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说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分析评价往届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在我校其他学生的作品中同样表现突出,即解说词过多。在一部科学DV作品中,从头到尾都能听到解说,视频反而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观众只要听到解说或看过解说词,不看DV作品就能知道该作品的内容和结论。

解说词过多的弊端是忽略了活动过程的记录、细节镜头的表现,作品探究过程缺少现场感。由于同期声运用较少,观赏性和连续性都打了折扣。例如《中水变碧波》中,徐颖问姥姥、姥爷人工湖里的水从哪里来的?可这个采访镜头在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用解说词代替。再如,在实验室做实验过程中也没有同期声的运用。

我在指导学生修改《我会玩》时,要求他们尽量多采用同期声,避免把科学DV做成叙述文。于是,学生们加强了采访、讨论情节的拍摄,在这部研究有效锻炼身体的科学DV中,学生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镜头。在挥汗如雨的天气条件下,捕捉到了做完游戏后全班同学欢呼的场面,非常有感染力。这一段,无需解说词便使整个片子达到一个。看着学生还很稚嫩的科学DV作品,和他们精简了很多次的解说词,我看到了希望。

青少年科学DV活动作品应该尽量用画面展示学生的探究过程。解说词的作用是讲解说明、概括理论,是画面的有效补充,不可过多,更不可喧宾夺主。因此,解说词的撰写要精练、准确,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发挥其对视觉的补充作用,与画面相得益彰,这样才更好地突出作品主题和内涵。

篇2

来自各地的朋友们,你们好。现在要参观的是一个鱼钩。你千万不可小看这个鱼钩。虽然这个鱼钩上长满了红锈,但它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鱼钩,曾挽救了三名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鱼钩,在它的身上发生了一系列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红四方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故事。那时,有三个同志因病掉队了,炊事班的老班长被派来当他们的保姆。老班长在一次洗衣服时发现了水塘中有鱼,于是用一根缝衣针烧红弯成了这只鱼钩。可是他钓到鱼自己不吃一点,全让小同志们吃,自己却吃草根和鱼骨头。一次战士小梁发现了老班长的密秘,老班长便告诉小梁实情。直到最后,老班长快饿死了,也没有吃一口鱼汤。

战争胜利后,这枚鱼钩就到了我们这儿。

篇3

第一幕喜庆佳节

随着一声声礼炮在高空中飓响,本次焰火晚会的序幕由此揭开。阵阵雷鸣声在向人们昭示**在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它又犹如春雷响彻大地,是**人民战天斗地、顽强拼搏,建设孙子故里美好家园的豪迈之情。在礼炮声中又燃起了五个大字“欢度元宵节”,跳动的70米宽的瀑布在瞬间从高空飞泻而下,翠玉飞花、涌动翻滚,恰似一幅“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观,象征着孙子文化渊源流长,也把**县委、县政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力弘扬孙子文化,领导和团结全县人民、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所取得的佳绩和辉煌衬托出来!

第二幕花开无际

一条条蛟龙腾空而起,“飞龙金甲”带给我县人民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盘旋在夜空之中;多色礼花弹也在逐渐升空;“火树银花”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各色也在竞相开放,“红波”“绿波”交相辉映;“百鸟争鸣”“彩色蜘蛛”展示出一幅鸟飞蝶舞、万物生姿的景象;“绣花雷”翻滚着腾空而起,在花丛中爆响,在天际间“霞光万道”照耀着**县的夜空,“混色金闪”“变色”“金闪爆烁”带给我们的是声、光、色的精神享受,令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奇花异彩”“彩蝶联欢”将把我们带到一幅“欢天喜地庆佳节”的画境中。它象征着我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势不可挡,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好前景!

