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
时间:2023-03-16 05:2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的段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 ;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悠洋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2、登上山头,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若是仔细观察,便看到金黄中夹带着一片片红、一片片绿的。红的得像玛瑙,绿得像翡翠。还有山下那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眼前的美景,格外的好看。
3、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
4、雨打秋叶,如离人幽语,窃窃相闻,如泣如诉:此一别又当是山高路迥,会面无期,山重水复,望断秋波。纤影微动,漫游秋意,向雨幽咽的口边聆听秋韵秋声。昔年的小伞又撑起了,仿佛流动的温情的居所,朵朵彩云飘飞,追忆逝去的。天空阴翳,暮色裹住层云,连同风雨一并落入夜的深邃。风更猖獗起来,雨也变得震怒,无边的黑夜落入恐惧中。
5、公园里,开了,五颜六色,争芳夺艳,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红的似血,蓝的似天,白的似雪,美不胜收。金黄的桂花开了,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一群群蜜蜂,给公园带来了几分生机。
6、果园里,鲜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高的挂在枝头,树枝看起来快要被折断的样子,还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
7、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虽然许多树木掉光了叶子但也有很多树木是硕果累累如:梨、葡萄、柿子、石榴、苹果等。田野里有金黄色的稻谷、粒粒饱满的大豆、成群集队的鸡鸭在田野里争着食遗落的稻谷。连池溏里的鱼儿都很肥美……啊!秋天是那么的美好,我爱你秋天!
8、凉爽的秋天到了,秋风习习,大地穿上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柳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就像天空中翩翩起舞的彩色蝴蝶。虽然,天气有些冷,但是松树爷爷还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翠绿。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的树叶都落了,可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树枝上,像一个个黄澄澄的灯笼。山楂树上的树叶都落了,可是,红彤彤的山楂还在树上,像一颗颗充满活力的爱心。
9、话说的好呀:“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瑟瑟的秋风中透着丝丝凉意。看,路上的行人在不经意间已换上了厚厚的毛衣,穿上了夹袄,有的还穿上了羽绒服呢。
10、秋风像一个小女孩--天真、稚气、可爱。你瞧,你刚到树林,翠绿的枝叶便发出“沙沙”的声响,伴着鸟儿们的歌唱,放声问道:“风妹妹,风妹妹你来干什么呢?”你喜盈盈地回答:“伙伴们,我给你们带新衣服来了。”树林高兴地换上你送给它们的衣裳,霎时间,叶儿们都换上了金灿灿的“新衣”。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前推后挤,闹成了一团。
11、田野里,种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收割玉米,他们实在忙不过来了,连他们的孩子也都来帮忙了。帮大人收玉米的孩子们干累了, 就聚在一起捉迷藏。玉米地里真是一个捉迷藏的好地方,高高的玉米秆正好可以当他们的屏障, 那声声的呼应和阵阵的欢笑,在田野上久久回荡。啊, 这又是个快乐的秋天。
12、秋姑娘慢慢地来到了,把大地打扮得一片金黄。地上的小草黄了,像披上了一条黄地毯,树上的叶子黄了,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叶子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13、进了果园, 我们看见果园里的果子各种各样, 五彩缤纷。 每棵树都是硕果累累的。 你看那葡萄, 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颗颗珍珠似的; 红枣像一个个小灯笼,坠弯了树枝; 那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的苹果, 把树枝都压弯了, 一阵轻风吹来,树枝不停地晃动,枝头上的苹果也跟着一起“跳舞”呢!
