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会7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学会人景合一,勾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出示本课词语,学生自读。
(二)强调“伶俐、颈、一匹猹”读音和“撒秕谷、明晃晃、供祖像”中的多音字。
(三)重点教写“羞”字。
(四)出示词语意思。
(五)介绍作者鲁迅
(六)介绍写作背景
二、梳理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那几部分内容。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我记忆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三))抓住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可爱与勇敢。
四、总结方法
总结本段运用的人景合一、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小练笔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写作提示:注意抓住环境、外貌、动作进行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文章结构图。
(二)回顾文章结构导入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我”与闰土相识部分
(二)思考:“我”第一次见闰土时,闰土时什么样子?
(三)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体会闰土的健康纯朴。
(四)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
(五)用小标题的方式归纳闰土给我讲的有趣的事。
(六)品读“雪地捕鸟”部分
(七)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八)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九)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
(十)再次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十一)出示描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一)出示《故乡》节选。
(二)二引导学生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篇2
关键词:提问;全体学生;时机;阶梯型;时间;包容性;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11-01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率。有的教师提问,总是喜欢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心。学生参与面太小,久之,中下等学生知道自己回答无份而处于消极状态,甚至于你再提问时,他们因知自己无缘而不予思考,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有的教师提问则喜欢叫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目的是通过成绩落后的学生掌握情况来推断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原理。
二、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三、提出的问题难度应呈阶梯型
在教学中有事为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难免会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这时可以采用阶梯式由易到难来分解难题,让学生找到思考的阶梯。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的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提出:“谁能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这个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文时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
1.从文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从文中的“四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这样学生知道了思维的方向,也好归纳答案。问题过难,教师可以降低思考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集体的智慧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四、提问后要保证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问题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的重心从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
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地自主学习。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充分掌握提问的艺术,适时、适当、适度地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上出实效性的课。
五、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和锻炼。
六、提问要以突破重难点为目的
篇3
1.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提问(利用文章情节的空白处设计问题,给学生产生想象的空间)
许多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某些情节就不作细微地叙述,但文章“词尽而意无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发问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来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达到与文章、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如:在《少年闰土》中指导学习“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时,我便适时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发问:“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呢?想想还会有那些鸟呢?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然后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省略号用在这里是表示闰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鸟的名称还没说完,真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种用法能够使得行文简洁明快,避免唆。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他的聪明能干,具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和经验,见多识广,从而反衬出“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知识贫乏。自然而然就能激发起学生对闰土的佩服之情。
2.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文章的难点进行设问,点要害,通关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如果能在文本的疑难处发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一旦问题被解决了,他们会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满足,同时对文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同样也是《少年闰土》,在学到文章重点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此时教师就可引问: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
3.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提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提问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点。
如:在学习《鲸》的进化过程时,很多的学生对“鲸长得像鱼,但又不是鱼”这个知识很感兴趣,教学时可用故事引入: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这时老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虾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觉得有道理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带着兴趣去学习鲸的进化过程,同时也就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原因:用肺呼吸、胎生、吃奶长大。
4.着眼于文章的“发散点”提问(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中,理解了“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就可适时提问: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各种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具体化 形象化 学习兴趣
目前,在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提升。多媒体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他媒体平等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他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而没有其他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的教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有机结合。
二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推动语文学科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变化。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实际上也就失去了作用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音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多媒体,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
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它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完全敞开自己,并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交融和同构的目的。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或使用死板,就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无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学生能动主体性的权利,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不能促使个体情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我认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克服怕学语文的恐惧感,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理解难应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产生清晰的形象,不再有恐惧感。如教《春》一文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和听说读写训练上。
篇5
【关键词】本色;语文教学;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联系生活
“本色”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诠释的:“本来的面目、物品原有的颜色”。 什么是本色语文呢?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指出,本色语文有三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一句话,本色语文即能体现语文最本质属性的“语言本体”。
目前的语文教学什么样呢?我们先看这样一些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人们不由不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本色语文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1.目标简明、内容简约
以往有的课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文本教学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老师也难以完成;要么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课,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2.教学环节、问题设计注重整合与简化
以往的教学设计,有的环节繁复,设问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此次的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例如《迟到》设计为三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感悟父亲的严,朗读,体会情感;第二板块,感悟父亲的爱。第三版块,延伸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
3.教学方法灵活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以前的课堂,经常会出现滥用课件的现象,过多地使用课件,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是这四节阅读课,课件多为资料性图片,或者需要强调重点感悟的重点段落。而且教学方法简便实用。比如《搭石》一课,老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既让学生理解了“依次排开”的意思,也让学生理解了“方方正正”的意思。
二、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当前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记得一位老特级教师执教《少年闰土》,文中有“秕谷”一词,学生查字典回答:“秕谷是干瘪的谷子”。一般来说,到此为止就够了,可老师又问学生:“能不能说瘪枣啊!”学生答:“不能。”老师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秕字是禾旁,是专用来形容谷子的。”解释一个“秕”字,增长了多少见识啊!