第三章争奇斗艳

各色牡丹、变色牡丹已经绽放于夜空中,“金丝银雨”一条条彩色光带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垂柳蝉鸣”“柳树成林”以鲜花铺路,引我们到柳林中去漫步,到椰林之中倾听“鸟语花香”“百花怒放”于高空中营造出层出不穷的画面,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南国风光;“红花绿柳林”“奇花异彩”“芳草连天”“绿染翠竹”又把我们带到了欢乐园中,让我们感受到百花争奇斗艳、美仑美涣的意境;“银尾礼炮”伴随着炸响于天空中。此时晚会已进入到鲜花绿草的世界,充分显示出惠民县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拼搏进取精神,也显示出我县人民企盼再创佳绩的美好愿望。

第四幕再创辉煌

繁星点缀的夜空,银色的椰树,千闪的雷,金色的麦穗倾泻而下,变成了红星点点;一簇簇彩色彩色花束送来的是喜庆和吉祥,红色、绿色带尾礼花弹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各色、千变万化的牡丹、千轮菊、金冠、银冠使得现场的上空变成花的海洋;各色礼花时而摇曳,时而绽放,时而俯冲而下,真是刚柔相容,婀娜多姿。

篇4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我是你们的解说员——胡丽娜。

今天,我有幸能与大家一起参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成名画、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次之所以来到我们国家,是国家与法国经过多次交流,她才能暂时离开法国到我们美国,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次机会。

《蒙娜丽莎》这幅画曾经在1911年8月22日被盗过,数千万人痛不欲生,法国政府把当日定为国难日。经过2个月的苦苦找寻,终天在1913年12月30日被政府找回,无数人欢呼雀跃,其况不亚于国家重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蒙娜丽莎》早已成为法国、法国人民灵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篇5

如果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再漂亮的鲜花,若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要发挥好解说词的陪衬作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切实做到为看而写,为听而写。

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争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1、语言要准确

要求语言准确并不是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很好”,“十分美丽”,“非常紧张”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语言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否则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声画脱节。从新闻的综合统一效果来看,无疑是相互干扰或抵消。

2、语言要具体

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思想、观点、人物传达得清清楚楚,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具体实在,才能使观众产生一种明晰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比如:画面出现一个企业场景时,解说词要说明这是哪个企业,当出现一个人物在讲话时,解说词要说明这个人是谁,免得让观众费心猜测。电视新闻稍纵即逝,不容观众细细琢磨,如果不具体生动,人们看过之后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要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要求新闻本身所有的因素都能具体生动,既有人物,又有思想,既有声音,又有色彩,构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造成生活的立体感,这样的解说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语言要形象

形象常常和具体连在一起,又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得如果能具体又形象,也能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使人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

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包括在听觉语言中。所以写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听。既然写是为了听,那就要求解说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要让观众容易听,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让观众愿意听,就是让观众一听就懂。解说词是由播音员播给观众听的,通过耳朵作用于综合器官,而不是通过眼睛阅读的,因此,所选用的语言和词汇,包括语言的搭配也要适合于人的听觉习惯,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口语化指的是要用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即在用词造句上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说话习惯。这种语言是与书面语言相对而言的。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寻求接近性。这就是说解说词不提倡使用华丽的词藻,而是要使用朴实自然的词句,这样选词炼句,实际上也是对电视新闻创作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但是口语化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更应讲求语言艺术的运用。要力争做到播放时朗朗上口,收听时悦耳动听。

篇6

做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认为电视节目在细节的表现上,画面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是压倒一切语言形式的。但是,在电视这一记录性节目中,更多的细节也不完全产生于拍摄现场。画面本身的时态常常适合于表现“正在进行时”,观众对画面的要求和信任也是它的纪实性和现场感。一大部分不能在现场出现的细节在时态上属于“过去时”。而再现细节,等于表演细节,扮演细节,在时态上就不能为观众所接受,而那些无法再现的细节,用文字语言上的细节也同样可以完成,它的时态可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任何约束,人们也是给予最大信任的。