14、秋天的雨是透着一股邪气的,天地间弥漫着如愁丝的雨时,万物都在静默,承受着它无情的洗刷。将一个夏天的躁气在慢慢浸泡中彻底打扫干净,清凉伴随着暑气的逃遁而成为主流。
15、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一见黄衣裳,一见红衣裳,瞧着边的山,象是渡上了一层金色。飘飘悠游从上面飞下无数黄蝴蝶,一伙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深黄的衣裳变成了浅黄;浅黄又变成了赫石,你看,它多像一个顽皮的小鬼,瞧那边的山上,高梁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光连在一起,红的像火焰似的燃烧。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甚至都忘了在过几天,寒冬就要来临了。
16、喜欢秋雨的纡缓细腻,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显现出的大家风范,点点飘落的不是雨丝,而是心灵上的甘泉,不知洗涤去了人身上多少的俗情杂念!漫步于乡间幽静小路上,听雨轻挠片片绿叶,无由地生出对乡村无限的向往,真想告别人际上的纷争,寻一偏僻所在,盖一所别致院落,其间种上各种,深秋之时,采得置于杯中,品菊之隐逸,人生之苦短。
篇2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小练笔 习作能力
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语文课变得更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个人教学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课堂小练笔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在摘录佳句时练笔
摘录不是简单地摘抄,而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有些佳句摘录下来后,再加上自己的语言,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鸟的天堂》,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学生在练笔时不仅摘录到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自己的语言。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在精彩片段处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积累、内化和提高。
在《秋天的雨》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在教学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三、在留白悬念时练笔
有的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为学生留下想象和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在《女娲补天》中写女娲找五彩石部分时,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于是我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有的学生写:“在茫茫的大雪山,女娲不顾严寒边走边用手摸着雪里的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整个雪山,终于在山顶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在想象小练笔中体会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的女娲的形象就更丰满更高大,又让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在情感共鸣点练笔
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的需要。
如教《慈母情深》一文后,让学生以“母亲印象”为题进行练笔。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每天起早摸黑……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这次练笔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还让学生在练笔中受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的教育。
五、在迁移运用时练笔
迁移运用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在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处进行练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落:“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
在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处进行练笔。如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后,可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饭桌上的小菜无比丰盛等。
在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处进行练笔。如教《火烧云》写火烧云变化的三个自然段时,它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先总写出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具体对它进行描写,最后写它是怎样消失的。我抓住火烧云变化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写一写火烧云等。
六、在拓展延伸处练笔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通过练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
如教《妈妈的账单》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
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教了《坐井观天》之后,我让学生创作《青蛙跳出井后》,想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等。
七、在插图课文中练笔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课文中已经作了细致的描绘,就无须再写,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
篇4
太行路学校 邓峰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篇5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篇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以下是本人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研究。
一、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语文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开展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例如,讲解《田忌赛马》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仔细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并深入体会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垂头丧气”,齐威王“得意洋洋”等各种心情,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恰当的词汇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活灵活现。在学生感受之后,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如:“恰当的提示语,能够引领我们进入当时的情景”、“以后写作文描写人物对话时,我们也要学习使用适当的提示语,增强作文的形象感和真实感”,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略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不同的韵味与情味,抓住课文的中心段落或文字,认真推敲、触发、琢磨、体会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鉴赏能力,使学生懂得品味和欣赏文字,学会让自己在各种美丽的画面中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触动学生敏感的思维,激发其思维的飞跃。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教师应缩短对王安石变法以及京口、瓜州、钟山地理位置的讲解时间,增加文字的解说,让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风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心情,感受浓厚的文学气息。
二、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一味的灌输与传授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与指导者,意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加强小学生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写作等各种基本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首先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自主探究: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北大荒秋天的主要特点?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词典查阅明确了透明、波纹、绛紫、燃烧、清澈、几缕、山岭、荡起以及一碧如洗等名词的意义,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以文章的描写为基准,进一步描述当地秋天的特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三、利用生活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教学服务于生活。凡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获得体验和产生感悟,学习课文也是同样的道理。乌申斯基指出:儿童的思维是建立在声音、感觉、色彩和形象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去体验生活,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各种逼真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生动展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体验转移的模式,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加深体验和感受。以《走向生活》一课为例,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呼吁人们要珍惜生活,广泛结交朋友,如果单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学生的感受可能不会很深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制定一个“交友计划”,并依照这个方案到实际生活中去结交朋友,实施一段时间后组织讨论会,让他们展开互相交流交友心得,或者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教师毫不费力,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付出更大的努力。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寻找优秀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尽职尽责,踏踏实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湘蓉.对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的若干思考[J].湖南教育,2002,(17)
[2] 周庆元.对新形势下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认识[J].湖南教育,2002,(06)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适当穿插课外文学,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强化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写作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应当以新课标为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适当地指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从中寻求到新知,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程要求,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如此每个同学,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解答问题。(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注意与写作相联系,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进行作文写作。如此,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思考文章,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并体会文章情感,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主动思考文章,日积月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8
春之绚
春天一到,这个世界便演绎着绚丽,各种花朵一时齐放,百花争妍,发出沁人的芬芳。树叶刚长出来的浅绿,是最美的了,这浅绿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朝气,散步于初春时节的森林,自己仿佛成为了自然中的一部分,你的感官会模糊,心灵也会在这鸟语花香的圣洁中升华,微风拂面,这春便带着她的温柔从你身边悄然走过,你会感触到春的恬静与淡雅。
夏之幻
在夏天,太阳就失去了春时的那份温柔,直接炙烤着大地,这时便是拾潮的最佳时期,头顶着太阳,而身体却被清凉的海水所包围,舒服极了。在夏天,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知了,也只有它,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仿佛在替烈日呐喊助威,到了晚上,一片宁静之中有它的奏乐,伴随着你的倦意,会很快进入梦乡,此时的宁静,才是夏天的真正幻妙所在啊!