篇6
一、 细心的观察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教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学生,把爱的目光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哪个学生的脸上写满快乐,哪个学生似乎心情不佳,哪个学生的身体似乎微恙,哪个学生似乎冷漠呆滞,他(她)会静静地观察,细细地琢磨,而不是忙着准备自己的教案,因为他(她)的心里装有学生,而不只是知识。
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示范课《背影》,上课伊始,赵老师细心地观察到最后有一个同学是一个人坐的,她上课第一句话就说:“老师发现你很孤独,但没关系,只要你一举手,我就会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你的身边。”接下来整堂课中,这个坐在最后的学生特别积极,赵老师也没有忘记她的诺言,只要这个学生一举手,她就马上来到他身边,亲切地把话筒递给他,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对这堂语文课一定是永生难忘的。赵老师美丽的背影也一定会定格在他的脑海里。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那么,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细心观察,这是给知识加温的开始,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 有效的激励
有效的激励是沟通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纽带,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够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激励学生,喜欢给学生奖励一些东西: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一个小笑脸,这无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实物奖励,有时反而冲淡了教师苦心经营的教学情境。
特级教师马老师在上《老王》一课时,提了一个问题:“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一个男同学回答说:“他要的是作者杨绛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马老师热情洋溢地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同学深邃的思想。”课的最后,马老师又拿出了杨绛的新作《我们仨》,并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马老师说:“我把这本书送给老王的知音,就是那个有着深邃思想的男同学。”可以想象,全班同学是用何等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位得到最高奖励的男同学的,而这本书又将会对这个男同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一课时,她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琦君家园何在?”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温州。”“杭州。”“台湾。”赵老师又笑眯眯地问:“还有别的答案吗?”“在琦君的心中。”一个女同学说。赵老师大声地说:“你真是独具慧眼,老师奖励你在黑板上写“家园”两个字,写得越大越好!”这个女同学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走到讲台前,自豪地写了大大的“家园”两个字。当后来同样是这个女同学说出家园和春酒的联系时,赵老师说:“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吃惊,我决定再给你一个奖励。大家猜猜奖什么?”这时候全班同学大声说“写‘春酒’两个字。”这时候这个女同学上台的脚甭提抬得有多高了,写起“春酒”来也特别潇洒有劲。让学生两次上黑板书写了这堂课的内容精髓,这样的奖励对于这位同学来说,是何等的荣光!