那么,如何使那些在镜头语言中无法再现的细节,通过文字语言来呈现,为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使结构形式更活泼,使作品更生动、自然,又不失其真实性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觉得在镜头语言中无法再现的细节,用解说词形式表现细节和写好解说词,应该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做好深入采访的准备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这一点无论对文字记者或是电视记者,要求都是一致的。采访是相当艰苦、细致的工作。记者要认识事物,要得到典型、生动的事实材料,一般来说是不容易的。既要作艰苦的脑力劳动,又要做辛勤的体力劳动。采访的程度决定着未来节目的深度。有时有的记者也对没有拍上的几个关键镜头表示可惜,但却从来不因没有深入采访而感到遗憾。我们前面说过,画面从时态上总给人“正在进行时的感觉”,拍摄正在发生的事件,把该拍的都拍下来是很重要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如果不进行深入的采访,没有丰厚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没有相应的职业修养,那么对“正在进行时”的事实同样不可能准确地加以记录。更何况形象报道本身不仅仅是对现场“正在进行时”的事态的记录,它包含的内容更深、更广;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不可能挖掘出能够反映本质的细节,不可能使每一次报道都能开掘出新的角度,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深度。

所以说:解说词所叙述的“过去时”的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感细节等等,常常是在深入细节的采访过程中被发现的,有时一句话、有时几个字就会把细节反映出来,弥补了镜头细节的缺失,使电视节目更具感染力,解说词也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采访的目的要明确

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面对已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到的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记者不可能“有闻必录”,碰到什么采写什么,也不是一般地记叙某个人某件事。记者要从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中发掘出具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从中传播某种信息,宣传某种思想,体现某种精神。

拍摄现场的瞬息多变,作者新的发现、新的瓦解、新的感受,常常使自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设想,而立即投入对视听形象的新的现场构思,作者几乎没有什么反复思考的余地,常常是凭着直觉和职业敏感来进行。用画面表现细节也往往是如此。

由此可见,深入采访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接触,而是在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中找出重要的事实;把大量散落的事实有机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所以说,解说词所要表现的细节,常常是在有目的的采访中挖掘和发现的。

三、记者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记者如能对视听形象有敏锐反应,那么,对采访中遇到的有关细节,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将采访到的细节用什么形式进行表现。反之,解说词所叙述的细节,尽管不具备直观形象,但也决非简单的文字语言。它通过形象具体的语言,使人们产生通感,从而形成某种“视”的因素。同样能够满足人们综合感官的需要。

四、电视解说词的效用应“为看而写”

电视节目是视听艺术,主要靠造型的表现力,在观众眼前呈现可见的直观形象。这个直观的形象直接诉诸于人的综合感官,引起综合兴奋。这个直观的形象就不在再是单纯由画面或语言完成的,让声音走进画面,使画面的形象活起来,这才是解说词的视觉力量。也就是解说词和画面共同刻画出各种形象。由此可见在写作中,解说词具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即征服观众的形象性,可以说是电视纪律性节目的第一优势。然而要真正做到写实为了看,并非一次简单的写作就能达到,必须要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进行写作。否则,要么解说词作过多的描写,与画面重复,失去了真正的视觉感染力,要么与画面严重脱节,造成两种语言各行其道,失去了电视传播的视听复合语言的优势。

而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作如果能又具体又形象,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简单的讲,解说词写作结合要求做到具体、形象、准确,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就很难有形象,当然也无所谓准确了;但如果不准确,形象就没有规范,不着边际的形象化语言,不能够传达准确的内容,所以这三者是紧密合在一起的,为看而写语言处理得好,这三者就结合很紧,很难把他们分离开来。

除了形象化的语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说准确不是要过多的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比如:“非常好”,“特别坏”,“很美丽”等之类的话。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我们所说的“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也必须和画面形象吻合准确。

篇7

纪录片的解说词就是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配合电视画片的文字稿――有时解说词可以通过播音员播读出来。有时解说词只以字幕形式出现。一方面,解说词需要具有绝对的真实性。不能出现虚假信息或不真实的内容。以保证纪录片整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解说词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它的写作过程包含着浓厚的文学特点,也有较高的审美要求:最后,解说词是纪录片的一部分,具有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的个性特点。须要和纪录片的其他传播符号(如画面、声音等)融为一体。所以。解说词具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