秋之宜
夏天走过,秋天便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秋风没有春风那么温柔,也没有夏风那样的燥热,却不失其清爽,闭了眼,你就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果香。秋,依然是一个花落纷飞的季节,落叶、花瓣肆意的飞舞着,构成了一幅油画。踏着秋叶,脚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唯美的油画和清脆的回响应该是秋的宜人之处。
篇9
仿写的素材一般是教科书中的词、句、段、篇,因为教科书本身就是很好的习作范例。除此之外,有些来源于平时我们所做的教学资料的素材积累。仿写的形式也是可以是词的仿写,也可以是句、段、篇的仿写。而低年级的习作更偏重于词、句、段的仿写。仿写的方法也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口头作文,也可以书面形式写到我的小本本上,既可以当堂作文,还可以作为课外小练笔,既可以将学生的口头作文当堂输入电脑,供全班学生阅读,还可以鼓励学生投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习作习惯,锻炼学生写作的品质与意志。
新课标把低年级的习作训练称之为写话,这就充分说明了低年级的习作训练还应停留在片段的训练中,切莫增加难度,挫伤低年级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有三点:1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下面我们就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具体谈一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的习作训练
一、关于词的仿写
仿写词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词,有了词就会为仿写句子作好铺垫。仿写词要注意词的分类,如: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综合学习“我的小本本”中仿写“不同的‘风’和不同的‘雨’”。原例:和风、微风、狂风、凉风,细雨、阵雨、暴雨、毛毛雨。第一种仿写方法是接着原例子继续组词如:热风、大风、斜风,春雨、秋雨、大雨小雨等等。第二种方法教师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仿写,如:不同的雪与不同的云,不同的山与不同的水等等。还可以是描写同一类事物的词,如;描写春天的词,描写夏天的词。先给学生词然后学生自己想出自己所熟悉的词,例如教师给:春风,学生说带春字的词,春雨、春雪、春天等,以至扩张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回大地等等这样的词组。
词的仿写是最基础的,经常进行词的仿写训练,学生的词汇量会越来越大。这样为句子与段落仿写做了有效地准备工作。
二、关于句子仿写
仿写句子是在仿写词的基础上展开的,但仿写句子某种意义上说比仿写词有趣味,学生愿意做这样的练习,原因是句子的仿写更有话可说。教材中就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可以模仿,比如: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弯弯的——。这样的练习,教师只要提醒学生想一想哪些东西是弯弯的,孩子就很快地会模仿出来,如: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蛇……
教师在进行句子的模仿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优美的句子,学生比较喜欢的词汇,而且是很容易模仿的句子。如:春天的路是小草铺成的,夏天的路是——。接着鼓励学生秋天的路冬天的路等等。再比如:我是青蛙,你是池塘,你是收养我的家园;我是向日葵,你是太阳,你就是照耀我的阳光。在指导学生仿写时要注意分清楚青蛙与池塘的关系,向日葵与太阳的关系。教师可以反复给学生举例,如;小鸟与大树的关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蜜蜂与花朵的关系等等。孩子们在明白了这些关系后一定能说出好多这样的句子。例:我是小船,你是河水,你就是我温暖的怀抱。我是蜜蜂,你是花朵,你就是滋养我的花坛。
正因为教师及时给予学生习作的拐杖,学生模仿起来既感到浅显明了,又觉得有模仿的可能,这样才能逐渐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使他们从低年纪开始就爱上了习作。
三、关于段落的仿写
段落的仿写是在词与句仿写的基础上展开的。段落的仿写可以是将原文中易于模仿的,比较有规律的段落进行仿写,在指导学生仿写的时候,可以以填词的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以相同的格式,变换不同的内容进行仿
在学生仿写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比方学生往往受课文的影响,会与原文一样。教师要指导学生变换关键词。草儿肥,可以为草儿香、草儿绿、草儿嫩等等,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再比方遇到食肉动物要注意不能再说草,将其换成肉等等。其实这样的可模仿的段落在我们教材中很多,如:《风》《河水和小船》《我想知道》《信》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模仿习作的训练,相信学生肯定会有好多让人惊奇的杰作出现。 转贴于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