三、 精妙的点评
课堂上,精妙的点评,往往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现实和最重要的力量,成为拉近师生距离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语言要准确、中肯、实事求是,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既有激励,又饱含期待,既有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又能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更有对学生灵魂的感染。同时,点评的手段讲求贴切,要紧扣课堂主线,吻合教学情境。
《端午的鸭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生活中大家见到的鸭蛋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回答,有的鸭蛋椭圆,有的不太像椭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鸭蛋有的胖,有的瘦。这一学生的语言表达很形象,很有感染力,说得真好。教师没有用“很好”来打发这位学生,而是抓住了这个“胖”字点评:“胖”通常用来形容人,特别是用于孩子时,有可爱之感,可见这枚鸭蛋在这位同学手上是活生生的,赋予了它生命。这一点评,不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在教其他同学如何赏析、运用。
四、 耐心的等待
在课堂上,耐心的等待是一种教育的胸怀。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就是冷场,所以每当教室里静悄悄的时候,总是会不断地响起教师重复问题的声音,或者不断追问的声音,生怕课堂会沉闷下去,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不断地问“还有吗?”“还有别的想法吗?”问题提出后,不论学生回答快慢与否,教师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而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其思路。
《春酒》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从而来理解文中作者小时候的形象,有的学生读出了用蜜蜂来比喻是形似,有的学生说是跟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很勤劳,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都不太准确。这时候这位教师并没有着急,也没有对上述学生的回答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作思考。在耐心的等待中,她从一个同学的眼里读出了否定,她马上请这位同学发言,并巧妙地引导:“没关系,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学生在她的鼓励下,大胆地说出是“贪吃”。教师随即表扬:“你看,真实的就是好的。”这一表扬既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也巧妙地指出了前几位同学理解的不足,而如果教师过早地评价学生,或者急着公布答案,显然不会取得如此的效果。耐心的等待,成就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当然,有时候“等待”的结果,可能会失去一个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这“等待”,这堂课可能会上得更完整。但哪种结果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更大呢?我想,我们追求的,始终应该是学生的成功,而非教师的精彩。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只有我们眼中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不会情不自禁地让自己的声音固执地在教室里响起,不会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牺牲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静静的等待,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让我们的课堂张弛有致,动则激情四射,静则神思飞扬,在动静相生中,尽显无限魅力。
五、 创新的设计
许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缺少应有的关注。其实,如果对于“惯常”细节能深入反思,换一个角度审视,就能在“惯常”中生出一些变化,改“平常”为“创新”,变“乏味”为“趣味”。这样,一定会消除许多遗憾,带走几丝平淡,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
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分钟,出示双黄鸭蛋的图片,请班里一位喜欢画画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双黄蛋,画完之后,师生一起结合课文中评判鸭蛋的标准:“蠢”或“秀气”,对所画鸭蛋评论一番,学生们一个个都“掉进”鸭蛋里了。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活动设计,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而已,随着教学的行进,原来这一双黄蛋还是教师板书所在,双黄分别是“情”与“趣”,一枚小小的鸭蛋中蕴含了汪曾祺先生的“情”“趣”所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却是教师的独具匠心,可谓“化大形于无痕”,让课堂情趣无限。
六、 机智的调控
尽管我们提倡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但不能不提的是: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是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往往会闪现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细节,此时的教师,就应把执行预案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搜集、捕捉、筛选这些细节,把它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紧紧把握,因势利导,从而使课堂教学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钱梦龙教《故乡》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打横炮”式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个问题跟理解课文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但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损害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钱老师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智慧,他说:“是啊,鱼怎么会有脚?”有学生说,娃娃鱼有脚。老师说:“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学生都说没有。老师继续问:“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钱老师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细节,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到理解课文的总目标上来,化“废”为“宝”,加深了学生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
篇7
关键词:自主导学;生本课堂;误区;策略
一、走入自主导学之误区
自主导学作为语文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然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定教,这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它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预习,越来越多的教师推崇这种做法。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导学时,还存在某些误区,使自主导学流于形式,教师走过场,学生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效果。
1.“另起炉灶”型。有些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导学时,而课堂上却依旧按以往的思路,教学设计让自主导学“束之高阁”。如一些年轻老师开始试教时,却忽略自主导学前所留的作业,课上交流的话题与自主导学作业的话题内容不一致。课前,学生辛苦做足功课,自信满满地进入课堂,结果发现自己所学毫无用处,还得跟着老师的思路另起炉灶。这样,将“先学”和“后教”割裂的自主导学又有何用呢?