首先。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比如,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这一段解说中。如果单看解说词的写作部分。则比较驳杂,人物、事件的描写和介绍相对零碎、没有逻辑性。但是,如果配合起画面来看,就会发现,这一部分是要展现清晨五点,天还没亮的时候。藏北草原上的女主人们就从帐篷里起身了。罗锥先到户外给牦牛挤奶,然后回到帐篷里。和妹妹白玛一起工作,一个在酥油桶边制作酥油。一个在鼓动风箱生火做饭,一个站一个坐。两个人都在努力劳动。通过画面。能看到非常连贯的行动和情节。这组镜头的连接是符合生活的逻辑和镜头组接规律的。解说词并没有追求自身的完美与完整。而是顺应了画面内容和场景的变化。和画面完美地配合。共同完成了这一部分的叙事任务。

第二。纪录片的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重复或者修饰,而是要对画面说明、补充甚至深化。

在纪录片中。对一切画面已经展示了的内容的描述、修饰都是多余的,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解说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甚至是通过解说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比如,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段解说词并没有描写画面的内容。而把需要展现的叙事性内容让度给画面。解说词则深化了画面的意义:舟舟这个患有先天愚病症的孩子。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爱好和禀赋。对音乐中的美相当敏感。

《舟舟的世界》解说词中,还有这样的话:“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每个人都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这都是单纯依靠画面内容无法展示的。这两句解说词深刻地体现了这部纪录片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主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录一个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孩子。而是诠释一种生命。它以残缺的形式出现。却对音乐的美相当敏感、不懈追求,还记录了这个孩子周围充满关爱和友善的世界。是如何让不健康的他健康地成长和生存的故事。

再如,法国纪录片《飞翔的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段解说词位于整部纪录片的开头部分。没有简单地描述或重复画面内容。而是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审视这些需要长途跋涉、经历千难万险的候鸟们的生存状态。因为解说,所以观众在欣赏时才会明白。这部纪录片不是单纯在展现候鸟们飞翔或者迁徙的姿态。而是反映他们生命和生存的状态。

第三,解说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任务。

纪录片的情节需要连贯而完整。每一次时间、场景、人物的变化,都要自然而然。最好不要给观众造成割裂感。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镜头、音响。解说词就要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进行语言性过渡。

比如,《藏北人家》中的这个片段:

这段解说词以前的内容是介绍男主人措达在草场上的放牧生活。而后面的内容是帐篷周围女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两个场景离得非常远。如果直接用画面转换,可能会给收看纪录片的观众造成割裂感和跳跃感,情节不流畅、转换不自然。而这个部分使用了一句解说词作为转场过渡手段,则让纪录片整体感觉非常流畅和谐。场景转换顺利;叙述内容自然。

第四。在写作解说词时。既要注重其文学性。又要注重其口语化的特点。

篇8

一、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和深化,这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

1、画面不可能呈现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时间因家,仅用画面来表现很困难。比如与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

2、解说词是对渴面的提示;电视画面上所呈现的内容非常丰富,编导希望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哪方面、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往往需要用解说词作引导提示。

3、解说词是对画面的概括

4、解说词是对画面的强化;一般来说,如果画面已清楚地表达了内容,解说词就不必重复画面;但当我们需要强调形象所表现的内容时,解说词可以重复画面内容。

5、利用解说词转场

二、解说词的形式。解说词根据内容和作者意图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1、旁白的形式;旁白解说的形式多用在阅解型电视片中,解说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最为方便的写法。优点是能把各种知识汇集在一起,由一个解说员说出来,挑选训练有素的人担任解说员效果更好。

2、剧中人对白的形式;剧中人对白的形式多用于戏剧型电视片中是解说词,一般现场录制,对口型比较麻烦。

3、讲授形式讲授形式是画面上的人物对观众说话的形式中。讲授中要注意处理好与观众的交流。

三、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1、科学准确。在表达思想、概念和科学知识方面,一定要堆确无误,如果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在这方面,编导者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电视节目中,所阐述的政治理论、政策法纪、思想教育、时事等方面的内容,都应是正确、积极的。

2、科学概念的运用要准确。在对科学知识的论证上,一定要有专家把关,经过有关专家的认可后才能纳入作品中。对于尚有争议的问题,或者避开,或者向观众作出交代。不能盲目、片面地听取一家之说。

