全的要求,只考虑其非经挤效益的实现过程就显得极为不够了。

建筑企业安全经济效益的实现在于“减损”和“增值”。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保证事故或灾害得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同时要进行安全过程的优化;实现“高效的安全”。前者是从安全的目的出发,表明了对安全的“结果”的要求;后者是从安全的过程出发,是对安全手段的要求。

建筑安全的活劳动消耗是指建筑安全活动中所消耗的安全专兼职人员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可用安技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率”、“年均完成安全投入量”、“人均保护工人数”等指标来反映安全括劳动消耗的水平。显然,从降低安全活劳动消耗的要求出发,安全专职入员的配备量是越少越好。在进行安全活劳动消耗或投入的决策时,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使安全人员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在安全工作和任务得以较好地完咸的基础上,在安全生产的水平得到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安全活劳动的消耗。

学习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做好安全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代安全科学管理是指用安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它是劳动保护工作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保护管理的一个质的飞跃。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其基本条件就是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所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是防止事故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施工企业要加大安全投人,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安全效益计算、考评体系,以此对企业及其高层领导进行考核。把系统工程原理、控制与信息技术运用到安全管理上,对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监控,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安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跟踪,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达到事先控制和预防的目的。把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旎工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超,刘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操作实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蔡心田.建设工程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