2.“替代包办”型。有些老师布置的自主导学的作业中暗含了文本难点的答案,学生能轻松地捕捉到原本需要通过深思熟虑才能感悟到的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剥夺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感悟的过程,这样学生又会有何收获可言?
二、实施“自主导学”之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实施“自主导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环扣一环的展开,达到学以致用,发展能力的目的。当然没有有效的自主导学设计,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很难有高效的课堂。那么,针对上述教学误区,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导学中扮演正确的角色,为高效的课堂服务呢?
(一)目标明确,让自主导学简单易行。学生通过自主导学,回归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课堂上教师就要尽量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教学《自选商场》,课前鼓励小朋友们跟妈妈去超市购物。
导学问题设计:
1.小朋友,妈妈平常带你们到过哪些地方买东西呀?
2.你们喜欢到自选商场买东西吗?为什么呀?(出示超市图片)
你们都去过超市,那么这些货物在超市里是怎么摆放的?哪些应该摆在一起?学生通过自主导学在生活中识物认字,不仅使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与记忆能力。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生活中找答案。大大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思地引导,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二)设计梯度,让自主导学单面向全体。一个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学自主单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通过自主导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在教W《少年闰土》前,可以这样课堂自主导学单:①我读了几遍课文,学会了()生字。②我知道课文描写了猫的( )特点?从中我感受到什么?(可以引用好词佳句、名言诗作等)③我的疑问。(字、词、句或内容),再想一想解决办法。④搜集老舍的生平资料及老舍的一些作品。
以上内容,①、②题是必做题,后面二题可选做,多做一条多得一颗星。自主导学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选择难的做,能力弱的选简单的做。这样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而且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
(三)形式多样,让自主导学更具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灵活多样的自主导学形式才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课文充满学习期待。因此,自主导学要具趣味性,创造性。
1.感悟角色,表演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将自主导学作业设计为:请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该项学习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着三方面的教学设想:一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二是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悟小英雄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人物性格特点;三是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课前搜集,铺垫型。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类文章时,不妨设计自主导学作业:搜集圆明园的风景图片做一次美妙的“图片旅行”,而后设计被侵略后的景象做一对比。从而为学习课铺垫,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只有这样紧密结合文本,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前后对接,使他们劳有所用。学生完成自主导学作业之后,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自主导学情况,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教的内容和形式,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
1.聚焦疑问,突出重点。提炼学生自主导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如《梅花魂》教学片段
第一步:课前预习,检查交流
课前读题你能提出了哪些问题?如:“魂” 是什么?“梅花魂”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梅花魂”而不是其他花的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答案。
第二步:交流反馈,体会内涵
①外祖父在教我吟诗时落泪;②外祖父因我弄脏墨梅图发脾气;③外祖父为不能回肓骼幔虎芡庾娓冈我墨梅图;你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祖国、外祖父、梅花,三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就这样利用自主导学,学生聚焦的疑问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2.拓展资源,里应外合。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点,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习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流于形式,运用实际中,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成果,让学生劳有所用。
总之,我们坚信:让学生有备而来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让自主导学成为语文学习之前奏,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们语文学习的空间,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焕发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篇8
一、做学生语文课堂生活化的缔造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性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被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生命的活力。中小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往往不予关注,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要改变学科教学的传统,就要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者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仅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要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我们就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少年闰土》摘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章的全貌,丰富知识,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体悟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名著有着非凡的、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学名著,不但能从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能从品德上受到影响,受到教育。学生名著学多了,慢慢也就会有一些欣赏名著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怎样才能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呢?一是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的内容以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选择。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促进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做学生审美情趣的渗透者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四、做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往往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