3、引用的事实、论据、统计数字、符号和专业术语,都要求真实、准确,经过核实确认后方可使用,防止弄虚作假。

4、语言要贴切。有了正确、充实的素材,编稿还要使解说词在语言表达方面处理得确切、妥当。每句话、每个同都应能清楚、准确地表达出一定的含义,避免观众由于对语言的误解而产生偏差,使谬误流传。

5、简明精练。解说词要少而精,简而明,画龙点睛,切中要害。我们应该明确的作用是补充画面、概括画面、强化画面,而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画面己呈现清楚的可以不讲。不能整部片从头至尾都在解说,要留下时间给观众细心观看与思考。因而,要严格控制解说词的字数,以平均每秒四五个字为宜。一部10分钟的企业宣传片,其解说词的字数应是2200字左右,这样,就得对解说问进行反复推敲,使它更精练、简明。

6、.通俗化、口语化;解说要通俗、生动、口语化,如“立即”一“马上”,“从而”“这样就”。不要把书面语硬搬过来,要做到既要读起来“上口”、抑扬顿挫,又要“入耳”、动听。

7、注意语法、修辞;所谓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简单说就是选字、用词、造句、说话、作文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规范、标准、流畅。

精彩的语言,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冲击,耐人寻味,这主要靠语言的修辞。我们可以借鉴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使语言更加精练、含蓄、优美动听,洋隘着诗情画意。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晋句、格言和幽默恢谐的语言,启发和丰富观众的想象,使人感到新鲜、活泼,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

瞧!一群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年青人正向我们走来。整齐的步伐踏着他们的坚定,灿烂的微笑写着他们的热情,嘹亮的口号体现着他们的实力。就是这样一个由41人组成的团体,他们团结友爱,勤奋好学。他们用拼搏的汗水挥洒赛场,用晶莹的泪水拥抱胜利的辉煌。这就是他们,这就是永远的、激情飞扬的——班!

各位老师、同学们,现在朝主席台走来的,是由_____班健儿们组成的方阵。这是一只顽强拼搏的队伍,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去年的运动会上,虽有几名运动健儿因故未参加,但在所有人的奋力拼搏下,依然取得了团体第八名的好成绩。今年,他们凝聚实力,决心向更好的成绩发起冲击、发动挑战。他们的口号依然是:"团结进取、奋力拼搏、齐心协力、共铸辉煌。" 请拭目以待吧!

现在走来的是_____班,天空闪烁绿松石的光芒,年轻的春天充满希望;

我们带着崭新的力量随春天而至,鲜花将为我们开放;

我们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我们的心朝着同一方向眺望,

我们心相连,手牵手。团结成就我们旧日的辉煌,今天年轻的心萌动新的希望。

我们青春飞扬,我们团结向上,我们相信有梦的地方就会有飞翔。

运动会方阵解说词(二)

1、国旗解说词。

女:四位旗手手执鲜艳的五星红旗引领入场队伍步入会场,会场上响起了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

女: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国旗代表祖国,让五星红旗走在大队伍的前面,表示当代中学生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爱国情怀。

男:一个个炎黄子孙无论你走到那里,见到五星红旗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怀:我属于五星红旗,属于中国。

女:为国旗添彩,为国旗壮威,为国旗增辉,为祖国增光是我们中学生最崇高的责任和精神境界。

2、会徽解说词

女:它同时又进一步向众人展现新时代的二校人“团结一致,力争第一,创造辉煌”的新时代形象。

3、鼓号队解说词。

女: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走过来的是由学生组成的鼓号队。他们英姿飒爽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看那坚定的步伐,激昂嘹亮的鼓号声,不正体现了实验二校 “民主、和谐、文明、创新”的精神风貌吗?欢腾的锣鼓敲出我们的志气和自信,敲开了的实验二校光辉前程。生命如火,誓言如歌,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灯火,让我们舞动时代的鼓点,展现运动的无限风采。

4、花束队解说词。

女:现在经过主席台的花束队,由六十名同学组成。她们举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向运动会献礼。花,象征着美好,寓意着团结。这正是我们运动会的意义所在。青春少女的张张笑脸比春天的花朵还灿烂,写满了对参加运动会的老师和同学的热情笑意。

5、彩旗队解说词。

男:现在走过主席台的是彩旗队。六十面彩旗迎风飘扬,红的似火,粉的似霞,黄的如云,蓝的如潮。五颜六色,喜庆而热烈。它象征了实验二校的体育工作蓬勃生机,蒸蒸日上。

6、裁判员解说词

女:现在走过主席台的是担任本届春运会的裁判员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由我校的任课教师担任。他们着装整齐,精神饱满,将为赛事保驾护航,并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去严格评判,展示友谊、团结、平等的体育精神。在此我们向辛勤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运动会方阵解说词(三)

看!迎面走来的就是激情昂扬,青春开朗的高三方阵。他们是大海上最无畏的风帆,充满着朝气和斗志;他们是太阳下最明媚的花朵,绚烂着智慧和动人;他们是榆荫里最清澈的泉水,流淌着纯真和渴望。严肃,活泼,团结,紧张,果敢。他们以自己的肩膀,担起民族的未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们以自己的头脑,勾画世界的明天。努力吧!今日的邗中学子,明日的时代弄潮儿,历史开创者。

篇10

解说词一般不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声音传输给观众,而且是瞬间传输,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解说词既有其他文体相同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解说词写作过程中必须尊重它的特殊性。

标准规范

解说词特别是新闻解说词是一种公共语言行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一般受众眼里,电视语言应该是规范语言,这是对传媒的信任和要求。从这一角度说,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和语言导向的双重责任,媒体应该是语言规范的典范。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汉语语法,遵循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语言运用标准。电视语言不同于网络语言,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把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接受的“创新语言”运用到解说词中。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发展最充分的语言之一,电视语言作为人们接触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语言形式,其规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发展,社会语言空前丰富,但也不可否认,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问题同时出现。生造词语、用语粗俗、病句错句、错字别字、词不达意等问题正困扰着受众和媒体工作者,给受众带来了视听和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了节目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严格遵守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将失误降至最低甚至为零。

客观准确

真实是解说词的生命线,如果解说词是虚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解说词写作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只有客观真实,才能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才能取信于民。西方学者主张以公正的、超然的、不含成见的态度报道新闻,意见必须与新闻分开,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解说词写作。

在实践中,有些解说词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搀杂一些主观意识,如对某项工作、某种事物主观评判,甚至小题大做得出结论(如极大地促进了…一,从而确保了……),此类语言既有强加于人之意,又有画蛇添足之嫌。解说词的任务是配合画面,将事实更清晰地呈现给受众,至于结论应是受众视听思考的结果。当然,解说词总会带有作者的倾向性,但这种倾向要通过事实的选择、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运用、修辞的技巧等表现出来。一般而言,解说词应尽量慎用或少用以下语言词汇:一是模糊概念。如“几天前”、“一天夜里”、“非常美丽”等,二是表意绝对的词汇。如“登峰造极”、“空前绝后”,三是感彩强烈的词汇。如“蛮不讲理”、“恶狠狠的”;四是推断性、结论性语言。如“强力推动了”、“切实加强了”,五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和方言。

通俗流畅

解说词的作用就是设法让观众把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相互结合,补充、完善、延伸、深化画面内涵。因此,解说词应当是大多数观众听得懂的大众通俗语言。但通俗不能庸俗,更不是媚俗,解说词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并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学术用语,非用不可时,也要做适当解释。另一方面,解说词最终要由播音员以语音形式传送给观众,这就要求要特别注重音韵美,注意语言的节奏感,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的句子,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简洁形象

由于解说词是配合电视画面的解释性文字,简洁明了是其必然要求。要做到简洁应把握两个不用:一是言之无物的空洞语言不用;二是和画面语言完全重复的语言不用,如画面是满树通红的苹果,解说词是“树上挂满了通红的苹果”;画面是雨景,解说词是“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